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助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支教助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支教助学范文1

一、尽心倾力的学科教学实践活动

承担学科教学任务是支教人员的中心工作。首先,支教人员只有在了解农村薄弱学校学生基础弱、学习方法欠缺、自信不足的现状和学生心理需求的基础上,确立“低起点,重视培养学生双基;讲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勤指导,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多鼓励,帮助学生建立自信;严要求,养成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教学思路,才会缩短与教学对象的磨合时间,尽快进入角色,使自己的教学活动变得得心应手。其次,支教人员只有自始至终恪守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职业道德和发扬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的精神,才会赢得学校师生的欢迎。支教行为关系到支教人员自身的形象问题。支教人员如果没有以苦为乐的精神状态,不能积极创造性地解决面临的新问题、新困难,工作态度不严谨认真,课堂教学不竭尽全力,就不能让薄弱学校的师生心服口服,也就不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二、提高认识的新课程教学理念培训活动

农村薄弱学校的新课程教学改革相对滞后于城镇学校。直面新课程教学实践,承担新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缺乏对新课程教学基本理念的深层次认识和研究,对新课程教学无所适从,导致传统教学思想依然统率着教学实践。因此,开展新课程教学观的培训活动来帮助薄弱学校教师学习和领会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导农村薄弱学校新课程教学改革是支教人员的重要职责。支教人员的新课程教学理念培训活动要突显教学的主体性、创新性、和谐性和生活性,要把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关系、改变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作为课程改革指导的突破口和学习培训的关键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打破传统教学观念对教师的思想桎梏。

三、相互切磋的教学方法交流活动

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科研能力整体水平相对较低,教学方法研究成果少。在倡导教师成为研究型和学者型教师的今天,积极开展学科教学方法的研讨交流活动,对提高双方教学人员的科研能力、推动薄弱学校的教学改革来说不失为一条有效的途径。支教人员组织新课程教学方法的研讨交流活动时要以学校每周召开的教研组会为载体,要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与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为主题,要以科任教师承担相关研究课题为任务,要以获得集体研究成果和锻炼提高科研能力为目标,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合作地开展活动,让参与研讨交流的教师真正体验研究成果大家共享的成就感。

四、抛砖引玉的课堂教学带动活动

农村薄弱学校教师课堂教学缺乏反思评价。组织开展观摩性和示范性课堂教学活动对推动薄弱学校教师课堂教学反思、提高教学水平具有积极的带动作用。一般而言,支教人员的示范性教学除了展示个人的教学风格之外,要主要渗透新课程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理念和突显自己怎样全面地认识教材、科学地处理教材、熟练地掌握教材、灵活地运用教材、艺术地表现教材、生动地表达教材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从而促进薄弱学校教师的课堂教学反思,不断改进他们的教学方法。

五、齐心协力的新教师成长帮扶活动

当前,随着中学的扩招,中学师资短缺矛盾更加突出,补充新教师势在必然。农村薄弱学校已基本形成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师资队伍,其中青年新教师朝气蓬勃,教学不乏活力,但由于缺乏历练,其教学基本能力薄弱,教学思想和方法还不够成熟和灵活。因此,悉心帮扶、指导青年新教师尽快成长是学校和每一位教学经验丰富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支教人员要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对青年新教师教学的听课和评课活动,以便确立帮扶指导对象,与大家齐心协力携手共进,促进和谐发展。

六、建言献策的学校制度完善活动

科学、规范、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是确保和提高教学工作质量的根本所在。一个学校师资力量再强,设施设备环境再优,如果没有一套科学、规范、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那么教学依然是杂乱无章、盲目随意的,也就谈不上质量。农村薄弱学校在长期发展中已形成了具有各自特色的教学管理制度,也基本能确保教学工作秩序,但是教学常规管理别是突显教学任务和业绩方面考核的量化、细化程度还不够,教学激励制度中的奖惩幅度、力度还不大。教学中存在粗放管理,导致部分教师缺乏竞争意识和工作动力,这势必影响教学质量。因此,为了完善薄弱学校的管理制度,支教人员要集思广益,广泛征询教师的建议和意见,勇于向学校建言献策,积极推进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科学化,帮助薄弱学校提高管理水平。

