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示范校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示范校建设范文1
笔者对“示范校建设是做给别人看”这种功利性的观点不敢苟同,且认为在实践中是有害的。依笔者愚见,“做给别人看”只是示范校建设中的一个方面,甚至还谈不上是主要方面,示范校建设的初衷是全面提升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和质量,其出发点和归宿是使学生受益,因此示范校建设的核心就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华民族素来有“慎独”的优良传统,即使在没有人看的场合,也要规范自己的行为,力争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事实上,示范校建设的许多验收指标都是办“人民群众满意的职业教育”所应该做的常规工作,不管有没有人看,都是应该不折不扣做好的。因此,示范校建设更应该是注重内涵建设,围绕教育教学扎扎实实做好学校的各项工作,扬长避短,强化学校的特色,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将学校各项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笔者认为,示范校建设的真谛是“查找工作差距、发挥榜样作用和打造品牌效应”。
首先,查找工作差距。列入国家和地方示范校建设的学校,要以示范校建设为契机,要根据国家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下达的示范校建设评估验收的标准对照各项工作,自行查找不足和差距,尤其是多年来难以触及的工作“死角”。要借助示范校建设的东风全面推进学校的各项工作,特别是平时难以推进的各种“老、大、难”问题。自查要紧密围绕改善育人环境、优化教学资源、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宗旨展开。
其次,发挥标杆作用。已经通过验收的学校,不能刀枪入库、万事大吉。而是要保持和扩大示范校建设所取得的战果,一鼓作气、乘势而上。要以示范校建设取得成效为动力,凝聚和召集广大师生,规划学校下一步的发展目标,在达标的基础上提出新的更清晰而长远的发展目标。示范校建设不仅要发挥校际示范作用,还要发挥优秀教师在校内的示范作用。要以示范校建设的标准引领,发挥榜样标杆的示范激励作用;要加强科研引领,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师德提升;要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分配和激励机制,使优秀教师更好地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激励更多的优秀教师脱颖而出。
再次,打造品牌效应。要珍惜示范校建设取得的成果,尤其是总结凝练出优秀师生代表人物的典型案例,包括已毕业学生的成才事迹。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成功之处就是培育出杰出的学生,引以为自豪的也正是其特殊的产品――学生。要在大张旗鼓宣传优秀师生的过程中形成学校的品牌效应,并激发在校学生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最后,没有进入示范校建设行列的职业院校,也有必要自我评估、自我加压。要以国家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下达的示范校建设的验收标准为标尺,检查自身的各办学环节,查找差距,以此为契机强化学校办学的内涵建设。
示范校建设范文2
关键词:把握 中职 示范校 着力点
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其根本目的是破解当前制约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率先成为改革创新的示范、提高质量的示范和办出特色的示范,引领、辐射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职业教育需求。因此,准确把握中职示范校建设的着力点,是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成败的关键。
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基本培养方式和过程管理的总和,是学校自身的人才培养方略。是学校在人才培养上对知识观、能力观与素质观的理解、选择与实践,也是体现学校人才培养特色的关键所在。为此,在进行示范校建设中要对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秉承传统与适应时代、明确定位与突出特色等多项关系到学校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与分析,明确“基础知识、实践技能、思想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形成具有本学校鲜明特色的知识、能力与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继承性与创造性的统一是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发展成功的基本经验。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关键,素质是目的,对于高素质人才而言,三位一体,缺一不可,也是体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系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重点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技能训练和学习能力培养。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密切与企业等用人单位的联系,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立足校企资源共享、互利共赢,促进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紧密结合,促进知识学习、技能实训、工作实践和职业技能鉴定等功能的整合,推动教、学、做的统一,服务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模式创新
