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鸟课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珍珠鸟课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珍珠鸟课件

珍珠鸟课件范文1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知道朋友送给作者一对珍珠鸟。今天,老师又带来一位新朋友,你知道它是谁吗?出示图片――珍珠鸟的雏儿。

生:它是这对珍珠鸟的雏儿。

【导入时出示图片:充分调动学生对幼小珍珠鸟雏儿的喜爱,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好本节课的知识奠定基础。】

二、品词析句,体会情感

1.师:这只小家伙长得怎样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34页,仔细读读第7自然段,相信你会喜欢上这只小珍珠鸟。

师:这只小珍珠鸟长得怎么样?(生读出描写小珍珠鸟外形的句子,师相继出示句子。)

师:你觉得这句话哪儿写得特别好?

生1:我觉得这句话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很生动,把鸟背上的白点比作珍珠,把小珍珠鸟的身子比作蓬松的球儿。

生2:我觉得这句话用上表示颜色的词语很准确,“红嘴红脚”、“灰蓝色”,说明作者很仔细观察。

师:说得真好!作者抓住小珍珠鸟的外形特点,巧用比喻,将这只鸟写得栩栩如生。这是一只多么可爱的小鸟啊!作者喜爱,我们也喜爱,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美美地读一读这句话吧。

【在理解语句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品味文章语言并进行思维训练,体现“以读为本”“顺学而导”的教学理念。】

师:多么可爱的小珍珠鸟啊,这么讨人喜欢的珍珠鸟却有一个特点,同学们,你们知道吗?

生:怕人。(板书:怕人)

师:怕人?这老师就感到奇怪了,既然怕人,那么这对珍珠鸟怎么这么安心地在作者家里生儿育女呢?现在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的第3、4、5自然段,边读边想作者为大珍珠鸟做了些什么事?是怎样逐渐得到大鸟的依赖的?请同学们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

师:现在请一位同学来说一说。

生1:“我”在窗前的吊兰下给大鸟安了个丛林一样的家。它们便从中传出笛儿般又细又亮的叫声,并伸出鲜红的小嘴。

生2:“我”不扒开叶蔓瞧它们,它们便渐渐敢伸出小脑袋瞅瞅“我”。

师:“我”给予它们空间和尊重,它们便安心地生儿育女了。当“我”知道它们有雏儿时,我是怎么做的?

生: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

师:作者为了给它们一个舒适、安逸的生活环境,按捺住心中的好奇不去打搅它们。结果,它们的雏儿主动飞出来了,那么,我又是怎样逐渐得到雏儿的依赖的?现在,请同学们读一读第8~13自然段,找出相关语句。

生读一读,画一画,说一说。

【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与生对话过程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在这 一环节的主体中心是让学生听说读画结合。】

师:老师也整理一些句子,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出示:起先,这小家伙……

师:刚开始,雏儿在哪里活动呢?后来呢?

师:这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说明了什么?

生:排比。说明雏儿很淘气,很欢快,很自由。

师:雏儿为什么能这么自由地满屋飞呢?

生:因为我不管它们。

师:对,所以它的胆子越来越大,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它的胆子越来越大?

生:渐渐它胆子大了,就落在主人的书桌上。

师出示句子:请同学们画出表示雏儿动作的词。

生:从“挨近、蹦、俯、喝、偏过、瞧瞧”几个动词写出珍珠鸟的可爱,我体会到它的胆子越来越大了。

师:你真会读书,能找出珍珠鸟一连串的动作词。这是只多么可爱的小鸟啊!我们男女同学比赛读一读好吗?(男女赛读后评价)

生1:我喜欢第四句。(生有感情读句子)我觉得小珍珠鸟的胆子真正变大了,它再也不怕主人了。(板书:不怕人)

生2:我也喜欢第四句,“啄”这个词让我体会到小家伙想和主人亲近了。

生:我喜欢第五句。(生有感情读句子)因为“友好”这个词写出珍珠鸟也喜欢上了主人,它是很喜欢地啄着主人的笔尖。

师:不错,这个“啄”字表现他们之间的亲密。

生:我还有补充,我体会到主人也非常喜欢这只小家伙,因为他用手抚一抚它的绒毛。

师:同学们分析很深刻,可是作者心理有一些疑问,你们可以回答吗?老师当作者,你们做小珍珠鸟,好吗?(指名一学生上前戴头饰和老师表演)

师:小珍珠鸟,你为什么起先只在笼子四周活动呢?

生:我怕你会伤害我呀!

师:后来,你怎么敢蹦到我的杯子上呀?

生:因为我在屋子里活动时,撞得灯绳来回晃动,你也不伤害我。

师:你俯下头喝茶时,为什么偏过头来瞧瞧我呢?

生:我想看看你有什么反应啊。

师:窗子打开了,你站在窗框上为什么都不飞出去呢?

生:因为我觉得这里非常的安全舒适。

师:多么可爱、聪明的小珍珠鸟啊!(生鼓掌表扬)经过了一段时间相处,作者和小珍珠鸟之间渐渐由陌生到熟悉了,让我们再美美地读一读这段话,感受人鸟之间美好的友情。(师生合作读)

师:正因为作者对珍珠鸟的关爱、宽容,它和作者之间更亲密了。

师:有一天,在作者的书房里又出现了一个非常动人的情景。(课件出示插图)文中哪个段落描写这幅图的内容?(生齐声答:第14自然段)谁愿意来读一读?(一学生主动站起来有感情地朗读)

师:你读得真棒!你们看这小家伙睡得这么熟,这么香,它把作者的肩当成了自己的家,它正做着甜美的梦。如果你也有一只小鸟,你会怎样对待它呢?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此环节充分让学生感受到 人和动物之间充满爱和信赖的理想境界。】

