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早期教育的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早期教育的论文范文1
摘要:早期清华大学(1926-1952)的外文系培养了大量的人文学科杰出人才,是西方博雅教育理念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成功实践。它将西方博雅教育理念与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相结合,旨在培养中西会通、全面发展的文化人,而非器物化的某一特定职业的从业人员。其重视基础、文理兼修的课程体系致力于培养受教育者的中西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并非语言技巧或职业技能训练。早期清华大学外文系在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两个层面对时下高等外语教育深具启示意义,对中国高校树立正确的价值追求,弘扬人文精神以及提升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均有史鉴价值。
关键词:博雅教育;清华大学; 外文系;外语教育;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9.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610(2014)04-0041-06
收稿日期:2014-01-17
作者简介:吴自选(1969-),男,山东临沂人,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从事翻译学、外语教育研究;天津,300384。黄忠廉( 1965-),男,湖北兴山人,文学博士,黑龙江大学翻译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翻译学、汉译语言研究;哈尔滨,150080。
一、引言
清华大学外文系始于1926年,初名“西洋文学系”,1928年易名为“外国语文学系”。抗战爆发后,1938年清华大学与北大、南开三校迁至昆明,建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迁回清华园复校,1952年院系调整,外文系建制撤销。外文系除培养出钱钟书、季羡林、等学贯中西的大师之外,尚有一大批外国语言文学教育家、戏剧家、诗人、作家、翻译家等杰出人才,以毕业年份为序(含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时期):1927年朱湘;1928年陈嘉和陈诠;1928年杨业治和吴达元;1930年李健吾;1931年张骏祥;1936年吴景荣和刘世沐;1938年方钜成;1939年许国璋、王佐良、杨周翰和李赋宁;1940年穆旦(即查良铮)、赵瑞蕻、周珏良、黎锦扬和杨苡(即杨静如);1942年许渊冲;1943年巫宁坤、何兆武、林同端和郑敏;1945年金隄、刘承沛和杜运燮;1946年袁可嘉和卞之琳;1947年黄爱(即黄雨石);1949年杨德豫;1950年英若诚、吴云森(即江枫)和文洁若 ;1951年资中筠和冯钟璞(即宗璞)等 [1]。清华大学文科研究所外国文学部1935年共毕业四位研究生:赵萝蕤、田德望、曹葆华及杨绛,后来均成为学术大家[2]。
本文论及的清华大学外文系,指1926年至1952年间(含西南联大时期)以培养“博雅之士”,汇通中西之学为目标的早期清华大学外文系(以下简称“清华外文系”)。博雅教育是一个内涵丰富、多维度的教育理念,本文重点讨论清华外文系博雅外语教育理念与相应的课程体系,兼论清华外文系博雅教育对时下外语教育及整体大学教育的史鉴价值。
二、外语教育的博雅理念
作为博雅教育的一个重要里程碑,1828年耶鲁大学的《耶鲁报告》指出:博雅教育是一种全面的教育,一种开启全部心智的教育,或一种全面开启心智的教育。[3]它要求开设广博的课程,反对高等教育过早的职业化和专业化,要求以经典的和基础的科目训练学生的心智。“博雅教育是文化的教育或是以文化为依归的教育。博雅教育的最终产品是文化人。”[4]
(一)培养博雅之士
1926年,吴宓参照美国哈佛大学和芝加哥大学比较文学系的培养方案,撰写《外国语文学系概况》,开宗明义提出了清华外文系如下五个培养目标[5]201:
本系课程编制之目的为使学生:(甲)成为博雅之士;(乙)了解西洋文明之精神;(丙)熟读西方文学之名著,谙悉西方思想之潮流, 因而在国内教授英、德、法各国语言文字及文学,足以胜任愉快;(丁)创造今日之中国文学;(戊)汇通东西之精神思想而互为介绍传布。
吴宓提出的清华外文系培养目标,浓缩了清华外文系的教育思想,为清华外文系的人才培养确立了基调。其第一个目标即为培养博雅之士,而博雅之士既不是一种职业,更不是一种职业技能。“博”是指融汇中西语言文化的广博,是提升人格境界、成就学问事业的基础,是知识的广度,而“雅”是在“博”的基础上形成的高雅志趣和学术涵养,是知识的高度。吴宓先生的“博雅”之说,简言之,是“希望学生能够吸收东西方古往今来的优秀文化,成为全面发展的人”[6]19-20。吴宓提倡博雅之士的教育模式, 深受其母校哈佛大学以及导师白璧德(Irving Babbitt)的影响, 其目的是造就具有深厚中西语言修养、宽广文化底蕴、具有批判性思维、“博而能约”、“圆通智慧”的中西文化、语言通才,其实质在于人格的塑造、文化的熏陶和精神的修养。
(二)西方理念与中国传统的结合
博雅教育在西方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其实质是培养“通人”或“全人”;在中国,类似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先秦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教育和汉朝以后偏重人格和人文素质的儒家教育。“六艺”虽有实用功能,但其实质是将受教育者培养成“君子”,即有德行、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高尚道德修养、全面发展的“人”。清华外文系培养的博雅之士,兼具中国文化传统中“君子”的理想人格的与西方现代知识分子的自由思想、独立人格与批判精神。作为人文学科的外国语文教育,其根本目的不是训练某一个职业领域的从业人员,而是通过中西语言文化的熏陶与教育,涵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体系,帮助学生形成全面的、均衡的知识结构,开阔其视野,提高其在融会贯通中西文化基础之上的创造力、适应力。吴宓认为,教育之理想,尤其是大学本科教育的理想,应是培养了解自然科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全面发展之通才[7]24。
吴自选黄忠廉:论早期清华大学外文系的博雅教育
三、清华外文系博雅课程体系
