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达学习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达学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达学习

传达学习范文1

关键词:视觉传达;基础构成;设计师;设计美学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1-0180-02

一、视觉传达设计欣赏的作用

什么是视觉传达?视觉传达设计是利用视觉符号来进行信息传达的设计,包括视觉符号和传达两个概念。以视觉传达作品来讲,设计欣赏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首先,设计欣赏是欣赏者与设计师之间的思想和心灵的有效交流的渠道。设计师每出炉一幅设计作品,必定在里面融入了某些思想或和文化,传达着某种特定的信息。那么受众在欣赏活动过程中,只有接受到了这个信息,才算作是领略和知晓了其中的涵义。此时受众与设计师之间的思想是沟通的。如果没有设计欣赏这一行为,人类就少了一种重要的沟通交流方式,而设计艺术也将会始终处于原地踏步、举足不前的境地了。设计作品价值的显示和功能的发挥,依赖于受众积极参与的设计欣赏活动。

其次,设计欣赏有助于提高受众的欣赏水平,从而使设计呈现螺旋式上升的趋势。设计师往往受委托人的约束,遵循追求高额利润的市场战略,为此而做的设计常常带有浓厚的商业气息。受众在接受这样的信息时往往是被动的,而这样的信息也往往是大众式的。但另一方面,设计师也常常做一些形式上非常相似,而意义却大相径庭的设计。此类设计常常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设计师之间通过借鉴学习,以及受众的反馈,其间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这样就导致了整个设计领域的螺旋式上升发展。而这时候的设计作品往往是超越了物质功利性的,受众也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在主动接触、了解和欣赏设计作品时,受众能享受到极大的乐趣,又能不断地有效提高自我欣赏设计水平。

再次,设计欣赏有助于促进设计师更加增进自我的设计创造实践活动,总是程度不同的影响着设计师对自我设计创造行为的再度剖析和认识。商业性设计所获利润大小就是设计师衡量作品是否成功的尺度。非商业性的设计,则在于设计师如何巧妙的利用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或者如何运用特殊的手法将信息在一方有限的空间里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如上面所说,设计师与受众之间通过不断的设计与设计反馈,彼此之间各自的水平都得到了提高。从此意义上讲,设计欣赏有助于设计师设计实践活动的深入展开。

最后,设计欣赏可以有效的升华从而促进设计批评活动的开展。也就是说,设计欣赏是设计批评的有效基础。只有当设计评论家对设计作品有了具体的、高质量的、深入的认知、感受和欣赏后才能够有效果的进行设计批评活动。缺乏设计欣赏的设计批评,是肤浅的、不负责任的行为。设计批评不同于设计欣赏的主观性,它也是情与理活动的融合,但却偏重于理性的分析。欣赏与批评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作用。

二、基础构成的重要性

基础构成主要是为了拓展设计师的设计思维,开发其想象力,使设计师能够灵活地运用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设计方式,从而为将来的专业设计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基础构成成为诸多进入系统的专业学习或者是进行专业创作实践之前的一门必修课。

(一)基础构成为设计师提供了一种视觉艺术设计模式

“视觉艺术”主要是通过人的主观视觉感受,依据一定的观察或者是欣赏原则,将外部世界中的客观内容纳入主观心灵,并予以对象化呈现的艺术形态。构成是一个造型概念,也是当前造型设计领域中的一个专用术语。由此所形成的系统而专业的基础构成学科,是一门典型的视觉表现艺术,是当前视觉传达艺术的重要理论基础。简单来说,基础构成是由知觉和视觉相互联系与融合所形成的一种感观语言,主张把色彩、形态、空间等各种视觉元素视为平面或者是立体空间中的构成主体,并且通过抽象的几何图形与点、线、面等不同设计元素的变化,运用色彩、造型的组合创作出视觉上具有强烈空间感、运动感、韵律感、节奏感、艺术感、秩序感的审美效果,给人带来美的视觉感受。学习基础构成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了解设计的本质和规律,将包括点、线、面、色彩在内的各种设计要素按照预期的规律进行有机组合,并且有效地应用于现实的设计活动之中去。

