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松树的诗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赞美松树的诗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赞美松树的诗句

赞美松树的诗句范文1

鹿在古代是很常见的动物,所以在生活中鹿之意象亦为人们所常用,如“逐鹿”是用来作竞争天下的典故。鹿性情温顺,形象秀丽,尤其梅花鹿棕红毛配以白色斑点更受人们的喜爱。在古代只有王室权贵才能观赏鹿,后来一些佛堂寺院为了增加静穆的气氛也在养鹿。除观赏外,鹿还与人共娱,给人带来欢乐。鹿在古代被视为神物,认为鹿能给人们带来吉祥幸福和长寿,那些长寿神就是骑着鹿。

鹤属鸟之涉禽类,形似鹭,嘴长而竖直。中国古代的人们很早便注意对鹤的研究,特别是它的叫声,《诗经》有“鹤鸣九皋,声闻天下”的描绘。由于鹤形貌出众,有高人隐士之风,被视作仙禽和长寿之物,故有“闲云野鹤”、“驾鹤西去”之说,均是象征着超脱。

龟是四灵中唯一存在的动物,也是所有动物中寿命最长的寿星。人们不仅把龟当作健康长寿的象征,也认为它具有预知未来的灵性。在古代,每当重大活动之前,巫师都要烧龟甲,然后根据龟甲上爆裂的纹路来占卜吉凶。所以,人们都称龟为“神龟”、“灵龟”。神龟在中国曾经受到过极大的尊敬,在古代帝王的皇宫、宅院和陵墓里,都有石雕或铜铸的神龟,用来象征国运的久远。

鸳鸯

我国古代,最早是把鸳鸯比作兄弟的。《文选》中有“骨肉缘枝叶”等诗句,这是一首兄弟之间赠别的诗。以鸳鸯比作夫妻,最早出自唐代诗人卢照邻《长安古意》诗,诗中有“愿做鸳鸯不羡仙”一句,赞美了美好的爱情,以后一些文人竞相仿效。

鸳鸯雄为鸳,雌为鸯。也有人认为“鸳鸯”二字实为“阴阳”二字谐音转化而来,取此鸟“止则相偶,飞则相双”的习性。它们在水面上相亲相爱,悠然自得,风韵迷人。自古以来,在“鸳侣”、“鸳盟”、“鸳衾”、“鸳鸯枕”、“鸳鸯剑”等词语中,都含有男女情爱的意思,“鸳鸯戏水”更是我国民间常见的年画题材。

喜鹊

相信鹊能报喜的观念,早在两千多年前便已经在民间流行。画鹊兆喜的风俗大为流行,品种也有多样:如两只鹊儿面对面叫“喜相逢”;双鹊中加一枚古钱叫“喜在眼前”;一只獾和一只鹊在树上树下对望叫“欢天喜地”。流传最广的,则是鹊登梅枝报喜图,又叫“喜上眉梢”。中国传说中每年农历七月七日,即七夕时,会有喜鹊在银河上架起桥梁,让牛郎和织女得以相见,称作鹊桥,后来此一名词便引申为能够使男女之间结成良缘的各种事物。

蝙蝠

蝙蝠为哺乳动物,又名仙鼠、飞鼠。蝙蝠简称“蝠”,因“蝠”与“福”谐音,人们以蝠表示福气、福禄寿喜等祥瑞。民间绘画中画五只蝙蝠,曰“五福临门”。

岁寒三友

指松、竹、梅。经冬不凋则迎寒开放,因而称“岁寒三友”。

松树四季常青,姿态挺拔,叶密生而有层云簇拥之势。在万物萧疏的隆冬,松树依旧郁郁葱葱,精神抖擞,象征着青春常在和坚强不屈,松树的品格是国人最为崇拜的。

赞美松树的诗句范文2

一、下面这首诗蕴含了怎样的道理?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小 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①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②。

注:①刺头:指小松长满松针的梢头。②始道高:才说它长得高。

(选自山东省2004中考语文试题)

二、阅读

①竹子是一种介乎草与木之间的独特植物。它广泛生长于亚洲、非洲、南美洲,并在这些地区享有盛誉。在印度,竹子以“穷人之木”而闻名;在越南,它被亲切地称为“兄弟”;而在中国,竹子被崇尚为“君子”,与中国文化息息相关。

②竹子挺拔刚正,绿叶婆娑。山有竹则山青,水傍竹则水秀。人们爱竹,爱它那洒脱的风姿。人们爱竹,爱它那节外无枝的操守。唐宋以来,竹子与梅花、松树并称为“岁寒三友”,明代则把“梅、兰、竹、菊”比作“四君子”。坡则是“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人称“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爱竹成癖,须臾不离,他曾“四十年来画竹枝”,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画卷和诗篇。

