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改变人生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阅读改变人生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阅读改变人生

阅读改变人生范文1

我再给大家一组全世界平均每年每人读书的数据:以色列犹太人为每年64本;俄国人为55本;美国每年每人读书50本。而中国平均每人每年读书不足 5 本。我们知道犹太人是很聪明的,爱因斯坦和马克思都是犹太人。只占美国人口3%的犹太人获得了27%的诺贝尔奖。犹太人这么聪明,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喜欢阅读。阅读最大的魅力是在于它能够将文字在头脑中转化为画面。所以它能培养想象力创造力。而看电视就没有这个功能。

我们中国是一个读书大国,自古以来就有“书香门第”、 “腹有诗书气自华”之说。

我们所熟知的古人勤奋读书故事太多了:囊萤映雪、凿壁借光、悬梁刺骨。我这里再讲一个非常感人的、也很凄凉的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一个人叫伏生,这个人10岁开始拜师学习,也就开始研读《尚书》(是一本很难读的古书)。伏生是一个热爱阅读的人,非常刻苦。他刻苦到什么地步?他把自己关在一个冰冷而潮湿的石头房子里,这样的房子,第一安静,第二冰冷而潮湿逼迫你经常醒过来读书。他在这个房子里反复诵读《尚书》,他是怎么记他读了多少遍的呢?他在自己腰上系上一根绳子。这根绳子有80尺长。这当然不能当腰带啊,这系完以后腰得凸出一大圈啊,80尺。每背一遍《尚书》,他打一个结,每背一遍《尚书》,他打一个结。很快这根绳子就打满了结。《尚书》自然也背得滚瓜烂熟。古人都这么热爱读书何况我们现代人呢?大家知道就在本月6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华人科学家高锟与另外两名美国科学家获得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我在网上浏览了高锟的简历,他出生于上海金山的一个书香世家,在十岁之前他就能熟读四书五经(《四书》有《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有《诗经》《书经》《易经》《礼记》《春秋》)这说明高锟从小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这对他的成长并最终成为光纤之父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阅读改变人生范文2

其实,人生也是一本书,一个人的经历、思想、观点、成长构成了这本书的内容。无论你的人生是过得平淡、平凡,还是坎坷、跌宕,都有可能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书。如果翻开这本书,自己读来无悔,他人读后赞叹,那么,就是一本好书。

与不同的人沟通、分享,也是一种阅读。真人图书馆就是这样一种别致的阅读方式。7月14日,重庆图书馆展开了一次真人阅读活动。这些“真人图书”来自不同国家,人们与这些海外“图书”交流,了解不同的异域文化与人文风情。这样的真人图书馆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在与他人的畅谈中,或让你痛彻心扉,痛快淋漓大哭一场,或让你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慨。总之,你收获颇丰。你还可以争做这个赠予别人收获的人。

与智者交流,是一个提升自己的机会。因为在沟通的过程中,你会得到一股向上的正能量。从智者那里汲取的只是精神的食粮,能否有效消化取决于你自己的行动力。懒惰畏缩者的足迹凌乱不堪,每一步都斟酌反复,没有挥斥方遒的豪气;勤奋勇敢者的脚印坚定有力,如刻在磐石上的行书。只要你走出去,与世界交流,你就是在阅读,不管那是纸质书、电子书,还是真人图书。

“阅读是为了活着。”福楼拜如是说。确实,阅读是为了活得更加体面和高贵。阅读,虽然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它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它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在有限的人生长度内,你可以在无边无际的书海中霓裳舞袖,静养深思。

阅读改变人生范文3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阅读的意义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4-0290-067

有这么一个故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一天收到一封特别的信,写信人说他原本是个小偷,曾偷了一只手提箱,里面有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他无意中翻读了第一页,竟不由自主地一口气读完了它,心灵受到极大的震动,发誓从此光明磊落地做人。后来这个小偷改邪归正成了地铁的一名工作人员。朱永新说过,“阅读不可以改变我们的长相,但是可以改变我们的气质和品质”。这是一个因阅读而成功自我救赎的事例,他通过阅读改变了自己的品质,改写了自己的人生。书籍的优劣直接影响我们的阅读质量,所以要读有价值的书,因为只有读好书,才能陶冶情操,净化思想,提升修养。

