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虎字的成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有关虎字的成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有关虎字的成语

有关虎字的成语范文1

关键词: “虎”字成语 褒义 贬义 隐喻

1.引言

无论是在汉语还是其他语言中均存在大量带有动物语素的成语,这些成语大部分都不单纯用来描述或者形容动物本身,如虎背熊腰、尖嘴猴腮、贼眉鼠眼、狼心狗肺、马到成功等。这些词语大部分是人们以熟悉的动物原型来认知人的外貌、动作、行为或者其他事物,从而丰富了自己的语言,扩大认知域,以便更好地认识和描述新的事物。我整理了大量带“虎”字的成语,从纵向看,这些带“虎”字的成语,以一个相同的动物形象,从多角度比喻了不同的形象和感彩。我通过对此分析以阐释造成这种现象的认知机制和模型。

2.带“虎”字成语的隐喻认知机制

1980年,Lakoff与Johnson出版专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明确指出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是我们认识外在世界和自身的基本方式。并且指出隐喻的本质在于通过另一事物来理解和体验一事物。这里的另一事物是始源域,一事物是目标域,并且认为隐喻的核心是一般的跨域映射。人们在认识客观外界事物和关系时,往往从具体到抽象。人类自身的许多特性、特征和行为往往无法或者很难直接观察,这就得借助其他人类已知的事物和关系,通过隐喻的方式来理解。动物隐喻是人类语言现象中的一种普遍现象,许多人类行为可以借助动物行为通过隐喻的方式来理解。动物是人类最亲密的伙伴,具有可直接观察性和直接感知性,所以在人类的语言中存在许多用动物来隐喻人类的词汇。就以带“虎”字的成语为例,很大一部分都已经不再用于形容虎这种动物本身,而是用以指代人或者事物。

我一共收集了196个带“虎”字的成语,经过分析整理,把一些意义相同、只是语素或者语序稍有变动的虎字成语去掉,共得到了108个虎字成语。并且,我根据源域凸显特征的不同,经过分析整理,得到了如下结果:

表一 “虎”字成语统计数据

我们发现,带“虎”字的成语,褒义一共有41个,贬义一共有58个,而表示中性义的只有9个。为什么同一种动物对其有爱憎两种极端的隐喻方向,隐喻机制及影响人们对其认知的因素是什么?我们将在下文依次展开讨论。

2.1褒义虎字成语的隐喻机制。

根据表一的统计结果,我们发现,用于褒义语境中的带虎字的成语大多是由虎的体态、力量等静态特征或者是在成语结构中虎作为施事者而形成的成语。根据隐喻凸显原则,由虎这种动物域向其它域的映射通常只是凸显源域的不同特征,具体如下。

2.1.1凸显虎强而有力、充满生命力的外在形象。虎的外在形象凶猛而威武,动作迅猛而敏捷,这些特征在人们的认知中得以凸显,从而使得这一特征投射到人类域中,用以指称某些具有此类特征的人或者活跃生动的气氛、行为等。常用的源域有:①虎的某个身体部分,如“虎背熊腰”意思是背宽厚如虎,腰粗壮如熊,用来形容人身体魁梧健壮。因为虎背一般而言是魁梧宽厚的,在这里用虎的背喻指人的背,生动而形象;“虎头虎脑”用虎威严勇猛可爱的头部做源域,映射到人类的头部,用来形容人的相貌生动可爱。这样的转喻更能激发人们的想象,激活人们对其表述的特征形象的联想。②虎的动作行为。由于虎的动作快而迅猛、敏捷矫健,人们就自然而然地把它隐喻到人类的行为活动之中,如用“龙腾虎跃”来比喻奋发有为。类似的还有“虎步龙行、龙吟虎啸、虎超龙骧”等。

2.1.2凸显虎至高无上的地位。由于虎威武凶猛的外在形象特征,人们自然而然地认为它在百兽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由此产生了许多借虎的地位来指代人的地位的虎字成语。如“人中龙虎”,用来比喻人中豪杰;“卧虎藏龙”用来指隐藏不露的人才。还有其他成语,如“将门虎子、猛虎出山、大贤虎变、众虎同心”等,这些词均用虎来指代英雄豪杰、俊秀人才等,把虎在百兽中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作为始源域,投射到人类中地位较高、有能力这一目标域。在这里,我们发现,这里的隐喻其实是一个双向隐喻,即人类首先把人类社会里的等级制度映射到虎这种动物身上,根据其凶猛威武的特征,联想其在百兽中的地位,然后又把虎在百兽中的地位这一凸显特征,映射到某部分地位高、有才干的人身上,如图所示:

