奥数题及答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奥数题及答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奥数题及答案范文1

【题目】

【答案】

四年级奥数天天练试题及答案2.2

【题目】

【答案】

四年级奥数天天练试题及答案2.3

【题目】

【答案】

四年级奥数天天练试题及答案2.4

【题目】

甲、乙两人从400米的环形跑道上一点A背向同时出发,8分钟后两人第三次相遇,已知每秒钟甲比乙多走0.1米,那么两人第二次相遇的地点与点A沿跑道上的最短路程是多少米?

[来源:学科网]

【答案】三

次相遇=意味着:路程差为3圈周长,通过公式:速度和=路程差÷相遇时间=400×3÷8=150米/分;速度差=0.1米/秒=6米/分;这时候我们就

回归到了二年级学过的和差问题乙速=(150-6)÷2=72米/分,那么两人第二次相遇时乙走了72×(400×2÷150)=384米,则与点A沿跑

道上的最短路程是400-384=16米。

四年级奥数天天练试题及答案2.5

【题目】

幸福村小学有一条200米长的环形跑道,冬冬和晶晶同时从起跑线起跑,冬冬每秒钟跑6米,晶晶每秒钟跑4米,问冬冬第一次追上晶晶时两人各跑了多少米,第2次追上晶晶时两人各跑了多少圈?

[来源:学科网]

[来源:Zxxk.Com]

【答案】①首次路程差=周长=200米;首次时间200÷(6-4)=100(秒);冬6×100=600(米);晶4×100=400(米)②冬(600×2)÷200=6(圈);晶(400×2)÷200=4(圈)

四年级奥数天天练试题及答案2.6[来源:学。科。网]

【题目】

400米的环形跑道上,A、B相距100米,。甲、乙两人分别从A、B两点同时出发,按照逆时针方向跑步,甲每秒跑5米,乙每秒跑4米,每人每跑100米,都要停10秒钟。甲追上乙需要的时间是多少秒?

【答案】如果没有休息那么需要100/(5—4)=100秒钟追上;甲每100米需要100/5=20秒,即需要休息100/20-1=4次(乙每次都比甲晚休息),100+4*10=140秒

四年级奥数天天练试题及答案2.7

【题目】

两人在环形跑道上跑步,两人从同一地点出发,小明每秒跑3米,小雅每秒跑4米,反向而行,45秒后两人相遇。如果同向而行,几秒后两人再次相遇?

奥数题及答案范文2

计算:=

【答案】

【解析】

四年级奥数天天练试题及答案01.05

计算:(2)=

[来源:学科网]

[来源:学科网ZXXK]

【答案】

【解析】

四年级奥数天天练试题及答案01.06

计算:=

【答案】

【解析】

四年级奥数天天练试题及答案01.07

计算:=

【答案】

【解析】

四年级奥数天天练试题及答案01.08

计算:=

[来源:学科网ZXXK]

[来源:Zxxk.Com]

[来源:Zxxk.Com]

【答案】

【解析】

奥数题及答案范文3

()

探险队上午8点坐马车从镇里去龙宫,已知马车的速度是150千米/小时,按照计划,当天

下午6点探险队就到达龙宫,从镇子到龙宫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改编】()

探险队觉得这个马车太慢了,速度才是王道啊,探险队想在5小时内走完1500千米,那么探险队的速度应该是多少呢?

【再改编】()

不凡找到了一匹神骏无比的白龙马,速度是500千米/小时,距离仍然是1500千米,探险队需要多长时间可以从镇子里赶到龙宫呢?

()

探险队准时从一个镇子去下一个镇子,每分钟走80米,走到一半路程后。老大发现忘记戴眼镜了,又立即回家拿,这样到下一个镇子,比原定计划迟了15分钟。这两个镇子相隔多远?

()

甲镇经过乙镇到丙镇共有300千米,不凡从甲镇出发,先坐马车到乙镇,再坐驴车到丙镇。已知坐马车用了3小时,驴车用了9小时。又知马车每小时比驴车快20千米。马车和驴车的速度各是多少?

()

从镇子到龙宫一共有1000千米,探险队从镇子出发,龟丞相从龙宫出发,探险队的速度是30千米/小时,龟丞相的速度是20千米/小时,由于没有通讯工具,老二便在探险队和龟丞相之间不停的往复,老二的速度是50千米/小时,当探险队和龟丞相相遇时,辛苦的老二跑了多少千米?

