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建国大业的观后感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建国大业的观后感范文1
【关键词】影视作品;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8-248-01
我们以往对影视作品价值的理解并不全面,往往只注重其所传递的审美感官与道德的教化作用,而忽视了在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格完善上的积极意义。影视作品具有形象性,其以更为直观的方式去打动人心,能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某些枯燥的文字性叙述通过鲜活的荧幕形象进行表达,使学生更乐于接受,学生在被影视作品中光与影的艺术表现形式所打动的同时,情感得到了升华,思想品德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现如今,随着高校多媒体教学的普及,影视作品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担任的角色也越来越重,已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式。
一、影视作品的教育特点
影视作品具有跨越时空、形象直观、涉及内容广泛、兼具视听等特点,是大众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之一。影视作品无阅读能力的限制,较纯文字性的描述而言,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因此不失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助教学手段,其独有的魅力更增添了思想政治的影响力,其独有的生动、直观、形象的表现形式更易为学生所接受;其兼具情感体验与人生思考,相对传统的教师耳提面授而言,将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与传统美德的影视作品带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可向学生巧妙地传递社会的主流意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无法估量的积极作用。
二、影视作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独特作用
(一)影视作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影视艺术作为上层建筑中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具有跨学科的天然联姻性。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教育主体向教育客体――大学生,传授社会发展所需的政治观念,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使其具备社会发展所需的思想政治觉悟。然而任何理论性知识的教学活动必须通过一定的载体才能深刻地传达其内涵,而独具代表意义的影视作品不失为单调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教师可有针对性的选取能传递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影视作品组织学生观看,学生可在此过程中接受社会各方面的主流信息及思想政治教育,可促进师生间形成的良好的互动,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二)影视作品具有潜在的教育作用
影视作品是较为生动与直观的媒体传播形式,在自由开放的影视文化世界里,影视作品可连接过去、现在甚至未来的情节,其间透露着浓厚的文化韵味、社会形态,影视作品潜移默化的功能可引发学生内心的共鸣,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的思想、感情等各方面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此过程中,既满足了学生对文化的追求,也实现了思想与思想,心灵与心灵间的对话,使自我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实现了升华。
(三)影视作品丰富了教学资源
在影视文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影视作品可为我们更为立体地呈现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如今的社会形态,用鲜活的银幕形象再现思想政治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者可利用影视作品辅助教学,在课堂讲授之余通过选取可传递教学重点的影视作品来进一步向学生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于观看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或写观后感都是对教育内容的再复习与运用,以影视作品辅助教学的方式不仅打破了传统耳提面授的教学方式的禁锢,而且拓宽了政治教育的教学视野,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在影视文化高速发展的今天,随着各类富有教育意义的影视大片的不断出炉,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题材。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与教学素材,使课堂效率大为提升。
(四)影视作品可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大学生爱国主义及正确价值观的培养是高校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近年来,国家教育部门也为加强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其中不乏推行爱国主义题材的影视作品于高校政治教育的工作中的方法,事实证明,我国具有大量的优秀的爱国主义题材的电影,如《任长霞》、《建国大业》、《建党大业》、《正道沧桑》等影视作品中或反映了爱国主义精神,或反映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导向,内涵丰富,富有教育意义。学生在这些真人真事中可受到相应的感触,可激发其爱国主义情感,总之,爱国主义题材的影视作品已成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学习资料与重要措施。
(五)拓宽了学生社会情感体验的范围
学校与家庭是大学生生活体验的主要环境,二者在其身心发展与品德培养上起着巨大的作用,与社会的接触较少,因此社会体验较为单一,影视作品可消除时间与空间上的距离,极大的丰富了大学生的体验范围。影片中所涉及的某些社会环境是大学生还未接触过的领域,自然引发了大学生的注意,对大学生的旧观念形成了冲击,丰富了大学生的知识与视野,帮助其形成新的生活观念,大学生在影视作品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其思想观念将会得到逐步的改善,并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
建国大业的观后感范文2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思政教育;机遇和挑战
0 引言
《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交流信息的重要途径。大学生无论在数量还是活跃程度方面都是我国网民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善于利用网络获取知识,同时心智不完全成熟,容易受到网络的影响。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高度重视互联网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积极探索利用网络改进和加强思政工作的方法,运用各种途径和手段使网络在学生思政教育中发挥积极功效,真正达到“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工作目标。
1 互联网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高校校园网的发展在为教学、科研、管理和师生学习、生活、工作带来极大方便和提供充分服务的同时,也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1]
