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留学生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留学生论文

留学生论文范文1

1.1调查对象随机选取

浙江中医药大学长期在校来华留学生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70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63份,问卷回收率达90%。其中,男生19名,女生44名,亚洲籍留学生48名,欧洲籍留学生7名,非洲籍及其他地区留学生8名,年龄19~28岁,平均年龄23.57岁。受试者身体健康,无精神疾病史。

1.2调查方法和工具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Checklist-90,SCL-90)作为测试留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工具。SCL-90自评量表共90道题,受试者根据最近一星期以来自己的实际感觉,采用5级评分,1~5分分别对应没有症状、较轻、中等、较重、严重。自评量表中包含10项因子,分别为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饮食和睡眠)。当任一因子平均分超过2分时,便可认为被试者的该因子症状具有阳性意义,即为有症状。当总分超过160分或阳性项数多于43个时,亦提示有阳性意义,需要进行心理辅导。

1.3统计方法所有数据均应用

SPSS19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和多元方差分析,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调查结果

2.1留学生和全国青年组常模

SCL-90评分比较表1显示,留学生的强迫、人际敏感、焦虑因子评分均显著高于中国青年常模(SCL-90国内常模标准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留学生容易出现强迫症和忧郁症等症状,对人际关系感知较敏感(P<0.05)。

2.2留学生心理问题检出情况

对留学生心理问题检出情况的统计分析显示,量表总评分的阳性指标检出率小于10%,这说明留学生心理状况总体良好。在各因子中,其他(饮食和睡眠)项的阳性指标检出率最高,接近30%,这说明留学生在生活习惯方面较不适应;其次是强迫症状、焦虑及敌对因子,均高于10%,这说明留学生在这三方面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对不同层次留学生的阳性指标检出率分析显示,本科留学生的心理状况和承受能力明显弱于硕士留学生。在本科留学生中,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因子是强迫症状,其阳性指标检出率高达26.7%;其次是焦虑和敌对因子,阳性指标检出率均达到24.4%;躯体化、忧郁和恐怖因子的阳性指标检出率也均在10%以上。这些因素成为本科留学生心理问题的潜在来源,总分阳性指标检出率达到13.3%。在硕士留学生中,仅强迫症状因子及其他因子阳性指标检出率均为16.7%,超过10%,具有阳性意义。对不同来华时间留学生的阳性指标检出率分析显示,来华时间不足2年的留学生心理状况和承受能力明显弱于来华2年及以上的留学生。来华不足2年的留学生最容易产生强迫症状,其阳性指标检出率高达41.7%;其次是焦虑和敌对因子,阳性指标检出率高达25%;躯体化、忧郁和恐怖因子的阳性指标检出率也达到15%以上。上述因子容易对来华不足2年的留学生心理产生负面影响,使得其量表总评分的阳性指标检出率达到16.7%。来华2年及以上的留学生仅饮食和睡眠的问题较严重,阳性指标检出率为11.1%。对不同第一语言留学生的阳性指标检出率分析显示,第一语言非汉语的留学生较第一语言为汉语的留学生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第一语言非汉语的留学生最容易产生强迫症状,其阳性指标检出率超过30%;焦虑和敌对因子是仅次于强迫症的心理问题因素,阳性指标检出率高达23.08%;躯体化、忧郁及精神病性因子也是这类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因子,阳性指标检出率达到15.38%。在这些因子的综合影响下,使得第一语言非汉语的留学生量表总评分的阳性指标检出率高达15.38%。第一语言为汉语的留学生仅强迫症这一项容易产生严重心理问题,阳性指标检出率为12.5%。