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过程中,要依据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发展对职业岗位需求变化和人才需求的周期性规律,紧紧把握社会经济发展的走势,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建设的实际,紧紧服务地方重点支柱产业,紧紧依托企业项目实施的需要,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产业,特别是区域产业的紧密对接。按照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相对接的原则,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建立中等职业学校人才需求预测与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加强专业建设,促进专业建设规范化和信息化。
要以适应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加强实践教学,着力促进知识传授与生产实践的紧密衔接。创新教学环境,构建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实践教学环境,建设“技能教室”。创新教学方式,探索课程改革,加强教材建设,深入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和岗位教学,通过数字仿真、虚拟现实等信息化方式,在教学中普遍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系统优化教学过程,提升教与学的效果,增强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教学质量。
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应以培养能力为目标、以技能训练为重点、以现代化教育技术为依托,要既体现知识的综合性、通用性,又反映技术的实用性、针对性,把实训场所作为教学的重要阵地,逐步形成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的教学方法新体系,推行学分制。坚持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结合区域特点和学校具体情况,建立和完善选修制度、学分制度和学分互认制度。激励不同文化基础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发展需要,掌握劳动就业或继续学习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三、教学内容创新
以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为切入点,深化教学内容改革。根据各个专业的核心技能,构建企业实际需求的、适合学生发展的新型课程,如图1. 建立由行业、企业、学校和有关社会组织等多方参与的教材建设机制,针对岗位技能要求变化,在现有教材基础上开发补充性、更新性和延伸性的教辅资料;依托企业研发适应新兴产业、新职业和新岗位的校本教材。创新教材展示方式,实现教材、教辅、教具、学具、课件和网站等多种介质的立体化融合。
四、队伍建设创新
1.教师队伍
学校要从教师的职业生涯出发,重塑职业学校教职工团队形象,以改革教师培养、评聘和考核为核心,提高教师的德育工作能力、专业教学能力、实训指导能力等综合素质。促进教职工真正成为学习和学习的引导者、技能传授者、心理教育者和职业指导者。具备教师、工程师(技师)、心理咨询师、职业指导师资格。创新人事分配制度,形成吸引人才、稳定队伍的激励机制。改善教师队伍结构,聘请行业技术专家和企业能工巧匠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形成“正高”(教授、正高工)领军、“双高”(副教授、高级工程师)带头、“双师型”教师为骨干的专业教师团队。建立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互派互聘”机制,落实教师在职进修和企业实践制度,加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提高队伍整体水平。
2.管理队伍建设
一所学校如果没有优秀的组织和有效的管理,即使是拥有一流的教师队伍和科研队伍,也难以创造出一流的成果和业绩;即使是拥有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也难以有效地发挥其作用 ,甚至会造成资源的闲置、浪费和流失。从这个意义上讲,一所学校的管理水平往往决定着该学校的发展与命运。因此 ,我们要象重视教师队伍建设那样重视管理队伍建设,要象重视培养学术带头人那样重视培养优秀的管理人才。坚持以人为本,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从管理人才培养理念出发,建立科学、适度、可行的聘用与管理制度和条例,按照总量控制、分类管理、明确职责、优化结构的原则进行岗位设置,促进以岗定薪和按劳取酬, 持续培养学校的富有激情和创造力的管理队伍,让每一个管理者都成为全面发展,能独挡一面的综合性人才,打造思想过硬、团结实干、开拓创新、勤政廉政、结构合理、善于学习、具有现代化教育理念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干部队伍,着力提升管理队伍的规划、协调、执行和学习能力。#p#分页标题#e#
3.智囊队伍建设
学校要建立由政府、行业企业、专家学者多元参与的办学咨询机构、教材建设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信息化建设委员会,参与学校办学目标的定位、专业设置的研究、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及学校重大研究项目的研讨论证。
