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发豪情壮志的诗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抒发豪情壮志的诗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抒发豪情壮志的诗句

抒发豪情壮志的诗句范文1

关键词:李白诗歌 主导风格 豪迈奔放 飘逸若仙

李白是盛唐时期的天才诗人。要说盛唐诗人的诗体、个性特点、诗的风格在谁身上展现无遗,当数李白。李白的诗豪放、飘逸,艺术个性鲜明,可谓是历史长河中独一无二的。

一、性格方面

李白生于盛唐时,他从幼年开始,文学、奇学、百家杂学,没有一项是他没有学过的。对于他来说,有三种思想对他影响十分深刻。这三种思想是儒、道、侠。他一直都希望去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然而这一远大的政治理想却一直都未实现。李白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奋斗了一生,至死不渝的政治思想是“安社稷、济苍生”。

而道家思想对于李白来说也是深受其影响的。李白在政治上受到一次又一次的打击,抑郁愤懑的时候,道家的思想对他起到了主导作用。然而天才诗人李白尽管满腹诗情,满怀豪情,但是他的一生事事不得意,因此道教就会影响且伴随他一生。

三种不相容的思想在李白身上展现。在功名成就之后,拂衣而退,过着那种悠闲飘逸的生活。在仕途遇到阻碍的时候,他既非常的气愤,又具有宽大的胸怀,依然放弃仕途生活,投入田园生活。他的内心对社会非常不满,对统治阶级非常憎恶,但是,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对抗统治阶级的,在苦闷中,他毅然选择了放弃,开始过一种田园生活。因此,在他的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是痛恨,也有平静和狂放,他自身就是一个矛盾体。正是这三种思想在他身上刻上的印痕,让他拥有了这三种思想的精华,在诗中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给诗融入了新的元素,让诗句有了更加根深蒂固的豪迈和飘逸。

诗人李白放纵不羁、豪迈的个性色彩完全体现在了他的诗中。李白那傲岸不屈、放荡不羁的个性和充满自信的心态,充分地在气势奔放、意气凌云的诗句中表现出来。《月下独酌》这一诗,体现出他的孤寂。他有才,但是无处施展才华,他对这个社会非常痛恨。他空有一腔的才华,但是,又有谁能够欣赏,又有谁会发现呢?于是,他一个人独饮,和月亮一起喝酒,只有这一轮月亮可以读懂自己的心。他无助、他寂寞、他无奈,只能把这一心情向月亮诉说。在这样的境遇下,他没有消沉,仍然表现出豪情万丈,思想仍旧放荡不羁。

二、内心情感方面

李白内心世界经常处于剧烈的矛盾冲突中,这是由于其复杂的思想性格、“功名身退”的最高理想所影响而产生的。而在李白的诗歌中这种独特的个人情感体现得非常活跃,使诗的感情强烈,富于变化。比如,《将进酒》这首诗就如同大海,刚开始风平浪静,波光粼粼,非常平静,但是,随着风动,水面上掀起了层层的波浪,再后来,风起云涌,波浪一层接一层,掀起了波涛,汹涌澎湃,最后,又陷入了异常的平静。这首诗给人的感受就是急缓相间,急中有缓,缓中有急,让读者既有感情的澎湃,也有感情的平静,这就是李白性格的体现――豪放和飘逸。从“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豪情万丈,到“与尔同销万古愁”的借酒浇愁,情绪一落千丈,这是他受到连连的挫折的打击,思想陡然转变。 诗从头到尾运用了比兴、比喻、反衬的手法,从一开始对自己充满自信,孤高自傲,到政治前途出现挫折以后,由“悲”到“欢”、“乐”、“杯莫停”,诗人的情绪陡然转变,形成一个大逆转。然后,在酒酌正酣中将“与君歌一曲”表现出来,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诗的情感从刚开始到此时狂放至极,似乎已经结束了,开篇的“悲”相互结合,然而,最后突然又迸发出了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正是作者强烈的思想,让诗有了浓浓的情感,使诗人的思想更加情绪化。当诗人处于顺风的时候,表现出豪情壮志,当诗人处于逆风的时候,表现出借酒浇愁,对黑暗社会无比痛恨。

