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范文1
新理念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想方设法激励和强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乐学氛围,关注学生的差异与学习需求,注意力与进取心,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提倡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奇思妙想式的理解,教师要舍得夸奖学生。古人云:“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功”,为此,教师们在课堂上改变了观念,思维开阔了,激发学生兴趣与好奇以及手段层出不穷——“你真棒”、“你是小神童”、“你是金孔雀”、“你比老师强”等夸奖声不绝于耳;画笑脸、奖纸鹤、贴金星、盖红花铺天盖地、搂肩摸头、屈身牵手、情至入深教师的这些热情总激不起全体学生的共鸣,激情虽有但往往昙花一现,有些学生受到了表扬后只顾炫耀,无心听课,有些学生对老师的此种举措不感兴趣、漠然视之,只好自顾自地坐在那儿玩,尽管你“教室里一片惊涛骇浪,我依然海底宁静。”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表扬、奖励、鼓励等作为教育激励学生的一种手段都要适而有度,要因人而异,不要完美化、绝对化,内向自卑的学生应多表扬鼓励,多给予热情,特别是针对某些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高的学生,即使他们有点滴进步,也要以较大强度给予鼓励。骄傲自大的学生要放冷淡些,要求严一些。一定时间内激励评价的次数要合适,太多,容易使学生形成疲塌心态,太少,学生感触轻微,起不到鼓励的作用。同时,对学生的鼓励要实事求是、客观正确。
事例一:一次语文课上,老师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讲完了规定的课程,老师问:“同学们,听懂了吗?”全班学生大声说:“听懂了。”老师又问:“谁还有没有听懂的地方,请说出来,老师再详细讲解一下。”张同学站起来怯生生地讲了不懂的问题,老师认真做了解答。最后,老师说:“记住,今后要专心听讲啊。”
剖析:按照新课程理念,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同,知识基础不同,对教师的讲授,有听不懂的地方完全是正常的。教师认为学生有疑问就是上课没有专心听讲,显然是武断的结论。老师看似不经意的一句“今后要专心听讲”,实际上是向全班学生传递了一个错误信息,那就是学生有不懂的地方肯定是上课没有专心听讲,哪个学生愿意戴上“不专心听讲”的帽子呢?学生有没有听懂的地方,本身就很难为情,是鼓足了勇气才向教师请教的。老师的这句话,极有可能扼杀学生大胆提出疑问的勇气和自信,很可能导致学生再也不敢承认有“不懂”的地方了,这对教育教学的顺利开展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事例二:语文课上,教师在同学通读课文《草船借箭》后,提问:“谁说说诸葛亮草船借箭为什么能成功?”学生甲回答:“因为那天有雾,曹兵看不清。”教师点评道:“这位同学的回答很不完整,哪位同学来补充一下?”这时,甲同学羞得满脸通红,而班里则是一片宁静。
剖析:这是教师在讲《草船借箭》中出现的一幕。应该说学生甲通过自己的认真思考,总结出《草船借箭》成功借到箭的一方面是难能可贵的,应该给予热情的鼓励和肯定的评价。可教师的点评,却是一种否定性的评价,这不仅伤害了甲同学的自尊心,而且也对其他同学产生了消极性的暗示,挫伤了他们踊跃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因此,教室里出现了鸦雀无声的尴尬局面。学生回答问题不完整,是课堂上经常出现的情况,如果教师换一种说法:“这位同学经过认真思考,已经找到了诸葛亮成功借到箭的一方面,很好。大家再想一想,还有没有其它的不同之处?”这样的点评对甲同学是一种褒扬,也必然能激励其他学生继续思考,踊跃回答,课堂教学效果肯定要好得多。
