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七步诗的作者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七步诗的作者范文1
作者: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七步诗的作者范文2
学法;拓展法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16―0090―01
古诗词是中国灿烂文化中的瑰宝,是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在语文教材中,古诗词占较大比例,古诗词的学习和积累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条基本途径。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古诗词教学焕发出诗意的美,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诗词之美、学习诗词之趣呢?
一、故事法――介绍写作背景及作者
每一首古诗词都有它的写作背景,都是诗人的有感而发,教学中只简单地介绍作者无疑显得太过苍白、机械。将诗词的写作背景以小故事的形式讲给学生,不仅能提起学生的兴趣,而且对学生理解诗歌有着极大的帮助。如,教学《七步诗》时,只单纯地讲豆子、豆萁比喻曹植自己和曹丕,“煮豆燃豆萁”象征手足相残,学生会充满不解,难免一头雾水,影响整首诗的理解。而如果课前先讲一讲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的故事及曹植作《七步诗》的前因后果,学生就不难理解诗中的含义,也不难体会这首《七步诗》浸透着曹植满腔的悲愤与无奈,是从内心喷涌而出的不可抑制的质问和呐喊。
二、提示法――“点”、“面”结合,理解主要内容
古诗词语言简练,以字作词,教学中要循序渐进,才会渐入佳境,才能品味其妙处。
1. 释词顺句,点拨疑难。教师不仅要适当点拨难以理解或查不到意思的词,还要对一些初次接触的修辞手法精讲、细讲,避免学生误入歧途。
2. 整体把握,体会情感。通过释词顺句,让学生用一段话把诗句的意思完整地说一下,从而整体把握故事内容。但要把准古诗词的言外之意,究其实质,决不可停留表面。例如,孟浩然的《春晓》这首诗,只按字面意思理解,学生很可能认为诗句表现了诗人对“春花”的喜爱。而诗中要表达的实际上是诗人由喜春而惜春,用惜春衬托爱春的思想感情。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重要的是把握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不能以偏概全,本末倒置。
三、美学法――增强诗情,提高诗兴
诗往往托物言情,没有情就没有诗。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应提倡“美学”,应充分挖掘古诗词的美学价值,引导学生快乐地学、美美地学,让古诗词教学焕发出诗意的美。
1. 吟诗,体会古诗词的语言美。中小学阶段的古诗词都是经典之作,其语言之美众所周知,而要让学生体会出其语言之美,只有有感情地吟诵,才能入情入境,体会其语言美。
2. 唱诗,体会古诗词的韵律美。古诗词都具有节奏、声调的和谐之美,可以作为歌曲来唱。对此,教师可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歌曲旋律唱读古诗词。这种变读为唱的方式,学生学得愉快,而且在唱唱、跳跳中自然而然地受到古诗词的熏陶,感受其韵律之美。
3. 演诗,体会古诗词的意境美。小学教材中有很多叙事和送别的古诗词,要使其中的人物形象活起来,可让学生在学诗时进行表演。如,教学古诗《赠汪伦》时,可让学生分别扮作李白和汪伦,演一演当时的情境,从而使学生初步领悟到诗的意境之美。
4. 画诗,体会古诗词的画面美。古诗词“亦诗亦画”,高超的“画笔”可使“画中有诗”;而美妙的“诗笔”又可使“诗中有画”,能够使诗情画意融为一体。我们可以采用“吟诗作画,赏画讲诗”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古诗词的画面美。
5. 写诗,享受诗词创作的过程。教师要想让学生学以致用,就要引导学生仿诗、改诗、写诗,让学生体会诗词创作过程中反复推敲、字斟句酌的过程,享受学诗的愉悦,发现自己的诗气,感受诗的神奇,加深学诗的感情。
四、拓展法――开发诗园,滋养诗情
课本上的古诗词资源是有限的,而课本以外的古诗词资源如源源流淌的河流。教师要敢于和学生一道开拓语文课堂外的开放、富有活力的诗歌家园,这样学生的文化底蕴才能厚重起来。
1. 组织进行课外拓展阅读。
2. 组织学生开展古诗词竞赛活动。如,古诗词擂台赛、诗词书法绘画赛、古诗表演赛等。将古诗词融入学生的精神家园,滋养学生的诗情。
七步诗的作者范文3
2010年7月14日星期三
雨
背古诗(一)
今天早上,我和爸爸一起背古诗。
七步诗
曹植
煮豆燃豆箕,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易水送别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
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
今日水犹寒。
爸爸一字一句地读着,我也跟着爸爸一字一句地读着。读完之后,爸爸又详细地给我讲解了诗的意思。
曹植真有才华,能在七步之内写出一首诗;壮士真厉害,竟然用头发把帽子都顶了起来。
接着,我又和爸爸对起了古诗,爸爸说一句,我接一句,有时他说前半句,我说后半句,我们对得开心极了。
不一会儿,两首古诗就会背了。
2010年7月20日星期三
阴
背古诗(二)
今天早上,我和爸爸又背起了古诗。
你听——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我们读得是那么津津有味,声音抑扬顿挫地,好听极了。
从放假到现在,已经有11天了,我和爸爸背古诗也有7天了。在7天中,我们已经背了14首古诗了,有《回乡偶书》,有《望月怀远》有《夜宿山寺》,有《送友人》,还有《登高》,《望月》等等。