色彩是造型设计与视觉艺术的重要设计元素之一,不仅能够吸引人的注意,而且极大地强化了设计作品的情感内涵。色彩构成也即是按照预期的目的和设计原则,将不同的色彩重新组合、搭配,从而形成崭新的色彩关系和美的视觉效果。立体构成则是对设计师的构造能力和造型思维进行培养和训练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它主要是对设计师潜意识中所存在的造型思想和造型观念进行改进,由此从一个崭新的视角对形态、空间、材料、造型进行深入探索和系统研究,从而培养设计师对造型的直观力、感受力与创造力,使其设计出的作品具有一定的价值意义和创新体现,最终实现设计水平质的飞跃。

(二)基础构成为设计师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设计思维方式

艺术创作也需要想象力的支撑与引导,由此实现自身的感染力和生命力。基础构成是通过总结、分析、夸张、变形的思维方式,从不同的角度探索各种设计要素重新组合之后的信息传播效果与视觉特征。因此,基础构成学科非常重视设计师发散性思维特征,要求他们能够打破日常生活中逻辑性、习惯性的思维方式,从而进入非常规的、跳跃性的思维空间,进行设计要素的组合与造型的设计。

在基础构成学习过程中,通过创造性思维、方法模式的教学活动,一方面培养设计师科学、严谨的创意思维程序与灵活的构想方式;另一方面通过审美能力的教学活动,引导设计师能够独立地分析和思考图形元素的综合性表现能力与文化风格特征。在构成设计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全面掌握平面、色彩、立体造型设计的制作方式与基本原理,帮助设计师通过自身的设计实践活动,来极大地拓展现代造型设计的意义与表现空间。基础构成是当前艺术设计活动的基础练习,它主要是为了培养设计师平面、色彩、立体造型的创造力以及审美能力等等,以便应用构成与造型设计中的相关原理指导艺术设计实践活动。

(三)基础构成使艺术设计活动更具人文性特征

在当前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十分注重对设计师文化意识的培养和熏陶,使设计师在自己的设计作品中能够自觉地将我国传统设计思想、审美观念与世界多元文化,尤其是当前流行的设计风格与审美追求进行有效的融合与体现,并能够警觉、适应、引导当代艺术设计的发展趋势,由此使当前的艺术设计活动更具人文性特征,更能满足人们的审美观念与价值追求等。

视觉传达设计欣赏和基础构成都设计美学的基础,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提到了“美是有意味的形式”,指出美之所以不是一般的形式,而是所谓“有意味的形式”,正在于它是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由于对事务有特定的观念,想象的沉淀才不同于一般的感情,感性,感受而成为特定的“审美感情”。设计美也是如此,美的设计能带给我们不同于一般的想象的沉淀和情感的共鸣。一个有灵魂的创造才是真正的美的设计,设计带给我们的视觉享受固然是好的,但是深藏在设计中的能引发我们思考的创造性让设计更美。不可否认的是设计之美在不断自主地向前发展,也在不断地被改变。不管是中国乃至全世界,还是在历史的过去或多变的将来,这都是不容忽视的。只有明确了设计之美何在真正把握创造设计之美的方法,树立正确的美学价值观,才能去探索更高深的设计、从事设计领域的研究、做出更完美的设计。

参考文献:

[1]李龙生.设计美学[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2]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4.

[3]张蓓佳.浅谈设计美学[J]. 现代装饰(理论),2012,10:177.

[4]吴晓楠.也谈设计美学观[J]. 艺术与设计(理论),2007,06:13-15.

