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鸟节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爱鸟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爱鸟节范文1

我生活在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里,我们国家有许多节日,如:“教师节、妇女节、端午节和重阳节等等。每个节日都表达了人们美好的情感和愿望。可是我还想设置一个爱鸟节。

听爷爷说:“以前,我的家乡是一个鸟的乐园。”那里环境优美,鸟语花香。可是现在大多数鸟已经无影无踪。我常常看到有些人用木棍桶鸟窝,偷鸟蛋,甚至有人用弹弓把鸟儿从树上打下来,烤着吃活埋鸟肉,在家上乱砍滥伐,破坏了鸟儿的生活环境使鸟儿无家可归,再加上大量农要的使用,使无数鸟儿死于非命。所以我想设立一个爱鸟节。并且,我想把爱鸟节设在12月9日,因为那是天寒地冻,鸟儿们饥寒交迫。如果爱鸟节到来之际,我们就会走上街头,向人们宣传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主义,动员人们爱护鸟类,告诉人们鸟儿也是人类的朋友,应该和他们和睦相处。这天我们还可以在树林里搭建鸟窝,抛撒鸟食,使鸟儿们在人类的帮助下,能安全,温暖的生活。

如果真的设立了“爱鸟节”的话,人类的朋友小鸟们也就会越来越多,那样我们的生活环境也一定会越来越好。

爱鸟节范文2

[关键词] 结直肠癌;糖尿病;围手术期

[中图分类号] R735.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9(c)-158-01

由于结直肠癌患者多为高龄病人,合并较多老年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临床上较为常见,糖尿病是外科手术危险因素之一,术后并发症和病死率均较高,对我院2003年12月~2007年12月收治的32例老年结直肠癌合并糖尿病患者行手术治疗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32例中,男21例,女11例,年龄60~86岁,平均68岁。均为2型糖尿病,改良Dukes分期:Ⅰ期4例,Ⅱ期16例,Ⅲ期8例,Ⅳ期4例。全组有8例合并其他疾病,其中,2例合并泌尿系感染,6例合并冠心病。盲肠癌3例,升结肠癌11例,肝曲结肠癌7例,横结肠癌4例,脾曲结肠癌2例,乙状结肠癌5例。病理诊断:腺癌21例,低分化腺癌5例,腺瘤癌变6例。

1.2 术前准备

1.2.1 术前检查病人入院后除疾病本身所需检查外,进行空腹血糖、尿糖、肝功、肾功、电解质、胸部X光、心电图检查等了解各相应器官术前功能状况及有无并发症,如有异常,行相应处理。

1.2.2 术前处理控制血糖:延期手术,控制饮食,检测血糖、尿糖,全面了解胰岛素及其降糖药物的使用情况。入院后即给予糖尿病饮食,三餐热量分布为1/5、2/5、2/5。术前3~7 d停用口服降糖药,采取正规胰岛素静滴或皮下注射,使血糖控制在6.1~11.1 mmol/L,尿糖(±~+),酮体(-),术前晚胰岛素用量减半。

1.2.3 综合支持疗法术前每天糖的摄入量150~200 g,以保证肝糖原的储备,合并低蛋白血症者输氨基酸、清蛋白,贫血者予以输血,同时补充日需维生素及电解质,维持患者的营养,加用足量抗生素。

1.3 术式选择

合并糖尿病患者对手术耐受性差,郁宝铭[1]认为老年结直肠癌首先要切除原发肿瘤,防止梗阻,改善生活质量,而不在于彻底根治,更不宜行扩大根治术,手术操作应尽量减少内脏损伤,为防止术中脂肪过度分解产生过多酮体。本组右半结肠切除21例,横结肠切除2例,左半结肠切除5例,乙状结肠切除3例,降结肠造瘘1例。

1.4 术中处理

1.4.1 麻醉的选择关于麻醉的选择应遵循以生理干扰少,麻醉效果好为原则,一般尽量避免应用全身麻醉[2],全身麻醉应激反应会导致高血糖而引起血浆渗透压增高、脱水、酮症酸中毒,全麻病人的低血糖表现往往不明显,如未及时处理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尽可能选择效果好而应激反应小的方式。本组多数病人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

