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职业学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有哪些职业学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有哪些职业学校

有哪些职业学校范文1

2、大同医学专科学校:大同医学专科学校是一所直属山西省教育厅领导的普通高等专科学校,于1958年建校;

3、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吕梁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2010年1月批准设立的一所省属地方性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院校;

4、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山西省财政税务专科学校是华北地区唯一一所培养高级应用型财经管理人才的专科学校;

5、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创办于1981年,是山西省唯一一所培养公安,政法专门人才的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学校,是培养公安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培训在职民警的基地。

有哪些职业学校范文2

1、网络营销专业。为实现企业总体经营目标所进行的,以互联网为基本手段营造网上经营环境的各种活动,是一个广义词,从目前的商业来讲网络营销更宽泛的涵盖网络的产品及投放互联网概念。

2、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计划培养具备初步的汽车设计能力并能从事汽车制造、检测、维修、营销、管理、服务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3、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本专业培养适应计算机技术在企事业单位中发展、应用的需要,具有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专业知识和较强的计算机办公自动化、数据库等常用

(来源:文章屋网 )

有哪些职业学校范文3

论文摘要: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教育必须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正确认识教育对象和中职教育的任务,改革教育手段和考评方式。因材施教,以就业市场为导向,科学地进行岗位设计,细分和量化岗位技能,强化职业能力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培养适销对路的初、中级技术人才.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普遍感到学校难办,课程难教,教师难当,学生难管。尤其是中小型规模的中等职业学校更是不知所措,使尽浑身解数也难找到一条合适的答案。我认为困惑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职学校的办学理念。有的学校一方面在办职业教育,另一方面仍然沿袭照搬普通教育的思维方式和管理模式。一方面在抓教改课改,另一方面仍然着力于“备教改导考”的各个环节,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复合型人才。结果是劳而无功,收效甚微,原地打转。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教育要有所突破,必须跳出普教模式思维惯性的圈子,在三个方面有所突破。一是正确地认识自己的教育对象和教育的任务:二是因材施就革新教育手段和考评方式:三是以就业市场为导向,将学生就业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我认为这是中职学校教学理念的三大法宝。

一、正确认识教育的对象和职业教育的任务是办好中职教育的前提

农民懂得水田里种水稻,不能种花生,这叫因地制宜。裁缝用布料加工衣服,不可能用钢筋水泥去做衣帽,这叫物尽其用。搞教育必须因材施教。中等职业教育者必须从灵魂深处懂得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道理,而不只是在口头上懂得这个道理。

首先我们要正确地认识职业教育的教育对象。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基础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个群体文化底子差、自控能力差、学习方法不得当或者根本不想学习、人生追求目标不高。这个生源群体具有明显的三个特征:其一、文化基础普遍较低。中考以后经过一类高中、二类高中、三类高中、综合高中、民办高中的五轮筛选以后,落下来的这部分学生进入中等职业学校,这部分学生文化基础是入校学生中最低的;其二、这部分生源情况复杂。现在职校招生不转档案、不论户籍、不论区域、不论年龄(14岁一l8岁,有的2O多岁),学校面向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招生,生源中有辍学多时在社会上游荡的、有打工以后转头来学习的、有初中未读完的…生源情况复杂:其三、综合素质不平衡。有一部分好学生因种种原因进入到职校学习,但更多的一部分学生自控能力差、追求时尚、盲目张扬、自己管不住自己、别人管不了;有学不进、不想学、懒惰散漫只想到学校来玩几年的;有放纵自己、寻衅滋事,在中学时就是问题学生的。面对这个生源群体,中职学校具有不可选择性的招生特点。各个中职学校为了确保招生数量、为了学校的生存,不可能按照一定的文化智力、品德标准去选择录取学生。反而各校之间开展了不择手段的生源大战,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去争夺这部分学生,来者不拒,哪还管得了什么素质。总之中职生基础较差,这就是中职教育对象的特点。

