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平明寻白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平明寻白羽范文1
将军夜引弓。
没在石棱中。
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漆黑的树林里,狂风吹得小草呼呼作响,草地上搭建着大大小小的帐篷,奋战了一天的战士们人困马乏,纷纷去睡觉了。
但是,李广将军却冒着严寒深夜巡逻。只见他身披铁甲,头戴金盔,斜背弓箭,威风凛凛。忽然,听见前方传来阵阵虎叫声,李广将军想:这一定是山上饿了一天的老虎下山来找食吃了。如果我不射死它,它定会危及全营战士的生命。说时迟那时快,李广将军弯弓搭箭,奋力一射,那只箭射中了老虎,老虎不再嚎叫。天刚蒙蒙亮,李广将军带着部下,去寻找那支射死老虎的箭,由于草长得太茂密了,一只小小的箭还不好找呢!找了很长时间,大家才在一块七棱八不齐的石头里找到了它,它已经进入石头的一半多了。
平明寻白羽范文2
一、披文入境,让学生品味美
古诗文塑造了一系列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展现了一个个含蓄隽永的艺术意境。在学习时,要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感受艺术形象,体会意境,使其受到启迪、感染,获得美的享受。
例如卢纶的《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入石棱中。”教学时,先让学生弄懂诗中每一个字的意思。再连起来说说每句诗的意思,在初步感知全诗内容的基础上,抓住诗中“引弓,没入”二词诗意上的串联和赏析,引导学生唤起生活经验,由石头棱角的坚硬到“箭没石棱”的奇迹是由于力量巨大,再启发学生想象李广将军“弯弓如满月”的勃发英姿,接着再补充李广将军的事迹,联系古诗《出塞》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诗句。这样,武艺超群、卫国戍边的飞将军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披文入情,让学生体验美
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没有诗人真挚浓烈的感情,就不可能产生动人心弦的诗歌。例如我在教学孟郊的《游子吟》时,通过“你们爱自己的妈妈吗,为什么”这一设问,找到学生理解这首诗的切入点,再由此迁移到《游子吟》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由诗文启发,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通过“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句诗的反复吟诵,让学生描摹头脑中出现的意象:一位因过度操劳而满头白发的老母亲,独坐在昏暗的油灯下,跳动的火焰映照出妈妈专注的神情,手中的衣物,缝了又缝,一直到天亮。这样,从剖析包含激情的艺术画面入手,帮助学生再现了作者苦心营造的意境,而诗中所描绘的意境,又引起了学生的共鸣,使他们如临其境,在强烈的情感冲击下,深受感染。
三、放飞想象,让学生感悟美
意境,是创作者的审美体验、情感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入境,是读古诗的根本。在古诗学习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去领悟古诗中的意境美。
平明寻白羽范文3
(2)人,包括别的动物,在生命危难的瞬间,释放出的自我拯救能量是巨大的。美国科学家做的“青蛙实验”几乎人人皆知:在锅底慢慢地用温火加热,青蛙悠哉悠哉地在水里漂游,等到水热得不能承受时,却再也跳不出来了。相反,将一只青蛙猛掷人滚开的水中,它却能倏忽跃起而逃生。
(3)可是,为什么平日里我们没有发现自身的这种潜能,而非要等到危险时刻来临才发出惊奇或无奈的慨叹 要是我们把这种潜能发挥出来,用到工作和事业中去,会产生多么大的成效和功用啊!