3讨论

3.1基于SCL-90的结果分析

浙江中医药大学来华留学生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总体结果与目前学界的研究一致,留学生的强迫症状、人际敏感、焦虑因子评分均显著高于中国青年组常模。换言之,与普通中国学生相比,留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更严重的心理问题,这迫切需要留学生工作管理者找出影响其心理健康的因素并给予适当的心理干预。对来华留学生心理问题检出情况分析可知,SCL-90阳性指标检出率最高的是睡眠及饮食情况,这说明对留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影响最大的是基本生理和生活的需要。这一需要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被认为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对不同类别来华留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留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首先与来华时间长度呈正相关,来华时间越长,留学生心理状态越平稳,影响其心理状态的因素越少。其次,留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留学生自身的受教育程度、认知方式呈正相关。留学生受教育程度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具体表现为硕士留学生的总体心理状态优于本科留学生。再次,语言种类也是影响留学生心理状态的原因:汉语为第一语言的留学生没有语言障碍,因此更容易与周围人群沟通,对环境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反之,第一语言为非汉语的留学生,因沟通的困难,只能与小范围的留学生伙伴交流,甚至独处。学界将上述因素归纳为“跨文化适应性问题”,认为跨文化适应性问题是影响留学生心理健康最主要最特殊的因素。本研究所得结论与之吻合。此外,中医专业特点也是来华留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因素之一。中医学本身是一门难度较大的专业,既有医学知识,又蕴含中国文化。留学生不仅要面对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差异,还必须面对专业知识生疏所造成的压力,导致学习任务重、精神压力大。

3.2措施及建议

此次调查研究的结果对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具有指导意义。虽然浙江中医学大学留学生群体的心理状态普遍良好,但也存在一定的隐患,必须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多管齐下予以消除。首先,改善来华留学生生活基本条件。留学生离开自己的国家来到陌生环境,由于环境差异较大、心理预期较高等因素,容易对学校自然环境、硬件配置,尤其是住宿和饮食方面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因此,本研究建议从学校层面出发,设法提升留学生对校园环境的认同感,如完善留学生住宿楼的硬件设施,在校园食堂内为有的留学生提供专门的餐饮区域,在图书馆、教学楼等处设置英文标示等。第二,完善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体制。在学校现有的长期留学生跨文化交流模式的基础上,深化拓展已有的跨文化交际学课程、求本论坛、第二课堂三大模式,构建以跨文化交际课程为理论课堂、以学生国际交流协会为实践课堂的中外学生交流平台,引领留学生正确认识并对待文化冲突,丰富留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以加速其文化融合的过程。第三,构建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平台。根据现有的研究基础,学校将共享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鼓励留学生正确、积极面对自身心理问题。同时,发挥中医院校的专业优势,通过中医养身等非心理干预手段帮助留学生改善身心问题。此外,设立留学生志愿者团队,由留学生群体中心理状况良好的积极向上的留学生组成,主要负责进行朋辈心理辅导,协助学校组织开展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4结语

留学生论文范文2

1.1制度建设缺少针对性和合理性

中国人的老话讲“无规矩不成方圆”,在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制度建设是保障,没有规章制度在具体工作中就无法可依。有了制度自然要遵照执行,而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经常会发现有些管理规定缺少可操作性,有的时候更是生硬地套搬了对中国学生的管理制度,没有针对这些外国学生设定操作性强的管理办法,更是缺少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1.2留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单一

没有形成全方位的管理模式。一般民办高校留学生管理机构基本不是独立的,没有独立部门没有专人负责,原因在于规模不大,投入不足,经了解基本是由外事办或者国际合作交流处兼顾。加之留学生工作尚处起步阶段,在学校的影响力也比较小,受重视程度不高,各部门在配合留学生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普遍认为留学生是某个部门内部的事情,没有与外事部门站在同一个立场上,这给留学生的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没有抓住课外教育管理的机会。一般在民办高校的来华留学生大多是语言生,多为合作院校选派或者自费生,这些学生学习的核心内容是汉语,学习的时间相对又比较短,一般在一年以内。有的学校把课堂教学搞得有声有色却忽视了课后的辅导和文化交流的机会,不仅导致语言学习和应用的效果不好,还给留学生的日常管理增加了难度。

