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什么是随笔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什么是随笔范文1
碎片信息通常具备这样的特征:
它们往往是一些事实的集合而非逻辑
它们往往大量简化了推演过程
它们往往将多路径简化为单一路径
它们往往不够严谨、全面
简而言之,碎片信息为了达到易于习得的目的,通常会显著降低认知成本,最明显的方式就是:将复杂的事物简单化。它们往往只告诉你表面上的东西,却不会告诉你背后的原理,以及它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
我们所说的“知识”,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事实”(或“观念”),二是“联系”。事实就是一个个点,联系则是把点连接起来的线,它们所构成的网络,就是我们的知识结构。
“事实”决定了你的知识广度,“联系”决定了你的知识深度。如果你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即使你只知道ABC,你也可以根据这三者的内在逻辑,得出DE,甚至F,这个过程就叫做思考。但如果你不了解它们的内在逻辑,即使你知道ABCDE,你也是没办法得出F的一一你不知道需要把它们放在一起,更不知道放在一起之后它们能够呈现出怎样的内在逻辑关系。
这就是碎片化信息的弊端。当我们接受碎片信息时,我们实际上是在扩充“事实”,但并没有增加“联系”。长此以往,会使我们的知识结构变成一张浮点图:孤零零的知识点漂浮在各个位置,却缺乏一个将它们有序串联起来的网络。
这样的结果是:
1.碎片化知识通过连续的新鲜内容,不断刺激你的大脑,让你始终处于“啊!又知道了新的东西”的喜悦中,从而难以自拔,这也就是我们难以抑制刷微博、刷朋友圈的缘故,因为我们只需要付出很少,就可以沉浸在“获得了新东西”的刺激里面。
2.但是,这些获得的信息,因为它们缺少跟其他信息的“联系”,因此难以被我们“提取”,而“提取”得越少的内容,会被提取得多的内容挤压在记忆的底部一一因此,这些碎片化的信息极其容易被我们遗忘。你以为你得到了很多,但其实你什么都没有得到。
3.前文已经说过,我们的知识网络,决定了我们如何思考。那么,长期接受碎片信息,对你的思考能力并没有提升――你的“网络”并没有扩大;甚至是有害的――你已经习惯了用孤立的知识点去看待问题,习惯了一层、两层的思维,难以对事物进行五层、六层乃至更深入的剖析。长此以往,你将弱化对于复杂事物的思考能力。
这里要注意一点:碎片化信息,其实跟来源没有太大关系。如果你习惯了接受“A是B”“C是坏的”“因为A所以B”的简单观念,那么,无论你是在刷微博,还是在读书、看公开课,其实接受的都是碎片化知识。
我之前在一个“聪明人的思考方式是什么”的问题中,提到过:聪明人的思考方式,其实很简单,就是三个字:元认知。同样一个问题,较为聪明的人,会去思考这个问题产生的背景、原因、合理性、必要性、可能性等等。他们会拔高一层去看待这个问题,从而更容易找到一根线条,将它和远处的某个固有的“观念”联系在一起,从而拓展自己的思维网络。
所以,如果你有这样的意识,那么其实无论刷微博还是读书,都可以避免碎片化认知。
具体的方式是:
1.先花一点时间,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把你已经知道的东西梳理一遍。如何梳理呢?以你能够说出某个知识点的影响因素,以及它对其他事物的影响为准。顺着这样的知识点捋一遍,这个网络就是你已经构建完成的知识网络。
2.找到知识网络的触点。亦即自己感兴趣的、但尚未进行探索和了解的知识点。阅读、学习的时候,有意识地去接触这些触点的知识,延展自己的知识网络。
3.当接触到一个新的知识点时,先考虑如何将其纳入知识体系。亦即在脑子里回想你的知识网络,思考它可以如何跟你已经知道的东西联系起来。
4.如果找到了对应的点,弄通路径。亦即,将这个新的知识点,跟已经知道的某个点之间的路径,查清楚、弄清楚,将它们连接起来,使这个知识点成为你新的“触点”,拓展你的思维网络。
5.检验并输出。将这两个点之间的联系讲清楚。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通过口述、写文章,去教会别人这个知识。或者,在心里把它讲一遍,看是否能够讲得清晰易懂,没有障碍。只有能够输出的东西,才是真正属于你的东西。
6.不符合以上方式的内容,果断舍弃。如果一个东西无法纳入你的认知体系,那说明你现在还不能掌握它,那就果断放弃,因为它对你来说是没有价值的,或者说(记忆的)成本是远高于收益的。再多谈几点:
1.读书不用追求“读完一本书”,而应该追求“从这本书中获得了什么东西”。
一本书的内容不可能100%对你有用,其中肯定有你所不感兴趣的东西,也有你所无法接受的东西,没关系,接受你所能接受的即可。不用务求全部读完。甚至,读一半,放回去,再跳着读别的书,也是很好的方式。读书应该为自己所用而不是让自己去迁就它。
什么是随笔范文2
无论你还有几个记忆的夏,无论你还有几个悲伤的秋。
我们都在这变化中,慢慢失去短暂。除了永恒的时间,没有什么是不变的。感情是记忆的一道风景线,随时想起,随时浅忘。
