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监测指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监测指标范文1
一、我们化验室日常监测的指标及意义有如下几项:
(1)悬浮物 指经过过滤后分离出来的不溶于水的固体混合物的含量。悬浮物含量越高,水就越浑浊。对于小型工业锅炉,如采用澄清的自来水做水源,运行中可不监测悬浮物含量。
(2)总硬度 通常是指水中钙离子、镁离子的总含量,是防止锅炉结垢的一项很重要的指标。对锅炉来说,水中的硬度越小越有利于防止结垢。
(3)总碱度 指水中能接受氢离子的一类物质的含量。由于碱度物质能与硬度物质反应,生成疏松的水渣,可随排污除去。为了防止锅炉结垢,工业锅炉的锅水必须保持一定的碱度。但锅水碱度太高,易影响蒸汽品质,有时还会引起碱度腐蚀,因此锅水碱度应维持在一定的范围内。
(4)pH值 即氢离子浓度的负对数,是表示溶液酸碱度的一项指标。pH值的范围为0~14,pH=7时为中性,pH<7时为酸性,pH>7时为碱性。通常要求锅炉水质到达一定的碱性,有利于防止腐蚀和结垢。
(5)溶解度 指溶解在水中的氧气含量。水中的溶解氧易造成锅炉设备和给水管道的腐蚀,所以应尽量去除。
(6)蒸发残渣 溶解固形物、电导率、氯离子和溶解固形物称为蒸发残渣,可近似地表示水中的总含盐量。锅水溶解固形物含量的变化可直接反映出锅水的浓缩程度,当其含量过高时,易造成蒸汽大量带水,恶化蒸汽品质,严重时还会发生汽水共腾,因此需通过合理的排污来控制其含量。由于溶解固形物的测定较为繁杂且费时,一般锅炉运行中常用测定方法简便的电导率或氯离子来代替,但它们之间的比值关系需经测试确定,并定期校正。
(7)S3O2-(亚硫酸根) 该项指标是为采用加亚硫酸钠来除氧的锅炉而设的,不加亚硫酸钠的锅水无亚硫酸根。
(8)P4O3-(磷酸根) 磷酸根可消除残余硬度,防止结垢,并可在金属表面形成磷酸铁保护膜,减缓腐蚀,所以锅内常加入磷酸盐水处理剂。监测磷酸根可更好地控制磷酸盐的加入量。
(9)相对碱度 指锅水中游离氢氧化钠的量与溶解固形物的量之比值。是为防止锅炉胀接或铆接部位产生苛性脆化而定的一项指标。对于全焊接锅炉,一般不会发生苛性脆化,所以可不控制该项指标。
(10)含油量 天然水一般不含油,所以平时可不做监测,但当水源水受油污染时,应监测含油量,以确定是否可做锅炉给水。
(11)含铁量 指水中所含有的总铁离子含量。这是2001年水质标准修订时,针对燃油燃气锅炉的给水新增的控制标准。这主要是由于通常燃油燃气锅炉受热面的热负荷较高,如给水含铁量较高,易造成锅炉结生氧化铁垢,并会引起沉积物下的腐蚀。
(12)二氧化硅 监测锅炉给水和蒸汽的二氧化硅含量。给水二氧化硅不合格,会使汽包出来的饱和蒸汽携带的硅盐增加,在以后的受热面中沉积,影响受热面换热效率,易造成过热器、再热器过热爆管;进入汽轮机后,随着温度压力的降低,蒸汽携带的硅析出,在汽轮机叶片和喷嘴等流通面上形成难以清除的硅酸盐沉积,石头一样,降低汽轮机内效率。
(13)二氧化碳 也称碳酸气,大多数自然水中都含有。二氧化碳来源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中的有机物质的分解物。水中二氧化碳较高时呈酸性,对金属有较强烈的腐蚀。特别是当水中溶解氧含量较大时,二氧化碳成为溶解氧加速腐蚀金属的催化剂。所以含有溶解氧的水,假如它的二氧化碳含量与碱度之比越大,则对于金属腐蚀性越大。
二、水质指标超标引起的危害
(1)结垢 水在锅炉内受热后沸腾蒸发,为水中的杂质提供了化学反应和不断浓缩的条件,当这些杂质在炉水中达到饱和时,便有固体物质析出。如果悬浮在水中,称为水渣;如果牢固的附着在受热面上,称为水垢。水渣可以通过排污的方式除去,但水垢很难除去,会带来以下危害:
①锅炉结成水垢后,受热面的传热性能变差,燃料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不能迅速的传递给炉水,因而大量热量被烟气带走,造成排烟温度升高,增加排烟热损失,使锅炉热效率降低。在这种情况下,要想保住锅炉定额参数,就必须更多地向炉膛加燃料,并加大鼓风和引风来强化燃料燃烧,其结果是使大量未完全燃烧的物质排出烟囱,无形中增加了燃料消耗。锅炉中水垢结生得越厚,热效率就越低,燃料消耗就越大。实验数据表明,当结生水垢达1.5毫米时,就要多消耗6%的燃料;为5毫米时,燃料消耗就要达到15%;为8毫米时燃料消耗量则增至34%。就我国目前40多万台锅炉来看,如果一部分锅炉结有不同程度的水垢的话,所浪费的燃料也是十分惊人的。
②锅炉结垢会引起金属过热,强度过低,危及安全。锅炉受热面使用的钢材,一般为碳素钢,在使用过程中,允许金属壁温在450℃以下。锅炉在正常运行时,金属壁温一般为280℃以下。当锅炉受热面无水垢时,金属受热后能很快将热量传递给水,这时两者的温差约为30℃。但如果受热面结生水垢,其两者的温差就大了。如:当工作压力为1.25Mpa的锅炉受热面结有1毫米厚的水垢时(混合水垢),金属壁与炉水温差会达到200℃左右。当水垢是3毫米时,金属壁温度将上升到580℃,远远超过了钢材的允许温度。这时钢材的抗拉强度就会降低,锅炉受压元件就会在内压作用下发生过热鼓疱、变形、泄漏、甚至爆炸。实测数据表明,金属壁温是随着水垢厚度增加而增加的,水垢越厚,金属壁温就越高,因而事故发生的机率就越大。
③当炉管内壁结生水垢后,破坏水循环。锅炉水循环有自然水循环和强迫水循环两种形式。自然水循环是靠上升管下降管的汽水比重不同产生的压力差而进行的水循环。强迫水循环是依靠水泵的机械动力的作用而迫使循环的。无论是那一种形式的水循环,都是经过设计计算的,也就是说保证有足够的流通截面积。当炉管内壁结生水垢后,使得管内流通面积减少,流动阻力增大,破坏了正常的水循环,使得向火面的金属壁温升高。当管路被水垢堵死后,水循环完全停止,金属壁温则更高,长期下去就会发生爆管事故。
④增加检验量,浪费大量资金。锅炉一旦结垢,就必须清除,这样才能保证锅炉安全经济运行。水垢结生的越厚,消耗的药剂就越多,投入的资金就越多。如:1t/h型锅炉若平均结垢3毫米,除一次垢就需要药剂0.5吨。按照锅炉吨位的不同,吨位增加,所需药剂就增加三分之一,资金也相应增加。一般锅筒内结垢消除略方便,若管内结垢消除就相当困难,不仅如此,若发生爆管事故,换上一节新管时,焊接很不方便。锅筒鼓疱挖补时要求高,时间长,施工更为困难。一次大的鼓疱挖补修复,就要耗费资金1至2万元左右。总之无论是化学除垢还是购买材料修理,都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⑤缩短锅炉的使用寿命。一般锅炉的使用寿命在正常使用条件下,能够连续运行20年左右。但现在大部分使用单位的锅炉没有达到这一寿命,其原因有多个方面,其中之一就是水垢的影响。锅筒发生鼓疱,挖补修复后,应该对其适当的降压使用,以确保安全,这样一来,对于要求蒸汽压力高的单位来说,就不得不更换新的锅炉。有些单位也会因蒸汽压力过低而影响产品质量,直接影响经济效益。有些锅炉因鼓疱面积过大且变形严重不得不作报废处理;有的虽然可以修复,但因修理费用过高,无价值,也不得不报废。当酸洗方法不当或酸洗频繁,也会影响锅炉的使用寿命。另外,因为水垢中含有卤素的离子,在高温下对铁有腐蚀作用,会使金属内壁变脆,并不断地向金属壁的深处发展,造成金属的腐蚀,缩短锅炉的使用寿命。搞好锅炉水质处理工作,直接关系到锅炉安全经济运行和使用寿命,据有关资料介绍,全国目前有近40万台锅炉,在每年的事故统计中,因水质不良、水垢严重引起的事故超过20%。由于水垢的原因,每年要浪费燃料达千万吨,并造成了几亿元的经济损失。
(2)腐蚀 水质不良会给锅炉带来金属腐蚀,水质长期超标,它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金属构件破损。锅炉的省煤器、水冷壁、对流管束及管筒等构件都会因水质不良而引起腐蚀,会使这些金属构件变薄、凹陷甚至穿孔。更为严重的腐蚀,会使金属内部结构遭到破坏。
②增加炉水的结垢成分。金属腐蚀产物被炉水带到受热面上后,容易与其它杂质结成水垢。
③产生垢下腐蚀。含有高价铁的水垢,容易引起与水垢接触的金属铁的腐蚀,而铁的腐蚀产物又容易重新结成水垢,形成恶性循环,导致锅炉构件的损坏。
(3)锅水起沫 在锅筒的水气界面上,蒸汽和水不能迅速进行分离,在锅水沸腾蒸发中,液面就会产生泡沫,泡沫薄膜破裂后分离出很多水滴,这些含盐量很高的水滴,不断被蒸汽带走,严重时,蒸汽同泡沫一起进入蒸汽系统,这种现象称为汽水共腾。会使蒸汽严重受到污染,蒸汽设备积盐,造成液面分辨不清等危害。