无独有偶,北大中文系陈平原教授也曾遭遇类似的事情,他装有《千古文人侠客梦》文稿的皮箱不幸在广州火车站被偷,他曾期望能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际遇,结果大失所望。不同的结局彰显了中国现代整个社会阅读的一种缺席。“本该有价值的事情未必真有价值;真正有价值的事情却未必被认为有价值。”悬挂于普林斯顿大学爱因斯坦办公室里的这句话很好地概括了当前的现状。在追求高分和升学率的当下,学生的阅读空间几乎被挤压殆尽,我们期望中阅读应有的价值和实际中阅读真正发挥出来的效用严重不成比例。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种种压力接踵而至,浮躁的情绪充斥于整个社会,能静下心来阅读的人少之又少,而现在低下的国民阅读率,对于曾是一个有全世界最悠久阅读历史的中国来说是一种悲哀。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阅读不能改变我们人生的长度,但是可以改变我们的宽度和厚度。阅读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如意大利教育部长早在1995年就宣布了“促进学生阅读计划”。新加坡《中学华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课外书不但能加强学生的语文能力,也能影响他们的人生观和对事物的看法。”①而美国从克林顿曾在白宫做了“美国阅读动员报告”,1998年10月签署“阅读卓越法案”,并拨款2.6亿美元用于培训教师帮助学生阅读。这些国家对阅读的重视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经验。尽管现在国人也意识到了阅读的重要性,许多有识之士呼吁全民阅读,并提出把阅读作为国家战略,建立国家阅读节等,但是我国的阅读状况仍然令人堪忧。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每年阅读量犹太人是64本,美国人年均17本,韩国人11本,日本每年在8.4本左右,而2012年中国人均阅读量仅4.39本。中国人的阅读量远远落后,数字之间的差距折射的意义令人深思。印度工程师蒙莎美的《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一文在网络走红的同时也让我们尴尬万分,曾几何时,阅读让我们这么陌生了?如果国民阅读率持续下降,国人将会失去精神归依,阅读的缺失会令整个民族逐渐丧失活力、沦为浅薄无根的民族。

学生的阅读状况更不乐观,繁重的课业侵蚀着他们的阅读时间和空间,阅读的随意性和盲目性、阅读选择的困难、阅读方法的错位、快餐阅读方式等阅读危机正侵蚀伤害着学生的心灵。而真正具有价值的中外经典名著却很少能进入学生的法眼,因为经典有其独特性,“经典属于每一个人,但永远不会属于大众。每一个人只能作为有灵魂的个人,而不是作为无个性的大众,才能走到经典中去。”②经典的深度、广度、强度等是学生远离经典的原因之一。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的未来在哪里?学生是未来的希望,美国著名诗人惠特曼写过一首诗:“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了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对学生的培养决定了未来民族的素质和社会的发展水平,精神的饥饿感是在中小学时期形成的,所以要抓住这个关键时期对学生进行阅读教育,在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之前跟时间赛跑,用优秀的作品抢占他们的心灵。

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现在读起来仍然振聋发聩:“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民族的未来取决于今日的少年,近百年前鲁迅曾发出过“救救孩子”的呼喊,今天在阅读方面我们仍要重温鲁迅的呼喊去“救救孩子”,去拯救他们因知识匮乏而近乎苍白的灵魂。如何拯救?就要从阅读开始。书籍通过文字来呈现,文字是思想和灵魂的外在表现形式,文字表达的背后是心灵,阅读需要向内去探求,向心灵深处挖掘。阅读的终极目的是把阅读的知识内化,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而生成智慧,形成对世界和人生的认知。不健康的阅读会让学生对阅读缺乏深度思考,使得学生缺乏荣辱之心、敬畏之心、求真向善的尚美之心。学生不能在阅读中塑造灵魂,没有了精神的震撼、感情的共鸣、心灵的启蒙和美的感染,那么阅读将变得僵化和无效。

