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小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历史小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历史小论文

历史小论文范文1

小论文撰写曾是高考的一个重要题型。随着文科综合考试的推广,历史小论文撰写也淡出了中学老师的视线。本人认为在强调教育创新的今天,适当地让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是一个有效的方法。通过历史小论文教学,既巩固了学生的基础知识,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善学乐学。下面就谈一谈历史小论文教学的意义和要注意的问题,以供各位同仁斧正。

一、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的意义 (一)撰写历史小论文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总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他们多采用死记硬背来学习历史知识,结果是“背完就忘,考完就扔。用这种方法学习历史,消磨了学生的兴趣,限制了思维的发展。这与时代的要求、素质教育的目标也是背道而驰的。撰写小论文是研究性的学习方式:第一,它是主动学习的方式,论题的挑战性激发了学生不断地探索研究的欲望,促使学生自觉地安排学习活动。第二,它是体验的方式,撰写小论文也是体验历史的过程,在体验中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能取得更多的收获。第三,它是综合学习的方式,小论文的撰写要求学生调动自己的各学科知识,而不局限于历史学科,这也体现了知识的联系性和综合性。第四,它是合作学习的方式,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切磋,论争答辩,有助于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和团队精神。可以说,撰写小论文是研究式学习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它的优势在于让学生主动接受学习,在满足好奇心的探究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记忆知识、提高认识和锻炼能力。现代中学生理应掌握这种学习方式。 (二)撰写小论文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提高思想认识和培养综合能力。当学习者对某个历史概念或历史事件不甚了解时,他会主动去查阅有关资料,那些他感兴趣的、经分析而理解的内容记忆相对要牢固。在体验历史的过程中,学习者不断地进行情感意志的体验,并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情感认识水平。学习者在实践中发现和探究问题,体验知识发现的过程,有助于综合认识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的形成。撰写历史小论文还有利于提高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学生搞好学习的必要因素。”“学生一旦具备了自学能力,就增强了学习的独立性,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独立地获取新知识,扩大和加深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广度和深度,并为探索新知识创造了条件。” (三)小论文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学风。“历史课的灵魂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定历史意识和历史观。”历史论文必须以史实为基础,脱离史实泛泛而谈肯定行不通。对文章所使用的论据,必然要经过一番深入地分析加工,才能提取有效信息为己所用。这些活动是一种科学研究的行为,要求研究者必须实事求是。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切实感受到“史由证来”和“论从史出”。这些对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学风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 小论文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小论文的写作既要求学生应用综合知识,又要求运用自己的综合能力。在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阅读能力、判断分析能力、提取有效信息能力、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都会得到充分地训练。长期以往,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应用知识的能力就会得到明显的提高。学习知识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这种强调知识应用的教学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符合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历史小论文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点问题 1、要注意历史小论文与专业论文的区别,不能把历史小论文等同于历史专业论文。历史专业论文的撰写者主要是历史研究者、史学专家、大学生等,他们具备广泛的知识储备,深厚的基本功底,对论文的专业性要求很强。而历史小论文所面对的是中学生,他们知识面狭窄,对历史材料和论题的分析解决能力较差,所以我们不能用专业论文的标准来要求中学生。“只要能以历史事实为依托,言之成理,持之有据,论述清楚即可”,我们不必求全责备,要求过高过严反而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空间。 2、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指导作用。撰写小论文的过程就是学生搜集、整理与表达历史资料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应该在撰写小论文的各个阶段,放手让学生自主设计相关活动,不能过分约束他们的行动。给予一定的指导。对于历史小论文这种形式,中学生开始难于把握,所以给予一定的指导非常有必要。一要指导阅读,教会学生如何查阅资料;二要指导分析讨论,教会学生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三要指导撰写小论文,教会学生如何做到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严密。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既要适时组织学生的搜集、分析讨论、写作等学习活动,又要以参与者引导者的身份参加活动,不断鼓励学生,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 3、对小论文的评价,教师不必面面俱到,应以肯定为主,及时鼓励学生的每一点进步,让学生体会成功的愉悦。不管采取什么评价方式,都应有助于学生实现更高学习层次的目标,激发学习热情,实现学习效果的增值。 4、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在总结的过程中,要肯定表扬立意新颖的小论文;指出并质疑观点论据分析有误的文章,也可以再放给学生讨论辨析这些问题;对于观点出现对立的情况,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辩论,以使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和开放。如分析指导时,教师不能完全替代学生的活动,更不能嫌麻烦减少学生的活动,否则就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撰写历史小论文在于激发、鼓励学生,支持学生养成独立观察、判断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尤其有助于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观念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汉林 例谈中学历史教学设计(J)