(4)美国戏剧家桑顿 怀尔德在《我们的城镇》中写了个叫艾米丽的姑娘死了,不过她发现她可以再到人世活一天,于是选择了12岁生日那天。那天开始的时候,她就有一种强烈的想品尝每一寸光阴的欲望。但她伤心发现,人们都在漠然地生活着,都没有像她那样怀着强烈的感情去感受生活。在绝望中她慨叹道:“啊!人们活着的时候几乎没有认识了生活,大多数人都在虚度年华。”
(5)答案不言自明:是懈怠!是对时光流逝的漠然,对享乐安逸的沉溺和追逐!因为懈怠,让我们失去了拼搏的勇气;因为贪图享乐,让我们再也觉不出潜存的危机,从而像温水中的青蛙,慢慢地被社会淘汰了。
(6)这真是让上帝都痛心不已的事。一个人采取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并不难,可是你不去做,一味地消极避世、得过且过,却是连鬼神也奈何不了的。扪心自问,你是否每天都在一种忧患和危机之中度过,是否真诚地拥抱了每一缕阳光和晨曦 又是否真切地体味了生命的意义与内涵——“认识了生活”呢
平明寻白羽范文4
这样一首诗对于小学生来讲,要理解深刻地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不那么容易。一般的处理,让学生手抓住诗句中的重点词句,理解诗意,然后会背诵默写就可以了。但是作课老师在处理如何让学生理解诗意、感悟诗情上做了有创意的设计。
教师没有只是让学生通过诗句字面上的意思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而是让学生在初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设点发散,进行合理想象:同学们,如果你是征战多年未回过家的征人,如果是征人白发苍苍的老母亲,如果你是征人孤苦无依的儿女,你会发出怎样的心声?这个环节的设计目的让学生扎个猛子潜下去,领略诗中的旖旎风光。学生设身处地,分别以不同的身份进行了表达了心声。接着教师又让学生再以不同的体验再次朗诵诗句,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同身受。
如此处理既有合情合理的情境创设,目的为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又有由境而发的抒怀表达,目的为进行适当的语言训练。更有恰到好处的朗读指导,课堂上的“语文”味道浓厚起来了。
更让人称道的是,在同学们深刻地领会诗意的基础上,老师又引导学生背诵学过的一首描写“但使龙城飞将在”的“飞将” ――李广将军的古诗《塞下曲》。让学生重温诗句,品味后两句“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想象李广将军的威猛,从而更理解原诗中将士盼望像李广一样英雄再世,力挽狂澜,拯救国家于危难的愿望。然后再推荐王昌龄的另一首诗《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是诗人以戍边战士的语气,表达自己不战胜敌人绝不回还的雄心壮志。教师让学生借助注释大概理解意思,再让学生抓住《出塞》中的“人未还”与此诗中的“终不还”进行比较,通过诵读,品悟诗人的不同情感。使学生理解两首同是边塞诗,却在表达思想感情上的不同,一悲一壮,让人读后回味无穷,从而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
这节课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下,以一首诗带动学会了两首诗,课堂容量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宽了,应合了“把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扩大学生阅读量”的思路,并且毫不牵强附会,而是自然水到渠成,令人钦佩。这时的语文课堂已充满了浓浓的古典文化气息,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徜徉在祖国古诗词文化的花园中,沐浴着阳光,尽情吮吸着甘露,更加深了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同时,更令人称道的是老师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怡然淡定、不温不火的教学风格,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给课堂带来了一股浓浓的文化气息,给听课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新课程标准强调:“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语文就是语文,有其本身的教学规律,小学语文教学就应该让小学生掌握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习得基本的语文能力,懂得运用语文的规律,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的语文课就要扎扎实实地注重语言的训练,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提高,让我们的语文课多一些“语文味”。
平明寻白羽范文5
古老的黄河,从天水城旖旎而过,天水,这粗犷中的一抹温柔似淡淡的一丝烟云,镶嵌在这古老的边塞之地。