其次,要明确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国家规定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初、中级实用型技术人才。它承担着两项任务:一是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培养大批社会各行各业需要的初、中级技术人才,同时也社会稳定服务,让大批不能继续接受高中教育的学生有学可上、有知识可学。二是为学生将来就业服务,让学生在中职学校学到一技之长,掌握某个工作岗位的操作和应用技能,能够胜任某个工作岗位的具体工作,能够充当好一个“螺丝钉”或者是“一块砖”,顺利实现就业。实质上中等职业教育是一种谋生教育。

二、转变教育观念、革新教育手段和考评方式

中职教育要转变两个观念,研究两个方法。转变两个观念:一是教学观念。将过去的“学服从于教”,我教什么你学什么,我怎么教你怎么学的教学观念转变为教服从于学”,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想学什么就教授什么,社会需要什么人才就培训什么人才,学生怎么学得会、学得好,就怎么教。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学生的.兴趣及接受能力来因材施教。二是要转变人才观念。综合素质高的复合人才是人才;有一技之长,各行各业的行家里手也是人才。

世界是由各行各业的专才、偏才创造的。中等学校大可不必为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的全才而背上沉重的包袱。培养出了各个技术岗位的业务骨干、技术能手、技术专才,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基层劳动者就是培养出了适用型人才。若干个个体技术人才、构成了中职教育培育出了复合型的人才群体,这就是我们要树立的人才观。研究两个方法:一是研究教学方法、二是研究考评方法。根据中职生的特点,我认为教学方法上要重点研究情感投入法、直观训练法、两低两高法。情感投入法是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更多地投入情感因素,去影响他们、亲近他们、诱导他们。使他们热爱学校、热爱老师、热爱学习、热爱专业、钻研技能。要把校园文化活动,建立师生情感纳入教学计划和管理计划。使之成为重要的教学手段,加大投入力度,千万不要误认为这不是教育、这不是教学、这不是正业。相反,这方面极其重要。 直观训练法:是在具体教学方式上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动手、动嘴去体验教学内容。多采用一些模拟、模型、实物等直观的教学手段,投入更多的实训教学设备来实施教学。科学严密组织到企业项岗实习。把“一枝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模式降低到最低限度,把老师讲为主导,转变为以学生做为主导的教学方式上来。

两低两高法:是低速度推进、低目标任务、高频率训练、高质量要求。低速度推进是指教学进度要慢,稳扎稳打。让学生能够完全接受消化,不似懂非懂,不做夹生饭。确实搞清楚了,学会了一个内容再进行下一个内容。低目标任务就是内容不可定得太多,标准不能太高太难,深度广变把握恰当。有的中职学校学生在校三年学习29门课程,这显然是不合适的。不要指望学生一下子达到多高水平,不要在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圈子里不能自拔。要让学生容易过关,建立起他们的自信心,给予他们成功的感觉,培养起他们学习的欲望。高频率训练法是每进行一个内容,要反复多次地进行练习复习,让他们高频率地反复接受相同信号刺激,巩固学习成果。学一点练一点,懂一点巩固一点,聚少成多。高质量要求是对于关键技术问题,操作规程基本知识要点,务必按规范要求完成,不可马虎迁就,反复多次,直到达标为止。保证每个重点细节的教学质量,一个个细节做好了,质量自然就提高了。

二是研究考评方法。逐步将普教模式的单元测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的“学习成绩”考试过渡到“职业能力”达标考核。将学习成绩评定改为职业能力评定,将不同的专业岗位应该具备的知识、技术、身体、心理素质进行分类细化,明确达标条件,分阶段实施考核评定等级。让学生看得到自己通过学习训练已经掌握了哪些专业技能,达到什么程度,还有哪些知识内容、专业技术没有学完、没有练好。身体品德心理素质上是否达标,离上岗要求还有多远。让学生从“学生心理”调整为“职业心理”,为踏入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三、以就业市场为导向、科学地进行职业岗位设计与训练是中职教育的核心