历史小论文范文2

1)绩效准备

在准备实施绩效管理之前,必须做好两个方面的准备:第一,使每一位教师对学校的使命和战略目标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是绩效管理顺利实施的最根本的前提;第二,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对自己所从教的事业,所定的岗位职位要有详尽的了解,既要了解学校整体的发展规划,同时也要清楚自己的职业要求,对自己所从事的岗位职责有清楚的认识,了解自己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技能、能力和其他特征。这个可以参照胜任力模型,即教师在工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胜任力水平和胜任力结构。这也是我们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高校教师的岗位职责相对明确,教学、育人、科研、创作都是评价教师绩效的重要指标,这既包括教师自身综合水平的提高,同样也包括所教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而且以培养学生的成长更为重要。

2)绩效计划

绩效计划是绩效管理体制的重要阶段,它既是组织目标细化为绩效目标的重要阶段,同样也是绩效执行和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这就需要我们在加强教师管理时,针对学校提出的“五年发展规划”和“党政工作要点”,在教师间进行大范围内的讨论,结合自身岗位职责要求,细化要求和目标,这能够使教师对于组织目标有充分的了解,能够就如何达成组织目标有更明确的思路,同时对教师的教书育人能力、科研能力、创作实践能力以及指导学生能力等方面提出明确的要求,并作为绩效考核的依据和实施奖惩的标准。绩效计划的执行既要能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同样,也要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确保绩效计划可行。传统的机制正是缺乏对教师应有的计划控制,导致对教师的考核缺乏相应政策依据,也缺乏相应的政策激励,导致教师的能力未得到充分的发挥,工作的动力和热情不足,这对高校的发展来说,都是一种巨大的浪费。有章可循,这是科学管理的基本前提。

3)绩效执行

一旦绩效周期开始,我们就必须按照先前制定的绩效计划去实施和推动。但是绩效管理不是过去那种只认结果、不看过程的“到期对账式”管理,而是一种积极参与指导式管理,管理者既要求教师努力工作,达成组织的目标,同样也注重对个人成长的培养,两者缺一不可,绩效管理的二维性是区别于以前管理模式的最本质的要素。一方面,作为教师,利用学校为其搭建的平台,针对学校的发展目标和教师职责,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增加责任心,努力把工作的重心放在学生的教育和培养上,以培养政治素质高、科研能力强、专业能力突出的学生为己任。其次,管理者也应该经常保持与教师的联系,对教师的绩效进行观察和记录,及时加强对教师的沟通,分析存在的问题,加强反馈和对教师的引导,并做到为教师提供进修、培训等有助于提高执行能力的机会,增强其执行力,引导其更好地执行绩效计划,并适时地根据学校的组织目标及绩效目标的变化修正当初制定的绩效目标。为教师的发展提供宽松、和谐的环境,促进教师更好地达成组织的目标,也实现其个人的价值。

4)绩效评价

教师绩效评价主要体现在教师在职过程中,强调的是教师的工作行为,这也是教师提职、晋升、奖惩或解聘的依据。而绩效评价注重的是双向评价,上级管理部门对教师的工作行为和工作业绩进行评价,负责填写相应表格,教师自身也要进行自我评价;同时教师对上级管理部门也进行评价,负责填写相应评价意见。只有上下级都参与绩效评价过程,才能发现问题,找出相互间认知的差距和理解的误区,从而对绩效管理进行修正,最终帮教师找出能够提升和需要开发的领域。