三、诗歌技巧

(一)李白诗歌的诗体

李白的诗作非常多,很多的诗都流传很远,就像一股涓涓细流,流淌在人们的心田,让人吸取它的甜美,享受作品所带给人们的精神境界。他的诗作所使用的诗体也多种多样。七古(包括七言乐府和七言诗行)和绝句是他运用最多最出色、贡献最大的诗体。当时最自由的诗体就是七古和绝句,是李白诗体的首选。

绝句的体制短小,而贵在含蓄自然。然而李白的绝句里面完完整整地表现出了那种豪爽性格、率真情感、洒脱气质,体现了那种清新飘逸的感觉,诗人畅游自然,拥抱自然,将日常琐碎生活的感悟大多数都写在他的绝句中。就像《静夜思》,这首诗就简简单单的四句,一共20个字,每个字都不多余,每个字都不能少,真的做到了言简意赅。为什么李白的诗句那么简单,但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那就是因为,在他的诗中融入了感情,是他多年来对生活的体验。这首诗运用的是五言绝句,简单明了,让人感受到一气呵成。这首诗没有华丽辞藻,但是,却在世间流传很广,其原因就是融入了情,让读者产生了共鸣,使读者深深地感受到那种思虑之情,感受到那种游子思念亲人的心情,此景此情,让人回味无穷。

又再如《宜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这一诗,诗人的豪迈情怀展示得非常到位。诗歌从一开始到结束,抒发出一种浓厚的情感。特别是,诗中的那种重叠的字词,更加显示出那种情感。此外,在这首诗里表现相当突出的语言风格是自然与豪放的和谐组合。

李白的诗中总是给人以惊喜,让人看到他跳跃的思想。他的情感极其强烈,具有非常强的冲击力,让人感受到无穷的震撼。所以,当用平实的语言不能表达自己的情感的时候,就用一种夸赞的手法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思想。比如,在《望庐山瀑布》中,他看到大好河山,心里顿生热爱之情,内心思绪澎湃,就如同汹涌的波涛。所以,就写下了“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豪情壮语,充分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之情。再如 《望庐山瀑布》、《蜀道难》、《庐山谣寄卢侍御虚》,在这些诗中,更多地展现出他最纯真的思想,他内心思想澎湃,在这些诗中尽显无遗。他的思想具有飘逸性,他的性格随意和开放,这就给他的诗注入了豪放的元素,让他的诗中永远有抒l不完的激情,永远充满活力。不管是在逆境中,还是在顺境中,都是那么的饱满和热情,都显示出无穷的力量。

(二)李白诗歌的句法

对于李白的七言诗而言,他在诗中更多地运用了散文的格式,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就像天空漂浮的白云,思绪想到哪里,笔锋就写到哪里,根本不去考虑格式,比如《蜀道难》和《将进酒》这两首诗,它主要的格式是七言,但是里面又夹杂着很多其他格式,因此,看起来非常杂乱,就像一丛丛杂草,但是,细细读起来又觉得铿锵有力,感受到力量十足,思绪飘扬,李白豪放和飘逸的性格在诗中得到了最完美的展示。