清华外文系的课程体系体现文理兼修、通专兼顾、贯通文史哲的特点,是实现博雅教育理念的路径,也是吴宓提出的培养目标的具体实践。以清华外文系1936-1937学年度的课程设置为例[8]:
第一学年44或46学分:英文8,国文6,中国通史、西洋通史(择一)8,逻辑、高级算学、微积分(择一)6或8,物理、化学、地质、生物(择一)8,选习一种第二外国语8;
第二学年36学分:英文6,西洋哲学史 6,西洋文学概要8,英国浪漫诗人(专集研究)4,西洋小说(专集研究二)4,选习一种第二外国语8;
第三学年32学分:英文、德法文(择一)8,西洋文学分期研究:古代希腊罗马;中世;文艺复兴时代(每门4学分)12,英文文字学入门4,戏剧(专集研究三)4,文学批评(专集研究四)4;第四学年24学分:英文、德法文(择一)8,西洋文学分期研究:18世纪;19世纪(每门4学分)8;现代西洋文学:诗;戏剧;小说(任择二种)4,莎士比亚(专集研究五)4;
选修课:拉丁文8;第一二年日文8;第一二年俄文8;英语捷径4;研究课程若干6。
具体分析,清华外文系的课程设置有以下特点:
(一)重视基础,文理兼修
在清华外文系四个学年共136或138个学分中,语言类课程共44学分。清华外文系强调“本系教授语言文字之方法,注重熟练及勤习。读书谈话作文并重,使所学确能实用,足应世需”[5]199。学生通过“读书谈话作文”,训练扎实的语言基本功。但在清华外文系课程设置中找不到“精读”、“泛读”、“口语”和“听力”这样的把作为整体的英语语言文学肢解得支离破碎的课程,而是主要通过文史哲等课程来提高语言基本功。“西洋哲学史由贺麟先生讲授。他指定学生阅读西方哲学名著英译本(例如柏拉图《对话录》等书), 并让学生用英文写读书报告。”[9]3
早期清华大学贯彻梅贻琦校长提出的“通识为主,而专识为末”[10]的教育理念,要求学生在自然、人文、社会三个方面有综合的、广泛的知识,而“不贵乎有专技之长”[11]。由于全校一年级学生不分专业,清华外文系与其他各系学生所选课程为“共同必修课程”,涵盖文、史、哲、理等多个领域,重点在“博”。李赋宁先生言:“我在清华园渡过的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英文的听、说、读、写有了很大进步,法文的根基打得很牢靠,西方文学、哲学和历史也都有了一些入门知识。”[6]29
(二)以“文”为主,注重西方文化的整体性
如果不将大一的44学分计算在内,清华外文系的文学类课程占到其余三年总学分的61%。文学课程分文学史和文学体。文学史按时代进行分期研究, 即古代希腊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18世纪和19世纪,分配于三年中。“文学体则强调分体详细研究,于三年的学习中全面涵盖了各种文体, 即小说、诗、戏剧、文学专题研究和文学批评等。”[12]174-175 西南联大时期,外文系开设的56门选修课程中,文学类课程更为丰富,涵盖国别文学史、断代文学史、类型(或体裁)文学史和作品选读、作家与作品研究及文学理论,共28门,占选修课总数的50%,其余为语言理论及“外语及其他”类课程。仅在“类型(或体裁)文学史和作品选读”类选修课中,即开设12门课程 [13]131。文学是博雅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学对学生品德、性情和境界的熏陶与提升起一定作用。早在20世纪30年代,吴宓就十分强调文学的教育功能,主张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和比较研究中外经典文学作品,提高自身的素养和道德情操。他归纳出文学在启迪学生心智,涵养学生心性,增进学生人格塑造,了解西方文明流变乃至增强学生爱国心等十大功能[7]59-64。
吴宓视西方文学、文化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要求学生对其具有广博和全面的知识。清华外文系将英语语言文学置于西方语文的大背景下,有德、法、俄、拉丁等多种课程供学生修读,并配合以严格的教学制度,培养出一大批德、法、俄语言文学专家。西南联大时期,“在外文系的56门选修课程中,法语语言文学类选修课程即达11门。”[13]137这些课程覆盖面很广,“使学生的注意力不仅局限在某一种外语或某一国别文学上,而是把西方文学、哲学和文化看成一个整体,大大扩展了学生视野”[9]3。
(三)选课制与旁听制,贯通文史哲
吴宓从创造中国新文学和中外文化交流的高度,强调清华外文系学生中国文学功力的重要性[5]201:
本系对学生选修他系之学科,特重中国文学系。……目的在于:(1)创造中国之新文学,以西洋文学为源泉为圭臬;或(2)编译书籍,以西洋之文明精神及其文艺思想,介绍传布于中国;又或(3)以西文著述,而传布中国之文明精神及文艺于西洋,则中国文学史学之知识修养均不可不丰厚。故本系注重与中国文学系相辅以行者可也。
高度重视中国文学的清华外文系不仅造就了一大批学贯中西的学者、翻译家、戏剧家,同时也是中国诗歌史上著名的“中国新诗派”的诞生地,著名诗人穆旦、郑敏、杜运燮、袁可嘉、王佐良就是在清华外文系的培育下走向成熟的 [14]。
早期清华大学除了实行美国式的学分制,更以独具特色的选课制度,实现其造就通才的目标。“学生于每学年开学时,参照各系规定的课程表自行选定课程,中途亦可增选或退选,但大一应修课程不得中途退选”[12]119。清华外文系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术兴趣选修、旁听其他学系的课程,特别是同属文学院的中国文学系、历史学系和哲学系的课程,学生可以一日横跨文史哲三大学科门类:“听了罗常培的语言学,入邻室钱穆的中国史课,晚间有金岳霖讲‘哲学中的时与空’,须早去占座”[15]。在清华外文系读书四年的季羡林先生曾言,真正对他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只有两门课,就是陈寅恪先生的《佛经翻译》和朱光潜先生的《文艺心理学》。这两门课影响他的一生,而这两门课恰好都不是清华外文系的专业课[16]。清华外文系的选课制度给予学生很大自主性,允许、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自由选课,为学生以中西语言文化为根基,在人文学科领域的融会贯通以及个性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四、清华外文系作为外语教育的历史坐标
清华外文系作为博雅教育在中国的成功范例,至少在以下两个层面给外语教育界以启示:
(一)从外语教育的人文属性出发,造就外国语言文化通才