事例三:小学语文课上,老师要求学生用“可爱”一词造句,学生甲站来说:“我家有两只可爱的小白兔。”老师点评道:“很好。”学生乙站起来说:“草地上的花很可爱。”老师沉吟了一会儿,评点说:“说花‘活泼’不合适,这个造句不贴切。”学生乙狐疑地坐下了。
剖析:“活泼”一词的主要含义是“令人喜爱”学生乙的造句很富有生机,也符合“可爱”一词的含义,正反映了学生乙具有丰富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善于观察和想象是儿童的心理特征,是儿童智力健康发展的体现。教师对学生乙的造句没有给予积极的肯定,必然会限制学生乙观察力和想象力的发展。教师应注意保护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只有这样,学生长大后,才能具有蓬勃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范文2
开学第一周的星期五,我参加了全区小学五年级语文通研教材培训会。 聆听了高国华老师对本册教材深入、全面,而又透彻的分析,令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就将我的学习体会与大家共同分享。
高老师先对本册教材内容进行了归类,如西部风情、回味童年、语言的精妙、感恩亲情等,从感性上让授课者对本册教材有了初步了解。然后又将教材分为识字教学、阅读教学、口语交际,习作四个大的块面并进行逐一讲解。
识字教学。五年级学生不论是识字量,还是写字量已经近达饱和,许多孩子,甚至一些老师在教学中忽略了识字教学,重在阅读。这就造成了一些孩子夹生现象严重,错别字及不规范的字比比皆是。这就给我们老师敲响了警钟,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将识字教学贯穿在整个教学中,扎实有效的进行落实。平时还要做到一课一听写,一单元一听写。很好地完成小学阶段识字教学的任务。
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范文3
教师提问,学生举手发言,这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很普通的现象。但细细观之,却也是心态种种,气象万千。有的老师话音刚落,“刷”一声,顿时小手如林;有的老师再三启发,仍不见“一草一木”;有时孤芽独秀,有时三三两两……有的小手刚刚露出桌面,似举非举;有的小手端端正正在课桌上挺立,显得从容自若;有的小手高高举起,充满自信;有的把手臂伸直了仍嫌不够,使劲往上举,身子倾斜着;更有甚者,屁股干脆离开了座位,半蹲半站,生怕老师看不到……
其实,好奇是儿童的天性,不论针对什么,只要心中有“问号”,思维就会更加活跃,注意力便自动设为。因此,课堂提问很有艺术和讲究,良好的提问,在善于揣摩学生难于领会的问题,把握文章的主旨,脉络和作者的用心,抓住关键之处,要言不繁,相机诱导。好的提问不仅可以启发学会领会教学内容,检查学生掌握知识情况,锻炼学生表达能力,增进师生交流,还能提供教学反馈信息,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我通过以下课堂提问艺术,来展开学生想象翅膀。
一、提问要新颖别致,注意趣问性
课堂提问时要注意内容的新颖别致,使学生听后产生浓厚的兴趣,继而积极思考,激起探究的欲望。对于那些学生熟知的内容,要注意变换角度,使学生听后有新鲜感。
二、提问要难易适度,注意科学性
提问前,教师应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针对自己的学生实际。掌握准提问的难易程度,既不能让学生答不出来,也不能是简单的答“对”与“不对”,要使学生“跳一跳才摸得着。”难度大的问题要注意设计铺垫性问题。
三、提问要精心设计,注意目的性
课堂教学提问不应是随意的,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中心来进行。教师在授课前要精心设计提问内容和形式,问题要少而精,具有典型性,否则就会偏离课堂教学中心,所提的问题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如:第十一册《索溪峪的野》一文,可以根据题目设计问题是:“野”在本课是什么意思?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索溪峪的“野”?是怎样写出这种野性美的?