三、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锅炉水质监测非常重要,我们每个化验员要认真分析每一项指标,确保化验数据准确、及时,切实做到为锅炉的安全、稳定、经济运行起到保驾护航应有的作用。
参考资料
监测指标范文2
固原市位于宁夏南部,其环境监测站成立于一九八四年,属社会公益性事业单位,是国家环境监测网络二级站,是固原市四县一区唯一的环境监测站,隶属固原市环境保护局,业务上受宁夏回族自治区环境监测中心站指导。主要承担固原市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辖区内地表水质量监测、集中式地下饮用水质量监测、固原市区功能区噪声、环境区域噪声及交通干线噪声监测;沙尘暴控制区监测;国控重点企业污染源监督性监测,以及污染事故仲裁监测,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限期治理项目验收监测,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等。自2007年环保部下发《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以来,固原市环保局多方争取资金,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稳步推进。但与国家环保总局《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的通知(环发【2007】56号)文件规定的西部地区二级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规定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标准化建设工作任重道远。
2标准化建设得分情况对照环保部验收考核标准,自查得分见表1。
3标准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人员编制及结构
3.1.1基本现状固原市环境监测站现有环境监测技术人员28人,平均年龄46岁,见表2。
3.1.2存在问题一是严重缺编。二是高、中级技术人员严重缺乏,所占比例低,即人员业务素质较低。三是人员年龄偏大,技术人员年龄断层,青黄不接。
3.2监测经费投入
3.2.1基本情况
3.2.2存在问题市监测站2011年全年业务经费66万元,远远达不到标准化建设要求,缺口很大。每人每年最少需经费4万元,经费缺口98.54万元。市站现有大气自动监测子站四个,水质自动预警站一个,而经费一文不名,按标准化建设最低要求计算,自动监测、信息系统运行费60万元/年;大部分基本仪器设备系上世纪80年代末期购置,超期服役,严重老化,新添置仪器只能靠国家、自治区环保专项资金配置,仅靠目前这两条资金来源渠道很难满足标准化建设需求,资金问题制约着市监测站标准化建设工作。
3.3监测用房
3.3.1基本现状固原市环境监测站现有监测用房建筑总面积940平方米。见表4。站的站房面积[3]。
3.3.2存在问题没有环境应急监测专用设备用房,达不到标准化建设不低于2500平方米的要求,差距还有2010平方米。
3.4仪器配置
3.4.1基本仪器配置
3.4.1.1基本仪器配置情况《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国家西部地区二级站必须配置的基本仪器共有39种,现有25种(数量达标的有22种),尚未配置的14种(含环保部已配备但尚未采购到位的15台)[4]。
3.4.1.2用于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根据工作任务量确定配置数量的仪器情况《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国家西部地区二级站必须配置的基本仪器共有46种,现有25种,尚未配置的21种(含环保部已配备但尚未采购到位的20台)。
3.4.2应急监测仪器配置《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国家西部地区二级站标准要求,应急监测仪器配置有27种,现有11种(1种数量未达标),尚未配置的16种(含环保部已配备但尚未采购到位的11台)。
3.4.3专项监测仪器配置专项监测仪器是为开展生态、沙尘暴等环境监测所必须配置的。按照《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国家西部地区二级站标准要求,专项监测仪器配置有16种,现有6种,尚未配置的10种(含环保部已配备但尚未采购到位的9台)。
3.4.4仪器配置存在问题在市级标准化建设128种仪器配置中,市监测站还有65种仪器的缺口,如水、废水、空气和废气中的部分无机物和有机物、土壤、底质、植物、生物残体、固体废弃物、电磁辐射、应急监测等项目类别,由于仪器设备、试剂、技术等方面配备不足,仍无法实施监测,监测能力提升任务艰巨。
4对问题解决途径的探讨
4.1人员编制及结构问题的探讨环境监测站作为专业技术部门,不仅需要配备先进的仪器,还要广纳贤才,注重培养人才,人才是环境监测站价值的最大来源。没有环境监测人才队伍的标准化,环境监测站的标准化建设就是一句空话。抓住了这一主体也就抓住了标准化建设工作的重点。一是向政府申请增加编制,让环境监测专业的人才充实到队伍中来;二是向社会公开招聘监测人员,选拔热爱环境监测工作,懂理论、会操作的优秀人才,提高环境队伍整体素质,改善工作条件、生活条件,提高工资待遇;三是从根本上彻底改变目前市监测站吃大锅饭的局面,要营造一种能者上、庸者下的工作氛围,进一步探索和落实工作人员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逐步减少在其位不谋其事、或不会谋其事的现象,多渠道分流单位“富余人员”和基本不能胜任工作的人员,空出有限的编制,用以为单位增添新鲜“血液”,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有效地保证监测数据的质量,增加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四是为了改善专业技术人员结构,实行了提前离岗制度。由于提前离岗人员离岗后只腾出职称位子,还属于在编人员,因此,可自行组织考试补充工作人员;五是地方政府应适当下放事业单位机构设置与调整的权限。在编制总量不增加的前提下,由区(县)机构编制部门以上级机构编制部门设立或调整机构的文件为依据,自主设置或调整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编制;六是探索和完善监测人员考试程序。要通过对笔试命题、笔试次数、面试考查等环节的科学、合理、多元化设计,将现今招聘统一考试靠“实力加运气”的局面扭转到真正的人才考查轨道上来;七是加强培训,为以后“培土浇水”,搭建优秀年轻技术人员成长“平台”。环境监测是一个科学、严谨的行业,它的技术性、专业性决定了对从业人员知识、技能的高要求。人员素质不仅是影响监测质量的关键因素,更是监测站实力的重要体现。从熟悉岗位到具有对监测结果做综合评价、对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对异常数据迅速识别和判断的能力,需要长时间经验的积累。因此,人员编制和结构的调整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及早筹划。