4.教辅队伍建设
学校的教辅队伍建设同样不容忽视 ,这支队伍是学校教学科研的辅助力量。示范校建设过程中同样要加强这支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其人员素质和能力,使之掌握与现代教育技术和科研手段相适应的相关技术。成为 “服务优质、技术过硬、保障有力”的二线主力,为学校教学科研一线的高效运转提供强有力的后方支持。
五、学校管理模式创新
学校发展的生命力是管理模式的创新,其重点是吸收行业企业、社会力量参加职业教育质量评估,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和用人单位满意度等作为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形成多方参与、适应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的考核和评价机制,促进职业教育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建立由政府、行业企业、专家学者、技术精英多方参与的智囊咨询委员会等决策机制和教育教学质量监测机构,提高规划、决策、执行和服务能力。根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制订和完善与之相适应的基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学籍管理条例、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基于学生学习成效提高和技能掌握的成绩考核办法、基于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以社会和企业评价为主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形成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管理体系。
六、校企合作机制创新
建立“依托行业、校企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动共赢”的产学合作机制。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与实施、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企业合作,搭建人才和技术的交流平台,定期交流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修改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形成校企合作办学的动态机制。
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深度实施订单培养,厂校联动的互置模式,即学校成为行业企业的培训机构,企业成为学校的实训基地。要积极组建职教集团,成立多方代表参加的董事会或理事会,形成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战略思维和运行高效的职业教育集团管理体系。由政府、行业企业、学校联合组建职业教育集团,集中人、才、物优势,资源共享,合作共赢。
深化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校企共同育人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增强职业学校的办学活力和综合竞争力,创新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
七、校园文化建设创新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校园文化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进行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把教育教学过程与产业发展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突出以诚信敬业和社会责任感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保持正确的育人方向。以学生文化建设为中心,以教师文化建设为抓手,以课堂文化建设为主渠道,以学校精神建设为根本,总结中职学校学校文化建设的一般规律、有效策略和基本办法,进而实现全面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和竞争力的目的,建立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评估标准,将主流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融入到校园文化中,使校园文化的内容、形式有明显的企业烙印,构建具有职教特色的校企对接的校园文化体系。并为同类学校开展学校文化建设提供经验借鉴和示范作用。
八、质量评价体系创新
建立以贡献为导向的学校评价模式和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突出技能考核,促进学校课程考试与职业资格鉴定的衔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围绕社会需求评价学校的办学,动态适应国家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与变化。积极探索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评价机制。在评价内容上,注重综合实践能力的考核;在评价方式上,广泛采用现场操作、成果演示、案例分析等形式;在评价主体上,吸收企业、专家、社会、学生和家长参加,逐步建立以能力为本位、评价主体和方式多样化的职业教育课程评价体系。按照有利于选拔人才、实施能力培养和有利于对职业学校教学改革形成正确导向的原则,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查。
