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方言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云南方言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云南方言范文1

【关键词】 暴发性心肌炎;综合预防;药物防治性治疗

云南暴发性心肌炎是一种具有明显地方分布特点的疾病,由于该病在发病上具有暴发猝死的特点,在短时间内一户人家就会出现1~3例的病人死亡。

从1991~2002年间在云南省楚雄、大理、丽江、思茅、怒江、保山、红河等七个地州的19个县(市),连续发生55起暴发性心肌炎点状暴发流行,累计死亡病例199例。

笔者所在历年历次暴发流行期间派各个学科深入病区作流行病学调查、采血样做心肌酶谱、争取做尸体解剖、抢救存活病人、数据完整、资料齐全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3~2005年,我们所对大姚县石羊镇阿基苴村居民进行心电图检查、心肌酶谱检查,结果见表1~2。

表1 2003~2005年心电图监测结果(略)

从表1看出该病发病季节心电图异常改变率明显高于非发病季节,急性心肌损伤的心电图改变率明显高于其他克山病病区(3%),心电图改变是云南暴发性心肌炎的表现之一。

表2 2003~2005年心肌酶谱检查结果(略)

从表2中看出该病发病的7月心肌酶学高于非发病季节。

通过心电图改变及心肌酶学改变、筛出高危人群61人进行防治性治疗观察。

1.2 方法 每年4月1日由我所研究人员、县疾控中心、乡防保人员组成医疗小分队驻扎山乡,每天送医送药送开水,送药到手、看服到口、坚持三年六轮防治性服药,每轮15天。成人每日服亚硒酸钠1mg qd,黄芪颗粒10g bid,维生素B1 10mg tid,维生素C 1g tid,儿童按年龄体重计算服用。6月1日第二轮服药,方法同上。由当地政府牵头改变居住环境、整体搬迁、改水、改厕、爱国卫生科普宣传。

2 结果

2003年服药人群中均未发现暴发猝死病例发生。 2004年服药人群中除1例61岁男性大量饮酒后死亡外,其他人群均未发现暴发猝死病例发生。2005年服药人群中仍未出现暴发猝死病例。

3 讨论

云南地方性暴发性猝死心肌炎经调查证实多数病例都是在劳动中、放牧时、运送死者时突然发病突然死亡,已排除暴力损伤或中毒致死,无心脏以外其他器官的致死性疾病,无心脏病变史,以猝死为主要临床表现发病的暴发性心肌炎都以每年夏秋多雨季节暴发流行(7~8月)。这种发生在云南的不明原因猝死病情,可能是由肠道病毒(coxsachie)引起的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点状暴发流行[1],发病有家庭聚集现象、1~2天内一个家庭突然死亡1~3人;青壮年多发;发病点多位于山区或半山区,环境卫生条件较差(大多数人畜不分居),饮用水都引用易被污染的山箐水或低凹的浅井水。每次发病点区与死亡病例同时有一批自觉头昏、恶心、心悸、乏力、四肢麻木等症状的“病人”。我们所对每次暴发的点区作系统研究、流行病学调查、病理学、病毒学、临床普查等多学科研究,各学科都积累了不少科研数据[2]。在重病点心电图改变率22.9%~23%、心肌酶谱发病季节高于非发病季节。聚合酶链式反应(PCR)43.59%~73.53%[3]病毒分离每次点状暴发流行都能从死者心腔血、组织、周围人群血中分离到柯萨奇病毒A9、B簇B3、5、6型不稳定的毒株,这可能和变异有关[4]。病理形态学表现为心肌间质增宽、水肿、心肌组织通常表现为程度较重的弥漫性或局灶性心肌间质炎,炎细胞以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为主,伴有不等的心肌纤维变性坏死。

笔者所通过15年的不懈研究发现,肠道病毒感染特别是柯萨奇肠道病毒和暴发性心肌炎有很密切的相关性[5]。在低硒的环境里低硒导致心肌细胞凋亡,同时硒缺乏增强病毒的毒力。我们在调查时发现村民营养膳食单一,没有种蔬菜的习惯,春夏季节不吃蔬菜,男性饮酒居多,这也可能导致维生素的缺乏。