2.2贬义虎字成语的隐喻机制。

据表一的结果,“虎”在虎字成语中表示贬义的占了多一半。作为凸显项来隐喻的主要是虎凶残、贪婪的性格或者是令人恐惧的行为。

2.2.1用来喻指残忍凶狠的敌人。此种隐喻一般是以虎类的攻击行为或者人类对虎的强大而产生的畏惧以至厌恶憎恨为源域。①虎的攻击行为。由于虎善于出击,捕食时凶猛无情,人类就以此为其凸显特征,创造了大量与此有关成语,如“虎荡羊群”,意为老虎冲进羊群中,比喻以强凌弱。这里的虎就用来指代横行霸道、以强凌弱之人,还有“饿虎擒羊、饿虎扑食、虎视眈眈、鲸吞虎噬、狼顾虎视”等。在此类成语中“虎”常用来指代以强凌弱的恶人。②人类对虎的畏惧、厌恶。由于虎的凶猛敏捷,人类一方面常用此为喻,表示杰出人物之外,另一方面也常常由于其过于凶猛而产生畏惧之情,并且由于畏惧进一步产生厌恶之情。如用“虎党狐侪”比喻凶恶狡黠之辈;“放虎归山”中的“虎”表示强大危险的敌人,类似的还有“官虎吏狼、引虎入室、为虎添翼、畏敌如虎”等。

2.2.2用来隐喻危险境地、情况。此种隐喻一般以虎的某个要害部位(尾、屁股、口等)或者虎常给人们带来恶劣后果由此而在人们心目中造成的一种印象为源域。①虎的要害部位。由于虎这种动物性格残忍,其身体部位就成为只可远观而不可碰触的东西。一旦接触,后果则是非常可怕的,如:“羊落虎口”表示弱者落入坏人的手里,“虎口逃生”比喻从危险的境况中逃生。类似的还有“虎尾春冰、虎口拔牙、老虎的屁股摸不得”等。②虎常给人们带来恶劣后果,由此而在人们心目中造成的一种不好的印象。在人类与虎的较量中,一般是虎占上风,所以,人们把虎归为危险动物,由此引申出表示危险境况的含义,如“骑虎难下、前狼后虎、除狼得虎、虎狼之势”等。

3.从整体上把握虎字成语的褒贬色彩

通过对这些虎字成语的分析归类,我发现,虎字成语的褒贬色彩有着很强的规律性,在此我们把其分为三类。

3.1虎作受事一般表示贬义。

我发现,虎为受事的成语几乎都用于贬义语境中,而且施事者通常是人,如“虎口拔牙、骑虎难下、为虎作伥、以肉啖虎、放虎归山、除狼得虎、暴虎冯河”等。虽然从认知上来讲,人的生命度要高于虎,但是,由于人的力量、速度、凶猛程度均比不上虎类,因此,在二者交锋时虎一般是处于上风的,人类一般要避免和其正面交锋或者深入接触等。如果不幸发生了接触,则一般被认为是危险的,动作的发出者是愚蠢而鲁莽的。这实质上是一种实体和物质隐喻,也就是把人类与虎接触的直接或者间接经验看做实体,对此类经验作出总结概括,通过此来理解危险的境况、艰难的处境等。

3.2与龙连用时为褒义,与狼连用时为贬义。

通过归纳虎字成语适用语境,我发现大部分虎字成语都是和龙或者狼连用。一般而言,当虎和龙连用时,成语为褒义,如“龙威虎震、龙跳虎伏、龙腾虎啸、龙腾虎踞、龙腾虎蹴、龙I虎卧、龙盘虎、龙虎攫、龙虎风云、龙精虎猛”等等。当虎和狼连用时,成语一般表达贬义色彩。

龙在中国文化中是帝王的象征,代表着尊贵荣华,也是阳刚之美、杰出人物的象征。由此龙的一些行为也就具有了王者风范。而成语其实是一种高度概括性的语言材料。在此,把龙和虎连在一起简约概括,使得虎受龙的影响,动作、行为都具有了褒义色彩。另一方面,狼在中国文化中代表着奸诈狡黠、无恶不作,汉语中有关狼的成语几乎全部为贬义,所以当虎和狼连用时,受接近原则的影响,虎在褒义色彩里具有的凶猛形象变成了凶残,从而具有了贬义色彩。