四、提问要循循善诱,注意启发性
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缺少启发性的提问,是蹩脚的提问。为此,千万要避免那种不分巨细,处处皆问的做法。要尽量避免单纯的判断性提问(如“对与不对”,“是不是”等),多用疑问性提问,还要注意运用发散性提问、开拓性提问,使学生在提问中受到启迪,在提问中创新。
如:第十一册《草船借箭》课文最后写到: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设计问题让学生讨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赢得了一个什么结果?他的神机妙算表现在课文的哪些地方?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通过这样的逆向启发式提问,对学生在思维上的要求更高,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五、提问要因势利导,注意灵活性
课堂教学是千百万化的。学生答问中也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答非所问,或干脆答不出来等。因而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运用教育机智,根据变化了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发问。不能不顾课堂情况的变化生硬地照搬照用课前设计好的问题,也不能在学生答不出时一个劲地等待或追问学生。要多运用疏导性提问,铺垫性提问,以适应变化了的情况。
六、提问要正确评价,注意鼓励性
学生答完问题,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在充分肯定的同时要指出不足,提出期望。切不可对答错的同学白眼相待,讽刺挖苦,也不能无原则地赞美。教师应给每个学生以成功的体验,又指明努力的方向。
例如:第十册《丰碑》的学习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军需处长本来自己是发棉衣的,然而他却因为没有棉衣穿被活活冻死了,你说他是傻还是不傻?为什么?在激烈的讨论和相互的交流中,有的说傻,有的说不傻;有的说对,有的说不对。教师最后根据他们说的理由,做正确的总结性的评价。采用这种方法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七、提问要培养创新精神,注意开放性
开放,主要指题目的条件不完备或结论不明确,从而蕴含多种可能,而要求学习者自行推断。开放性问题指问题的条件、结论、条件到结论的思维距离均开放。这样的问题学生可以从多种角度去思考,寻求答案,答案具有不标准性和唯一性。
如:第十一册古诗《泊船瓜舟》就有这样的一个问题设计:“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作者在作诗过程中曾改过多次,最后定稿时才用了“绿”字。试想象,作者可能用过哪些字,为什么最后用“绿”字?再如本册《向命运挑战》设计的问题是:如果霍金跟你在网上聊天,要求你只能问三个问题,你准备向他提哪三个问题?这种问题的设计,得出的答案都不是标准的,唯一的,老师通过这些开放性的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八、提问要面向全体,注意广泛性
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范文4
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的一种自主的学习方式,是一种相对于传统教学的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有益于学生学习和发展,有助于素质教育实施,有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它强调学习是一种主动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从自然、社会、生活中自主地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小学语文教学实施探究性学习,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是对语文教学传统模式的改革,更是《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其目的是让学生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培养学生语文的综合素质。
2.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探究性学习的情境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陶行知先生曾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让学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播知识,这些知识不但学生没有接受,反而会让学生产生冷漠的态度,学习就成为学生的负担。为此,教学中我们要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究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乐于学习。如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让学生从题目人手,捕捉探究着眼点。设疑:草船能借箭吗?是谁的妙策?从什么地方可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诸葛亮又是怎样利用草船来借箭的?通过设疑,合作交流,学生很快就步入了探究问题的情境中;再通过阅读课文,学生就找到了探究释疑问题的结果。特别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让同学们感悟:一个人不仅要学识渊博,遇事还要勇于探究新思路,努力寻觅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又如教学《白杨》一课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探究,拓展爸爸的三次“沉思”:想一想,爸爸在什么情况下沉思,沉思什么?具体是怎么想的?你是通过哪些句子读懂的?(“一思”眼前的白杨,体会白杨高大挺拔的特点;“二思”胸中的白杨,体会爸爸扎根边疆的心意;“三思”未来的白杨,体会孩子们在边疆成长。)转