肠道病毒感染主要经粪口传播,家庭成员密切接触及相同饮食环境,在其家庭内传播创造了条件[6]。云南地处亚热带,在此条件下,肠道病毒感染易在夏秋雨季在人群中传播,发病点飘移不定,很少象这个点不间断发病。

综上所述,我们所经研究初步认定肠道病毒感染和暴发性心肌炎有关,在错综复杂的病因下,在没有疫苗的同时,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山区农民白白地死去,笔者所以大胆尝试,采用综合防治措施:(1)整体搬迁,改水、改厕、爱国卫生科普宣传。(2)药物预防性治疗,通过3年连续不断的综合防治,3年来未发生一例暴发性心肌炎暴发猝死病例,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牛存龙.云南暴发性病毒性心肌炎流行概况.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00,19:164.

2 刘孝柏.云南暴发性心肌炎病区两年心电图监测. 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5,3(5):233.

3 刘继海. 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外周血肠道病毒核糖核酸. 云南预防医学杂志, 1999,2:13.

4 曹丹阳.柯萨奇B4致低硒鼠心肌损伤及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03,18:3.

云南方言范文2

云南曲靖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成绩将于2020年2月20日上午10:00公布。报考云南省招生单位的考生可通过“云南省招考频道”(ynzs.cn)、“云南省招生考试院”官方微信公众号查询初试成绩。

(一)通过“云南省招考频道”查询方法

考生进入“云南省招考频道”找到“研究生查询”栏目点击“2020年研究生初试成绩查询”输入“考生编号或姓名”、“证件号码”及“验证码”等相关信息点击“查询”即可查询成绩。

2020年云南曲靖考研成绩查询入口 点击进入

云南方言范文3

各位考生:

云南省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成绩将于2019年2月18日公布。

报考云南省招生单位的考生可通过“云南省招考频道”(ynzs.cn)、“云南省招生考试院”官方微信公众号、“云南招考”手机客户端查询初试成绩。考生如对考试成绩有异议,可申请成绩复核。

一、成绩查询具体方法

(一)通过“云南省招考频道”查询方法

考生进入“云南省招考频道”找到“研究生查询”栏目点击“2019年研究生初试成绩查询”输入“考生编号”、“证件号码”及“验证码”等相关信息点击“查询”即可查询成绩。

(二)通过“云南省招生考试院”微信公众号查询方法

考生关注“云南省招生考试院”(www-ynzk-cn)官方微信公众号点击右下角“查询”按钮进入查询界面后找到“研究生查询”栏目点击“2019年研究生初试成绩查询”输入“考生编号”、“证件号码”及“验证码”等相关信息点击“查询”即可查询成绩。

(三)通过“云南招考”手机客户端查询方法

考生下载“云南招考”手机官方APP点击下方正中位置“查询”按钮进入查询界面后找到“研究生查询”栏目点击“2019年研究生初试成绩查询”输入“考生编号”、“证件号码”及“验证码”等相关信息点击“查询”即可查询成绩。

二、成绩复核注意事项

(一)成绩复核申请时间

考生可于2019年2月18日—2月20日向报考单位提出书面成绩复核申请。

(二)成绩复核申请办法

申请成绩复核的考生须持有效居民身份证、准考证向报考单位提出书面成绩复核申请。具体申请方式详询报考单位。

(三)全国统考科目的成绩复核申请由招生单位统一汇总后提交云南省招生考试院进行成绩复核;招生单位自命题科目的成绩复核由招生单位组织进行成绩复核。

三、其他事项

(一)准考证遗失或遗忘“考生编号”的考生可在(省平台地址:222.221.7.36:8088/ynyjs)页面查询“考生编号”,或于2月18日—2月20日向报考单位查询“考生编号”后登陆云南省招考频道进行成绩查询。

(二)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生进入复试分数基本要求由教育部统一划定,预计将于3月中下旬公布,请及时关注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yz.chsi.com.cn/)。

(三)在云南省参加考试,报考其他省、市招生单位的考生根据所报考院校所在省、市招考机构公布的成绩查询时间和方式进行查询。

特此通知。

附件:1.云南省201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单位成绩公布期间联系方式

2.云南省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成绩复核办法(试行)