4.2对解决资金问题的探讨市监测站担负着环境质量监督性监测、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和各类环境调查监测等大量基础性监测工作,要切实完成好这些任务,经费保障是基础。一是努力争取政府对环境监测站按全额预算保证经费;二是制定有关经济政策,开展多种业务补助经费、基本建设经费和监测科研经费渠道,要用好用足现有政策规定的资金渠道;三是保证标准化建设中规定的业务补助、自动监测、信息系统运行费用、购置仪器经费比例、仪器设备维护费及时到位;四是努力提高监测站自身的造血功能,拓宽费源;五是探讨监测站部分职能的企业化,部分自动站运行寻找第三方托管化的有效管理体制;六是加强宏观调控,完善项目评估、经费使用、效益考核的监督管理程序,把资金投入和监测站的标准化建设任务完成情况与工作业绩联系起来,严禁胡支乱花、购置不适当的高档仪器设备,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4.3对解决用房问题的探讨监测用关监测站的形象和根基。一是将原址即现有的1000平方米办公楼进行改造,改水、改电、改厕,重新装修,再将原址旧宿舍楼700平方米从住户手中收回来,改造成实验楼;二是向政府申请划拨土地,新建监测综合大楼,从根本上解决监测业务用房问题;三是多部门协调把地方某个大企业的排污费征收权在规定的年限内划拨给监测站,全部用于土地征用、监测大楼建设,解决监测用房问题。
4.4对仪器配置问题的探讨在市级标准化建设仪器配置中,市监测站还有一半种类的缺口。一是及时配置基本仪器如水、废水、空气和废气中的部分无机物和有机物、土壤、应急监测等项目类别仪器;二是结合地方环境污染特征,底质、植物、生物残体、固体废弃物、电磁辐射等仪器设备,在暂没有深入开展的情况下可委托有资质单位监测;三是保证现有的仪器设备利用率,试剂、技术等方面配备的能力;四是探讨西部地区和本地区实际监测中,市级标准化建设128种仪器配置中每种仪器的贡献率和适用性。
4.5对提升监测能力问题的探讨监测能力的提高是一个监测站综合实力的象征,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监测人员、技术、经费、监测用房、仪器设备等各个方面的支撑,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可能成为影响能力提升的瓶颈,所以说标准化建设说到底还是监测能力的提升,由于历史等的原因,固原市环境监测站的能力建设欠账较多,基础差,和区内兄弟地市相比,已远远的落在了后边。因此,针对监测站所面临的问题,应及早筹划。
监测指标范文3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动态;教学成效;监测指标;探究
1前言
体育的价值和体育课程开展的重要意义,随着体育教学的不断创新与实践,以及国家体育政策的不断出台,现已广泛深入人心,并推动了群众性健身体育运动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良好社会成效与教育成效。但根据笔者长达两年的调研和课堂跟踪结果看,高校体育教学仍然存在以下缺陷:一是在教学内容上缺乏时代竞争力,无法紧跟时代要求和学生学习诉求;二是在教学手段上教师缺乏主动提升和探索的动力,教师知识更新速率慢,教学手段不够灵活多变,不利于课堂氛围的调动;三是教学评价指标较为单一,缺乏多维、动态性思想,难以实时监测教师、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教与学的情况,不利于学生体质提升、体育文化素养培养等体育综合素养培养成效的落实和教师教学成效的监督与改进。基于以上目的和诉求,我校体育教学组在“基于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和“高校体育课程学习评价机制改革研究与实践”以及高校体育新《课程标准》中对学习评价研究和学生体育有效学习和终身体育意识培养为目的的教学目标基础上,笔者通过问卷调查、文献检索、课堂观察等多种形式对高校体育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归纳、整理和认知,特根据当前学情变化和社会对人才体育素养的需求,本校体育科研小组创造性地提出高校体育教学动态教学成效监测机制,并根据多年来的一线体育教学经验着手设计了体育教学动态教学成效监测指标建设,应用于大一新生体育教学活动中,经过一学年的干预性对比实验结果显示,“动态教学成效监测指标”很好地契合了教学需要,且推动了我校体育教学成效的提升,故笔者认为该教学成效监测指标的建设是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教研价值,本课题特以“动态教学成效监测指标”为课题,从其现实意义和价值入手进行解析,并就实验结果为现实教学科研基础,着手探索“动态教学成效监测”的评价指标,为促进和提升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成效和落实人才培养成效做出一定的贡献。
2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提出“动态教学成效监测指标”建设的现实意义与价值解析
2.1落实体育教学根本宗旨,践行身体素养、运动技能和体育素养多维一体的能力培养目标
随着当今社会对综合型人才需求的不断提升和学生综合素养要求的不断变化,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也面临着改革的迫切任务。虽然我国从2002年就已开设启动多轮教学改革探索工作,特别是在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目标等顶层设计上具有了极大的进步,高校体育新《课程标准》业已认识到“体育情感状态”与“学业成绩”和“学习效果”进行结合处理的价值,从一维的对学生体育成绩关注到关注学生体育情感培养、心理健康及体育理念、体育习惯的培养等多维体育教学目标,这是十分可喜的转变。但目前就笔者对全国180所高校的体育教学管理与评价的调研结果看,87.3%的高校体育评价体系跟不上新课改的发展诉求,62.1%的高校仍然以传统的“管理为导向”的学习评价,出现了评价方法单一、评价内容狭窄和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不良结果。因此,这种被动、效率低下、能动性差的教学评价指标已不能适应时代要求。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提出“动态教学成效监测指标”评价概念,目的在于以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时展需要为“动态”指标设计的根本衡量标准,以学生在多阶段的体育技能、身体素养、心理健康水平和体育理念、体育习惯获得4个维度作为学习成效体系评价的标准来衡量师生的教育学的成效。这种“动态教学成效监测指标”建设首先是利于落实当前新教改下的体育教学根本宗旨,践行身体素养、运动技能和体育素养多维一体的能力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教研探索意义。
2.2明确教学主体顺序,落实学生教学主体地位,推动教师教法、教学手段和思想彻底改革
虽然高校体育新课改已经启动多年,为提高人才体育素养培养成效,培育出合格的人才,在教育部门的主导下对于学科教育教学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止,但体育学科的教学成效却相对其他学科来说效率较低,效果并不算明显。难以形成革命性的跨越式改革,主要就在于我们的评价指标探究上的单一和静态设计缺陷。笔者提出“动态教学成效监测指标”评价思想和概念的重要的现实意义就是,能明确学生体育能力和整体体育素养教学之间的关系及教学主体顺序。体育教学真正从体育教师主导落实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体育素养培养为目标,以学生身心健康为导向”的教学目标上。长期以来,体育教学一直处于教师绝对主导地位,虽然在新教改大环境下,部分院校就教师的教学手段、教学思想、教学方法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尝试,但就整体的教学成效来看,高校体育教学现有的评价体系仅对学生的体能测试做了要求,对体育教师的教学成效、教育成果评价却走向了靠论文、科研成果支撑,竞赛成绩为主导的严重脱离实际教学的教学成效评价极端。导致并没有真正落实“因材施教”和实现差异性分层性教学,并不了解学生的体育学习成效动态,学校也不了解教师的教学成效动态,很难做到教学监督和及时的教学指导。
