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支教助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支教助学范文1
一、尽心倾力的学科教学实践活动
承担学科教学任务是支教人员的中心工作。首先,支教人员只有在了解农村薄弱学校学生基础弱、学习方法欠缺、自信不足的现状和学生心理需求的基础上,确立“低起点,重视培养学生双基;讲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勤指导,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多鼓励,帮助学生建立自信;严要求,养成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教学思路,才会缩短与教学对象的磨合时间,尽快进入角色,使自己的教学活动变得得心应手。其次,支教人员只有自始至终恪守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职业道德和发扬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的精神,才会赢得学校师生的欢迎。支教行为关系到支教人员自身的形象问题。支教人员如果没有以苦为乐的精神状态,不能积极创造性地解决面临的新问题、新困难,工作态度不严谨认真,课堂教学不竭尽全力,就不能让薄弱学校的师生心服口服,也就不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二、提高认识的新课程教学理念培训活动
农村薄弱学校的新课程教学改革相对滞后于城镇学校。直面新课程教学实践,承担新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缺乏对新课程教学基本理念的深层次认识和研究,对新课程教学无所适从,导致传统教学思想依然统率着教学实践。因此,开展新课程教学观的培训活动来帮助薄弱学校教师学习和领会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导农村薄弱学校新课程教学改革是支教人员的重要职责。支教人员的新课程教学理念培训活动要突显教学的主体性、创新性、和谐性和生活性,要把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关系、改变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作为课程改革指导的突破口和学习培训的关键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打破传统教学观念对教师的思想桎梏。
三、相互切磋的教学方法交流活动
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科研能力整体水平相对较低,教学方法研究成果少。在倡导教师成为研究型和学者型教师的今天,积极开展学科教学方法的研讨交流活动,对提高双方教学人员的科研能力、推动薄弱学校的教学改革来说不失为一条有效的途径。支教人员组织新课程教学方法的研讨交流活动时要以学校每周召开的教研组会为载体,要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与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为主题,要以科任教师承担相关研究课题为任务,要以获得集体研究成果和锻炼提高科研能力为目标,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合作地开展活动,让参与研讨交流的教师真正体验研究成果大家共享的成就感。
四、抛砖引玉的课堂教学带动活动
农村薄弱学校教师课堂教学缺乏反思评价。组织开展观摩性和示范性课堂教学活动对推动薄弱学校教师课堂教学反思、提高教学水平具有积极的带动作用。一般而言,支教人员的示范性教学除了展示个人的教学风格之外,要主要渗透新课程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理念和突显自己怎样全面地认识教材、科学地处理教材、熟练地掌握教材、灵活地运用教材、艺术地表现教材、生动地表达教材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从而促进薄弱学校教师的课堂教学反思,不断改进他们的教学方法。
五、齐心协力的新教师成长帮扶活动
当前,随着中学的扩招,中学师资短缺矛盾更加突出,补充新教师势在必然。农村薄弱学校已基本形成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师资队伍,其中青年新教师朝气蓬勃,教学不乏活力,但由于缺乏历练,其教学基本能力薄弱,教学思想和方法还不够成熟和灵活。因此,悉心帮扶、指导青年新教师尽快成长是学校和每一位教学经验丰富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支教人员要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对青年新教师教学的听课和评课活动,以便确立帮扶指导对象,与大家齐心协力携手共进,促进和谐发展。
六、建言献策的学校制度完善活动
科学、规范、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是确保和提高教学工作质量的根本所在。一个学校师资力量再强,设施设备环境再优,如果没有一套科学、规范、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那么教学依然是杂乱无章、盲目随意的,也就谈不上质量。农村薄弱学校在长期发展中已形成了具有各自特色的教学管理制度,也基本能确保教学工作秩序,但是教学常规管理别是突显教学任务和业绩方面考核的量化、细化程度还不够,教学激励制度中的奖惩幅度、力度还不大。教学中存在粗放管理,导致部分教师缺乏竞争意识和工作动力,这势必影响教学质量。因此,为了完善薄弱学校的管理制度,支教人员要集思广益,广泛征询教师的建议和意见,勇于向学校建言献策,积极推进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科学化,帮助薄弱学校提高管理水平。
七、心灵互动的教师心理调研活动