③中华竹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一部中华文化史,上下五千年,处处竹相连。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劳动实践中,把竹子的生物形态特征升华成了人的一种精神风貌,赋予了竹子独特的精神内涵,“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它那种挺拔坚韧、宁折不弯的气节为各阶层的人们所称颂。

④世界上没有哪一种植物能像竹子一样,对我国人民的精神生活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所以在世界上,中国也被称为“竹文化的国度”。

品读对联,联系选文回答问题。

凌云劲竹真君子空谷幽兰绝美人

①选文中有两个词语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上联对竹子的赞美,这两个词语是-----、------。

②下联赞美了兰花怎样的品格下列词语中有一个最能代表兰花品格的,这个词语是---------。A.纯朴坚韧 B.桀傲不群 C.高雅绝俗 D.默默无闻

③在古今中外的名人中,哪些人具有对联中竹子或兰花的品格?请各举一例,写出姓名、事例或他本人的名言诗句。选文中出现的例子除外

具有竹子品格的:------------。具有兰花品格的:---------------。

(选自山东烟台市2004中考语文试题)

【解题指导】

近年来,全国不少地区的语文中考命题设计了古诗词、对联赏析题,材料有课内的,也有课外的,但大都易懂。试题不考查词法、句法、艺术特色等知识,重点考查考生能否凭借注释等理解诗词、对联大意,揭示其蕴含的道理,揣摩用词的精当巧妙。

第一题考查了对诗歌主题的理解。解答此题首先要细读小诗,认真体味诗歌意思。这首诗写小松一开始被埋在深草里,不被人注意,直到长成参天大树才被人们称道。读此诗,应能联想到一些熟悉的诗文,如周敦颐的《爱莲说》、韩愈的《马说》、于谦的《石灰吟》、郑燮的《竹石》、的《青松》等,都是借物写人、托物言志。由此感受到《小松》也是在借松言事,托物讽喻,蕴含了这样的哲理:有些新生事物出现时,往往不被人注意,等到它表现出不同寻常之处,才被人称道。这样由表及里,由物及人,就能把握诗歌内涵,找出问题正确答案。

第二题是对一副对联的赏析。①②小题分别考查对上下联内容的理解,同时也考查了考生提取筛选信息的能力;第③题则在①②小题基础上,考查考生平时的文化积累情况,是一道思维拓展题。做第①题需把选文与对联相结合。上联赞竹子,从“凌云”(直入云霄)、“劲”(坚强有力)、“君子”(人格高尚的人)几个词语可以看出,上联侧重赞美的是竹子挺拔的姿态、坚强的品格。再联系选文,文中对竹子赞美的词语有“独特”“洒脱”“节外无枝”“虚心”“挺拔坚韧”“宁折不弯”等,联系上联所表达的意思,不难发现文中“挺拔坚韧、宁折不弯”两个词语最符合题意。第②题,在传统文化中,兰是高洁人格的象征,选文中也提到“兰”是“四君子”之一,强调了兰的品格高尚。下联突出了兰的“幽”(幽静、幽雅)、“绝”(独一无二、无人能赶上),因此比较四个选项,“高雅绝俗”最符合题意,应选C。第③小题只要把握了竹子和兰所具有的品格,再联系平时熟悉的古今人物,是能够写出符合要求的例子的。答案举例:(竹子)苏武北海牧羊,宁死不降;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兰花)陶渊明隐居田园,不媚世俗;刘禹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古诗词、对联赏析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赏析首先要弄清“描写了什么,反映了什么,说明了什么”,然后再考虑你有哪些感受,有怎样的联想、想象和思考。平时的学习应从自己独特的感受出发,将作品中的文学因素内化为自己的主体感受,激发与培育自身的想象力、感知力、创造力,炼就一双“文学的眼睛”,开发出自己内在的文学才能。

【相关链接】

1.阅读杨万里的《小池》这首诗,回答问题。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这首诗取景很别致,前人曾用“小巧”和“动态美”来概括本诗的主要特点,你对前人的这种说法是怎样理解的?

(选自山东济宁市2004中考语文试题)

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①~③题。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①这首诗以“好雨”开头,请说明作者称赞春雨的原因。

----------------------------------

②这首诗的第二联、第三联分别从哪种感觉来写春雨?