2.针对民办高校在留学生教育管理上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几点解决对策

2.1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留学生当然是和中国学生一样是学校的“学生”,那就应该遵守学校制定的相关管理规定,不能允许他们特立独行,更不能把他们视为完全的外国人而不与中国学生融合,在这方面要采取趋同化的管理。当然,我们还要认识到留学生自身的特殊性,那就是留学生与中国学生具有不同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种族和等成长背景,我们要在工作中尊重他们的特殊性,接纳并理解他们的不同,使留学生在学校得到认同,这样才能使留学生稳定并健康发展。留学生来到异国他乡会经历一个漫长艰难的适应过程,作为学校要尽最大努力帮助他们缩短适应期,从而使留学生实现最大收货。

2.2不断提高留学生教育管理队伍人员综合素质

一线的教育管理人员是直接与留学生接触的工作人员,他们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直接关系到工作效果的好坏。热情周到并具有良好沟通能力的管理人员可以让留学生很快放掉戒备心理,打开心扉来交流,更加容易适应学校的留学生活。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留学教育本身培养的是国际人才,那么作为这一行业的从业者首先应该是具备这样素质的人。本文认为学校要培养吸纳具有留学生工作热情,有良好的语言沟通及表达能力,有良好的统筹协调能力,思想观念进步的留学生管理者,打造素质过硬的留学生管理团队,从而推进留学生工作的进步和发展。具体做法可以是经常选派一线的留学生工作人员参加相关的培训,也可以是到国内外高校参观学习,也可以是给予更多的实际工作锻炼的机会,给予他们足够的信任,让他们感到工作的动力和压力,从而实现能力的提升。

2.3建立有针对性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

关于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总理曾经说过:“政治上积极引导,不强加于人;学习上严格要求,热情帮助;生活上严格管理,适当照顾。”这是对留学生管理工作原则与标准的精辟概括。我们说留学生是具有不同成长背景的群体,留学生来到中国有个异国环境的适应问题也有留学生之间的异国文化的适应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管理制度时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把握大原则的情况下,让制度更加符合学生的特点,同时要注意措辞即要意思明确又要避免生硬,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也就更容易管理。

2.4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课上课下紧密联系

如果有条件,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当然是最好不过。若是资源有限,由外事部门兼管的话就要在留学生工作所涉及的所有部门中协调好。首先是态度正确,留学生教育管理是学校工作内容的一部分,不能有任何偏见。其次在具体工作中,切实解决工作中的问题,例如在后勤管理上适当给予住宿和饮食方面的关心,让留学生能够体会到学校对他们的管理与关爱,而不是完全推到外事部门来生硬管理。充分利用课下的学习交流的机会。留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也是理论占主导,课外时间对他们来说作用更大。我们可以组织留学生参与中国学生的日常活动,给留学生创造与中国学生交流的机会,例如参加学校的各种文艺演出,给活动本身增加亮点也提高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和了解;组织留学生参观学校所在地的文化古迹、自然景观等等;组织校际留学生的交流活动,提高学校留学生工作的知名度,扩大留学生视野;在留学生入校之即安排留学生与对外汉语专业学生或相应外语语种的中国学生进行一对一结对子,帮助留学生结交中国朋友实现中外学生互相学习的双赢目的。

3.结语

留学生论文范文3

参照国内口腔医学本科教育模式,口腔留学生教育也为先基础,后临床,再口腔的三段式模式,专业课的学习没有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中,在第一、第二学年甚至没有任何与口腔专业直接相关的课程,第三学年仅有牙体解剖生理学和口腔病理学2门专业课,而且都只开设一学期。在进入第四学年后,专业课的数量突然增大,课时安排也非常紧密,学生需要同时学习牙体牙髓病学,牙周病学,口腔黏膜病学,固定义齿修复学,活动义齿修复学,口腔外科学,口腔正畸学等专业科目。