了解一个学校教师的心理状态可以发现教师发展过程中的心理需求是什么。大多农村薄弱学校的教师生活艰苦,笃诚守信,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热爱学生。在市场经济背景下,身处落后山区的他们,内心或多或少有着失衡:和兄弟学校教师相比,干着同样的事业却处在不同的环境,捧着同样的饭碗却吃着不同的饭菜,花着同样的心力却得到不同的结果。他们存在的抱怨是多种因素导致的,我们不能因某些教师存在抱怨和不满情绪就否定他们的工作成绩。而恰恰相反,抱怨需要理解,需要疏导,需要学校和行政主管部门做大量工作去改善他们的工作生活条件和待遇等。同时,教育内部高考、会考、联考的激烈竞争也使他们的心理压力加大。薄弱学校的教师面对社会评价不高、不公,心理压力更大,但他们依然坚守学校工作岗位,克己敬业。可见,他们的抱怨是一念之间的,他们也期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改变学校的落后局面,也希望自己在教学上多有建树。
支教助学范文2
关键词:建筑制图 技校生 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 教学质量
建筑制图是建筑类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以能识读中等复杂程度的建筑施工图为最终学习目标。而读图能力的基础是空间思维能力,它是建立在再现性空间想象的基础上的,因而对学生思维能力方面的要求较高。制图学习的另一任务是训练绘图技能和牢记国家标准中关于制图的规定,这又需要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去练习和记忆,要求学生有较高的自觉性,不能畏苦和怕难。学生在这门课程上学习的好坏,不但对将要进行的后续课程的学习有一定的影响,而且还事关学生将来的综合工作能力。那么如何让学生学好建筑制图这门课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
技校生在思想上较普遍存在学习无方向、无理想。在校读书仅仅是因为自己学习成绩差而无法上普高考大学,只是为了家长的意愿在此“混”一个技校文凭,或是因为自己不想做事,而认为读书好“玩”,所以他们在思想上对学习无什么要求,也不需要达到什么目的,所以在学习方面较普遍存在厌学情绪,学习自觉性、自信心差,没有学习热情。即使是专业课,虽然学生普遍喜欢参加专业实践、动手操作,但不少学生并不是出于求知的需要,而是出于好奇或觉得好玩,或者是对课堂的一种逃避。透视这些现象,不难看出,技校学生厌学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内部驱动力,即缺乏学习动机。由此可见,要使学生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必须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我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强调制图作为工程界共同“语言”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使学生认识到制图是工科类学生非学不可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制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使学生明白学制图到底要学什么,达到什么目的。多拿一些往届优秀学生的样板图让学生观摩,让学生知道学好制图并没有多难,建立学习信心;每次提问时尽可能地细化,使学生易于回答,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感觉。我对学生的点滴进步都及时进行表扬和赞赏,使他们增强成功感,树立自信心,这样很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降低教材难度,将学生引进门
建筑制图学科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要求较高,而且大部分学校都将建筑制图安排在第一学年,学生尚没有学习过立体几何,因此学生必然会感到这门科目难学,较难入门。这时候要降低教材的难度,轻基本原理,重规范和识图。比如说对于点线面投影的基本原理要求学生们能够理解,应用方面只要求学生可以完成至多两个知识点的综合题,对于多个知识点综合题可以对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提出要求。对于制图的基本规范结合实际绘图作业来讲解,这时我一般采取当面批改作业当场给予评讲,说明优劣。对于识图,多找一些已建好或正在建的建筑物的图纸,结合实际来读图,这样明确读图的正确与否,和实际相联系,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改变试题,重点考应用,在传统试题的基础上增加选择题和判断题,增加几何体和专业图纸的识图题,这样明确重点在于识图,轻理论。
三、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迷迷糊糊,师生间的双边活动也仅仅停留在学生必须思考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课堂上的最佳情境是合作学习情境,师生间的合作协同能提供多向交流的、和谐的、互助的、民主的、没有权威的物理环境及“心理安全”、“心理自由”的心理环境,使师生能畅所欲言,最大限度地激励思维的多向性和创新欲望,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1.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力求讲授层次清楚、条理分明。
讲课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得出结论的过程。提出问题应尽量做到自然明确,联系实际和富有启发性;分析问题要做到层次清楚、条理分明;做出结论要简明准确、便于记忆。为此,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围绕本课时要达到的教学目的,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和讲授顺序。如在进行重点内容“组合体视图的读法”这部分内容教学时,根据“使学生掌握读图方法”这一教学目的,抓住“读图方法”这一主线,按“读图时应注意的问题、读图方法及读图方法的具体运用”的顺序组织教学内容,讲清方法(形体分析法和线面分析法)、指出难点(分析图框)、点明关键(不同组合型式的视图特点),再举例讲解读图方法的具体运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层次清楚、条理分明地讲授教学内容,不仅反映了教师的施教能力,同时也是吸引学生注意,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并加深理解的首要条件。