总之,在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中,只有充分认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准确把握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新内容和新要求,以改革求发展,突出“八个创新”,才能使示范校项目建设工作出成果、见成效。
参考文献:
1.陈灿芬,李阿丽.【试论中职课程改革的途径】.出国与就业,2010,16.
2.王新奎,楼巍,徐小蔹.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就业创业能力】.2007,8.
示范校建设范文3
关键词:示范校;专项资金;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5-0-01
一、示范校建设专项资金概况
示范校建设专项资金包括用于示范校建设的中央资金、地方政府配套资金,以及在示范校建设中获取的企业赞助资金及学校自筹资金。其中示范校建设设中央补助资金由中央财政划拨,各批示范校各获得中央专属的配套资金,分两年划拨,并要求在示范校建设的三年左右时间使用完毕该项资金。
二、示范校建设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
示范校建设任务书中已将该专项资金分解到各具体项目,本着专项资金专项管理的原则,我院财务处理上依据专项资金专账管理,并设置备查账的管理办法,设专账管理该专项资金,并制定《示范校建设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办法》,依照项目书的级次建立明细账。
三、示范校建设专项资金管理使用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一)示范校建设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制度缺失
自示范校建设项目实施至今已有几年时间,而针对此项专项资金中央及各级地方均未颁布管理办法,各示范校建设学校均是依据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互相参考,出台自已学校示范校建设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办法。
(二)原申报示范校建设项目时各明细项目与实际开支脱节
根据示范校建设要求,各学校在申报示范校项目时已制定出实施的详细目标、方向,包括各明细项目资金支出数额。而各学校在实际建设中由于申报时间较早,有的建设项目在实施时已发生变化,需进行调整,甚至个别项目由于技术进步等原因需进行较大调整,资金使用必然随之产生很大变化。以上原因会造成实际使用资金与原预算脱节。而各学校出于专项资金专项管理的考虑,一般会尽量按原计划用途开支资金,这样势必会造成不合理的资金使用情况发生,会出现个别明细项目资金使用不足,个别明细项目资金使用浪费。
(三)示范校建设专项资金下拨到使用完成时间性问题
根据示范校建设的时间要求,一般示范校建设单位要在三年时间完成示范校建设任务,同时示范范校建设资金使用达到验收要求,一般要达到开支90%以上,资金的使用率同时也是检验各学校示范校建设是否达标的重要标准。这样的时间性要求,使各建设院校使用资金的时效性要求严格,很容易造成建设任务完成前期资金使用效率低下,项目建设后期为完成任务资金使用而大量开支,容易造成浪费。
四、加强示范校建设专项资金管理、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率的措施
(一)健全示范校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制度
示范校建设项目实施几年来,多所学校已为此建设项目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为管理使用好此项资金也都分别制定了各自的项目资金管理制度及办法。但由于此项资金资金量大,涉及面广,要求严格,使各院校使用资金缺乏统一的指导性,本来资金是为建设项目服务,而建设院校却为管理此项资金耗用了大量人力,财力,应属得不偿失,资金主管部门有必要出台一系列具体的资金使用及管理办法,来指导各示范校建设单位的资金管理,使建设单位提高资金管理的效率。
(二)示范校建设项目单位依据财务制度、示范校建设项目管理相关制度,结合自身示范校建设的特点,制度相关管理办法
笔者所在学校在实施示范校建设过程中发现,由于资金管理配套制度不完善,为使用该资金造成了很大困难,特别是各细分项目建设部门及人员使用该资金,办理申请及报销手续时环节复杂,操作起来比较困难。笔者所在学校在示范校资金管理过程中,参照其他示范校建设院校的做法,对该专项资金实行单独预算审批,报销审核凭预算审批单、相关原始凭证,经过使用资金部门复核示范校建设管理办公室审核会计主管审核主管财务院领导审批校长审批几个流程,完成报销程序。财务部门登记示范校建设专账、备查账,每月汇总统计各示范校建设项目资金使用完成情况。示范校建设单位建立完善的制度可以使资金的使用更加合理规范,资金使用人员使用资金报销流程更加清晰,提高报账效率。
(三)完善示范校建设专项资金的审批及监督机制
在过程管理中规范使用资金可以使资金的使用更加合理、安全,有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因此完善示范校建设专项资金的审批及监督机制度对于资金使用尤其重要。由于示范校建设项目大,是对一所学校综合素质的考量,通过对重点专业、特色项的的建设来提高院校的师资水平,做出更适合学的教学模式。各示范校建设单位必须依据教育部审定的建设方案及任务书推进建设工作,但是,虽然建设方案设计得很科学,但建设过程中出现了新情况和新问题就需要修订,资金使用计划随之发生变更。根据新情况、新问题及时修订预算方案,经过合理的审核程序后执行能使资金使用更加合理。针对此问题,同时建立完善的监督考核机制会促进资金的管理过程更加规范。
参考文献:
[1]王官禄,张学英,韩宇骞.地主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规范化研究[J].会计之友,2013(10).
[2]祁兴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会计之友,2013(10上).