“外语专业教育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一直采用专才型培养模式,导致学生知识面偏窄,文化底蕴不深。”[17]20世纪80年代起,外语界开始进行外语与经贸、新闻、外交、法律乃至科技相结合的所谓“外语+X(培养方向或辅修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改革,然而外语教育职业化、训练化、空洞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的遏止,其人文学科属性日渐淡化[18]244-245,外语院系沦为“语言培训中心”或“体制内的新东方”,时至今日其定性、定位问题仍未得解决。外语教育不能也不应简单地等同于职业教育、技能训练甚至是应试培训;如是,高等外语教育已然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必要。外语教育过于重视职业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其价值取向将趋向功利主义;以单纯的就业需求为导向,导致外语专业学生在思想的深度、知识的结构、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与其他文科专业产生较大差距[19]。
外语学科的基本要素是语言、文学和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兼具人文性[20],因此,人文性是外语教育的一个根本属性,培养全面发展的“文化人”是外语教育的应然目标。外语教育只有明确了自身的人文学科属性,才能找到专业的学科定位,才能确立适当的培养目标,而“我国英语专业教学改革中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课题莫过于培养目标。”[18]243 从清华外文系的成功经验看,外语教育应注重与文学、历史、哲学等相关学科融会贯通的外国语言文化通才。许国璋先生在谈及外语院系培养目标时强调外语人才必须是文化人[21]。
(二)从博雅教育理念出发,改革课程体系
始自20世纪50年代苏联模式的外语教育课程体系偏重语言技能训练, 按照培养译员的“语言学校”模式开展教学[22],强调语言技能、忽视文化熏陶,重视机械训练、淡化文学教化,缺乏认识能力和思辨能力的系统培养。时至今日,外语专业基础阶段课程仍以语言技能训练为轴心,以大量机械操练为途径。以英语专业为例,依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英语专业基本上都以专业技能课“基础英语”、“高级英语”、“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翻译”为主干课程。主干课程不但所占学时数多, 而且持续时间长, 一般达到总学时67%左右[23];这些专业技能课程“分裂语言与文化,语言与知识,使语言教学沦为空洞语言与空洞交际,使学习者既无法习得语言能力与语言交际能力,又无法学习到知识”[24]。以训练学生语言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实际上并不能提高学生的说、写、译等语言产出能力。而在英语专业高年级所开设的“专业知识课”如语言学、词汇学、语法学等课程,更是冷知识传授多于文本研读,只能给学生们带来信息与知识压迫[25]。这样的课程体系无助于学生知识、技能的增长,更不能提升、陶冶其人格,因此不仅受教育者不能用外语获取信息与知识、传递思想与情感,最终造成学生“缺乏分析综合的能力,很少有自己的想法,很难有创新意识,出不了创造性的成果”[26]。
清华外文系课程内容宽泛, 涵盖自然、社会和人文三大学科。大一英文也指导英文阅读和练习英文写作。但英文阅读和写作的任务还由其它课程来分担。而在西南联大时期,外文系课程表中“单纯的英文课(相当于时下的精读、泛读、听力、写作等)只占学年总学分的15.8%-24.2%。语言水平的提高, 主要是通过学习其他课程来实现。”[27] 从外语教育的人文属性及其规律出发,须在课程设置上确立“语言”和“文化”平衡,以中西文史哲经典著作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助受教育者建立完整的知识架构,厚植其人文底蕴,提升其思想境界,在扎实的中西语言基础之上,培养其会通、思辨、适应和创新的能力。
五、清华外文系作为中国大学的历史镜鉴
清华外文系是早期清华大学全面实施博雅教育的在一个系科具体的、成功的实现。实际上博雅教育对当今教育的启示,不仅在外语教育,也在高等教育整体。博雅教育不应只是清华外文系追求,而应是高等教育系统整体之追求。吴宓认为,培养博而能约,圆通智慧的通才,不仅适用于文史哲学科,自然和社会学科亦如此[7]68。
(一)博雅教育是大学教育的本然追求
梅贻琦先生认为博雅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勿囿于一途, 而得旁涉他门, 以见知识之为物,原系综合贯通的,然其在理想上相关联相辅助之处,凡曾受大学教育者不可不知也”[28],以梅贻琦、、竺可桢等为代表的中国早期大学主事者主张的是博雅教育理念中人格教化和知识教育的结合,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平衡。20世纪50年代以降,尤其是院系调整以后,专业教育成为高等教育主导思想。至今,过于狭窄的专业教育思想并没有烟消云散, 仍然制约着中国大学的发展。简言之,大学教育高度专业化、过分实用化乃至功利化取向弊端有二:首先,以职业为导向的高度功利化的大学教育造精神缺失,导致受教者人格缺陷。受教育者蜕变成缺乏精神生活和情感生活的“器物”。如果受教育者普遍存在的自私狭隘、庸俗功利、寡廉鲜耻等诸多人格缺失,无疑是高等教育的失败,与大学的使命背道而驰。其次,造成学生日益被束缚于狭窄的学科划分之中,在很大程度上抹杀了大学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区别。大学长期局限于培养所谓“专业技术人才”,学生没有足够的知识宽度、学习能力和健全心智去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需求,造成受教育者创新动力不足。
狭隘专业教育颠倒大学教育的本然价值,难以完成“人之所以为人”的教育,相反,它是器物化、工具化的教育。而梅贻琦先生主校时期的清华外文系博雅教育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其重点在人格、修养、灵魂的教化和熏陶,其本质是人文教育,而“人文教育是一切大学的灵魂之所依”[29]。“博雅教育的定性与定位问题,更恰当地是则是大学教育的定性与定位问题”[30],也关乎大学教育的使命问题。从某种角度而言,清华外文系的成功源于它回归了大学教育的本质,作为历史镜鉴可以考察时下价值追求错乱、办学方向迷失的大学。
(二)博雅教育是应对大学挑战的必由路径之一
博雅教育是应对人文精神缺失和创新能力不足中国大学两大挑战的必由路径。其一,博雅教育是以与人类历史上积累沉淀下来的文明与文化遗产进行“对话”为主要内容的一种大知识观教育,目的是打破传统学科领域的壁垒,通过对经典的深入研读,让学生领略人类优秀思想文化的魅力,籍此实现“人”的整体素质的提升。清华外文系的博雅之说,如果说“博”是一种学术追求,那么“雅”即是一种人文品质和人格境界,清华外文系的成功源于它“注重人格的全面发展,关注人的精神和道德的需要,重视人文教育”[31]。总之,清华外文系的博雅教育模式既是观照整个大学教育人文精神缺失的历史镜鉴,更是弘扬大学人文精神的路径。其二,创新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开阔的视野、丰富的想象力、强烈的使命感等素质,而博雅教育主张的文理兼通和跨学科综合性的课程有助于学生拓展视野,强化对知识整体性把握,使学生在融会贯通中汲取智慧,培养“学生独立思想和批判精神”[32],而这些正是创新的必要条件。清华外文系毕业生许渊冲称他:把生命科学的优质基因克隆问题,应用到中西文学互译的理论上来,提出了优化的创译论,使中国文学翻译理论走上了世界译坛的前列”[33]。