2.注意直观教学和图例的选择。
绘制和识读机械图样的空间想象,主要是依据实体的空间形体投影规律。为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应完成从实体到图例,使用直观教学法,先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体,然后再从观察中得出空间形体投影规律;也可以从教学的某些结论出发,先讲授有关的理论知识,再以实体的形式加以验证。以便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认识实体的空间特征,从而获得清晰的表象。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对本课时选择什么样的直观教学手段,要引导学生观察什么,注意什么,要得出什么结论,怎样结合讲解,什么时候演示,怎么演示才能让全体学生都能看懂等等,都应经过周密的考虑。但是应该指出,直观教具只能起“拐杖的作用”。目的是帮助学生“走路”,而最终必须去掉“拐仗”能独立“走路”才行,所以随着学习过程的进展,应当逐步有控制地使用直观教具。过多地使用直观教具,会使学生过于依赖这些直观教具,不利于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发展空间想象力,这是必须加以注意的。
3.注意精讲多练。
精讲就是要讲得好,做到重点突出、中心明确、言简意明,三言两语就能点到问题的实质,击中要害。这就要求备课时要很好地提炼所讲的内容,注意归纳总结一些简明易记的结论。
支教助学范文3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模式;生活主题教学
高中政治教学模式之“生活主题教学”是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及周围世界,引导学生不断地发现生活中的问题,解决问题,并且超越现实生活,来提高学生的求知欲,科学地实现学生的发展需求,从而积极地形成学生的国家、公民及集体意识,促进学生德智体综合能力的发展。
“生活主题教学”要结合实际生活,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要求,围绕热点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实现科学理论知识和生活现象的有机结合。新课程改革的“四必六选”的教学模块则是学生和学校实际情况的综合体现,无论从课程的选择、学科的组织形态及教学内容上,都具有灵活性,这要求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为学生提供更具个性化的教学模式。高中政治教学模式“生活主题教学”应该怎样实施呢?
一、单元的主题要环环相扣
高中政治的教学要求让学生能够一目了然地知道自己这节课的主题思想,要围绕什么样的中心来阐述主题的内容。生活主题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要以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为主题,对主题内容进行详尽、精确的说明。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必修模块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现今文化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进行教授。
二、以现实生活为取材
生活主题教学顾名思义就是要以生活中的实例为素材,与学生的生活、兴趣、能力、经验及需求相结合,将要教授的政治、文化、经济等内容尽量设计得淋漓尽致、身临其境,这样学生的印象更深刻,理解会更深刻,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
三、真实课堂的建构
真实课堂的建构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教师将教学走向生活,直接将理论建构在生活世界当中,引导学生用善于批判性的思维来分析生活中的实例,赋予生活主题教学最透彻的活力。
支教助学范文4
关键词:高职教育 素质 素质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是对教育界提出的要求,因此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必然同样要求贯彻素质教育,以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在国民教育系列中培养具有真才实学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作用。高职教育重在强调学生技能的训练,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强调综合素质的培养。
一、素质及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大辞典》对素质的解释是“公民或某专门人才的基本品质,如国民素质、民族素质、干部素质、教师素质等,都是个体在后天环境,教育影响下形成的”。
素质教育是一种开放式的全面性教育,它是针对中小学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而言的。实践证明,以应试升学为目的的“应试教育”模式的产物――高分低能,已不符合现代的人才观,不适应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于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的,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的素质教育便应运而生。那么,素质教育的科学内涵应如何界定呢?学术界对这个问题虽然存在一些不同看法,然笔者认为,素质教育至少应涵盖如下一些内容:
第一、从教育对象上看,素质教育应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它反对选择性、淘汰性,主张每个学生都要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在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展,“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才”。
第二,从教育的内容上看,素质教育应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它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每个学生德、智、体都得到全面发展;使每个学生的思想、文化、生理、心理等方面的素质都得到全面提高。
第三、从教育方法上看,素质教育应是充分尊重人的个性特征,注重开发人的智力潜能,倡导创造思维的一种教育。它要求发展学生的个性,以受教育者形成各自特色的和谐素质结构为目标。
第四、从教育目的上看,素质教育就是基础性和发展性教育。它要求不仅仅传授给学生知识,同时更要提高学生的能力,要培养学生主动发展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是时展的要求,也是需要教师下苦功钻研的问题,比如叶圣陶先生讲的:“教是为了不教”。
由此可见,素质教育的基本要义可以概括为: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自我发展。
二、基本素质的培养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一种技能教育、就业教育、提高教育,它承担着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任。党和国家十分重视职业技术教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使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然毋庸讳言,应试教育模式下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在职教领域仍存在相当大的影响。当前,文化基础较好的学生追求的仍是普通高等教育的学习和深造。培养出来的学生仍是理论型人才居多。当今时代,由于科技创新的作用,推动着我国产品的升级换代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国家的经济建设需要更多高技能型人才。在这样的社会时代背景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必然占据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在职业技术教学中注重素质教育,已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和素质教育的基本要义,笔者认为可采取下列一些措施。
1、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思想品德在人的所有素质中居于核心地位。党的教育方针亦把德育放要首位。而在不少学校,思想品德往往放在专业教育之后,处于被弱化和淡化,“专业第一”、“一好代三好”的现象并不少见。不少人认为进校学习就是要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一技之长,谋取就业和发展资本。处于这种背景下的我国社会、思想领域也处于多元化、复杂化的状况,加之青年学生思维活跃,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可塑性强,若不加强德育教育,将会铸成学校教育的一大失误。
(1)合作精神教育。现代职业活动是一种群体活动,需要团队精神。促进群体活动的条件是合作。能与周围的人友好相处,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对人的一生至关重要。
(2)敬业精神教育。爱岗是对劳动者的基本要求,敬业又是爱岗的体现和深化。牢固树立专业思想和对本质工作的热爱,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和动力。
(3)职业道德教育。要教育学生忠于职守,遵纪守法。这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是品德素质在工作领域的具体体现,它们都要以良好的思想品德为基础。
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感,是全体教职员工的职责,既可以利用课堂这个主阵地开展,也可以利用会议、活动以及一切校园文化进行,可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
2、加强劳动技能的培养
职业技术教育必须突出劳动技能的培养。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社会生活必将出现几大转变:一是劳动者工作流动和职业更换频率加快;二是人才市场不再满足于劳动者只有一技之长;三是科学知识将更趋于综合化,传统学科体系及界限将被打破。所有这些,都要求未来的劳动者必须具备较宽厚的技能基础,多方位的就业转换能力。因此,职业技术教育更应加强劳动技能的培养和锻炼,将学历教育与技能岗位和专业、资格教育结合起来。针对职业技术教育特点,加强实践环节教育,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利用实验室、实训基地、校办工厂以及广开就业、实习渠道等,结合专业特点,创造条件加大实际操作的训练力度,让学生增强劳动观念,提高动手能力,一旦走向社会,即能投入到火热的工作中去。
3、加强“关键能力”的培养
