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顾孤寡老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照顾孤寡老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照顾孤寡老人

照顾孤寡老人范文1

家庭屡遭变故,农妇尽爱心始终不放弃

人世间,什么叫不离不弃?当亲人遭遇不测或生活遇到困难时,依然无微不至地照顾他们,这就叫不离不弃!生活中,什么叫爱心永恒?当亲人因种种原因生活不能自理时,坚持给他们送上温暖,这样的关爱就叫爱心永恒!在山东烟台莱阳市,一位年近六旬的农妇,用37年的坚守,为不离不弃和爱心永恒下了一个常人难以想象的定义:她从结婚至今,照顾3位身患残疾的兄长37年。16年前丈夫去世后,她又带着他们改嫁,在新建立的家庭照顾他们至今。

这个农妇叫李春娥,今年59岁,她的故事,还要从37年前说起。老家在莱西农村的李春娥,22岁时经媒人介绍,远嫁到莱阳市谭格庄镇大刘家村的一个许姓人家,成为这个特殊家庭中唯一的女人。为什么说特殊呢?往上说,家里只有公公,婆婆已经去世;往下说,排行老五的丈夫虽然脑子不算灵光,却是兄弟五个中最健全的。其他四兄弟没有一个是正常人,生活都不能自理。这样的情景,让刚嫁过来的李春娥刹那间觉得天要塌下来一样。

其实,当初媒人介绍时,李春娥对这门亲事也不满意,说啥也不同意。但是,她父亲是村里的老支书,他劝说女儿:“这户人家我很熟悉,家里确实困难,他们家一个女人都没有,怪可怜的,你过去给他们洗洗衣服、做做饭,这样的家庭需要好心人帮助啊!”李春娥打小善良本分,听了父亲的话,便答应了。

在娘家时,李春娥就很能吃苦,心里早就有了准备,起初她并没觉得有多苦,因那时候她年轻,洗衣、做饭、干农活,一点都不觉得累。

当然,这并不代表不累,一个女人照顾六个男人的生活起居,其中的艰辛自不必多言。1981年,李春娥和丈夫有了女儿,次年两人又喜得一子。儿女双全虽然幸运,但也增加了李春娥的负担。一个9口之家,连帮她看孩子的人都没有,撑起这个家庭,只能靠自己了。

丈夫自寻短见,带上三个残疾兄长改嫁

屋漏偏逢连夜雨。2000年,在患有重病的三哥去世之后,本来脑子就不灵光的丈夫,终因不堪家庭的重负而服毒自杀,这一突发事件,让李春娥一下子蒙了。丈夫虽不聪明,但毕竟是她身后的靠山,身边有个男人,自己再苦再累也觉得踏实。丈夫弃她而去,李春娥陷入了更深的苦海之中,在此后的艰难岁月里,她整夜辗转难眠,以泪洗面,她甚至想过一死了之。可每当看见三个残疾的兄长,自己的两个孩子,她又咬紧牙关提醒自己,不能死,如果自己死了,这个家庭就毁了,只有自己坚强地活下去,这个家庭才有希望,三个残疾兄长的晚年才有人赡养。

想明白这些之后,李春娥咬紧牙关决定坚持下去,这样也算对得起他们了。然而,时间长了,终究还是独木难支,再坚实的肩膀也难以支撑泰山压顶的重负。两年之后,在亲戚朋友的劝说之下,李春娥决定改嫁,为自己找个伴,同时也为这个残破的家庭找个帮手。此后不久,有人给她介绍了邻村小刘家村的一个大她三岁的老光棍,对方对她挺满意。可在这时,李春娥提出了一个让大家吃惊的要求,就是必须带上自己的三个残疾兄长一起改嫁。

一个寡妇提出这样的要求,这在农村实属罕见。随即,村里各种风言风语开始蔓延开来。为此,她只能安慰自己:“说坏话的俺不管,不是也有很多人说俺心眼好嘛!”

令李春娥高兴的是,村里的各种风言风语平息之后,对方最终答应了她的“过分”要求。但是,改嫁后的李春娥并没有觅得幸福,而是从一个火坑跳进了另一个火坑。她刚改嫁过来时,新丈夫家只有一间小破屋,屋里连个炉子都没有,一个电饭锅是最值钱的家具。这样的家庭,并没有让李春娥灰心,而是让她再一次看到生活的希望。因为,自己毕竟年龄大了,建立一个新家庭不容易,只要自己有信念往好里过,有一天总能过上好日子。