在线测试题

温馨提示:请在线作答,以便及时反馈孩子的薄弱环节!

1.小爱从家步行去2000米的动物园,去时她的速度是每小时200米,(

)小时可以到达动物园;下午2点,小爱从动物园出发回家,她想6点到家准时观看动画片,请问她回家时的速度应该是每小时(

)米。

A.10;400

B.10;500

C.100;400

D.100;500

2.小冉开车从甲地前往乙地,每小时行100千米。走了一半路程后,发现自己忘带了东西又立刻返回甲地取。这样到达乙地就比原计划迟到了2小时。那么甲乙两地间的距离是(

)千米。

A.100

B.200

C.400

D.800

3.小爱从甲地经过乙地到丙地共1800千米。她先从甲地出发坐火车到乙地,再坐飞机去丙地。已知坐火车用了6小时,坐飞机用了4小时,又知飞机每小时比火车快100千米。那么火车的速度是(

)千米/时,飞机的速度是(

)千米/时。

A.140,240

B.135,235

C.120,220

D.100,200

4.小爱和小冉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已知甲乙两地间的距离是200米,小爱每分钟走15米,小冉每分钟走25米。小爱养了一只安德鲁雪雕名叫胖胖,胖胖以每分钟60米的速度不停的在小爱和小冉间往复。当小爱和小冉相遇时,胖胖跑了(

)米。

A.150

B.200

C.250

D.300

5.甲、乙两架飞机同时从一个机场起飞,向同一方向飞行,甲机每小时行千米,乙机每小时行千米,飞行小时后它们相隔(

)千米;这时候甲机提高速度用小时追上乙机,甲机每小时要飞行(

)千米。

A.160,380

B.160,420

奥数题及答案范文4

好,现在请提问。

记者辛:几年前听到“吃空饷”还觉得震惊,然而当前各地已开始清理“吃空饷”了!你对此有何评论?

发言人:“吃空饷”即不该有的享受而得到其利益,亦即本应被剥夺的工资福利待遇却照常发。这不奇怪吗?是的,他违法了,理所当然就不该再有违法之前的那份薪水了;他被开除了,就不该再有在职时那份工资了。可目前就出现了这种怪事——有些违法者、被开除者还在照常领工资,这种“吃空饷”现象近年竟然堂而皇之地在某些单位上演。这是为什么?一是这种空饷都是国库里的银子,未损失所有个人一个铜板;二是既然与“我”无关,就不必得罪那份人;三是有些单位的领导与吃空饷的人沾亲带故甚至是朋友乃至于有关人员可能还有回扣呢!

好在,各地正在清理“吃空饷”,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记者癸:“奥数”这个名称在中小学中曾是“神圣”的,是家长和孩子们须臾不离口的话语。现在,人们又把“奥数”看成了洪水猛兽,早干什么去了?

发言人:其实,“奥数”在几年前就遭到有识之士的口诛笔伐,因为“奥数”对大多数中小学生来说,纯属额外负担。

中小学生的数学课程,本已既符合中小学生年龄也完全用不着“奥数”去补充。那么,为什么多年来“奥数”一直发烧,几乎无学校不补,无学生不学,那是因为许多人从“奥数”上发了财,得了外快。

现在,人们要问,为什么“做妖”十多年的“奥数”无人“管”呢?这要问教育部门。过去,教育系统都是清水衙门,其他图书不许进校门,唯有“奥数”却是堂而皇之大摇大摆地进校园、进课堂,于是出版社、书商、印刷厂纷纷抢占地盘儿,你印我也印,你卖我也卖,于是中华大地成了“奥数”的天地了,教育部门对此负有无可推卸的责任罢!

记者戊:最近许多省份都在招聘公务员,我看到有一个岗位的报名人数达一千七百多,而一些岗位无一个报名者,你对此有何评论?

发言人:我注意到了这个情况。早在四五年前,就出现过岗位与报名人数比例十分悬殊之情况,这里可大有文章。

什么岗位上千人争一个名额?税务!是大学生们特别钟爱税务这门学科吗?不是。大学毕业生们特别有兴趣研究中国税务这门学科吗?也不是吧?那么究竟是什么使上千余名大学毕业生去竞争一个税务岗位呢?