一般而言,进入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与进入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相比,其生源的文化基础等某些方面都显得后进些。对其教育除要补上一些文化基础课外,更要注重“关键能力”的培养,办出职业技术教育特色。职业教育要“培养国外称之为‘关键能力’的一些重要素质,例如意志品质、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这些都是从事现代化大生产的劳动者所具备的素质”。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人才的成长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进入职业技术院校学习的学生,基本都是在高考大战中,考分较靠后的群体,有的就是从普通高等教育“独木桥”上挤下来的失利者,已尝到了挫折的滋味。但是,只要不弃不馁,奋发图强,同样能创造出人生的辉煌业绩。因此,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开展适应能力,心理素质,处理人际关系的教育,甚至挫折教育,风险教育,培养吃苦耐劳精神,磨练坚强意志是十分必要的。加强“关键能力”培养,不需要丰厚的物质条件和先进的教学设备作前提,只要受到重视,排上议事日程,每个学校都能做得到。
三、为创新者素质培养奠定基础
在人类社会进入信息社会和知识社会的全球化时代,国家对人才的掊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教育也应在对学生进行创新素质方面的培养打好基础。一般认为创新者的基本素质大致为:(1)坚定的信念;(2)坚强的意志;(3)合理的知识结构;(4)强烈的创新意识;(5)良好的心理素质;(6)灵活多变的创新思维;(7)坦诚的合作意识;(8)高度发展的创新实践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瓦德・葛德教授曾提出一种关于智力及其性质和结构的新理论,他认为人的智力应包括一系列解决问题的潜力。人类至少有七种智力:语言符号智力、数理逻辑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视觉空间智力、人际关系智力、身体运动智力、自我认识智力等。每个人都拥有这些智力,但每个人的优势各不相同,因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一个人是否聪明。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已的潜能和个性特长,是教育有理想境界。他的这个理论为高职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提供了理论依据。
职业技术教育没有升学压力,面向的是未来的就业,学生有较强的专业定向、有较为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较多的属于自己支配的时间。学校应努力营造一个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特长的氛围,为每个人的优势智力的发挥创造条件。诸如,可以成立“业余爱好小组”、“特长训练中心”,开展评选“特色学生”、“操作能手”活动等等,谁也不能断言,职业教育培养不出作家、艺术家、企业家、工程师或其他高级人才。
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学习也是一种基本素质。会学习就是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学习方法,能独立的获得知识,并能将获得的知识转化成能力,这将使受教育者终生受益。应试教育的一个致命弱点,就是常常把学生的思维空间限制在老师的框框内,学生总是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上,缺乏主动性,缺乏创造思维。知识浩如烟海,学无止境,仅仅靠老师是远远不够的,大量的知识要在实践中学习,在工作中学习。因此,学会学习,学会主动发展至关重要,陶行知曾说过:“所谓教学,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他力主以“教学法”取代“教授法”。现代教学思想进一步揭示:“教师就是帮助学生自己学习”,即常说的要“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古往今来,善于学习的人,不是要求老师奉献“黄金”,而是教会他“点金术”。长期以来学生们最感头痛的问题便是方法的问题,对普通高校学生是如此,对职业技术教育学生是如此,对广大社会青年及成年人亦是如此。达尔文有一句名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给学生和大众以有效的学习方法,这是我们整个社会开发智力应下苦功的地方。
五、在后进学生上多投入精力
素质教育的基本要义之一是面向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是使受教育者获取专业知识,就业技能和发展的能力,它不是择优教育,也不是淘汰教育。而现实中老师往往对品学俱佳的学生表现出特别关爱,而对成绩差,表现不好的学生却缺乏耐心和信心甚至瞧不起,致使其与优等生的距离越拉越大。实际上这恰恰是违反素质教育宗旨的。
按照素质教育理论所示,学校是不应该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差生”的。由于人的优势智力各不相同,某方面的“差生”可能恰恰是另一方面的“优生”。因此,我们平常所说的“差生”、“双差生”,从严格意义上讲是不确切的。国外也力求避免“差生”这种带有刺激性的称谓。如美国就把这类学生称为“慢生”或“未能充分发挥潜力者”。处于成长时期的青少年,每个人总是要进步的,不过有快有慢罢了。我们不妨把这类称“后进生”更为妥当。
因此,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需要老师投入更多的精力,更多的关爱。唯有如此,才能把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得更好,加快发展的步伐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朱沪生.面向未来探索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新路子.[J].中国财政教育.1984.4.