七、心灵互动的教师心理调研活动

了解一个学校教师的心理状态可以发现教师发展过程中的心理需求是什么。大多农村薄弱学校的教师生活艰苦,笃诚守信,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热爱学生。在市场经济背景下,身处落后山区的他们,内心或多或少有着失衡:和兄弟学校教师相比,干着同样的事业却处在不同的环境,捧着同样的饭碗却吃着不同的饭菜,花着同样的心力却得到不同的结果。他们存在的抱怨是多种因素导致的,我们不能因某些教师存在抱怨和不满情绪就否定他们的工作成绩。而恰恰相反,抱怨需要理解,需要疏导,需要学校和行政主管部门做大量工作去改善他们的工作生活条件和待遇等。同时,教育内部高考、会考、联考的激烈竞争也使他们的心理压力加大。薄弱学校的教师面对社会评价不高、不公,心理压力更大,但他们依然坚守学校工作岗位,克己敬业。可见,他们的抱怨是一念之间的,他们也期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改变学校的落后局面,也希望自己在教学上多有建树。

支教助学范文2

关键词:土木工程;《建筑制图》课程;教学效果;中职学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08-0130-02

中职《建筑制图》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读图与绘图能力,作为一门必修课,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对后续专业课的学习。从对制图没有一点概念,到对绘图的基本方法、基本技巧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初步锻炼出其绘图技巧,是非常大的跨越,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结合。不少中职学校的《建筑制图》教学中,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累,教学效果难以令人满意是比较普遍的情况。

一、中职《建筑制图》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习基础不牢,难以满足《建筑制图》的学习要求。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职学校的生源情况逐年下降,学生大多是考重点高中失败的学生,其知识基础薄弱,而且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此同时,《建筑制图》作为整个土木工程专业的核心基础课,要求将完全没有工程制图经历的学生教育成为初步具备制图技巧与知识的专业人员,其要求不可谓不高。不难想象,本来就没有很好知识基础和学习习惯的中职生,难以很快适应《建筑制图》的学习要求。如此一来,不少学生觉得该课程晦涩难懂,甚至一些学生感觉教师在讲天书。此外,学生绘图时总是缺乏耐心,无法细心绘图,制作的图纸难以达到教学要求。

2.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也不知道如何去学。大多数中职生没有考上重点高中,退而求其次进入中职学校,成为了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不少学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来中职学校,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选了这个专业,更不知道自己以后要做什么。完全没有目的学习,让学生始终处于迷茫之中。有些学生缺乏对专业学习的热情,不了解土木工程专业未来的职业发展,不知道《建筑制图》这门功课需要掌握什么知识与技巧,无法做到用心投入。有的学生甚至一进入课堂就开始睡觉或是做别的事情。

3.学习存在惰性,学习的积累效果不明显。《建筑制图》是一门需要长时间认真学习与持久锻炼的课程,在课堂上认真听讲,掌握制图知识点只是基础,关键还在于学生课后的持续练习。但在不少的中职学校,学生在学习《建筑制图》课程时存在较重的惰性,缺乏恒心,学习的积累效果不明显。一些学生总是上完课后感觉万事大吉,不愿意花时间去巩固知识,练习制图技巧。有些学生则是因为绘图过程枯燥、易出错而对功课失去信心,绘图水平长期停留在较低水平,甚至出现长时间不动手绘图,手越来越“生”,水平下降十分明显。这种情况下,《建筑制图》的学习对不少中职学生而言,多是原地踏步,只知皮毛,实践能力较差。

4.学生对教学参与度不高,教学效果欠佳。《建筑制图》教材内容中论证性、陈述性知识比较多,学生要学懂并掌握这些知识比较难。而抽象、复杂的概念居多,教师要真正将这些概念完全讲清楚,也不是件易事。如此一来,学生因为不懂而不愿意参与到教学中来,也不愿意独立思考,得不到有效的锻炼,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无法得到提升,《建筑制图》学不懂、学不明白。教师则因为很难将知识的难点、概念表达简明精确,总是感觉要将书本知识转化成为学生所能接受的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知识压力较大。例如,《建筑制图》中对线、面的投影进行讲解时,对平行线、垂直线、平行面、垂直面等概念的讲述,总是很难让学生一下子明白。除此之外,《建筑制图》教学中有大量的板书,让学生感觉非赏心悦目,也往往让学生感觉距离太远,对自己没有信心,更不愿意参与进来。很显然,无论是哪种情况,都不利于《建筑制图》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提高教学效果的措施