真正的阅读是心灵的阅读,而经典文本中就蕴含着生命的本真和人心的真善美,经典之作是通过感染人的情绪、打动人的心灵,陶冶人的精神来达到教育的目的、体现出其审美意义的。因此要指导学生阅读经典文本,加强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教学实践中,应“注重培养初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富有创新性的审美能力”。通过引导学生用心去发现作品中的美,去感悟文本中蕴含的美,“一切景物皆情语,阅读活动中的审美教育,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对美的形象的感受、对美的本质的认识,去领悟、去体验它所包容的人生意义和高尚情趣”。③如沈复的《童趣》反映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天真烂漫的童趣;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一个“痴”字,写出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外的雅趣;朱自清的《春》展现出花卉争妍、生机勃勃的春景;沈从文的《边城》则闪烁着湘西边地人情美和人性美的光辉。只有阅读才能开启发现美、感受美、领悟美、体验美的眼睛,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

阅读本身就是一种生活,多读一本书,就会少一分的浮躁浅薄,多一份稳重自信。只有阅读才能改变人生的宽度和厚度,在阅读中享受快乐,摆脱平庸,体验人生,让心灵在阅读中飞扬,才能步入更高的思想境界,领略无限的意境风光。

注释:

① 柳士镇,洪宗礼主编.中外母语课程标准译编[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p235-236.

阅读改变人生范文4

关键词:课外阅读阅读兴趣 阅读习惯 课外书籍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初中7-9年级要能够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议论、说明、抒情等表达方式;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阅读科技作品、简单议论文、浅显文言文,背诵优秀诗文80篇,学会制定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00万字,每学期阅读两三部名著。著名教育家张志公先生谈到:“从自己学习语言的经验看,得自课内与课外的比例为三七开,即大概有30%得自课内,有70%得自课外。”由此不难看出,语文教学效果真正的源泉是课外阅读,它不仅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更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可见课外阅读有着重要的意义。笔者依据近多年的语文阅读教学的经验,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课外阅读要选取好的书籍进行阅读

好的课外书籍向我们打开了一扇扇知识和生活的窗子,帮助我们了解世界,认识世界,一本好书会告诉我们许多人生哲理,从中学到做人的道理。《阅读改变人生》一书的编者巴丹曾感慨地说道:“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例如:《我的苦难,我的大学》让大学生宋月丽明白用“勇气战胜困难,用志气驳倒困难”的可贵;盲人李爱君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激励下,重振生活信心,实现了人生的种种梦想;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被许多读者所喜爱,无疑是因其传达出的昂扬的奋斗精神对人们仍有强大的鼓舞作用。《简爱》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传世之作,它成功地塑造了英国文学史中第一个对爱情、生活、社会以及宗教都采取了独立自主的积极进取态度和敢于斗争、敢于争取自由平等地位的女性形象。其中的经典对白在学生中广为传诵:“你认为,就因为我贫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也没有心吗?……一同站在上帝的跟前,彼此平等!”通过切实的阅读和体验学生对爱情的内涵、人格的内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一句至理名言。要想成为一名有文化、有知识、有修养的人,特别是想成为一名有学问、有学识和会做学问的“大家”,仅凭学会几本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读好书、多读书,广泛涉猎,日积月累,才能厚积而有所成。例如四大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朝花夕拾》等都是初中生必读的书籍。

二、选取恰当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教师要指导提醒学生不能在课堂上一边听课,一边看课外书,也不能在应该做作业和预习、温习功课的时间里看课外书。有的同学可能会说:功课那么多,作业要完成,哪有时间看书?其实只要你肯挤时间来读书,就不愁没有时间。就像大文学家鲁迅先生说的: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愿意挤,总是有的。”他自己就是把大家喝咖啡、谈天的时间,用在了学习上。最终鲁迅写出了许多好文章,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我们可以用午休、放学做完功课以后、节假日等点滴时间来读书,每天一小时,积少成多,积沙成塔。