5)绩效反馈

绩效反馈需要教师和管理者坐下来,针对教师的绩效进行审议。通过绩效反馈,教师可以明确知道哪些方面和高校发展目标相一致,哪些方面和高校发展目标相背离。只有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一致不偏离,才能够达到双赢。同时,教师可以对自己绩效中效能低的方面进行有效的强化和提升,为提升总体绩效找到新的目标和切入点;管理者也能了解在绩效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为今后的改进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反馈沟通为教师提供工作指导,寻求提升绩效的方法,进一步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最终实现教师个人进步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另外,绩效反馈并不一定都存在于绩效管理的末尾,而是贯穿于绩效执行的始终,绩效反馈不是对教师行为的指责和追究责任,而是积极地引导教师沿着绩效目标前进。

6)绩效计划的修正

在绩效管理的过程中,伴随着对绩效计划的不断更新和修正。绩效计划的修正是绩效管理过程中最后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下一阶段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始,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绩效计划的更新和重新签订需要以在绩效反馈阶段收集的教师工作和完成的信息作为参考的依据,同时在必要时需要对不合理的计划作出调整和修正,使其更好地满足高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需要。这是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也是一切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进程。

2强化激励形式,提升高校绩效

历史小论文范文3

就师德的界定而言,概括起来有三种:其一是认为师德不仅包括教师职业道德与一般道德,还包括世界观、人生观、政治立场和法纪行为;其二是认为师德是教师在工作过程中应该遵循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总和,其中包括教师的道德品质、思想信念、对于事业的态度和情感,以及有关行为的规范等;其三是认为师德既是教学工作基本的准则和规范,又是教师必备的情操和品质。由此可见,对于师德的界定,早已超出教师专业工作的范围,而更多的是针对教师个人所提出的道德要求。

二、高校教师队伍师德现状分析

教师是学校的灵魂,是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教师队伍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培养的人才质量,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甚至关乎国家的前途与命运。目前,我国高校教师的思想道德整体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但同时我们也应意识到,在社会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蚀下,师德方面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个别教师不注重学习,缺乏进取心和奉献精神,违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职业道德;在市场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下,有些老师注重物质利益,而学术精神和治学动力不足,表现出急功近利的心态,如科研态度不严谨,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屡屡见诸报端;部分老师热衷于申报课题项目,却对教学工作敷衍了事,更有甚者做出伤害学生的不法行为,社会反响强烈,严重损害了教师的崇高形象。当然这些问题的出现,有时代背景和深层次原因。比如,虽然现在的教师地位和待遇比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与西方发达国家或者国内其它行业相比较,教师仍然属于很清贫的职业。另外,在对教师的考核上,往往注重教师业务素质的考核,较少考核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即“唯成绩、唯科研论英雄”,从而造成了部分教师放松了自己的师德修养。

三、加强师德建设的方法与措施

(一)为师德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教师的师德建设仅仅依靠道德主体的自我约束是无法完成的。正如罗尔斯所言:“离开制度的公正性来谈个人道德的修养和完善,甚至对个人提出严格的道德要求,那么,即使本人真诚相信和努力奉行这些要求,充其量也只是充当一个牧师的角色而已”。因此,只有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充分利用制度的刚性机制对教师的行为进行约束,才能为提高教师师德素养提供保证。

(二)师德建设要确定以生为本的理念

师德建设需确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学生的全面发展、成长成才是教师教学的长期目标,也是教师职业价值的基本体现。一方面,教师要传道授业解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渴望,积极发现学生的潜能,帮助每一个学生成长成才。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关心爱护学生,给予其应有的尊重与理解。教师要发自内心对学生产生真挚的热爱,对教书育人工作产生深切热爱。

(三)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气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当前出现的一些师德滑坡现象,并非主流现象。绝大部分教师还是爱岗敬业,为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因此,全社会都应该努力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气,增强教师的职业自豪感,让教师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从而坚定自己的职业信仰,自觉规范自己言行,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四)建立科学合理的师德考评机制