进一步来讲,D.Sperber提出的关联理论认为,任何话语都是有关联的,话语的理解过程就是认知语境中寻找关联的过程。而认知语境是人系统化了的知识结构,由直接场合、语言上下文、知识和社会心理表征构成。在虎字成语中,当有龙出现时,由于龙的形象在人们心目中均是褒义色彩,因此,根据最佳关联原则,把虎也定义为褒义是最好的选择,这样能通过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最准确的信息量。相应的,当成语中有狼字出现时,人们就会依照狼的形象顺接推理,由此,虎就具有了负面形象。但是,我们注意到,连用动物的感彩必须为典型范畴,如龙,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均为正面,狼均为反面,这样,才能根据人类思维中的顺接思维,自然而然的接受虎的正负两方面形象,而不至于产生突兀感。如若和虎字连用的是其它一些动物,如“九牛二虎、虎头蛇尾、断蛟刺虎”等,就不能直接感知虎的褒贬之意,此种情况必须通过其它认知经验来理解虎的形象。

4.对虎字成语的进一步分析

一般而言,某种动物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或者是正面或者是负面,或者中性,很少有动物兼具褒贬两种色彩。关英伟(1995)认为,进入成语的动物大都有着强烈的褒贬色彩,并且指出动物词语的褒贬色彩也是相对稳定的,有的常用于褒义,有的常用于贬义,构成一种相对稳定的褒贬模式。并认为这是一种常规模式,对这一规则的突破就当是偏离。而我们通过上面的分析却发现,人们对虎有爱憎两种极端分明的感情。一方面,虎是可爱、正义、勇猛、才俊的象征,另一方面,虎又代表了凶狠残忍及危险艰难的境况,这种对虎褒贬参半的现象在成语中一直存在,使得虎这个形象在人们心目中具有了双面性。

我认为,从认知上讲,对虎的这种极端的感彩必定有一个中间经验,人们对虎的认知是通过此经验向相反的两个方向引申。也就是会有类似桥梁的认知经验,从此认知经验人们可以向相反的两方向认知虎类,而不会显得太突兀。人们对虎的双重认知情绪其实是建立在虎的勇猛之上的。一方面,由于虎勇猛、体形优美,人们用它来形象地认知人类中同样勇猛敏捷的同类,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对生命力、勇猛的追求之情。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虎的勇猛,人类通常无法制服它,由此产生了对它的恐惧,进而是厌恶之情,使得虎又具有了残忍无情等贬义色彩。并且由于虎类不与人类密切接触,而是生活在深山老林之中,所以所有有关虎的成语中的“虎”都不是其本意,而是引申义,这使得人类对它的褒贬评价具有相应的固定性,所以人类对其极端的两种感情得以延续。

参考文献:

[1]关英伟.动物词语的褒贬色彩、褒贬对立和偏离[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5,(3).

[2]卢英顺.比喻现象的认知解释[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1).

[3]王永德.隐喻存在的认知基础[J].修辞学习,2000,(5).

有关虎字的成语范文2

【关键词】成语;望文生义

望文生义与训诂学中的望文生训意思相近,郭在贻先生将望文生训列为训诂中常见的几种弊病中的第一种,并通过具体的例子对古籍注释中望文生训现象从表现形式上做了说明。而成语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望文生义现象也早就被一些学者察觉到,并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过探索。如:宋宝锁在《望文生义原因初探》一文中通过对历年的高考试卷中出现的成语误用的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出望文生义产生的六条原因,张怡春在《望文生义:成语意义演变之一途》中分析了成语望文生义产生的内外原因,并且在《望文生义与陌生度》一文中提出了望文生义的产生与成语的陌生度有关的观点。我通过对着些学者的观点的比较分析,结合这些年自己的学习经验,也谈谈我对成语运用中的望文生义的一些看法。

成语误用在如今的文化生活中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不仅能够在报刊杂志、电视网络中见到,甚至会出现在一些学者的著作中,虽然造成成语误用的原因很多,但很很大一部分原因可以归结于因为对成语不熟悉而造成的望文生义。我认为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一、用成语中某些字词的常用义解释成语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是一个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现在常用来比喻某人或者某势力虽已,但余威仍在,依然有一定的影响。《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中就有“古人云: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如今虽说不及先年那样兴盛,较之平常仕宦之家,到底气象不同。”文化部《红楼梦》校订出版小组注:“百足之虫,指马陆、蜈蚣一类节肢动物。这类动物被截成几段后仍会活动,故称死而不僵。”[1]这里就是把“僵”字作“僵硬”来解,乍一看也能说得通。因为《现代汉语辞典》第五版的“僵”字词条如下:①僵硬②事情难于处理,停滞不前③收敛笑容,使表情严肃。用这些词条来解释,当然会把“僵”字理解为僵硬。而事实上这里的“僵”字当作“仆,倒”讲,该成语最早见于三国时期魏国曹的《六代论》;“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以扶之者众也”这句话从字面上看,意思也很明显“马陆这种虫子,死了之后不倒下,因为扶持它的东西很多。”

