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规划理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乡规划理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乡规划理论

城乡规划理论范文1

关键词:城乡统筹;总体规划;规划设计;管理建设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城乡统筹发展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在生产力水平和城市化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选择。其根本目的是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在加快城市化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城乡之间的双向流动,实现资源共享、合理配置。

1.城乡统筹发展的重大意义

统筹城乡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统筹城乡发展全面按照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将城乡规划摆在首要位置。

统筹城乡发展就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增加农村农民收入,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全面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在统筹的基础上坚持科学发展观,和谐发展人口、环境、土地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保证城市发展的基础上积极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经济发展模式,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奠定理论基础。统筹城乡发展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站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角度上考虑三农问题,以工业化带动经济的发展,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步伐,实现城乡经济良性循环[1]。城乡统筹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近几年,城乡规划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城乡统筹规划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转向更好的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2.完善城乡规划编制、管理体系

2.1完善城乡编制体系,坚持以城市规划为重点

城乡规划主要是以城市发展为重点,以乡镇区域规划为依托,整合城市整体规划、建立镇、乡控制性规划以及各种专项规划,使编制内容覆盖到乡、镇、村,构建科学、合理的城乡规划体系,强化城乡规划对城镇建设的先导、统筹作用[2]。

2.2完善城乡规划管理体系

建立统一的规划管理体系,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在此基础上进行城乡空间布局规划,科学划分不同的功能区。强化全局意识,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发展方向,结合经济发展和土地供应计划,有序的推进城市建设,使重点建设项目与城市、乡镇以及土地利用相协调。

3.城乡统筹发展的切入点

城乡统筹发展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涉及社会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要想解决好这个问题,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能完成的,必须抓住主要关键点,进行全方面的统筹安排。城乡统筹规划必须以农村社会保障为基本出发点,目前农村最基本的问题就是农村没有制度性的保障措施,农村养老问题没有得到妥善处理,农村困难户享受优惠政策的家庭达不到当地平均生活水平。统筹城乡规划发展要以农村文化教育事业为重点,重点建立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实施政府补贴、社会捐助等资金筹集办法[3]。政府要增加对农村教育事业的投入,通过各种渠道把城市文化传播到农村中去。统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村村通电、村村通水,要保障农村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

城乡统筹发展是通过城乡规划创造平等的新型城乡关系,打破二元结构,促进城镇发展,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同时,解决好三农问题,为提高农村经济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做出巨大贡献。

4. 城乡统筹发展的规划原则

4.1区域性原则

城乡统筹规划的原则是要求要从城乡区域的整体角度出发,缩小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突破传统的规划模式,注重区域范围内的城乡统筹,构建城乡之间共享的基础设施模式。

城乡统筹的主要任务是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共享,使城市基础设施服务于农村地区,突出农村的发展特色。

4.2协调性原则

城市基础设施规划主要是对影响区域发展的基础设施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从整体结构上协调区域的统筹规划,避免重复建设。乡镇要依靠工业化带动二三产业的发展,通过城镇发展带动城乡劳动力,加强新农村建设[4]。同时强化农村作为区域生态地区,保障城镇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

4.3适宜性原则

城乡统筹规划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农村较城市发展有自身的特点,不能将城市发展模式直接用于农村发展,因此,城乡统筹建设要结合城乡发展现状,既要采取城市建设发展模式,又要结合农村各自建设的方式,以适应城乡不同阶段的发展要求。

5. 多元化能源供应系统

5.1能源结构发展趋势。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可再生能源对未来能源的重要作用,国家采取各项政策支持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在可再生能源开发中生物能占重要位置,其次是太阳能。因此,为了推动城乡统筹快速发展,必须加强对新能源额开发利用[5]。

5.2城乡能源系统规划。既满足供应又保护环境是城乡发展的有力保障,随着国内外能源的调整,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优化产业结构,在加快农村新能源开发过程中,改善农民生活物质条件。例如村庄可以依托养殖场建设大中型沼气池,推广节能改造等技术。

6.城乡统筹发展目标

6.1经济目标

城乡统筹发展的经济目标是形成一个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产业布局,充分发挥乡镇企业和工业园区优势,实现城乡之间合作,农村发展要依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城乡结合、工农结合的经济实体。

6.2社会目标

城乡统筹建设要解决劳动力的转移,吸纳劳动力必须依托城市化进程,而由于空间发展机会不均衡,因此要鼓励劳动力自由流放。城乡统筹建设的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规划要实施政府制定的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建立区域性协调机制,城乡统筹规划要多方向筹集资金,要多层次、多渠道增加设施建设投入,把城乡统筹建设推向社会。

6.3生态目标

城乡统筹规划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第一位,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前提下不损害自然环境。城乡统筹建设要首先对绿地进行规划,规划生态环境空间和布置生态设施,为可持续发展留足生态空间。同时要充分发挥城乡优势,农业上建立绿色农业生产体系,同时结合旅游资源开发生态旅游业,建立乡镇绿色生态体系。

总之,统筹城乡发展是要站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把城市和乡村的发展做一个整体的统一筹划;统筹城乡之间的发展是要解决城乡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以达到协调发展的目的;统筹城乡是要发展城市和乡村,缩小它们之间的差距,根据各地域的发展特点,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多样性,达到城乡经济水平的和谐发展。

结语城乡规划中明确指出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的原则,将具有密切联系的市、乡、镇和村庄纳入统一规划之中,保证一定空间距离的范围内资源配置、生活供应、设施共享等能够实现相互依存、紧密联系。

参考文献

[1]罗承勇.影响城乡统筹的制约因素和协调发展对策[M].决策导刊.2007.第10期

[2]王鹏.城乡统筹背景下乡村规划的空间层次与GIS方法[J].2008年城市规划论文集.