2.3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动力和体育自信心,利于落实体育素养、体质健康等培养目的
笔者设计并提出高校体育教学“动态教学成效监测指标”的评价思想和概念的设计就是基于当前我国高校学生高达76.35%的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不足、体育活动参与动力缺乏和体育自信心建设机制缺失的教育现象和现实基础上。这种“动态教学成效监测指标”第一次真正从教师、学生、教法、教学手段、学习成效等多维角度进行考核和监督的一种教学评价体系,彻底改变了过去单纯依靠体质测试成绩和教师科研成效的一维评价标准带来的弊端和僵化,使体育课堂真正回归学生和教师之间单纯的“教与学”活动,具有教学能力和热情的教师可放下并不擅长的科研负担,将更多精力和精神投入到体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设计、教学手段的学习上,真正关心学生的学情、体育学习的情感动态和掌握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和困难,帮助其实现突破,达到提升体育兴趣和提升体育活动参与的动力。而“动态教学成效监测指标”是真正面向学生体育素养培养成效和落实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升的,该评价指标第一次真正从源头上认识到学生作为体育教学主体地位的价值和体育课程开展的意义,能够处处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和教育目的设计。以我校大一网球教学为例,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初入学身体素质检测结果P>0.05,无明显差异,但在试行“动态教学成效监测指标”教学后,实验组学生与对照组学生在网球发球技术方面监测结果为P<0.01特别是正手底线击球和反手底线击球方面差异更大,这能充分表明,“动态教学成效监测指标”评价体系更能提高学生在网球基本技术学习上的动力和扩大教学优势,特别是在提高学生自信心和学习兴趣方面价值更大,因此该种评价机制明显优于传统评价方式。
3高校体育教学“动态教学成效监测指标”建设之我见
3.1从人才培养成效管理思想导向建设上,变“以管理为导向”为以“能力素养”为导向
高校体育教学虽然在新教改和素质教育改革就体育教学成效和体育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多个层面的教育问题进行了不同程度和层次的教研与探索,但从最终的人才培养成效结果来看,却并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就在于作为体育学科发展的最终评价标准的教学评价设计体系仍然是功利化、科研化为导向,使我们的体育教学评价指标的设计思想仍脱离社会和学生成长需求,以管理为导向的体育学习评价和以体质测试成绩、竞赛为目的的学生分类、选拔策略以及以论文、科研能力为唯一衡量标准的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这种教学评价体系对于英语等注重知识性、应用性的学科来说是有一定的作用,而对于注重运动技能、体育文化素养和身心健康为目的的体育教学学科来说并不适用。过去这种只注重体育运动技能教学的方法,容易误导学生过于重视某项运动技能的学习与掌握,养成急功近利的思想,高达72%的学生存在突击性锻炼的思想习惯,日常缺乏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和积极性,更忽略了未来人才发展所必需的体质基础、自主体育锻炼能力、思辨能力和健康的身心素养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导致学生体育综合素质不强、特别是体质健康水平逐年下降等限制未来职业发展的不利局面。而并不擅长科研的体育教师在科研的重压下苦不堪言,出现惰性教学和厌教等不良现象,要落实高校体育教学“动态教学成效监测指标”建设首先必须要在人才培养成效管理思想上下功夫,必须改变当前“以管理为导向”为以“能力素养”为导向,真正落实学生体育素质培养目标和扭转教师功利性、重科研性教学的不良思想。
3.2评价核心需强调发展性,促进学生与教师的素养发展、课程发展及教学能力发展
随着社会的分工与合作的不断细化与深化,当前高校学生已不再是过去单纯的知识型、技能型人才,而是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力、思辨力、协作能力和抗压力等综合型、复合型人才,而随着研究界对体育课程开展价值的不断深化研究,普遍认为,高校体育课程的开设目的并非只是停留在通过体育技能教授达到强身健体的浅表层目的,而是通过集体性、对抗性活动,让学生学会沟通与协作、锻炼良好的意志力和美好的情感,在学习体育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思辨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因此从人才素养培养的角度来看,过去的强调成绩的评价机制是不利于人才的自主性、全面性发展的,当今的评价机制必须要面向社会和未来。因此,高校体育教学“动态教学成效监测指标”建设第二个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确定评价机制的核心构成。本课题组提出的“动态教学成效监测指标”的评价核心就是变成绩为核心为以“发展性”为核心,真正落实以学生的未来、社会属性为导向,促进学生与教师的素养发展、课程发展及教学能力发展。
3.3落实每堂课教学成效评价,促使体育教学回归教学的本质,切实保证学生素养培养成效
“千里之行基于跬步”,落实“动态教学成效监测指标”指标体系建设必然要落实到每堂课教学成效评价,以促使体育教学回归教学的本质,切实保证学生素养培养成效。根据本课题组对实验组1学年的干预性实验过程,笔者初步摸索出一套尚待完善的监测指标体系,由于各校情况不同,需根据学生、学校基础及教师层次的差异略有调整。具体构成与评价标准见表1:
监测指标范文4
【关键词】 手术患者; 凝血功能; 监测指标; 临床意义
目前,手术已成为外科治疗中的最常见方法,虽然这是治疗方法但也是对患者的一种创伤,对机体实施手术后,机体内各个系统会发生不同的生理改变,对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平衡造成破坏,从而引发高凝状态,进一步导致血栓[1]。因此,手术术后出现血栓及血栓栓塞是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严重时会导致机体重要器官栓塞而致死,很多临床医生均会在手术前进行凝血功能的常规检测,以防止术中出血,却很少有医生会实施术后凝血功能监测,因此术后患者一旦发生血栓就会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严重影响患者的恢复。所以,术前、术后对凝血功能进行监测能够及时有效地发现栓塞的发生,同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能够有效地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2]。本文将针对手术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监测变化的临床意义进行详细分析,以供临床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7-10月在本院实施外科手术治疗的50例患者以及进行正常体检的50例健康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手术患者设为观察组,正常体检者设为对照组。对照组50例研究对象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19~75岁,平均(51.62±5.6)岁;观察组50例患者中,男31例,女19例,年龄22~70岁,平均(50.35±5.4)岁;该组患者所涉及到的科室有:骨科、普外科、肝胆科、神经外科、心内科、脑外科以及妇产科等,手术类型分为:普通小手术22例、中等手术17例、大手术11例。所有参加试验的患者均无凝血系统性疾病史,且短时间内未服用过任何影响凝血功能类的药物。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仪器和试剂 本文中采用柠檬酸三钠作为抗凝剂,其浓度控制在0.109 mol/L,采用美国生产的ACL TOP7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作为检测仪器,对所有患者的纤维蛋白原、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以及凝血酶原时间等指标进行检测,试剂采用配套的试剂盒[3]。