六、结语
清华外文系的博雅教育是一个完整而复杂的教育思想体系,也是一种办学风格。它将西方人文主义的博雅教育与中国教育传统相结合,以培养博雅之士为目标,致力于文史哲的贯通,着力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培养了大量人文学科杰出人才,确立了外语教育的“清华学派”,也为21世纪中国外语教育提供了启迪和借鉴。
进入21世纪,中国大学面临的是与清华外文系迥异的社会、教育和制度环境。清华外文系的成功是多种因素交汇的产物,然而外语教育的清华学派既是精神遗产更是镜鉴,值得从外语教育界同仁从多层次、多视角进行更深入的探究,包括外语教育乃至整个大学教育的本质、价值、过程与目标,等等。
参考文献
[1]方惠坚,张思敬.清华大学志(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532-642.
[2]百年清华 百年外文(1926-2011)编委会.百年清华 百年外文:1926-2011:清华大学百年华诞暨外国语言文学建系85周年纪念文集[G].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349.
[3]Committee of the Corporation, and the Academical Faculty. Reports on the Course of Instruction in Yale College[R].New Haven: Hezekiah Howe,1928:7-9.
[4]Strauss, L.What Is Liberal Education?[J].Academic Questions,2003(Winter):31.
[5]吴宓.外国语文系学系概况[G]//徐葆耕.会通派如是说——吴宓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6]李赋宁.学习英语与从事英语工作的人生历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7]吴宓.文学与人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
[8]吴宓.外国语文系学程一览[G]//徐葆耕.会通派如是说——吴宓集.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199.
[9]李赋宁.三十年代中叶清华大学的基础课教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4).
[10]梅贻琦.大学一解[J].清华学报,1941(1):7-8.
[11]梅贻琦.清华学校的教育方针[G]//梅贻琦.梅贻琦教育论著选.刘述礼,黄延复,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65.
[12]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二卷(上册)[G].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13]西南联合大学北京校友会.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一九三七年至一九四六年的北大、清华、南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1996.
[14]王燕.西南联大外文系的文化精神——外文系与联大诗人群[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4(3):81-85.
[15]许国璋.回忆学生时代[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2):77.
[16]季羡林.季羡林文集:第一卷[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1-2.
[17]杨忠.培养技能发展智能——外语教育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J].外语学刊,2007(6):134.
[18]胡文仲,孙有中.突出学科特点,加强人文教育——试论当前英语专业教学改革[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5).
[19]刘毅.关于高校外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J].外语界,2000(3):12-17.
[20]王守仁.加强本科英语专业“学科”建设——兼评《北大英语精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2):42-43.
[21]许国璋.论外语教学的方针和任务[J].外语教学与研究,1978(2):6-15.
[22]王守仁.关于全面加强中国英语教育的思考[J].外语教学,2002(2): 89-92.
[23]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S].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5.
[24]冯燕.空心课程论——中国高等教育外语教育批判[J].现代大学教育,2006(6):36.
[25]张少雄.压迫与封锁不可能达成创新品质[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5):35-37.
[26]黄源深.英语专业课程必须彻底改革——再谈“思辨缺席”[J].外语界,2010(1):12.
[27]付克.中国外语教育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65.
[28]梅贻琦. 学习范围务广、不宜狭[N].国立清华大学校刊(第 412 号), 1932-06-01(01).
[29]张楚廷.人文科学与大学教育[J].现代大学教育,2011(2):35.
[30]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144.
[31]王顺晓.吴宓在清华大学的教育实践研究(1925-1037)[D].保定: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33.
[32]吴自选.通识教育与翻译人才培养的关联——以西南联大外文系的课程设置为例[J].上海翻译,2013(3):51.