1.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让学生知道自己要从事什么职业,该职业需要学习哪些内容,以及为了掌握这些技巧应该如何去学,等等。从以往的就业经验来看,建筑类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集中在建筑行业或是与建筑行业相关的行业,岗位则主要以监理、绘图、施工等岗位为主,这些岗位对制图的要求都十分明确,主要包括熟悉制图规范,准确绘图,具备徒手绘图能力,能熟练应用与绘图相关的计算机软件,以及通过效果图绘制施工图等。让学生了解这些职业与岗位要求,一是可以解决学生不知道自己的职业选择和从事岗位的迷茫;二是可以让他们更加明白自己要掌握的课程,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学习有全面的了解;三是可以让他们理解《建筑制图》在整个专业学习中的基础性地位,提高该课程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效果。

2.不断提高教师水平。通常情况下,一个专业的教学,往往是越基础的课程越难教,一方面是因为要将很多专业基础概念讲清楚十分不易,另一方面是让没有专业基础的学生快速养成专业思维习惯十分困难。作为整个建筑类专业的基础性课程,《建筑制图》课对教师的要求十分高,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不断地提高教学水平,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一是要提高表达能力。《建筑制图》内容十分复杂抽象,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准确、清晰、通俗地向学生讲述清楚关键的概念。例如,对平行线面、垂直线面的概念,可以表述为一斜二平为平行线、一框二线为平行面,一点二线为垂直线,二框一线为垂直面。将复杂的概念归纳成简单易记的表述,有助于帮助学生记忆的;二是要提高板书水平。《建筑制图》不可避免地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板书水平,这主要体现在制图的严谨性上,通过教师的示范,逐步养成学生良好的书写与绘图习惯,这将为他们日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三是提高教学水平。《建筑制图》的教学应该与现代信息技术紧密结合,针对当前建筑制图相关岗位计算机制图运用的广泛性,善于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和相关制图软件进行教学。例如,在教学中,将AutoCAD绘图与建筑制图有机结合,不仅可加深学生对建筑制图的理解,还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该软件的绘图技巧,可谓是相得益彰。

3.提高教学组织的灵活多样性。《建筑制图》教材内容的抽象性与枯燥性,要求教师不断提高教学组织的灵活多样性,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多动手。《建筑制图》课程学起来不容易,要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空间的硬性认识,进而帮助他们形成空间的整体形象,教师就应努力在教学中教会学生树立空间骨架,进而抽象为空间形体的平面图形。例如,讲授“直线的投影特性”时,用笔做道具,学生一手拿“直线”(即铅笔),任意放在白纸的上方(先不摆特殊位置),根据点的投影知识,做出铅笔上代表性的几个点的投影,得出“直线的投影是一条直线”的结论,再进一步拓展有关的知识;另一方面,要善于借助现代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现代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使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而学生能通过多种渠道理解教材上的知识点。

参考文献:

[1]肖燕武.基于工作过程的《建筑制图》课程改革与探索[J].中国房地产业(理论版),2012,(5).

支教助学范文3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模式;生活主题教学

高中政治教学模式之“生活主题教学”是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及周围世界,引导学生不断地发现生活中的问题,解决问题,并且超越现实生活,来提高学生的求知欲,科学地实现学生的发展需求,从而积极地形成学生的国家、公民及集体意识,促进学生德智体综合能力的发展。

“生活主题教学”要结合实际生活,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要求,围绕热点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实现科学理论知识和生活现象的有机结合。新课程改革的“四必六选”的教学模块则是学生和学校实际情况的综合体现,无论从课程的选择、学科的组织形态及教学内容上,都具有灵活性,这要求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为学生提供更具个性化的教学模式。高中政治教学模式“生活主题教学”应该怎样实施呢?

一、单元的主题要环环相扣

高中政治的教学要求让学生能够一目了然地知道自己这节课的主题思想,要围绕什么样的中心来阐述主题的内容。生活主题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要以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为主题,对主题内容进行详尽、精确的说明。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必修模块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现今文化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进行教授。

二、以现实生活为取材

生活主题教学顾名思义就是要以生活中的实例为素材,与学生的生活、兴趣、能力、经验及需求相结合,将要教授的政治、文化、经济等内容尽量设计得淋漓尽致、身临其境,这样学生的印象更深刻,理解会更深刻,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

三、真实课堂的建构

真实课堂的建构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教师将教学走向生活,直接将理论建构在生活世界当中,引导学生用善于批判性的思维来分析生活中的实例,赋予生活主题教学最透彻的活力。

支教助学范文4

关键词:高职教育 素质 素质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是对教育界提出的要求,因此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必然同样要求贯彻素质教育,以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在国民教育系列中培养具有真才实学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作用。高职教育重在强调学生技能的训练,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强调综合素质的培养。