1.2.2 检测方法 分别于手术前、术后第1天、第3天及第5天采集观察组患者的血液进行检测,使用柠檬酸三钠0.109 mol/L按照1:9的比例进行抗凝,将血液样本实施离心,转速为3000 r/min,离心15 min后,对血浆进行收集以备后续检测[4]。对照组采取同样的方法采集样本。全部实施过程必须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5]。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观察组在术后第1天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等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手术作为临床上最常见的外科治疗方法,其不但具有治疗作用,同时还会对患者造成损伤,这是由于手术治疗能够对患者的血管内皮细胞造成损伤,同时,长时间的手术治疗,对患者的创伤也非常大,这就需要激活患者的外源性和内源性凝血系统。因此,对于采取手术治疗的患者,临床上通常在术后进行止血治疗,还要实施促凝治疗[6]。大多数手术患者在手术完成后都需要长时间的卧床休息,从而造成血液流动瘀滞、流动缓慢,最终造成高凝状态的产生,严重的患者还可能发生血栓。而目前,很多临床工作人员均忽视了术后血栓问题,因此,手术患者一旦发生术后血栓栓塞,往往会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不但给患者的身体造成痛苦,也会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给治疗带来较大的难度。
由以上分析可知,凝血功能指标监测在临床观察中的作用非常重要,是最常用到的检测项目[7]。其中的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作为人体最重要的抗凝系统,其主要作用是使血管壁保持正常的通透性,从而达到维持血液的流动状态和组织修复的目的[8]。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人体内的凝血和纤溶系统内的各个因子是相对稳定的,然而手术却打破了这种平衡,血液的成分、血流速度以及血管壁都会发生改变,从而造成严重的凝血功能紊乱,特别是手术较大、创伤较大、手术时间较长的情况,患者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非常严重,甚至会导致血栓致死[9]。
纤维蛋白原则是血浆中分离出最早的蛋白质,主要由肝细胞分泌,其可在凝血酶等因子的共同作用下凝聚成很多不可溶解的纤维蛋白多聚体,同时又会与血小板膜上的受体相结合,使血小板发生聚集,这些都在凝血系统的激活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10-12]。血浆纤维蛋白原在血浆中具有两种作用,其一是确保凝血的顺利完成,其二是对血浆与血液的黏稠度发生改变,因此很多临床疾病都与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的多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13]。
血浆D-二聚体则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济活化因子交联后经纤溶酶水解产生的特异性降解物质[14]。它的主要特点为高稳定性、高敏感性、特异性强等,因此其可以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纤维蛋白原溶解亢进的分子标志物,当其水平升高时,则表明患者体内凝血酶的产生量增加,以及继发纤溶性升高[15]。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在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上,在手术后第1、3、5天后均未发生显著性差异(P>0.05);而观察组术后第1天的纤维原蛋白原、D-二聚体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就表明,尽管检测值已恢复到正常值,但是其血液依然处于高凝状态,需要进行凝血功能检测,以便进一步预防血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赵青平,周晓英.临产孕妇凝血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探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23):75.
[2]陈派强.手术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监测的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医药,2011,6(32):102-103.
[3]张德才,张洪为.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凝血功能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33):116-118.
[4]李大鹏,李振,侯兆红,等.骨科围手术期凝血功能等指标的监测及其临床意义[J].临床军医杂志,2005,33(1):21-23.
[5]卢小林.手术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监测的临床意义[J].检验医学,2010,25(1):44-46.
[6]成建梅,石运生,寇文丽,等.低分子肝素氧气雾化吸入对凝血功能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0,7(32):60-61.
[7]朱琼芳,周巧,黄毓婵,等.重型肝炎肝移植手术患者围术期凝血功能的观察及护理[J].实用医学杂志,2011,27(19):3600-3601.
[8]曾化峰.术中自体血回输对老年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J].医药前沿,2013,4(36):268-269.
[9]中华外科杂志编辑部.肝胆外科患者凝血功能的评价与凝血功能障碍的干预的专家共识[J].中华外科杂志,2012,50(8):678-683.
[10]辛勤,关红焱.凝血功能及全血粘度在糖尿病并发症中的诊断价值[J].中外医学研究,2011,9(31):30-31.
[11]赵芳.手术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监测变化的临床意义[J].基层医学论坛,2012,16(19):2532-2533.
[12]陈川.临产妇凝血四项的检测分析及临床意义[J].中国医学创新,2010,7(36):145.
[13]邢秀伟.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临床疗效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2.