3.教师要做好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指导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文质优美,是融思想性、人文性、知识性等为一体的经典范文。教学时,教师要大胆地让学生使用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让学生在掌握语文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注重全面素质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注重语言基本功训练的同时,让学生掌握学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围绕“自主——探究——实践”的学习方式进行探究,放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有所感悟,在积极探究中获得新启迪,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其教学设计为:(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激发学文情趣。如“天堂”指什么?“鸟”属于什么动物?它能识别“美”吗?(2)自主学习,自读自悟。在探究学习中,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探究者。学生通过对文本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其个性得到张扬。A:抓句子,谈感受。如“树叶真绿得可爱”,让学生探究作者运用拟人手法写出树如孩子般的可爱迷人;B:抓段落,谈感悟。如“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让学生知道:任何植物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积极向上,都能无私地奉献自己,美化家园;C:抓品读,促感悟。在学生对文本知识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品读,还学生时间和空间。感悟美的语言、美的行为、美的情感、美的生命就在我们的身边。(3)主动探究,拓展环保。课文不仅文质兼美,而且寓意深刻。体会作者几次去看到的不同景象,让学生立足环保,怎样做一个热爱自然、关爱家园的学生?(4)综合实践,提高能力。让学生搜集与文本相关的材料;让学生当导游、写解说词;让学生临摹文本插图等。这样,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现了语文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学会搜集、整理和运用,获得了意想不到的知识与本领。
4.教师要指导学生对探究性学习的评价与反思
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不可能一节课获得整个系统知识和文本知识,也不可能说自己运用的方法都是科学的,更不可能说自己探究发现的新事物都是文本知识的整合。因此,在课堂探究结束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及时评价自己,反思自己的行为所获取的知识。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在探究人物的语言、动作、思想以及文本的布局等之后,教师启发学生探究:通过本文学习,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在今后的探究学习中,我们还应注意些什么?在学习中探究,在探究中学习,突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理念。
“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出课堂”是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宗旨。我们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能力、条件因素等进行教学,切实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将语文学习生活化,生活语文化。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实践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范文5
策略一:因势利导应对法
在生成动态的课堂中,教师应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认知偏好和个人愿望,应信任学生,信任学生的才能和创造能力。对于反映了学生的关注点的生成性问题,教师可以顺水推舟,因势利导,及时的捕捉其中的动态资源,相机根据学生的兴趣来推进。
案例1:综合实践课《算出它们的普及率》
师:除了调查周围邻居及同学家的电话和电脑的家庭拥有情况,你们还想了解哪些情况?
生1:我想了解学生拥有手机的情况。
生2:我想知道家长对孩子拥有手机的看法。
生3:我还想知道是不是每个有电脑的家庭都能上网。
……
师:那大家就把你想了解的情况加到调查表中,去调查调查吧!
当学生提出教师没有想到的项目时,教师便建议学生在自己设计的调查表中增加几栏,将想调查的项目加进去。抓住学生的兴趣爱好,抓住学生的关注点,使其成为一个有效资源,是提高学生参与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
策略二:迂回讨论应对法
有时,学生也会提出一些教师未预设的答案或问题,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采用迂回讨论应对法,或再把球踢给学生,交给学生来处理,小组合作讨论、辩论,个人观点的表明、分析与讲解,专题分项研究等;也可以明知不说,把问题提炼后再抛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果。这样可以避免教师独揽课堂,同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也会为自己分析问题、解决了问题而欣慰不已,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案例2:语文课《草船借箭》教学片段
一学生的突然质疑拉开了一场精彩的讨论。