从我校口腔专业留学生的反馈资料来看,学生在进入第四学年后,虽然每周学时数与低年级时相近,但是学习专业课的要求更为严格,学习压力明显增大,学生很难适应。而国外的口腔(牙)医学的课程设置,尽管在学习科目上各不相同,但是关于口腔医学专业内容的教学是始终贯穿整个课程体系当中的,并且将专业理论、实验和见习充分融合。如英国的口腔医学生从进入学校开始就按照教学计划,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定期到临床诊断室轮转见习,跟随医护人员学习基础的诊室管理细节,熟悉今后岗位的工作环境。随着专业知识的深入学习,学生们则逐步开始分专业见习,为后续实习做好充分准备[1]。而日本的6年制牙医学教育,也从第一年就开始口腔科学介绍和接触临床[2]。专业课程内容的合理分布,可以使学生保持适当的紧张度,保证了学习效果。

由于采用三段式的教育模式,口腔留学生教学中大量的专业课程集中于第四、第五学年,相对于国内口腔专业本科生,学习专业课时间长,学时也有所增加,比如口腔修复学和颌面外科学需学习一年,分别达240学时(含实验课)和210学时(含实验课),正畸学为128学时(含实验课),儿童口腔医学为40学时(含实验课)。尽管学时有所增加,相比国外多数大学仍然有不少差距。就拿学时较多的口腔修复学来讲,在美国被分为固定义齿修复学、活动义齿修复学、全口义齿修复学、牙种植学等几门独立课程,还有相当部分内容分布在牙体外科学和口腔技工工艺学当中,如果把这些课程的学时加起来,就会远超240学时。学时的限制使得教师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这在无形之中限制了教师对授课方式方法的灵活运用。理论课成为教师个人的讲授,缺少变化和互动,学习内容宽泛而难以深入;实验课只能完成既定的实验内容,很难加以拓展。这样的授课形式单是对于国内的本科生来说都非常落后,不符合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对于留学生效果会更差。

目前我校开展口腔留学生教学仅有4年时间,多数教师原是教授国内口腔本科生,后转为教授留学生,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授内容多与国内口腔本科学生类似。因为学制限制和课时安排较少,留学生专业课的课程内容虽然涵盖面广泛,但是学习深度浅,很多只是做了基础性的讲解。比如对于口腔种植学,仅在口腔修复学和口腔颌面外科学中各设一章进行了介绍,没有详细展开,对于口腔种植学的新技术、新进展也没有提及。相对于口腔学科的快速发展,留学生课程内容的滞后带来的潜在问题就是,留学生毕业后很可能不能适应工作的实际需要,也很难在学业上继续深造,同时,这也会对我国留学生教育的国际声誉带来不利影响。

上述口腔专业留学生课程设置中的问题,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我国口腔医学本科教育当中,再加上授课对象的特殊性,不同程度地制约了口腔专业留学生的教学质量。截止2010年国内已有34所高校开展了来华留学生医学本科教育(英语授课)[3],其中一些高校也已开始招收或者计划招收口腔医学留学生。如何从培养目标出发,改革课程体系,已成为提高口腔医学专业留学生教学质量的关键。为此,结合本校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不成熟的建议,其中有些改革措施已在我院实践。

确立合适的培养目标是做好留学生教育的前提,考虑到留学生就业深造的方向性,培养目标应当符合国际化的要求,将培养目标由培养通科口腔医生转变为国际上更为通行的牙科医师,让留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发展方向,能更好地适应将来的工作和学习要求。与培养目标改革相适应,对留学生学习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压缩与口腔专业相关性较弱的公共基础课程和部分临床医学专业课程,如寄生虫学、病理解剖学、核医学等。增开口腔专业基础课程和口腔专业临床课程,并按需要延长学时,这些课程如口腔生物药物学、口腔设备学、口腔种植学等,在国内口腔本科教育中并未单独设置,而在国外牙医学教育中普遍教授。将口腔专业课程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留学生从入校第一学年起就开始接受口腔专业基础课程教育,如口腔医学简介、头颈部解剖学、牙体解剖学等。第二或第三学年起开设部分口腔专业临床课程,保证每学期学生都学习口腔专业课程,突出专业性。同时,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将临床见习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融入到教学之中。