传达学习范文2

2、聪明、理智的你买衣服时可以根据下面三个标准选择,不符合其中任何一个的都不要掏出钱包:你喜欢的、你适合的、你需要的。

3、经典很重要,时髦也很重要,但切不能忘记的是一点匠心独具的别致。

4、衣服和爱人一样,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5、不要太注重品牌,这样往往会让你忽视了内在的东西。

6、衣服可以给予女人很多种曲线,其中最美的依然是X形,衬托出女性苗条、修长的身段,女人味儿十足。

7、应该多花些时间和精力在服装的搭配上,不仅能让你以10件衣服穿出20款搭配,而且还锻炼自己的审美品位。

8、即使你的衣服不是每天都洗,但也要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争取每天都更换一下,两套衣服轮流穿着一周比一套衣服连着穿3天会更加让人觉得你整洁、有条理。

9、选择精良材质的保暖外套,里面则穿上轻薄的毛衣或衬衫,这样的国际化着装原则将会越来越流行。

10、绝没有所谓的流行,穿出自己的个性就是真正的流行。

传达学习范文3

关键词:大学 遗传 环境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2(c)-0-01

1 大学是遗传的产物

1.1 大学的理念基本不变

理念一词最初源于希腊语,康德、黑格尔曾经对它做过深入的剖析,发展到现代,理念逐渐被理解为信念、功能、本质等意。公元12世纪,随着在意大利的萨勒诺大学和波洛尼亚大学产生,欧洲各种大学纷纷兴起。这时强调的是教育的教化功能,培养绅士和一些基本技能,主张这一观点的有红衣主教纽曼。19世纪初,随着德国的建立发展,大学学者们号召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代表人有洪堡和弗莱克斯纳。随后如克拉克等学者提出大学应与社会相融合,大学逐渐的服务社会,适应社会的需要。但是不管这些理念是如何随着时代产生些许变化,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这些大学教授或学者们提出这些理念的精髓在于学术自由,在于大学办学的多元化;同时强调教授治校,大学自治,大学应该与社会相联系但是又应该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而存在,保持它的神圣性。这才是大学真正的意义所在。

1.2 大学的制度基本不变

虽然现代教育逐渐由精英转向大众教育,学校管理权力的逐渐世俗化,选课制学分制盛行,科学活动逐渐体制化,大学结构日益复杂,但是最基本的管理制度,包括教师聘任制度和学生管理制度等大体不变,1500多年前,我们针对极少数人群聘任最优秀的教师进行讲学,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之中对于学生予以管理,1500年后,我们针对大众人群,聘任相对优秀的教研人员,领导学生学习与研究,不断创新。同时,有了更加庞大的管理队伍,后勤服务人员,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对学生开展了更为细致的管理。但是,无论对学生或者是教师,这样的管理制度虽不断发展,却是原有基础上的延续。

1.3 大学的形态基本不变

首先,从大学内部的组织形态来说,基本上没有改变。加拿大管理专家亨利认为

组织包括最高决策层,中层管理部门,基层操作部门,技术支持部门,行政管理支持部门。组织机构有直线式、直线参谋制、矩阵式、事业部制等组织形式,大学一般是采用矩阵式组织形式,并没有太多变化。管理形态也基本上延续的是校长负责制的形态。其次,大学的外在形态尽管会由于国家政治、教育理念、文化特性,以及建筑、规划思潮等有变化,但是基本上都是以最求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最求良好的软硬件设施为目

标的。

2 大学是环境的产物

2.1 大学是政治环境的产物

教育最初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从时间发展上来看,在封建社会,大学主要是要

培养一批为封建君主效力的官员,所以大学侧重于儒雅或者说绅士教育,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使得熟练工人不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统治阶级需要更多有能力,能够实现生产力快速发展的瓦特式人物来促进社会的发展,维护统治阶级的稳定,因此侧重于培养实用型人才。从空间上来看,每个地域国家由于统治者的政策或信仰不同,教育的侧重点也不同,如古斯巴达的武士教育,现今德国的职业教育和校企联合的产学研教育。

2.2 大学是经济环境的产物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大学对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经济的发