【云南省招考频道-查分入口】

2019年云南{city}考研成绩查询入口(一) 点击进入

云南方言范文4

关键词:文山方言词汇 构词特点 基本词汇 构词方法 熟语

云南省文山方言是通行于云南省文山地区的“地方话”。云南省文山方言属北方方言。它是在文山地域内,通过文山人不断创造、发展,经过长期积淀逐渐形成的一种地方语言。在普通话教学中,方言会影响普通话的教学。方言与普通话的相互影响,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上。笔者在从事普通话教学中,注重收集本地方言即文山方言与普通话在语音、词汇、语法上的一些词句的差别,并认真进行归纳总结。由于受篇幅限制,笔者在此只撷取云南省文山方言词汇构词特点作一浅谈。

词汇亦称语汇,是一种语言中所有词语和固定短语的总和。云南省文山方言是汉语普通话的一种方言词汇。现笔者从文山方言的基本词汇、构词方法、熟语等方面简单分析文山方言词汇的构词特点。

一、基本词汇

文山方言属北方方言,其基本词汇或与汉语普通话词汇有很多的交叉之处,但是由于地域差异以及少数民族差异的影响,在其语言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也产生了很多不同于汉语普通话词汇的独具特色的方言词汇。如以“老”形成的方言词汇:老爸、老妈、老婶、老猫;以“巴”形成的方言词汇:干巴、补巴、岔巴、盐巴、咕巴。文山这些方言词汇是不同于汉语普通话的基本词汇的。

因此,在文山地区教授普通话,要求普通话教师必须收集和掌握文山方言的一些基本词汇,以便教师在教授普通话时,学会教学生将文山方言词汇转换为普通话词汇。这样,文山地区的学生在普通话教学和学习中才有可能取得进步。

二、构词方法

文山方言构词方法与汉语普通话的构词方法相比,有一些独特的构词特点。这里,笔者主要介绍文山方言中颇具特色的派生式构词方法,即前缀、中缀、后缀。

1.前缀

在文山方言词汇中,前缀的运用并不多,但颇具特色。现实生活当中,常见一个是前缀“老”。如:

a.在亲属称谓前添加“老”,如老舅、老婶、老依(父亲的弟弟)、老叔(父亲的弟弟)、老表等。

b.在事物称谓前添加“老”(多含贬义色彩),如老油条(称屡教不改的人)、老肥肉(称行为举止让人受不了的人)等。

c.在动物名称前添加“老”,如老猫、老耗子、老狼、老狗等。

2.中缀

中缀是文山方言里颇具特色的一种构词方法。它一般组成四字格或是三音节词。四字格的词语一般都是形容词,并且多带贬义色彩。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作中缀的文山方言词语有“巴”“八”“失”等。

a.“巴”:文山方言中,“巴”字构成的四字格,一般都含贬义。如假巴意思――形容装模作样;岔巴的夺――打断别人的话;歪巴扯扭――歪歪扭扭,很难看的样子;脏巴辣师――形容很脏、不干净的样子;臭巴辣烘――形容气味非常难闻等。三音节词:一般用在表示身体部位的词中,如赤巴脚――赤脚;牙巴骨――牙床;肋巴骨――肋骨等。

b.“八”:文山方言中,“八”字实际上并不单用,它经常和“老”组成“老……八……”的结构。它组成的四字格词语表示程度的加深。如老晚八晚、老暗八暗――均表示较迟;老早八早――表示较早;老远八远――形容很远;老快八快――形容很快;老慢八慢――形容很慢;老高八高――形容很高;老矮八矮――形容很矮等。

c.“失”:用法与“巴”差不多,也可用来组成四字格词语,一般也多含贬义。如:小咪失气――很小气的样子;跨嘴失脸――形容很生气不高兴的样子;背失日眼――形容很倒霉的样子;歪巴失扭――形容歪斜的样子;憨包失气――形容不聪明蠢笨的样子等。