这个问题并不复杂,而且其答案几乎一致。

记者壬:接着前边这位同行,我说一个几年来一直萦绕在我心头的一个问题:请问发言人,你认为大学毕业生们的理想是什么?抑或具体些问:你认为大学毕业生们如何对待自己的“专业理想”?

发言人:如果我没理解错的话,你的意思是当今的大学生们求职还有多少人顾及自己所学的专业,抑或他们求职看重的是自己所学的专业——实现自己多年梦寐以求的事业理想?我曾在近十几年内,多次参与我所在省的大学毕业生大型招聘会,并多次与毕业生们交谈专业问题;遗憾的是,我尚未遇到一位为坚持自己的专业而不惜舍弃地域、工资待遇、单位名声的毕业生,亦即是说,为了能有个理想的城市、理想的待遇及单位名声,他(她)们会毫不犹豫地能够舍弃自己的专业。

奥数题及答案范文5

一、注重提升品质,发散性培养,以趣塑人推进趣味数学教学

1.培养优良的数学思维习惯

从现在正在使用的小学数学教材教辅可以看出,趣味性强、思维性强的奥数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分支,可以起到辅助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作用。如速算与巧算、找规律、归一归等趣味性奥数题,对这些趣味题的解答,需要学生整体全面的洞察力、敏锐的直觉和独创性的构思。通过这些能力的培养,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培育学生优良的数学学习习惯。

2.培养优良的数学学习品质

趣味性的奥数题更多的是“弯弯绕”,在未了解题意、题干,没找准解题思路时,往往无从下手,但通过教师的指点辅导,往往是“一点即透”“一学就通”。这样的趣味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的积极探索解法,在探索解法的过程中,切实增强学习品质,为更好地学好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3.培养优良的数学审美观

数学是有美感的,在许多的趣味性奥数题目中可以出现很多的解题技巧和解题思路。特别是对一些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较为聪明的学生来说,这些趣味性的题目就是一种考验,就是一种乐趣,可给予学生在诗歌、音乐、绘画之外的审美感受。

二、注重趣味切入,多途径引导,以趣诱人推进趣味数学教学

1.问题切入法

大凡是教学,时间长了就会枯燥,就会乏味。教学趣味数学就要考虑从多方面入手,以长时间地吸引学生,避免学生在课堂上走神。教学可以从问题切入,如一些城区里的孩子可能没见过农村养的鸡、兔等家禽,可以启发性地提问,“有没有小朋友没见过鸡和兔呀?”“鸡和兔长什么样子呀?”“你们知道鸡、兔都长了几只脚呀?”慢慢可以引出“鸡兔同笼”的趣味性奥数题,这样学生的学习劲头就高了,学习起来自然就更容易一些,掌握得也就更快一些了,记忆也比较深刻。

2.故事切入法

在课堂中,可以适当地穿插一些趣味性的数学故事,如曹冲称象、高斯算数等,如课堂上以提问学生的方式进行:“大家知道高斯是谁吗,谁能告诉老师呢?”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知道了高斯是著名的数学家,知道了高斯的“1+2+3+4+…+99+100=5050”的故事,这时,再适时引出题目,大家算一算“1+2+3+…+1999=?”通过教师指导分析,引导大家判断题目中的各个加数是否构成了等差数列。得出:这串加数1,2,3,…,1999是等差数列,首项是1,末项是1999,共有1999个数。由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可得原式=(1+1999)×1999÷2=1999000,从而推出高斯的巧算方法,得到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和=(首项+末项)×项数÷2。这样的教学方式,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境切入法

情境切入法主要是可以通过多媒体、课堂游戏来进行教学。如教学“数字迷”时,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些写有1、2、3、4、5、6、7、8、9的数字卡片,把1~9这九个数字填到九个方框里,组成三个等式,让每个学生都将卡片填写进去,多试多验算,同学之间还可以分成多个小组,可以相互交流,看谁算得最快。如果从加法与减法两个算式入手,那么就会出现多种情形。如果从乘法算式入手,那么只有下面两种可能:3×2=6或4×2=8,所以应当从乘法算式入手。因为在加法算式+=中,等号两边的数相等,所以加法算式中的三个内的三个数的和是偶数;而减法算式-=可以变形为加法算式=+,所以减法算式中的三个内的三个数的和也是偶数。于是可知,原题加减法算式中的六个数的和应该是偶数。若乘法算式是2×4=8,则剩下的六个数1,3,5,6,7,9的和是奇数,不合题意;若乘法算式是2×3=6,则剩下的六个数1,4,5,7,8,9可分为两组:4+5=9,8-7=1(或8-1=7);1+7=8,9-5=4(或9-4=5)。最后得出正确的答案是:7+1=8,9-4=5(其中1和7,4和5,2和3可以对调),2×3=6与4+5=9,8-7=1(其中4和5,7和1,2和3可以对调),2×3=6。