----------------------------------

③你认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

----------------------------------

(选自山东滨州市2004中考语文试题)

赞美松树的诗句范文3

关键词:高中语文;“合作探究”;探索与研究

作为基础教育的课堂体系,高中语文是其他学科的母科,只有学好语文我们才能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我们一定要努力提升语文的课堂效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照本宣科的语文教学模式,创立以学生为本的新型教学理念,以期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较强的学习能力。本文所讲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是新课改提倡的重要教学理念之一,它旨在还原学生主人翁的学习地位,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中进行自主学习、互动交流,以期达到共同提高的教学目的。下面笔者从教学实际出发,对如何实践高中语文“合作探究”进行阐发与论述。

一、分析学生个性,搭配学习小组

合作探究不适宜全班进行,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班级统筹分配成几个学习小组,并具体细化组员之间的分工,然后让学生先在小组内展开学习与探究。需要注意的是,搭配学习小组一定要事先分析学生的实际认知情况和知识结构,要搭配开组员之间的层次,以便于以优带后进,目标直指共同进步。这就要求我们在分组前,认真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语文基础状况,争取做到组间异质、组内同质,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也可以根据学习内容将不同学习状况的学生分在不同组。如此可以为分层教学提供分层教学的支持,这样我们可以在教学实践中为每一组设置相应的学习内容。这两种组合方式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统筹安排,不能盲目开展。

二、制订学习目标,展开探索交流

合作探究不能盲目开展,教师一定要事先确定教学目标,并且有计划地细化给每一个组员。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对知识目标进行重点探究,掌握学习的难点和重点,然后完成能力提升目标。合作阶段还要完成合作目标。教师在此期间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民主的合作交流环境,让学生畅所欲言地把自己对学习目标的理解和思考表达出来。合作之前学生要多种途径了解教材所涉及的资料,在查阅期间,可以达到开阔学生视野,丰富知识积累的目的,形成固定的合作模式,每个小组在给定的学习目标下,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交流和探讨,形成组内的共识。

例如,新人教版高中语文《雨巷》这首诗歌的教学,教学时,播放朗诵名家的配乐朗诵录音,然后给学生设计讨论题目:(1)这首诗歌给人的整体感受是什么?从哪些意向中能够感到?(低沉伤感,充满愁绪;我、丁香、愁绪、太息般的眼神)(2)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诗中蕴含的意境。(3)油纸伞和丁香是诗歌的重要道具,丁香花的样子怎样?(伤春)(4)你知道这首诗歌是源自于古代哪一位著名词人的词?(李《摊破浣溪沙》)学生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逐步理解了诗人和诗人的诗。

三、完善信息提取,圈点重要学习内容

合作是为了对知识进行构建,对问题进行探讨。因此,合作探究后的交流和汇报,是探究的结晶部分。此阶段也可以叫做信息提取阶段,学生要进行相关资料的查询,然后交流自己查阅到的资料,展开讨论,最后形成一个较为完善和具体的探究结果,准备在汇报时宣读。在此期间,老师是一个导演,是一个策划者和参与者,是学生的一个重要的合作伙伴。所以,学生在探究和交流时,老师应该给予一些必要的点拨和指点,把学生的探究和讨论引导到正确的

轨道上,指导学生进行批注式阅读,圈点课文的重点内容,保证教学效果的实现,实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教学目标。

例如,《再别康桥》(徐志摩)的讨论交流阶段,学生把自己找到的关于徐志摩的资料交流出来,他的性情和他的多情善良,都在本诗中体现出来了。学生把诗人在诗歌中描写的实物一一列出,进一步理解了诗歌中的意境美。这些意象融入了诗人的美好情怀,体现了一颗美好的诗心。还有的学生把自己喜欢的诗句也有感情地朗诵出来了。

四、总结探究问题,完善学习善后

合作探究的载体是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的目的是对知识的积累。

所以小组合作探究时,对问题的探析是主要的。探究前,教师要让各组学生对自己分担的讨论目标充分明确,在进行讨论和交流后,把结果扩大到全体学生中间。在经过全体学生和教师的评价确认后,形成知识和能力。在这个过程的实施中,学生的各种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也会逐渐形成分析、理解、判断的能力。更进一步形成学生的探究思路,深入了解知识的内涵和形成规律。在问题的探析中,教师应该做一个具有敏锐观察能力的人,善于发现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闪烁的思维火花,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使之发扬光大,形成求异、质疑、探讨、思考的能力。教师的鼓励和赞扬是学生学习信心树立的动力,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一句赞美可能换来的是学生的进步。教师在此期间的引导和点拨作用至关重要。学生的合作探究肯定离不开教师的策划和参与,教师是重要的合作伙