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连老师都被感动了。你们都和作者一样有一颗对小鸟的宽容、关爱之心,才赢得了小鸟的信赖,所以在课文结尾,作者不由自主发出一声呼唤――(生齐读: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板书:信赖,美好的境界。

(生齐读课文最后一句话)

珍珠鸟课件范文2

【关键词】叙事说理文 生活 理性 对话

所谓叙事说理文,就是事与理相结合的文章。作者为了证明一句谚语、一句格言或一个道理的合理性,从生活事件中寻找证据;为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的生活事件,寻找其存在的价值。这种为了证明而进行的写作将事件和道理紧密结合在一起,这样的文章就是叙事说理文。

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选取了生活中的一组镜头,通过一个个温暖的画面,阐述了关于修身养德的人生大命题。这几篇课文都是典型的叙事说理文。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阅读本组课文时,由于生活阅历和文化背景的局限,他们难以高屋建瓴地觉察到那些看似平淡却含义深刻的语言的价值,更难以体认文本中作者的人生感悟。如何使学生获得语言与精神上的双重滋养?根据文本特点,笔者从“与生活对话”“为理性表达”两个层面展开阅读教学尝试,前者指向文本的叙事部分,后者指向文本的悟理部分。

一、与生活对话:作者的世界与儿童的世界进行视界的融合

本组课文的事件背景从空间上来说分为国内、国外,从时间上来区分有近代和现代两个时期。不同的叙事背景,不同的生活体验,时空的距离使得学生的阅读理解有了不小的阻碍。伊格尔顿曾如此阐述阅读时的心理过程:“当我们所有的历史意义和假定的‘视界’与作品置身的‘视界’融合时,理解事件就发生了。就在这一时刻,我们进入艺术作品的生疏世界,但同时又将其带入我们自己的王国,从而达到对于我们自己的更加全面的理解。”只有融合作者的世界与儿童的世界的“视界”才可以生成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交流,从而达到对文本理性的把握。

(一)链接生活

《钓鱼的启示》讲述的是一个钓鱼爱好者的生活经历,但是阅读者可能并不熟悉钓鱼这项运动,对于一个钓鱼者放掉一条大鲈鱼的痛苦不能感同身受,从而对文本所提出的“道德实践之难”这个主题的理解浮于浅表。课堂教学中通过链接真实世界中一系列的钓鱼生活图景,帮助学生建立作品置身的“视界”,从而达到文学与生活的视界的融合。

【教学设计示例】

1.导入:同学们,你们钓过鱼吗?你们享受过钓鱼的快乐吗?

2.展示课件图文:也许在长满青草的湖岸边,也许在碧波荡漾的大海上;也许是在朝霞漫天的早上,也许是在雨声绵绵的黄昏;也许是一家三口,也许是孤身一人。什么都阻挡不了钓鱼者心中的向往,一根竿,一钓钩,一罐饵,还有静坐天地之间悠然而从容的等待。最激动的是等待中鱼竿的摆动,最紧张的是拉鱼出水的瞬间,这个时候,他们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快乐。

3.总结:今天这一节课,就让我们走进一个钓鱼爱好者的生活。(出示课文题目)

(二)还原生活

叙事说理文表现生活,记录生活。当作品生成后,生活以语言文字的形式存在。读者与文本对话,需要联系上下文、研究人物的言语心理以及作者写作的背景等,这就是一个通过探求语境、还原语境,最后还原生活的过程。《落花生》文字简短,语言浅显,理解起来并无难度,但是议花生部分含义深刻,是全文的重点和难点。教学这一部分时,不仅要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把握内容要点,了解父亲其实是借花生教育子女,更要穿越时空,认识父亲许南英的人生轨迹,透过文本了解人物深层的行为动机,从而进入作品置身的“视界”。

【课堂实录示例】

师:在父亲的眼里,花生的什么最可贵?

生:它把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师:那么概括起来,这是讲花生具有什么特点呢?

生:外形普通,果实不好看。

师:是的,父亲认为花生的这一特点是最可贵的。那么他为什么在花生众多特点(能榨油、味儿美、价钱便宜、外表普通、果实不好看)中独独认定这是最可贵的呢?你能联系下文谈谈吗?

生:因为父亲强调花生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生:因为花生虽然没有令人心生爱慕的外表,它普通、不张扬,但是却为人造福,默默奉献着自己。

生:父亲是借花生教育我们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师:是的,父亲强调花生外形的普通是有用意的。他是要借助花生教育孩子做一个朴实的人,做一个实实在在的人,做一个有用的人,而不是虚荣的人,华而不实的人,只讲体面的人。

师:(补充父亲的资料)其实父亲不仅在赞美花生,教育儿女,更是在表白自己的人生理想。许地山的父亲叫许南英,是台湾近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他是台湾安平人,安平也就是今天的台南市。许南英是台湾历史上第二十五位进士,也是位颇受百姓爱戴的好官。中日爆发后,他曾率领台湾人民苦撑危局,死守孤城台南。他将多年积蓄全部充作官饷,坚决抵抗日本的入侵。台湾被日本侵占后,他不愿当亡国奴,就带着家属搬到祖籍福建龙溪。在许地山十四五岁时,他出任广东省三水县县令,全家住在衙内大院里。同学们,如此一个清贫、爱国的父亲,在他的眼里什么是最可贵的呢?