[3]贾若祥.我国城乡协调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推进决策[M].中国发展观察.2008

城乡规划理论范文2

[关键词]:城市规划管理;城市规划设计;影响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现阶段,经济的繁荣首先体现在城市发展方面,其城市发展水平离不开好的城市规划,城市规划设计起着主导作用。当然,设计规划更需要科学的城市规划管理做指导,城市规划管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领路人,它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毫无疑问,为了确保我国城市经济能够健康发展,使城市规划能够顺利地实施,政府及相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城市规划管理对规划设计的影响。在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我们不但要享受社会进步与发展所带来的成果,而且还要继续审视城市规划管理中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如果不及时处理现有问题,城市经济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综合效益都会受到严重影响。因此,研究城市规划管理和城市规划设计的关系是关键,同时要深入探讨城市规划管理对城市规划设计的影响因素,以便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解决。

一、城市规划设计与规划管理

1.1城市规划设计

所谓城市规划设计,它属于一门综合性学科,而且正处于发展过程中,目的是为了创能够适合人类生存发展的一切实践活动。初期阶段,城市规划建设需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同时以所处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为基础,为未来城市的发展提供有效策略,要求在一定时间段内实现目标的规划设计。从规划设计的区域和完成时间来分析,城市规划设计可以分成全局规划设计和区域规划设计、长期规划设计和短期规划设计。完善城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范围也随之广泛,内容也开始向综合性方向发展,即越来越重视城市不同职能的区别,根据不同交通和自然差异而设计出不同方案。

由于城市设计具有较强的综合性,除了包括事物本身,而且还需要联系与其他事物的关系,城市规划设计水平决定着一个城市建设质量的优劣。具体地讲,在实施城市规划设计时,必须全面考虑各方面影响因素,比如历史社会、人为、地理等方面因素,只有这样,城市建设才能更好地进行,即做好城市发展,需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采取有利于城市实际发展需求的良好规划设计。

1.2城市规划管理

所谓城市规划管理,指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调节、控制和引导该城市的建设情况,它是

一个城市取得发展与进步的基本前提,更是全面落实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保障。简言之,城市规划管理是为了城市发展的需要,促使我们能够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合理规划城市建设中的各项活动和和管理。 对于城市规划管理而言,需要优化资源配置, 充分调整城市空间,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人们的生活环境和质量,不断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水平。因此,城市规划

管理在城市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城市管理规划内容主要有两种。

1.2.1城市建设选址

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不管是选择和确定公共设施建筑,还是大型行政行建筑的选址,都是城市建设、使用土地的基本前提。现代化城市建设需好的导向和操作,必须充分发挥良好项目选址的作用,由于它是城市规划和设计得以保证的关键,对城市总体布局起着积极影响。

1.2.2城市建设用地

用地规划是城市规划管理的核心内容,它直接负责城市的总体规划,严格按照城市规划设计对每块土地的使用和开发范围进行确定,同时提出占地的使用要求,使所有城市建设都以此为基础而进行发展。城市建设的用地管理,必须依托规章制度,经过国家的土地资源管理部门和地方相关部门批准审核后,方可对此土地进行建设,并投入到该城市的管理之中。

二、管理对设计的影响分析

城市规划管理为城市的不断发展提供更加可靠的建设方针,使之更加合理、有效。对于土地管理而言,管理要求是对已有土地进行合理分配,从而使设计者需要按规律办事,满足一定物质元素的同时,还要达到建设目标,即对现有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另外,通过科学的土地管理,还会城市园林设计带来影响,这就要求规划设计之的时候,必须考虑到特定形式的美观和视觉效果,争取能够合理地利用土地,这方面要求城市规划设计重视地理知识。同时,在设施规划管理中,建设管理也非常重要,即设计蓝图的总体与局部布局需要符合未来建筑体的风格和造型,从全局出发,重视整个效果(图1所示)。

(图1:现代城市管理规划图)

具体地分析,管理对设计的影响因素基本上有几点:其一要实现城乡协调规划与统筹发展的相结合管理方针;其二要协调设计规划与环境资源,为了获得足够的使用水源,必须调配局部的水资源,以便支撑现代化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新的发展目标和建设项目,同时要完善增长方式,确保增长的质与量;其三要实现规划的重点,从增长对象、增长速率转移到合理有效地控制环境方面,在实现经济利益的同时,需要科学地开发建筑项目和建设规则,有条有理地对各部分建设所需使用地面积进行安排,对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从而制定出行之有效的管制和空间政策,为资源利用提供保障;其四要使城市规划具有大众化政策性质;其五要使规划向全面的技术学科方向发展,应用最新科研成果,从根本上提高城市规划设计的可行性和科学性。一句话,规划管理影响对投资环境,进而影响城市的未来规划设计目标,所以要把握相应的影响因素,拥有科学的前瞻性,最大程度地保证城市规划的设计效果。