培养学生读书兴趣,作为语文教师,可以做而且应该做的是首先自己要成为一个读书人。朱永新教授说:“学生读书的兴趣与水平直接受教师的读书兴趣与水平的影响。因此,教师的读书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而且是整个教育的前提。”同时教师尊重学生的阅读自由,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也就是说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过程中教师家长要给学生提供独立的阅读空间,给学生真正的阅读权利,在一定范围内尊重学生的阅读选择,不能硬性要求学生读名著。不同的人或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阅读的兴趣是不一样的。只要是有益的东西,都要鼓励学生读。比如很多学生对大部头的经典文学作品不感兴趣,而惊异、生动、幽默、情节曲折的作品往往能抓住青少年的心。比如 《奥秘》、《小小说》、《科幻世界》、《舰载武器》等杂志,就以其内容的新奇、有趣吸引了很多的中学生。

三、课外阅读有利于巩固和拓展课内知识

因为课内时间有限,课堂上学习的语文知识和能力,需要巩固和补充,学生的自主课外阅读能力不是自然形成的,所以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仅靠课堂45分钟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和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即课内是基础、是根本,课外是继续、延伸。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的过程中,学生的课内知识充实了,课外阅读方法了解了,语文学习方式转换了,查找、处理信息能力提高了,语言积累能力也随之提高了。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方面,课外阅读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当学生从课外书中获得了足够的乐趣后,学语文的主动意识才会长久保持。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书进行阅读,本身就是自主学习的一部分,课外书是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阅读具有开放性,学生可在老师的指导下自由地选择课外阅读材料。

四、课外阅读可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能力

课外阅读从一方面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在不同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阅读是长期的、日积月累的、潜移默化的,是伴随人一生的,学生通过长期的课外阅读让其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份,成为一种内在的需要,这种良好的习惯一辈子受用。另外阅读影响的是一个人素质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东西: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阅读既是一个了解世界和思考世界的过程,又是一个心灵自我观照的过程,即通过阅读来反省自我,提升自我,从而养成内省和深思的习惯,这对一个人的精神成长至关重要。

阅读改变人生范文5

关键词:环境;风景;德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1-0093-01

读书改变命运!成长不可无书!把学校办成学习的团体,创建学校学习型组织,办一所真正读书的学校,让每一位师生都做一个真正的“读者”,都成为志同道合的“书友”。这是我们梦寐以求的教育理想。在打造书香校园的路上,我们一路前进、一路收获。

一、全力营造“书香校园”的物理环境

(一)让校园处处充满书香。首先,让图书“充盈”校园。充实更新图书室图书,设置校园阅读提示牌等方式,创设具有书香气息的校园环境,让阅读与陶冶随时随地发生,从小处着手,使学生能移步换景。让学生沉浸在书香氛围中。

再次,让班级“充满”书香。通过班级图书角、黑板报和教室布置等,营造班级书香氛围。

第三,精心构建多元化的读书网络。建立“个人书橱”、“班级读书角”、“学校图书室”。学生在家建个人小书柜,可以在家中与父母共赏,也可以与小伙伴共读,让好书真正走进每个孩子的心灵。

(二)让网络打开师生眼界。充分发挥学校校园网站的优势,建立家校读书交流平台,为教师、学生、家长推荐好书,推荐最前沿教育教学信息、优秀案例。教师、学生、家长也可以利用网站发表自己读书感受、读书收获,交流读书过程中的困惑,真正做到“快乐共分享,问题同解决”。

二、立体构建“书香校园”的别样风景

(一)教师读书常规化。根据我校“书香校园”建设的实际情况,在教师中开展读书“1、2、3”活动。即:“1”是每年每位教师必须认真阅读一本教育名著;“2”是每位教师要认真阅读学校推荐的必读书或杂志,写好教育随笔或教学论文,每月不少于2篇,上传学校网络;“3”是三种不同层次的读书活动。1、每位教师要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读书汇报活动,在讨论中交流思想,丰富经验,提高素质教育的实施能力;2、将11月的最后一周定为“校园(教师)书香周”,举办读书沙龙,组织教师交流读书体会,开展相关读书征文活动;3、建立“读书研究周报告制度”,和青年教师美文诵读鉴赏活动,十二月底将分年级组开展“美文诵读比赛”;全面提高教师的诵读能力。