以就业市场为导向,就是要使自己培养训练出来的学生有就业的本事,能够顺利体面地找到工作,在岗位上能够胜任。中等职业学校必须以此为核心,找准自己的方向和着力点。

以就业市场为导向具有三层含义:其一、是以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为导向;其二、是以职业岗位对人员的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技术含量标准为导向;其三、是以就业市场供需信息渠道为导向。以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为导向,就是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以及对技术型人才的需要状况,结合自己的办学能力,开发、开设相应的专业。把办学的眼光始终放在学以致用上面。脱离了社会需求,盲目办学校、办专业是办不好职业教育的。

有哪些职业学校范文4

今年中职生的就业率数字一定如同以往般“好看”,并且随着我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不断建设,大量中高职衔接试点项目的推开,就业率里面必增添了不少升学发展的“含金量”。然而,职校生,尤其是中职生就业“形势一片大好”下所遮掩的问题,还是令所有的知情者隐忧。

就业是职校办学的终端显示,也是职校吸引力的根源所在,所谓“出口畅,入口旺”。所以中职生就业的困局,有很大一部分要归因于当前职业教育、职校办学所存在的问题,或者说,是这些问题另一种形式的显现。在当今社会对技能型人才要求发生转变和个人追求自我价值实现与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在这里探究中职生就业的困惑,不如说是从这个角度切入职校教育教学的现实层面。

如果把中职生比做产品,那么就业就是一次“营销”。“销”不出去或者“销售”情况不理想,要么是“产品”自身的原因,比如质量不过关,不合“买家”心意,没有用武之地,等等;要么是“营”字环节没有做好,比如没有推广,找不到合适的渠道,工作不扎实不到位,等等——归结起来,“生产厂家”(职业学校)都要负责任。“厂家”可能会抱怨没有好的“原材料”,然而,同样的“原料”,有的“厂家”就能生产出“畅销”甚至是“品牌”的“产品”,问题可能还得从主观能动性上找找原因。

中职生就业与产品营销最大的不同在于,产品只需要一次营销就能实现其价值,而中职生是一类具有无限发展潜力的人,他的就业应该是生存与发展的统一,至少学校应该使其具备发展的可能性,从而在岗位成长或“二(多)次营销”中获取成就自我的意义。这应该是职业教育区别于职业培训的真谛所在。而一类教育,只有真正具备了其独特的价值、个性与使命,它才能谈得上吸引力与生命力。

正因为看到了就业问题对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南京市自2003年开始就展开对全市17所重点职业学校的就业情况调研,希望以此促进和推动职业学校的教育和管理;也正因为就业质量还没有在普遍意义上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南京市职教教研室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从教育实施者和管理者的角度选取了几个就业论题,采取现场研讨和网络研讨相结合的形式开展讨论。我们发现,改变,先要从职业学校自身开始做起。在此撷取了一些精彩言论,希望也能获得您的共识。

有哪些职业学校范文5

近日,记者对无锡市职业教育整体发展情况作了专题采访。无锡市教育局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处处长高群详细介绍了无锡市职业教育特色,并就无锡市职业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内涵建设、财政支持、与社会的互动等方面的问题做了详细解答。

目前无锡市共有高等职业技术学院10所、五年制高职校和中等专业学校20所、技工院校14所,在校生达21万人,职业教育整体发展走在全省、全国的前列,为无锡市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在采访中,江苏省无锡市教育局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处处长高群详细介绍了无锡市职业教育特色,并就无锡市职业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内涵建设、财政支持、与社会的互动等方面的问题做了详细解答。

问:资源优化整合是近年来无锡市职业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请问有哪些重要举措?

答:无锡市坚持把职业教育作为全市教育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通过推进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做大做强一批中等职业学校。2006年,无锡启动全市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工作,打破隶属关系和学校类型界限,以重点职业学校为核心,考虑同科、同类、同愿等因素,采用合并、划转等方式,对职业中学、技工院校、中专的资源进行了整合和重组,扩大重点职业学校办学规模,对于规模较小、办学条件较差的公办职业学校,原则上不予保留。

首先是减少数量、扩大规模。通过整合,无锡市区公办中等职业学校由37所整合为17所,校均办学规模达到5000人左右,实现了规模办学、集约办学、特色办学。2013年,全市技工院校归口教育部门管理。除此之外,进一步完善全市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机制,建立市与在锡高校联席会议制度,成立全市职业院校建设与专业设置评议专家委员会,协调解决职业院校在发展目标、专业设置等方面的问题。