对于近体诗而言,它对格律有很严格的规定,然而,在李白的诗中却非常少地使用对仗的句子,没有一定的格式规定,显示出自由、开放的特点,诗句非常的自由,想到哪里写到哪里,想用什么格式就用什么格式,没有严格按照诗体格式来写。他的诗非常的自在,也非常的清纯,就像出水芙蓉,透露着一种天然之美。在他的诗句中很少使用对偶句式,他的诗歌更加显示出自然飘逸、无拘无束的特点,比如,我们从小就非常熟悉的《赠汪伦》和《静夜思》等诗,它们虽然看着简单,但是蕴藏着真理在里面。这些诗非常的亲切,信手拈来,一气呵成。诗中都是以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为背景,通过非常平凡的小事,让人感触颇深,给人无穷的回味。同样,李白的律诗也往往不拘于对偶,别有一番风味。就像五律中的《送友人》,应该用偶句的地方不用偶句,不应该用的地方偏偏用了,离别的悲痛却体会得真真切切,率性为之,语言流畅,无拘无束,行云流水,让诗歌艺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如此可以得出,在隋唐这个特定的时期,为李白的性格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形成其主要诗风的内在土壤的是他那洒脱不羁的气质和傲世独立的人格。而李白诗歌情感表达得十分浓烈,极富感染力,悲喜异常强烈鲜明,又都是他豪迈奔放、飘逸如仙的性格的真实写照。因此,李白的个性魅力和诗歌的风格交相辉映,放射出夺人的光彩,展现了诗歌艺术的无穷活力和朝气,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这就是李白的诗歌之所以流芳百世、独一无二的原因。李白诗歌代表了唐朝的特征,是对唐朝文化的反映,也正是唐朝肥沃的土壤孕育了李白的性格,让他的诗歌彰显出无穷的魅力,给世人留下最珍贵的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 尹爱荣.豪放飘逸 飞扬个性――论李白诗歌的主导风格[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0):117-118.

[2] 仝建军.谈李白诗歌“豪放飘逸”风格的成因[J].考试周刊, 2011(53):32-33.

[3] 李向阳.论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风格[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12-13.

抒发豪情壮志的诗句范文2

谈到江南,我最喜爱的便是江南的雨了。无论是淅淅沥沥的春雨,还是萧瑟的秋雨,都将江南的美显得淋漓尽致。前段时间连续很久都是阳光明媚,似乎夏日还未远去。而这几日的雨,使我真正感受到了秋的味道。一场秋雨一场凉,我们换去了夏日单薄的衣衫,随着秋雨慢慢进入深秋。

不知为何,比起阳光灿烂的晴天,我却更喜欢雨天。我喜欢听雨滋润万物的声音,那是大自然最动听的音乐。雨天也使我变得惆怅,让我的思绪远离城市的喧嚣,飞向那遥远的古代。我常想象,那些文人墨客,长衣飘飘,独倚楼台,吟诗作赋。他们或抒发豪情壮志,或感叹春光易逝。我最不能忘的,便是易安的《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几年前读到这句诗,也是在一个下雨的秋日,愁绪油然而生。现在虽不如当年那么易感时伤事,想到这诗还是对易安有些怜惜。如此忧伤的诗句,也只有易安能够写到这样的境界。

我一个人撑了伞,到附近的公园去散步。近来忙于学业,已经很久没有来这里了。它还是当初的摸样,一样得树木茂盛,一样得宁静安详。一树树桂花开得分外妖娆,香飘万里。在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只有回归自然的美好。我沿着青石板普成的小道走着,两边的花草打湿在雨里,一抹抹鲜绿上点缀着红色。我忽而想起戴望舒的《雨巷》,那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撑着油纸伞,在雨中行着,哀怨而又彷徨。她寂寞的背影点亮了谁的眼睛,又模糊了谁的风景,遇见她便是最美丽的邂逅。多少才子佳人,在江南的烟雨里,有了难忘的初见。