展要求更多大学的诞生来满足它不断前进的步伐。学术型的科学技术仅仅作为经济体系外因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大学已成为内因并日益与创新和增长的经济循环成为一体。一方面企业把大学视为科技创新的源泉、推动创新的动力。另一方面 越来越多的大学认识到了研究的经济潜力,也在积极进行经济或科技研究,力求推动生产发展。所以,经济不仅仅是为大学提供物质保障,更是它造就的一种环境推动着大学不断创立与发展。

2.3 大学是文化环境的产物

大学是一种探求知识、传播知识、应用知识的学术性组织,大学所处的文化环境

是其生存发展的沃土。一定时期、地域文化的不同会促成大学办立宗旨和发扬精神的不同。以美国大学发展为例,民间的捐资兴学之风促进了美国私立大学的兴盛;拓荒时期文化传统使得美国大学竞争机制的形成;实用主义文化传统有利于美国大学人文精神的发展;美国文化的宽容促使了大学学术自由与创新理念的培育。因此,大学是在一定社会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组织,它的创立与发展一定与当时社会的文化背景息息相关。

3 大学是遗传和环境共同的产物

3.1 大学在遗传中受环境的影响

尽管大学的理念、制度、形态基本不变,但是随着时间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大学的这些遗传因子会在某些非本质的方面有着变化。以理念为例,从宏观角度说,从着重知识的传授到教学与研究的结合,在此基础上服务社会,最后趋向于大学办学理念的多元化,从微观角度看每所学校由于教育体系中定位、价值取向、学科结构、历史和传统的不同,必然有着不同于其他学校的个性特征,反映的是自身历史和文化的深厚积淀。在拥有大学共性(主要是指大学之所以为大学的精神和信念)理念的遗传基础上大学的理念是在不断受到环境影响的。

3.2 大学受环境影响的过程中包含着遗传因子

千百年来,大学在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但是它的理念、制度、形态又是一脉相承、不断发展的。虽然大学在形式、内部氛围上多种多样。但是,学术自由、教授治校、大学自制,学校的组织、管理形态,教师聘任制度、学生管理制度等等一些遗传因子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

4 结语

总之,大学要保持这环境与遗传的平衡,才能像生物体的进化一样,不断地完整和稳步的发展,大学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是大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具有必然性。阿什比“大学遗传环境论”体现了事物继承与发展的矛盾运动规律和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的哲学原理。继承是基础,发展是目的。既不能全盘继承而不顾环境的制约作用,又不能一味地以环境为依据而不顾大学的内在逻辑。大学在继承传统和适应环境过程中,以不断地变革、创新来求生存、求发展,它需要大学内部永不枯竭的变革机制,正像有机体的进化一样,以连续不断的变革来求

生存。

参考文献

传达学习范文4

    论文摘要: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时时流露出传统的美学观的影响。本文分析了这些影响,并肯定其积极的因素。指出它将会有助于发展本民族的视觉传达艺术。 

    从我国文化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勇于吸收,敢于继承,善于交融。无论是从我国早期华夏文化的形成到两汉文化高峰的出现,还是盛唐文化受到西域、印度文化的影响而发扬光大,无不表明,只有勇于吸收.才能发展;只有敢于继承、善于交融,才能真正成为自己文化的主人。在招贴艺术方面,我们也还是应该“立足中华,面向世界”,既要尊重民族艺术的独特性,体现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又要反映现代人的内在精神追求。在视觉传达设计中,我们也要“寻根”,寻找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为其他民族所不及的思维优势和独特风采。艺术始终要讲内在的延续,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及被容纳,需要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其中包括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习俗、伦理道德、审美习惯等,它们构成了潜在的深层文化结构,深锁于民族的心理和精神之中,调节和制约着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介入。正因为这样,作为外来的视觉传达设计,在中国设计者的作品中,时时流露出传统的美学观潜移默化的影响。分析这些影响,肯定某些积极的因素,将会有助于发展中国特色的视觉传达设计艺术。下面,就从这个角度进行一定的剖析。 