你的一切终究是独特的,别人在也模仿不来第二个你。
什么是随笔范文3
"呵呵,同志们好啊!"羊地同桌是一个超可爱地好象小弟弟地同学,今天不知吃了什么药,忽然之间爱上了阿根廷,问羊:"桌~~你喜欢阿根廷不?"好陶醉地表情~~心软地羊不忍,于是有生以来第N次说了谎话,"还好~~不错啊~~~""真地啊!知音啊!同志啊!!那,英国呢?"对英国毫无感觉地羊不得不第N+1次说:"还可以啦~~~""桌,我~~你万万年!"后桌莫名其妙地问:"你到底喜欢阿根廷什么啊?""全部!"一脸幸福地表情地桌,"你呢?""全不!""那英国呢?""全部!""你呢?""请参考上一题答案!""啊~~~~~~~"疯狂地桌,为什么说谎也可以让人那么兴奋呢?
物理课上.
"恩,这节课呢,我们来学习啊,浮力,啊,这个啊,据说是阿基米德发现地,啊,这个~~~""靠,阿基米德这个老头子!""恩?"羊地灵感突现,随手抓过一个本又随手撕下半张纸,又随手写到:"2000年前要撬起地球地那个老头子在浴缸了曾兴高采烈地吼出:找到了!现在看起来,他在吼出"找到了"地那一刻或许并没有想到,他所称量地皇冠,从此以后成为了整个现代文明赖以支撑地物理基础._____随笔"所谓精辟,仅以如此!
羊地文科好地天旋地转,桌地理科好地一塌糊涂,什么是模范同桌,此乃典范!人称"太极双收,阴阳互补",横行天下二人组!(羡慕~~~)
呵呵,初三不可怕,是不?
什么是随笔范文4
>> 文学与治国的互动 文学与影视的互动 文学与艺术的契合与互动 音乐与文学的较量 音乐与文学的交融 音乐与文学的关系 音乐与文学的契合 音乐教学的价值与独特性 试析文学欣赏与文学创作的影响互动 文学欣赏与文学创作的影响互动 《孔雀》的独特电影文学韵味 试论音乐与文学的异同 浅谈音乐与文学的关系 小议文学与音乐的关系 试论音乐与文学的相互融合 音乐与文学抒情特征的关系 追求文学与音乐的共鸣 文学与音乐的相互渗透 文学与音乐的内在联系 浅谈书法与音乐文学的关系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000-04- 14/2013-02-28。
[3]马慧元,孔明珠:《什么是好的音乐生活》,http:///reping_art/view/21319, 2012-07-16/2013-02-28。
[4]杨燕迪,刘雪枫:《音乐绝不仅仅是音符和音响——关于音乐聆听和阅读的对话》,文汇报,2012年7月14日,第6版。
[5]孙国忠:《爱乐文字:学院派之外的音乐论说》,音乐爱好者,2010年,第7期。
[6]辛丰年:《如是我闻》,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年版,第12-13页。
[7]余华:《》,北京:华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1-27页。
[8]杨燕迪:《为音乐学辩护——再论音乐学的人文学科性质》,选自《音乐的人文阐释——杨燕迪音乐文集》,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24页。
[9]陈子善:《雅人乐话》,上海:文汇出版社,1995年版,第72-74页。
[10]赵鑫珊:《我与贝多芬音乐——发生在潜意识深层的朦胧故事》,《贝多芬之魂》,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45页。
[11]肖复兴:《自序》,《春天去看肖邦——音乐笔记续编》,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年版。
[12]陈子善:《编后记》,庄裕安:《音乐心情》,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9年版。
[13]孙国忠:《爱乐文字:学院派之外的音乐论说》,音乐爱好者,2010年,第7期。
[14]肖复兴:《音乐笔记》,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374-379页。
[15]陈子善:《流动的经典》,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1-33页。
[16]胡向玲,钱洁:《生命与经典冉冉相照——评马慧元的音乐随笔》,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
[17]吴祖强:《原序》,辛丰年:《如是我闻》,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7年版。
[18]青主:《乐话》,北京: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第6页。转引自蔡仲德:反映论还是主体论?——从音乐本质的论争说到中国音乐的出路》,于润洋:《音乐美学文选》,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71页。
[19][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三卷上》,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32页。