抒发豪情壮志的诗句范文3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 古诗词 教学方法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读古诗词应注重有意识地在诵读、积累、赏析、感悟、应用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因为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解读古诗词所蕴含的丰富内容,有助于学生了解祖国浩瀚的历史文化,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历代文学家灿若群星,也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在学生的成长历程中,通过对古诗词的学习,把他们引进古诗词的海洋,让学生打下扎实、厚实的文学功底。同志曾说:“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很多哲理。学一点古曲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提高修养、丰富思想。用朗诵加上音乐诠释的形式表现古典诗文,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有助于人们加深对古典诗文的了解,弘扬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在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课外古诗词鉴赏或与相关文言文比较阅读的题型。尽管学生能将老师讲过的诗词理解透彻,熟记于心,但由于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没有重视学习方法的积累及课外古诗词的拓展训练,导致学生在做这一类题时不知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每个教师提到的诵读。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正说明了诵读的重要性。汉语具备其他语言都不具备的音韵美,所以初读古诗文时,在读准字音的同时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读出古诗文的韵律、节奏。而且诵读要贯穿教学始终,在讲授的不同进度中对诵读提出不同的要求,加强学生对古诗词的语感训练。

例如:教学之前的读则主要是掌握诗词的断句、节奏,这是为了后面理解诗文作铺垫;而在学的过程中读的重点是针对字词理解,深刻地感受诗词中每一个字的妙处,以便于更好地理解诗文的内容及作者的感情;那么,在学完之后的诵读,则应该是最意味深长且最投入的,因为此时已能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情感,将自己置身于诗文所创造的意境当中,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其次,不同的作品背后反映的都是不同的时代特征。相应的,每一位作者所生活的时代环境恰恰影响了他们的作品主题。诗人在自己人生经历的不同时期都会有不同的情感,因此也会写下具有代表性的诗句。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自然对他们所作的诗词有了初步理解。我们无法穿越到每一个作者所生活的时代,无法了解他们的生活现状,自然对于他们作品中反映的时代特征及特殊的情感也就无法更好地去理解。所以我在教学的过程中会穿插讲解诗人的相关经历,带着这些对诗人的了解,相信学生通过之前的诵读和自己的思考,便能更好地把握住每首诗的内涵,从而理解诗人的情感,也更清晰地记录下每一位诗人的足迹。不会仅仅停留在对诗词本身字句的理解,不会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

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选取了杜甫的三首诗,这三首诗分别是杜甫青年时期生活在盛唐时所作的《望岳》,以及唐朝后期出现安史之乱时所作的《春望》和《三壕吏》。三十岁以前的杜甫“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一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抒发了此时的豪情壮志;然而三十岁以后的他经历了仕途失意、感受了世态炎凉、目睹了奸佞进谗后发出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感叹,展现了一位忧国伤时、关心百姓疾苦的诗人的才情。同时在初中的语文教材中还选取了诗圣晚年生活和感情的真实写照的代表作品《登高》。他的诗全方位反映了唐朝由盛至衰的过程,故被人称为“诗史”。

再如,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她的词可以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分为三个时期,不同时期的词风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身士大夫阶层的李清照有着爱好自然的性格和描摹自然的能力,而她在爱情描写上的“毫无顾忌”,显示了都市社会风气和文学气氛对她的熏染,所以在她早期的作品中有着“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诗句。而晚年的李清照目睹了北宋的破灭,经历了家族的衰亡,“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成了她作品的主格调。但她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南渡初期,还写过一首雄浑奔放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借项羽的宁死不屈反讽徽宗父子的丧权辱国,意思表达得痛快淋漓,表达了对宋王朝的愤恨。

当然,对于古诗文的教学不能只是诵读诗词、了解内容、理解情感,更要发挥想象,体会意境。

抒发豪情壮志的诗句范文4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自流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人们常说,国家不幸诗人幸,诗人不幸诗歌幸。这话如用在一代“诗圣”杜甫身上,可谓再合适不过。杜甫出生在大唐盛世,十三世祖杜预是西晋名将,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著名诗人,故而少年时也曾有过“裘马轻狂”的豪情,幻想着步入庙堂,“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醇”。但长年的战乱不仅使他的政治理想化为泡影,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也让他的生活日渐艰辛,晚年不得不四处漂泊,靠友人的救助为生。这两首诗分别写于767(《登高》)、768(《登岳阳楼》)年,离他去世只有两三年时间。研究者认为杜诗“晚节渐于诗律细”,所以这两首诗也最能代表杜甫律诗的风格和水平。赏析这两首诗,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杜甫律诗的一些基本特点。