三、城市规划设计的遵循原则

在我国,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社会对城市的发展水平和建设要求都不尽相同,所以研究城市规划设计的重点都是随着时展而不断发生变化。比如:城市规划时,需要依据相关强制性内容的规定进行规划;修建规划中,首先要了解各种建设工程的空间关系,查看建筑布局有没有合理;市中心规划时,需要突出城市核心地区能够健康发展,从而确定科学的建筑空间布局和管制措施,整个管理都是以行政管理的角度编制为基础;同时应用地理学、社会经济学、生态学、行为心理学等城市研究的优异成果,不断丰富城市规划理论。

在实施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几项原则,像总体布局原则、经济效益原则、安全合理原则。总体布局原则,这点非常重视整合性,即在整体与局部发展方面需要遵循特定的辩证原则,从全局出发,保证各个部分在空间上都能很好地与整体相互衬托;经济效益原则,这点非常重视经济节约原则,即在利用土地资源时,要求合理使用,科学地确认城市建设的用地指标,形成有效的整体投资结构;合理安全原则,主要以前两者原则为基础,深入设计城市的未来发展路径,要求高度重视特殊地理位置的防灾和抗灾能力。

四、城市规划设计的发展趋势

目前,在城市建设工作人员的努力探索和实践下,城市规划的调整方案已经得到很大改进,其行为也得以修正,从而得出结论:只有实行新的城市规划设计,才能合乎城市发展趋势,像系统工程学、工程控制、电子计算机遥感等一系列的新技术不断涌现,已被逐步推广到现代城市中,而预测评价更有利于提高城市规划设计的质量。因此,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人类必须不断学习,争取具备广泛的知识、丰富的创造力,从而创建科学的城市规划管理。

结束语

总之,作为城市向前发展的重要管理活动,城市规划在一定程度上指导着其他市政项目的管理,本文通过研究城市规划管理对城市规划设计的影响,从而找出当前城市发展的不足之处,为进一步实施新的城市规划管理措施提供重要依据。优化城市规划设计,有利于城市规划管理的实施,才能从整体上实现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使之顺应时代和社会变迁。因此,只有科学、效地协调二者的关系,才能使城市建设更加美好,国家才会繁荣富强。

[参考文献]:

[1]植鸿.城市规划管理对城市规划设计的影响[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7).

城乡规划理论范文3

黑川纪章在书中写道,“机械原理”时代,人们的思维方式是机械的二元论,非此即彼,是追求“真”的时代。而生命时代,则是多元共生的,是追求关系的“真”的时代。现在在认识论上已经从否定和矛盾的时代,转向了包含有否定和矛盾的时代;从亚里士多德和康德的领域,转向非亚里士多德和康德的领域;整个知识体系都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由“布鲁巴基体系(Bourbaki)转化为非布鲁巴基体系”。

布鲁巴基体系是新科学中经常使用的概念。简言之,就是基于二元论的客观主义、合理主义的概念,将能够证明的和无法证明的事物区分开来的科学实证主义。“布鲁巴基体系”包括:伽利略、牛顿力学、笛卡儿、欧几里得几何学、安托万的化学和达尔文主义等等。与此相对,“非布鲁巴基体系”则包括:莱布尼茨、斯宾诺莎的巴洛克自然科学、戴卫·博姆的内藏秩序、大卫·彼得的共时性、黎曼空间、凯斯特勒的整体协调、曼戴尔布罗特的佛拉塔尔几何学和普里高津的耗散结构论等等。

2.关于共生思想

众所周知,共生思想是黑川纪章哲学理念的主体。它以日本传统文化的唯意识论、三浦梅园的“反观合一”辩证思维、铃木大拙的“即非理论”和大乘佛教与禅宗的“诸行无常”、“万事皆空”等等东方的哲理为本,同时又汲取了西方哲学家凯斯特勒的“子整体结构”、法国哲学家勒泽的生命结构和庞蒂的多价哲学,使共生思想上升为一种哲学理论,并成为超越规划建筑领域的很有影响力的学说。

2.1共生思想的来源

“共生”一词来源于佛教的“共存”。按照黑川纪章的说法,佛教中的共存思想,带有一定的唯心主义色彩,所以很快就放弃了。后来,他又了解到“共棲(共生)”一词也是生物学上的重要概念,并且超跃了佛教理念,于是他便又开始使用“共生”这个词了。共生思想的形成,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60年代的新陈代谢和开放结构概念,以面向未来的高技术建筑表现成长和代谢;70年代的变生、中间领域和模糊理论,开创了城市和建筑中的“灰空间”;80年代以后,开始对共生的概念进行补充、完善和发展。尽管共生思想只是黑川纪章哲学理念的现在表达,但是他认为,“共生”在21世纪,将会成为时代的关键词。