伴和参与者。

赞美松树的诗句范文4

一、读诗作画,再现古诗的画面美

画家用线条、颜色表示形体,诗人则用语言来绘色绘形。高超的“画笔”,可使“画中有诗”,而美妙的“诗笔”又可使“诗中有画”,从而使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就不乏“诗中有画”的千古名作。如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每句一景,从而构成了一幅农村春末特有的温暖热闹、鸟语花香的绚丽图案。又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中深秋的高山,弯弯曲曲的石径,飘渺的白云,若隐若现的人家,红得似火的枫林,构成了一幅清新明丽的深秋山野图。再如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诗人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村童扑蝶图。

古诗的语言极为精炼。仅仅通过接触语言来学习古诗,儿童对古诗画面美的理解就会是笼统的、模糊的。我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作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

读诗作画,我经常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教师作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诗意,用简笔画的形式一次性或逐步再现诗的画面,帮助学生感受诗的画面美,加深对诗的理解。如在教学《小儿垂钓》一诗时,我将一幅小儿垂钓图用简笔画勾勒出来,展现在学生面前,在观察图画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理解诗句。诗画结合,一个天真活泼、聪明伶俐的可爱的儿童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就活起来了。

师生同画。在初步了解诗意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共同作画,把无形的语言变为直观的画面,理解诗的画面美。如《望庐山瀑布》一诗的教学,师生分三步读诗作画。第一步,我在解题时,边讲边画出诗人李白仰望瀑布的简笔画,让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诗境,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形象。第二步,读完第一、第二句诗后,我让学生想象诗的意境,添画“香炉峰”“生紫烟”“瀑布挂前川”,突出瀑布的背景美。第三步,读三、四句诗后,为了突出“飞流直下”的气势,我在学生画的瀑布上用粉笔横着由上往下添上有力的几笔,让学生感受瀑布的动态美。

学生自画。在教学中,我常常引导学生在把握诗意之后,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再独立地画出诗意。如《寻隐者不遇》一诗中的“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一句,是童子回答来访者的话。为了让学生体会“云深”一词所描绘的意境,我让学生展开想象:“假如你是寻访人,当你顺着小书童的手向大山方面望去时,你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情景?”学生纷纷回答:“我看到的是层峦迭嶂,云雾缭绕。”“我看到的是山高林密,路转峰回,云缠雾绕。”接着我让学生自由作画。有的学生画了一座大山,山中有大团的云雾;有的画上小房子、青松、寻访者、小书童。学生越画兴趣越浓,对诗中的画面美有了深刻的感受。

二、披文入情,体会古诗的情感

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没有诗人真挚浓烈的感情,就不可能产生动人心弦的诗歌。如陆游经过长时期战乱流离生活的体验,凝聚起死而不衰的深厚的爱国激情,从而写出饱含血泪和期望的《示儿》一诗。又如李白在经历了15个月的流放生活之后,重新获得了自由,怀着难以自禁的轻松喜悦心情,从而写下了《早发白帝城》一诗。再如李白观赏了阳光照耀下的庐山瀑布凌空飞下时的美丽图景后,胸中勃发出对祖国壮丽河山无比热爱之情,从而写下了《望庐山瀑布》一诗。可见诗是诗人“情动而辞发”的产物。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使学生体验古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通过审美体验,得到心灵的陶冶。在教学过程中,我常这样做:

由景引情。在古诗中,诗人常常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所描绘的景物之中,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如孟浩然的《春晓》一诗,句句写景,句句含情。诗人谛听鸟啼,回忆风雨,猜想落花,把爱春和惜春深情,寄托在对落花的叹息上。诗句看似写景,实为抒情,情景交融,达到无由分解的境界。教学时,我引导学生从景入手,从字词的理解以及再现诗的画面入手,体会诗人是如何描写“啼鸟”“风雨”“落花”等景物的,再引导学生体会诗中“不觉”“知多少”等字词的情感色彩,从而把握诗人爱春、惜春的深情。

由曲引情。诗与曲,自古以来就是相互依存的姊妹艺术。优美的歌曲,能创造特定的情境,能把学生带进一种特殊的艺术氛围中去,从而为学生体会古诗的情感创造条件。由此,我教古诗,常常用歌曲、音响来引发学生的情感。如学习《咏柳》一诗,要体会作者对春天的无限热爱之情,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学时,我首先播放一段乐曲——《春芽》。该曲以优美抒情的曲调,轻快舒展的节奏,诗一般的音乐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的田野、湖泊、森林,抒发了少年儿童的热爱祖国、热爱春天的感情。学生一听乐曲,便置身于优美的春景之中,美好、愉悦、向上的情绪便油然而生。这时,再学古诗,学生较快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诗人笔下美丽多姿的新柳,便能很快唤起学生的共鸣。学完全诗后,我再让学生一边聆听乐曲,一边展开想象。此刻,学生伴随着二胡、琵琶、提琴齐奏所发出的柔美的音响,浮想连翩……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春景图,顿时呈现在学生眼前。他们胸中禁不住勃发出一股对春天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由读引情。古诗的情感常常蕴含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之中。要通过反复朗读、吟唱才能入境、察情。因此,我教古诗,总是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起始阶段齐声读,个别读;深入学习阶段边理解边朗读;学完全诗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或一唱三叹地吟读,或摇头晃脑式地自由读。总之,要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滚瓜烂熟,声情并茂,方肯罢休。