师德考核评估是师德建设评估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它对于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有重要的作用。建立健全师德考评制度与实施细则,将师德评分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务晋升、进修培训和评优评奖的重要依据。教学管理部门和学校要加强师德方面的督导工作,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及时了解相关信息。对师德反映不佳的教师要及时劝诫,经劝诫后仍无改观的,要依规依法予以严肃处理,对师德表现极其恶劣无法挽救的,要坚决地清除出教师队伍。另外,对教师师德考评结果要建立规范档案式管理,以求长效。

(五)以人为本,对教师多些人文关怀

实施师德教育和加强师德建设,必须突出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即重视教师作为个体的存在、尊严及利益。教师是有生命、有情感的主体,“教师从事教育过程应该是其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牺牲过程”。因此,政府、学校、社会等都应该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全面关心教师,努力解决切实涉及到教师利益的各种实际问题。

四、结语

历史小论文范文4

美国《读者文摘》是风靡世界的杂志,它的发行量在世界名列前茅,除了杂志办得好,有内容外,很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它销售上很有创意。《读者文摘》的前身叫《智慧》,在它的发展历史上,有这么一个小故事,可见一斑。

一天,林肯来到华盛顿大街上,忽然发现在一家名为《智慧》的杂志社门前围满了人,于是他也好奇地靠了上去,发现在华丽的墙上竟然打了一个小洞,洞旁写着醒目的几个大字:“不许向里看。”然而,好奇心还是驱使人们争先恐后地向里观望。林肯也顺着小洞向里看,原来里面是用五彩缤纷的霓虹灯组成的一本《智慧》杂志广告画面,他觉得这份杂志很有创意。后来林肯看到《智慧》杂志不仅内容丰富,排版活泼,版式大方,装帧精致,封面设计新颖,印刷质量精美,也订了一份《智慧》杂志。一天他处理完公务后,顺手拿起一本新到的一期《智慧》翻阅起来,翻着翻着,突然发现这本杂志的中间几页没有裁开,他很是扫兴,便顺手将这本杂志丢在了一边。晚上,他躺在床上想看看书,突然想起了翻过的《智慧》杂志,越想越好奇,为什么杂志会出现这样的错误。突然使他联想起《智慧》杂志曾经搞的那次促销活动,林肯心中隐隐约约感到这里面一定有“名堂”。他便翻身下床,找到这本杂志,像一名侦探一样,小心翼翼用小刀裁开连页。几页连页中,其中有一页连页中内容竟然被纸糊住了。他想,被糊住的地方大概是印错了,但印错的内容到底是什么呢?他继续用小刀撬起了糊纸,下面竟写着这样的几个字:恭喜您,您用您的好奇心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获得了本刊一万美元的奖金……林肯对编辑部这种启发读者的智慧和好奇心的做法非常欣赏,便提笔给编辑部写了一封信。不久,林肯便接到了编辑部寄来的一万美元和回信,信中写道:总统先生:在我们这次故意印错的这500本杂志中,只有8个人从中获得了奖金,绝大多数人采取了寄回杂志社调换刊物的做法,看来你的确是位智者。这本杂志就是至今仍风靡世界的《读者文摘》。

现在,我们其他商品在销售上,也应该有这种好的创意,并且一次次地“打动人”,使各行各业,包括名流对我们的创意,非常敬佩。那么我们的销售就能赢得更多的消费者的心,我们的商品就会更加畅销。