生:不要追求外表的华丽,把钱花在讲吃讲穿上,而要把钱用在该用的地方上。

生:要做一个对国家、对民族有贡献的人。

生:要学真本领,抵抗侵略者,保家卫国。

(三)补充生活

留白是叙事创作中常用的手法,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和创作的空间。探求作者有意无意的隐蔽、残缺、中断、无言等创作空白,是读者与文本对话的第一步。《珍珠鸟》的叙事是含蓄的,作者与鸟儿无言而温馨的陪伴,令人心醉。浏览全文,“真好”一词概括了阅读的全部感受:在作者的眼中,珍珠鸟不是普通的小动物,而是具有情感、思维的可爱的朋友,令人浮想联翩。作者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艺术框架,读者可调动生活经验对文本的空白处进行审美创造,捕捉其中的言外之意,丰厚阅读感受。

【课堂实录示例】

师:了解了珍珠鸟与作者从陌生到熟悉再到互相信赖的整个过程,你会用什么词语概括自己的阅读感受呢?

生:美妙。

生:真好。

师:是的,作者在文章一开始就用这个词语“真好”。看来这个词语真是含义丰富啊!它表达着什么意思呢?

生:有珍珠鸟的陪伴真好!

生:养珍珠鸟的感觉真好!

生:朋友,你送我这个礼物,你真好!

生:珍珠鸟从怕人到信赖自己,这种收获真好。

师:一个“真好”既是文章事件的开端,更是养鸟感受的总结。作者与珍珠鸟之间无言的陪伴令我们也心醉不已。假如鸟儿会说话,它们能与作者用语言交流,那么它们又会说些什么呢?你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文章提供的事件框架,展开合理的想象吗?

(出示课件:珍珠鸟初到“我”家,雌鸟:“

。”雄鸟:“ 。”作者:“ 。”生下雏鸟后,鸟爸爸:“ 。”鸟妈妈:“ 。”雏鸟:“ 。”作者:“ 。”)

(生根据提示进行创作,并交流创作情况)

师:同学们用自己的想象重构了这篇文章,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解释了这篇文章,你们不仅是阅读者、欣赏者,同时也是写作者。

二、为理性表达:作者的世界与儿童的世界进行思想的碰撞

悟理是叙事说理文写作的最终目的,它是叙事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是整篇文章的灵魂所在,是作者的智慧所在。《珍珠鸟》的“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落花生》的“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钓鱼的启示》的“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以及《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假如你发现走这条路不能到达目的地的话,就可以走另一条路试试”,这些深刻的人生哲理,是人类精神家园里的明月与清风。悟理,就是品尝这来自心灵世界里最纯净的甘露,或畅谈辩驳,或书写感悟,或演绎情境,以达到唤醒情感、充实心灵、重塑精神和升华思想的目的。

(一)是非之辩

《钓鱼的启示》讲述了一次由大鲈鱼引发的道德碰撞:面对好不容易捕获的鲈鱼,儿子恋恋不舍,而父亲坚持遵守捕捞规则,一定要放弃鲈鱼。这一晚让儿子感受深刻,终生难忘。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抓住这个矛盾点,展开辩驳,从而获得理性认识。

【教学设计示例】

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父亲平静地说。

“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哭出了声。

父亲( )地说:“ 。”

我( )地说:“ 。”

……

1.写一写:结合课文内容,将父子俩的争论补充完整。

2.演一演:根据情境,使用创作的对白演绎争论。

3.说一说:对于这场争论,你支持的是什么观点?说说你的看法。要求使用“因为……所以……”“如果……就……”等关联词。

4.总结:父亲与儿子的争论,是一场关于( )的争论。

(二)应变之道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论述了应变之道,告诉读者解决一个问题有许多不同的方法。幼年时,父亲传授“我”应变之道。长大后,“我”在遇到困难时积极思考,不墨守成规,努力寻找解决的方法,终于取得了事业的成功。

【课堂实录示例】

(出示结尾:父亲的教导让我一生受用不尽――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师:什么是“受用不尽”?

生:用不完,得到许多好处。

师:“我”从这教导中得到什么好处?

生:拥有了服装店,还成功地举办了时装展。

师:你怎么理解“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生:遇到困难时,我们要积极思考,不能墨守成规,要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你在生活中遇到过什么困难?又是怎么解决的?

生:解答数学应用题,可以有S多种方法,当我发现一种方法不能解答时,就会选择另一种方法。

生:语文学习也一样,作文的开头有许多种方法,当我发现一种方法不能使用时,就会选择另一种。

生:我妈妈做菜经常会变着做,比如鲫鱼汤怎么做才美味,尝试各种配菜后,最后选择最恰当的一种。

师:是的,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中,我们都要有敢于尝试走另一条路的勇气。现在你能模仿“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也是这样。假如你发现( )不能( )的话,就可以( )试试”这个句式来说一说吗?

生: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解答应用题也是这样。假如你发现A种方法不能找到答案的话,就可以使用B种方法试试。

生: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写作也是这样。假如你发现这个题材不能写出新意的话,就可以换一个题材试试。

生: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洗衣服也是这样。假如你发现一般洗涤用品不能去污渍的话,就可以使用特效专用的洗涤剂试试。

(三)追求之争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追求体面,还是追求奉献?《落花生》中将苹果、石榴、桃子等作为体面人生的代表,将花生作为奉献人生的象征,引发了关于平凡与伟大、索取与奉献的辩证思考。

【课堂实录示例】

师:同学们,假如我们将桃子、苹果、石榴与花生比喻成两种生活,前者是体面的美丽生活,后者是普通的平凡生活,你会选择哪一种?