不赞一词:原指文章写得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现也指一句话也不说。其来源于《史记・孔子世家》:“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这里的“赞”,应该理解为“说”,若以其常用义“帮助”或“称赞”来理解,就会完全歪曲成语的意思,出现错误。

不足为训:足,够得上;训:法则,典范。不值得作为效法的准则或榜样。训,在现代汉语中的常用义“教导,讯捷;教导或训诫的话;训练;解释”,而“法则,典范”虽被收入《现代汉语词典》的词条之下,但较为陌生,所以才会被解释为“不值得作为教训”。

兔走乌飞:“兔”“乌”指月亮、太阳,比喻时间迅速流逝。其中的“兔”和“乌”被当作兔子和乌鸦来解,致使文本难以解释或者成语被误用。

表里山河:表。外表,里,里面。山河,指太行山与黄河。后亦泛指高山大河。指一面依山,一面临河。形容地势险要。《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子犯曰:‘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

久假不归:假,借用。本指长期借用而不归还。语本《孟子・尽心上》:“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后也比喻长期染上了坏习惯,不能改正。“假”字被当做“放假”解,从而歪曲了成语的意思。

二、忽视了某些成语的来源,让成语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只是根据字面意思,妄加揣测,穿凿附会

火中取栗:偷取火炉中烤熟的栗子。比喻受人利用,冒险出力却一无所得。成语来源于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的寓言《猴子与猫》“猴子骗猫取火中的栗子,栗子让猴子吃了,猫却把脚上的毛烧掉了。”而该成语往往被误用作“冒险取利”,曲解了成语本来的含义。

美轮美奂,该成语不仅易于写错,更易于用错,有时候竟然被拿来形容文字的优美。如:你这篇文章写得真是美轮美奂,精彩之至。其实这是不了解该成语的出处来源,美轮美奂出自《礼记・檀弓下》“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这里的轮乃形容词,盘旋屈曲而上,引申为高大之意。奂乃众多、盛大之意。形容建筑物的高大华丽,现在也用来形容雕刻或建筑艺术的精美效果。

暴虎冯河,该成语较为陌生,甚至对古汉语不甚了解的人都不能准确的读准其读音。暴虎冯河出自《诗经・小雅・小》:“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此处的暴作“徒手搏斗”讲,冯,读作ping,通“凭”,作凭借讲。所以,暴虎,指空手搏虎;冯河,指徒步涉水过河,暴虎冯河就比喻有勇无谋,鲁莽冒险。其实,在《论语》中这个成语也出现过,还有一个小故事。《论语・述而》“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若是不了解其来源出处,而将其按现代汉语的读音来读,用现代汉语的常用义来解,一定会闹出笑话。

像以上这种成语还有很很多,如:目无全牛,该成语经常被误用“缺少整体性、系统性”;感同身受,常被误用“引起情感的共鸣”;不刊之论,常被误用“不能刊登的文章”。本来指公堂上受审的“对簿公堂”被误解告上法庭,比喻极难得的音讯或事物的“空谷足音”被误解传播声音,形容文思敏捷、下笔成章的“文不加点”被误解为写文章不加标点,指勉强能使人满意的“差强人意”被误解太差劲等等。这些之所以会被望文生义的加以理解和运用就是应为不知其出处之故。

三、断章取义

汉语中本来就存在着一词多义,有些词的同义词、近义词很多,这就很容易使人避开成语中的难解字词,以成语中所熟知的字词为根基,避重就轻,截取词义,妄加推断整个成语的含义,从而破坏成语含义的整体性,造成意义上的扭曲。这一类的成语也不少,如:含英咀华、春秋鼎盛、忍俊不禁、安步当车、不绝如缕、登堂入室、师心自用、惨淡经营、三人成虎、求田问舍、万人空巷、光怪陆离、善刀而藏、弹冠相庆、匠遇作家、筚路蓝缕、尺布斗粟、木人石心、名山事业、望其项背、雅俗共赏、曾几何时、求全责备、侧目而视、五风十雨、首当其冲等等。

以上是我对在使用过程中容易被望文生义的成语所作的一个分类,从另一个方面说,这也是望文生义形成的原因。望文生义作为语言使用过程中的一种不健康的现象,应当尽量避免。若要做到这一点,我认为:一、利用手头的工具书、相关书籍资料、网络等媒介尽可能的丰富自己的词汇知识储备。二、在面对陌生成语时,不要妄加揣测,尽量查阅相关资料获得准确的含义。三、运用成语需谨慎,尤其是一些特殊的的行业或职位。如:新闻、报刊、作家、学者、老师等,因为其作为文化的传播者,影响深远,对于规范语言的运用责任重大。因此,只要我们在使用成语时能够做到字字有根,知其源流,就能在最大程度上避免望文生义。

【参考文献】

[1]郭在贻.训诂学(修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5(2011.2重印).