早期教育的论文范文2
关键词:激趣法;课堂教学;课堂气氛;多媒体
一、 善用赞扬欣赏激趣法
人类本质最殷切的需要就是渴望被赏识。课堂上笔者采用多种表扬方式,或用赞许的口吻――你说得真好!你的想法真棒!你想象力真丰富,或用亲切的动作――拍拍肩膀,轻轻一点头,微微一笑,每节课笔者尽量多赞赏学生,不光赞赏一个两个,而是赞赏一群一批,甚至全班;不是虚伪的应付的,而是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学生在学习中就能常常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习的乐趣,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效果好。可以说赞赏出创造力,赞赏出学习兴趣,赞赏出进步的学生,赞赏出有特点的学生。通过赞赏融洽了师生关系,活跃了课堂氛围, 激发了创造热情,对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能力养成 起着十分明显的促进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赏识学生对知识的 掌握及能力的提高,又要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及 方法上的优良行为,还要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因此,教师必须改变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建立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带有挑战意味的,悬念式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课堂气氛活泼起来。学生在悬念下产生认知矛盾,对疑问有了探究的欲望,自觉地去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让学生大胆发言,组织讨论学习,课堂气氛活跃,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灵感的火花。
二、 动手操作调动课堂气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儿童多动手操作会促进智力的发展。从脑的结构看,人的大脑皮层的各种感觉和运动部位中,管手的部位所占面积很大,所以手的运动能使大脑的很大区域得到训练。动手操作 的过程,调动了学生的感官参与,手脑结合。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动作,动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发展的起点,激发了学生对操作活动的兴趣。动手操作建立学生的表象思维,是学生的直观学习,把书本内容生动化,让语文学习更加形象,课堂学习气氛不再是讲和听的形式。比如,学生在课外进行剪报活动,把用到的知识、语句剪下来,增加了记忆,将学习变成了一种布满情趣的活动课。
三、 以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调节课堂气氛
教师的教学语言不仅要生动形象,具有激发性和感染力,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还要讲究轻重缓急的节奏,丰富多彩的内容,抑扬顿挫的语调,富有美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配合适当的体态语言,以激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奕奕的眼神,有声的语言与无声的语言结合为主体语言,声情并茂,“一石激起千重浪”,波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感性共鸣,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沟通,引发学生的探求热情,使学生“感知”、“求知”,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习中,忘身于课文所展示的情景。相反,老师总是总结的方法,学生听得太多,投下去的石头也就不会产生多大的涟漪。 教师的语文感悟,教师的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那就象丰富的矿场中闪烁的颗颗耀眼珍珠,光彩夺目,让人喜爱。教学中讲故事、说典故、谈轶事、读美文,纵横几万里,上下几千年,用丰富的新颖的内容吸引学生,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打动学生,把学生引入广阔的语文天地。如果每一堂课都精心设计,词句华美,色彩斑斓,妙语如珠,情真意切,给人以美的享受。
四、 以微笑的方式授课,塑造教师亲切可感的外在形象
在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中,充满微笑地去授课,这是一种简单易行,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当然,这种微笑是发自内心的,是对学生的一种关爱,是一种与学生心理上的交流,而非一种矫揉造作、虚假的表情。学生在洋溢着微笑的课堂中,会感到教师的可亲可敬。现在有些教师在授课时,总是板着面孔,处处想着在学生中树立威严感,这就无形中扼杀了学生对你的亲切感。那样的话,试问,学生还愿意和你交流问题吗?其实,教师的威严不是建立在严厉的表情基础上的,而是来自于你的学问和修养。微笑着面对学生,其实是一种自信,一种认为自己的魅力可以征服学生的自信。而板起面孔去说教,往往是因为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征服学生,而运用一种外来的压力去迫使学生去做,我想,这有时似乎会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往往不能持久。因此,语文教师要想使学生在一种欢悦、畅快的课堂气氛中去追求知识,那就要首先自己充满这种情绪,用自己欢悦的情绪去感染学生。
五、 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情趣和学习的兴趣
早期教育的论文范文3
根据教委办工作要点及本园园务计划的部署要求,发扬《规程》精神,认真学习《纲要》,巩固成绩,更新观念。本学年继续以课程建设、行动研究为抓手,不断完善本园的课程设置,逐层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切实提高本园的保教质量,推动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情况分析:
1、我们总结上学年保教工作中的弱点,虽然加强理论学习,也开展了一系列教学实践的研讨、反馈、总结,取得了一定进展,老师们的教育观、儿童观有了新的认识,也提升了一定的理论水平。
2、日计划、幼儿观察记录表、听课记录评析的反思记录,存在个体差异较大,反思内容常停留在表面,效果不显著。本学期加强这几方面的检查指导。
3、教研组活动虽保证学习时间,但教育参与学习讨论氛围不够,教师本身不善于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自我反思、自我钻研缺乏。本学期加强教研活动的组织指导,努力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组织能力。
三、工作与措施
(一).全员培训
鼓励教师继续提高学历,参加学历进修学习。继续选派教师参加培训、观摩学习,开阔教师视野;在园内开展教育教学交流观摩、展示活动,让教师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积极投稿,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结合本园实际认真制定教研制度,规范工作,规范教研活动记载,切实提高教研质量;加强段长、教师的学习与培训,坚持两周一次的教研制度,提高工作质效。
(二).分层培训
1.周四教研日活动激励经验型教师拓展经验,积淀素材,提高学习与实践能力。倡导每听必评的制度,从而让老师明白有价值的教育活动究竟应该怎样来组织。园领导随堂听课,随堂评析,对教师组织的活动进行具体的、直接的指导,有效的提高教师的教育能力和教育效益。
2.鼓励青年教师尝试设计简单、真实、自然、有效的集体教学活动,提高实践教学的驾御能力并选送参加镇级教坛新秀。对新来的教师,通过师徒结对、跟踪听课、在园内上汇报活动等形式,使其尽快熟悉和适应幼儿园保教工作。
3、同课异构,创新思路。第一阶段是讨论主题,共商教案。每位教师针对主题,提出方案,集思广议,碰撞火花。第二阶段是各自备案,博采众长,展现自我特色。第三阶段是展示课程,公开听课,师幼互动师师互动。第四阶段是课后点评,汲取他人建议,改进自身不足。
4、加强教师反思能力,构建反思型教师角色,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提高。实践前反思:我要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实践中反思:随时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检验预定措施的可行性,调整策略。实践后反思:在自己反思的基础上,及时记录,提出改进意见。通过教研组交流,学期末每人上交2—3篇质量较高的反思笔记(周四教研日),园内评出优秀反思笔记。
5、探讨区角活动的合理、科学开展,提升区角活动的质量。(1)在教研组中开展区角活动的环境创设、材料提供、观察指导、活动评价等方面的学习研讨。尝试将区角活动的开展与主题活动、探索型活动的开展相结合,互相渗透。
(2)各年龄班开展区角活动的阶段性实践观摩研讨活动、活动材料设计交流评比活动等,互相学习、借鉴,共同提高。
6、探索发展早期教育。根据《省0-3岁儿童早期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探讨以社区为依托,以示范园为核心的多元化早期教育指导与服务模式,尝试构建早期教育管理机制,积极开期早期教育研究。
早期教育的论文范文4
专家访谈
冯夏婷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教育心理学博士,从事儿童心理学教学和科研工作20年,主要研究方向是儿童的智力开发、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主持和参加过多项省级研究课题,在国家级刊物、省级和市级刊物发表过科研论文20多篇。
问:人们常说的早教是指什么、包括哪些内容?