“老师,我认为诸葛亮这不是‘借’箭,应是骗箭,所以我觉得题目不应是《草船借箭》。”教师追问:“你为什么这样认为?同学们觉得还可以换哪个字?”接着便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提出还可以用骗、偷、抢、夺等字。教师又将问题抛回给学生:“那作者为什么用‘借’而不用‘骗’、‘偷’、‘抢’、‘夺’呢?接着学生再次展开讨论。
只有深读文本之字,深思文本之理,深悟文本之道,才能深感文本之情。学生积极投入和主动建构,才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有着灵动的激情与反应。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适时的抓住了契机,引导学生讨论,解决了学生心中的疑问,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策略三:引导点拨应对法
有时,学生也会思路受阻、困惑不解,或回答中不经意的出现一些奇思妙想,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情感,用心倾听,真诚的欣赏学生尚幼稚的创造萌芽,顺水推舟,巧妙引导,适时点拨,加以提升,既能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冲动,还能让师生在交流互动中进行智慧的碰撞、情感的交融和心灵的沟通,让课堂成为一个有丰富内涵的个性表演的舞台。
案例3:数学课《笔算多位数的加法》
课堂开始,教师直接出示例题:计算 68+79。学生有直接用口算的:先算个位8+9=17,再算十位6+7=13,再加上进位的1;有将个位和十位分开来计算的:60+70=130,8+9=17,130+17=147;也有用竖式计算的;……教师将孩子们的算法一一板书在黑板上。还有学生提出了不同的算法。“我用假设法,将79看成是整十数80,68+80=148,然后再减去多加的1,148-1=147,这样算就简单得多。”虽然这不是教材中提到的方法,但这是一种重要的数学学习的方法,于是教师立刻进行了肯定,并点拨这是数学学习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思想――“假设法”。“一石激起千层浪。”马上就有学生由此想到了可以将68看成70再减2,有学生想到了将68看成70,79看成80,再减3。……
新课标提倡“算法多样化”,当学生生成了不同的算法,要表达自己算理时,教师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及时调整了教学预案进行“二度教学设计”,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畅所欲言,并作为引导者,在适当的时候加以肯定,加以点拨、提升,使学生在交流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使学生的智慧在课堂上充分显现。
策略四:循序渐进应对法
有时,学生的问题和思维会停留在表面层次上,很难达到中心地带,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就要抓住其中的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或想法,层层追问,循序渐进,引导深入研讨,使其深刻,使课堂产生思维碰撞和交锋,从而有所发现,有所拓展,有所创新,促进教学的不断生成和发展,直至达到教学目标。
案例4:小学信息技术课:《安全小卫士》
学生大都对于计算机的操作非常感兴趣,而对怎样防范电脑病毒和电脑安全这个方面兴趣不浓,有学生提出“为什么要自我保护呢?好像我们电脑安全问题跟自我保护的问题是两回事。”根据学生的提问,教师敏感的察觉到学生对自身安全问题和知识了解甚少,非常有必要就这个问题进行说明和讲解。对于学生的提问,教师从三个方面引导学生,层层深入:(1)通过学习教材,了解相关的自身安全问题;(2)通过上网查找相关因为网络原因而导致的个人人身安全遭受威胁的事例;(3)通过举出身边相关事例来说明保护自身安全的重要性。
面对生成,教师抓住学生的提问“为什么要自我保护”,从三个角度,层层深入,这样学生既懂得了在虚拟的网络上保护自身安全的重要性,并且也树立了这种自我保护的意识,推动了课堂的顺利进行,学习效果也达到了最佳。
策略五:将错就错应对法
课堂也难免会遇到学生的错误。它暴露了学生的真实的思维状态,反映了学生的疑问点,反映了学生建构知识的障碍。只要能抓住问题的症结所在,因势利导,从伴随着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想法出发,进行引导和点拨,帮助学会认清其中的道理,引出正确的想法,引导学生自主构建,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错误也是美丽的,关键在于抓住时机,变曲为直,为我所用。
案例5:数学课《大数的认识》
在学完读数这个环节,教师设计了一个活动环节,让学生写一个最高位是亿位,中间有零的数。有一个学生写的是200000870,她将写的数读成了:二亿零八百七。从学生的反馈可以反映学生在读数方面,还没有弄清楚,问题出在哪?教师没有急于纠正,而是利用了这个学生的错误,帮助学生突破学习的难点。将这个学生的错误变成学生知识建构的辨析性资源。教师将问题分了两步,第一步怎样改读法会正确?第二步改之后怎样写?学生出现了这几种结果:二亿零八百七十、二亿零八百七十万、二亿零八百万零七、二亿零八百零七。这样学生把中间有0的几种情况都罗列出来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对比突破了读数和写数的难点。
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及时把握教学契机,把这些反映了学生疑问点的有效的生成性问题当成教学资源开发、放大,根据本班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调整了预案,采用延时评价,将错就错,给了学生更多自主探索的时间,带领学生经历了一次思辨的过程,让学生在纠错、改错中感悟道理、领悟方法,由此找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加深了记忆。
策略六:静观其变应对法
课堂中,有时也需要暂时的静。这里的“静”并不是冷场,它是思维的高度集中,是期待思维的再一次飞跃。作为教师在此时只需静观其变,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这样学生的思维始终在碰撞、在提升,看似静,实是动,静中有动,方显知识真谛。
案例6:语文课《惊弓之鸟》教学片段
生1:刚才我们在学第二自然段时,更羸说:“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黄维钦说读这句话应该用自信的语气读,我们都赞同这个观点。因为更羸是有名的射箭能手,他能在一国之君的面前这样说,肯定是胸有成竹的,既然这样自信,那么我想文中的“就能”就可以改成“准能”或者是“一定能”,您觉得呢?