生:我会选择前者,因为我喜欢自己是美丽的、让人爱慕的样子,我不喜欢默默无闻的人生。

生:我喜欢普通的生活,我的父亲告诉我只有普通的人生才是踏实稳定的人生。

生:我喜欢与众不同的生活,我希望自己被人关注,被人喜欢,而不是深深地埋在地里,被人瞧不起。

生:我喜欢平凡而普通的生活,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受到别人过多的关注。有时候,太被关注也是一N痛苦。

师:好,现在我们进行一个苹果派与花生派的辩论。

(师依次出示演说内容)

第一张牌:

苹果派:“苹果”有什么不好?你难道不知道……

花生派:“花生”有什么不好?你难道不知道……

第二张牌:

苹果派:“花生”有什么好?你难道不知道……

花生派:“苹果”有什么好?你难道不知道……

第三张牌:

苹果派:假如没有“苹果”……

花生派:假如没有“花生”……

师:(总结)假如请你改一改父亲的话,你会怎么改?

(出示句子: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生:所以,你们要学习花生,它朴实无华,无私奉献。

生:所以,你们要喜欢花生,它不羡慕他人,认真做好自己。

生:所以,你们都要有花生的精神,把果实献给大地,把辛劳留给自己。

(四)无为之美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珍珠鸟》给了我们信赖之美。这份美来自于冯骥才和他的珍珠鸟。一份人与动物的相处经验谈,隐含了道家哲学的玄妙与精深。

【课堂实录示例】

(出示句子: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师:作家冯骥才是怎么赢得小鸟的信赖的?你能用一句话概括吗?

生:不管它。

生:什么也不做。

生:不动声色。

生:不惊动。

师:看来要想赢得珍珠鸟的信赖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了?

生:不容易。

师: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不管它”也是一种不容易?

生:因为每个人都有好奇心,当珍珠鸟有了雏儿的时候,肯定很想看一看,但是作为主人的作者却抑制住了这种好奇心,这是很不容易的。

生:当小鸟在屋里乱飞的时候,作为主人肯定很想去管一管它,让它不要乱飞,可是作者克制住了自己,这也是很不容易的。

生:小珍珠鸟靠近的时候,我们都肯定想去抓住它,摸一摸,但是作者什么都没有做,不动声色,这也是不容易的。

师:哦,这就是此地无声胜有声,此时无为胜有为。正是因为作者的无为,所以才有了小珍珠鸟的有为。(出示内容:无为而治――老子)这正是我们中华文化中道家思想的精髓啊。

(出示句子: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师:唯有顺其自然,才能达到这美丽的获得信赖的境界啊!

珍珠鸟课件范文3

【课例】W老师教学《珍珠鸟》一课,她从出示珍珠鸟的图片、文字导入课文,到学习文中的生字新词,其中运用了象形字来认识“卷”字,运用了实物盆景来认识“蔓”字;接着,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精读感悟珍珠鸟是怎样逐步信赖“我”的?读中关注时间顺序词、地点的变化,通过角色体验,感受珍珠鸟的情感变化,抓关键词体会珍珠鸟对“我”的信赖;然后,理解“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最后,拓展延伸,出示人和动物、人与人之间互相信赖、和谐相处的画面,让学生多角度地体悟“信赖”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反思】按照主题事件式教学的要求来看,必须根据目标任务进行一个整体的设计,要根据文本特点和需要设计出一个主题性的活动,或者是设计并围绕某一件事情展开,这样就赋予了这些教学目标和任务以灵魂,有一根内在主线贯穿始终,这样的课堂才会形散而神不散,最终成为主题鲜明的教学活动整体,成为学生永远的记忆。

二、 清晰的思路过程

【课例】L老师教学《天鹅的故事》。他觉得从教学的操作来看,教学重点应该是猎人讲述故事的过程,至于开头两段和结尾一段都只是为中间“天鹅破冰”服务的。因此,教学设计需要打破文章的记叙顺序。明确教学主题和重点后,他开始设计教学流程。首先,让学生读最后一小段,问学生:猎人端着上了子弹的猎枪,可是他“却把枪挂到肩头,悄悄地离开了湖岸。从此以后,这支猎枪就一直挂在墙上,再也没有动过”。猎人下了这么大的决心,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我们有必要走进课文,了解猎人为什么这么做。接着,他出示三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1)斯杰潘老人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2)哪些环节打动了你,请用线画出来,并写出感悟;(3)从这个故事中你读懂了什么?然后,让学生小组讨论这三个问题,再抽取小组汇报,预设在老天鹅撞冰处,分析感悟老天鹅的英勇顽强,舍生忘死;在天鹅群撞冰处预设关于团结方面的名言警句;在破冰成功欢呼时,预设“天鹅会欢呼些什么?”文章学完了,再回到课文的开头和结尾质疑:如果不要文章的开头结尾行不行?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开头那两段是记叙了一段真实的经历,引起人的兴趣;结尾交代了老猎人停止打猎的结果,写出了人被天鹅感动,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思想。

【反思】这节课,教师进行了文本重构,目的是使文本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服务于教学主题构建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实践证明,文本重构后,课堂教学思路清晰,层次清楚,重点突出,三维目标更容易达成。经过重构后的课程已经不再是灰色的文字,而是具有了鲜活的思想主题和生动的形式,所以才能吸引学生,打动学生,综合地丰富学生的感性和理性经验。

三、 生动的语言道具

【课例】C老师教学《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在确立了依循文章写作思路,引领学生围绕“想变成什么”这一中心事件展开教学时,她在教学中充分注意搭建一个个生动的支架,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感悟课文。在学习第一个愿望变成雨滴时,教者问:这小小的雨滴怎么样啊?随即出示一张幻灯片“( )的雨滴”,学生纷纷说:“透明的雨滴”“晶莹剔透的雨滴”“可爱的雨滴”“顽皮的雨滴”等等。教师巧妙的设问调动了学生的知识储备,丰富的词汇让人欣喜不已。教师紧接着又问一句“你变成雨滴想干什么呀?”一句话激起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我想在绿叶上跳舞”“我想在绿叶上睡觉”“我想在绿叶上溜冰”……“假想一下,你实现了梦想,现在就是小雨滴了,你有什么感受啊?把你的感受读给我们听听吧。”这又回到读中去了。