    首先,视觉传达设计传达信息。鼓动宣传的作用肯定了它的特殊形式。它不同于架上油画或版画,它要求一目了然,简洁明确,使人在一瞬之间,一定距离外能看清楚所要传达的事物。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画面往往采取一系列假定手法,突出重点,删去次要的细节、细部,甚至背景,并可以把各个不同的比例,把在不同时间,空间发生的活动组合在一起。并经常运用象征手法,启发人们的联想。因此,它的构思要能超载现实,构图要概括集中,形象要简练夸张,要以强烈鲜明的色彩为手法,突出醒目地表达所要传达的事物,表现物与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赋予画面更广泛的含义并使人们在有限的画面中能联想到更广阔的生活,感受到新的意义。在这些方面,中国传统的美学观,能够为设计者提供大量的营养。 

    例如,构思上的“以一当十”、“以少用多”的精炼,构图上“计白当黑”“无画处皆成妙境”的简洁,“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对比关系,“似与不似之间”的形象夸张,都是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它们已经在我国视觉传达的设计中得到充份体现。香港着名平面设计大师靳棣强,创作了大量文化招贴。他认为,美的原则有三条:立意—意念先行,以形取神;创新—承先启后,破旧立新;活用—适身合用,灵活生动。这实际上强调的也是老庄的哲学思想,也是中国山水画的表现意境。他主张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合到西方现代设计的理念中去。他的许多作品都无一例外地体现着这种思想,在其招贴设计《自在》系列中,运用了中国的水墨画技法,融合了现代技术的特殊机理效果,现代又不失传统。2008年的申奥标志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范例,整个标志造型没有对传统造型的直接借用,而是运用了中国特有的介于似与不似之间的写意手法,恰到好处的传递出“中国结”和“运动员”两个意象。标志不仅体现了中国文化特有的审美意韵,同时也得到了世界的认同。 

    前面说过,视觉传达设计属于“瞬间艺术”。好的作品要做到既要让人“一目了然”还要做到让人“一见倾心”,为它所吸引,顾盼之余,留下较深的印象。这就要求视觉传达设计具有精湛的构思。任何艺术,都不能说明一切,特别是视觉传达设计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在有限的时空条件下,能使人过目难忘,回味无穷,那就需要做到“以少胜多”“一以当十”。 

    当然,至今也还有要求艺术叙述一切的观众,他们向视觉传达设计提出对多幅画的要求。这正象向雕塑提出连环画的要求,向快板提出多幕的要求一样不现实。“以少用多”和“由此及彼”是艺术技巧的标志,特别是视觉传达设计。它只能从生活的某一侧面而不能从一切侧面来再现现实。任何形象都不过是构成整体的一部分,重要的是,它能不能概括其他部分。视觉传达设计中常常有充满画面的颜面特写,一双手,一双眼,一个动态,一个表情,只要选择最富于代表性的现象,而且着重于表现它的某些特征,它就能成为“言简意赅”的好作品。尽管构图简单,却要求表现出一定的、能吸引人的意境。在“意境”中,客观事物精粹部分得到了集中处理,达到了情景交融,能牵动人的某种情思,某种体验,某种联想。清代一位学者说过,一幅画“与其令人爱,不如使人思”。好的视觉传达设计要能引人人胜,唤起人的联想。表现意境,就要有手段,我们称之为“意匠”。“匠”字在艺术家心目中有贬意,如“匠气”。但也有褒意,如“匠心独运”,就是人家没有想到的,你想到了。“意匠”是艺术家对客观事物加工的特殊手段,加工手段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作者艺术成就的高低。唐代诗人杜甫说的“意匠惨淡经营中”、“语不惊人死不休”,说明艺术意境的产生一定要有“意匠”的煞费苦心。“意匠”具体说来就是选材(先取最精粹部分)、剪裁(去污存清),夸张(强调形象的特征)、经营位置(构图)、表现(选项用恰当的技法),而这一切,恰恰是视觉传达设计者构思时的主要手段。