其次是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按照“开放、共享、国际化”的原则,瞄准国际一流水平,高起点规划建设无锡职教园。园区规划面积46平方公里,规划居民10万人、学生10万人,总人口20万人。目标是建设成为集教育、科研、实训和高新技术产业孵化于一体的职业教育改革开放实验区、产学研结合实验区和高技能人才造就地,集教育、文化、旅游、生态、人居、产业于一体的职业教育新城和国内一流、具有国际水准的综合性职业教育园区。

自2005年起,无锡市已累计投入70多亿元,职教园区建成范围达6平方公里,现已入驻中高职院校9所,师生8万余人。同时,建成具有先进水平的无锡市公共实训基地,亚太经合组织技能开发促进中心落户其中。目前,园区每年为无锡市乃至长三角地区培养1万多名毕业生和3万名实习生,实现了集聚效应。

问:无锡市职业教育是如何深入开展内涵建设专项工程、全面提高职业院校办学水平的?

答:在职教资源整合基本完成的情况下,无锡市将职业教育工作重心转移到内涵建设方面。无锡市积极参加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项目试点,探索构建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纵向衔接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从课程、专业、师资、技能等核心环节入手,组织实施职业教育内涵建设专项工程。对职业教育内涵建设专项工程实行全覆盖政策,全市范围内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院校、技工学校、民办学校均可参与申报评选。

加强专业技能教学,建立了全覆盖、规范化的技能竞赛体系,每年举办全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并组织参加国家级、省级技能大赛,在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得20块金牌、1块银牌和4块铜牌,在2015年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比赛中获得57块金牌、111块银牌和114块铜牌,位居全省前列。

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建立国家、省、市、校四级师资培训网络,开展职业院校教师赴全市服务外包企业(园区)锻炼实践活动,选派400多名骨干教师赴新加坡、德国、英国培训。目前,全市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双师型”比例达75%,兼职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30%。

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出台《无锡市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推进职业学校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宽带网络校校通、数字资源班班通、学习空间人人通和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半数以上的职业院校建成了数字化校园,数字化课程资源达到800G以上。每年举办全市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比赛,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规范使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职业学校学籍管理、师资管理、专业管理、设施设备管理统一纳入系统平台。

问:职业教育改革的“大手笔”离不开财力的保障,无锡市财政是如何保障职业教育发展的?

答:无锡市职业教育发展离不开国家和地方财政的大力支持,地方政府积极筹措资金,建立职业学校经费保障机制,突出重点领域,统筹发展各级各类职业教育。

2007―2009年,无锡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经费650万元,支持职业院校课程、专业、师资“三项建设”;2010-2012年,每年安排专项经费800万元,支持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师资、技能“四项提升工程”;2013―2015年,每年安排专项经费800万元,支持全市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程;2012―2015年,每年还安排1000万元专项引导资金,用于推进国家“开展地方政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和“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加快构建高水平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

同时,无锡市还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健全中等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有关要求,从2011年春季起,生均财政拨款2800元。全市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一、二、三年级在校学生按照每生每年2200元的标准免除学费;对符合国家标准的民办中等职业学校的一、二、三年级学生,按照同类型同专业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学费标准免除学费;对符合条件的中职学校困难学生,按照每生每年2000元的标准发放助学金。

此外,为了推动落实企业依法履行职工教育培训的责任,从2005年起,全市企业职工教育培训,政府统筹其中的0.5%部分用于发展职业教育。仅2014年,无锡市区共统筹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1.8亿元,全额用于高技能人才培养和职业院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问:一个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除了政府部门的投入外,社会力量的参与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这方面无锡有哪些经验?