[14]侯韬,徐燕平.凝血功能指标监测对于手术患者的临床意义[J].中国基层医药,2010,17(22):3103-3104.
监测指标范文5
关键词:金融;外汇流动性;监测与评价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0)02-0020-05
一、银行外汇流动性管理的现实需要
对商业银行而言,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是生存的根本,流动性风险管理历来被商业银行视为重中之重。流动性风险管理理论由早期的资产管理理论过渡到负债管理理论,再到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资产管理理论强调流动性为先的管理理念,主张以资产的流动性维持银行的流动性。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前半期的负债管理理论强调银行可以通过主动负债即通过从市场上借入资金来满足银行流动性需求。70年代中期产生的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在继承资产管理理论和负债管理理论优点的基础上,重新科学地认识了流动性的地位,指出流动性既是安全性的重要保证,又是实现盈利性的有效途径,是“三性”统一的桥梁。[1]
对商业银行而言,外汇流动性的影响因素可分为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宏观因素包括货币政策松紧程度、外汇市场交易状况等,微观因素则包括商业银行的政策取向、流动性管理水平的高低等。与这些因素相对应,可以大致把外汇流动性分为市场的流动性和经营机构的流动性。
就外汇市场而言,其流动性是指投资者所持外币兑换成本币所需要付出的时间和资金成本。长期以来,我国外汇市场一直被认为是缺乏流动性的市场。近年来,随着外汇交易机制的不断完善和汇率改革的进展,我国外汇市场的有效性已大幅提高。郝波(2007)运用广义异方差条件自回归模型(GARCH)(1,1)模型,验证了2005年汇改后我国外汇市场的非平稳性明显减弱,即2005年汇改后,受到冲击的外汇市场持续时间减短,风险变大,外汇市场的有效性得到改善,市场有效性的改善也提高了外汇市场的流动性。[2]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我国部分购买了境外衍生金融产品的银行受到一定损失,尤其是投资美国次级贷款相关产品(CDs、CDO)的银行受到较大影响。随后,次贷危机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我国不少商业银行外汇资产的流动性遭受到了不同程度冲击,引起了业界和管理层的警觉。2009年上半年,全球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交易量急剧萎缩,中国的外汇交易市场也因金融危机影响交易量明显下降,流动性降低,市场的巨大波动使得外汇流动性管理的问题更加突出。由此可见,无论从宏观市场角度,还是从微观银行角度,外汇流动性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二、外汇市场整体流动性状况的评价方法
Kyle(1985)最早提出市场流动性的概念:指一单位指令流带来的资产价格变化幅度(λ)。[3]他提出市场的流动性包括三个纬度:紧度、深度以及弹性。由于受到数据来源的限制,研究人员一般使用买卖价差来衡量市场的紧度,对市场的深度以及市场的弹性则较少进行实证研究。市场流动性的测度方法较多,基本包括以下几种:第一种是单位指令流带来的资产价格变化幅度。Kyle提出的“允” 可以作为市场流动性的测度指标,但它是针对整个市场的测度方法。第二种是买卖价差。Amihud和Mendelson(1986)提出了对于每一个交易者,买卖价差是市场流动性更好的一个指标,买卖价差越大,流动性越小,反之亦然。Easley等(2002)研究了买卖价差和私人信息间的关系,他(她)们提出了以信息为基础的交易概率(PIN:the probability of information-based trading),即在所有的交易中知情交易者交易的比率;同时认为,买卖价差是PIN的递增函数,知情交易者越多,买卖价差越大。第三种是交易带来的价格变化。Brennan和Subrahmanyam(1996)认为,因为有些交易会引起价格的变化,有些交易不会带来价格的变化,所以买卖价差也存在缺陷。他们提出,交易带来的价格变化,可以测度市场的流动性。在市场微观结构的数据不足时,Amihud(2002)提出如下的测度指标,即每日内收益率的绝对值和市场交易总量的比率,这个指标可以测度1单位的交易量带来的资产价格的变化。[4]
三、单独对商业银行外汇资产流动性进行评估的必要性
市场的流动性是以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为基础的,没有单个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市场的流动性就无从谈起。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并不重视外汇资产流动性状况的评估,一方面是由于外汇资产占商业银行总资产的比重较小,对银行整体流动性的影响也较小,另一方面是由我国商业银行对外汇资产的流动性管理意识不强所致。随着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的提高,银行外汇资产比重逐渐加大,对外汇资产状况进行评价的必要性也日趋显现。如前所述,金融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外汇资产的流动性管理提出了现实的要求。
从根本上讲,流动性是一种“将其他资产转化为中央银行货币的能力”。[5]中央银行的货币可以用来购买任何商品,是最具流动性的资产。考虑到我国的实际国情,对银行外汇资产流动性的评价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银行保有的外汇资产的变现能力;二是外汇资金在市场上兑换成本币的成本和速度。对于第二个方面,我国的外汇交易市场经过多年的发展,特别是引入做市商制度以后,其有效性有了较大的提升,银行可以在这个市场上以合理的成本和速度实现换汇。[6]因此本文将从银行资产管理本身的角度,解读银行在外汇资产流动性方面的管理思路。
四、评价银行外汇流动性指标体系的初步构思
银行流动性涉及流动性需求和流动性供给两方面。对大多数商业银行来说,其流动性需求和流动性供给来源如表1所示。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方法都是针对本币业务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中,流动性评价指标主要是备付金比例、资产流动性比例和中长期贷款比例。这些指标内容比较单薄,不能全面反映银行资产的流动性状况,更不能反映银行的融资能力。并且各银行不顾自身实际情况去套用、追求这几项流动性指标,扭曲了流动性管理的本质。目前央行和银监会采取的是一揽子指标的方式综合评价银行的本币流动性状况,而对外汇资产,还无明确指标衡量其流动性强弱。
从2009年初起,国家外汇管理局制定了新的商业银行外汇资产负债统计报表(汇发[2009]6号,以下简称报表),用以反映银行外汇资产的基本状况。笔者认为可以该报表为监测外汇流动性状况的数据来源,设计衡量银行外汇资产流动性强弱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的特点是,将宏观市场因素与微观银行因素相互结合,综合评价银行外汇流动性状况。
借鉴本币中流动性的判断方法,结合我国银行外汇资产的特点,笔者设计了以下指标。这些指标可定期进行评定,如在半年末或季末进行评定 。
(一)确定外汇流动性监测评价的指标
1.超额准备金率。从2005年起,人民银行要求各商业银行按比例缴存外汇存款准备金,目前这一比例为5%。但各商业银行在法定准备金之外,通常会再交一部分超额准备金,用于支付系统清算之用。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一定比率的超额准备金就会转化为法定准备金。因而超额部分准备金可以作为商业银行外汇资产准备金的稳定资源。准备金数据可从中央银行的准备金账户提取。