[2]宋宝锁.望文生义原因初探[J].考试与招生,2010(01).

[3]马朝东.“望文生义”摭谈[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S2).

有关虎字的成语范文3

一、“汉字开花”的精彩回放

师:知道老师叫什么名字吗?(学生猜或说出来)

出示:何花。

师:有这样的花儿吗?

根据现场情况出示:何花 荷花(学生读)并区分它。

老师是孩子面前活生生的人,孩子们在看到老师的一刹那最想知道的是我们如何称呼面前的老师,因此用这样的形式介绍自己的同时也让孩子们知道生活中处处皆学问。

师:你还知道有哪些花吗?

(学生先自由说说花名)

师:(突然话题一转)我们来一个“汉字开花”的游戏好不好?

学生一听“汉字开花”,乐不可支,齐声喊“好”。

师:我们用木来组含有花的词,好好准备一下,让我们来一个比赛。

学生围绕“木本花”说出了木槿花、樱花、桃花、杏花、梨花、桂花、梅花、木棉花等。

老师在学生回答的同时给每个词都画了一道美丽的弧线,最后形成了一朵有许多花瓣的花朵。学生一看高兴极了,认得不亦乐乎。

这么一激发,学生又找了自己认为可以的字做开花游戏。此时老师让出一点时间,给孩子自由发挥。

有的唱出了写花的歌曲:《八月桂花》《山丹丹花开红艳艳》《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甚至还有小朋友唱出了《我们的祖国是花园》……

有的吟出了写花的诗:《梅花》《大林寺桃花》《》《江畔独步寻花》……

有的讲了琼花的故事:隋炀帝看琼花。(相传隋朝时,扬州开了一种十分绮丽的花――琼花。隋炀帝听说了它的美丽后,就决定去赏花。于是他动用大量人力,开通了著名的大运河,并乘豪华龙舟前往。可是琼花讨厌这个暴虐的君主,他来时就自行败落,不让隋炀帝看。)

还有花谢国败的故事等。

有人对琼花作了简要的介绍:琼花是我国的千古名花,它以淡雅的风姿和独特的风韵,博得了世人的厚爱,被称为“中国独特的仙花”。扬州人对琼花情有独钟,精心培育呵护。如今,沿湖岸边洁白如玉的锦簇花团,便是“四海无同类”的扬州市市花――琼花。

根据这一情境,孩子们又补充了很多有关琼花的诗句。如《后土寺琼花诗》等。

也有的小组对自己感兴趣的字进行了联想。

有一合作小组是这样的:

生1:看到“老”字,我想到两个词语:“老公公”“老百姓”。

生2:(紧接着)我想到一个成语:“老生常谈”。

生3:我给“老虎”的“老”字找到了两个好朋友:“老”加女字旁,“姥姥”的“姥”;加单人旁,“乡巴佬”的“佬”字。

生4:我看“虎”想到一个成语、一个句子:“虎头虎脑”,“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

生5:我给“巴”字“开花”──加草字头,变成“芭蕉”的“芭”……

大家七嘴八舌地补充,最后老师有意空着一个花瓣逗大家。

师:给我一个机会好不好?

众:(情绪非常活跃)好!

师:(板书“齿巴”,紧接着又把“皮球”甩给大家)咦,这个字认识吗?(指着字形的“齿”启发)想想,它和我们人体什么有关?

众:(纷纷抢着说)牙齿、牙齿。

师:(结合字形解释字意后)你们真会动脑子,一个“巴”开出了这么多“花”!让我们来读一读……(老师着重指出声调的变化)你们说汉字难认吗?(学生齐声说“不”)

……

“汉字开花”只作为一个“小插曲”,老师见好就收,“识字活动课”按计划往下进行……

二、“汉字开花”的具体解说

所谓“汉字开花”,就是在“识字活动”课中,老师为了充分发挥汉字的联想功能、提高课堂识字效率、开发学生的潜能,根据汉字的特点精心设计和组织的一个小小的游戏活动。这种小小的游戏活动,只作为整个“识字活动课”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小小的“插曲”。

所谓“汉字开花”,就是引导学生以自己认识的某一个汉字为“中心球”展开联想,发散思维。如“马”字,他们可联想到带有“马”这个部件的字;可以用“马”字连词;连成语、谚语、歇后语,连名言警句;可以说“马”这个部件的谜语(字谜、物语);甚至跟“马”有关的名人、名曲都可以说。一句话,只要和“马”有关的事物都可以说。当然,在这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突出识字这个重点。