2.2共生思想的内容

共生哲学的内容包括:历史与未来的共生、异质文化的共生、部分与整体的共生、内部与外部的共生、理性与感性的共生、宗教与科学的共生、人与技术的共生、人与自然的共生,甚至还包括经济与文化的共生、年青人与老年人的共生、正常人与残疾人的共生等等。共生哲学涵盖了社会与生活的各个领域,将城市、建筑与生命原理联系起来,它不仅是贯穿黑川纪章城市设计思想和建筑设计理念的核心,也是他创作实践中遵循的准则,这在他的城市设计和建筑作品中均得到体现。

3.城市规划以及发展理论引入热力学平衡

3.1概念的城市论

黑川纪章将热力学中的平衡概念引入了城市理论。在热力学中,动态稳定取决于平衡增大,所谓平衡增大就是多样化发展膨胀的结果,其极限状态将是走向“热死”。这是由于过度的多样化,而使其整体变得僵直,平衡增大的可能性亦将丧失。其实,无论是宇宙,还是人类社会,都在逐渐地增大,变得越来越复杂化、多样化。如果这样不断地扩大下去,最终都将走向“热死”的状态,而城市的建设也是如此。

城市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一直在不断地向着多样化扩展,城市中各种关系的平衡也在增大,而这种多样化扩展的尽头,是无秩序的城市状态,进而是各种各样的城市构成要素相互对立的状态,在逐渐向着“热死”逼近。例如我们国家的几个大型城市——北京、上海的城市发展,它们在发展上的投入已经远远的超出了产出(建成后的使用效果),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建筑师与规划师所做的,原本是想创造秩序,但结果得到的却常常是破坏了平衡。例如在城市规划中为了解决交通问题,建造了高速公路,但在空间环境上却造成了破坏。所以,以空间平衡的概念来衡量,则是负的投入。而所谓的创造性行为,又几乎都可以被看做是在打破平衡,是负的投入。因此,为了推迟“热死”状态的到来,减少破坏,在城市建设中,就要建立起动态稳定系统和循环系统,使城市的成长、变化平衡发展。

4.城市功能的综合化

在现代的城市规划中,公园、居住区、商业区和工业区等等,在地域上是被截然分开的,各种功能用地由道路相连。这种源于CIAM的规划设计理念,已成为功能主义的现代城市规划基本理论,目前我国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广泛采用的平面功能分色表示方法,就是这种理论的产物。黑川纪章认为这种规划设计理念,是上一个时代“机械原理”的东西。他说:“牛顿解剖了宇宙,达·芬奇解剖了人体,柯布西埃则解剖了城市。”

在强调工业化、机械化的时代背景下,无论什么事都会以分离主义和机械构成的零件来加以说明,即容易理解又十分明了。而且这对打破当时社会上的封闭保守性,也是最理想的思想武器。功能的纯化、广阔的空地、绿化、阳光和新鲜空气这些口号,被当做现代化的形象为人们普通接受,进而成为世界共通的现代化城市的目标。

但是,在生命原理时代,这种合理的功能分离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批评。居住区与工作场所和商业区的分离,不仅无谓地增加了人们花费在路途上的时间,造成了交通拥挤,而且也使得办公区到了晚上和节假日,便成了一片寂静的死城。更有甚者,那种按照收入划分居住用地,依据政策把收容残疾人和老年人的福利设施建在郊外的做法,更是严重地违背人情世故。它不但令老年人和残疾人从市中心被分离,而且还从人际关系上被隔离。

5.基于共生思想的从树形结构向根茎与网状系统转换

黑川纪章受《反俄狄浦斯》一书的影响,将生物学中的根茎、链环和网状系统引进城市规划领域,提出了生命时代的城市结构将从树型结构向根茎或是网状结构转换的预言。

过去的城市空间结构多在中心区设置商业中心、市政厅等设施,在城市的几何中心附近建造市中心,并以其为中心呈放射状扩展开去。后来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市中心的功能便被肢解给外围的副中心。这就是传统的“树形”结构,从树干上分出树枝,再由树枝分出更小的树枝,然后是树叶。这是古典的城市结构,等级严格、主从关系明确。

而黑川纪章提出的“根茎”结构,则是许多异质体相互缠绕、呈交织状态的系统。它们之中没有秩序,也没有中心,一直处在动态的变化之中。城市单元社区没有核心,循环系统设在外围,在外侧拥有中心设施。如果城市的人口增加了,只要添加循环系统就行了。由于中心设施在单元的外侧,所以将添加的部分与原有的设施连接在一起时,也不会给生活带来不便。如果新添加部分的人口再次增加的话,还可以适当地在外侧再建造中心设施,添加循环系统的环,如同细胞繁殖一样,不会失去原有的平衡。

按照这种革命性的理论建设的城市,是黑川纪章1967年规划的菱野新城。

6.街道空间的意义——中介与活动场所

6.1东方城市街道空间

东西方城市空间的特征有着很大的差异,黑川纪章以敏锐的观察力指出:就传统城市的空间形态而言,“东方的城市没有广场,西方的城市没有街道”。他在对印度、中国和日本古代的城市进行了分析总结之后,得出了东方城市中的公共活动,主要是在街道上进行,街道不仅具有交通功能,而且还具有生活功能的结论。古代的印度和中国都是直线型网格状道路结构的城市,在这些城市中没有广场,公共设施、商业设施和宗教建筑都沿着道路分散布置。印度古想城市的中心是一棵菩提树,而中国古代城市的中心则多是衙署、鼓楼,均不是直接与市民生活紧密相连的城市核心。日本的古代城市也是如此,市中心是城主的住宅,市民都住在城堡四周。在东方城市中街道承担着商业活动、信息交换、人际交往等多种生活功能。到了节日,游行的人群也巡回在街道上,而“街头说法”、“街头叫卖”、“街头表演”和“街谈巷议”等用语,都说明了是街道把人们的生活与城市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