答:早教即早期教育,是指对0~6岁学龄前儿童的教育。早教主要包括动作学习――包括爬、走、跑、跳,钻、翻滚、攀登、踢等大肌肉动作,用手抓握、穿珠、夹球等小肌肉动作,以及动作协调性的训练;感官能力的学习――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摸觉,这些感官能力是孩子一切学习的基础,语言学习――这是孩子跨入人类社会的第一步;认知学习――包括认识不同的事物,不同事物的特性,学习数概念和其它概念,认识大小、多少、远近等逻辑关系等;情绪和社会性学习――如建立安全感,与父母、家人形成亲密关系,学习独立、守规则。和别人相处,学习自我控制,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等。
问:主什么人们越来越重视早期教育?
答:大脑的发育在早期比较迅速。根据现代医学的研究,人类大脑的发育在出生时并未完成,需要在0~12岁继续进行,其中,0~4岁的大脑发育占了人一生的50%。在这个关键的阶段里,对大脑的刺激越丰富,大脑就发育得好。同时,孩子在早期的学习也很迅速,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的研究,0~4岁智力潜能发展5 0%,4~8岁智力潜能发展30%,8~17岁智力潜能只发展20%。
早期丰富的学习经验可以帮助挖掘潜能。人一生发展的基础一一大脑、身体动作,智力、语言,社会交往和个性,都是在早期奠定了基础,这就是为什么早期教育很重要的原因。
问:据说也有一些研究者质疑早教的作用,认为早教并不能让孩子的大脑更聪明
答:早期教育究竟能不能让孩子的大脑更聪明,这是一个充满争议的问题。在研究显示早期教育能够让孩子上学后学业能力更强,学习表现更好的同时,的确也有研究表明,这种优势持续几年之后就不明显了。
但是,所有的研究都表明,童年经历与长大后的性格、心理健康有联系,早期刺激和经验的缺失会导致入学后的学习障碍,早期社会性学习的不足也会导致长大后的社会性发展问题。
问:目前国内在早期教育问题上存在着哪些问题和不足?
答:我认为国内的早期教育,大部分是做得好的,主要是让孩子在游戏中认识事物、学习社交、形成个性,但也有不少家长对早期教育的认识有偏差,对早期教育有过高的期望。正是这些过高的期望,导致早教机构和幼儿园不得不去迎合家长,让孩子过早地认字,学奥数,甚至什么“EMBA”,开给孩子学的内容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一些人利用家长的这种望子成龙心太切的心理,开设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大赚其钱,于是孩子们参加的兴趣班没完没了,孩子的所有时间都被占满,没有了玩,没有了快乐。这样的早期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害无益。
当然,我也看到,即使是正规的旱教机构和幼儿园。也普遍存在重视知识技能的学习,忽视情绪和社会性学习;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重视智力的开发,忽视人格的培养等问题。
问:早教过度会带来些什么问题?
答:过早地让孩子学习过多、过难的知识和技能,不尊重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水平,不了解孩子学习的特点和规律,盲目追求“超前教育”“天才教育”,结果一定是损害孩子的正常生长发育,损害孩子的学习兴趣。只重视知识技能的学习,不重视情绪和社会性的学习,就必然造成的社会性发展缺陷。在这样的不适宜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很容易有各种各样的个性缺陷。
问:如今社会上的早教班非常多、课程和教法也不尽相同,其中一些早教班的收费令人咂舌,一些经济条件一般的家长很困扰:不上早教班担心耽误了潜能开发:上早教班又担心没有用,对此您有什么建议?
答:只要条件允许,上早教班对孩子应该是一件好事。因为现在的孩子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缺乏玩伴,去早教班就有一群一起玩的小朋友,孩子有了学习和同伴交往的机会,对他的社会性发展很有好处。同时,早教班的老师也大多是符合资格的专业教师,他们懂得孩子的学习特点、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能够更好地启发孩子,让孩子玩得快乐、学得开心,他们的做法也能给父母一些启发和帮助,尤其是父母很忙,由保姆或老人照顾孩子的家庭,带孩子去早教班是对家庭教育不足的一个补充。
但是上早教班不是越昂贵越好,对孩子来说,这个时期最基本的学习无非是动作技能学习、生活技能学习,语言学习和简单的认知学习,重要的是在玩中学、在和同伴的相处中学习,并不需要多少昂贵的设备,更不需要什么高深的课程。所以,我给家长的建议是选择靠近自己社区或者就在自己社区里的早教班就可以了,要抱着一颗平常心带孩子去早教班,不要指望早教班能够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天才,“赢在起跑线上”,而是孩子一个快乐的去处。
早期教育的论文范文5
幼儿园与小学语言学习的脱节问题和对策姚群利 (14)
整合理念下的幼儿图书阅读策略翁瑞玉 (16)
故事教学中的问题设计陈凌云 (17)
散文诗教学的理、裁、寻、顺陈金莲 (18)
从《胡萝卜火箭》看早期阅读活动的设计王进 (20)
让语言区“活”起来早期教育 郑净 (22)
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郝燕 (23)
专门语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朱静怡 (24)
图书王国来信啦黄琼 (25)
巧编号码李雪梅 (25)
看谁最勇敢朱珊 (25)
赞美会何雪梅 (25)
我读《斯宾塞的快乐教育》任志楠 (26)
刘霞博客选载 (28)
空白朱淑雯 (32)
蜗牛的眼睛余燕 (32)
“其实我的眼里一直有你”穆晓娟 (33)
“她是我的小公主”管风燕 (33)
畅所欲言