示范校建设范文4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在学校、专业设置上最为灵活的部分,近些年的发展是挑战与机遇并存,困境与发展同在。在近十年中,全国各类高职院校都在争当示范校,这些院校的共同之处在于拥有较高的办学水平,学生就业率高,依托特色行业等先天优势。国家选择此类院校,支持其进行规定的重点项目建设,比如师资队伍建设、校内外实训条件建设、课程建设、数字化校园等,支持的方式就是向其拨付示范校建设的专项资金。
示范校的建设周期一般为三年,时间较长;建设项目和其中的子项目繁多,项目任务的划分细碎,建设任务比较重;专项资金在核算上较为复杂,要按照财政、举办方及自筹的不同渠道以及使用专项资金所完成的任务进行明细分类核算,更在管理上要求不得与高校日常的公用经费混同,专款专用。学院只有重视专项资金的管理,才能使资金真正用于推进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建设,而内部控制又是对专项资金管理与控制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在示范校建设过程中,如何优化高职院校内部控制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示范校专项资金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专项资金的预算管理缺乏约束力
示范校的建设过程中,一些院校专项资金预算比较粗糙,且习惯于“先确定资金,后论证项目”,影响使用效益。从财政的角度讲,财政希望预算越细越好,这样可以细化预算、加强监督,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而对各专业申报小组来讲,希望粗略的编制经费预算,这样有利于在使用时不受过多的预算约束。这样,两种矛盾的力量就开始在预算层面进行博弈。结果就出现了先定资金,再定项目,申报的钱多,就多安排建设任务,申报的钱少,减少建设任务。这种根据实际取得的资金来安排任务的做法,很难从根本上将专业做好做强。许多子项目资金预算有的是根据以往经验,有的子项目预算既没有财务部门数据为依据,也没有相关行业专家可行性分析,缺乏科学的论证评估机制,对立项前的可行性调研不足,监督不力,必然导致示范校专项资金管理核算和使用存在问题,很有可能引发专项资金挤占、挪用的现象。
2.固定资产购置的内部控制存在缺陷
在示范校建设中对于机器设备及其他固定资产的采购,采取招投标或政府采购的形式。虽然各建设院校也有一套招投标制度,但在实际运行中还是项目采购负责人或相关领导的意思,通过一些方式运作让既定的单位中标。采购过程中的暗箱操作时有发生,申请采购的部门既没有机会参与,也无法提出建议、进行监督,这使内部控制的效益难以得到保障。另外,各专业在申报设备购置专项时,为了将专项资金充分使用,避免结余资金上缴后被分配给其他专业,一味求好,不计效益,只注重选择性能好或配置高的设备,造成设备重复购置率、闲置率高,匹配率差,设备利用率低下等现象,这就会带来对专项资金的极大浪费。此外,也存在固定资产管理权限不清,导致资产处置不及时,使用效率低下;部分固定资产的购建、验收、移交入账时间与实际不符,形成账外资产等,易造成固定资产流失。
3.示范校专项资金的内部审计难以实施
现代审计的职能不断延伸,在预算、投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绩效评价方面都在发挥作用。大部分高职内部审计观念滞后,仍然将对财务收支合规性检查作为审计的主要内容,内审范围过于狭窄。另外,内部审计难以实施的原因还包括进行内审的人员和被审计的对象之间是同事关系,彼此之间非常熟悉,双方之间存在着某种利益关系,这就导致了进行内部审计的结果无法公告。
三、对示范校专项资金内部控制改进的建议
1.加强对专项资金的预算控制
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学院必须严格按照经过批准的项目建设内容进行资金的支付,支付的金额不得超预算控制数额。建设计划和资金预算一旦制定并经过审批,不应随意变动。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建设内容发生变动可以进行调整,但引起变动的事由必须是客观原因造成的,也必须经过专项资金管理小组提出申请。各项目组要对专项资金进行预算差异分析。各项目小组每月末应将将资金使用情况上报到建设项目办公室,预算执行的实际情况与预算数据进行对比,找出产生差异的原因,明确责任归属。
为了针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价,学院可以采取绩效预算评价的方式。在编制预算之前,各项目组要明确建设的基础,即建设之前的实际情况;之后设定考核时间到达时建设所要达到的绩效目标。在预算执行后,要求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反馈,对比绩效目标,分析建设后的增量与效益,将绩效的信息作为制定建设计划和预算编制的重要依据。
2.完善示范校建设中固定资产内部控制
在政府采购过程中,学院应重视供应商的信誉与设备质量,针对自身的具体情况和发展方向,对供应商进行调研,重视对供应商信息的管理,建立供应商信用档案,对其资质和业绩进行审查,避免信用差、采购质量低的企业对采购人员进行欺诈行为的产生。各院校在示范校建设的政府采购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应当加强政府采购过程中的内部控制。首先,要规范采购的申请、信息、标书制作、开标评标、结果确定、合同签订及验收付款等活动的操作规程。同时,学院要规范自身的政府采购行为,项目建设小组应与内部审计部门有效配合,适当引入外部审计监督,建立科学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杜绝暗箱操作和腐败现象的发生,保证专项资金的安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3.对专项资金进行全过程审计