背着背着,我发现这些古诗作者除了曹植是三国时期的魏国诗人外,其他的都是唐代的著名诗人。如初唐四杰之二骆宾王和王勃,如贺知章和陈子昂,最有名的算的上是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了。听爸爸说,唐代是诗歌发展最鼎盛的时期,难怪有这么多的唐代著名诗人。
七步诗的作者范文4
我认为诺基亚应该抓紧时间进行Android和Windows Phone的研发,而不是固守Sym-bian,也不是耗费巨大精力去搞Meego。原因其实很简单,诺基亚必须要认清自己,要做自己擅长的事情,而不是跟着感觉走。
诺基亚之所以陷入目前的困境,原因已非常明确:其一,因为诺基亚固守Symbian V3系统,由于自身一直处于垄断优势,所以不愿改变,不愿创新;其二,在诺基亚裹足不前,吃老本的时候,苹果带着可以触摸的iPhone上市了,Google带着基于互联网设计的Android姗姗而来,黑莓、Palm纷纷推出合适的OS应对IPhone的冲击,可惜,诺基亚只是后知后觉的推出了V3的升级版V5,这很明显是应付之举。无奈之下,V5只能以低价取胜,诺基亚利润率大幅下滑。
从iPhone推出的那天起,诺基亚就开始坐不住,宣称要搞OVI进军互联网。诺基亚的定位开始变得发散,开始不再聚焦,变得无章法,很明显OVI是无法成功的,因为诺基亚没有iPhone,没有Android一样强劲的手机终端,无法承载更炫酷的游戏应用,所以OVI并无多少价值,更何况诺基亚不具备互联网基因,去做互联网成功的概率也是非常小的。我一直认为,互联网靠的是具有互联网基因的天才创业者,比如,Google的创始人佩奇和布林,Facebook的创始人扎克伯格。
埃洛普先生有微软的工作经验,董事会请您来貌似也是为了诺基亚的互联网战略和OS战略。但是Symbian的老化已经是有目共睹,虽然Symbian 3有1000多项改进,但是相比iOS以及Android仍然欠缺炫酷和基于互联网的设计。Symbian架构已经不适合高端手机用户,只适合中低端用户,放弃Symbian的升级有利于节省成本。
虽说Meego有英特尔的支持,而且英特尔收购了英飞凌,准备通过硬件和软件的配合再次涉足移动上网设备,包括手机和平板电脑。诺基亚也希望借助Meego实现高端的突破,特别是与iPhone一比高下。但是Meego作为一款新的系统,是否具备强大的互联网性能,是否已经获得众多第三方软件开发者的支持?这些都是个未知数。
诺基亚应该认识到自己是一家手机制造商,对手是摩托罗拉和三星。诺基亚只需要提供比摩托罗拉更优秀的产品即可获得巨大的市场和利润。可能有人反对这一观点,认为诺基亚不愿为其他人做嫁衣,所以要自己做OS。我个人认为,诺基亚不是苹果,全球也只能有一家苹果公司,做手机是一个产业链的事情,并不是一家企业的事情。
七步诗的作者范文5
1、《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注解:张九龄是一代名相,他可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广东人哦!张九龄遭到贬谪时,恰逢中秋佳节,于是望月伤怀,思念家人,写下了这首中秋表达思念的名作。这首诗也入选了新课标课本。
2.七步诗
曹植(三国·魏)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注释]
1.釜(fǔ):古代的一种锅。
2.煎:煎熬,隐喻迫害。
[简析]
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曹植的哥哥曹丕做了皇帝后,要想迫害曹植,于是命令曹植在走七步路的短时间内做一首诗,做不成就杀头。结果曹植应声咏出这首《七步诗》。诗人以箕豆相煎为比喻,控诉了曹丕对自己和其他兄弟的残酷迫害。
前两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一“燃”一“泣”写出“萁”“豆”的尖锐矛盾,及豆萁对豆子的残酷迫害。最后两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画龙点睛提示诗歌主题。“同根”一语双关,表面上指“萁”和“豆”是在同一根上面生长起来的,实际上是说自己与曹丕是同一父母所生,责问曹丕为什么要对同胞兄弟逼迫得这样急。
这首诗的比喻十分贴切,浅显生动。虽然诗歌本身是否真为曹植所作,还难以确定,但这首诗反映曹魏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倒是十分形象真切的,确实是一首好诗。
3.敕勒歌
北朝乐府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注释]
1.敕勒: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2.阴山:在今北部。
3.穹庐: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
4.苍苍:青色。
[简析]
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它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
开头两句“敕勒川,阴山下”,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接着两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这种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见到。最后三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风吹草低见牛羊”,一阵风儿吹弯了牧草,显露出成群的牛羊,多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里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景象。全诗寥寥二十余字,就展现出我国古代牧民生活的壮丽图景。