“成纪属汉阳郡,汉阳郡即天水郡也。古帝伏羲氏所生之地。”《汉书》中的短短几句话,包含了一个神秘的传说:
华胥氏,一个美丽的女子,游玩于一个古老的梦境中。蜿蜒的路上一个大大的脚印吸引了她,她贪玩地踩在大脚印上,不想却因此有孕。华胥氏怀胎十二年,生下人首蛇身的伏羲。这个神话没有记载在史书中,却在民间历久弥新地流传下来。而伏羲特殊的出身,注定了这个奇怪的孩子有着不寻常的使命。他教人们做网用于渔猎,大大提高了当时人类的生产能力;他教人们驯养野兽,从此有了家畜;他变革婚姻习俗,倡导男聘女嫁的婚俗礼节,使血缘婚改为族外婚,结束了长期以来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始群婚状态;他始造书契,用于记事,取代了以往结绳记事的落后形式;他发明陶埙、琴瑟等乐器,创作乐曲歌谣,将音乐带入人们的生活,帮助人们“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他还将统治地域分而治之,任命官员进行社会管理,为后代治理社会提供借鉴。伏羲带领着他的子民,逐渐走向文明。当时的人们对于大自然一无所知,下雨刮风、电闪雷鸣时,人们既害怕又困惑。天生聪慧的伏羲在天水麦积区(原北道区)渭南乡西部设八卦台,闲暇时便来这里,仰观天上的日月星辰,俯察周围的地形方位,有时还研究飞禽走兽的脚印和身上的花纹,终于画出八卦图,为他的子民解释自然界的一些现象和规律。当地人为纪念伏羲,特将其诞生地改作成纪(通常在古代,人们把十二年作为一纪,伏羲正是怀胎十二年而生)。然而此时,名为成纪的天水还只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姑娘。
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在今天水市秦州区的西南,人们的美梦被隐隐雷声唤醒。人们起身抬眼望,天空彤云密布,忽然雷电交加,一道红光划过天际,一声巨响,似天崩地裂。顷刻间地面裂开一道大缝,天河之水注入其间,遂成一湖。湖水深不见底,甘洌醇厚。人们都认为湖水与天河是相通的,故将此湖称为“天水井”。汉武帝听说后,认为这是国家的吉兆,下令在湖水旁建起城池,设立新郡,并取名“天水郡”。“天河注水”的美丽传说,成就了天水这个曼妙而浪漫的名字,也成就了今天的天水。
二
在故事中诞生的天水,注定是个写满故事的地方。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这是唐代诗人卢纶的《塞下曲》,诗中截取《史记》中的一个片段赞颂了李广高超的武艺。就是这黑夜中的一箭,让多少人记住了这位英勇善战的飞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人们对李广有多少殷殷期盼,然而命运如同一个顽皮的孩子,他不会让你的生命完美无缺。在汉代,匈奴犯境,战争频仍,李广虽身经七十余战,却终究是“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留下了多少怅惘。
今天的天水城南石马坪,孤独的李广墓静默地立于历史的风雨中。此墓不知建于何时,也不知为何人所建,现在也无人看管,一片荒芜景象。这里仅存一座破旧的小殿,一个半圆的土堆和一柱石碑,四周的空地上都是破砖烂瓦,断墙残壁。风呜呜吹过,像在讲述这位飞将军曾有的辉煌,也像在哭诉他现在的凄凉……
你听,是谁在风中高吼着秦腔,高吼着诸葛孔明痛失街亭的悲凉?这个昔日“金戈挥日返,银镝逐星飞”的古战场今日已经泉在亭毁,那张铸有“蜀”字的弩机也静静地躺在博物馆中,述说着让人扼腕的故事――挥泪斩马谡。一向洞若观火的孔明也只能哭着叹息那曾雄霸一方的蜀国走向日暮。
历史不能改变,时间继续前行。历史中的天水仍然刀光剑影,只是,那挥剑高呼的人,已经是另一种装束,另一番心情。
三
秦汉已去,隋唐相继,唐太宗李世民在这灵山秀水中悄悄成长。他的名字有“济世安民”之意,包含着父母的期望。李世民即位后,积极听取群臣意见,努力学习文治天下。他消灭各地割据势力,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终于使社会国泰民安,谱写了一曲昂扬壮阔的贞观长歌,也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意气风发的时代。
钟灵毓秀的天水,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这些英雄为天水,为世界,创造了历史,创造了辉煌。只有天水,依然静默,清静圣洁如圣域,旁观着所有的凄凉与辉煌。对于每一个生于天水或旅于天水的诗人来说,天水都不能不说是一处佳境,她不食人间烟火,远离世俗,也许就是生于斯的女娲的化身。
自此风尘远,山高月夜寒。东泉澄澈底,西塔顶连天。佛座灯常灿,禅房香半燃。老僧三五众,古柏几千年。
平明寻白羽范文6
一、从诗文入手,感知作者的写作意图
诗人都善于观察,他们把生活中很平常的一人、一事、一物、一景等,用优美精炼的语言刻画出来。如《鹅》、《游园不值》、《春晓》等诗。这些诗的教学可以通过直观启迪,从诗文入手,让学生对教材有感性认识,使学生体会到,原来周围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妙,只要多留心就能够观察到。又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的教学,只需引导学生从诗文入手,顺理而下,自然就领会诗中意味:碧空万里,江水浩荡,江面一叶孤舟,东去。站在黄鹤楼上的送行人李白,目送这只小舟向天水相接的地方逝去,而他敬爱的孟浩然就在这舟上,他的心和眼都系在这片帆上,望呀,望呀,帆远去了;望呀,望呀,帆只剩影儿了;眼一迷忽,帆影不见了。可见诗人瞩望已久,思念之切。于是,长叹一声“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感情多么真挚啊。