对示范校建设过程进行的审计目标就是根据建设任务要求,促进建设资金科学、合理使用,控制专项资金的支出,避免浪费和挪用,确保资金使用效益。
审计活动对专项资金内部控制的保障来源于将审计监督工作放在示范校建设的整个过程中,采取过程控制的方法。所谓的过程控制即在专项资金使用的全过程都要进行审计监督,将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示范校建设项目可能在项目申报、预算编制、专项资金支出内容和范围以及支出标准上存在不实,这可能成为促使审计开展的动因。内部控制框架中的风险评估要素能够帮助审计人员分析或者预测学校有可能面临的风险,分析与风险有关的建设项目,按照风险高低进行排序,从而能将具体的专项资金支出的审计内容确定下来,从而将专项资金审计的切入点提高到了学院内部控制的全局,而不仅仅是财务账表。
示范校建设范文5
关键词:中职学校 教学团队 “双师”型教师
要把我校建成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高效、专业化的教学团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校非常注重教学团队的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与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的实际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专业教师素质,结构不尽合理,严重制约了中职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加快教学团队建设是我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的重要保证。
一、中职学校教学团队存在的问题
1.“双师”素质教师数量和质量不高。第一,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上走形式,认为只要有“双证”就是“双师”型教师。但是实际上有些教师虽然取得了从业资格证书,具备了双师资格,由于职业资格认证极不健全,为拿证而考证,没有实践经验。通过“双师”认定的教师,由于培训时间短,根本无法培养企业实际工作的经历和完成岗位实际工作的能力,“双师”质量不高,违背了国家提倡双师队伍建设的初衷。第二,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欠缺。大多专业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企业经验,虽然通过采取安排部分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对企业进行技术服务等活动,加强对实践能力的培养,但由于参与面不广,时间上缺乏连续性,部分教师积极性不高,使得大部分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总体水平仍然提高不快,实践能力仍很欠缺,跟不上企业一线技术改进与创新的步伐。第三,专业教师数量不足。许多学校由于在校生人数急剧膨胀,师生比拉大,专业教师教学工作量大,没有时间和精力到企业中去,教师的实践经验不能提升。
2.团队结构不尽合理,兼职教师偏少,教学经验不足。专兼结合是教学团队建设的重点,近几年,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重视从行业企业一线聘请的承担实践教学任务的实践专家,由于机制、经费等方面的原因,聘用兼职教师人数不足,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要求。另外,从生产、科研第一线引进的高素质人才,虽然实践经验丰富,但缺乏有关教育理论的系统学习,更缺乏教学实践,缺少一定时间的学校教学经验的积累,对教学工作认识不深,教学艺术与水平较为欠缺,因此他们的教育教学素养难以达到要求,实际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总体而言聘用的兼职教师真正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兼职教师比例不高。
3.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跟不上发展的步伐。社会发展带来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途径更趋多样化,开放式、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理念也催促着教师知识的更新。由于教学团队缺少领军人物,教师的知识更新及创新能力不足;没有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引领和示范作用,许多的教研教改活动难以完成;成员间合作意识淡薄,缺乏协调沟通;科研能力偏弱,服务企业能力不足。
4.教师激励机制不健全。由于没有健全的教师激励机制,致使教师队伍不稳定,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教师队伍,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教学团队建设只能是空谈。
二、中职学校教学团队建设的建议