1.1 互联网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互联网信息量大、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极大的拓宽了高校思政教育的空间。利用网络,思政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可以跨域地域、语言、文化的限制,交流和共享信息,为开展思政教育带来了巨大的便利。
互联网信息的多样性和高开放程度丰富了思政教育的内容和手段。互联网上海量的信息以文字、音频、视频等不同形式进行传播,这促使思政教育工作由原来的封闭向开放,由原来的灌输式转向参与式,互联网使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互联网的即时性和交互性延长了思政教育的时间。2013年上半年,中国网民每周上网时长平均为21.7小时,学生网民的该统计数据要高于平均水平。网络的即时性使得思政教育可以摆脱课堂的限制。互联网的交互性改变了传统思政教育中师生间施与受的关系,学生在受教育的同时参与施教过程,增加了思政教育的亲和力。
1.2 互联网技术给思政教育带来的问题与挑战
互联网带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不仅仅是机遇,更多的是问题和挑战。它对传统思政教育的思维方式、教育观念、管理模式和施教手段等都产生了全方位的冲击和深层次的震荡。
互联网中的某些错误理论、信息对大学生正确的“三观”和意识形态的形成起到了负面影响。互联网信息的公开性、共享性和交互性使得网上信息繁杂,难于管理,其中有很多错误、不健康和对大学生成长不利的信息。大学生正处在“三观”和意识形态的形成期,很容易受到影响。
对于某些学生个体而言,互联网带来知识的同时还带来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网络成瘾。大学生在虚拟世界中逃避现实,消磨意志,泯灭理想。这也是思政教育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2 抓住机遇,发挥网络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积极功效
2.1 利用网络提高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引起学生共鸣
我国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过程中,大多采用专业的政治教员利用规范化的材料,难以激起受教育者的共鸣。我们应该利用网络改变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机械灌输的教育模式,充分发挥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自主意识[2]。利用互联网的多媒体特性,切实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枯燥乏味的表现形式。比如,近几年多部高水平的红色影视作品,如《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等,我们可以利用网络视频网站组织学生集体观看,开放留言板块,让学生交流观后感想。
2.2 利用网络提高思政教育的平等性,做到以学生为本
互联网自由、开放、平等的特性对传统教育中的师生关系产生了冲击。思政教育工作者不能再以说一不二的管理者自居,要转变成为竭诚为学生服务的朋友,让他们在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中实现个体的发展。利用论坛、微博、微信等被广大学生接受的网络工具与学生交流思想、探讨问题,有效地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强高校思政工作对大学生的亲和力。
2.3 利用网络提高思政教育的灵敏度,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
由于网络具有虚拟性,大学生在网络中能够无所顾忌地、更加真实地表达他们的看法和观点。作为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敏锐地洞察、把握大学生真实的思想特点和动态。例如,大学生往往会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进行交流和讨论。高校思政工作者可以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学生的观点和态度,借热点问题发生之际,与学生展开讨论,从而提高思政教育的效率。建立思政教育专题网站也是切实可行的办法,也可以通过网络开展思想状况调查。[3]
2.4 利用网络扩展思政教育的覆盖面,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利用互联网让思政教育延伸出课堂,走进学生生活的各个场所,利用互联网让思政教育摆脱8小时的束缚。在互联网扩大思政教育空间、延长思政教育时间的基础上,努力提高思政教育的亲和力,最终达到让学生由被动受教转为主动求学。
3 网络时代向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3.1 高校思政工作者必须处理好传统教育与网络教育的关系
新时期的高校思政教育应坚持以传统教育为主,网络教育为辅,二者共同发展的原则,切不可出现两个极端。只有把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结合起来,在充分发挥传统思政教育优势的同时利用网络弥补传统教育的不足,才能增强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3.2 高校思政工作者必须应将理论知识和网络技术结合起来
网络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把自己培养成既精通网络技术,又具有高深理论水平的新时期网络思政人员。思政工作者既要具备正确坚定的政治立场、高尚的道德情操、较高的思政理论水平和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实际能力,又要能够熟练应用现代网络技术,掌握网络信息动态,真正担当起网络信息化条件下开展思政工作的重任。
3.3 强化网络信息的管理和监督,正确进行舆论引导
面对网络中的不良信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担负起监督和管理的任务,特别是在发现学生有错误观点和认识之后应能用的思想、观点、立场对其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从而形成对问题的正确认识。针对学生集中讨论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应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本质,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以高雅的学术文化优化网络育人环境,弘扬主旋律,打好主动仗,自觉抵制有害信息的影响[4]。
3.4 提高政治敏感度,随时应对突发事件
互联网上信息流动速度极快,且网络对信息往往具有放大和歪曲作用。另外,互联网的出现为一些社会矛盾的表现和传播提供了渠道,反映到网上时,容易造成过激言论,怨气过于集中的情况如不及时疏导,也会成为社会矛盾加剧的催化剂。[5]针对一些事关大局、事关稳定的敏感问题,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洞察力,科学预测出学生对相关社会问题、事件的意见和态度,做到未雨绸缪,提前进行干预和引导。
4 结论
在当今信息时代,如何积极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拓展思政教育工作的空间和渠道,创造有效的思政教育工作形式,同时积极应对网络带来的挑战,已成为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着力研究的重要课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了解网络技术的特点和新时期学生的特点及思想动态,在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当前学生思政教育的现实状况,探索出网络信息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新举措,让思政教育工作在网络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周济.占领新阵地把握主动权开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N].中国教育报,2004.
[2]温海芳,谢克敏.网络思政教育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J]. 中国远程教育,2002.
[3]田维义.加强大学生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J].高校理论战线,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