1.4.2 术中监测血糖手术创伤使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交感神经兴奋,出现胰岛素抵抗现象和高胰岛素血症,糖尿病者更易出现糖代谢紊乱。术中根据手术时间长短每2小时监测 1次,重症者每小时监测1次。目前认为术中血糖控制在6.8~11.2 mmol/L为最佳水平[3]。建立两条静脉通路,其中一路专供静脉滴注胰岛素,一般3~5 g葡萄糖加1 U胰岛素静脉滴注,根据血糖、尿糖变化调整胰岛素用量,使术中血糖维持在6.8~11.2 mmol/L,尿糖(-~+)以利病人平稳度过手术期。

1.5 术后处理

术后血糖的控制对糖尿病患者度过围手术期相当重要,可预防切口感染、吻合口瘘、伤口裂开等并发症的发生,杨飞等认为手术并发症与血糖水平有关,血糖水平维持在8 mmol/L以上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5%,且并发症几乎都发生在术后2周内,术后2周控制血糖至关重要,一般要将血糖控制在8.0 mmol/L以下。另外,糖尿病患者往往存在热量、蛋白质、维生素等方面的营养不良、而腹部手术后需禁食,手术应激后机体分解代谢旺盛,能量消耗增多,术后要注意加强营养支持。对严重营养不良,大手术后应激状态患者,更应尽早给予全胃肠外营养支持(TPN),补充能量、氨基酸、蛋白质。禁食期间每日静脉补充葡萄糖150 g,胰岛素和葡萄糖的比例以1 U:3~4 g为宜,病人进食后可改用胰岛素皮下注射,使血糖控制在10 mmol/L以下,并注意补充钾、钠、磷、维生素、氨基酸等。

2 结果

32例病人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术后并发症12例次:泌尿系感染2例,切口感染6例,切口裂开1例,肾功能损害1例,心律失常2例。无手术死亡,且均未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严重感染。

3 讨论

通过我们对结直肠癌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回顾,我们看到通过细致的术前检查,全面监控机体的情况,术前控制血糖、综合支持疗法,术中严密的监测血糖和麻醉术式的选择,术后血糖的控制加强营养支持补充钾、钠、磷、维生素、氨基酸等方法,本组病人顺利度过了围手术期。

[参考文献]

[1]郁宝铭.老年大肠癌的外科治疗[J].腹部外科,1997,10(1):67.

[2]马占元,王天元,王金兰.胃癌合并糖尿病患者围麻醉期血清胰岛素,皮质醇和血糖变化[J].临床麻醉杂志,1996,12(11):25.

爱鸟节范文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07-0175-01

近年来糖尿病及结肠癌的发病率均有逐渐上升的趋势,而手术仍是目前治疗结肠癌的主要方法,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手术耐受性下降,危险性增加,围手术期的护理对于结肠癌合并糖尿病病人的顺利恢复尤为重要。我院自2006年1月~2009年1月共收治结肠癌合并糖尿病患者35例,现将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35例患者中,男性21例,占60%;女性14例,占40%;年龄38~70岁,平均54岁。糖尿病诊断按1999年WHO诊断标准,糖尿病病程6~16年,平均8年,入院时血糖6.8~19.7mmol/L,平均9.4mmol/L,手术前血糖平均7.1mmol/L,入院后给予糖尿病饮食,停用口服降糖药,改用胰岛素皮下注射,使血糖控制在8.0mmol/L以下。

1.2肿瘤部位及病理特点:回盲部10例,升结肠肝区7例,横结肠7例,降结肠6例,乙状结肠5例。手术前结肠镜检查提示:状腺癌11例,高、中分化腺癌10例,低分化腺癌8例,未分化癌6例。

1.3手术方式:本组病人全部采用静脉复合气管插管麻醉。右半结肠癌根治性切除17例,横结肠切除7例,左半结肠及乙状结肠癌切除11例。

2结果

本组患者平均住院28d,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肺部感染1例,腹部切口感染2例,切口裂开1例,均延期愈合。泌尿系感染2例,通过精心周到的护理和积极地抗感染治疗后恢复。无手术后吻合口瘘及大出血。