留学生论文范文4

作者:滕红林 王靖 王健 朱旻宇 陈鑫 杨胜武 陈雷

虽然入学前都经过中文培训,而且同学已经在中国生活5年,部分同学普通话已经非常流利,但总体上,留学生的汉语水平参差不齐,且温州本地方言与普通话相去甚远,很多留学生无法与部分讲方言的中老年患者交流,留学生在询问病史的过程中将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所以在选择典型病例的时候,除疾病本身之外,更应该考虑到患者的交流能力。此外,留学生课前预习的内容除课本知识之外,还要学习一些在问诊过程中常用的汉语句子。为了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带教老师通常将留学生分为几个小组,选择汉语口语基础较好的学生作为组长,让留学生分组带着问题去采集病史,进行体检,让他们接触患者,学习医患交流的技巧,提高问诊技巧。每次采集病史均由懂当地方言和英语口语较好的带教老师陪同在场,便于顺利和深入地交流。例如:对于骨科腰腿痛的患者,除了询问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外,还需要围绕着疼痛的部位(腰痛为主还是腿痛为主)、性质(钝痛、刺痛或是放射痛),病史的长短及每次发病的持续时间以及是否伴有间歇性跛行等。详尽的病史有助于对可能存在的疾病进行鉴别诊断。骨科学影像学教学医学影像学是介于基础与临床的桥梁学科,在骨科的临床和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很多教学内容结合影像学资料进行讲解,更加形象生动,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掌握[3]。老师注重借助于电脑、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收集和整理好各章节教学所需的医学影像资料并进行分类总结,建立骨科影像学资源库,丰富了教学内容,使实习学生获得了全面的知识;再带领学生到患者的床旁,采取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让他们结合实际病例,结合影像学表现,得出诊断;然后点名提问,请一位学生提出诊断和处理意见,并说出理由;进而让其他学生提出补充;最后由老师点评。在此过程中,尽可能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鼓励和肯定,以激发其参与的兴趣。在实践中发现,这种教学方法效果非常好。

通过教学评价,留学生对骨科带教的满意率超过90%,临床带教效果考核优秀率超过80%,表明通过PBL教学模式能够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但在诸多方面都还需要改进与提高。首先,留学生不远万里来到中国,陌生的环境及宗教文化上的差异使其在生活与学习过程中会有一些不适应的地方。带教老师不仅需要渊博的医学专业知识,更需要相应的人文精神,在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之余,更重要的是要培养留学生探索、求是、进取与顽强奋斗的精神。在教学过程中,要从课程内容设计、效果评价标准等各个方面,不断对留学生进行强化,同时也应该更多地了解他们各自的文化与宗教,更多地给予他们理解与包容,潜移默化地实现人性化培养。其次,带教老师的英语口语水平仍是关系到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目前,能在带教过程中使用英语流利地与学生交流的老师并不多,而随着学院招生规模的扩大,从第一届的36人到第二届的100多人,并逐年增多,这势必进一步造成师资力量的匮乏。

科室除了聘请外教,更应注重培养口语较好的青年教师,每周举行英语授课、英语业务学习、英语教学查房,并鼓励留学生积极参加全程活动,充分调动和提高年青医师专业英语的学习热情,使他们逐渐成长为留学生教学的主干力量。第三,PBL教学法能避免传统教学法的不足,其启发式教学有利于提高和发挥留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有个别老师因为听力稍差,惧怕和留学生口语交流,有怕听不懂学生的提问而不回答留学生提问的现象。如遇这样情况,建议可以叫学生写下来进行提问,避免问题得不到解决的现象发生。科室应尽量多提供机会,让留学生积极开展骨科的病例讨论,自己分析、归纳、总结病例,得出诊断并提出诊疗计划等,为临床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总之,骨科学内容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留学生学习起来存在相当难度。一方面,如何尽快提高授课教师的英语水平,特别是口语表达和专业英语能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留学生教学和以往大家熟悉的大课教学差异较大,在PBL教学法的基础上,需要不断摸索、总结和完善出一套适合留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留学生论文范文5