3.后缀

后缀在文山方言中比较突出。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有“巴”“子”“包”“壳”“的夺”等。

a.“巴”:文山方言中,“巴”作后缀,运用得比较广泛。如:补巴――补丁;盐巴――盐;干巴――干肉;咕巴――锅巴;丫巴――手脚指联结的地方或树木分岔的地方;格巴――树木的结或兜;岔巴――多嘴等。

b.“子”:文山方言中,“子”作后缀也比较突出。如岩子――石崖;纽子――纽扣;蜂子――蜜蜂;塘子――池塘;做月子――生孩子;打摆子――患疟疾等。

c.“包”:文山方言中,“包”用后缀,并不多见,但还是有。如憨包――傻子;日脓包――愚玫娜;闹包――不聪明的人等。

d.“壳”:文山方言中,“壳”字作后缀较少,经常听见有下巴壳――下巴;嘴壳――嘴;冲嘴壳――说大话等。

e.“的夺”:这个词一般附在某些词根后构成四字格形容词。如岔巴的夺――爱打断别人的话;花子的夺――形容赖皮;花逞的夺――也形容赖皮;逞人的夺――形容很害羞丢脸的样子;日脓的夺――形容很差的样子等。

f.“果”:文山居住着壮、苗、瑶、彝等10多个少数民族。其方言受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在运用中产生了一些新借词,这些新借词对文山方言的影响在语法方面有一个比较突出的表现,就是在水果名后常加一个“果”字。如芭蕉果、枇杷果、杨梅果、石榴果等。

g.三字格:文山方言中,常有三字格作后缀的方言词语。“咪日眼”,一般附在形容词后,表示程度的加深,多含贬义。如憨咪日眼――形容比较傻;懒咪日眼――非常懒;贼咪日眼――动作难看;黑咪日眼――形容非常黑;花咪日眼――形容非常花哨;丑咪日眼――形容非常丑等。

三字格也有“AA+的”式,一般跟在形容词后面,表示程度的加深。如:

形形的:哭形形的――形容哭个不停;烂形形的――形容很烂;背失形形的――形容很倒霉等。

生生的:白生生的――形容很白;黄生生的――形容很黄等。

噜噜的:秃噜噜的――形容很光秃的样子;光噜噜的――形容什么也不穿;滑噜噜的――形容很滑拿不住的样子;香噜噜的――形容很香;新噜噜的――形容比较新等。

了了的:薄了了的――形容很薄;轻了了的――形容很轻等。

家家的:小姑娘家家的――指不懂事的小姑娘;小娃家家的――指不懂事的小孩等。

三、熟语

熟语是定型了的词组或句子,一般不可改变。文山方言中熟语的使用,使文山方言的语言更具地域性、鲜活性和幽默性,让文山人说方言话时语言更显多姿多彩。下面,笔者只从成语、歇后语等例子中分析文山方言词汇中构词的特点。

1.成语:文山方言中,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的广泛运用,也形成了一些方言成语。如姿花妈勾――形容做事不细心;姿呀叭叉――形容坐姿难看;花麻料嘴――形容说话不稳重;扑爬跟斗――形容摔得很惨;费力八气――形容花了很大的力气;生方设法――形容想尽各种办法;气喘八猴――形容喘气很困难;清汤寡水――形容没有什么油水;东三年四――形容痴笨;憨撑哈账――形容吃得很多;比得玩常――形容没有什么可玩;有年笑常――没什么可笑的;有年款常――没什么说的;老实日浓――形容不听劝;半中辣腰――中间;大明摆白――明白、公开;吊儿郎当――形容调皮的样子;怪里古董――古里古怪;日不拢耸――令人厌恶等。

2.歇后语:歇后语就是说出前句,让人猜出后句的意思,与前句搭配得当,蕴含着深意。如东风路转弯――南桥(地名,谐音为“难瞧”,即难看);癞蛤蟆背酒壶――累赘;耗子托秤砣――自己塞门路等。

从上述成语、歇后语中不难看出,文山方言中的熟语构词和使用并没有固定的组合规律,但是从中可以看出这些熟语的使用,大多倾向于一种对人行为举止的反面的形容,表示程度的加深。

在文山地区普通话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文山方言词汇构词方法与普通话词汇的区别,注意结合普通话词汇中的成语或谚语来给学生提示,注重方言、方言中成语、熟语与普通话中的词语、成语、熟语的差别。这样结合方言形成的教学,才能让学生感到趣味无穷,让学生更容易记住、掌握规范的普通话词汇和表达,从而有利于普通话的推广。

综上所述,文山方言词汇构词特点是文山地区的语言呈现,这会在普通话教学推进中产生一定的阻碍,然而我们可以通过与方言的结合,因势利导,将被动阻碍化为主动参与、融合,这未尝不是一种全新的教学尝试。

参考文献:

[1]梁莉.透过砚山方言特点浅析语言教学[J].文山教育,2014,(5).