    中国传统艺术讲究均衡和内在的节律。我国篆刻艺术中有所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布局法则,强调变化中的均衡,这既符合科学上相对的原理,也符合艺术上形式美的规律。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动与静,疏与密,多样统一,宾主呼应,虚实相生,纵横曲直,黑白对比,重叠交错等传统构图法则也屡见不鲜。此外,远古的铜器纹样、画像石、金石篆刻、特别是中国画,巧妙的运用白底的匠心。民间剪纸和兰花布粗犷豪放的黑白关系,明代木刻插图的疏密聚散,都可以在现代招贴艺术的构图中得到印证。

    我们从来不曾用如实的描写、逼真的再现要求过中国传统艺术,没有人指责某些山水画不符合焦点透视的原则,也没人批评传统戏曲程式化的表演模式,因为我们对自已的传统艺术有一个固定的观念,懂得抽象的形式美在造型艺术中的重要价值。中国传统艺术讲究形神兼备,讲究概括与变形,齐白石“画虾几十年才得其神”,就有一个不断概括、不断深人的过程,他最终敢于舍弃虾的次要部分而突出主要特征,使母虾的形象更为完美、更为生动。齐白石提出的“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说法和石涛的“无法而法,乃为至法”的说法是相通的。联系他的作品和实践可知,他主张的“不似”正是为了以 “不似”其实是在“似”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决不是“似是而非”,而是利用了欣赏者相应的联想作用使形象更有概括性。再看我们的视觉传达设计,就“似与不似”的观点来考察,就形象的简明与富于概括这一点来衡量,很多形象显然不是生活的简单模仿,某些概括的形象显然与素材有很大的差别。由复杂到单纯由繁杂到简洁,必须承认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提高。作品的魅力,决不只是以外形的逼真为转移。有时候,欣赏者不是简单地接受宣传,同时也是探索、发现和补充,从而得到欣赏的乐趣。正因为欣赏者有所探索,有所发现和创造,作品的主题,才能产生深人的影响。这种特点正符合了视觉传达设计艺术的要求。靳棣强招贴作品“金、木、水、火、土”招贴图形形象设计,也充分显示了这种文化艺术的精神特征,萦绕着极其强烈的现代主义设计的精神光环。

传达学习范文5

一、了解打击乐器的演奏在戏曲音乐伴奏中的作用与地位

打击乐器演奏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可以丰富剧目的表现手段,增强演员表演的感染力,丰富乐器的种类,加强管理及掌握音乐和剧目的节奏感。

传统艺术的教学已逐渐受到政府和社会大众的重视,无论在传统音乐、传统戏曲、绘画、民俗技艺各方面,都广泛的将其涵盖在教学项目及课程之中,这样的趋势,对我们戏曲教育来说,是学生之福。在从事教学工作几年的经验来说,传统艺术的教学,教学指导上所提供的资料,或为过于简单,或为不尽详实,千万教师教学上未能充分获得足够的教学资源与先进知识从事教学活动,如此教学品质常常会陷于简略、粗糙。

由于戏曲教学的范围很广,在此并无足够能力作全面的探讨,因此谨就现代戏曲打击乐教学课为主,来谈谈戏曲传统教学和现代教学中我们可以注意到的一些问题。传统戏曲的取材源自民间生活,其表演形式与生活中的各种动作息息相关,所以其表演的动作,基本上都是将生活中的动作予以加工,使其成为舞蹈化的动作,而唱腔和念白则是将生活中的语言表现方式予以加工,使其音乐化,经过这样的程序,使能达到艺术境界。

二、了解传统戏曲表演的程式

在传统戏曲表演形式中,有一种相当重要的形式,就是(程式化)、将许多身段动作的组合,或是音乐段落的组合作为一个个表演程式,并以之代表不同的含义。因此可以将同一程式用在许多不同的剧目之中,并能表达各种情景,锣鼓和唱腔的结构以及行当表现等,都可视之为一套套的程式,因此戏曲欣赏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熟悉程式,这对教学尤其重要。