这首诗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风格,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宋诗人黄庭坚说这首民歌的作者“仓卒之间,语奇如此,盖率意道事实耳”(《山谷题跋》卷七)。因为作者对草原牧民生活非常熟悉,所以能一下抓住特点,不必用力雕饰,艺术效果就很好。
4.咏鹅
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注释]
1.咏:用诗、词来叙述或描写某一事物。《咏鹅》是骆宾王七岁时写的诗。
2.项:颈的后部。
3.掌:诗中指鹅的脚掌。
[简析]
这首诗从一个七岁儿童的眼光看鹅游水嬉戏的神态,写得极为生动活泼。
首句连用三个“鹅”字,表达了诗人对鹅十分喜爱之情。这三个“鹅”字,可以理解为孩子听到鹅叫了三声,也可以理解为孩子看到鹅在水中嬉戏,十分欣喜,高兴地连呼三声“鹅、鹅、鹅”。
次句“曲项向天歌”,描写鹅鸣叫的神态。“曲项”二字形容鹅向天高歌之态,十分确切。鹅的高歌与鸡鸣不同,鸡是引颈长鸣,鹅是曲项高歌。
三、四句写鹅游水嬉戏的情景:“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浮”“拨”两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鹅游水嬉戏的姿态。“白毛”“红掌”“绿水”等几个色彩鲜艳的词组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形象。鹅白毛红掌,浮在清水绿波之上,两下互相映衬,构成一幅美丽的“白鹅嬉水图”,表现出儿童时代的骆宾王善于观察事物的能力。
骆宾王与王勃、杨炯、卢照邻齐名,被称为“初唐四杰”。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时,骆宾王代他写《讨武檄》。檄文罗列了武后的罪状,写得极感人。当武后读到“一抔土之未干,六尺之孤安在”两句时,极为震动,责问宰相为何不早重用此人。徐敬业兵败后,骆宾王下落不明,有被杀、自杀、逃匿不知所终等传说。
5.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释]
1.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2.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
3.衰:疏落。
4.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相见,即看见我;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简析]
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县)人。
这首诗写自己回到久别家乡时的喜悦与感慨,写得生动含蓄,富有生活情趣。
首句点明是回乡之作,“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句中自对,突出了诗人离乡之久,回乡之晚,概括地写出了自己四十多年久客他乡的事实。
次句“乡音无改鬓毛衰”承接上句,写自己的衰老之感。漫长的岁月,催老了自己的容颜,然而乡音仍然不改。诗人以不改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抒发了自己久而愈深、老而弥笃的乡土之情。
三、四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写儿童问话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面。由于久客他乡,家乡的孩子都不认识他,把他当作远方来的客人,围上来有礼貌地加以询问。“笑问客从何处来”一句极为精采,只要稍加想象,儿童天真活泼的神态及诗人微微感到惊讶之后不觉有些好笑的感情变化,便会浮现在读者眼前。
贺知章一生仕途顺利,年逾八十告老还乡时,玄宗皇帝亲自作诗送别,还将镜湖赐给他,太子和百官为他饯别,可以说是“衣锦荣归”,但诗人没有描写那些为世俗所羡的情态,只是刻划一个久客回乡的普通人的真情实感。这一点与史籍记载贺知章一生旷达豪迈、不慕荣利是一致的。
6.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释]
1.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绿的柳叶。
2.妆:装饰,打扮。
3.丝绦:丝线编成的带子。这里形容随风飘拂的柳枝。
[简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七步诗的作者范文6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情境古诗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从一年级到六年级,贯彻了小学语文教材的始终。因此,古诗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这其中的古诗,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绝唱。纵览全套教材(不管哪个版本),都是短小精悍,结构严谨,但其中的内涵却都极为深邃。如《登鹳雀楼》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草》中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题西林壁》中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等,透过文字的背后,都蕴含着深厚的哲理。真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为了让学生领悟研讨的内涵,教师应学会创设情境,这样学生才会进入诗的意境,感受到古诗的艺术性,从而受到美的熏陶和教育。那么,如何在古诗中创设情境呢?