[2]邹雨橙,戴艳.文山方言“先”的语音变异浅析[J].文山学院学报,2013,(2).

[3]雷丽.文山方言与普通话相互渗透调查报告[J].文山学院学报,2012,(4).

[4]雷丽.文山方言语气词“啦”的语法考察[J].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5]周红苓.万州方言词语的构词特点[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8,(2).

云南方言范文5

从1997年“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拉开创业教育的帷幕,到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2013〕35号),明确要求各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全过程。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政府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扶持力度的加大、执行力度加强、资金扶持增多,足见政府对此项工作的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在全国的普及,不仅推动了高等教育的改革,而且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对培养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具有特殊的意义。云南地方高校作为地方人才培养基地,如何正确理解并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一、云南地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现阶段高等教育改革的热点,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把握不同地区发展特点,正确领悟国家及各地政府开展此项工作的精神,因地制宜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才能取得良好效果[1]。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启发、诱导的教育方式为手段,以激发人的创新意识为核心,以提高整体素质为载体,以着力塑造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一种教育模式[2]。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衡量国家富强、昌盛的重要因素,高校更应该把创新教育作为目标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其理论内涵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二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品格、素质;三是创新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3]。大学生创业不仅缓解了就业压力,而且创业教育能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高校的创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大学生创业思维、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培养大学生的企业家精神。

(二)结合云南地方发展,因地制宜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相对于国外的创新创业教育,我国起步较晚。很多高校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一部分,更没有形成相对成熟的教育管理体系。尽管很多高校已经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但是普遍存在功利性的教育理念,短期效果较为明显,缺乏长效性[4]。云南的创新创业教育处于起步阶段,从云南省近三年的年终就业数据(表1)来看,自主创业及自由职业所占当年毕业生总数的百分比较低,在2012年和2013年的年终统计中,自主创业加上自由职业者,此项统计的百分比仍然不超过百分之二。由此说明云南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总体情况不乐观。主要原因是云南地方高校受传统的教育理念影响较深,地处偏远落后地区,视野不够开阔,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相对较弱,既缺乏创新创业观念,又缺少培养观念的环境。但是在2014年的结果中我们也看到希望,随着国家政策的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的普及和就业形势严峻的共同影响下,选择创业和自由职业的人数明显增多。因此,正确理解云南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因地制宜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注重创新创业氛围的营造、创新理念的培养,是云南地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首要任务。

二、云南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为了深入了解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笔者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云南大理大学1 264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无记名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 167份,有效率为92.32%,并通过Execl2003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一)创新创业意识薄弱

创新创业教育在中国仅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从试点院校的实施到全国普遍推广,适应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5]。云南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刚刚起步,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无论观念还是创新创业环境、文化氛围相对比较落后。在调查中发现,只有21%的学生对自主创业感兴趣,其中13%的学生对创业政策创业知识关注度较大。有60%的学生参加过创新创业教育培训,但参加3次以上培训的学生仅有7%。同时笔者对培训内容做了调研,发现仅有11%的学生认为培训的内容对自身的发展帮助较大。由此可见,学生缺乏创新创业意识,更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的环境和文化氛围。

同时,笔者调研了云南几所地方院校的就业管理部门,发现各个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进程虽然不同,但都普遍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的文化氛围、环境氛围。虽响应国家号召,开展了一定的创新创业活动,但都以短期收益为目标,缺乏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氛围培养的长效机制,忽视创新观念、创新思维的培养,严重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持续发展。

(二)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单一,教育理念缺失

很多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关注度不高,认识也不到位。他们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就业指导中的一部分,给学生做点创业培训、讲座就算完成了创新创业教育。价值取向上注重短期的效果,以提高就业率为目标。在对该教育体系的建立上形式化严重,功利性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系列活动,注重比赛结果,而忽视创新精神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此外创新创业教育没有和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将其狭隘地理解为技能的培训,忽视了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新部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6]。笔者调研的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87%的学生认为所学专业和创新创业是没有联系的。由此也说明学生在接受此方面的教育上是孤立的。