我国科学家张光鉴曾在一次参加科学认读的活动过程中这样说过:“按照汉字创造的特点――声音、图像、语义、符号整合为一体的相似性规律,引导儿童科学识字,联想与思维,很符合儿童大脑神经发育与认知建构的规律。这是儿童大脑发育敏感期最重要的教育方法。”

有关虎字的成语范文4

现代汉语中的成语,大多数来源于古代的书面语,其中有的是古代寓言和历史故事的结晶,有的是古典作品中名言警句的浓缩。虽然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和发展,但它依然保留着文言文的一些基本特征。所以,我们如果对这些成语中保留着的文言文的一些基本特征进行认真地分析研究,不仅对学习和运用现代汉语有帮助,而且对我们的文言文教学也有很大的帮助。下面我们就一些成语试作分析。

一、有些成语可以使我们了解到实词的古义、通假、一词多义和活用等语言现象

1.成语中的古义现象

例如:“休戚与共”“走马观花”“春华秋实”“不速之客”,其中的“休”“走”“华”“速”,它们的古义分别为“喜悦”“跑”“花”“邀请”,这就和现代汉语中的含义相差很远。

2.成语中古词通假现象

比较常见的有“仓卒从事”“再接再厉”“图穷匕见”等成语,其中的“卒”“厉”“见”,就分别是“猝”“砺”“现”的假借,通过这些成语,又可以了解古词通假的现象。

3.成语中一词多义现象

这方面的成语也不少,例如“负荆请罪”“如释重负”“忘恩负义”等成语中的“负”字,在不同的成语中,含义不相同。它们的意思分别为“背”“负担”“背弃”。在“三令五申”“利令智昏”等成语中的“令”字,在各个成语中含义也不相同。它们的意思分别为“命令”“使”。因此,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就可以通过这些成语加以区别。

4.关于词类活用的现象,在成语中更是屡见不鲜

例如:“报仇雪恨”“衣锦还乡”等成语中的“雪”“衣”等词,在现代汉语中都是表现人或事物的名词,但在这些成语中其语法功能和词汇意义都属于动词性的。又如“隐恶扬善”“取长补短”中的“恶”“善”“长”“短”等词,在现代汉语中均为形容词,然而在这些成语中,都活用为名词。

二、有些成语,可以使我们了解到一些文言虚词的用法

1.成语中的词法现象

如“之”字,在文言文中,既可作代词,又可作助词。在“绳之以法”“呼之欲出”“等闲视之”等成语中“之”就是代词;而在“一丘之貉”“逃之夭夭”等成语中,“之”就是助词,有的相当于“的”,有的就纯属语助词。

又如“然”字,在文言文中,既可作代词,相当于“如此”“这样”,又可以附在描形绘声的情态动词后面,作为形容词的辅助成分,相当于“的”“地”“……的样子”。“在不以为然”“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等成语中,“然”就是代词;在“肃然起敬”“恍然大悟”“悠然自得”等成语中“然”就只是个词尾。

再如“而”,在文言文中一般作为连词,但可以表示多种不同的连接关系。在“一而再,再而三”中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又”;在“忘而生畏”“揭竿而起”等成语中,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来”;在“华而不实”“引而不发”等成语中表转折关系,相当于“可是”“却”;在“侃侃而谈”“不欢而散”等成语中表示修饰关系,连接动词和它的修饰语,相当于“着”“地”。

此外,还有“则”“于”“以”等,如“不进则退”“欲速则不达”“既来之,则安之”等成语中的“则”,做连词,主要表示相承关系,相当于“就”“那就”等,如“人浮于事”“无动于衷”“重于泰山”等成语中的“于”作介词,相当于“在”“从”“比”等。

2.成语中的特殊句式

先说判断句:在文言文中,判断句不用判断词,有的用语气助词“者”作为判断的标记,有的用“为”表判断,有些成语的判断方式也是这样,像“士者国之宝”“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等。又如倒装句:“无动于衷”“无济于事”“嗤之以鼻”等成语,都是介词结构后置。“时不待我”则是否定句的代词宾语提前。“唯命是从”“唯利是图”等,都是用“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被动句:有些成语还保留了文言文有的用“于”“见”表示被动的方式,像“疲于奔命”“见笑于大方之家”等成语就是这样。

3.成语中的省略现象

成语中除了上述出现的两种情形外,不少成语还出现了文言文中所特有的省略现象。如“石沉大海”“养尊处优”,就在“沉”“处”的后面省略了“于”。“习以为常”“不以为然”便是“习以之为常”“不以之为然”的省略。“车水马龙”“龙腾虎跃”,便是“车如水,马如龙”“如龙腾,如虎跃”的省略。

从以上的举例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有些成语中确实还保留着文言文的一些基本特征,它确实可以作为我们研究文言文的各种语言现象的“活化石”。因为学习某种语言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掌握和积累大量的典型范例。我们学习文言文也不例外。如果我们在讲到文言文的某一语言现象时,适当地配上一两个成语,无疑会使学生加深对于文言文的一些基本法则的记忆和理解。况且,我们在长期的现代汉语教学中,早已积累了大量的成语词汇,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去发掘和利用这些丰富的词汇呢?