二、课前引发学生的兴趣
古诗教学伊始,教师可采用猜谜语、讲故事、提问题、设悬念等方法,精心引发学生兴趣。
如教学李白的《赠汪伦》时,可先讲述汪伦用计诚邀李白到桃花潭做客――汪伦是当时有名的歌手,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对李白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的诗。有一回,汪伦听说李白来了安徽,就修书一封。信中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早知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前访。见面后,李白方知“受骗”:所谓桃花,只是桃花潭,并无“十里桃花”;所谓“万家酒店”,只是店名,并无酒店万家。但李白哈哈大笑:“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于是,两人结为金兰之好。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七言绝句《赠汪伦》。――这个故事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赠汪伦》一诗的兴趣。又如教学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就可采用设悬念的方法――古代有位大文豪写了一首七绝,在诗中直接将西湖比作美女西施,这位大文豪是谁呢?这首诗叫什么呢?是怎么写的呢?再如教学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可从“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句千古佳唱着手,激疑设趣,从而引导学生欣然诵诗。
采取“引趣”之法,促使学生兴趣倍增,情感激荡,再引导他们学习全诗,教学效果往往会出人意料。
三、深入诗的意境,与诗文产生共鸣
古诗的表达往往是言近而旨远,景近而情深。不论是写人、记事、状物或绘景的诗,不论是抒情和叙事的诗,无一不是社会生活高度集中的概括,使诗文思想感情升华。
如柳宗元的《江雪》,通过概括描写环境,衬托人物,精刻细节,来突出人物性格,立意含蓄深刻,选材详略得当。讲授时,可随学生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1.看懂画面上描绘了多少景物,确定诗人观察事物的立足点;2.理清画面的层次结构,探索出作者观察生活的顺序和展开想象的思路;3.弄清楚字、词、句的确切含义,体会出诗人感情爱憎的倾向;4.有条件的还要尽可能考查诗人的生平和所处的时代背景,评论出作者的功过得失以印证诗作。这样既感触到了诗人苦恼与孤立无援的处境,又坚决坚持自己的主张,宁折不弯,继续探索的精神。
四、灵活多变的写作技巧赏析
诗人描写事物时,除了采用白描的表现手法之外,更多的还采用夸张、比喻、对偶等的修辞手法,若能稍加赏析,定能其乐无穷。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春色满圆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些诗句都是用白描手法写出事物的;又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比喻、拟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对偶)、“平明寻白羽毛,没在石棱中。”(借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夸张)等诗句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由于小学生对古诗不如对一般文章熟悉、了解,因而教学时要注意:
1、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不要过“细”、过“全”,一是会转移学生的注意力,二是遥远的历史知识会增加学生感知的难度。只选择与该古诗有密切关系的且有助于帮助理解诗意的内容,重点的介绍,使学生了解诗的作者及生活的年代。
2、体会感情和意境,切莫满堂“灌”。“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是古代诗人写作的一大手法。教学时可通过分析诗句,点拔诱导和展示有关图画,或运用多媒体形象直观、逼真的教学手段,将抽象的文字符号还原成活生生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可采取诗中画、画中诗、并边读边想的方式促进学生在快活中学习枯燥抽象的诗文。
3、古诗翻译时不要过死。每篇古诗下面都有一个醒目的作业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的大体内容。只要学生翻译的文章不扭曲作者的原意,只要把大体意思说明就可以,且莫在文字、字数、通顺及表达方式上吹毛求疵,要求过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