文武场就是戏曲的伴奏乐队,又称为场面或后场,武场分为文场及武场,文场指的是丝竹管弦等旋律乐器。而武场指的是金石革木等打击乐器,文场的旋律乐器,在各种不同的传统红曲中有不同的乐器种类。而传统红曲中的锣鼓打击乐则具有十分重要的舞台作用,甚至可说是舞台表演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那这些打击乐在戏曲演出中到底有哪些作用呢?以中国大百科全书中所列为例,将锣鼓的功用分为下列几项:配合身段动作:角色的上下场、和在场上的动作表演,都依照角色行当、人物身分、性格、感情、行动和其所处规定情景,需要用不同的锣鼓点子给予配合,以帮助表现身段动作的规整性和情节情绪上的连贯性,具体体现是:引导和结束唱腔,伴奏念白、加强语气,烘托气氛、宣染情绪。

三、了解戏曲打击乐现代教学标准目标

“综合素质”是我们将涉猎的范围。内容不再仅限打击乐伴奏。应该包括音乐,舞蹈、剧情、艺术等。“素质”是我们的目标、宗旨,不但要培养学生的感知反应能力、领悟能力、身体各部位或心脑的协调能力、记忆力、创造力、交流沟通能力等等,同时培养学生在演奏方面最基本的素养:感觉、表现、创编的能力,这是艺术的本质,而非好些关于剧目的概念。如果把对戏曲音乐的感受、理解、鉴赏、表现、创造等能力看作是戏曲音乐的一种综合素质,那么,每一种能力都与其他能力的发展相关。

四、了解几种教学手段

(一)打击乐是听觉艺术和感知艺术,听觉体验和感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和感觉人物剧情应贯穿于打击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

教学要引导学生喜爱打击音乐,加深对音乐和剧目的理解,充分挖掘音乐作品和剧目所蕴涵的美,用自己以戏曲的感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不断提高音乐教学技能,用自己的语言和动作示范,将音乐的美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在艺术的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

(二)注意音乐教学各领域之间的有机联系

音乐与教学是一个相互联系整体。教师应全面理解和提高学生的素质。例如“打击乐与弦乐的伴奏关系”。音乐表现的过程同时也是音乐感受和培养、展示创造力的过程,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的提高,可以丰富剧目的音乐的表现,促进音乐创造力的发展。

(三)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因材施教

课堂教学是学习音乐的主要渠道,老师要为全体学生提供足够的教学时间、空间和条件。学生能力的主观差异,要求老师对所有学生给予学生因材施教,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积极性

(四)恰当动作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传达学习范文6

关键词:大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策略

新课改倡导探究、合作、自主等现代学习方式,显示出学习方式的稳定性、互补性、多样性、个体性等特征,意味着学生要成为课堂的主人,要调动各种感官接受各种有利因素,l挥主观能动性,在融合与互动中主动获取知识与信息。与此同时,创新型社会要求高等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大学生创新的思维与能力,所以促进大学生学习方式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是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学习方式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

1.接受学习变成探究学习

探究性学习方式强调大学生学习环节的探寻、研究,寻求解释疑问、解决问题的方法及策略。现代探究性学习方式和传统接受性学习方式是相对应的,过去的大学生对学习内容缺乏深入思考的习惯和质疑的意识,往往在课堂上习惯性接受教师讲解的知识,缺乏对知识点的深入思考,主动提问更是无从谈起,缺乏探究学习经验。而现代大学生应紧跟时展步伐,满足创新型社会构建需求,将接受性学习方式转变成探究性学习方式。

2.独立学习变成合作学习

大学生的传统学习以个体学习为主,缺乏合作性学习,且很多教师布置作业时忽视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方式完成。同时,大学生合作学习深度不够,效率偏低,只有部分大学生在遇到困难时才选择和同学协作解决问题,还有部分大学生选择和网络互动,或上博客、论坛讨论学习,或参与网络交流群,这也是合作学习方式的一种,只是这样的方式缺乏学生之间的合作,教师缺乏引导。