1.专业带头人建设。专业带头人是专业建设及专业教学团队的“领头羊”,是学校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关键人才,是教师团队的中坚力量,对专业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现有骨干教师继续培养,在现有教师中选拔培养讲师或技师,并在本专业有一定实践经验,具有较强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通过参与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的实施、精品课程的开发、教学能力大赛、企业挂职锻炼、专业能力培训、课题研究等,使其成为专业建设与教学的骨干力量。
3.“双师”素质培养与能力提升。“双师”素质培养即加强专业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不断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不断使其了解本专业在企业中的需求动向,不断掌握本专业岗位能力的发展变化,以适应企业对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
4.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积极聘请一批来自行业,企业一线精通实践操作技术、掌握岗位核心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来担任兼职教师。他们懂技术,知工艺,掌握专业前沿发展动态,了解本专业岗位及岗位群对生产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要求,这些能力是现有专业教师所欠缺的。所以必须保证有足够数量的,来自行业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教学团队中来,使教学团队结构上专兼结合。
总之,中职学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长期实践和不断探索,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总结国内外的先进经验,认真研究团队建设中的突出问题,提高认识,努力打造一支名师引领、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示范校建设范文6
1 中职示范校建设项目管理的内涵
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的项目管理是指在示范校建设的过程中,使用项目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对中等职业改革发展示范校项目进行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最终实现建设成有特色和示范作用的先进学校预期目标的过程。在项目管理的过程中,根据项目生命周期的阶段展开工作,运用项目管理知识、技能、方法和工具,始终围绕“特色”和“创新”的原则,大幅度提高这些学校办学的规范化、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在培养模式、教师队伍、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办出特色,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形成学校的品牌和示范作用,使其成为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示范,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引领、骨干和辐射作用。项目管理的实施将加快进程、提高效率、约束时间,并最大程度实施监控、避免风险。
2 中等职业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中等职业示范校项目的建设,由中央三部委牵头,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保障,行业企业配合,由学校具体实施。牵涉面广,制约因素多,在具体的实施中由于学校自身水平和管理能力有限,各方配合协调偶有不畅,实施中突发风险,难免有问题和矛盾出现。下面就在中职示范校建设过程中项目管理方法的应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项目管理理论和经验不足,项目管理整体水平低下 项目管理是当今社会公认的先进的管理方法,被广泛运用于工程建设等很多领域。我国的高校由于科研能力强,理论研究基础扎实,一直走在我国项目管理的研究和运用的前列,因此在高等院校实施改革发展示范校项目有很好的项目管理基础,有经验丰富的项目管理团队和已经日益成熟的项目管理制度与流程。
我国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还处于行政职能管理占主导地位的传统管理阶段,同时没有很好的科研能力,对一些先进的管理方法如项目管理涉猎很少,更没有运用项目管理的经验;在高等院校已经普遍引用项目管理模式和体系进行学校院系工程和建设管理的同时,中等职业学校还不知项目管理为何物;与高等院校能够建立的专业的项目管理团队相比,中等职业学校的专项办公室相比之下并不十分专业和科学;并且示范校建设专门办公室的负责人即便在行业和专业领域非常优秀,也不是项目管理的专业人员,有专业知识但是没有管理知识和经验,在这样前提下组建的项目团队和开展的项目实施与控制等,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的指导和科学管理方法的运用。
项目管理与日常行政管理之间的矛盾 中等职业学校从运营机制上来说还属于国家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在学校管理上以行政职能部门的传统管理为主导模式。