3术前护理

3.1心理护理:糖尿病患者机体防御功能减弱或防御功能缺陷极易发生感染[1]。由于患者合并有糖尿病,害怕手术后切口感染,担心手术能否成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表现为紧张、悲观、焦虑、恐惧、抑郁、绝望等心理反应,患者的这些心理压力易导致血糖波动,从而干扰手术麻醉的顺利实施,影响治疗效果。所以医护人员应关心体贴患者,听取患者的倾诉,取得患者的信任,将病情详细地向患者及家属介绍,介绍相关的知识,让他们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主动配合各项治疗措施。

3.2饮食护理:术前积极与医生配合制定糖尿病饮食计划,不同类型、不同病情的患者在饮食中有着不同的要求。合理调整饮食中蛋白质、糖、脂肪的分配比例,并向患者及家属讲明饮食的重要性,以取得理解、配合。每日摄入总热量按25千卡/(kgd)计算,适当增加蛋白质比例,使其占总热量的20%;将碳水化合物占总热量的比例控制在45%~60%,至少每日摄取量为250~300g,以便有充分的肝糖原准备;补充脂肪,但其摄入量不应超过总热量的25%;注意补充维生素,维生素B、维生素C等能提高机体愈合能力,改善凝血功能。每天3~4餐,按1/5、2/5、2/5或1/7、2/7、2/7、2/7的比例分配,术前3d进流食,如牛奶、豆浆、素汤等,既要保证有充足的营养,又要把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

3.3支持治疗的护理:应及早纠正病人体内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以提高其对手术的耐受性。

3.4控制血糖: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呈正相关,因此,要严格控制术前血糖水平,一般要求术前空腹血糖在8.0mmol/L以下,但不低于6.0mmol/L,餐后2h血糖在10.0mmol/L,24h尿糖小于5~10g,同时监测尿糖、尿酮变化。术前1用停用口服降糖药,改用胰岛素皮下注射,根据血糖高低调节胰岛素剂量,降糖速度不宜过快,以免发生低血糖,使血糖水平控制在轻度升高状态(7.2~8.0mmol/L以内、尿糖在+以下)最适宜于手术。

3.5肠道准备:清洁肠道是术前准备的重要环节,清除肠腔内积粪,使肠腔空虚,最大限度地降低肠道内细菌的数量和毒力,有助于手术后吻合口的愈合和减少术后感染的机会[2]。本组病例均采用术前3d进食流质,术前12h禁食、4h禁水,适当静脉补充能量,术前2日晚用1%~2%肥皂水灌肠一次,术前1日晚及术日晨再次给予肥皂水清洁灌肠。

4术后护理

4.1:患者返回病房取去枕平卧位,待病人完全清醒、生命体征平稳后,改为平卧位,以减轻呼吸困难,有助于腹腔引流,使炎症局限化,并可减轻伤口缝合处的张力,有利于伤口的愈合[3]。

4.2引流管的护理:患者回病房后,应及时将各种导管妥善固定,防止脱出、受压、扭曲,保持引流管通畅,观察负压器是否处于负压状态,准确记录引流液颜色、性质、量。

爱鸟节范文4

【关键词】 前列腺癌

前列腺癌是美国男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几十年来由于人口老龄化和诊断技术的提高,我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呈逐渐增高的趋势。由于其发病隐匿,且其症状易与前列腺增生症混淆,确诊时多数已属中晚期,失去前列腺根治性切除的机会,对上述病人只能采取综合治疗。本科自1995年2月至2007年8月对48例中晚期前列腺癌患者行尿道前列腺电切加双切除,并服用氟他胺内分泌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48例病人,年龄62~87岁,平均71岁。主要临床表现有:尿频、尿急、排尿困难、尿潴留、尿不尽感、终末血尿或全程血尿、消瘦乏力、腰背及下肢等处疼痛、贫血等。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23.6~1 128.0ng/mL同位位素骨扫描(ECT)及胸、腰、骨盆X线片发现骨转移12例,肺转移8例。直肠指诊发现38例有异常,表现为前列腺明显增大变形、质硬、界限不清、单个或多个硬结。40例行B超引导下前列腺穿刺活检,病理检查证实为前列腺癌,其中低分化腺癌16例,中分化腺癌13例,高分化腺癌10例。另外8例根据典型临床表现,明显增高的PSA值或CT、MRI所见的转移灶确诊,术后病理低分化癌2例,中分化癌2例,高分化癌4例。临床分期:C期28例,D期20例。