办好人民满意的幼儿教育——政府决策:以群众满意为根本诉求叶雁虹 (34)
让教育泽惠每一个孩子孙建平 (35)
让我们的教育返璞归真吴邵萍 (36)
信息四则 (37)
美日韩幼儿教师任职资格及职后培训童宪明 (38)
管理月月谈——4月:我为社会服务,社会为我服务崔利玲 (40)
管理月月谈——5月:向规范要效益 (42)
三关注三解决 缓解教师职业倦怠林明珠 (44)
关于“惰性”问题的答疑成媛 (46)
让教师舒心地笑黄翠萍 (47)
善于发现快乐——由工作压力引发的案例童莉敏 (48)
工伤赔偿和侵权赔偿一个不能少李小红 (49)
中班主题活动:亲子书吧陈彦 (50)
中班综合活动:新编“小兔乖乖”吴丹 (52)
家长开放日的一组音乐游戏 (53)
“家长园地”也要与时俱进张宏 (54)
对农村幼教师资培训的研究与思考由显斌 (4)
农村幼儿教师短期培训模式研究彭国平 (6)
农村幼儿园教师研究综述——基于近三十年我国期刊论文的分析田杰 (8)
“启发——发现——反馈”教育反思模式——一种专家指导下的幼儿教师反思新模式郭航鸣 许兴建 (10)
我读《童年的消逝》高洁 (12)
我看幼儿园的评比、竞赛活动 (14)
香港的早期普通话教学胡馨允 (18)
早期教育 信息七则 (20)
公办园:历经坎坷终回归——滨海县幼教事业发展纪实辛成 (22)
桌面玩具:玩出新花样李丹凤 (24)
等待中的宽容黄静娟 (24)
老师的脾气,班级的情绪李娟 (25)
帮孩子找个“台阶”李娜娜 (25)
玩偶新玩法宋莺 洪丽玲 (26)
幼儿教师与家长有效沟通的策略葛琳 (28)
节日活动中的家园互动蔡萍 (30)
创优工作中的人心凝聚徐爱华 (31)
多元评奖丁月玲 (32)
绝招互换杨凯红 (32)
上课的感觉真好吴彩霞 (33)
幼儿园文化建设中的细节之美刘要武 (33)
美育:视觉化细节化全员化黄志煜 (34)
见义勇为致伤,是否可算工伤李小红 (36)
大班体育活动:小小飞虎队 (37)
小班体育游戏:快乐的小鸭早期教育 刘颖 (38)
中班体育活动:连体人袁友帮 (39)
在行动中成长的“小专题”研讨张茹娟 (40)
对科学活动“巧取珠子”中教师教育策略的解读戈柔 (42)
观察记录须找准问题的“眼”姜苈娟 (44)
互动:课堂的活力之泉——关于大班科学活动《智慧之旅》的观察报告王惠芬 (46)
提高观察能力增强观察实效李阿慧 李艳芳 (48)
精密观察——帮幼儿炼就一双“火眼金晴”徐玉杰 (49)
“招租”展览区吴鸽英 (50)
巧设情境教折纸吴飞 (50)
花样跳绳李涛 (50)
给孩子“加冕”冯冉 (50)
印度“整体性儿童发展服务”计划中的幼儿教育 (51)
美国“普及学前教育”运动的研究与思考 (51)
英国课后托幼服务 (52)
英国布莱尔政府的重要学前教育改革政策 (53)
日本幼儿教师教育制度 (54)
美国学前教青质量影响因素研夯进展及其启示石晓辉 郁松华 (4)
对新西兰幼儿教育改革的思考邬春芹 周采 (8)
英国婴幼儿早期(0岁~3岁)有效学习项目评析张晖 (10)
我国学前全纳教育师资培训刍议梁春娟 杨晓萍 (14)
中班幼儿角色游戏中教师指导行为研究——基于不同主体引发教师指导行为的比较研究方建华 (16)
信息五则 (19)HtTp://
美国亚利桑那州3岁-5岁儿童学习标准解读邵小佩 康永春 (20)
新西兰早期教育信息通信技市政策董传梅 (26)
关注学习深入研究提高成效——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十一五”课题培训会综述程友伟 (28)
如何看待幼儿园同事之间的分歧与矛盾 (29)
早期教育 我在读的一本书
我读《活动中的幼儿——幼儿认知发展课程》丁萍萍 (32)
漫话名园办分园陈国强 (34)
幼儿园规模化办园的思考王战卫 (35)
我园“集团化”进程的分析与思考邹红英 (36)
幼儿园谨防装修污染辛成 (37)
教师博客
在加拿大学习的日子——黄翠萍博客选载 (38)
为了健康的生命和未来——访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顾荣芳陈宁 (42)
教育笔记
“爱”的尊严谢付荣 (46)
把规矩做到位沈燕 (46)
老师,用帮帮忙吗姚金爽 (47)
好教案≠好课陈轶棠 (47)
误解闻晓霞 (48)
让我闻闻你的手陈梓琴 (48)
小班的“自由人”刘素敏 (49)
感受“寂寞”端木秀梅 (49)
废旧材料 快乐游戏 (50)
家园联系一“信”牵周红梅 (54)
让每个孩子闪亮登场仇为佳 (55)
家访要有“备”而访潘小芬 (56)
虚惊后的所思所做杨君青 (57)
以“能力嫁接”促教师成长黄翠萍 (58)
教育信息推荐表王薇华 (59)
细微之处现爱心,优质服务创品牌林红 (60)
园长,请让批评也“温柔”王梅欣 (61)
“叶镶嵌”现象给我的管理启示肖菊红 (62)
一张小卡片顾阴霞 (63)
一次生动的园务会议早期教育 吴闻蕾 (63)
由幼儿受伤所引发的几个法律问题赵艳婕 (65)
“大家都来搭积木”园本教研活动李远秀 杨秀蓉 寿新梅 陈辉 (66)
“新教师如何与家长沟通”分组互动主题教研活动徐君 钱燕芳 (68)
活动设计
大班打击乐《金蛇狂舞》活动设计与分析赵初 周宁娜 (70)
大班音乐故事表演《毛毛虫变蝴蝶》与反思吴凌云 (72)
大班音乐欣赏独弦琴协奏曲《碧海银沙》活动实录与点评黄珈琳 (74)
大班集体舞:竹竿舞黄华洁 (76)
学术研讨——同行的欢聚与分享时刻许卓娅 (78)
我画我心——在绘画活动中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陈华丽 (80)
猜想铺路,构建表达新空间——浅谈借助彩绘读本开展语言教学的策略李晓红 (82)
幼小衔接中的五大适应问题与对策曹艳 (83)
孩子新入园 教师四不宜王晓梅 (84)
水上游戏材料的有效提供叶菲 (85)
运用网络环境教育之利敝苏春艳 (86)
在科学活动中渗透审美教育曹雁 (87)
对问答式师幼互动的几点思考张淑敏 (88)
早期教育 对幼儿园韵律活动教学的思考包文霞 (89)
数学教学中培养幼儿良好的思维品质夏文娟 (90)
发展认知神经科学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秦金亮 (91)