这样教学可以有效地烘托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趣味性奥数的兴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可以感觉到趣味奥数的奥妙。

三、注重课堂铺垫,差异化辅导,以趣育人推进趣味数学教学

1.去繁从简

数学的教育是简练的,是点拨式、直接性的,在趣味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要尽量避免拖泥带水、拖拖拉拉。在教学思想上,要讲究科学指导,在搞清题意、题干、思路等方面,做到重点突出,结合学生年级、特点、习惯,针对性要强;在教学中,要尽量删除繁文缛节,多采用剥除法,层层剔除题中多余的“旁门左道”,尽量直奔主题,减少歧义;在教学课后总结时,要尽量运用通俗易懂、简单明了的直白语言对题目或题型进行总结,让学生迅速明白,避免走弯路。

2.趣味语言

趣味数学的教学重在趣味中学,在乐趣中领会趣味数学的魅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运用趣味些语言,避免枯燥无味,这就需要教师多做课前准备,平时多注意收集一些生活或学习中的趣味知识,教学中适当地穿插运用,通过这些趣味知识,让学生们学得快乐、提高兴趣,从而让趣味数学充满吸引力。

3.个别辅导

不可否认,学生是有差异性的,不同的学生就有不同的解题思路,有的入门快,接受能力强;有的理解慢,思路差,接受能力差一些。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差别化教育,对接受慢一些的学生,可以循序渐进,慢慢引导,从简入难:对接受快的尖子生,可以单独辅导,注意多用概括性语言,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总结,对不同题型的多种思路进行拓展性补充,好让学生不断提高。

奥数题及答案范文6

为此,我校数学教研组的教师们选择“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一课进行了整体性教学的尝试。对该教学内容进行了两次教学实践,不同的教学实践引发了我们深刻的思考。

【教学背景】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学习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了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小数位数相同)与小数的意义的基础上教学的。从教材的编排体系看,学生在三年级下册已经学习了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对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有一定的掌握,四年级下册再来学习小数加减法就知识点而言是比较简单的,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是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小数加减法,计算的难点集中在小数点的处理上。

【教学实践】

设计一:提供情境解决问题得出算理

1.出示情境

任选两种商品,算一算总价与差价。

2.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1)学生尝试 。

(2)集体交流,小结计算方法: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哪一位上没有,用0补齐。

3.巩固练习:计算并验算、解决问题

(1)出示一组小数加减法的笔算练习。

(2)练习后进行校对,对错题进行分析反思。

4.课堂小结

课后反思:因为小数加减法学生基本已经会进行计算,对本节课的知识点学生没有新鲜感,列式计算就这么点知识,本节课的难点就是被减数的小数部分不够减(或整数减小数),这样的难点只要通过几道竖式的练习就能突破。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教师的注意力基本集中在计算的正确率上,练练评评一节课,尽管学生的正确率较高,但学生的兴趣不高。这样的课学生上与不上有何区别?那么小数加减法的教学怎样才能突破呢?

我们觉得有必要对小数加减法这一单元内容进行一个整体分析。

本单元共有4个例题。

例1 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理解小数点对齐的算理

例2 总结小数加减法的一般方法

例3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例4 将整数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通过分析后发现,本单元的几个知识点都只是把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运算定律扩展到小数,也就是,接下去的每一个课时可能都会像前面第1课时一样,学生上与不上差异不大,这个单元按教材顺序教学效率相对会比较低。格式塔学习心理学的代表人物韦特墨认为,人们的思维是整体性的、有意义的知觉,而不是各种映像的组合。他的警言是:整体不仅仅是部分之总和。于是我们有了一个新的想法:利用小数加减这一课时的载体,把本单元的四个例题知识放在一课时中进行。把本单元的内容作为一个整体来教学,这样既突出了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又节省了教学时间,使学生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思考各种关系,重新建构和思考,从而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经验来解决新的问题,形成转化比较的策略意识,使学生形成较为完整的加减法的体系,让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设计二:创造问题研究算理拓展内容

1.提出问题

请学生说出几个小数加减法的算式。(学生说算式,教师板书)

2.探究方法

(1)教师挑选学生写的算式中的某一题,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并且验证这个答案是正确的。

(2)讨论交流后明确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法则。

(3)写小数加减法的算式并进行计算。(要求有小数位数相同的、不同的等)

3.解决问题

(1)《童话故事》《雪孩子》《小学奥数》这三本书要多少钱?