[20]柳园(刘绪源):《谈音乐的书》,文汇报,2009年8月13日第11版。
什么是随笔范文5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语文;审美教学
前言:
初中阶段的语文材料都是经由专家和学者经过长时间的精心筛选所编纂而成,符合初中生们的情感世界和审美水平。然而初中生们自己阅读课文内容想要做到对课文所展示的美感有全方位地展示和领悟并不容易。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初中语文教师要更加侧重审美因素对于学生们的重要作用,设计好合理的教学方案,做好初中语文审美教学。
一、初中语文审美教学的作用
1、调节情绪,稳定情感
大部分的初中生在如此的年龄阶段都保持着对于周围事物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是并没有相应的生活经验,这样就造成了他们并不能很好地掌控自我的情绪,无论是高兴、喜悦还是悲伤、愤怒都容易以比较过激的方式展现出来,这就表明了初中生的情感世界的不成熟性。加强初中语文审美教学,有利于初中生增强自身对于情感的控制能力,在智商和情商两方面做到同步提高。
2、审美熏陶,明辨是非
初中语文教材中许多文章在展示社会和自然情况的同时融入了非常强的正直的向上的美丽情感,学生们在经过教师的讲解之后,在了解到相关的知识内容的同时还能够充分体会到作者的情感世界,经过自身的审美过程后,能够了解什么是美什么是丑,掌握到一些是非判断的准则。初中生的社会经验不足,在初中课文的审美教学中领悟到一些是非判断标准是十分必要的。
3、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初中生正处在一个较为模仿力较强的年龄,对于任何事物都存在这比较强烈的模仿欲望。一旦让他们模仿上不良的行为举止就很容易形成学生自身坏的习惯,且不易改正。接受到初中语文审美教学教学,初中生的心灵能够被较为深层次地净化,情操也能够得到陶冶。学生们在遇到那些不良行为举止的时候能够自发地从内心里感到抵制和排斥,而不是主动去学习模仿。
二、初中语文审美教学方案
了解到初中语文审美教学的重要性之后就需要教师设计好相关的审美教学方案,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要把初中生的审美培养和知识传授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笔者经过实践探索,主要总结了如下几种教学建议:
1、精心备课,找好审美点
初中生由于阅读经验不足,在很多情况下并不能够找到文章准确的中心,进而影响了他们体会文章深层情感和审美鉴赏。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了解到初中生们的这一现实情况,帮助初中生准确找到课文中的中心情感所在。可以说初中语文教学的一大重点就是审美方面的教育,教师应该把审美内容贯彻在每一堂课程中,让初中生在心灵与思想上与作者形成高度的共鸣,在知识教育的过程中同步贯彻审美教育。例如,在学习《驿路梨花》一文时,课文中的美表现在很多地方,既有语言和构思方面的美妙,也有人物心灵的美丽之处,学生们往往在此处容易盲目审美,找不到绝对重点,教师在备课时就应该兼顾语言和构思上的美妙之处,将审美点重点定在人物心灵之美上,这样能够避免学生们在审美的道路上迷失。
2、 课后拓展迁移,培养学生创造美
新教材的编排,很好地拓宽了语文学习的渠道,使课内学习和课外生活有机结合。教师在带领学生立足课堂,探究文本美的同时,引导学生用写作、演讲、实践活动等形式来拓展创造美的途径,主动去补充、完善美的形象,创造出新的“美”。教师可以通过“随笔写作”,引领学生走入文本、走进语文这个风光无限的精神家园,去丰富自己的语言、提升自己的人格,尽情遨游。例如在学习“同龄人的故事”后,教师可以设计作业:结合自己的成长历程,进行“以我手写我事抒我情”的随笔写作,采撷成长中的美好花絮。随笔写作是对课文的消化、吸收、积累和内化,是将他人的东西内化为自己营养的过程。更是阅读教学的进一步深化和提高,是对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良好方法。
3、师生之间交流真实情感
上文已经提到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文章都是具有真情实感的美丽文章,教师要注意将课文中的审美内容联系初中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们能够做到审美迁移。这就要求教师要花费较大的精力和时间同学生们做好审美交流。在这样的真情实感的交流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审美做充分的肯定,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审美的扩散。例如,在学习《孔乙己》一文的时候,孔乙己悲剧的结局对于学生们的审美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这篇课文显然不能从正面的内容来进行审美。那么教师可以从反面带领学生进行审美,可以向学生们做如下的讲述:“同学们,孔乙己的悲剧令我们感到惋惜,那么为了在现实生活中避免孔乙己式的悲剧,我们应该怎样做呢?”教师发出这样的疑问后,同学们可以从课文联系到生活实际中自己应该如何做来避免成为课文中的孔乙己。经过这样的思考和讨论后,学生们更加向往美好的生活,无疑也是一种审美过程。