一、素质及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大辞典》对素质的解释是“公民或某专门人才的基本品质,如国民素质、民族素质、干部素质、教师素质等,都是个体在后天环境,教育影响下形成的”。

素质教育是一种开放式的全面性教育,它是针对中小学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而言的。实践证明,以应试升学为目的的“应试教育”模式的产物――高分低能,已不符合现代的人才观,不适应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于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的,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的素质教育便应运而生。那么,素质教育的科学内涵应如何界定呢?学术界对这个问题虽然存在一些不同看法,然笔者认为,素质教育至少应涵盖如下一些内容:

第一、从教育对象上看,素质教育应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它反对选择性、淘汰性,主张每个学生都要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在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展,“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才”。

第二,从教育的内容上看,素质教育应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它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每个学生德、智、体都得到全面发展;使每个学生的思想、文化、生理、心理等方面的素质都得到全面提高。

第三、从教育方法上看,素质教育应是充分尊重人的个性特征,注重开发人的智力潜能,倡导创造思维的一种教育。它要求发展学生的个性,以受教育者形成各自特色的和谐素质结构为目标。

第四、从教育目的上看,素质教育就是基础性和发展性教育。它要求不仅仅传授给学生知识,同时更要提高学生的能力,要培养学生主动发展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是时展的要求,也是需要教师下苦功钻研的问题,比如叶圣陶先生讲的:“教是为了不教”。

由此可见,素质教育的基本要义可以概括为: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自我发展。

二、基本素质的培养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一种技能教育、就业教育、提高教育,它承担着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任。党和国家十分重视职业技术教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使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然毋庸讳言,应试教育模式下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在职教领域仍存在相当大的影响。当前,文化基础较好的学生追求的仍是普通高等教育的学习和深造。培养出来的学生仍是理论型人才居多。当今时代,由于科技创新的作用,推动着我国产品的升级换代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国家的经济建设需要更多高技能型人才。在这样的社会时代背景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必然占据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在职业技术教学中注重素质教育,已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和素质教育的基本要义,笔者认为可采取下列一些措施。

1、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思想品德在人的所有素质中居于核心地位。党的教育方针亦把德育放要首位。而在不少学校,思想品德往往放在专业教育之后,处于被弱化和淡化,“专业第一”、“一好代三好”的现象并不少见。不少人认为进校学习就是要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一技之长,谋取就业和发展资本。处于这种背景下的我国社会、思想领域也处于多元化、复杂化的状况,加之青年学生思维活跃,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可塑性强,若不加强德育教育,将会铸成学校教育的一大失误。

(1)合作精神教育。现代职业活动是一种群体活动,需要团队精神。促进群体活动的条件是合作。能与周围的人友好相处,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对人的一生至关重要。

(2)敬业精神教育。爱岗是对劳动者的基本要求,敬业又是爱岗的体现和深化。牢固树立专业思想和对本质工作的热爱,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和动力。

(3)职业道德教育。要教育学生忠于职守,遵纪守法。这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是品德素质在工作领域的具体体现,它们都要以良好的思想品德为基础。

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感,是全体教职员工的职责,既可以利用课堂这个主阵地开展,也可以利用会议、活动以及一切校园文化进行,可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

2、加强劳动技能的培养

职业技术教育必须突出劳动技能的培养。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社会生活必将出现几大转变:一是劳动者工作流动和职业更换频率加快;二是人才市场不再满足于劳动者只有一技之长;三是科学知识将更趋于综合化,传统学科体系及界限将被打破。所有这些,都要求未来的劳动者必须具备较宽厚的技能基础,多方位的就业转换能力。因此,职业技术教育更应加强劳动技能的培养和锻炼,将学历教育与技能岗位和专业、资格教育结合起来。针对职业技术教育特点,加强实践环节教育,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利用实验室、实训基地、校办工厂以及广开就业、实习渠道等,结合专业特点,创造条件加大实际操作的训练力度,让学生增强劳动观念,提高动手能力,一旦走向社会,即能投入到火热的工作中去。