答:为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无锡市出台了《关于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出资捐资办学的意见》,通过政府补贴、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措施,支持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举办职业教育。民办职业院校与公办职业院校具有同等地位,依法享受教育、财税、土地、金融等相关优惠政策。目前,无锡市共有民办高职院校3所、民办中等职业学校1所、民办技工院校7所,并集政府、高校、科研机构、行业、企业、社区等各方面资源,推进建设混合所有制本科层次应用技术高等教育机构。

围绕全市确定的物联网、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生物、微电子、新材料与新型显示、软件与服务外包、工业设计与文化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特色冶金、精细化工等传统优势支柱产业,无锡市全面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并加强相关专业和课程建设,实现“育人链”与“生产链”的无缝对接,使全市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目前,由无锡市政府授牌的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定点企业已经达到100家。

为着力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建设,无锡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职业教育集团建设的工作意见》。围绕服务全市骨干产业,组建物联网、服务外包、商贸物流、数控、旅游、微电子、建设、艺术设计、汽车、焊接等10个市级职教集团。职教集团由牵头学校负责人和企业(或行业组织)负责人担任双理事长,以专业和产业为纽带,以行业和企业为依托,以校企合作为重点,实施现代学徒制、订单培养等项目,实现了校企一体化育人。

为推动社会力量更广泛地参与职业教育,全市中小学(含职业学校)自2008年起全面建立理事会制度,理事会成员由学校主管部门、校长、教师、家长、社区、行业、企业等各方面代表组成。通过理事会制度,探索建立以人民满意为宗旨的学校议事监督机制,以促进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

有哪些职业学校范文6

[论文关键词]生态位 高等学校生态位 高等职业学校 发展战略

生态位(Niche)是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由美国学者约翰逊于1910年首次提出,之后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生态位理论展现出了超强的解释力,其影响力已经远远超出自然生态研究的领域,被广泛应用于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为各领域的研究开启了新的理论视角,并发挥了积极的实践指导作用。同样,生态位理论也为我们建构高等职业学校的发展战略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那么什么是生态位?何谓高等学校生态位?影响高等职业学校生态位生成的生态因子有哪些?高等职业学校的生态位发展战略包含哪些内容呢?笔者将对这些问题进行阐述。

一、生态位和高等学校生态位

生态位指在自然生物系统中,一个物种在与其他物种发生关联的过程中形成的自身存在的时空位置和功能地位。在自然进化过程中,经过竞争生存下来的物种都在生态系统中拥有最适合自己生存的生态位,并且这一生态位具有唯一性。因为在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中,同一生态位所蕴涵的空间、时间、食物等资源都是有限的,一个生态位只能容纳一个物种,若两个及以上物种出现在同一生态位,必然引发激烈的种间竞争,最终导致其中的弱势物种被驱逐或灭亡。因此,在同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中,不存在生态位完全相同的两个物种,物种间必然会通过竞争实现生态位的异他分离,并实现对时间、空间、食物等资源利用的相互补充,从而提高环境资源的使用效率,维持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

生态位理论也适用于高等教育发展问题的研究。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看,高等教育是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与外界的社会大系统进行着物质和信息的交换。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中的高等学校如生物系统中的物种一样都有着自己特定的生态位。当然,高等学校所处的生态环境除了含有客观的自然因素,还包含了体现一定价值取向的社会因素(文化、制度、风俗等)。同时,由于高等学校的主体是人,高等学校生态位的形成过程具有明显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因此,高等学校生态位是高等学校依据自身的发展定位,凭借自有的资源禀赋,通过办学实践能动地与社会环境和其他高等学校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相对有利的生存发展空间以及相对竞争优势。

二、影响高等职业学校生态位生成的生态因子

在生态学中,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是指对生物生长、发育、繁衍、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相关生物等。对于一个特定的生物主体,影响其生存繁衍的生态因子分为内部生态因子和外部生态因子两大类。1966年,美国教育学者阿什比(Ashby)在他的著作《英国、印度和非洲的大学:高等教育生态学研究》中,经过对欧洲高等教育在印度和非洲国家的移植和发展过程的研究,得出了“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的著名论断。类似于自然界中的物种,高等职业学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物种”,其生态位的形成也是其内部生态因子(遗传)与外部生态因子(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那么影响高等职业学校生态位生成的内外生态因子分别有哪些呢?