支教助学范文5
主体课堂的教学智慧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水到渠成。主体课堂强调学生的学习原生态呈现,主张学生个体思维的生长、发散。教学定位于教师运用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学知识,借助学习媒介、创设学习环境、搭建学习平台、运用教学策略、凝聚教学智慧,帮助学生认识、确立并达成自我学习目标,进行能力、素养、知识自我增值的专业活动。预测而不预设,指导而不引导,暗示而不指示,自主而不他主,特别突显学生学习中个体生成的价值。荀子有言: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对于学生而言,自己杯子里的水并不是从教师的一桶水里倒来的,而是在教师的开掘下,自然喷涌的一汪清泉。有的教师长辔远驭,牢牢控制着学生思维之缰,一个接着一个把预设好的任务或问题抛出来,当学生答不对、说不好、解不出,偏离了教师预设的轨道的时候,就立即打住,进行一步一步诱导,甚至自己揭示谜底,预设问题全都按程序“解决”,达成“教学目标”。有的欲擒故纵,课堂学习控制的痕迹虽然不那么明显、不那么,但他们安排学生课堂上自学、讨论、互评……安排学生完成事先规定的课堂学习任务,主导学生课堂学习内容和讨论方向,追求预设的自学和讨论结果;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受篱笆之囿,生成以教师划定的区域为界,学习成果以教师个人的定制为衡量目标。
知彼知己。先说“知彼”,这里主要是教师对学生的认知,或者叫“知学”。“知学”应该有三个维度,一是知道学生需要学什么,二是知道学生怎样学,三是知道学生学到了什么。传统意义的学情分析更多关注学生学到了什么,而且往往以测试、作业检验的形式量化地、直观地、片面地定性学生的学习水平。这种学情分析处于课堂的前位,是教师课堂设计的依据,比起对学生不管不问、目中无生的教学的确是很大的进步,但这种学情相对于课堂是静态的,课前有学生、课上无学生。而对学生学习动机、思维过程的忽视,很可能导致教师所教与学生的真实学习风马牛不相及。老师怨愤:真是对“牛”弹琴;学生感叹:其实“牛”在弹琴。强调“知彼”,就是突出教学针对性,实现因材施教。在主体课堂上,学生参照学习指导书独立自学,进行开放研讨,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展示即时的、动态的、多元的、真实的学情。老师不断观察、调整、自省,最终达到讲有所依、讲有所对、讲有所值。再说“知己”,教师的“知己”包含许多方面,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对自己所教学科知识的透彻理解。这一点,对于“优秀教师”似乎不是问题,他们明晰课标考纲、清楚重点难点、熟知模式题型,但是在这样的学科知识“理解”中,我们几乎看不到学生的影子。主体课堂要求教师把学科知识放到学生学习的坐标系中重新定位,哪些是学生完全可以独立或合作学会的,哪些需要老师稍加点拨,哪些必须由老师讲清讲透。主体课堂的“精讲原则”(不讲、略讲、详讲),就是让教师心中不仅有学问,还要有学生的学习,因此是从“教”的角度对“主体”的保证。学生的“知己”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元素。与“钱学森之问”对应的现象是,国内著名高校的教授都感慨,现在的学生提不出问题――学生不知道自己哪里不懂,或者无力把疑惑表述成问题。其实,教学的一大任务就是让学生“知己”――认识自己的学习。从知识层面,认识到自己的已知是探索未知的起点,认识到自己的未知是发现问题的起点,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意义是理解的起点。从学习策略层面,知道自己怎样想才会建构图式,完成自己的目标。主体课堂的学习指导书同时还发挥着帮助学生认识自我的作用,开放式的研讨为学生提出问题搭建了很好的平台。
曲径通幽。人们往往喜欢走坦途以便直奔目标,不过,从欣赏风景的角度,曲径比直道更有味道。因为“幽”也许在这“曲径”之中,“美”可能源于这回转之间。教学也是如此。常常看到一些老师因为学生接二连三地回答错误而手足无措、心急火燎、恼羞成怒,这里除对课堂的高度控制思想在作祟外,还有对学习的片面理解使然。他们把学习目标窄化为知识问题的正确解答,忽视思维过程、新旧知识冲突、成功与失败体验在学习中的重大价值,片面地相信对了就是会了,不去反思学生在讲了许多遍的内容上依然犯错的深层原因。他们是优秀的出租车司机,而不是优秀的导游,优秀的导游宁可绕弯路也要让游客感受三步一景的旖旎风光,旅游的收获首先在旅途。还看到一些老师很害怕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不同的观点或问题,对于学生的质疑采用避而不谈、生拉硬扯、当头棒喝的办法,且不说学科功底扎实与否,这种现象实际上是由教师不懂得学生课堂生成的重要价值而造成的。从教的角度,学生的课堂生成是学习的原生态,是最真实的学情,是教学的最佳切入点。从学的角度,大胆质疑、错误观点、混沌思维、异想天开恰是真正理解学习发生的征兆。主体课堂的教师鼓励生成、欢迎生成、期待生成,借生成而生发,由生发而升华,从升华而生长。