1)学校成立了示范校建设办公室,并且赋予了在示范校建设项目上的绝对权力。但是示范校建设办公室首先是临时部门,其次从人们的思想观念里会有不如日常的行政职能部门重要的想法,在示范校建设办公室和行政职能部门需要基层教师配合的情况下,人们往往对示范校建设办公室重视不够,造成工作拖拉。
2)资源使用上的矛盾。示范校建设从准备到审批通过,从设计计划到项目实施,是需要很多人做很多工作的,示范校建设和日常行政管理在人员使用和资金等资源分配和使用上,会出现冲突和矛盾,造成中层领导间、示范校建设办公室与行政处室间的多重矛盾。
不够充分细化的项目计划的论证和制定 在整个项目的申报阶段,虽然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并成立了建设办公室,请专业人员对计划进行了论证,但是由于管理水平等方面的限制,项目计划制定得比较粗糙和概略,5个重点项目的计划还算细致,但是仍旧缺少实施的严格标准和衡量完成情况的数据的确定。至于底下的子项目等则是只有项目目标和最后的验收时间,中间能够进行进度控制的标准和数据严重缺失。这就极容易造成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无法对项目的完成进行随时的检查和监督监管,没有标准去衡量项目完成过程中的优劣,无法细致去检验实施的质量,致使发生资金使用超额、工期延迟等问题。
有待健全的项目监督和激励机制 项目申报初期,学校领导班子为了鼓励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有突出贡献的教职员工,进行目标管理,年初各个部门和个人要制定学年度的工作目标,年终根据这些目标进行评定,对于完成情况优秀的个人给予物质奖励。虽然目标管理本身是比较适合的行政管理方法,对学校工作的开展和激励学校教职工有很好的作用,但是对于示范校项目本身,学校并没有制定专门的监督和激励机制。获得年终目标管理奖的教师,都是基于在教育教学的日常学校工作中的优秀表现而得到奖励的,而没有人是由于对示范校建设作出突出贡献而得到荣誉的。这样,在学校漫长的申报和建设过程中,建设的参与者会失去奋斗的动力或者说缺少这种工作动力。
参与示范校建设本身除了自身的工作职责之外,更多的是个人责任感和对建设后学校发展前景的期盼。示范校建设办公室虽然是专职的示范校建设组织,但是与学校其他的行政职能部门为平级关系,没有对各个处室、系部的实施过程进行监督和纠偏的权力,只有在阶段验收时才会得到项目实施的检验。当然,对于示范校建设办公室的工作也缺少监管,没有专门的部门和人对示范校建设办公室的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
3 针对存在问题的对策研究
破除限制的专业化管理
1)加大先进项目管理理论的普及,包括对中职学校校级领导和中层干部进行项目管理培训,将先进的管理知识体系和管理模式传输到中等职业教育层次,为中等职业学校进行示范校项目建设从思想上和理论上打下坚实的基础,即使是在平时的学校管理中,这也是应该学校引进的先进方法。
2)如果学校内部没有项目管理的专业人才可用,上级主管部门应大力支持和帮助学校打破事业单位人事制约,聘用有经验的优秀项目管理专业人才担任项目经理(示范校建设办公室主任)或者聘用一个小团队,对项目进行专业的指导和实施控制。由专业项目团队再锻造优秀的实施组织,层层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
管理模式向基于项目的管理转变 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高速,管理也应该与时俱进,从传统的管理方法向先进的管理模式转变。在进行中等职业改革发展示范校项目的同时,中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要求在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培养等方面不断创新和发展。面临这样的发展需求,实行基于项目的管理是一个很好选择。可以在日常教育教学各环节正常运转的前提下,将学校的工作分为几个板块,每个板块自成为一个项目,运用项目管理的方法去将这些项目科学实施。这将大大加快各项工作的进程,既保证了示范校项目的顺利完成,也加强了学校平时的管理与运作,创造出欣欣向荣的新的发展局面。
准确分析后的科学管理 采用先进的项目管理分析的方法,严格界定项目范围;采用多种方法对项目进行科学详细的组织分解;对项目活动进行科学排序,制作细致的进度表,分析项目关系实施顺序;采用定量分析和三点估算等方法对项目工期进行估算;采用项目成本预算的方法进行成本预算——这些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知识的真正引入,才能使管理的各个环节在实施中的控制和监督有据可依,避免资金超额、工期延迟、工作量无谓增加等问题。
建立示范校建设的监督机制 企业都有人力资源部门,负责对企业的人事进行管理。示范校项目建设过程中也应该设立专门的部门(或人事处承担),或者是选派专门人员专门负责对示范校建设办公室进行绩效考评,对于示范校建设办公室的专职工作人员进行工作评估,根据实际的评估判断项目团队的发展和建设措施是否合理,达到预期目标,便于更好开展工作。这个工作评估也包括对于隶属于各个职能部门的兼职参与人员的考评,对于参与示范校建设的参与人员,记录并考核他们的完成情况。虽然是兼职,但是不应该降低工作标准和要求,以此保障示范校建设的各个环节和部分的完成质量。
建立示范校建设的激励机制 目标管理方法本身就可以完成对示范校建设的激励机制,但是要在目标管理奖中设立相应的示范校建设奖,每年根据平时的绩效考评,对于在示范校建设中表现突出、做出重要贡献的专职和兼职参与人员进行奖励。奖励本身也许并不重要,但是却能鼓舞示范校项目所有参与者的士气,增强顺利建设示范校项目的信心,找到工作开展的动力源泉。
参考文献
[1]中职示范校建设重规模更应重内涵[J].职教通讯,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