1.2 治疗方法 截石位连续硬膜外麻醉,插入F24Wolf电切镜,观察膀胱三角区、膀胱颈、后尿道、精阜等部位,了解输尿管开口及肿瘤浸润情况,先行耻骨上膀胱穿刺造瘘术,再将增大的前列腺逐步分区切除,尽量切除前列腺癌组织至包膜,切平膀胱颈后唇,仔细处理前列腺尖部,避免损伤外括约肌,彻底止血,Elik冲出组织碎片,留置膀胱造瘘管及尿管各一根,同时行双侧切除。术后3~4天拔尿管,5~6天拔造瘘管,术后7天开始联合应用氟他胺0.25g每天2次内分泌治疗。

2 结果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所需时间30~90分钟,平均45分钟。术后保留造瘘管3~4天,尿管5~6天,膀胱冲洗24~48小时,拔出导尿管后均能自主排尿,无尿失禁。B超示残余尿量20~40mL,平均30mL。血PSA降至2.8~18.6ng/mL,平均10.7ng/mL。随访观察12~48月,其中1例出现骨转移,1例出现排尿困难,再次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排尿正常,其余均排尿正常。

3 讨论

前列腺癌由于多数病人临床症状不典型,就诊时多数已是中晚期,失去了根治手术的机会。前列腺癌的雄激素依赖性是内分泌治疗的基础,单纯切除术尽管有70%~80%的前列腺癌能取得暂时的缓解,但仅有10%~20%的病人能生存5年[1]。无论是手术去势还是药物去势,只能减少60%前列腺中的双氢睾酮(DTH),剩余40%的DTH来自于肾上腺[2]。氟他胺既阻断了源的雄激素,也阻断了肾上腺源雄激素,达到阻止雄激素敏感细胞生长的目的,目前雄激素全阻断已成为中晚期前列腺癌的标准疗法。对前列腺癌中晚期出现的尿道梗阻,以往都采用耻骨上膀胱造瘘来缓解梗阻症状。目前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已被认为是减轻前列腺癌引起膀胱颈梗阻的最佳手术[1],适用于已不适合行根治术的C、D期前列腺癌,且伴有明显下尿路梗阻症状或反复尿路感染、出血、尿潴留和梗阻性肾功能不全的前列腺癌患者。TURP虽不能根治前列腺癌,但可作为解除下尿路梗阻的有效方法,免除患者长期带管所带来的生活不便和痛苦,对于疑诊前列腺癌的患者,TURP能够得到可靠的标本以明确病理诊断,为去势术和内分泌治疗提供确切依据。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治疗前列腺癌虽以减轻由肿瘤引起的下尿路梗阻为目的,但对肿瘤未侵犯精阜及外括约肌的患者,在保证手术安全性、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基础上,应最大限度地切除肿瘤组织,可以减少包括激素依赖性细胞和非依赖性细胞在内的前列腺癌细胞的数量。对于肿瘤侵犯精阜及外括约肌导致解剖标记不清,不需完全切除前列腺,只要在精阜至膀胱颈之间打开足够的通道即可。对前列腺尖部及精阜部位需仔细处理,以免损伤外括约肌造成尿失禁。雄激素全阻断(MBA)并不能长久抑制肿瘤生长,有报道其平均有效反映期为12~16个月[2],也有报道有效期为16~39个月[3]。在MAB治疗期间出现肿瘤进展,往往是由于此时的前列腺癌已经转化为激素非依赖性,内分泌治疗已不能控制这种前列腺癌。研究表明,确诊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后,停用抗雄激素药物能使部分病人的PSA下降,临床症状改善,这种现象被称为抗雄激素撤退综合征,文献报道30%~75%的激素非依赖性的晚期前列腺癌患者在抗雄激素撤除后PSA有显著下降,并且在大部分患者中同时伴有软组织或骨转移症状的好转[4]。因此,对于已经转化为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临床在改变治疗或应用毒性更大的药物治疗前,先采取雄激素撤除是一种可行性选择。

参考文献

[1] 方笑雷,范医东,刘照旭.前列腺疾病的诊断与治疗[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405.