【反思】主题事件式教学的生动除了在整体设计上需要鲜明的主题和清晰的教与学的思路,在具体的知识点的呈现和教授上,在每一个具体的教学细节上,也应该充分体现生动形象的特点。比如教师的语言、课件、教具、教学的方式方法等等,都需要用心去组织、设计。包括教师有意设计的一些情境情节,为核心问题作铺垫的小问题等,都要做到亲切、生动,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需要,这样的课堂也才会激发起学生的兴趣、热情和学习潜能,调动起他们的生活经验,多感官地去感受、体验事件学习过程,从而储存进新鲜的知识信息和经验知识,有机链接到自己的记忆宝库之中。

四、 精彩的结论

【课例】Z老师教学《广玉兰》,在品析第3自然段时,先布置默读,思考课文写了哪几种形态的花,圈出关键词,学生发言总结出“含羞待放”“刚刚绽放”“盛开着的”“凋谢了的”。教师再问,这四种形态的花,哪一种更让你着迷呢?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画出关键词句,细细品读,然后将喜欢的原因写在句子旁边。学生读后交流发言,有个学生说:“这个‘羞’字把花写活了,完全把花当作小姑娘那样,半掩琵琶半遮面,太精彩了。”品析“羞”字,将课堂气氛推向了第一个。在学习本段中“凋谢了的花”内容时,教师小结铺垫:前面的花你们都喜欢,凋谢了的花估计没什么人喜欢了。这样有煞风景的描写应该略写甚至删去,可是作者却花费笔墨最多。里面到底藏着怎样的奥秘呢?教者介绍了作者陈荒煤流亡苦难的经历,以及他始终对生活充满热情、对未来充满希望,学生自然地想到广玉兰的生生不息,充满生机,实际上表达作者对生活的美好期望。教师再让学生把这份理解带进课文朗读中,学生深情演绎,浓浓的敬意洋溢其间。

珍珠鸟课件范文4

    也许是由于好奇,小雏儿从笼子里钻出来了。开始,它是谨慎的,后来,它也许觉得有安全感了,于是渐渐和作者接近。再后来,它竟然趴在作者的肩膀上睡着了!珍珠鸟是一种怕生的鸟,然而,在这里,人和鸟之间却显得是多么的和谐啊。人与动物之间,也有沟通方式的,那就是互相的信任和善意。今天我和孩子们共同学习了这篇优美的文章《珍珠鸟》,我用的教学方法是在感悟质疑法。先让他们在朗读课文中感悟文章最后一句话: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采取的方法是我们课堂惯用的朗读感悟和学生质疑。我觉得我们班的学生思维特别活跃,在朗读的时候他们总是能带着感情读出文章的主旨和情感来,而且其他同学也很会听,也能从同学的读中听出好与坏来。质疑时间是学生最喜欢的,在这个时间段里,学生的问题基本上都能提出很有价值的问题来,所谓有问题的价值从我的理解就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能引起其他同学共同探讨的激情的,能拓展文章内容的问题。以下就是关于问题时间一个小片断:周煜涵:“为什么文中小鸟飞出去又飞回来?为什么他不离开呢?” 谢伟:“因为小鸟的爸爸妈妈在,所以它舍不得那份亲情。” 老师:“对啊,我们也不舍得离开我们的爸爸妈妈,但是小鸟还有没有眷念其他的呢?” 萧峰:“我觉得还有其他的,他爸爸妈妈已经和作者建立了感情了,他爸爸妈妈不舍得离开,所以它也不离开。” 崔特盟:“我有补充,我觉得人和小鸟在这个时候已经建立了感情了,是那种彼此信赖,所以他不舍得离开。” 汤天:“崔特盟已经提升到信赖的境界来说了,我总结一下吧小鸟不离开因为它和它的爸爸妈妈在和作者的朝夕相处中已经有了深厚的感情,已经是彼此信赖的了。” 老师:“相信大家一定有更多的问题想一起探讨吧” 汤文睿:“整篇课文都是在写作者和动物相处的故事,为什么却在结尾说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呢?我不懂之间的联系。” …… 学生沉默思考片刻后,各抒己见: “他讲的是他和鸟之间互相信赖的故事。” “他是讲他和鸟的感情很好。” 老师:“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出示课件,“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句话。”大家声情并茂、深有感触地齐读该句。老师:“好,那就让我们好好找找,文中哪些句段写了‘我’和鸟之间的信赖。” …… 在我们的课堂上,很难预设过渡语、导语,因为我们的教学思路不是老师要作主,而是根据学生的需要来教学,课堂上不要太多老师的声音,一个照本宣科的老师,可以讲出一堂好课,却很难培养出积极思维的好学生,一个好的老师是要带学生自己学会学,自己去寻找知识海洋的珍珠。另外,我认为,在现代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总是存在着仇恨、斗争,弄得人心惶惶,坐立不安,总担心不知什么时候自己又被某人怎么了。我们可不可以把心胸放得更宽些呢?可以。如果别人不是存心地伤害了自己,可以微笑着说:“没关系。”一句话,只要有宽大的胸襟,再难的事也难不倒人的。因此,为了让学生对“信赖”有更深刻的认识,我当天就请孩子们在南小网上进行网络主题写作,因为我信赖我的孩子们一定能带给我更多的惊喜与启发。现摘录几段如下:张楠同学在文中写道:信赖是一种美德,它可以让朋友与朋友之间更加密切;它可以让老师与同学之间更加亲近……

    信赖朋友,朋友是值得你去信赖的,去信赖朋友,朋友也自然会信赖自己,送给朋友最好的礼物,就是信赖对方。例如,借给朋友一本书,如果担心朋友会不会把书弄坏?会不会弄丢了?会不会不换?还不如不借个他呢,如果不信赖朋友,又和谈朋友呢?要相信对方,相信朋友。