同时,在上述活动的基础上学校创办《读书》内刊,发表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二)学生阅读多元化。一是在课程设置上,每周每班设置一节经典诵读课。学校指派经验丰富的专任教师成为经典诵读专职老师,加强经典诵读课的创新研究。在学校经典诵读校本教材开发的基础上,再次分年段确定诵读研读重点,极大的丰富了学生阅读量的积累。

二是在阅读习惯的养成上,树立阅读与积累的思想。开学初,学校开展“推荐一本好书”的活动,每位同学为班级捐献1―2本图书,参与班级好书漂流,借此成立班级图书角,配备1―2名学生作为班级图书管理员,负责班级图书的借阅、登记、归还等工作。各班的黑板上,开设“格言栏”、“成语苑”、“诗歌园”,引导学生阅读、理解、背诵名人名言,学习名人的读书方法,感受名人刻苦读书的精神。学生每天利用晨读、课间和集体放学等零碎时间背诵,化整为零,引领学生养成读书、积累的良好习惯。

三是在学生阅读实践上,将指定书目阅读和学生自由阅读相结合,将读与写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低年级学生读感兴趣的儿童读物,说说自己喜欢的词语,联系生活实际说这些词可以用在什么方面。或写观察日记、想象日记等。中、高年级学生提倡读完后将自己喜欢的部分讲给大家听。在同学面前大声朗读自己摘抄的精美词句,写―些读后感、或通过观察生活,写观察日记,也可以写数学日记。10月的最后一周定为“校园(学生)书香周”,举办读书沙龙,组织学生交流读书体会,开展相关读书征文活动。最重实现阅读“质”的飞跃,为学生的发展奠基。

四是在阅读评价的功能上,充分发挥激励机制,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学校在全面考察学生六年阅读与积累的基础上,制定了《杨岔路小学经典诵读考级方案》,对学生的诵读“质”与“量”的评价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每学期根据考级情况,评选学校“阅读之星”。

(三)亲子阅读趣味化。学校每学期都会开展“亲子读书”活动,通过“大手牵小手”(家长督促孩子)、“小手拉大手”(孩子督促家长)的形式,倡导家长、孩子一起读书,一起发展,将家庭引入到热爱图书、享受阅读、热爱母语、享受经典的行动中来。

对于刚入学的孩子家长,学校都会进行一次“家长学校”的培训,增强父母对亲子阅读的认识,加强亲子阅读方法指导,并且每班对亲子阅读活动提出明确的要求。学校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设计图文并茂,融写、画、评以一体的《亲子读书卡》,班主任指导填写。每年12月的最后一周举行亲子阅读交流活动,一、二年级还要举行一次亲子阅读卡的交流评比活动。

三、精心打造“书香校园”的德育文化

近年来,我校以“儒雅、阳光”为学校精神之代言,高扬“文化育人”的主旋律,大力打造“书香校园”,创建“书香文化德育”。

一是充分挖掘经典美文中的德育文化。学校开展了以“诵经典美文,做阳光少年”、“感悟经典,传承文化”为主题的一系列活动。通过《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等诵读,使学生在民族文化得到很好的传承的同时,也受到潜移默化的人文熏陶。读经典的书,学古人理解、宽容、谦让、诚实的待人态度和庄重大方、热情友好、礼貌待人的文明行为举止,每位学生学做“君子”,“淑女”。

阅读改变人生范文6

一、依据年龄特征,让心灵共勉

初中生还在成长,对知识渴求欲望强。如男同学喜欢战争历史题材类的书籍,让男同学多阅读歌颂正义、勇敢、爱国情感的战争题材的作品。女同学喜欢散文类书籍,那就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语文老师必须将语文阅读与语文教育两者结合,形成良性循环。用富有个性的教育技巧,把学生感兴趣的名著阅读加进去。在名著阅读的愉悦中提高文学素养,“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达到无痕教育,让心灵产生共鸣。“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慢慢的积累中学生的阅读水平会提高。

1.把人文关怀、情感熏陶放在首位

尊重人的思考,关怀人的心理疏导,承认阅读是树立人文教育关怀的基础。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采取正确的阅读方式,才能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吸收精华。达到无痕教育”自如地迁移到知识层面。这几句话,看似不经意,但就是这一“小处”却体现出“由文本延展,延展中有文本”的“无痕”艺术所产生的效果;在这里,师生之间的关系,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融合,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的同步入,融通“无痕”的境界。