1.影响高等职业学校生态位生成的内部生态因子。影响高等职业学校生态位生成的内部生态因子包括学校类型、大学文化、办学特色、办学实力等。这里的学校类型是指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在中国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功能定位。2006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其中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功能定位进行了明确表述,这是我国首次在国家正式文件中确认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教育类型。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区别在于其“高等性”“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基础性作用;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引领作用。”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其“职业性”,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的是技术型和应用型的高层次人才,而普通高等教育要培养的是学术型或工程型的高层次人才。高等职业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必须牢牢把握“高等性”和“职业性”这两个身份特征,才能突出类型特色,在高等教育系统中形成自身合理的生态位;大学文化是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社会亚文化形态,是大学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总和。高等职业学校大学文化除了拥有一般大学文化所应有的特征外,还有“职业”特征,即对经世致用这一价值理念的推崇。高等职业学校大学文化所拥有的这一独特文化基因可对社会形成讲求务实、崇尚实干的文化氛围起到引领和推动作用,而高等职业学校大学文化社会引领功能的发挥将使其社会认可度得到提升。因此,优秀的高等职业学校大学文化对于提升师生的凝聚力和学校的社会认可度,进而稳固和优化高等职业学校的生态位具有重要作用。办学特色是高等职业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异于其他院校的鲜明特性,是学校个性的彰显。在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高等职业学校面临生源减少和学生就业竞争加剧双重压力的形势下,办学特色对高等职业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但是令人担忧的是,目前很多高等职业学校缺乏鲜明的办学特色,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等方面相互复制,造成了彼此生态位的严重重叠。高等职业学校只有突出办学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才能与同类高校实现错位竞争,形成自身独有的生态位;办学实力是高等职业学校维持和拓展自身生态位的关键生态因子。从高等学校功能的角度看,高等职业学校的办学实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二是应用技术的研发能力,三是服务社会发展的能力。高等职业学校唯有努力提高办学实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2.影响高等职业学校生态位生成的外部生态因子。影响高等职业学校生态位生成的外部生态因子包括地理位置、经济环境、政策环境、文化环境、校际关系等。高等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对其发展至关重要,特别在中国,一所大学所在的区位是否是行政中心将对其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位置处于行政中心的高等学校在师资聘任、优质生源招录、建设资金筹措等方面都比处于非行政中心的高校更具吸引力。高等职业学校在确定自身生态位时必须充分考虑自身的地理位置,以趋利避害。高等职业教育是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的一种教育类型,产学合作是其发展的必由之路,而产学合作是否能够有效开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企业生产也就涵盖较高的技术水平,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就越大,进而企业对产学合作的主动性也就越高。当前,中国各地都在根据国家的总体部署,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发展的技术水平和产品附加值,加上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企业参与产学合作的政策措施,企业参与产学合作的积极性日渐提高。这为高等职业学校开展校企合作育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巩固并提升学校的生态位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政策环境主要包括政府在资金支持、人事管理、人才引进、建设项目立项等方面给予高等职业学校的政策支持的状况。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向前推进,职业教育在满足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就业和改善民生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日渐显现。国家在资金投入、师资评聘等方面给予高等职业学校政策倾斜,极大优化了高等职业学校发展的政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对高等职业学校优秀大学文化的形成和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均具有深层次的影响。高等职业学校应充分挖掘利用社会的优秀文化元素,吸收融合,构筑具有自身特色的优秀大学文化,为学校生态位的形成、维护和拓展提供积极的价值导向。在高等学校生态系统中,校际间形成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是实现系统既相对稳定又不断变革前行的必要条件。高等职业学校与其他高等学校开展学生专升本、教师学历和能力提升、实训条件共享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能有效地增加办学资源,拓展自身的生态位。

三、高等职业学校生态位发展战略的内容构成

高等职业学校生态位发展战略是高等职业学校领导者依据生态位理论对影响学校发展的内部和外部生态因子进行理性权衡的基础上,构筑学校合理生态位,突出竞争优势,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行动路径。高等职业学校生态位发展战略包含以下内容。