脑科学研究成果在儿童教育中的应用杜好强 (92)
神经教育学与脑本位教育动向张定璋 (92)
日本“脑科学与教育”研究的进展那杰 高飞 (93)
早期教育的论文范文6
论文关键词:洛克,绅士教育,家庭德育
1 洛克的绅士教育思想提出的背景
洛克所生活的17世纪的英国,正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与旧有的封建王室贵族阶级间的矛盾日益激化,社会处于动荡与变革之中。一次产业革命和不断的海外殖民扩张迅速造就的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阶级,以其自身奋斗的经历向社会展示了新一想的道德形象,并逐步为世人确立起新兴资产阶级功利主义的价值标准,“有德行的人应该是敢于大胆追求物质财富,善用知识与智慧开拓海内外市场,善用理智与法律保护自身的财产与安全,并具有勤俭节制美德的人。”
社会的变革和这些新思潮迫使人们对于以往的教育重新审视和思考,从而引发了一场教育观念的革新。这就是那一时期占主流地位的绅士教育思想。洛克作为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提出自己的教育主张。但是,洛克与自己同时代的教育家们不同的是他主张绅士教育应由父母筵请“导师”在家中对儿童予以施行而非在学校。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洛克看到,“在当时,学校教育的内容依然充斥着以往的那些陈旧的文法、修辞、道德哲学等传统课程”,这些东西既了无趣味,又不为当时社会生存所需,洛克对此极为厌恶;另一方面,洛克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认为社会和学校“到处流行着粗野与邪恶”,让青少年儿童到学校去就会学坏,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反倒在家庭,由于父母导师都是儿童的良师益友,这样的环境就有利于儿童的教育培养和“个别教导”。由此,洛克坚决主张把学校教育移植到家庭中来。因此,他所主张的在家庭中施行的绅士教育就明显地具备了家庭教育的特色,其全部绅士教育思想体系实质上就成了一整套家庭教育的方案。
2 洛克的绅士教育与我国的家庭教育
诚然,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与当时截然不同。但是,现在的情形与当时还是有一些相似之处,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后,居民的生活条件一日比一日好。人们手中有了资金对教育进行投资。家庭教育的环境越来越好,现在很多家庭都为子女请家教。这种情况与当时的大资产阶级能够在家中聘请家庭教师对子女进行教育有雷同之处。同时,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提倡每对夫妇只有一个孩子,万千宠爱都倾注在这惟一身上,家长对他们的要求是有求必应,这就不免会出现娇生惯养的子女。这与当时大资产阶级的纨绔子弟有些类似。而洛克的教育思想是为当时英国的大资产阶级服务,他的一切教育理论都是为了培育富有时代特色的资产阶级接班者人。正是这些相似,才有理由来借鉴洛克的教育思想为我们服务。
3 洛克绅士教育思想对我国家庭德育的启示
洛克十分重视家庭环境对学生道德的影响作用。他始终认为,每个孩子都生活在一个个具体的家庭环境中,家庭是孩子道德发展的第一摇篮, 良好的家庭德育环境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行政管理本科论文因此,在德育中,我们要加强家庭德育环境的建设。下面谈一下洛克的绅士教育思想对我国家庭德育的具体借鉴与启示。
3.1 树立正确的家庭德育观
道德教育是洛克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指出,“我认为一个人或者一个绅士的各种品性中,德行是第一位的,是最不可缺少的”。“如果没有德行,我觉得他在今生来就都得不到幸福”。洛克用新兴道德论来代替过去完全以宗教和“先天思想”为基础的道德观念。从而使过去以夸美纽斯为代表的道德教育学说前进了一大步。在道德教育方法上,洛克也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他认为家长首先必了解儿童,然后才能针对每一个儿童的兴趣、个性、气质、过失、体力、认识能力的不同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道德教育要适合儿童的心性和年龄特点,可以通过游戏的方法使儿童学会专心、努力、思考和节俭等品质。道德判断能力对于儿童也极为重要。导师与父母可以通过说服的方法教育儿童识别美丑善恶,以明辨是非。洛克还十分注重道德练习在儿童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要求通过实际道德行为的锻炼来培养德行,反对让儿童死记道德规则与口头说教。
3.2 重视早期教育
洛克尤其强调早期教育,提出“白板说”,他认为幼儿的心灵好似“一张白纸或一块蜡”通过教育的作用是可以随心所欲地做成什么式样。他声称:“幼小时所得的印象,哪怕是极微小,小到几乎觉察不出,都有极重大极长久的影响,正如江河的源泉一样,水性很柔弱,一点点人力便可以把它导入他途,使河流的方向根本改变,最后流到十分遥远的地方去了。”早期的教育能够使子女从小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目前,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对早期教育存在误区。往往认为六、七岁的时候是教育的黄金时期,重视这个阶段的教育,将他们送到各种培训机构学习。在此之前往往都认为应该让子女好好游戏,尽情玩耍。其实,当子女降生的那一刻起,教育就应该始终伴随他们。要知道在一张白纸上滴下的第一滴墨水是最明显的。通过借鉴洛克的思想可知,对待子女的教育宜早不宜迟。
3.3 给予孩子合适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