3、加强“关键能力”的培养

一般而言,进入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与进入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相比,其生源的文化基础等某些方面都显得后进些。对其教育除要补上一些文化基础课外,更要注重“关键能力”的培养,办出职业技术教育特色。职业教育要“培养国外称之为‘关键能力’的一些重要素质,例如意志品质、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这些都是从事现代化大生产的劳动者所具备的素质”。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人才的成长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进入职业技术院校学习的学生,基本都是在高考大战中,考分较靠后的群体,有的就是从普通高等教育“独木桥”上挤下来的失利者,已尝到了挫折的滋味。但是,只要不弃不馁,奋发图强,同样能创造出人生的辉煌业绩。因此,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开展适应能力,心理素质,处理人际关系的教育,甚至挫折教育,风险教育,培养吃苦耐劳精神,磨练坚强意志是十分必要的。加强“关键能力”培养,不需要丰厚的物质条件和先进的教学设备作前提,只要受到重视,排上议事日程,每个学校都能做得到。

三、为创新者素质培养奠定基础

在人类社会进入信息社会和知识社会的全球化时代,国家对人才的掊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教育也应在对学生进行创新素质方面的培养打好基础。一般认为创新者的基本素质大致为:(1)坚定的信念;(2)坚强的意志;(3)合理的知识结构;(4)强烈的创新意识;(5)良好的心理素质;(6)灵活多变的创新思维;(7)坦诚的合作意识;(8)高度发展的创新实践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瓦德・葛德教授曾提出一种关于智力及其性质和结构的新理论,他认为人的智力应包括一系列解决问题的潜力。人类至少有七种智力:语言符号智力、数理逻辑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视觉空间智力、人际关系智力、身体运动智力、自我认识智力等。每个人都拥有这些智力,但每个人的优势各不相同,因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一个人是否聪明。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已的潜能和个性特长,是教育有理想境界。他的这个理论为高职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提供了理论依据。

职业技术教育没有升学压力,面向的是未来的就业,学生有较强的专业定向、有较为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较多的属于自己支配的时间。学校应努力营造一个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特长的氛围,为每个人的优势智力的发挥创造条件。诸如,可以成立“业余爱好小组”、“特长训练中心”,开展评选“特色学生”、“操作能手”活动等等,谁也不能断言,职业教育培养不出作家、艺术家、企业家、工程师或其他高级人才。

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学习也是一种基本素质。会学习就是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学习方法,能独立的获得知识,并能将获得的知识转化成能力,这将使受教育者终生受益。应试教育的一个致命弱点,就是常常把学生的思维空间限制在老师的框框内,学生总是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上,缺乏主动性,缺乏创造思维。知识浩如烟海,学无止境,仅仅靠老师是远远不够的,大量的知识要在实践中学习,在工作中学习。因此,学会学习,学会主动发展至关重要,陶行知曾说过:“所谓教学,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他力主以“教学法”取代“教授法”。现代教学思想进一步揭示:“教师就是帮助学生自己学习”,即常说的要“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古往今来,善于学习的人,不是要求老师奉献“黄金”,而是教会他“点金术”。长期以来学生们最感头痛的问题便是方法的问题,对普通高校学生是如此,对职业技术教育学生是如此,对广大社会青年及成年人亦是如此。达尔文有一句名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给学生和大众以有效的学习方法,这是我们整个社会开发智力应下苦功的地方。

五、在后进学生上多投入精力

素质教育的基本要义之一是面向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是使受教育者获取专业知识,就业技能和发展的能力,它不是择优教育,也不是淘汰教育。而现实中老师往往对品学俱佳的学生表现出特别关爱,而对成绩差,表现不好的学生却缺乏耐心和信心甚至瞧不起,致使其与优等生的距离越拉越大。实际上这恰恰是违反素质教育宗旨的。

按照素质教育理论所示,学校是不应该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差生”的。由于人的优势智力各不相同,某方面的“差生”可能恰恰是另一方面的“优生”。因此,我们平常所说的“差生”、“双差生”,从严格意义上讲是不确切的。国外也力求避免“差生”这种带有刺激性的称谓。如美国就把这类学生称为“慢生”或“未能充分发挥潜力者”。处于成长时期的青少年,每个人总是要进步的,不过有快有慢罢了。我们不妨把这类称“后进生”更为妥当。

因此,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需要老师投入更多的精力,更多的关爱。唯有如此,才能把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得更好,加快发展的步伐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朱沪生.面向未来探索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新路子.[J].中国财政教育.1984.4.