2.币种比值。指银行外币中美元资产与其他币种之比。多币种投资和储备符合风险分散化的经营思路,并且美元与其他币种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是十分必要的。如果美元占比过大,当美元贬值时,将造成银行外汇资产的损失,影响其流动性。出于这种考虑,设定币种间比值以衡量投资结构的合理性。数据来自各项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汇总。
3.外汇流动资产占比。其中的流动资产指短期(3个月内)贷款和短期投资之和,该指标可以反应银行外汇投资的合理程度。外汇流动资产应包括现金、短期贷款、股票投资、存放同业及存放中央银行的存款、应收款项。
4.外汇流动比例。流动资产比率是商业银行衡量流动性风险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该指标数值越高,说明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越小。当然,如果该指标过高,则又意味着银行资产的利用效率不高,其盈利能力会随该指标值的增大而减弱。
其中流动资产指短期内(3个月内)可以变现的资产,流动负债指3个月内可以变现的负债。其中的流动负债,应包括活期存款、3个月内到期的定期存款、品种为3个月内的正回购债券、同业存放、应付及预收款项。
5.外汇资金拆借比例。拆借资金比例也是衡量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及其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一旦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因某种突发因素或特殊因素产生临时流动性不足,可以用拆借资金来弥补。对于商业银行总行而言,由于通常为外汇市场上的做市商,因此同时存在拆入和拆出外汇资金的情况。拆入拆出资金指卖出回购资产、买入返售资产。
6.外汇贷存比。贷存比率是反映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传统指标,它反映了银行存款资金被贷款资金占用的程度。贷存比率越大,即贷款额占存款额的比例越大,表明银行用在贷款上的资金越多,银行因为流动性不足而承受的风险也就越大。
7.证券外汇投资比例。银行持有外汇证券的目的是提高收益,但是证券资产是高收益和高风险并存的资产,流动性较强但易遭受损失,因而是影响外汇流动性的重要参考。证券投资余额以证券投资总额的重估损益为依据。
8.风险外汇投资占比。风险外汇投资包括衍生金融产品、持有房地美和房利美资产、持有CDs、CDO合计数为依据 。CDs和CDO的资产状况与国际金融市场的流动息相关,是具有较高收益同时隐藏巨大风险的外汇资产。
9.高风险外汇投资占比。高风险金融产品指高风险外汇投资总额。
(二)各指标的赋值与同一化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外汇资产大多来源于企业对外贸易的收入和外商投资,其指标的设定也不同于本币的指标设定。在笔者设计的指标中,相对数指标较多,通过给不同指标赋予权重的方法将各指标进行同一化处理。各单一指标满分均为100分。公式是:
(2)
以上式中各主要指标说明: ―流动性评价得分, 得分为(1)式与(2)式相加得到; ―外汇市场流动性系数,指标6-9均乘以该系数; ―第I项指标的得分; ―第I项指标权重。
当外汇市场的成交量下降时,交易价格显著上升,外汇市场的流动性将会下降,这会给银行外汇流动性带来负面的影响, 系数介于0-1之间;当外汇市场流动性充裕时,该系数为1;流动性不足时,该系数相应扣减。[7]本课题设计的指标体系中,指标6-9均与外汇市场成交量有关,应乘以此系数。
测算外汇市场流动性的方法较多,本文认为可以市场交易价格为依据,即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每日的人民币兑换主要外币的交易价格,运用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方法(如ADF)进行检验。 在此种情况下,应该以市场交易量增减变化程度确定 系数。[8]如当市场成交量萎缩到历史同期的80%时,可将 定为0.8。2005年7月21日汇改后,我国不再银行间外汇市场成交量,只公布与上期相比较的增减数,因此建议可由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定期该系数,作为对外汇市场整体流动性状况的一个提示器。
权重 的确定,笔者认为,流动资产占比、流动比例等指标是比较传统的衡量流动性指标,在央行、银监会现有的各种指标评价体系中均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各商业银行也较为重视资产负债管理,因而应赋予较大的比重,其余指标的权重占比相同。
例如,某银行9项指标的得分分别是90、100、80、100、90、100、90、95、100,系数为1,则其综合评价为93.5分。
此方法也可以分币种对外汇资产的流动性进行评估。
(三)对银行的外汇资产流动性做出评价
对银行的外汇资产流动性做出评价可以通过设定外汇流动性状况预警指示的方式进行,根据银行的综合评价判断其流动性强弱,如将得分在60以下的定为红色预警,表面流动性较差,外汇资产安全受到威胁,应高度关注;60-80分之间的为黄色预警,表明影响流动性状况的部分指标异常,应引起注意,但基本正常;80以上为绿色,表明流动性正常,无需过多关注。
五、实证检验
为了对上述的指标体系的准确性进行检验,笔者选取了A、B两家区域性法人金融机构2009年上半年的报表进行实证检验, 系数为0.9,结果如下表。
六、结论
1.A、B银行外汇流动性均处于正常范围内。但其中B银行得分略低,银行外汇流动性状况应引起关注。这主要是因为是B银行两项指标得分较低所致,一是币种比值指标得分偏低,说明该银行外汇投资的币种结构不尽合理,当国际市场汇率发生较大波动时,该银行的外汇资产容易产生风险;二是高风险投资占比指标得分偏低,主要是由于该银行持有LEHMAN和BETA两家破产金融机构的外汇衍生金融产品,因而存在明显的账面亏损,说明该行对外汇市场风险控制能力不强,未能有效规避高风险投资品的市场风险,应引起高度关注。
2.系数对银行外汇流动性的影响很大。2009年上半年受国际金融市场交易量萎缩的影响,我国外汇交易市场交易量有所下降,因而系数的减小对外汇流动性产生较为了明显的影响。
七、政策建议
1.尽快建立行之有效的银行外汇流动性监测评价制度,将银行外汇资产安全纳入监管范畴。对银行外汇流动性的管理,应建立在对银行流动性状况科学、客观评价的基础上。但目前,我国监管当局在这方面基本处于一片空白的状态,没有一套合理的银行外汇流动性评价指标体系,即使发现银行流动性存在问题,也无法对症下药。因此,建立银行外汇流动性监测评价制度体系是当务之急。
2.外汇监管部门应加强对银行外汇流动管理的窗口指导,有针对性地进行监管风险提示。根据相应的指标评价体系,对银行的外汇流动性进行分类监管。根据评价结果的优劣,可将银行外汇流动性状况分为三类,对每一类银行,按季或按月给予相应的窗口指导,特别是对具体某类指标评分较低的银行,有针对性地进行监管风险提示,如有必要还可以限制银行外汇资金来源和运用的某些具体行为或途径,以强化监管力度。
3.监管部门应进一步约束和规范银行的对外投资行为,弱化国际金融危机通过银行向国内的扩散效应。监管部门应要求银行进一步加强风险控制管理,对银行投资境外证券产品和衍生产品实施专门的市场准入管理。对风险控制和评估能力弱、流动性监测评价指标得分低的银行在境外投资的规模进行必要的控制和市场禁入,以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4.审时度势促进金融深化,丰富外汇产品,推动国内外汇市场健康发展,引导银行外汇资产在国内运用的深度和广度。当前中国,贸易和直接投资项下双顺差造成的外汇盈余是银行体系外汇流动性的主要来源。引导银行体系庞大的外汇流动性更好地服务于国内经济是确保金融安全以及有效防范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的有效途径。金融深化是大势所趋,金融危机后各国在加强金融深化过程中的监管问题上态度高度一致。对我国的外汇市场而言,不是金融创新过度,而是金融产品供给严重不足,市场活跃度受到抑制。因此,当前应该根据形势的发展,适时拓展外汇金融产品的品种和应用范围,在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包括外汇市场在内的金融市场发展,更好的吸收银行体系的外汇流动性。■
参考书目:
[1]中国人民银行文昌市支行课题组.外汇市场干预的国际经验及对我国实践的思考[J].海南金融,2006(7).