    有一个这样的故事:韩国某大型公司的一个清洁工,从事着一个容易被人忽视、被人看不起的工作,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在一个晚上公司保险箱被窃时,与小偷进行了殊死搏斗。事后,又认为他请功并问他的动机时,他却说,每次公司总经理从他身旁经过时,总会不时的赞美他“你扫的(得)地真干净”。一句简简单单的话,就是这个员工受到了感动,用于献身于公司。

    公司总经理的一句话,一句认可、赞美的话,竟然有如此大的力量,有一句老话:“士为知己者死”,我理解的是:勇士愿意为自己的知己而死。打动人最好的方式就是真诚的欣赏和善意的赞美。

    信赖是一种美好的境界,能使人知道他有一个多么好的朋友,能使人知道赞美于认可的伟大;信赖是一位老师,是一位伟大的老师,它教会人怎样去相信别人,它教会人怎样去信任别人;信赖是一棵蒲公英,它撒下了信赖的苗种,让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懂得信赖。

    信赖你真好!

    崔特萌同学在文中写道:

    人人都有信赖,如果一个人没有了信赖那他就成为了一个不值得朋友去相信他的人。他就会没有朋友。可是如果你盲目的信赖,那你就会成为一个不珍惜信赖的人,所以,信赖是好是坏呢?

    信赖是很好的东西的话,那为什么有很多人都是应为信赖别人而成为罪犯呢,因为他们都不珍惜信赖这个东西,把它当一团泥巴或者一颗石子,觉得丢弃了毫不可惜,因为他们觉得信赖这个东西对谁用都可以,所以就盲目的信赖别人。

    这是不对的,因为你盲目的信赖会让你失去很多东西,比如你有一个非常好的朋友,他学习好,待人真诚,非常信任你,可你却相信了一个很坏的人,和他交了一个朋友,而且还非常信任他。有一天,你那个很好的朋友遇到了一些不顺心得事情,想跟你聊聊天,缓解一下那种心情。他跟你谈完了以后,就说这些事情一定要保密。可你却觉得这件事情没什么大不了,就是不顺心嘛,于是就告诉了那个很坏的人,那个很坏的人就四处散播谣言,导致你那个好朋友很没面子,于是就追根问底,问道那那个很坏的人那里,他就说是你告诉他的,于是他很伤心,觉得自己的好朋友背叛了他,就跟你绝交了。

    所以,人们不可盲目的信赖,不然会失去很多珍贵的东西。

    如果说信赖是坏的话,那为什么有些人相信了别人而得到许多珍贵的东西?同时也不可以因为怕交上坏朋友就把信赖尘封在内心得一个角落,谁都不相信,这样也不行,因为这样你就会觉得内心有一种莫名其妙得空虚和担惊受怕,因为他没有朋友,整天都存在于害怕的心里中,因为你总以为被人欺骗了你,耍了你,这样你就会觉得人生没有任何意义。

    所以,人所需要得是谨慎的信赖,而不是盲目的信赖,也不是不信赖。

    袁博同学在文中写道:

    信赖是相信别人,它的近义词是信任和相信,关于信任我这里有很多的名人名言:

    信任是友谊的重要空气,这种空气减少多少,友谊也会相应消失多少。

    信任是消除担心的基础。信任是力量,信任是动力。

    只有打算彼此开诚布公的人们之间,才能建立起心灵上的交流。

    不应该信任任何人,而应该仅仅信任信任那些已经证明可信的人。

    张启晨同学在文中写道:

    信赖这个词的意义是人与人之间的彼此相互信任,那么,假如世界上没有了信赖这个词,我猜大家一定都会欺骗对方,使对方不再信任你,我这有关于信赖的几个例子给你们听吧:

    大雁他们在从冬往西一起飞就是因为他们彼此信赖对方,而如果不信赖对方,他们就不会一起飞的很整齐了,更别说花样了!

    足球场上,假如我们输了,我们都会埋怨对方,不信赖对方,而下次踢足球,他们也不会信赖对方,整个队伍“队心涣散”,以后就节节败退。

    ……

    看了上面的例子,各位可想而之,没有了信赖就会天下大乱,就会厌恶对方,不懂得谅解对方,只知道埋怨对方。

    总而言之,没了信赖,天下就会大乱,人们都不懂得谅解对方和了解对方。只懂得埋怨对方,不知道人与人之间最需要的是什么。大家一定要信赖对方,懂得谅解与了解对方。一句话:没有了信赖,大家就不会了解以及谅解对方。

    李凌丰同学在文中写道:

    人与人之间互相信赖是必要的,那样才能使大家和睦共处。

    如果人类之间失去了信赖,又会怎么样呢?我先来举几个例子吧,比如在足球场上,队员们都互相不信任,都自己带,最后被人断下球来,输球了,应该怪谁,怪队长没带好头,怪中锋在中场不能控球,怪前锋射不进,怪后卫拦不住对方,怪守门员没守好,还是怪教练员布置的战术不成功?

    在田径场上,同队队员不互相信赖,不赌住其他队的选手冲刺,一个个都去争第一位,最后被对手超过怪谁?