[2] Elliss WJ,Lange PH.Prostate cancer[J].Endocrinol Metab Clin North Am,1994,23(4):809-824.

爱鸟节范文5

关键词:膀胱功能障碍;清洁间歇性自我导尿;脊髓损伤

脊髓损伤(spinalcordinjury)是由各种因素引起的脊髓结构、功能的损害,导致损伤平面以下运动、感觉和括约肌功能障碍,从而丧失劳动及生活自理能力。脊髓损伤对泌尿系统的影响主要为膀胱功能障碍而引起的排尿障碍,如处理不当则可造成膀胱输尿管反流、肾积水、泌尿系统感染和肾功能减退或衰竭[1]。

对于脊髓损伤导致膀胱功能障碍的患者,早期进行膀胱功能训练并配合康复护理,可以显著降低泌尿系感染的发病率,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泌尿系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目前间歇导尿仍是针对神经源性膀胱排空膀胱的一种较好方法,既可低压排空膀胱,降低持续留置尿管引发的感染,又可逆转部分较早期的膀胱输尿管返流[2,3]。同时研究表明,实施无菌性间歇导尿术和清洁间歇性自我导尿术(CleanIntermittentSelfCatheterization,CISC)在泌尿系并发症的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说明清洁导尿是安全可靠的。我院自2008年6月~2012年3月收治完全性脊髓损伤膀胱功能障碍患者68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68例,男50例,女18例,年龄17~62岁,平均(43.60±6.12)岁。病程6个月~6.5年,平均(2.79±1.49)年。均为经CT或MRI明确诊断的脊髓损伤致排尿障碍患者,并排除严重泌尿系感染、尿道畸形、梗阻、发热及肾功能不全者。

1.2方法

1.2.1膀胱控制训练建立定时定量饮水和定时排尿的习惯。饮水量以400~500ml/次为宜,以使其后排尿时的膀胱容量达到400ml左右。饮水和排尿的时间间隔一般在1~2h。饮水量2000~3000ml/次。晚上21点后尽量少饮水,避免膀胱夜间过度膨胀影响睡眠。夜间导尿只需l~2次。膀胱功能训练主要为扳机点排尿训练:我科常规采用叩击耻骨上区的方法,15~20min/次,频率为80~100次/min,叩击宜轻而快,避免重扣。

注意事项:开始训练时必须加强膀胱残余尿量的监测,避免发生尿潴留。避免由于膀胱过度充盈或者手法加压过度,导致尿液返流至肾脏。膀胱反射出现需要一定的时间积累,因此,训练时应注意循序渐进。

1.2.2清洁导尿技术此措施可不用留置导尿管,患者易于接受,且可让患者自行进行操作。实施间歇性导尿初期的患者,由护士采用无菌技术实施间歇性导尿,2w后指导患者、家属或护工实施清洁间歇性导尿。每次导尿前嘱患者自行排尿,如不能自行排尿,可嘱患者屏气扣击和挤压下腹部,将尿排出,再行导尿,记录导尿的时间,自行排尿量和残余尿量。

操作方法:①首先让患者进行会的清洗,操作者也应对手部进行清洁。②应用0.9%氯化钠溶液或其他无黏膜刺激的医用消毒液进行消毒。③操作者手持导尿管插入尿道,并渐渐推入,直到尿液从导尿管排出。男性患者注意插入尿道时应避免尿道峡部的损伤。插入前可在导尿管外部涂抹剂以减小插入阻力。④导尿完成将导尿管拔出。

导尿间歇时间,残余尿量>250ml,导尿4次/d;残余尿量在150~200ml,导尿3次/d;残余尿量在100~150ml,导尿2次/d;残余尿量少于80~100ml时可以停止清洁导尿。

1.2.3心理护理由于长期患病,部分患者拒绝治疗或者失去信心,因此,尊重患者的人格,维护患者的尊严,多用鼓励性的语言,适时地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对每一个细小的进步应给予肯定,增强其信心,有助于患者的康复,使患者重新找到自信。