一、从激发兴趣入手,在导入中让学生入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在课堂的导入部分,能否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否完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都是至关重要的。所以要尽可能地让古诗课堂的导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课堂导入能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吸引到课堂中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便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在积极活跃的学习氛围中学到知识。所以,结合教学实际,可以有意识地设计导入。让学生们开启学诗兴趣的大门,为进入古诗的情境搭建一座桥梁。如曹植的《七步诗》,这首诗蕴深意浓,情味更是隽永。因它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学生在理解时会有一定的难度。为此,可有采用讲故事或放录像的方式导入。以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再现历史,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故事中了解到诗人的创作背景,感受当时诗人的心境。为学诗奠定良好的基础。又如,孟郊的《游子吟》,全诗语言朴实无华,感情却真挚饱满,字里行间却处处流露着真情。为了让学生进入这浓浓的情意包含的情境当中。可以采用播放歌曲《母亲》的形式导入。以歌激趣,以声传情。学生随情入境,使他们在歌声中感受到母亲的伟大与无私。
由此可见,巧设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最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用朗读来催促学习,在读中让学生入境
古诗的显著特点是想象丰富,文字洗炼,富有音乐美和意境美。读起来韵律十足,琅琅上口。因此,教学时一定要注重朗读与反复吟诵的训练,以读领其意、感其情,从读中入境。
教师要身先士卒做好示范朗读,让学生感知诗的韵味。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示范作用,并做好指导朗读,要指导学生读出感情,读出意境。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诗人用一种浅显生动的语言,描写出了春暖花开、蝶舞莺啼的美妙的春天景象,全诗给人一种轻快喜悦之感,根据诗的特点。可以指导学生划出诗的节奏,弄清字音的轻重、语调的高低,读出轻快喜悦之美感。在此基础上进行反复吟诵的训练,以多读理解诗句的意思,可谓“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同时,学生被琅琅的读书声所陶醉,仿佛眼前就是繁花锦簇、蝶舞莺啼的景象,感受到诗的意境美。可见,教学古诗只有把握好古诗的韵律,抓住诗人的心境,才能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
三、组织好课堂讨论,在议论中让学生入境
学生是学习的探究者、研究者和发现者。因此,在教学中应创设一些富有挑战性或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去讨论。这样,才能大大推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起他们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使他们在合作交流中领悟诗意,体会诗的意境。如前面提到的坡的《题西林壁》,这首诗字面意思浅显,学生借助注释就能大致理解字面的意思,但浅显的意思之中却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学生在领悟时有一定难度。为此,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议论,比如“对于一个同学,我们应怎么看”“是只看他的缺点呢,还是只看他的优点”“是从他的角度来看呢,还是从别人的角度来看”等问题来进行讨论。还可以让学生举一些其他的事例来讨论如何从不同角度去看问题。在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后,再让学生站在诗人的角度议一议:“作者浏览庐山时为何会看到不同的景象”“诗人从中司出怎样的哲理”。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定会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们会感到自己就是苏轼,并且置身于庐山之中。眼前的一切,心中所感与诗人的思想达成共识,进而揭示出人生的哲理。
四、在深化中进行拓展,在拓展中让学生入境
在教学古诗中,学生已经理解了诗的内容,以此为基础,要因诗制宜,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如故事情境、绘画情境、模拟表演等。以些来深化拓展古诗的教学。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学诗之后让学生感受到春天景色的美好,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再动手画一画想象中的园中春色。虽然他们不是专业的画家,但通过这样的激趣拓展,他们一定会画得很投入,陶醉在多彩的春光里。可谓入情入境。又如,曹植的《七步诗》,可以在课后创设模拟表演,让学生进入情境,让他们把角色进行尽情的发挥。这样不仅使他们的其他方面得到锻炼和拓展,而且又再现了诗中的情意,加深了对诗的内容的理解。
其实,古诗教学的拓展有很多种方式,只要能深化古诗的教学,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够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都是可取的。
总之,注重教学情境在古诗中的创设,不但有利于从思想上感染学生,而且使学生的情境联想得到升华,这样才能走到诗人心里,“身临其境”地与诗人的思想达成共鸣。最终达到教学的深入浅出、事半功倍的目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