三、启发想象,领悟古诗的意境美

意境,是创作者的审美体验、情感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诗不同于小说,它不可能像小说那样,按照生活矛盾发展的过程,铺叙开去。诗人是从这一过程中截取几个最感人的镜头,用跳跃含蓄的语言,创设出一种画外有画、言外有意、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来表达审美体验,反映生活本质的。入境,是读古诗的根本。在古诗学习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去领悟古诗中的意境美。

赞美松树的诗句范文5

关键词:文化差异&旅游英语翻译&目标语&原语

DifferencesinChineselanguageandEnglishlanguageareself-evident.IntourismEnglishtranslation,cultural

differencesarereflectedinthefieldsofhistory,aesthetics,religion,folkcustomsandsoon.TourismEnglishtranslationincludes

interpretation,analogy,amplificationomissionetc.Onlybydoingso,readerscanunderstandclearlyandcorrectlythemajor

contentsofthesourcetexts.

Culturaldifferences;TourismEnglishtranslation;Targetlanguage;Sourcelanguage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外国游客蜂拥而至"投资者接踵而来"各种国际会议在我国各地频繁召开%哪里有外国人"哪里就需要翻译"不管是外译汉"还是汉译外%涉外活动已深入到社会各个层面"其范围之广"数量之多均前所未有%由于旅游业自身商品与服务具有无形性的特点"在用另一种语言文本来替换原语文本的过程中"译者首先应寻求双文本的基本对等%在描述对等时"奈达提出了形式与动态对等"不仅是词语表达上的对等"还应是认知上的对等%翻译应考虑接受者的感受%一个成功的译本必须抓住原文的意义而不是词语%也就是说"原文的符号$内涵$外延$所指等译出后"能使译文读者得到与原文读者大致相等的感受%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力求做到吃透原文含义"紧扣原文"在不损害译入语习惯的前提下"进行)功能对等*的转换"争取达到形似神似"希望译文读者一看就能领略原文意蕴%换个通俗的说法"也就是译者一手要拉两个朋友"一方面要对得起原作者"如实介绍&另一方面心中要有读者"既不能缺斤短两"糊弄读者"也不篡改原意"胡乱翻译%翻译的本质是传达意义"即用目标语把原语的内容准确$完整地体现出来%语言传递的信息包括三部分’语言因素$风格和文化因素%译文也要在这三个方面与原文对应%因此"译者应该以目标语的文化为自己的立足点"以目标语读者为对象阐释原语"使读者在看译文时能得到和原语读者相同的感受%也就是说"译者不仅要对原文作者负责"还要对译文读者负责%原文不是专门为外国人写的"而是为具有大致相同文化背景的本国人写的%原文读者一看便知的东西"译文读者可能完全不懂%所以"原文的信息量对于原语读者和目标语读者来说是不同的"对前者较多"对后者较少"甚至空缺%在旅游景点的介绍中"文化信息量上的差别更大%这就需要译者多加以解释和增补"有时差别很大"译者必须重组原文%金堤和奈达在+论翻译,一书中也曾探讨过信息度的问题%他们在书中提出’)如果译者不向假想读者调整信息负荷量"接收者就有可能失去信息中一些关键因素"或者觉得译文太难懂而停止阅读"除非他们有很强的动机"所以"译者必须调整译文的信息量。

一、中外文化差异在旅游英语翻译中的体现

文化差异存在于人类文明的任何阶段%每个民族$国家的文化都不同于另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中外文化之间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它是翻译中的障碍和难题%要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翻译"除了通晓两种语言文字外"还必须了解两种文化"深刻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

历史文化指的是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遗产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体现为历史典故!历史典故是民族历史文化中的瑰宝"它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个性"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最能体现不同历史文化内涵"最近"浙江杭州恢复重建了#万松书院$"其主题讲的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但这个旅游景点对外国游客却不好解释%因此"可以译成&中国的罗米欧和朱丽叶读书的地方$%