支教助学范文5

主体课堂的教学智慧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水到渠成。主体课堂强调学生的学习原生态呈现,主张学生个体思维的生长、发散。教学定位于教师运用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学知识,借助学习媒介、创设学习环境、搭建学习平台、运用教学策略、凝聚教学智慧,帮助学生认识、确立并达成自我学习目标,进行能力、素养、知识自我增值的专业活动。预测而不预设,指导而不引导,暗示而不指示,自主而不他主,特别突显学生学习中个体生成的价值。荀子有言: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对于学生而言,自己杯子里的水并不是从教师的一桶水里倒来的,而是在教师的开掘下,自然喷涌的一汪清泉。有的教师长辔远驭,牢牢控制着学生思维之缰,一个接着一个把预设好的任务或问题抛出来,当学生答不对、说不好、解不出,偏离了教师预设的轨道的时候,就立即打住,进行一步一步诱导,甚至自己揭示谜底,预设问题全都按程序“解决”,达成“教学目标”。有的欲擒故纵,课堂学习控制的痕迹虽然不那么明显、不那么,但他们安排学生课堂上自学、讨论、互评……安排学生完成事先规定的课堂学习任务,主导学生课堂学习内容和讨论方向,追求预设的自学和讨论结果;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受篱笆之囿,生成以教师划定的区域为界,学习成果以教师个人的定制为衡量目标。

知彼知己。先说“知彼”,这里主要是教师对学生的认知,或者叫“知学”。“知学”应该有三个维度,一是知道学生需要学什么,二是知道学生怎样学,三是知道学生学到了什么。传统意义的学情分析更多关注学生学到了什么,而且往往以测试、作业检验的形式量化地、直观地、片面地定性学生的学习水平。这种学情分析处于课堂的前位,是教师课堂设计的依据,比起对学生不管不问、目中无生的教学的确是很大的进步,但这种学情相对于课堂是静态的,课前有学生、课上无学生。而对学生学习动机、思维过程的忽视,很可能导致教师所教与学生的真实学习风马牛不相及。老师怨愤:真是对“牛”弹琴;学生感叹:其实“牛”在弹琴。强调“知彼”,就是突出教学针对性,实现因材施教。在主体课堂上,学生参照学习指导书独立自学,进行开放研讨,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展示即时的、动态的、多元的、真实的学情。老师不断观察、调整、自省,最终达到讲有所依、讲有所对、讲有所值。再说“知己”,教师的“知己”包含许多方面,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对自己所教学科知识的透彻理解。这一点,对于“优秀教师”似乎不是问题,他们明晰课标考纲、清楚重点难点、熟知模式题型,但是在这样的学科知识“理解”中,我们几乎看不到学生的影子。主体课堂要求教师把学科知识放到学生学习的坐标系中重新定位,哪些是学生完全可以独立或合作学会的,哪些需要老师稍加点拨,哪些必须由老师讲清讲透。主体课堂的“精讲原则”(不讲、略讲、详讲),就是让教师心中不仅有学问,还要有学生的学习,因此是从“教”的角度对“主体”的保证。学生的“知己”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元素。与“钱学森之问”对应的现象是,国内著名高校的教授都感慨,现在的学生提不出问题――学生不知道自己哪里不懂,或者无力把疑惑表述成问题。其实,教学的一大任务就是让学生“知己”――认识自己的学习。从知识层面,认识到自己的已知是探索未知的起点,认识到自己的未知是发现问题的起点,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意义是理解的起点。从学习策略层面,知道自己怎样想才会建构图式,完成自己的目标。主体课堂的学习指导书同时还发挥着帮助学生认识自我的作用,开放式的研讨为学生提出问题搭建了很好的平台。

曲径通幽。人们往往喜欢走坦途以便直奔目标,不过,从欣赏风景的角度,曲径比直道更有味道。因为“幽”也许在这“曲径”之中,“美”可能源于这回转之间。教学也是如此。常常看到一些老师因为学生接二连三地回答错误而手足无措、心急火燎、恼羞成怒,这里除对课堂的高度控制思想在作祟外,还有对学习的片面理解使然。他们把学习目标窄化为知识问题的正确解答,忽视思维过程、新旧知识冲突、成功与失败体验在学习中的重大价值,片面地相信对了就是会了,不去反思学生在讲了许多遍的内容上依然犯错的深层原因。他们是优秀的出租车司机,而不是优秀的导游,优秀的导游宁可绕弯路也要让游客感受三步一景的旖旎风光,旅游的收获首先在旅途。还看到一些老师很害怕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不同的观点或问题,对于学生的质疑采用避而不谈、生拉硬扯、当头棒喝的办法,且不说学科功底扎实与否,这种现象实际上是由教师不懂得学生课堂生成的重要价值而造成的。从教的角度,学生的课堂生成是学习的原生态,是最真实的学情,是教学的最佳切入点。从学的角度,大胆质疑、错误观点、混沌思维、异想天开恰是真正理解学习发生的征兆。主体课堂的教师鼓励生成、欢迎生成、期待生成,借生成而生发,由生发而升华,从升华而生长。