生2:不能改,因为要尊重书本作者的意见。
生3:能改,因为更羸确实是胸有成竹。
生4:可改,可不改……
最后经过一番激烈地唇枪舌战,学生得出结论,不改为好,因为更羸在大王面前,还是谦逊一点为好,万一有个闪失,不是落下个“欺君之罪”的头衔,那可是要杀头的呀!所以,还是为自己留下余地,如果大雁果真像更羸说的那样,不用箭,只拉弓就能让大雁掉下来,那么更能令大王对更羸钦佩有加。
虽然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一言不发,静观其变,但其实是给了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学生在辩论中对话、交流、碰撞、提升,课堂显得自由、自在、自信、自如。
策略七:视而不见应对法
在课堂中,因为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有意注意的持续时间不长,总会有学生注意力特别容易分散,窗户边有人经过,有人咳嗽一声,地上掉了什么东西,同桌的新文具……教师很难让每个学生的目光都自始自终聚焦。对于像这样一些个别学生的消极的生成性问题,可以采用“视而不见法”来应对,继续教学,并且多鼓励、表扬,强化正面刺激,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它在教学过程中慢慢淡化、消失。
策略八:轻描淡写应对法
对于一些课堂整体没有很大影响的消极的生成性问题,如碰到不守纪律讲小话、做小动作的学生,或出现一些不合常规的举动,或个别学生为引起同学们注意故意做出的一些行为,只要对课堂整体没有什么影响,不必刻意去制止或排除,最好采用轻描淡写应对法。可以使用非语言信号,用目光提醒学生,或者用一些肢体语言,例如摇摇头或者其他手势,示意学生停止不当行为。
案例7:信息技术课《电子相册》
在教电子相册这课时,学生对于相册能够自动发出声音并且自动播放画面感到非常兴奋,并且跃跃欲试,但是在急于求成的同时,凸现了一个浮躁的问题,不能安下心来做相册。有几个学生想做又做不好,在说小话,虽然他们没有对课堂造成什么影响,但毕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于是教师调整了语气,用尽量柔和,平静的语气轻声的讲解声音的操作,并播放柔和、平缓的背景音乐,来调节他们急切而浮躁的心态。随着美妙的音乐慢慢的播放,学生们浮躁的心态慢慢安静下来。
策略九:快刀乱麻应对法
在课堂中,有时会出现老师始料不及的状况,出现一些干扰性问题行为,面对这些恶性的生成性问题,教师不能视而不见,不能纵容,要快刀斩乱麻,有时“铁腕手段”也能起到一定的教学效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为这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如果不及时解决,还会影响到课堂整体的学习效果。当然体罚是不允许的。
案例8:体育课《轻物掷远》
在徒手练习后,教师要求持垒球进行练习。当学生拿到垒球时便随便乱抛。整个课堂很乱,只见垒球漫天飞。教师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并作了规定,必须都掷出去,才能去捡,然后交给下面的学生。但仍有些以身试法的调皮学生想试探一下老师,便有点不听话了,故意乱丢。教师立即停止练习,请他们停止练习,改当观众,来了一个杀鸡骇猴,接下来学生们个个认真的练习,基本达到教学目的。
生成是一种高度关注人的生命发展的教学思想,它意味着学生生命的唤醒与欣赏,它关心人的生命的完整性,丰富性,自主性,独特性,关注人精神的成长与人格的健全。课堂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动态、生长的构建过程。教学设计有限,教学过程善变,课堂教学要重视预设,更要重视课堂中的生成性问题,巧妙的应对,以促进课堂的动态发展,让课堂充满活力,让课堂充满灵性,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范文6
关键词:多媒体;课堂生成;减负增效
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应用的最大优点是有视听的冲击,这样能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并调动他们积极思考,这样的学习氛围能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多媒体的应用也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性和语文教学规律。这样,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生成增效。
一、根据教学目标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实现减负增效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正是运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当然,多媒体技术的优势还表现在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都知道叶圣陶说过的话:“必须驱遣着想象来阅读。”为了实现他的这一理念,我们把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当成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而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实现这一目标。