[2]郝波.汇改后中国外汇市场波动性及其对股票市场的影响[D].东北财经大学,2007.
[3]杨荣,赵君.人民币美元市场流动性决定因素的实证研究[J].经济科学,2009(1).
[4]陈小五.中国外汇市场的培育与管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5]瓦森德.流动性黑洞――理解、量化与管理金融流动性黑洞[M].姜建清,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6]孙红燕,刘志迎,孙海来.中国外汇市场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方向[J].经济论坛,2006(1).
监测指标范文6
生命科学是现代科学发展中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实验动物是生命科学研究的基础和重要的支撑条件,作为一门综合性的新兴学科,实验动物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生物医学、科学研究手段的重要标志。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房间及人员 房间体积5.7 m(长) ×3.9 m(宽) ×2.2 m(高),两名测试人员。测定方法依据国家标准GB 14925-2001中的附录。
1.2 风量和换气次数的测定 (1)测量仪器 QDF-3型热球式电风速仪。(2) 测点分布 设6个测试点,2个送风口处,面积分别为0.55 m × 0.55 m ;4个排风口处,面积分别为0.15 m×0.3 m 。在每个送风口各选20个点,分别测得2个送风口的平均风速;在每个排风口选3点,分别测得4个排风口的平均风速。(3)实验房间总送风量=1#平均风速×1#面积+2#平均风速×2#面积。(4)实验房间总排风量=3#平均风速×3#面积+4#平均风速×4#面积+5#平均风速×5#面积+6#平均风速×6#面积。(5)实验房间换气次数=总送风量/房间体积。
1.3 梯度压差的测定 (1) 测量仪器 QY-200型斜式微压计。(2)范围测量清洁走廊相对实验房间的压差和实验房间相对污染走廊的压差。
1.4 空气洁净度测定 (1) 测量仪器 BCJ-1型微粒计数器。(2) 测点选择 根据实验房间的面积,在高度约1m的平面上选取5个测点。(3)洁净度测量 在每个点连续测3次,计算粒径d≥0.5u的粒子浓度的平均值。5个测点的总平均值为该实验房间的洁净度。(4)净度级别的确定 根据N±2.1δN求出对应的洁净度级别。其中N代表平均粒子数,δN代表标准差。
1.5 落下菌数测定 在高度1.5m的平面上选取与洁净度测定同样布局的5个点,分别放置1个Ф9cm血琼脂培养皿,打开平皿上盖,将盖倒置搭在平皿底上,放置30min,加盖,放于37℃恒温箱内培养48h,计算菌落数(个/皿)。
1.6 噪音的测定 (1)测量仪器 HS6533型数字声级仪。(2)测点布置 在离开墙壁反射面1.0m及中心位置,距地面1.2m高度布点。(3)测量 测定以声级A挡为准进行测定。
1.7 氨浓度测定 使用空气采样机和大型气泡吸收管、流量计(0.2~1.0L/min)、具塞比色管(10ml)、分光光度计,按GB 14925-2001附录I方法测定。
1.8 温湿度测定 测量仪器精密度为0.1以上的标准水银干湿温度计,按GB 14925-2001附录A测定。
2 结
果
不同季节检测运行中的SPF级动物实验设施的环境指标,结果见表1。
结果表明:实验室内部的温度、相对湿度、换气次数、洁净度、噪声、氨浓度均符合国家标准。清洁走廊对实验室的压差接近标准的下限,但实验室对污染走廊的压差符合国家标准。不同季节的落下菌数符合国家标准。
3 讨
论
动物实验室空气中尘埃污染途径有二个,一是室外空气未经过过滤进入室内,二是动物被毛、皮屑、垫料和饲料等材料的碎屑,往往可被气流携带而在空气中悬浮飞扬形成尘埃污染[1]。大气尘浓度随时在变化,可能对净化系统产生干扰。但对于空气经初、中、高效过滤器过滤的SPF级动物实验设施,洁净度不受大气尘变化的影响[3]。本实验所测SPF级动物实验室的空气是经初、中、高效过滤器过滤后进入的,所以,尽管辽西地区的大气尘在不同季节,特别是春、秋两季变化很大,但设施运行中不同时间所测的洁净度并没有明显变化。
一般认为,当动物实验室中没有动物的时候(静态),洁净度容易达到设计要求,而有动物的时候(动态),由于动物和人的活动引起毛发、垫料等,会使空气中的尘埃浓度升高,增加空气微生物对动物的污染的机会[4]。本实验夏季测试时,房间内虽无动物,但测试前没有清洁卫生,实验台面、笼架横板上、门窗封条上存在肉眼可见的灰尘,洁净度在4次中最低(1.0~1.2),超出标准。其余3次虽为动态测试,但测试前房间卫生清洁,因此,洁净度均在标准以下。说明合理的送排风及良好的动态管理,可以提高动态设施内空气的洁净度。反之,即使是静态,如管理不善,同样可降低设施的洁净度。
空气落下菌是反应动物设施微生物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从表1结果可以看出,4次测试落下菌数均达到国家标准。夏季测试时,落下菌数略高些,这与测试时房间没有清洁卫生有关,同洁净度测试的结果是一致的。注:* 标准见文献[2]
动物实验设施的正压是为了防止外界粉尘和微生物污染实验动物[5]。本实验测试结果中,夏、冬、春季3次测试均达到国家标准。但在秋季(2004年10~12月)的测试中,清洁走廊对实验室的梯度压差略低于国家标准,实验室对污染走廊的梯度压差仅达到国家标准的下限。虽然室内其它环境指标仍能维持正常,但应从梯度压差结果接受提示的是:可能是送排风组织不当。
参考文献
[1] 郝光荣.实验动物学[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2,44-45.
[2]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14925—2001.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M].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2.3.
[3] 许钟麟.空气洁净技术原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371-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