开学初,我将寝室长找来商量怎样帮助寝室同学把自己的小家管好。寝室长们纷纷献计献策:在寝室贴上全家福或自己的个性画作,这样一来谁也不舍得去破坏自己的家、自己的心血了。我接纳了他们的建议并要求他们尽快落实下来。一星期后当我去检查时,一间间寝室被同学们打扮成了温馨的小家:粉色的墙壁、花花朵朵的插图、亲密的全家福、“哥俩大头贴”和“亲密俩姐妹”……“墙壁是我家”的设计营造了温馨的寝室氛围,温暖了这些留守学生的心,激发了他们的爱美之心,也促进了他们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

2.营造积极进取的乐学氛围,让励志格言入我心

宿舍过道上一行行“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好书就是和高尚的人对话”的励志格言;墙壁上一条条“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名言;柱廊上一位位科学巨匠、哲学大师、文学大师的画像如一座座闪耀着思想光芒的灯塔,让这些孩子在耳濡目染之中,乐学好学之风渐渐形成,良好的品德逐渐养成。

3.打造爱心型生活老师,让学生缺位情感得到填补

这些留守学生长期不能和父母在一起,缺乏交流,缺乏情感沟通,家长的情感教育缺位严重。为此,我号召在寄宿部打造爱心型生活老师,让“爱心洒满角落”。我们倡导教师不仅要协助学生整理床铺,管理个人卫生,还要将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爱护,在寝室中营造一种互相关爱、互相理解的寝室文化,从而填补家长教育缺位带来的学生情感缺失。学生生病了,生活老师会及时送去问候,室友会热情地递上热水。于是一颗颗缺爱的皱皱巴巴的心被融化了,熨平了!他们在感动之余,也懂得了在别人需要关爱时去爱他人,更懂得了父母的艰辛与良苦用心,渐渐地开始理解父母并和父母热络起来。

4.营造“比一比,我更强”的体育氛围,让学生争做体育达人

一星期一比,一月一比,一阶段一比,看看谁更会锻炼,哪个寝室会锻炼,哪个班级会锻炼,谁中考体育更好。自从开展,“比一比谁更强”的比赛,学生睡懒觉、赖床的陋为减少直至杜绝。现在每天在操场上看见的一个个你跑我跳的壮观景象。充满关爱、充满竞争力的比赛活动将他们的积极性、好胜心彻底激发出来了!

5.结语

留学生论文范文6

医德教育的核心是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一名合格的肿瘤专科医师除了需要具有扎实的医学知识和高超的医术之外,还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及对患者心理反应的把握能力。医学院校的传统教育缺乏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训练,使学生走向临床之后,当面对比学校复杂的社会环境时,无法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因此,应对学生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在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上都必须与社会现实和学生特点相适应。专业学位研究生多数时间在科室轮转,在日常工作中,特别是在危重患者的治疗、抢救过程中,医护人员所表现出来的严谨科学的工作作风、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精神是进行德育的重要内容。因此,把有技术又有良好医德和责任心、品学兼优的医务人员纳入科室教学队伍中,发挥集体指导的优势,把医德与医术的培养结合起来,不仅可以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业务素质,而且可以增强其社会责任感以及医疗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协作精神和团队精神。