中华民族的美学思想浓缩了独特的社会历程和文化传统%中国的古典文学一惯强调神韵’格调’性灵’境界诸说"强调心境意绪的传达"喜欢借景抒情’遗形写神"主观色彩极浓!而西方民族在这方面则大相径庭!西方传统哲学强调分析型抽象理性思维"在主观与客观的物象关系上更多地强调的是摹仿和再现!宗教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指的是由民族的’意识等所形成的文化"表现在不同民族在崇尚’禁忌等方面的文化差异!儒教’道教’佛教是中国的三大宗教!这三大宗教在中国民众之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有道教的&玉帝$"佛教的&阎王$"有神话中的&龙王$等"而这些概念在欧美文化中并不存在!西方人大多信仰基督教"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世上的一切都是按上帝的旨意安排的!外国游客来到中国肯定会参观佛教寺庙"他们感到好奇的是为什么一些寺庙进门左右两侧总有两个怒目金刚(为什么几乎所有的寺庙都有脚踏莲花的观世音(那尊笑口常开的弥勒佛又是何方圣者(这给我们如何翻译旅游资料提出了一个值得斟酌的问题%风俗习惯时刻表现在一个民族的日常生活中%当中国游客游览黄山时"看到千奇百怪的松树时马上就会联想到松树的高贵品质"进而联想到人的毅力"持之以恒等等%而一个外国游客恐怕就很难有这种联想"所以如果我们希望他们和我们有相同的情感体验时"便可以在介绍时加入&松$在中国文化中的蕴含意义%

二、旅游英语翻译的几种方法

解释是指增加的部分是对字’词’句的字面意思的解释%如花港观鱼)HuaGangGuanYu"ViewingFishatFlowerHarbor*"孤山)Gushan"SolitaryHill*"紫来洞)ZilaiCave"PurpleSourceCave*%#西安古称长安$可译成#Xi''''anwascalledChang''''an"or+everlastingpeace,inancienttimes$"&天安门$可译成&Tian''''anman"theGateofHeavenlyPeace$"这样的译法将名称与其含义联系起来"便于外国游客记忆"加深他们的印象"增加他们的游兴%又如"&端午节那天"人们都要吃棕子$可以译为&DuringtheDragonBoatFestival,ortheDuanwuFestival(whichfallsonthefifthdayofthefifthlunarmonth),itisacommonpracticetoeatzongzi,whichisaricepuddingwrappedupwithreedleaves$%&大乘寺坐北朝南"院墙按八卦建造$可以译为&TheGreatVehicleTemplefacessouthwithitswallsshapedaftertheEightDiagrams)combinationsofthreewholeorbrokenlinesformerlyusedindivination*$%八卦是我国古代的一套符号"用于占卜%一般的中国人都不知道八卦"何况外国游客%所以此处务必加以解释%在旅游英语翻译中采用类比的手法常常有喜人的效果%如把杭州历史人物西施比作ChineseCleopatra"将民间人物月下老人译作ChineseCupid%浙江兰溪一个济公纪念馆介绍济公事迹的英译文"也是采用类比的方法%中文为&济公劫富济贫"深受穷苦人民爱戴$"其英译为&Jigong,RobinHoodinChina,robbedtherichandhelpedthepoor,hewaslovedbythepoorpeople$"由于采用了&以此比彼$的手法拉近了外国游客与中国文化的距离!使他们产生亲近感!激发他们的游兴"增加与解释不同!是指为了更好地理解某字#词#句而添加的相关知识和背景资料"中国悠久历史中有许多著名事件!英雄人物!典故传奇等"旅游资料中经常提到的许多风景名胜往往与他们有关!不增加说明!一般外国游客就无法理解"如!$绍兴是越瓷的产地%的英译文是$ShaoxingisthehomeofYuePorcelains.YueisastatenameusedtorefertotheShaoxingregioninancientChina%"在此!译文增加了一个句子来解释$越%这个专有名称"又如!$林边有一洞!叫白龙洞"传说&白蛇传’的白娘子曾在此修炼%的英文翻译为$NeartheforestistheWhiteDragonCavewhichissaidtobetheveryplacewhereLadyWhite,thelegendaryheroineoftheStoryoftheWhiteSnake,cultivatedherselfaccordingtoBuddhistdoctrine%"这句如果没有添加!外国游客虽然也能看懂!但会产生怀疑!白蛇娘娘在这么小的洞里怎样来修炼呢(有了这些添加之后!他们方能正确地理解原文!原来修炼一事纯属传说"有时候!在翻译旅游资料中!删减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大多数外国游客阅读这些资料都是为了了解中国的风土人情!增加一些旅游兴趣"中国人在写事状物时喜欢引经据典!摘录名人名言或古诗加以验证"中国读者读了会加深印象!从中得到艺术享受与美感!而在外国旅游者看来似乎是画蛇添足"如介绍青岛的旅游资料中有这么一段文字"$)烟水苍茫月色迷!渔舟晚泊栈桥西"乘凉每至黄昏后!人依栏杆水拍堤"*这是古人赞美青岛海滨的诗句"青岛是一座风光秀丽的海滨城市!夏无酷暑!冬无严寒"西起胶州湾入海处的团岛!东至崂山风景区的下清宫!绵延80多华里的海滨组成了一幅绚烂多彩的长轴画卷"%其译文为$Qingdaoisacharmingcoastalcity,whosebeautyoftenappearsinpoetry.Itisnothotinsummerorcoldinwinter.The40-km-longsceniclinebeginsfromTuanIslandatthewestendtoXiaqingTempleofMountXaoattheeastend%"译者将古诗全部删除!但不影响译文读者对原文中其他部分的理解!而译文中第一句正是对前面古诗简洁的概括"再看一段描写桂林地区景区之一兴坪的文字"$这些山峰!连同山上绿竹翠柳!岸边的村民农舍!时而化入水中!时而化入天际!真是)果然佳胜在兴坪*"%其译文为$Thesehillsandthegreenbambooandwillowsandfarmhousesmergewiththeirreflectionsintheriverandleadvisitorstoadreamyworld%"这段文字最后一句诗句英语译为$andleadvisitorstoadreamyworld%!虽没有正面译出兴坪的美景!它对名游译文却将读者引入梦幻般的奇境!反而烘托出兴坪吸引游客的特点"再譬如!$观光层高达263米!是岛瞰全市景色的最佳处所!当风和日丽时!举目远望!佘山金山!崇明岛隐隐可见!真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其译文为$Theobservationdeck,263metershigh,isthebestplacetogetabird''''s-eye-viewofthecity.Onasunnyday,thedeckcommandsanindistinctviewofMountSheshan,MountJishanandtheChongmingIslandfar,faraway.Standingonthedeck,onegetsthefeelingthattheworldisbelittled%"以上的这段译文中删除了引自&论语’中的一句话!$登泰山而小天下%"原文中引用此语无非是形容电视塔之高!如果要将$泰山%译出必然要加注!否则外国游客很难将它与电视塔联系起来!还不如删除为好。"