1.2.4定期随访采用电话随访或家庭访视的方式进行,实施CISC的患者病情稳定后,每6个月随访1次,并进行尿动力学的评估、尿液分析及肾功能的检查等,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存在的问题。同时教会患者自我监测身体状态,例如:出现尿液混浊,有臭味、血尿、不明原因的高热、导尿时常感疼痛或下腹痛等情况时,及时来医院复诊。

2 结果

本组68例中3例完全性颈段脊髓损伤患者因双上肢功能障碍无法完成自我导尿,且家属亦不能帮其完成清洁导尿,4例患者因年龄较大及自我导尿的依从性较差,需要由家属或陪伴人员帮助导尿外,其余61例患者均实施CISC。通过对患者及家属实施全面的自我管理指导,95%的患者及家属在出院前均掌握了正确的清洁间歇性导尿的方法并能进行良好的自我管理。出院后随访6个月,9例患者出现泌尿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为13.2%,达到了良好的预期效果。

3 护理体会

3.1心理准备在训练前,应充分告知患者及家属清洁间歇导尿的优点,介绍膀胱、尿道的基本解剖生理知识,让患者认识到膀胱过度充盈可能导致上尿路的损害,让患者理解清洁间歇导尿在膀胱管理方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强调,只要按照正确的导尿方法操作不会损伤尿道黏膜,以消除患者对导尿的恐惧,取得患者的主动配合[5]。

3.2加强CISC相关知识教育首先由责任护士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讲解CISC的相关知识及实施CISC的重要意义,教会患者或家属导尿的方法,并讲解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患者最初开始自行导尿时护士对导尿的每一个环节进行监督,对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针对文化程度较低、接受能力及记忆力较差的患者,发放清洁导尿流程图彩页,以加深患者印象。指导患者每天坚持记录排尿日记,内容包括每日饮水情况、每次自解小便的量、漏尿量、导尿的时间、导尿量等,以便观察其膀胱功能的恢复情况[6]。

3.3在实施CISC时应注意,整个导尿过程中必须采取无污染和无损伤操作。无污染操作包括操作前要认真清洁手部,使用清洁无污染的尿管和剂,插入导尿管前要对尿道口局部进行清洁消毒等;无损伤技术就是要选择型号适合的导尿管,且要充分,插管时要轻柔操作等。同时重视会的清洁护理,在间歇导尿期间,定期检测尿常规并作尿培养。

3.4严格执行饮水计划,做到定时定量饮水,能有效控制尿量,同时定时排空膀胱,以保持膀胱处于接近正常的舒缩状态,有利于膀胱功能的恢复,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3.5通过教会患者根据残余尿量调整导尿的间隔时间,可有效避免因膀胱过度充盈引起反流而导致上尿路的损害;同时可防止因膀胱内大量储尿而使膀胱逼尿肌以及膀胱的感觉功能受损,影响膀胱功能的恢复。

3.6家属的支持和配合。由于脊髓损伤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残疾,生活难以自理,特别是管理大小便给家人带来极大负担,导致陪伴家属心理压力很大,因此对患者家属进行良好沟通及健康教育意义重大。帮助他们与护理人员建立信赖与协同关系,在护士实施膀胱功能训练时,指导正确的膀胱功能训练手法,讲解训练的意义,患者家属才会认真配合,并鼓励、督促患者实施。

4 结论

学会CISC及自我管理可明显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医疗及护理成本;在有效避免泌尿系统并发症发生的同时,消除了因长期留置尿管所产生的精神压力以及对性生活带来的不便,增强了患者的自信心和生活乐趣,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患者能够随时随地进行自我清洁导尿,生活自理能力提高,为早日回归家庭和社会创造了条件。我们提倡将此方法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 卓大宏.中国康复医学[J].第2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939.

[2] 吴海波.间歇导尿在脊髓损伤患者泌尿系管理中的应用[J].医护论坛,2011,8(31):184-185.

[3] 梁志.间歇导尿的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3,19(4):360-361.

[4] 袁湘瑜,李向芳.两种间歇导尿术对脊髓损伤排尿障碍患者尿路感染发生率的对比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3):1518-1519.