历史小论文范文5

高校教学管理直接关系到高校未来的发展,但是传统的高校管理模式已经阻碍到了高校未来的发展,因此必须对其进行变革以及创新整个系统的构成。而管理模式变革以及整个系统重构的前提条件是转变高校管理观念。现代高校教学管理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和面对基层教师与学生的教学原则、它的管理对象是高校教师以及在校学生,因此,其管理的所要达到的目标就是激励教师与学生都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教与学中。高校教学管理措施的制定以及出台,都需要以这一目标为先导,只有如此,才能利于高校教师创新发展,而大学生也能够积极努力的学生。高校教学管理者应该认识到管理对高校发展的重要性,符合时展要求的高校教学管理不仅能够教师与学生各自的价值,同时也能够发挥他们各自的潜能,此外,做到互相尊重。管理人员与被管理人员并不仅仅单纯的是工作关系,还应该讲究人际关系,在处理原则性问题时,一定要讲究工作关系,彼此之间强调的是责任,而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强调人际关系,注重彼此之间的感情。如果管理者能够正确的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必然能够游刃有余的处理好高校各项管理事务。同时被管理者首先应该履行责任,才能够谈感情,所以在高校管理者,管理者应该具有“人情味”,而被管理者应该具有自觉性。也就是说,在原则的基础上,适当的灵活调整,而不是死板的固守传统的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现阶段,高校教学管理普遍强调的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而学生主体只要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为认知的主体,换句话说,高校教学的结果最终是要看学生学会了哪些新东西,而不是教师教了什么,其最终衡量标准是学生的素质提高情况,这是教学管理思想发生了最明显的改变,同时也是以人为本高校管理思想最具典型的特征。教学管理体系构成因素如教职员工、其他人力、财力、物力以及信息资源等要素之间的关系也在不断完善和变化之中,以往侧重点在于保持规范化条件下教学管理的常规运行,这些已不适应新常态下外界环境和管理系统要素的改变,同时,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也难以进行及时有效地干预和调整。不难看出,以往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某种程度上说已成为推进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的阻碍因素。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已经取得傲人成绩,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特别是教学管理方面的问题已然成为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国家教育部对高校进行的教学水平评估,其中一个方面就涉及到教学管理水平的高低。因此,教学管理工作已成为高校发展的首要任务。在此情况下,我们应该与时俱进、转变观念,调整思维方式,从而适应不断变化的教学管理环境以及内部其他因素的变化,更好地创新教学管理运行模式和机制。

2处理好严格与宽松之间的关系、真正实现管理模式的革新

高校管理者应该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只有如此,学生的个性才能够得到充分的张扬,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从而开辟有序竞争地氛围,进而为其成长成才提供有利的环境。高校学校的教学管理,尤其是原则性事情上的管理,就需要管理者严格、规范按照管理条例去执行,公事公办,没有任何的理由可讲,但是如果要想真正的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又不能过于死板,因此需要适度宽松,采取弹性管理模式,这样学生的潜力以及个性才能够张扬出来,最终脱颖而出。很长一段时间内,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处于工业社会,工业社会的高校教育强调的是采用刚性手段来进行管理,而现代世界各国已经处于知识经济时代,该时代注重的是人才的创新能力,因此需要管理者进行柔性管理。而此种管理方式正是对现如今高校教学管理的一种挑战,也可以说是一种革新。教师作为学校管理模式变革的推动者,有义务和责任投入到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中来,不要对教学管理模式的革新持有轻视和抵触心理,只有教学管理模式更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助于社会所需人才的培养,就跟教师的本职工作有着相同本质的出发点,教师作为接触学生的第一线人员,对于管理模式的合理性有着最敏锐的判断,所以,如果我们积极地进行教学管理改革,那么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常情况下,鼓励广大教职员工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学校在政策、奖励机制方面缺乏必要的支撑,目前部分现行管理制度一定程度上已成为推进变革的障碍因素。目前个高校比较普遍的做法是对教师实行了教学工作量达标这一制度,通常是以某教师必须承担具体的课时来计算工作量,这与教师的切身经济利益划上等号。现在,不少高校出台了奖励性文件鼓励广大教师从事科研,但在教学改革方面的激励性政策和措施却出现了空白,很难提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如果教师没有工作的热情,并不喜欢与学生交流,同时与管理革新并不感兴趣,高校教学管理革新难以实现。大部分高校加大选修课的开设力度、弹性学分制等措施,为复合型和专业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提升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由于种种原因所限,使得许很多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选修自己所感兴趣的课程;为此,学分制的实施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带来更多有利的学习条件和环境。因此,正确处理好教学管理与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我们今后深化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首要任务。破除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陈旧教学管理思路、,通过进一步改革,逐渐形成完整的能够为培养创造性人才服务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方法,形成一种有别于过去的教学管理模式,这正是教学管理改革的核心问题所在,也是广大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者面前无法逾越的一个重要任务。