    其实信赖在我们的生活中,信赖是不可缺少的,只要能和睦共处的人们,他们之间都一定会有信赖感,因为他对对方特别信任,什么事让对方去办就最放心,可是如果都不信赖对方,那就不会那么和睦。

    两个最出色羽毛球单打选手,在一起打双打,两人配合不默契,都要去争球,最后一个很简单的球由于两人太挤,所以没打到……

    反正在生活中如果缺乏信赖,世界可能将会凄凉与可悲。

珍珠鸟课件范文5

【关键词】阅读教学 朗读法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

“读”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它对领悟课文内容、增强语言感觉、陶冶学生情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悟语,以读悟情。《课标》也进一步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阅读教学过程中应该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课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读中逐步深入地理解课文,展开与文本的对话,通过以读悟语和以读悟情,从而达到以读代讲的效果。

以读悟语和以读悟情是以读代讲的基础,下面是本人在阅读教学中“以读悟语,以读悟情”的一些做法。

1.抓住重点词句品读,读中感悟

在学生初读了解课文内容后,就应侧重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去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独特,这时采用的方式是品读,通过读感悟文章语言的精妙和情感的深邃,达到以读悟语的效果。在教学中对词或句的比较、揣摩是“以读悟语”最基本的方法,教学中我常常采用换词和字理析词的方法来品味词语。

比如上《窃读记》这一课时,文中有一句“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象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我先问学生“贪婪”是什么意思,学生都知道是贪心的意思。我又进一步问,如果把“贪婪”换成“贪心”行吗,为什么?通过比较学生明白了,作者是贬词褒用,把自己比做“饿狼”那样,贪婪地读着,而“贪婪”比“贪心”又更能形象地表现出作者渴望读书的样子。那么如何才能读出作者那种热爱书籍,渴望读书的心情?学生在反复品读后认为读时提高语调并加快语速。这样才能读出了作者偷偷读书时那种如饥似渴的样子。

世界上最美的文字就是汉字。而每个汉字都有它的构字理据,亦即字理。学生理解这一字的构字原理,也就理解这字、词的原意,从而达到品词和以读悟语的目的。如《钓鱼的启示》一课说父亲要求“我”把钓到的鲈鱼放回湖中时,“我”不理解与他争辩,并把乞求的目光投向父亲,期望他收回成命。我问学生:“乞求”可换成别的什么词?有的说可换上“哀求”,有的说可换上“恳求”, 于是我用字理分析“乞”,“乞”的上部是卧人头,是向人求讨之意。其它的词都不能说明“我”当时向父亲哀求时的迫切心情,由此体会作者的用词准确。品味词句的基本方法还有置换法、换位法或添词、省词、比较等方法。而所用的这些方法,都是为了说明所换位的词、置换的词、省词、添词与原句相比较,表达的效果将会逊色,这样是为了领会和感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学生已通过品词品句,对句子的感彩有了更深地理解,品读自然就会水到渠成。

2.图文结合,读中感悟

课文的插图能具体生动地体现课文的主题思想。学生边看图边朗读可以更进一步感悟作者言语表达的精妙,获得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的喜悦。学习《珍珠鸟》这篇散文,当学生读到珍珠鸟在作者的肩膀上睡着时,我引导学生边朗读边看图,要求读的时候轻一点儿,千万别打扰珍珠鸟的好梦。在生活中小鸟与作者相依相偎,在梦中仍然相依相伴,这是多么温馨美好的画面。学生读着读着,一股暖流顿时在身体里蔓延。

3.创设情境,读中感悟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感悟文本,教师还要依据教材有意识地创设典型场景,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进一步感悟语言深层含义和作品的思想感情。情境感悟可从动作表演中感悟和情境再现中感悟。

动作表演中感悟:如课文《陶罐和铁罐》一课中,我让学生表演陶罐和铁罐之间的对话,在表演中抓住文中铁罐傲慢、神气、恼怒,对陶罐的轻蔑以及陶罐的谦虚、据理力争。表演时,有的学生学铁罐气势汹汹样子,指着陶罐骂,有的学铁罐双手叉在腰间,对着陶罐翻白眼,而演陶罐的则是一副谦逊而又不卑不亢的样子。教师的适时点拨及学生恰到好处的表演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升了他们对文本的感悟能力。

另外,情境的再现,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这也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如《钓鱼的启示》一课中,有一段话是对钓鱼那天晚上对湖面的描写的,我先出示月夜美景的课件提问:那天晚上的景色很好,谁能把它美美地读出来?你觉得应该如何读这段?经过反复比较,品味性地朗读,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应该读得慢些,能给人以回味。

4.教师以情激情,学生读中感悟

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创设情境和激情感染,也就是只有教师以情激情,学生才会以读悟语, 以读悟情。教师的激情有引读、范读和渲染气氛等。上《壮丽的青春》一课为了说明雷霆万钧的车头,风驰电掣地向欧阳海逼近和欧阳海临危不惧的情景,我是这样引读的:

师:雷霆万钧的车头,喷吐浓烟,鼓起强风,风驰电掣地逼近、逼近……

50米------

生:马不动!

师:40米------

生:马不动

师:30米------

生:马还是一动不动!

师:上去------

生:粉身碎骨!

师:不上-----

生:车毁人亡!

通过老师激情的引读,学生被欧阳海为了国家财产不顾个人安危的高尚情操打动了,欧阳海的高大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教师的范读也起到激情的作用,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的情境之中,声情并茂地朗读,教师在朗读时熟练地运用表情和声音,传达出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文章的风格神采,潜移默化中学生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在对教师模仿中渐渐形成自己独有的语感,并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 所以我常常在学习新课时给学生范读,用美妙的声音、真挚的感情去感染学生,这样对学生感悟文章内涵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教师在课堂上抑扬顿挫的语言,情绪激昂的神情也起到渲染气氛,以情激情的作用。教师在讲课语调时而激昂,时而平缓,时而高亢,时而低沉,学生的情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自然地受到熏陶,此时的以读悟语和以读悟情就会大雪无痕,润物细无声。