运用多媒体技术,还要看学生原有的语文基础如何,了解学生的知识含量生活经验,再与语文教学的内容联系起来,探求多媒体上的语言文字是否与学生脑中的信息库相适应。只有当学生头脑中的信息含量与课文内容相匹配时,而学生可以通过这种技术进行有效学习时,才能考虑运用多媒体技术模拟生活,在这种情境中学习,比如播放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身临设置的情境,达到知识的构建。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边朗读边再造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另外,语文教师还必须注意的是,不管学生头脑中的信息库中有没有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组块,教师都不能急于求成。第一课时应该重点落实到通过阅读语言文字,触发学生的想象,虽然学生的想象是肤浅的。第二课时多媒体运用也要遵循语文学科的特点。出示的图片和视频是为了帮助学生建构文本知识,发展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上,学生情感的交流是非常重要的。语言文本蕴含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靠教师引导学生建构的,多媒体技术只能辅助教师引领,但它不具备引领学生的功能。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更好地突破难点。实现减负增效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教学重难点的解决是老师上好课的标志,但重难点的突破是很抽象的,如果不用多媒体来帮助会让老师难讲,学生难学,增加了老师的负担,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效果很差。但是,我们如果利用多媒体技术使课文中抽象的内容――教学的重难点得到化解,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再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识,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
如上《》一课时,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教学重难点。为什么说是伟大的壮举呢?为什么说是沉重地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呢?这时就可以播放关于外国侵略者用烟片毒害中国人的历史视频片断和吸食鸦片者的图片,再附加课外资料,有助于突破重点,解破难点。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扩大阅读量,实现减负增效
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把课外的资料引入语文课堂之中,实现从课堂内走向课堂外的延伸,不用学生再费尽心思地从外去找,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老师也可以很轻松地进行课外教学,这无疑也减轻了老师的负担,还增加学生的学习效果。比如,我在上《三顾茅庐》时,利用多媒体技术补充了《三国演义》的内容,让学生知识了“桃园三结义”“草船借箭”“三国鼎立”等故事,从而引导学生主动阅读古代经典名著。再比如,我在上《但愿人长久》后,又用多媒体出示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指导学生诵读,还可播放王菲演唱的《水调歌头・中秋》的MTV,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唱。总之,多媒体能扩充语文课堂教学容量,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总之,老师要多学习多媒体技术,把这种技术很熟练地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它成为老师教学不可缺少的一种手段。而不仅是只有上公开课时才有可能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减轻师生的负担,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刘丽华,课堂教学有效“归纳”的思考,吉林教育,20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