大智若愚。主体课堂的教师要学会让出舞台、留下缺憾。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学习,不是规定学生积累知识,也不是展示教师学识水平。鱼跃鸟飞需要海阔天高,海阔天高需要教师后退一步。真正的优秀教师不是给学生讲了多少,而是让学生学了多少;不是解决自己安排的问题,而是解决学生学习的问题。是知识本位,是教师本位,还是学生的主体本位?教师的站位很重要。教师把身段放低一点、权威弱化一点、心态平和一点,不要自己酣畅淋漓,学生云里雾里。课堂教学也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讲,有所不讲;有所应,有所不应。当留白处且留白,不要面面俱到,不要滴水不漏,不要密不透风。该出手时则出手,出手则一针见血,举一反三,以一当十。
主体课堂的教学智慧,一言概之,就是教师聪明地教,学生聪明地学。教师的聪明表现在能否让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得到探究的体验,培养出探究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聪明起来。从教书匠转变为智慧教师,就像鹰的重生。据说,鹰的寿命可达70年,在它40岁的时候,它的喙、指甲、羽毛都成了累赘。它飞到绝壁上,敲掉喙,拔掉指甲和羽毛,3个月后,新的喙、指甲和羽毛长出来了,鹰就可以再翱翔30年。无论是课程改革还是课堂改革,都需要教师教学理念的重生。
支教助学范文6
1.教师的示范朗读,可以融情于声,把书面语言变为口头语言,并声情并茂地感染学生,创设富有感染力的语感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与听录音不同,教师可根据教材的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在读时给学生以提示、暗示,或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轻重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如《观潮》,潮来了“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教师用绘形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啊!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
2.朗读教学也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逐步提高要求,第一步朗读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认识语言,利用具体的形象思维从感性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感知文章的结构材料和词句。第二步朗读可结合学生初读时候的直觉,抓住一些典型词语,引导仔细揣摩,品味其中的妙处,力图使优美的文字,传神的标点,变换组合的句式、句型进入学生的听觉、视觉,使之赏心、激趣、动情。这一层面的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读悟相融,得到情感提升。当然,年级段的要求也各不相同,低年级小朋友可以有感情的朗读《小小的船》,但他们不可能读出《船长》的惊险、紧迫。教师在指导时要根据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规律,考虑到学生在各个年龄层上表达能力的差别,给予适当指导。另外,在对学生朗读进行评价时,也要逐步提高要求。
3.教师指导要“精”,学生的练习需“多”。学生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基本上把握了朗读的方法、技能,此时,应把读书的权利还给学生,保证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练习。教师精心指导学生朗读,需找准文章中作者的情意点进行训练。这样既节约时间,又指导到位,从而达到事半功倍之效。例如在教《在大海中永生》一文时,教师先让学生听录音,听过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一个字说出作者的感受,学生一下子就找出了“痛”字。这样文章的情意点便找了出来。这时,老师告诉学生:文中的景物都蕴涵作者的这份情,再让学生读痛心之情。学生都能准确地把握住文章的基调,读出呜咽之声,痛心之情。学生得法勤奋练习,朗读水平提高一定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