2.精读和略读结合

有些地方须要揣摩精妙之处,要细细地读,读出深意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历史上有一个人他的一生和阅读紧紧相系,无论是在马背上、厕所旁、还是会客室一直延续到床榻上,除了阅读还是阅读,书是他一生的伴随,此人就是共和国的伟大缔造者。让阅读成为习惯。读书人的气质是连绵不断的,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只要不将书丢掉,一切就都不会丢掉。

纵观古人,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让书香充溢心灵,让阅读成为习惯。这是迈进成功的试金石,也是每一个参与者进入“人文与工具”双提升的和谐之境。当然学生主动阅读的前提是兴趣, 在阅读《散步》一文,我们是一次心灵漫步,魂牵情绕,韵味悠长,在柔曼的慢四节拍中,亲情的芬芳,生命的葱茏,人性的秀美,责任的韵致,沁人心脾。使学生个人得到不同层面的收获,《散步》是一首亲情、人性、责任和谐演绎的生命交响。

二、以学生为轴,围绕学生兴趣进行

学生是独立的个体,不会因为外界事物因数而改变,阅读就像与智者对话,认识一个人,不能只看他的外貌和服饰,还要观察他的言行举止,了解他心里的想法,可以这样说,在生活的情形里,没有谁比自己更了解自己,得法于课内,得道于课外。有步骤、有计划地适时指导相关的课外阅读,即想让阅读获得快乐,必须以时间和耐心为代价。爱上语文,水到渠成。

无痕阅读是由潜移默化养就的。读书能帮助我们发现前方,并引领我们走向前方,因为阅读会让你的人生丰富,一辈子不后悔、终身受益,而且获得一种持久的力量。责任、和谐演绎的生命交响。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是它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物象,但是它可以改变人生的气象。外在的相貌和基因无法改变,但是人的精神可以通过阅读而蓬勃葱茏,气象万千!塑造良好的品质和健康的人格。

三、守望精神家园,回归语文教育本身

1.以师道的示范作用带动孩子

真正做到化无形为有形,正如庄子所说:“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许多古今中外的大作家,如:列夫・托尔斯泰,马克吐温,笛福,,冰心,鲁迅,朱自清等用他们的事迹树立典型来激励学生热爱读书。从而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这样才有效率,才有收获。

基于“无痕”的设计理念,我以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为红线,自始至终为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体验提供自由、流畅的背景,我和同学们在阅读中探究,寻觅文章的灵魂。抓住重点、抓住关键, 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老师注重利用教育无痕的“金钥匙”,因为它几乎包含了课外阅读的最基本的读书方法。引导学生去发现、揣摩、总结,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教师的指导性的融合,在阅读课外书时自觉地运用,“得法于课内,得道于课外”。

2.培养学生“善读”的习惯

播撒阳光到别人心中,自己心里应有阳光,“只有当心灵忠实地拥护精神生活的事业,反对一种异己的或至少不令人满意的世俗的造作时,人的禀赋才能变成不只是一种被动的态度或单纯的劳动准备状态,而成为一种完整的行动,成为任何行动的真正灵魂。”“受中央电视台栏目《易中天品三国》讲坛影响,同学们结合电视和文学名著找到了课外阅读的途径,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例如《西游记》电视剧、《白雪公主》动画片等,以此来吸引学生看相关课外书,合乎中学生的品味,深受学生喜欢,从而达到无痕阅读效果。

欣赏水浒梁山好汉也是一样。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还可采用大声背诵复述故事情节的习惯。力戒唱读和一字一顿地朗读,这是一种特殊的体验,由声音来重新塑造文章内容。声情并茂的朗诵,正确地把握文章要领,听读并举,声情并茂,有利于培养语感。让学生充分体验到阅读的乐趣,让他们在愉悦的情绪中开展阅读,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达到无痕教育,让学生对文章有方向感,欲罢不能。老师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课外阅读的习惯,使书籍成为学生生活中的指路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