3规范与创新并行、加速管理系统更新

当前,社会快速发展,日新月异,加之我国高校扩招所带来的压力和挑战,社会选人、用人的标准不断提高、教育作为一种消费资源,学生和家长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培养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的局面、如教育收费标准的调整、弹性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的推广等等,这些都有力地推动着教育教学不断地的改革和发展,使得高校教师、学生以及教育教学管理者处在社会改革的需求之中。我们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运用到人才培养模式中去,离不开教学管理部门有效的计划、组织、协调、实施和控制。科学合理地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和方法是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的重要任务,这一原则的制定是否符合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需求,是否正确处理和协调了师生的关系,是否有利于深化教育和教学的改革,这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要弄清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支撑点以及如何做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的统一。如何将这一思想切实运用到到人才培养方案当中去,是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教学参与人员认真思考和探索的课题。我们应该同步推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改革,并将教学方式改革放在首位。从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结果来看,往往要求教师把内容观点是否讲解清楚的同时能够重点突出、课堂上能否解决实际问题等作为授课好坏的基本标准,其本质是以传统的教学方法给学生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模式。但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角度出发,上述要求显然是不科学的,甚至是应该抛弃的。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同时还有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的学生。因此,我们,应该更多地运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互动,多给学生动脑、动手的机会,将传授知识的过程当成为师生共同学习交流以及不断探索和提升的途径。

4结语

历史小论文范文6

笔者认为,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作为突破口,从而将教师的要求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内在要求,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将学生由被动地位转化为主体地位,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激发兴趣,培养参与热情学习兴趣是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直接动力。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才会入迷,入迷才能钻得进去,学习才会卓有成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方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方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学生只有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具有浓厚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否则,就很困难了。事实上,导致政治学业不良的重要原因就是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爱因斯坦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人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产生。”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昭示我们:培养兴趣是教师的一大重任。

我在教学中试着从多方面,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点化”旧知识,进入参与角色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给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的知识是教学的最高技巧所在。”其实,这最高技巧就是教师要善于“点化”旧知识,从而启发学生对旧知识进行演绎、归纳、分析而获得新知识。孔子所说的“温故而知新”即是这个道理。

“点化”旧知识是很容易激发起学生参与兴趣的。这是因为:第一,中学生正处在由经验型的抽象逻辑思维向理论型的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所以,只要合理地利用大脑中已储存的知识经验进行逻辑推理、分析,是不需要意志努力就能在课堂中进入角色的。第二,这些旧知识形式多样,有寓言故事、有成语、有谚语、有画面……很容易动员起学生各方面的感官,使学生乐于参与。第三,旧知识勾起了学生的回忆、思考,启动了他们的思维,使他们在课堂中不知不觉地进入参与角色。比如在讲“社会的客观性”这一知识点时,首先会涉及到社会是如何产生的问题,学生答不出来。我便提示学生回忆客观唯心主义关于神创论的“六日工程”情景,再回答人类和人类社会哪个先产生?利用社会的含义,学生得出了人类和社会的产生是同一过程的结论。而关于“人类的起源”这一问题,在讲自然界的客观性时已论述过。在教学中,我还由“揠苗助长”的寓言演绎得出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含义及相互关系的原理。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事实证明,只要一提及这些旧知识,学生就一触即发,然后再加上教师“点铁成金”的“点化”,他们就十分惊奇。这兴奋,这惊奇,足以激发他们参与学习的兴趣。

2.运用情趣性教学法

我称之为“糖衣片”式教学法,是以事明理,寓理于趣的教学形式或方法,它让理论回“娘家”,从而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它的特点在于:采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即以情趣为“糖衣”,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原本觉得艰涩的抽象概念和原理,以促进他们思维的活跃和觉悟的提高。这种方法寓教于乐,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改革空洞说教式的教学积弊。我在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尖锐矛盾”时,先出示了一幅题为“差距”的漫画,映入学生眼帘的是南北半球大小悬殊的奇怪的地球仪,一下子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距”的问题后,又挂出第二幅题为“大吃大喝”的漫画。通过对漫画的欣赏分析,学生在热烈的议论中掌握了有关新殖民主义的知识,直到下课后,依旧兴趣盎然。