6.2东西方在城市街道空间的差异

西方欧洲的城市,是靠广场上的聚会,将市民生活与城市联结在一起的,广场是提高城市意识的媒介空间。西方的城市空间结构在两方面与东方的城市不同,其一是公共设施多设在城市的中心部,具有公共空间作用的是广场;其二是道路空间结构,即“路”和沿路两侧建筑的空间关系不一样。沿街建筑不像东方那样相互融合,而是被一堵石墙隔开,道路功能单一,只作为交通使用。

因而黑川纪章便以兼容并蓄的多价共生理念,提出在现代的城市设计中除了引进西方的城市规划原理之外,还应该使优秀的东方传统规划思想得到继承发展,在现代的城市中创造富有生气的街道空间。同时,他还认为这种街道空间是典型的中间领域,极具东方魅力,是生命时代应该发扬光大的东西。

7.世界城市与超级城市

在信息社会中,随着交通、信息的不断发展,定义城市的依据也在变化。与人口数量、产业结构相比,信息量、活动量和活动密度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现在人们的生活活动范围已经超出了城市领域,在区域城市之间不断地流动,城市群的形成就说明了这一现象。黑川纪章以环状结构来解释日本的城市群———都市圈,环状结构的都市圈没有中心,也没有起点和终点,永久运动。他还进一步地借用希腊城市规划师德库佳迪斯的理论,将大都市圈扩大到世界范围。他认为,如果世界上一些大都市之间的联系比其所在国城市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信息和各种资源流动更加密切的话,那么这些城市就应该被称作“世界城市”。毫无疑问,“世界城市”成立的时代,就是超越国境活动的“世界人”奠定地球最后文明的时代,当这一文明真正成为人类文明的主体之时,现在的大都市中就会出现一种所谓的超级城市群。

超级城市群是与“世界人”的居住模式相适应的城市集群,超级城市群也是最大的世界城市网络。如果说城市群是20世纪最大的研究课题,那么世界城市和超级城市群就是21世纪最大的研究课题。如果世界各地的大城市都成了世界城市,那么世界城市体系就不再是权利的体系,而是作为“世界人居住的模式”而存在,那时,将会不断地发生超越国境的人口大流动,全球化的时代便会到来。从现在的情况来看,种种迹象均表明这似乎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向。

城乡规划理论范文4

【关键词】城市规划;生态伦理思想;实际应用

引 言

城市规划是一种研究城市未来发展方向和城市合理布局的综合部署,它是在专家科学论证的前提下,对城市的空间结构和经济社会结构等发展进行的规划,不仅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重要依据,还是实现城市社会和经济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在改善人们居住环境和保障社会公共利益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城市规划中,生态伦理思想的介入,不仅运用伦理道德的约束力来规范城市土地的利用,有利于促进城市规划的科学合理性,而且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由此可见,生态伦理思想在现代城市规划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一、城市规划中的主要理念及生态伦理思想内涵

规划理念对城市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目前我国城市规划中的理念主要有两种。

1、实用主义的城市规划理念

在实用主义理念的指导下,城市规划主要是为了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等一些实际问题,这就是城市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追求眼前短期的经济效益,城市规划中主要以技术标准为主,讲究效率优先,有时甚至为了城市发展需要以牺牲生态环境作为代价,造成城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的严重失衡,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人本主义的城市规划理念

人本主义是长期以来城市规划中遵循的一个标准和原则。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城市规划的主要目的就是解决人们的居住问题,为人们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是城市存在的价值。但是,由于过分强调以人为本,漠视了大自然系统,不能在人与自然中间做好平衡,有时为了满足人的发展需要,不可避免会在一定程度上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也不利于城市的未来发展。而生态伦理思想的出现则解决了这一问题。

3、生态伦理思想的内涵

生态伦理学是随着生态危机而出现的一门新兴学科,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在今后的发展中,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在城市规划中生态伦理思想也会越来受到重视。对于生态伦理思想的内涵,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

3.1生态思想价值观

在过去,我们对于大自然都是征服、改造和利用,缺乏对大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而生态思想价值观,简单来讲,就是希望人们在了解大自然的基础上,保护大自然的生态环境,改变过去对大自然的各种偏差性观点和看法,在对待大自然方面建立一种新的思想价值观念。

3.2生态道义思想

在生态道义思想中,自然界中所有的生命和人都是平等的,和人一样拥有着道德权利,这种敬畏生命的思想也就要求人们改变过去对待大自然的态度,与大自然平等和睦相处。总之,无论是生态思想价值观,还是生态道义思想,都体现了生态伦理思想的内涵,都要求人们尊重大自然,保护大自然,与大自然和睦相处【1】。