有关虎字的成语范文5

一、用画图法增强成语形象感知

指导学生绘制成语图画,对于增强学生成语形象感知能力、提高学生知识迁移水平具有较强作用。教育学专家陈鹤琴曾经说过:“对于学生而言,画图的价值很大,他们既能用其训练思维,也可用其增长知识。”小学阶段所接触的成语,有相当一部分都与人物、动物等形象有关,而且故事性很强,这些成语完全可以借助画面加以反映。在了解成语基本含义的前提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成语加以绘画创作,利用画面表现成语内容。这种做法既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同时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成语的理解。比如,学习“狐假虎威”这个成语后,学生便可以在教师的辅导下把成语里面的狐狸、老虎等动物的动作与表情展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让文字变为图像,用图像反衬文字。另外,如果学生绘制的成语图画达到了一定数量,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将这些作品装订成为“成语连环画”,使这些连环画构成一个大的故事,这也不失为一种很具创意感的教学手段。

二、用典故法加深成语深度认识

我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成语背后都隐藏着非常动人的故事。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里面,这些故事性较强的成语便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讲故事的办法来展现自己的理解。比如学生在三年级时会接触到“揠苗助长”、“鹬蚌相争”、“螳螂捕蝉”、“杯弓蛇影”等成语,这些成语背后的故事均很精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把这些故事讲述出来,有助于学生加强记忆、深化认知。教材里面还涉及到一些神话故事,如“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用讲故事的办法,能令课堂充满情趣感。

用典故法来加深学生对成语的认识还可以更进一步,即教师可以安排课外阅读,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成语摘录活动中去,让学生自主寻找到成语的来源,从而深层次理解成语。比如在阅读《三国演义》的过程中,教师借助小说人物故事来帮助学生理解“神机妙算”、“望梅止渴”、“三顾茅庐”等成语,其效果远比教师的讲解好得多。

三、用情境法促进成语实践应用

教师除了采取画图法和典故法深化学生对成语的理解以外,还可以创设情境,使学生完成对成语由理论认知向生活实践应用的转化。成语是经过千百年文化锤炼的结晶,在时间的变迁中,已经有着丰富多彩的应用可能,同一个成语用在不同语境中,其含义往往是不同的。所以教师要借助情境法指导学生把成语同具体语境结合起来,具体感悟成语的应用效果。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说得上是领会到了成语实践应用的真谛。比如,在讲解“炯炯有神”这个成语的时候,学生能够看到,在字典里面,该成语包含了两层含义:它主要用来形容眼光发亮、极有精神。第一层含义在于人物描写;第二层含义在于一般动物描写。因此教师在讲解这个成语的时候,就可以先后创立两个不同的情境。首先让大家想象:此时正处于军营之中,正在训练,他们身材魁梧、眼睛明亮。同时教师给学生看军人的图片,使其看图描述军人的模样。学生很快能够联想到“炯炯有神”这个成语,并说:“叔叔的双眼是炯炯有神的。”接下来,教师给学生提供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看到一只雄赳赳站立着的雄鸡,让大家对这只雄鸡进行描述。此时,学生已经掌握到的知识将迅速在头脑中进行迁移,他们依然会想到借助“炯炯有神”这个成语对雄鸡的眼睛加以描述:“公鸡的眼睛很明亮,看起来真是炯炯有神。”利用这种情境引导的办法,学生明确了同一个成语的不同用法,而不再死板地记忆。

有关虎字的成语范文6

在语文教学中,我深深地感受到,这一独特的内容往往是教学的难点。因为面对浩如烟海的成语,学生往往感到难以记忆,更谈不上融会贯通、运用自如了。只靠死积硬背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笑话:有的学生把“完璧归赵”写成“完壁归赵”,把“变本加厉”写成“变本加利”,把“不可救药”写成“不可救要”,把“异口同声”写成“一口同声”。学生写错别字,这和对词义理解不清楚有关系。

爱尔兰诗人叶芝说:“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因此,在成语教学中,我认为要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用生动形象的方式,使学生掌握成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充满欢声笑语中学到知识。下面我就谈谈几点做法。