大智若愚。主体课堂的教师要学会让出舞台、留下缺憾。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学习,不是规定学生积累知识,也不是展示教师学识水平。鱼跃鸟飞需要海阔天高,海阔天高需要教师后退一步。真正的优秀教师不是给学生讲了多少,而是让学生学了多少;不是解决自己安排的问题,而是解决学生学习的问题。是知识本位,是教师本位,还是学生的主体本位?教师的站位很重要。教师把身段放低一点、权威弱化一点、心态平和一点,不要自己酣畅淋漓,学生云里雾里。课堂教学也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讲,有所不讲;有所应,有所不应。当留白处且留白,不要面面俱到,不要滴水不漏,不要密不透风。该出手时则出手,出手则一针见血,举一反三,以一当十。

主体课堂的教学智慧,一言概之,就是教师聪明地教,学生聪明地学。教师的聪明表现在能否让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得到探究的体验,培养出探究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聪明起来。从教书匠转变为智慧教师,就像鹰的重生。据说,鹰的寿命可达70年,在它40岁的时候,它的喙、指甲、羽毛都成了累赘。它飞到绝壁上,敲掉喙,拔掉指甲和羽毛,3个月后,新的喙、指甲和羽毛长出来了,鹰就可以再翱翔30年。无论是课程改革还是课堂改革,都需要教师教学理念的重生。

支教助学范文6

【摘 要】当今教育要求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创造……这些能力形成的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不断探索,大胆实践的过程,学生任何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在新课程实验的实践中,因此我们应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和教学观念。切实在课堂中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用新的教学观、教学方式去面对课堂、面对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关键词】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强调知识在经济运作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的创造力开发在经济发展中的价值;强调高新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这种“知识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迫切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新型人才。 一个在学校中度过9年的孩子, 如果整天被动的学习、机械的训练和简单重复,很难想象他们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因此,我们要培养能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能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能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具有健全、独立人格的新时期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为了培养这种新型人才而进行的一种研究和探索。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大部分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学生成绩越来越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越来越差,学习品质也愈来愈不如从前,学生的整体素质在下降。这种状况的形成,有其复杂的原因。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吃苦精神,自理能力差,在教学管理上存在很大的困难。因为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品质,再加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为了取得一时的高分,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就包办代替。越包办代替学生就越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越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就越是包办代替。这样以来,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可以说,现在的绝大多数的学生,离开教师的管理是很难进入学习状态的。不仅如此,即使教师在场,大多数学生也难以进行潜心学习。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让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自觉地发现问题,主动地去探究和解决问题,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和探讨的课题。

1. 了解学生的实情,关注学生的需要 热爱每一位学生,让每个学生感觉到自己被老师、同学、班集体所接纳,感觉到老师、同学对自己的关心。让每位同学相信自己:“我能行,我一定能行。”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同学的特长,并努力创造让学生发挥特长的机会。让学生做自己想做的事,可以说自己想说的话,表现自我。学生在成就中进步,在鼓励中充满自信,做教学过程的主体。把探究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呈现自己学习的过程。真正的教学应该从关注学生的实情,了解学生的需要开始。在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品质、知识结构、认知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目标的制定、方法的选择、过程的安排、氛围的创设。教学时,尽可以让学生从中选取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内容作为重点来学。依据他们的学习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法,灵活的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而不是机械的执行课前的课程设计。同时,还应特别关注全体学生,注意学生间的学习差异,并且承认这种差异,从而更有针对性的、更有效的采用不同的方法,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个人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要了解学生的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教师不仅要敏锐地发现这种变化,而且要有效地促进这种变化,我们只有切实地做到了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尊重学生,更多地欣赏和鼓励学生,将人生的美好前景展示在学生面前,才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教育才会取得成功。