爱鸟节范文6

【关键词】 晚期肾癌;免疫化疗;白介素-2;5氟尿嘧啶

肾癌是泌尿系统仅次于膀胱肿瘤的第二大疾病,且对多种化疗药物反应率极低,生物免疫化疗治疗是目前治疗肾癌的有效方法。自2003年6月至2007年10月,我科对12例晚期肾癌患者应用小剂量白介素联合5-氟尿嘧啶治疗,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例患者中,男10例,女2例,年龄48~75岁,平均62岁。肾癌根治术后局部复发9例,肺部及纵隔转移3例行肾动脉选择性栓塞术后2例。

1.2 方法 药物配制及给药方法 白介素-2针每公斤体重6~10万单位溶解至100 ml生理盐水,每8 h静脉滴注一次,5-氟尿嘧啶1.5 g溶解至1 000 ml生理盐水,缓慢静脉滴注,维持时间约12~16 h。每周一至周四连用4 d,每月连用2周。间隔休息2周,28 d为一个周期,所有患者均接受连续3个周期以上的治疗重复治疗,至病情缓解。同时根据病情配合应用其它支持治疗药物。

1.3 疗效评定 根据WHO抗肿瘤药物客观疗效标准评定:①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病变完全消失并维持4周以上;②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肿瘤病灶最大垂直两径乘积缩小50%,并维持4周以上;③好转(median response,MR): 肿瘤缩小25%,但

2 结果

本组28例患者大剂量白介素联合5-氟尿嘧啶治疗转移性肾癌,治疗结果:完全缓解2例占16.6%,部分缓解3例占25%,总有效率41.6%,好转3例占25%,稳定1例占8%,发展3例占25%。

3 讨论

由于新的放射影像学技术的普遍应用,肾癌的发生率以每年38%的速度显著增加,其明确诊断时已有30%患者出现转移,并且多数患者在1年内死亡。由于肾癌细胞具有多耐药基因(MDR21),单纯的细胞毒化疗对转移性肾癌虽可作为一种治疗方法,但疗效差,有资料报道其有效率不超过10%。肾癌对放疗和化疗均不敏感,但免疫治疗有一定效果,以IFN

为中心的免疫疗法被认为是对转移性肾癌有效的全身治疗方法,可在15%~20%的肾癌中产生疗效反应,但其单一治疗的临床有效性已被IL-2所超越。IL-2可使部分肿瘤产生持久的缓解,但其有效率仅在14%~22%[1]。近年来,包括主动特异性免疫治疗(ASI)、树突细胞(DC)-肿瘤细胞融合疫苗及热休克蛋白-缩氨酸复合体(HSPPC)等方法,具有较好的耐受性和可行性,但仍处于临床研究阶段,尚未能大规模应用。

IL-2和IFN等免疫因子在肾癌的免疫治疗中因其使用方便,在基层医院仍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有人报道IL-2联合IFN治疗晚期肾癌, 其有效率也只有20%左右[2]。实验表明氟尿嘧啶制剂能增强NK细胞介导的杀伤作用,起到免疫调理的作用,IL-2和IFN等免疫因子介导的细胞免疫造成肿瘤细胞细胞膜损伤时,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氟尿嘧啶更多地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发挥双重作用,因此氟尿嘧啶制剂被认为是生物反应调节疗法的帮助手段。传统的治疗方法对转移性肾癌的治疗效果不理想,免疫化学疗法为转移性肾癌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将来随临床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更多种类的化疗药物联合多种免疫治疗方案进入肾癌的治疗过程中,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Jens等[3]报道一组35例患者应用IL-2与IFN联合5FU静脉滴注, 13例治疗有效(CR+PR)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105周,总有效率37%,而治疗无效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仅为48.15周。因病例数量较少,有效率误差较大,随病例数量增加, 治疗的有效率会更加准确。但结合国外的统计资料,免疫化学疗法相对单纯的IL-2和IFN应用,明显地提高了肾癌的治疗有效率。免疫化学疗法为转移性肾癌的治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治疗手段。

参考文献

1 TanejaSS,PierceW,FiglinR,et al.1Immunotherapyforrenal carcinoma:theeraofinterleukin22basedtreatment1Urology,1995,45:91129241.

免责声明

中文期刊网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

AI高效写作

原创度高、更快速、更准确,服务至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关精选

期刊咨询
在线服务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