从内容上看,这两首诗都是抒写登高所见所感。古代的文人有一个不太成文的传统,大抵逢高必登,登高必赋,为我们留下了无数杰出的登临之作。虽然这两首诗登高的原因各不相同(前者慕名,后者为重阳习俗),但这两首诗无疑都可作为这类诗歌的代表作品。因其登高,故而视点也是比较高的。《登岳阳楼》的视点是在岳阳楼上,诗人居高临下,面对着浩瀚的洞庭湖,四面湖光山色尽收眼底,所以写来大气磅礴。《登高》的视点在高台之上,因此远处的落木、江水形胜看得分明,写来自然雄浑。

写诗之法与作文之法大致相似,律诗写作也要讲究“起、承、转、合”之法。《登岳阳楼》起笔平缓,张弛有度,符合杜诗的一贯写法;而《登高》起笔连用六个物象拼合,涉及上、下、纵、横、视、听诸方面,节奏急促,读来却感觉整齐有序,笔法纯熟老到如此,非大家不能为也。这两首诗的三四两句都是全诗最用力之处,场面宏大,意境空阔是二者的共同特点。《登岳阳楼》用极为凝练的语言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展示了洞庭湖的非凡气势,此联一出,顿使其他描写洞庭湖的诗句相形见绌,古往今来也只有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可与之媲美。不同的是孟诗写实,所以极力夸张;而杜诗写虚,所以较为神秘灵动。《登高》此联则反其道而用之,用极为动感的语言具体而形象地描绘出落木在生命凋谢那一刻最为悲壮之美和江水绵绵不绝生生不息的蓬勃生机。这两联在气势上占据了全诗的最高点,便为下文的转、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杜甫的律诗名句多出现在此联,如《旅夜书怀》中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月夜忆舍弟》中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春夜喜雨》中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等等,虽然意境、作用不一,但写法大致如此。

抒发豪情壮志的诗句范文5

当前,在文言文教学中,不少教师仍采用“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串讲模式,致使学生缺乏自主性、能动性,根本谈不上享受获取知识的快乐。长期下去,学生一定会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厌烦情绪。如何让文言文教学走出困境,重新焕发活力呢?笔者谈谈自己在古诗词教学中的一点尝试。

一、多种美读,感悟诗意

山东省专家傅海伦教授说:“现在有的老师不重视朗读,只是听一遍录音,学生再跟着毫无感情地读一遍。”其实这些诗词应该是在我们的心里,应该是从我们的心里流出来的。这样它才能真正属于我们。

如我在教《望岳》一课时,最后一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这种气魄必须通过朗读才能体现,所以应注重学生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范读、引读、同桌读、评读、个人自由读,让学生通过读书来表达自己从诗中体会到的诗人当时的感情。当学生对这句诗有了了解之后,我再问:“这句诗可以用在什么样的作文中呢?”学以致用,就是要把这首诗收入囊中。

再如听山东省教学能手选拔课时,刘小凡老师教学《狼》一课时说:“要慢点读,读出一点文言味,要注意动作、语气、语调的停顿处理。比如:‘屠暴起’特别重读‘暴’。”我把这种方法实践在自己的教学中,也常用生动的语言、昂扬的激情来感染学生,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将学生由语言、文体的层面引入文化、人文的层面。

二、反复体会,理解诗意

“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蠹鱼尔何如,终日食糟粕。”清代诗人袁枚一首读书诗提醒了人们,读书要求理解,切莫囫囵吞枣。逐字逐句生硬地翻译诗句,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思和作者想表达的思想,这是非常乏味的,也是效果极差的教学下下之策。