一、在课文教学中关注成语

苏教版教材中每个练习都有四个成语,表达着相同或相近的主题,这就给教师一个很好的切入口。例如,苏教版第三册的第一个练习,安排了四个有关秋天的成语:金风送爽、雁过留声、秋色宜人、天朗气清。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自由认读,再想一想四个成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先让他们从整体上感知这四个成语都是描写秋天的,接着我逐一讲解,配合图画和动画,在学生的脑中留下了直观的形象,从而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我问学生:你们还知道哪些有关秋天的成语?同时,补充学习了“秋高气爽”等词语,在此基础上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量。

二、在成语课堂上迷上成语

成语课程是我校的特色,因此每周两节的成语校本课如何上得不枯燥,让学生有所收获,成了老师的大难题。为了让孩子迷上这单调的成语,我煞费苦心。

(一)趣猜成语

“春深似海”、“风月无边”、“世外桃源”、“山外有山”、“飞瀑流泉”、“古木参天”、“诗情画意”、“蔚为壮观”,这些都是苏教版第八册《练习1》读读背背中的成语,这些成语都是描写美景的,吟诵着这些成语,欣赏着书中插图,觉得美。但学生能体会到吗?怎样能使成语教学更加有趣且有效呢?一个大胆的想法出现在我的脑海中。我收集了许多精美的图片,设计了“猜一猜”的教学环节,即出示图片请学生猜成语,当精致唯美的图片出现在大屏幕上时,“哇”的惊叹声此起彼伏,同时成语也从学生的嘴边蹦了出来。学生思维异常活跃,有些图片学生给出的答案是多样的,我也很高兴看到他们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确实身临“世外桃源”之中体会“诗情画意”也不那么难了。有了这般感性认识作铺垫,再理解这些成语的意思就容易多了。

此外,在一些综艺节目的启发下,我还萌生了让学生利用表演猜测掌握成语的念头。一节校本成语课,我将“坐井观天、痛心疾首、相依为命、掩耳盗铃、废寝忘食、望眼欲穿、乐极生悲”抄在黑板上,学生们面面相觑,不知道我想干什么。我说:“哪位同学愿意上台表演,以形象的动作,丰富的表情演出每个成语的意思,下面的同学根据表演猜测成语。”顿时教室炸开了锅,气氛空前活跃。学生们争先恐后。在几分钟的酝酿之后有人上了讲台,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尽心竭力演好、演准每一个成语,尤其是“掩耳盗铃”表演得最为成功。王宏伟同学一路东张西望,紧捂耳朵,一脸的做贼心虚,一下引起哄堂大笑。“做贼心虚!”台下学生异口同声地喊道。台上表演生动逼真、惟妙惟肖,台下气氛活跃、情绪高涨。渐渐的,一些对成语向来不感兴趣的学生也积极翻阅成语词典,寻找灵感自选成语来表演。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的统一在于发展和丰富情感记忆。”这种做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成语的记忆不再是一个枯燥的过程。

(二)妙答解谜

我将一些成语幽默地组织在一起,通过问答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记忆。

最大的地方有多大?――无边无际、一望无垠、漫无边际

最长的腿?――一步登天

最吝啬的人?――一毛不拔

最差的视力――鼠目寸光

最快的速度――白驹过隙、一日千里、风驰电掣

最怪的动物――狗尾续貂、虎头蛇尾、画蛇添足、虎背熊腰

最难做的饭――无米之炊

......

聚精会神地倾听,积极踊跃地回答,气氛就这样从鸦雀无声到激情澎湃,从激情澎湃又到鸦雀无声。学生在此氛围中感受着成语的无穷魅力。

三、在室外活动中妙用成语

“我们能不能走出教室,想一想外面的世界有哪些让我们‘赏心悦目’的呢?”我进一步开阔学生的思维和想象,经过短暂的思考。学生们的小嘴活跃起来:“校园的金秋真令人赏心悦目。”“王羲之的书法让人赏心悦目。”我于是随性决定带孩子出去寻找。来到校园,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比一比,说一说,看谁看到的东西最赏心悦目,并说出理由。”有的说:“百草园的景色很美,一瞧,许多都开了,有红的,有黄的,有白的,让人赏心悦目。”有的说:“图书馆书目整齐,真令人赏心悦目。”……学生们说得多好。

我因势利导:“联系同学们刚才所谈到的景色,想想还能用哪些成语?”他们可活跃了, 有“风景如画”,有“一叶而知秋”,有“秋高气爽”……这节课对我来说可以说是收获连连,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掘了他们内在的潜能,而且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了这么多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