5.把握基调,读中感悟

珍珠鸟课件范文6

关键词:合作 阅读 思维

合作阅读是在课堂上学生通过合作从对方获取有用的信息来填补自身在信息、知识和能力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信息上的拓宽、知识上的增长和能力上的提高。思维激发是学生在教师的情景创设中,在教师的适当点拨和提示中受到激发与启示。它的特点是解放思想,开拓思路,鼓励创新,尊重分歧,尤其能够营造一种热烈踊跃的课堂气氛,符合当代教育改革潮流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要求。那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高质量地开展合作阅读和思维激发训练呢?通过实践摸索,我对此有了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合作阅读是激发思维开启的催化剂

在小组内进行学习、交流,学生之间没有压迫感,“能者为师,合作学习,共同提高”,在合作过程中,学生克服了独立思考时的思维局限,集思广益、广开言路,并且在合作中感到轻松愉快,无所顾忌,全身心投入,在讨论中相互启发,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把合作学习的精髓,挥洒得淋漓尽致。在合作阅读中应重视什么呢?

首先,合作阅读必须分组合理且潜心组织。在分组时一般以四人为单位前后结合,尽量使成员在性格、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突出它的异质性。每大组的角色不同,有的擅长表演,有的擅长朗读,有的擅长口头表达,有的善于联想……在讲《老王》一课时,我设计提问:“老王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哪个片断把你深深打动了?我们发挥各自优势,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且用课件给予提示:用赏析说服人。用美读表演感染人。用联想想象塑造人……然后教师解释:“用赏析说服人,即从塑造人物方法或语言等角度分析人物形象; 用美读、表演感染人,即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或表演来表达你的理解和感受;用联想想象塑造人,即发挥联想想象补充情节内容来表现你对人物的认识。”采取合作学习形式时,需要教师精心组织,避免学生在互相争执及拖延中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所以在组织合作学习时教师必须重视引导,努力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语文,它一旦为个体所掌握,就具有灵性,是智慧之泉,是创造之源。

其次,合作阅读必须选好合作学习的内容。合作交流的内容不要流于形式,对那些比较简单易答的问题,学生只需经个别思考即可正确回答,如若再分组讨论、交流,既浪费了时间,又降低了学生讨论的兴趣,更会影响学生的思维深度。因此,教师要尽可能的选择一些富有启发性、想象性、创造性的问题。问题的设置要有一定的难度和讨论价值,需要运用各种认知方法、集体合作才能解决,使学生在“合作学习小组”中发展思维、开发智力、提高素质。

二、思维激发是唤醒沉睡潜能的号角

传统的阅读教学大多是教师唱主角,学生扮小丑,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有的做小动作,有的昏昏欲睡,有的教师提问都不知道。这一切告诉我们对学生进行思维激发教学的迫切性,只有激活学生的思维,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潜能。那么,课堂上如何激发学生思维?

首先,精心设计引人入胜的导语。一首好歌,前奏一响,就可拨动听众心灵中的琴弦,真可谓“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课堂教学也同样如此,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为整堂课的和谐自然发展定下基调,有如“春色初展,鲜花含露,叫人钟情”。如,在学习《珍珠鸟》时,恰逢“六一”儿童节,于是我这样设计:“今天,老师准备送大家一份精美的礼物,想知道是什么吗?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请学生欣赏一组大自然中鸟儿自由活动的精美图片,配班德瑞的《迷雾森林》)同学们喜欢吗?是的,鸟儿自由飞翔的身姿,色彩绮丽的羽毛,以及婉转多变的歌喉,为世界增添了无限生机和乐趣。这让古往今来的诗人作家写出了许多充满灵性,闪动灵气的诗歌、文章,有位作家还在自己的书房里给珍珠鸟安了个温馨、舒适的家,他就是作家冯骥才。”屏幕上的画面配以和谐的音乐且有婉转的鸟鸣,给人以赏心悦目,怡情悦性的享受,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精心设计启发学生思维的问题。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思维最活跃的时候,往往是师生提出有探讨意义的问题的时候。那么,什么样的问题能激发学生思维呢?

1.设想性提问。给学生创设一种特定情境进行设想,从而激发学生思维。如,在学习《珍珠鸟》时,为让学生深刻体会人与鸟相依相赖,和谐自然的境界。我设计这样的问题:“请你设计一段人与鸟的对话。”

三、设想性提问激活了学生思维,让学生倍感有趣。

2.发散性提问。针对学习内容来个拓展延伸,强调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做多向思考。如,在学习《老王》时,我设计这样的问题:“你想对文中的老王或现实生活中类似‘老王’的人说些什么呢?”

这种发散性提问,活跃了课堂思维,使每个同学都能从自身经验和感悟出发,每个人都有话可说,又不失发言者的个性,更有利于形成具有独立性、首创性的见解。

3.质疑性提问。即教师针对教材中的可疑之点,精心设计,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重新审视和思考。如学习《记承天寺夜游》,针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我设计这样的问题:“这句话显然与实际不相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经过大家积极热烈的交流,同学们有了深刻透彻的理解:月色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句点明了这一真谛。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

质疑性提问,除了教师提问外,也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再次,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适时表扬激励,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心理学研究表明,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敢想敢说敢做,乐于发表意见和建议。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许多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的积极学习行为示以满意的微笑,点头称赞,拍肩鼓励,以及口头表扬,都会给学生增强新的动机力量。面对学生的提问,我们一定要坚持正面引导、表扬为主的原则。对提出高质量问题的学生固然要加以表扬;对提出质量不高的问题的学生,也要加以鼓励,肯定他们的积极态度。正如于永正老师所说:“这种适时、真诚的鼓励,是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的支撑点,是加快思维的兴奋剂,是开窍的电火花。”千万不能因为学生提出了一些幼稚的,自己不满意的问题就训斥、批评,要知道,一旦挫伤、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思维就成了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