(三)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欠缺

创新创业教育涉及多学科知识,具有系统性、实践性的特点。而云南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师资严重不足。很多高校的师资主要来自于本校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或行政管理人员,授课方式单一,缺乏实践经验,上起课来只能是“纸上谈兵”,缺少说服力。同样,教师的知识结构单一,难以满足创新创业教育的多元要求,教师自身的创新能力较为薄弱,难以培养出创新创业型人才[7]。虽然也有部分学校请来企业家作为创业导师,但是缺乏系统的教育体系,难以建立一支成熟稳定的师资队伍。

(四)缺乏充裕的经费,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及管理形式化严重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项目经费短缺,实践基地建设和管理简单。尤其我国西部地方高校这一问题更为严重。云南省经济发展相对较慢,高校建设的经费来源主要依靠国家和地方的财政收入。因为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以至于影响云南地方高校的发展[8]。虽然近年来,国家及政府加大了对云南教育的投入,但是对于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所需要的资金而言仍然是杯水车薪。创新项目的研究需要大量的经费作为支撑,才能使创新教育长效发展。同样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不仅需要人力物力的支持,前期的建设更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资金短缺成为云南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因此在落实政策的过程中,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显得苍白、形式化、缺少内涵。

三、云南地方高校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议及措施

(一)在思想上,统一指导思想,结合云南地方高等教育发展特色和需求,开创具有本土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在学习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同时,根据云南地方经济发展的现状和云南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贯彻国家下发的文件精神,因地制宜地开展云南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工作,统一指导思想,确定发展的方针。根据前文中提到的创新创业意识薄弱、缺少创新创业的环境氛围这一现象,应确定创新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深化和具体化的理念,以创新意识培养为目标,贯彻面向全体、基于专业、分类教学、强化实践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方针,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联系在一起。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全面开展。在实施的过程中,应结合需求,基于侧重性、长效性的考虑,推动云南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创新,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学的融合统一,培养创新创业意识,营造创新创业的环境氛围。

(二)在内容上,从教育教学、模拟实训、实战三大平台逐级深入

西部大开发为云南地区经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在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科研投入、人才引进、高等教育发展方面都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尽管近年来国家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投入加大,在经费、师资引进、创业平台建设方面给出一系列优惠政策,为西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1]。但由于云南省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受传统思想影响较深,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阻力也较大。因此云南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应首先以培养创新创业意识为核心,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以营造创新创业教育环境为首要任务,搭建良性循环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体系的建立应从教育教学、模拟实训、实战三大平台逐级深入。在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的建设中应将教学、学科、科研联系到一起考虑,模拟实训平台是对教育教学平台的升级,既是对前期教育教学效果的检测,又是对能力培养的再锻炼,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知识转化成实战的桥梁,是创新创业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创新创业实战平台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终极目标,也是检验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标准。因此我们在建立创新创业的教育体系时,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三个平台的关系(图1),不能只注重创新创业的实战平台,只有这样创新创业的教育才能落到实处。

(三)在制度上,加强相关保障制度的建设

云南方言范文6

1. 协同创新中心建设需求分析

2016年,云南省教育厅副厅长朱华山在云南省高校教学工作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会的讲话中提出云南省教育厅及各高职院校根据本省和学校实际承接了大量任务,涉及优质学校建设、实训基地、骨干专业、教师培训、职教集团、现代学徒制、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创新创业课程、文化传承示范专业点等内容。各单位要对所承接的任务进行认真研究、科学分解,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完成任务。云南省教育厅将根据工作推进情况,给予有关单位一定的经费支持,并要不断提升高职院校的管理水平。

云南省每年接待来自全国、亚洲乃至世界的运动员10000余人次进行高原训练。在户外康体休闲健身方面,云南有高尔夫俱乐部12家,康体休闲、户外健身活动中心共3277个,每年接待全国以及世界各地的参与者超过100万人次。在云南省本土也有着数量庞大的人群参与到各级各类体育活动中,目前云南省已经成为世界知名的竞技体育高原训练基地,以及全国突出的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群众体育开展的优秀省份。但现阶段的问题迫切需要创新和开拓市场来打造云南省体育的强势品牌。

2.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使命、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重点建设任务

建设使命:以云南省体育行业专业、人才、科技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有效聚集省内外创新要素与资源,建成支撑和引领云南省体育产业发展的协同创新平台,为建设云南省体育健康服务。