三、结束语

中国要实现在2020年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家的目标!切不可忽视旅游宣传的作用"旅游英语翻译要顾及译文读者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注重语言文化上的差异"译者应根据实际情况对原文作适当调整!本文所列举的解释#增加#类比#删减等都是为了弥补文化差异造成的问题而采取的调整手段"旅游英语翻译得好!会适当唤起外国游客心中的美感和向往!有助于他们领略华夏千古文明的醇厚魅力+译得不好!则会破坏游客的兴致!影响我国旅游事业的茁壮发展。"

参考文献:

[1]Nida,E.A.Towardsascienceoftranslating[M].Leiden:E.J.Brill,1964.

[2]#中国翻译$编辑部.中译英技巧文集[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2.

赞美松树的诗句范文6

画家用线条、颜色表示形体,诗人则用语言来绘色绘形。高超的“画笔”,可使“画中有诗”,而美妙的“诗笔”又可使“诗中有画”,从而使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就不乏“诗中有画”的千古名作。如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每句一景,从而构成了一幅农村春末特有的温暖热闹、鸟语花香的绚丽图案。又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中深秋的高山,弯弯曲曲的石径,飘渺的白云,若隐若现的人家,红得似火的枫林,构成了一幅清新明丽的深秋山野图。再如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诗人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村童扑蝶图。

古诗的语言极为精炼。仅仅通过接触语言来学习古诗,儿童对古诗画面美的理解就会是笼统的、模糊的。我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作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

读诗作画,我经常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教师作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诗意,用简笔画的形式一次性或逐步再现诗的画面,帮助学生感受诗的画面美,加深对诗的理解。如在教学《小儿垂钓》一诗时,我将一幅小儿垂钓图用简笔画勾勒出来,展现在学生面前,在观察图画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理解诗句。诗画结合,一个天真活泼、聪明伶俐的可爱的儿童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就活起来了。