二、城市规划中应用生态伦理思想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在城市化建设中,生态伦理思想融入城市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1、促进城市规划学科建设

从全球范围来看,截止到20世纪初期,城市规划学科的研究就一直停留在自然科学的一些技术层面上;到二战结束后,城市规划才进入到社会人文层面。我国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更是十分有限。城市规划学科建设的滞后,严重影响了城市规划的水平和质量,不利于城市未来的发展。在这种学科背景下,面对现实中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20世纪70年代以后生态伦理学科出现了,它为城市规划学科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活力,对城市规划学科建设来说意义重大。

2、新时期城市发展的要求

在过去,在一些项目投资中,人们一般都会选择在信息、人口以及交通等集中的地区,这也使城市承担了更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任务,与此同时,它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的规划,迫使城市规划以实用主义和人本主义为指导思想。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更加注重与自然和谐相处,因此,以实用主义和人本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城市规划已经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所以,生态伦理思想的融入也是新时期城市发展的需要。

3、促进城市关注“弱势群体”

从生态道义观念来讲,自然系统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人群之外的一个“弱势群体”。在现阶段,我国城市规划依旧是以人为主,对于自然系统这个“弱势群体”缺乏关注。而生态伦理思想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在解决社会矛盾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城市中“弱势群体”的关注不仅体现了城市规划的公平性,而且还有利于城市的长远发展。由此可见,生态伦理思想也是促进城市关注“弱势群体”的一个重要方法【2】。

三、城市规划中生态伦理思想的具体应用

生态伦理思想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转变城市规划思维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做好城市规划工作,我们需要借鉴其他一些学科的成果,从而为城市规划提供学科理论基础和条件。生态伦理学中所涉及的一些观念和思想就拓展了城市规划中原有的学科视野,不仅可以在城市规划中表现伦理道德精神,而且也使城市规划中的学科交叉变得更加广泛,增强了城市规划的多元化。第二,创新城市规划方法,使城市规划更加严谨。在传统的城市规划方法中,人们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关注较少。鉴于城市规划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处理方式,生态伦理思想的融入一方面创新了城市的规划方法,另一方面也保证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妥善安置,这样就使得城市规划更加严谨和全面化,进而增强了城市布局的合理性,也有利于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3】。

2、合理利用资源的思想

顺时、节约、保护自然的生态经济思想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政策不谋而合。孟子主张按照自然的时间规律办事的思想观念,在他的书中有许多体现。孟子把顺应时节的生态观念提到了重要的地位,要求人们在正确的时间里进行农业生产,那样粮食和食物就会满足人们生活需求。在动物繁衍生长的时节不要进行渔猎,那样在捕鱼打猎的时候不会空手而归。在树木植物生长的时节封山育林,不要砍伐,那样在用到木材的时候才会有充足的资源。孟子还说:“齐人有言日:‘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磁基,不如待时。今时则易然也”。孟子告诫人们与其有智慧,不如借助时势,正如在农业生产中与其有农具,不如不误农时。孟子的这些观念告诉人们要节制物欲,不能对生态资源有随时索取的恶劣习惯,适时而作才会取得更加丰厚的回报。也就是说要尊重自然规律,保护自然资源,将顺应自然与合理利用自然结合起来,决不能取之无度,用之无节。

结束语

在现代城市规划中,生态伦理思想的介入,改变了过去以人为中心这种单一的思想价值观念,完善了城市规划中的思想价值体系。在生态伦理思想的指导下,城市规划中实现了人与自然系统的双赢,也符合我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发展理念,也有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今后我们要加强对生态伦理思想的研究,加强它在城市规划中的推广和应用,使城市更好为我国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服务。

参考文献

[1]应云仙;汤坚立;李王鸣.生态伦理思想在城市规划中应用的初步探讨[J].城市规划.2012(09):134.

城乡规划理论范文5

关键词:西方城市规划 规划理论 社会公平

1.乌托邦、空想社会主义与社会改良

19世纪下半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都已进入了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工业大生产所带来的社会结构、生活形态等方面的改变多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工业革命带来了工业城市的快速崛起,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爆炸式的增涨,城市建设中的种种矛盾例如及其昂贵的地价、恶劣的居住环境、混乱的城市结构、空间上的阶级对立、严重落后的公共卫生设施等,都使得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城市患上了的可怕的城市病。

1.1乌托邦与空想社会主义:面对资本主义的一系列弊端,很多怀有良知的先驱们开始质疑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并探索着他们理想中的国家与城市形态。今天一般将这些早期伟大思想家们的各种理论与概念,统称为“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来自于英国的人文主义者莫尔的“乌托邦”概念。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城市建设思想来源于他们的社会思想,他们认为必须建立理想的社会制度,在理想的社会制度下,来建设理想的社会形态与城市空间形态。如欧文的“新协和村”就是建立在公有制、自给自足的基础上建设规模适度的社区。

1.2社会改良:一些有远见的规划思想家在社会改良思想下希望通过物质空间的改变来缓和当时的社会矛盾。代表人物有霍华德、盖迪斯等。先驱规划思想家们纷纷探索城市建设的理论、模型和方法,以城市空间结构的重组来重构社会生活。霍华德、格迪斯与芒德福被并称为西方近代三大“人本主义”规划思想家。他们把社会改良或改革与城市建设联系起来,将以人为本作为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核心思想,人本主义思想家的思想与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出自人性对大自然的爱”,目标是实现“公平”、“城市协调和均衡增长”。