4、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初中生的情感容易受到较为直观的视觉冲击影响,在眼见某种事物所携带的情感时,学生们往往能够更好地体会。所以,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好现代化的教学工作,利用计算机和投影仪等设备做好语文审美教学。例如,在学习《香山红叶》一课时,教师可以在网络上搜集美丽的香山红叶景观照片,向学生们展现出秋季游人如织,红叶和晚霞映衬下如诗如画的香山美景。在这样的美景刺激之下,学生们更容易从心底里激发起自身的审美情感。
结束语:
初中语文审美教学是一项基础性的教学任务,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需要语文教师在新课标的指引下以极大的耐心和细心,在漫长的教学过程中逐步将学生们的情感教育丰富起来。
参考文献:
[1] 胡海龙.新课程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16)
[2] 万斌.语文课应注重审美教育[J].考试(教研版).2008(04)
[3] 李马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小说的审美教学探微[J].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2013(10)
什么是随笔范文6
这个时代在变,我们周围的世界在变,变得翻天覆地,难以辨认。就像诗人欧阳江河说的:“它恰好不是一个故事,不是‘砰’的打开,一个伤痕提醒你说,看,这就是变化。它成了生活的脉搏,变是唯一的不变。”
那么,仅凭我们从小接受的具有延续性的教育、我们有限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并不足以解释我们身边所发生的种种现实。现实不能被有效地解说与诠释,就失去了它应有的真实性与力量感。徐友渔曾直截了当地说:“我认为这些年中国文学成就不显著,不在于哲学谈少了,而在于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变化没有敏锐感觉,对这种变动在精神层面的反映没有深刻把握。”在这个不断变动的时代里,我们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真”。它像一条滑腻腻的鱼,很多时候,我们抓不住它。
在北京的这一年,我听了不少,学了不少,也想了不少。重新翻看了一些自己以前的作品,我发现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无意义的或者说没有多大意义。我同时得出了另一个结论:我没法再写以前那样的东西了。最后一个结论是经过推理得出的:不管怎样,这样的认知是一种进步。因为它重新具有了崭新的可能性。
我最近在看一些人类学方面的书,列维斯特劳斯的《忧郁的热带》、弗雷泽的《金枝》,另外,还有巴赫金、萨义德、奥威尔的一些随笔。我也经常和一些朋友聊天,他们的知识背景和宽阔视野同样能给我很多营养。我突然警觉到,以前我关注的、写到的东西其实还是非常狭窄和有限的,有很多重要的东西看不到想不到,自然也就写不出来。
也就是说,既要有自我,又要有后面那块广阔到无边无际的背景,在无边无际的背景里抓住一条活生生的鱼。然后就是写作资源,也就是说那条鱼,怎样把它养大养肥,而且知道什么样的鱼是可以养大养肥的。比如说,有些作家是从农村走出来的,那么,在乡土中国面临剧烈变迁的今天,弥足珍贵的乡村经验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就要消失了,千百年来中国人传统的生活方式就要改变了,乡村的文化、伦理和情感都要面临巨变,此时对于写作资源的重新占有和最为独特个性的再次利用,即成为这部分作家迫切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当然,我是一个完全没有乡村经验的作家。书写日渐丰富与广阔的城市生活仿佛已成为无可选择的选择。然而恰恰是在最近的一两年,我突然意识到了解乡土中国的重要性。为什么?不为了写乡村,而是为了更好地写城市。中国的城市也不再是以前我们头脑里、概念中的那个城市了,时代的洪流流淌过乡村的土地,在护城河边蜿蜒静伏……那河水的气息是复杂的,如果不把那种复杂性揭示出来,时代的质感、城市的质感完全无从说起。
小说家的本质当然并不承担如此庞大而复杂的任务。但现在我们所谓的“小说应该回归故事”是不对的,真正的小说永远应该具有哲学层面的思考。故事仅仅只是、而且永远只是小说的基本……
就像有一次我问一位朋友:“在你心里什么是好的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