2. 相信学生的能力,把机会让给学生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间应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并敢于把机会让给学生。作为教师,要从“师道尊严”的祭坛上走下来,走到学生中去,和学生交朋友。师生关系应是平等的,互尊、互爱的关系。教师的态度应是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不应该是盛气凌人的、生硬粗暴的、冷嘲热讽的态度。学生们可以不举手直接站起来发言,可以与前后左右的同学讨论,也可以离开自己的座位找合适的伙伴合作。课堂气氛应是民主、愉快、和谐的,这是学生敢于参与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基础。这样,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了一种真正的平等关系。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课堂上充满了民主、和谐的气氛。师生之间建立起民主、平等、互爱的师生关系,学生就会亲其师信其道,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要让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应让学生参与教育的全过程。很多课堂是优生与教师的对话。忽略了其它学生,因而大多数同学无所视事。常言道:“愚蠢的老师是都给学生以真理,而聪明的老师教给学生获得取真理的方法”。一句话,即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全过程。教学中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去探索未知的领域。教育艺术家邱旭华老师的“先学后导,先练后讲”的尝试教学法,明确地把学生推到主体、主动地位。尝试教学模式的教学流程闪耀着改革的火花。教给学生自学方法。多征求学生意见。学生愿意采用哪种方法去学,就用哪种学习方法。学生愿意怎样学就怎样学。这样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自主、合作、探究地去学。要让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应让学生参与教育的全过程。很多课堂是优生与教师的对话。忽略了其它学生,因而大多数同学无所视事。常言道:愚蠢的老师是都给学生以真理,而聪明的老师教给学生获得取真理的方法。教学过程即以学生为主体,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的全过程,要把传授知识改变成激发学生求知欲、好奇心,创造精神和开发学生潜能的学习活动过程。著名教育艺术家魏书生老师尊重倾听学生的意见,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自己学会学习。因而他是成功的,他的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强。

3. 尊重学生的见解,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不是从零开始的。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生活经历,都有独特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学中要努力与孩子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沟通起来,并鼓励他们无拘无束的表达真情实感。也鼓励采用不同的方法去获取结论,甚至允许暂不作结论,在学生头脑里留下探究性的问号。延伸到课外,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去寻求解答。学生的这些独特的见解,有些很新颖,应该给予肯定。有时一些见解有偏颇,也应该给予引导。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尽量地捕捉、放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当学生发现自己的见解被肯定、被鼓舞、被信任时。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自然的就被激发了出来。兴趣是人们活动的导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我要学”的愿望和要求,就能真正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上要鼓励学生主动陈述自己的意见、见解。让学生大胆地说,人人说,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经过锻炼,逐步做到正确流利地说,愉快动情地说。师生各抒已见,形成民主、自由、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要让学生主动发言,淡化学生回答内容正确与否的评价。关注学生回答行为的评价。要及时给予鼓励,尽量不批评或少批评学生。要用放大镜去寻找学生的优点、长处、闪光点。用这一亮点照亮学生前进的道路。让学生做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关键在于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只要我们破除了“师道尊严”的观念,构建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把爱心献给每一个学生,让学生真正参与教学过程,才能真真正正地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4. 实施自主合作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年来的实践,我们体会到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4.1 牢固树立教材是素材、学本、平台的教学观念。从过去的教教材、学教材变为师生用教材,创造地使用教材,力求体现新的教学理念,体现教师的聪明才智,体现学生的学习需要,体现目标的落实,体现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

4.2 积极形成平等、尊重、和谐、交往的师生关系。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之按自己的兴趣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妨思考一下“在何种情形下学生学得最好”这样一个问题,这对于我们如何在课堂中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将很有帮助,我们认为塑造新的教师形象非常关键。新时期的教师应该有三个忘记:忘记你是教师,你是学生的朋友、学习的伙伴;忘记你在教课,你是在和学生交流、共进;忘记这是课堂,这是你与学生共同施展才华的舞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欣赏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

4.3 努力营造民主、共进、互动的学习氛围。教学是以促进学习的方式影响学生的一系列行为,但应更多地视为是一项人际互动的过程。那种通过严格程式化的规则、过程、步骤进行监控的系统方法并不适合这项工作。教师首先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共进、互动的学习氛围,允许学生发表各自不同的见解,当然包括与教师所需要的答案有不完全相同的意见。教师对于不完全符合设计意图的各种想法做法,做到不轻易否定,而能够敏感地抓住学生思考中的合理成分,进一步引导深入地讨论,发扬教学民主,允许学生保留个人意见,以保护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真切地品尝到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甜头。

总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地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把“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逐步变为现实。与学生一起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提高与新课程一起成长!

参考文献

[1] 让课堂“活”起来-浅议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中国农村教育》 2006年09期

[2] 关于音乐课“自主合作教学方式”的探讨 《二十一世纪教育思想文献》2007年01期

[3] 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初探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年05期

[4] “自主合作探究”关键还是教师的主导 《数学教学研究》 2007年12期

上一篇我爱你王菲

下一篇清明感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