师生同画。在初步了解诗意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共同作画,把无形的语言变为直观的画面,理解诗的画面美。如《望庐山瀑布》一诗的教学,师生分三步读诗作画。第一步,我在解题时,边讲边画出诗人李白仰望瀑布的简笔画,让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诗境,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形象。第二步,读完第一、第二句诗后,我让学生想象诗的意境,添画“香炉峰”、“生紫烟”、“瀑布挂前川”,突出瀑布的背景美。第三步,读三、四句诗后,为了突出“飞流直下”的气势,我在学生画的瀑布上用粉笔横着由上往下添上有力的几笔,让学生感受瀑布的动态美。

学生自画。在教学中,我常常引导学生在把握诗意之后,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再独立地画出诗意。如《寻隐者不遇》一诗中的“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一句,是童子回答来访者的话。为了让学生体会“云深”一词所描绘的意境,我让学生展开想象:“假如你是寻访人,当你顺着小书童的手向大山方面望去时,你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情景?”学生纷纷回答:“我看到的是层峦迭嶂,云雾缭绕。”“我看到的是山高林密,路转峰回,云缠雾绕。”接着我让学生自由作画。有的学生画了一座大山,山中有大团的云雾;有的画上小房子、青松、寻访者、小书童。学生越画兴趣越浓,对诗中的画面美有了深刻的感受。

二、披文入情,体会古诗的情感

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没有诗人真挚浓烈的感情,就不可能产生动人心弦的诗歌。如陆游经过长时期战乱流离生活的体验,凝聚起死而不衰的深厚的爱国激情,从而写出饱含血泪和期望的《示儿》一诗。又如李白在经历了15个月的流放生活之后,重新获得了自由,怀着难以自禁的轻松喜悦心情,从而写下了《早发白帝城》一诗。再如李白观赏了阳光照耀下的庐山瀑布凌空飞下时的美丽图景后,胸中勃发出对祖国壮丽河山无比热爱之情,从而写下了《望庐山瀑布》一诗。可见诗是诗人“情动而辞发”的产物。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使学生体验古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通过审美体验,得到心灵的陶冶。在教学过程中,我常这样做:

由景引情。在古诗中,诗人常常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所描绘的景物之中,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如孟浩然的《春晓》一诗,句句写景,句句含情。诗人谛听鸟啼,回忆风雨,猜想落花,把爱春和惜春深情,寄托在对落花的叹息上。诗句看似写景,实为抒情,情景交融,达到无由分解的境界。教学时,我引导学生从景入手,从字词的理解以及再现诗的画面入手,体会诗人是如何描写“啼鸟”、“风雨”、“落花”等景物的,再引导学生体会诗中“不觉”、“知多少”等字词的情感色彩,从而把握诗人爱春、惜春的深情。

由曲引情。诗与曲,自古以来就是相互依存的姊妹艺术。优美的歌曲,能创造特定的情境,能把学生带进一种特殊的艺术氛围中去,从而为学生体会古诗的情感创造条件。由此,我教古诗,常常用歌曲、音响来引发学生的情感。如学习《咏柳》一诗,要体会作者对春天的无限热爱之情,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学时,我首先播放一段乐曲———《春芽》。该曲以优美抒情的曲调,轻快舒展的节奏,诗一般的音乐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的田野、湖泊、森林,抒发了少年儿童的热爱祖国、热爱春天的感情。学生一听乐曲,便置身于优美的春景之中,美好、愉悦、向上的情绪便油然而生。这时,再学古诗,学生较快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诗人笔下美丽多姿的新柳,便能很快唤起学生的共鸣。学完全诗后,我再让学生一边聆听乐曲,一边展开想象。此刻,学生伴随着二胡、琵琶、提琴齐奏所发出的柔美的音响,浮想连翩……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春景图,顿时呈现在学生眼前。他们胸中禁不住勃发出一股对春天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学习结束时,学生纷纷发言:“啊!春天,我爱你!”“我要为贺知章的《咏柳》配幅美丽的画。”学生的发言表明,他们已深深体会到了诗中的情感美。

由读引情。古诗的情感常常蕴含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之中。要通过反复朗读、吟唱才能入境、察情。因此,我教古诗,总是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起始阶段齐声读,个别读;深入学习阶段边理解边朗读;学完全诗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或一唱三叹地吟读,或摇头晃脑式地自由读。总之,要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滚瓜烂熟,声情并茂,方肯罢休。

三、启发想象,领悟古诗的意境美

意境,是创作者的审美体验、情感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诗不同于小说,它不可能像小说那样,按照生活矛盾发展的过程,铺叙开去。诗人是从这一过程中截取几个最感人的镜头,用跳跃含蓄的语言,创设出一种画外有画、言外有意、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来表达审美体验,反映生活本质的。入境,是读古诗的根本。在古诗学习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去领悟古诗中的意境美。

上一篇越来越好

下一篇快乐的圣诞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