二、探求新知识,培养参与勇气中学生普遍存在着强烈的自我显示欲望,常常梦想一鸣惊人,而这种欲望往往与本人的能力存在着很大的距离,由此而导致严重的自卑心理和闭锁心理的产生。这种闭锁心理、自卑心理集中表现在课堂上就是:只要老师提问,一个个都敛声屏气,生怕老师“请”到自己。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必须创设一个宽松的氛围,使学生无所顾忌,大胆参与。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的:“你可以把马牵到河边,但你不能强迫马喝水。”

要使学生大胆参与,教师首先要以自身的勇敢精神熏陶和感染学生,且应把自己看成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活跃“分子”,态度和蔼,情绪饱满,感情真挚,用自己的热情、执著精神去感召学生。我在讲现实中之所以存在“不等价交换、价格与价值相背离的原因”时,先讲了洪水中的地主用金条向佃户换糠窝头的故事,娓娓道来,结果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们各抒己见,踊跃发言。此时,趋势分析其他问题,一气呵成,使学生轻松地理解并掌握了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

其实,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做也是消除畏惧心理的重要手段。俗话说的“闷得慌”、“静得怕人”等,都说明了课堂上是不能沉默的,愈是沉默,学生愈是害怕老师提问自己。只有当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有亲身体会,有话可说时,他们才会有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之感。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做的:

1.质疑问难,诱发创造力

心理学家把发现疑难看成是“思维的路标”,学贵质疑。一方面是生质疑,师解疑。我注重指导学生课前预习自学,这是疑问产生的土壤,学生质疑的基础。我印了质疑单发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又授予其方法,这样学生质疑的质量较高。有的追根问源,有的辐射探究,有的从理论和实际的一致性和差异性中提出问题,等等。教师对这些质疑单要认真分析,挖掘疑源,将其纳入备课的主要内容。再在教学中巧施良策,明理解疑,学生就十分感兴趣。实践表明,让学生提问就是让学生参与了备课和课堂教学,增加了一次参与的机会,也是帮助教师发现问题,教学相长的过程。另一方面是教师巧设疑问,让学生参与思考、释疑,在“疑”的探究中培养能力,发挥创造思维。而平淡的讲解或一看就明白的问题,会使思维疲软、兴趣减弱,冲淡教学效果。我在讲“生活消费要与国情相适应”知识点时,要求学生不看书,不受课本束缚,而是谈自己的消费观,结果大家畅所欲言,在谈话式的教学中学生明白了自己不成熟的消费行为和观念,从而树立了科学的消费观。

2.组织讨论或辩论

每个人都有说的机会,从而实现自我显示的欲望。在讲“共同富裕”时,有学生提出现实中贫富悬殊、两极分化加重的问题,我组织了正反方的辩论,使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并在争鸣中明理,用理论和实践说明了问题。

三、运用新知识,升华参与意识“运用新知识”,巩固提高,是最简捷的培养学生参与意识的手段。抓住这一契机,让学生梳理知识,从更高层次上领会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以能力为核心的目标,是升华参与意识的极好方法。而要提高运用的效果,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1.精心设计课堂练习

教师在课堂上单纯的讲解,即唱“独角戏”,看上去不乏精彩之处,但它不能使学生从多方面参与教学,相反使得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解不深,掌握不牢,灵活运用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解题能力也得不到培养和提高。为了全方位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我贯彻精讲多练、讲练结合、以练习为主线的原则,做到每课都有随堂同步练习。我精心编出题型多样、难度适中的练习题,学生练得有兴趣,从练习中找到了知识的“源”和“流”,体验到了“现买现卖”的乐趣。再加上适时地点拨,又提高了学生的审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课外作业形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