总体思路:以服务昆明区域性体育产业经济发展和阳光健康城市建设等重大需求为导向,依托协同单位优势资源,从体育行业中不断寻求技术突破,培养一批技术创新人才,助推一批体育相关企业发展。

发展目标:坚持协同、开放、创新的原则,整合成员创新力量,把中心建设成为云南省体育行业的人才培养中心,新品种、新产品和新技术研发的重要基地,行业信息与技术的咨询中心。

重点任务:①体育健身资源开发利用;②体育赛事组织研究;③体育信息 技术开发应用;④终身体育观念推广;⑤社区体育服务。

3.协同创新中心组建方式、运行模式

组建方式:由学校牵头,重点联合科研院所、行业主管部门,依托行业协会协同组建,协商建立实体性、开放式独立运行的研究机构。实行聘任制,根据创新目标任务组建核心研究团队和技术推广团队。

运行模式:以“对接产业、共建共享、优势互补、协作服务”为原则,坚持资源整合、团队建设和制度规范三结合的高效管理体制,形成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运行机制。

4.协同创新中心组建基础与能力

以云南省体育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为依托,制定有力的政策、措施,吸纳中心成员单位的创新资源,进一步明确共建单位的职责和权利,建设科研与创新子平台,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二、协同创新中心现有工作基础

1. 协同创新中心资源及整合情况

协同创新中心依托重点学科和优势专业,整合运动训练、健身指导、社会体育、运动康复、体育电子信息技术等多个专业群,联合云南省行业相关科研院所和体育相关企业,共建攀岩基地、健身指导中心、保健治疗中心重点实训基地3个,与23家体育相关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建校外实训基地12个。

2.体制机制情况

(1)建立“人才特区”。以重大任务需求为引导,建立全职和兼职人员聘用体系,设定科研岗和社会服务岗;加大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力度,签订个性化协议,在科研启动费等方面实行一人一议。

(2)构建协同机制。建立了由行业企业、行业主管部门、政府部门等联合参加的共建机制,实行理事会管理下中心主任负责制,建立协同单位会商制度。

3.培养高技术技能人才情况

实施“分类培养、分层教学、尊重选择、多样成才”人才模式改革,建立了“专业技能工作室”,构建基于模拟企业平台的职业素养养成体系,培育技能型人才,开展了“校企一体、工学交替”的现代学徒制试点。

三、协同创新中心运行保障

1.基础条件保障

云南省体育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现有一间80m2的独立办公用房,整合了学院各类实验场地30000m2,含12个实训室(基地),拥有总值1600多万元的仪器设备、设施。

2. 人才保障

协同创新中心通过人才引进和自主培养,形成了一支行业领先的现代体育产业研究团队。学校在岗位聘任、业绩考核和绩效工资中,对高层次人才实行政策倾斜,分类设岗、分类管理,把高层次人才岗位目标与团队建设目标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的作用。学校投入专项资金开展不同类型的人才队伍培训项目,提升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类型的业务水平,优先支持协同创新平台的人员引进、培养、晋升和推荐,优先保障协同创新平台人员的引进、培养培训计划实施,按照分类评审原则重点支持协同创新平台人员的专业技术职务、岗位晋升。在人员聘用与评价制度、人才培养机制、招生指标以及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方面,赋予协同创新中心改革的相对自。协同创新中心现已有博士、副高以上骨干科研人员24名。

3. 政策保障

学校成立了由院长为组长的协同创新中心领导小组,设立了办公室,并配备了一定的人、财、物,在项目申报、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以保证协同创新中心的顺利开展。颁布实施了《云南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管理办法》,对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思路、建设目标、人员选拔、资金安排、经费使用、任务管理和评价考核等进行具体规定。

四、未来两年的实施划和预期成效

在云南省教育局、体育局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将进一步聚合各专业优势,整合行业企业资源,提升服务能力。2017年12月前,学校将建成一个“高职教育与技能实训结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产教融合平台。学校将深入探索协同创新中心运行机制,整合、优化并改善中心工作条件。通过深化专业群建设,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培养云南省体育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3000人以上,培训行业技术人员5000人。通过体育相关技术创新,全面提升体育行业技术标准与服务水平,助推云南省体育相关企业的发展,打造云南省体育健康品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