3.表层学习变成深层学习

站在信息加工的角度,可把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分成表层与深层两种,如果他们对学习任务感兴趣,重视学习任务的意义,并通过探索任务内部、和其他任务的关联等去理解学习内容,那么这样的学习方式就是深层学习方式,依赖探寻型学习;如果大学生只有外在学习动机,想通过死记硬背再现学习内容,那么这就是表层学习方式,依赖记忆。所以深层学习方式对培养大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尤其是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有重要意义,这正是新课改和创新型社会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

二、促进大学生学习方式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策略

1.教师须从讲解型转变成引导型

在当今的网络时代,不仅传播媒介多样化,更关键的是带来新的信息生产理念、传播理念。大学生在学习中依赖网络所产生的最大问题就是疏离师生感情,学生在遇到学习问题时不是向自己的老师求助而是向网络,这对于教师来说,其传道授业解惑职能持续降低,影响到他们的职业认同及工作热情。大学知识传统的垄断地位正在丧失,高校不再代表学术权威,而高校的教育工作者们则要清醒认识信息传播媒介变革所引起的教育方式变革,教师也应积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跳出传道授业解惑职能的局限,注重通识教育与文化传承。同时,教师要从讲解型转变成引导型,不要局限于做向学生传播知识的人,而要做培养优秀人才的指导者、引导者,促进大学生积极转变学习方式,主动学习。

2.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自学习惯

大学生是知识丰富、能力全面的新型人才,自学能力是其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不管是现在或是将来,自学能力较强的大学生始终能站在科技发展、时展的最前沿,能在激烈竞争中不败。所以要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自学习惯,形成自主、探究的现代学习方式。一方面,要强化学风建设,促使大学生养成自学习惯。教师要指导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对自由、开放的学习氛围有积极的、正面的感性认识,做好从高中要我学的被动接受学习转变成大学我要学的主动学习的思想准备;重视指导大学生掌握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现代学习方式,帮助他们尽早找到与自身特征相适应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加强对大学生学习的管理与监督,当学生在学习上有松懈时需及时警醒,督促他们在学习上不掉队,逐步养成自学习惯。另一方面,要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大学生的自学能力。有书本知识的人要面向实践发展,才能跳出书本,不犯教条主义错误;有工作经验的人要认真读书、学习理论,才能使经验更具综合性、条理性,才能把经验上升为理论,避免误认为局部经验就是普遍真理,不犯经验主义错误。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搭建多种多样的实践平台,强化实践教学,重视引导大学生实践、合作,及时验证理论,并从中形成个性体验,提高自学能力。

3.提高大学生们对学习的参与度

学生在在写作、分析与解决问题上有越多的练习,就能得到更多反馈,知识掌握也就越好;大学生对学习的参与度越高,他们在性能及技能等方面的发展也就越大。对于主动参与各项活动的大学生来说,他们能显著发展身心,有助于转变学习方式,有助于今后的学习与发展。一方面,提倡体验学习,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现代社会离不开高素质的综合人才,所以大学生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实用技能与工作能力。所以大学生应积极参加各种各样的学生活动,在体验学习中主动接受知识与实践经验,参与社会服务,自觉与他人合作,分享感悟、体会,从而将知识转变成能力。另一方面,要倡导大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其创新能力。大学生越来越崇尚个性与自由,接受新鲜事物、包容不同观点、洞察社会的能力很强,所以有很多个性化的见解、体验,热衷于彰显自身价值,高校及教师要注意引导大学生发挥这些优势特征,实现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形成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三、结语

创新型社会要求高等教育要引导大学生形成探究、合作、自主的学习方式,而要想促进大学生快速转变学习方式,就务必要立足现实,引导大学生自学,主动走向社会实践,建构自己的知识世界,形成开放的、整体的、持续生成的现代学习方式。研究大学生学习方式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从思想到行动、从转型到实践,这是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