(2)小明只有15元钱,他可以买哪两本书?

(3)小红用20元钱买了《童话故事》与《小学奥数》,能找回多少钱?

课后反思:设计二的教学尝试为我们带来了很大的收获。

收获一:从怎样做到为什么这样做,联系旧知明确算理

设计一强调的是怎么算,而设计二中强调的是为什么这样算,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算的结果是正确的。

师:刚才你们计算了1.23+2.36,都认为答案是3.59,你能用什么方法验证它是对的?

生1:我是这样想的:给它们都加个单位米,1.23米=123厘米,2.36米=236厘米,123厘米+236厘米=359厘米=3.59米,所以1.23+2.36=3.59。

生2:我用加“元”这个单位来验证的。

生3:1.23是123个0.01,2.36是236个0.01,123个0.01+236个0.01=359个0.01=3.59。

师:那4.6+3.81与1.23+2.36区别在哪?你会算吗?

师:在计算4.6+3.81时,你们为什么不末尾对齐?

生1:我在4.6的后面添0,这样就可以末尾对齐了。

师: 为什么要在4.6的后面添0?

生:因为4.6只有一位小数,而3.81有两位小数,在4.6后面添上1个0,这样都变成两位小数,就可以对齐相加了。

师:为什么可以在4.6的后面添0?

生:这是依据小数的性质。

生2:我不用添0,只要把这两个小数的小数点对齐就行,那样就是个位对个位,十分位对十分位了。

师: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有区别吗?

生: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一样,都要把相同数位对齐。

师:相同数位上的数,它们的计数单位相同,计数单位相同的数就能直接相加减。

此环节教师引导学生用已学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有用到小数的意义、小数的性质,可以说与小数有关的知识点都被激活了,并且为后续的知识(如分数加减计算)学习积累了数学经验:两个数相加减,只有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如果计数单位不同,那就要通过转化,把它们化成相同的计数单位后才能进行计算。

通过这一教学环节,使学生沟通单元知识的前后联系,也使加减计算的相关知识形成体系。

收获二:从分散学习到整体认知,构建完整认知结构

设计一只是教学了小数加减的计算,而设计二安排了一个“解决问题”的环节,此环节有三个小问题,巧妙地将小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减法的性质、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自然无痕地渗透给了学生。

师:《童话故事》《雪孩子》《小学奥数》这三本书要多少钱?

生1:8.27+7.20+7.73。

生2:8.27+7.73+7.20。

师:这两个算式的答案一样吗?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生:就是运用加法交换律,结果一样的。

师:看样子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加减法中同样适用。

师:小明只有15元钱,他可以买哪两本书?

生:可以买《雪孩子》和《小学奥数》。

师:没有其他可能吗?还有一本只告诉7元,小数部分遮住的书能买吗?

生:不一定。

师:那当小数部分多少时,这本书可以买?

生:15-7.20-7=0.8,只要比7.8元少就行。

师:小红用20元钱买了《童话故事》与《小学奥数》,能找回多少钱,你怎么列算式?

生1:20-8.27-7.73。

生2:20-(8.27+7.73)。

师:这两个算式有联系吗?你喜欢计算哪一个?

生:运用了减法的性质,我喜欢算第2个,因为它能先凑整的。

一道题,让学生自然地将整数知识迁移到小数的学习中,在不经意间掌握了新知识,并在无形中为学生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认知结构。

【教学启示】

教师的教学应从整体出发,从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和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整体规律出发,树立整体结构的意识,以长远的视野对学科书本知识按其内在的逻辑组成由简单到复杂的结构链或结构块,以结构为大单元重组教学内容,以结构的逐步复杂化作为贯穿单元教学的认知主线,这与特级教师俞正强老师提出的“从系统的角度来思考,整体来把握一个知识块的前生今世及后延”的观点是吻合的。

上一篇远足感想

下一篇后悔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