在介绍了诗人的情况、时代背景等基础性知识后,带领学生反复阅读、体会,循序渐进,让学生理解诗意,对诗文理解、体验、品味,读出里面的味道,品出“语文味”。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就是要彰显语文味,但是我们初中生的水平有限,要他们从内容到形式全部理解、吃透是很不容易的。他们只能完成一部分目标,另一部分目标留到以后再领悟。所以把整首诗用美的诗化的语言描绘一下,即达到了我们理解的目标。

三、细腻品读,入情入境

如何描绘得生动形象呢?那就需带领学生进入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感情,引导学生借助诗人的丰富联想,展开想象,领略诗人雄伟的气魄,以及诗人的情怀。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先让学生在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放声朗读几遍,闭目想象,体会感情,入情入境,大胆想象当时的意境,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

如教学《使至塞上》一课时,我带领学生一起构思诗中的画面,也可以用简单的笔画勾勒出大致的意思。“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用一个“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体现了绘画美、线条美、色彩美。

由此看来,师生们在心中构建出这样的图画,或者师生共同创作粉笔简笔画,能极大地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呈现形象鲜明的画面,能使学生更好地得到艺术享受,使学生真正地“得道”。值得一提的是,不必使用具体的沙漠、落日等照片和图片,这样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反而大大折损诗歌给我们带来的想象空间,破坏学生品读诗歌的审美和想象。

四、结语

撷英拾华,点滴积累,诗歌的教学任重而道远,教无定法,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我坚信,朗诵、背诵是诗歌学习的不二法门。我浅述自己的一点不成熟观点,抛砖引玉,愿与君共勉!

参考文献:

[1]贝学问.阅读教学,蕴含生命的教学――从散文《绿》的课堂教学说开去[J].新语文学习,2014,(2).

抒发豪情壮志的诗句范文6

曾看到有位网友写过这样的诗句:“当风雪阻断归路,我们彼此取暖;当主权面对挑战,我们亮出利剑;当圣火遭遇屈辱,我们义无反顾;当病毒吞噬生命,我们用爱弥补;当列车冲出轨道,我们竭诚互助;当震撼撕裂大地,我们开山辟路;勇敢面对磨难,挺起中国的脊梁!” 诗句朴实简练,却抒发了共和国的儿女们对祖国母亲的心声,唱出了儿女们为有一个坚强的祖国母亲而自豪的赞歌。

走过六十个春秋,追忆烽火岁月。我们有过苦难,我们经历过磨砺,我们有过苦涩的追求,我们都挺过了,我们都走过了,祖国的脊梁坚强了;我们有过梦想,我们有过豪情壮志,我们也有过无数快乐和喜悦,我们都拥有过,我们都经历了。我们为有一个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民族而自豪,我们为祖国有一个坚强的脊梁而骄傲。

有人说,一个人如果没有脊梁,就不会站立行走;一个国家如果失去了脊梁,则只能屈服在别人的脚下,匍匐爬行。是的,有了坚强脊梁的国家,才会有克服困难、自强不息的动力,才会有不被任何困难所吓倒的勇气。过去的这一年走过的日月,是祖国经受磨砺的日子。雪灾、“4·28”撞车事故、5.12汶川大地震……一次次天灾人祸似乎接踵而来,祖国在忍受着痛苦,也在为那些离去的儿女们流泪、心痛。可祖国依然挺立着,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名字的中国依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祖国依然坚强着,一个具有中华民族的信念和精神、勇往直前的祖国比任何时候都坚强。灾害灾难,可以移山填海,堵塞河流,可以摧毁我们美好的家园,可以让我们失去善良的家亲。但是,动摇不了儿女们的意志,压不垮我们祖国的脊梁。脊梁看似平常,但它却是支点。它不仅是一个人站立的支点,也是一个民族雄起的支点,更是一个国家昂首前进的支点。脊梁有时看不见,但却能感受的到,它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进取的精神和力量。只要有了不屈脊梁的人民在,只要有了坚强的祖国脊梁在,任何困难都阻挡不了我们奋进的动力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