1.生态位错位战略:突出办学特色。物种间生态位的相互关系基本可分为高度重叠、部分重叠和完全分离三种。生态位高度重叠意味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物种要利用同一资源,这必将导致物种间的激烈竞争,其结果是竞争失败的物种被逐出局另寻新的生态位或走向灭亡,而最终结局是生态位高度重叠状态的消失,这就是物种生态位的分离原理。这一原理同样适用于分析高等学校生态位间的关系。高等职业学校生态位分离战略就是要找准发展定位,突出自身优势,走差异化发展之路。高等职业学校实施生态位错位发展战略应包含两个内容:一是彰显类型特征,避免与本科院校的生态位高度重叠。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一种独立的类型,其区别于普通本科教育的根本特征在于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高端技能型人才。目前,我国部分高等职业学校的类型特征并没有得以充分凸显,毕业生在专业理论基础上浅薄而零碎,没有本科院校毕业生掌握的那么深入和系统,在专业技能训练上由于缺乏“真刀真枪”的生产实训条件和机会,毕业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只停留在简单操作技能的层面,无法满足现代产业发展的用人要求。因此,高等职业学校应进一步深化“校企深度交融,工学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专业技能训练与职业素养培养并重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推行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切实落实校内外紧密合作的“双控”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提升人才培养的“高等性”和“职业性”,以彰显自身的高职类型特征。二是突出区位优势,避免与其他高等职业学校的生态位高度重叠。高等职业学校要紧贴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在综合考虑自身发展环境、办学实力的基础上,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合理定位发展目标,提升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匹配度。如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是柳州市唯一与当地工业经济发展相匹配的以二产类专业为主的高等职业学校,其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实现自身在柳州经济社会发展中无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目前学校在人才培养质量、专业结构、师资总体水平上与柳州市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同时自治区内甚至区外的一些同类院校所带来的生源、学生就业等方面的竞争日趋激烈。面对这一发展形势,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在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要充分利用柳州市的工业优势,深化学校“依托柳州、产学互动、以产促学、服务地方”的办学特色内涵,突出工科类专业优势,重点加强与柳州当地大型先进企业的深度合作,成立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创建校企合作办学实体,努力实现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建立起学校他人不可撼动的核心竞争力。

2.生态位移动战略:提升办学层次。物种生态位的形成是其适应生存环境的结果。随着外部环境变化,物种要生存繁衍下去,必须要在资源的需求和利用、躯体的结构和机能上有所调整,形成新的生态位,这就是物种的进化。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将是我国“十二五”期间的发展主线。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改革发展时期。目前,从中央到地方政府,从职业教育理论界到职业教育实践领域,对建立从中级到高级(包括专科层次、本科乃至研究生层次),体系完善、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达成共识。有学者提出可在全国范围遴选一大批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紧缺专业,试点设立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学士学位制度,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工作的突破口,在取得实践经验后,进一步试点专业硕士制度,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2011年8月,《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后,全国26个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地区均制定了试点实施方案。如湖南株洲市提出“试办四年制高职,并探索在应用型本科大学内试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专业硕士制度”,宁波市提出了“到2015年基本建立有中职、高职、本科相互衔接的职业教育培养体系”的改革目标。可见,职业教育重心上移已是大势所趋,而高等职业教育要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就要进行生态位的向上移动。目前国家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向本科或更高层次延伸的具体政策还没出台。有学者指出将职业教育特征明显的地方应用性本科院校转型为高职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层次上移的最佳方案,但笔者认为较为可行的路径应是将部分基础条件好的高等职业学校(主要为国家示范或骨干高等职业学校)升格为高职本科院校,因为这部分高等职业学校在办学基础、办学理念、师资条件和教学设施建设上都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并比地方应用性本科高校具有更加鲜明的职业性。因此,国家选取部分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作为高职本科教育试点的可能性是很大的。这一类学校应该组织专门团队对这一发展机遇进行理性分析,做好前期的理论研究和调研工作,待时机成熟,适时推动学校生态位的整体向上移动,即使最终不能整体升格为高职本科,也可通过与应用性本科院校联合培养高职本科或研究生层次人才的方式,实现学校生态位的部分向上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