2.二战后至1980年代:公平问题成为规划中的重点

二战后,新的社会矛盾与公平问题依然存在,在60 年代初期,美国掀起了一系列民主、民权运动,政治多元化的呼声越来越高。同时,人们不断要求社会为所有的居民提供均等的社会权利。

二战后,西方城市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更新运动,城市更新运动的目的是土地的重新开发,清除城市中心区的贫民窟,同时提供更多的住宅。但在操作过程中,城市更新采取了大规模推倒重建的改造方式,变成了以造成大量居民动迁为代价来实施由政府主导的大型开发项目。在城市更新运动中,正如当时人们所批评的那样,政府以征用权为基础,打着公共利益的旗号,将一部分人的获利建立在另一部分人利益损失的基础之上。

2.1社会公平:在这样的背景下,到1960年代后期,规划领域中的社会平等与社会公正思想引起了广泛关注,并逐渐成为规划领域重要的社会思想之一。大卫·哈维(David Harvey)的著作《社会公正与城市》(Social Justice and the City)中指出城市规划应充分考虑社会平等和社会公正问题。城市规划理论研究也更多地关注社会公平和公众利益,规划师开始重视规划的社会经济效益,规划设计从单纯的物质空间规划转向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2.2公众参与:在当时社会公平问题的影响下,“公众参与”成为城市规划中新的理论思潮。公众参与思想的意义在于公众具有了城市规划过程中的“决策权利”,公众参与思想一部分是来源于对之前几十年中,由少数规划师和政府主导城市建设的“精英主义”式的规划思想的批判。在60年代以前,规划一直是或是被认为是一种政府行为,判断规划的好坏主要依赖技术手段和经验判断,这样往往忽视了公众的感受。此外,在城市建设中政府容易受到资本的影响,最终导致规划实施中很难考虑到公众利益。在60年代,公众参与作为规划民主思想的体现,开始被广泛民众所接受。

2.3倡导性规划:公众参与思想的代表理论有(P.Davidoff)的“倡导性规划”。 倡导性规划对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尝试。1965年提出了“规划中的倡导论与多元主义”思想,他强调社会价值观的自主性,城市规划必须代表并容纳不同的价值观,规划不应以一种价值观来压制其他多种价值观,规划师不是抽象的公众代言人,而是服务于不同的利益群体,成为不同群体的利益代言人。戴维多夫认为所有社会团体都应该受到平等、公正的待遇,弱势团体应该得到规划师的帮助。

3.社会公平视野下的规划理论新思潮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规划理论不断发展演变,主题都围绕着促进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主要有:联络性规划、新城市主义和公平城市理论。这三种理论都代表着不同的规划实践方向,且包含着对社会公平的不同程度的关注。

3.1联络性规划:秉承倡导性规划的规划交流与公众参与的思想,联络性规划思想于上世纪80年代末产生并于90年代末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该理论以规划应代表各方利益的呼声、融合各方利益需求为目标,关注信息交流对于规划决策的影响。在规划师组织上下各界交流讨论过程中,借助公众参与的平台,以帮助社会不同利益团体。这能使社会弱势团体参与到规划制定的过程中,使其需求得以反应并被关注。规划师做为各方价值的平衡者,可以兼顾各方利益,避免因一方利益而损害另一方利益,也是得公共利益具有融合性。

3.2新城市主义:对于空间隔离、两极分化等社会不公现象也有所关注,主要是从从物质空间设计的角度,进行具体的规划指导。新城市主义以“必须将公共领域的重要性置于私人利益之上”视为其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关注低收入阶层生活状况,设计中强调多样性和融合。新城市主义设计师通过建设多元化的物质环境、促进不同阶层的人空间资源共享。

3.3公平城市理论:公平城市理论者认为城市规划是一项政治过程,并与社会有着紧密联系,而城市问题则是社会矛盾的空间体现,城市研究理论必须将城市发展过程与社会结构相联系。公平城市理论者认为权力均衡是资源分配机会均衡的基础,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前提。因此,弱势群体的利益呼声受到关注并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是权利的平衡与政治力量的扩充。

结语

随着西方民主化进程的推进和城市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规划中已十分注重公众参与和社会公平,并始终跟随社会发展而不断 “民主化”,保障公民对城市规划的参与权与决策权,来缓和规划公平方面的矛盾。不断由“自上而下”得规划模式向“自下而上”转变。同时规划还将弱势群体的利益作为关注对象,城市规划在社会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亨利·勒菲弗著,李春译.空间与政治[M].上海:上海人民出社.2008:16-18.