情绪焦虑、抑郁、恐惧等是癌症患者最常见的心理反应,往往贯穿于诊治过程的始终。消极的心理反应或负性情绪时间过长,对肿瘤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极为不利。因此,作为肿瘤专科医师,在治疗患者躯体疾病的同时,应给患者更多的关爱,帮助患者消除消极的心理反应,增强患者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促使患者配合医师,从而获得好的治疗效果。根据肿瘤患者特殊的情感需要,将如何关爱肿瘤患者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另外,定期组织研究生与德高望重的医师及心理康复专业医生进行座谈,交流工作体会,提高研究生的服务意识和工作能力。加强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肿瘤心理康复、人文理念及服务意识的培养,将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临床实际工作能力。

2构建具有肿瘤专科特点的培养体系,加强管理,完善考核和监督机制

(1)充分发挥内科学、外科学教研室的作用,重视临床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训练。由于目前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难,加之社会上“学历热”愈演愈烈,接受研究生教育成为本科毕业生的重要出路。不少学生毕业后闭门读书,有的院校干脆在实习阶段就放了长假,导致这些学生被录取后临床能力很差,必须对这些学生狠抓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但专业的肿瘤病区病种较为单一,不利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掌握多发病、常见病以及临床基本技能。在研究生进入肿瘤病区之前,统一进行基本技能培训,内容主要有:岗位责任、医疗规范、科研方法、医疗纠纷防范等,其中医疗规范主要包括系统体格检查、医疗文书的书写、无菌操作规范、胸穿、腹穿、无菌导尿等。因此,在肿瘤学研究生培养工作中,要注意充分发挥内科学、外科学教研室的作用,共同协作完成培养过程,保证研究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掌握扎实的临床知识。

(2)建立科学合理的肿瘤临床技能培训考核体系,保证研究生临床能力培训的质量。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目的是掌握本学科的临床技能。努力探索肿瘤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模式,严格执行规范化培养方案,坚定培养技术过硬且具有肿瘤专业意识的肿瘤专科医师的培养方向。肿瘤专科下设肿瘤外科、肿瘤内科、放射治疗科3个科室,虽然3个研究方向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和临床技能不同,但培养方案却具有一个共同特点,即都必须经过外科、内科的基础培训,掌握一定的基本技能后再进入相应肿瘤专科进行培训。另外,多年的临床实践证明,多学科协作的规范化综合治疗是提高肿瘤治疗效果的有效措施,也是今后肿瘤治疗发展的趋势。因此,肿瘤学专业3个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培养都要注重相关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1]。在临床培养环节中,有关科室要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轮转做好入科和出科记录,并对研究生的科室轮转情况和临床能力做出真实客观的评价,成立二级学科临床技能考核委员会,制订详细的考核办法和指标体系,将研究生临床技能考核结果作为研究生能否毕业和指导教师考核的重要参考依据。充分发挥医院医疗质量控制系统的作用,如定期病案质量检查、三级查房等,对研究生的病历书写质量等进行检查。另外,根据肿瘤专科的特点,在基本的轮转完成之后安排病种考核,由肿瘤外科、肿瘤内科和放射治疗科联合组成考核组,主要考核研究生综合运用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知识的能力。

(3)以教研室为主体,加强临床技能培训过程的管理和监督。一般的医学院校临床教研室主要为本科教学而设,由教学干事负责临床教学的组织和安排,各级人员均有明确的职责,教学工作有具体的实施措施、有评估反馈、有奖惩,形成了规范的管理流程。研究生教学不同于本科生教学,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导师,课题差异很大,但临床能力训练却是相似的,对同一专业的研究生有着共同的要求。要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能力,就必须把研究生教学纳入临床教研室职责范畴,发挥教学干事的能动性,制订具体的培养目标和实施措施,统一安排轮转计划,进行过程管理,最后统一考核。要使教研室主任和临床医师把研究生临床能力的培养当作自己的重要任务,在轮转中努力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以提高他们的临床能力[2]。另外,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与管理中的作用,研究生培养实行的是导师制,导师是第一责任人,在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导师的作用非常重要。因此,研究生导师必须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无论在临床医疗、学术研究还是在做人方面都要起到示范作用。

3注重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