[2]张京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城乡规划理论范文6

关键词:莱芜;生态;生态足迹;城乡统筹

1、生态足迹的概念

生态足迹这一概念由Wackernagel于1996年提出,主要用来计算在一定的人口和经济规模条件下,维持资源消费和废弃物吸收所必需生物生产面积。其中生态足迹是人口数和人均物质消费的一个函数,生态足迹是每种消费商品的生物生产面积的总和。

在生态足迹帐户核算中,生物生产面积主要考虑以下6种类型:化石燃料土地、耕地、林地、草场、建筑用地和水域。在生态承载力的计算中,由于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禀赋不同,不仅单位面积耕地、草地、林地、建筑用地、海洋(水域)等间的生态生产能力差异很大,而且单位面积同类生物生产面积类型的生态生产力也差异很大。

2、莱芜市生态足迹计算分析

根据生态足迹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对莱芜市的生态足迹进行实际计算和分析。(表1)

由以上分析可见,莱芜市的人均生态足迹需求为3.2683公顷从,生态承载力为0.4451公顷从,人均生态赤字达2.8132公顷从。(表2)

经生态足迹分析表明,莱芜市的生态赤字为2.1430公顷/人,生态赤字主要表现为耕地、林地面积的欠缺。耕地面积不足:受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影响,莱芜市的农用耕地持续减少,目前人均耕地面积1.11亩。(表3)

3、莱芜市生态保护目标与指标体系

总体目标――生态型城市。根据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一类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即高效、和谐、持续发展的人类栖境。

建立莱芜市的生态景观安全格局,在宏观上形成莱芜市的基本生态框架,至203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8%以上,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大于12平方米。(表4)

4、莱芜市城乡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4.1 生态格局建设:根据莱芜市现状特点,规划形成形成“斑块镶嵌、基质铺垫、廊道相连”的生态格局。

4.1.1 自然斑块:森林公园,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1处,省级森林公园2处,市级森林公园5处,总面积19320公顷。

华山森林公园面积4726公顷,保护对象为森林资源及野生动植物。棋山森林公园面积2500公顷,重点保护山体深林。云台山森林公园面积1247公顷,建设为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和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胜地。马鞍山森林公园面积1600公顷,吉山森林公园总面积2013公顷,寄母山森林公园面积3200公顷,南山森林公园面积2000公顷,望鲁山森林公园面积1026公顷。

湿地与保护。莱芜市湿地划分为河流湿地和水库湿地两大类。莱芜市主要的水库湿地有雪野水库、大冶水库、乔店水库和杨家横水库,分布在莱城区的北、东部山区,钢城区的南部山区,总面积2456.9公顷。河流湿地主要位于牟汶河、赢汶河两岸,由于入河的支流水系少;水量小,加之生态系统脆弱等原因,河流温地大部分为季节性湿地,总面积9967公顷。

4.1.2 人工斑块:在莱芜市生态格局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城市绿地系统来保持生态格局就显得尤其重要。因此在建成区内设置小型自然斑块是保障景观格局完整性的一项重要内容,小型自然斑块的功能主要由城市绿地来完成。规划莱芜市设置市级公园、区级公园,再辅以街道、小区绿化,使得绿地系统的服务范围基本上可以满足各组团的需要。

农村的绿化植被一般较丰富,且农作物也可起到一定的生态功能。特别是由于果品是莱芜的特色农业之一,在农业用地中,果园占了较大比例,果园的生态功能要高于粮食作物,因此在生产功能区内只要对大型自然斑块进行妥善的保护和恢复,从实用和经济两方面考虑,不必特意设置小型自然斑块。

4.1.3 生态通道体系建设:道路廊道规划。建成区外的公路特别是高等级公路的道路中间采用植被隔离带代替栏杆;沿济青高速公路南线、津汕高速公路、青兰高速公路、晋煤东运铁路等4条道路生态廊道,加强农田生态基质白勺生态化建设,国道、城市外环路两侧及铁路两侧除种植行道及护堤树外,应有不低于30-50米的林带。城区内的主、次干道绿带宽度应达12米。

河流廊道规划。在建成区外的河段利用的土地面积较多的条件,建成较宽的树篱廊道,起到屏蔽陆地排放物对河流的污染、保证重要河流的水质,同时也进一步形成了完善的水陆复合生态系统,为多种生物提供栖息繁衍的场所。牟汶河沿岸种植50-100米宽的树木廊道,赢汶河、方下河两岸种植300米宽的树木廊道。建成区外的小型河流两岸种植30-50米的植被廊道。建成区内的非水源性河流尽量符合水滨自然植被群落结构,适当设置部分娱乐设施,为城市居民提供休憩的场所,以增加人类与自然的接触面。

4.2 生态敏感区保护

4.2.1 山前生态保护:高程在220-280米的范围,总面积50152公顷。这一区域是重要的果粮生产区,是连接山地生态环境和平原生态环境的过渡地区,应当加强植树造林,加强农田林网建设,土地开发强度和建设密度需要加以控制,加以保护。(图1)

4.2.2 地质环境:地质灾害易发区、断裂带对城市建设影响较大,应划为禁止建设区。对于已建设建筑物需要根据莱芜市防震规划要求,拆除不合标准的建筑。断裂带附近应当严格保护,严禁断裂带附近规划建设。(图2)

4.2.3 基本农田保护:莱芜市基本农田总共617.4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市域西部地区,这里是莱芜市主要的粮食生产地,是莱芜市姜蒜产业分布区,应当加强保护,在空间管制上划为禁止建设区。(图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