家风珍贵如金,在传承中营造道德新风

为了方便照顾三位兄长,李春娥嫁过来后,又在原来的小西屋旁盖了一间低矮的北屋,让他们三人住了进去。就在李春娥幻想着日子会一天天好起来时,不料,几年之后,厄运再次降临到她的头上,她的第二任丈夫不幸因肝癌病故。“要不是这个负担沉重的家庭,丈夫也不会因病走得那么早。”李春娥说。虽然丈夫得癌症的原因不明,可李春娥却因此深感自责。因为,在这个重组的家庭中,三个兄长的智力障碍加上残疾,矛盾和冲突时常发生,李春娥的第二任丈夫为此生了不少闷气,有怨气发不出来,所以才憋出了肝癌。

丈夫去世后,家庭的重担重新压回到李春娥一个人身上。有人问她带着三个兄长改嫁后悔过吗?李春娥总是笑着说:“说没后悔过那是假的,刚从娘家嫁到第一任丈夫家里时,就后悔过,可想开后也就释然了。带着兄长们改嫁后,也后悔过,看见他们没人照顾又觉得心疼。”对此,小刘家村的村支书张建全介绍说:“她的第一任丈夫去世时,李春娥才四十多岁,如果只带着孩子改嫁,找个好人家一点都不难,她这个人就是这样,心里放不下别人,她就是一个吃苦的命。”

其实,每当自己不被理解时,李春娥也会想到放弃,自己操劳这么多年,落下了一身的病,心脏病、高血压、脑溢血都沾上了。年前,李春娥突发心脏病,上不来气,在儿女的极力劝说之下,她才住了院,一个多星期就花了一万多元。回到家后,不但没有人给她这个病号熬一碗汤,等待她的反倒是大哥的几记重拳,原因是她住院又花钱了。当时,李春娥气愤地与他争吵:“我生病时都不舍得吃药打针,省下钱来给你们买药和吃的,我花点钱治病你们就心疼了。”

为此李春娥肚子里满是委屈,可她事后转念一想,又这样开导自己:他们不是正常人,怎么能理解我的苦呢?我犯不着为他们生气。在这个家里,儿女们知道疼我就够了。

李春娥的善良感动了大家,村干部看她可怜,每年都从办公经费中挤出2000元救济他们;有农活邻居们也都帮着她干。看着自己母亲几十年如一日的善举,耳濡目染之下,儿子许荣杰丝毫没有抱怨过,他说我不会怨几位伯伯,我们是一家人;我更不会恨自己的母亲,我支持她这么做,她的做法是一种美德。而李春娥的女儿也同样善良,她嫁到离家很远的龙口农村,生活上也同样不宽裕,她不忍心年老的母亲因负担过重而遭罪,于是去年主动把患病最重的二伯接了过去,由她赡养他的晚年。

照顾孤寡老人范文2

一,活动内容

有一种悲伤叫白发人送黑发人,有一种孤单叫茕茕孑立、形单影只,有一种伤害叫先天残疾、后天不完整,有一种痛苦叫低智低能…可是,有一个地方它以最大的延展性给这些不幸一个温暖的怀抱,让他们也有一个家、一个归处。这个地方就是敬老院,收容孤寡老人的敬老院。

活动原因: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为了提高同学们的实践能力,了解社会,所以布置了此次社会实践活动,因为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xx镇新建的敬老院,所以我将活动地点定在了敬老院。

我的实践:本来一开始就打算找院长盖个章,照几张环境照证明我去过就完事了的。但是第一次去时我并没有见到院长,因为先天有老人去世了,遵循他的遗愿是葬在家的旁边,可是他又无儿无女,所以他就去那帮他料理后世去了。当然,我这是后来才知道的。在当时我向一位在外散步的老人介绍我的来意后,他很热情的想别的老人介绍了我,别对我的到来特别开心他们看到了我带的照相机后,表示了希望照相,。在那半天我和老人们相处得很开心,所以我决定杨按照学院的要求去做这个实践。在随后的几天中,我每天所做的事情就是帮他们扫地和陪他们聊天,但是他们自己都很早就把地扫完了,所以我主要做的就是陪他们聊天。

二:调查资料:

xx敬老院简介:

xx敬老院于2XX年底正式注册成立,投资近三十万,新装修改造成医疗、休闲、养老、托老的较为完善的综合性老年服务中心,推动社会福利、现代化进程,切实解决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医的问题。xx敬老院位于小学后面的山顶,院子占地面积虽然很少,但是,院外的面积还是极为宽广的,绝对是老人们休闲散步的好地方。

农村孤寡老人的敬老院生活:xx敬老院现有22位老人,爷爷奶奶皆有,他们都是没有直系亲属的孤寡老人,是各村送过来的。在院里多人间的寄养模式可供老人休息,房间内配置整套床上用品,并且每位老人敬老院都会分发各季的衣服,老人们不用担心温暖问题。另外,每间房间配置电视,也保证了老人们的精神生活。敬老院内也配有医务室,以保证老人不用为外面医院、药店高昂的医药费发愁就可以及时的看到病。一日三餐有专门的厨师料理,餐餐有肉吃,荤素搭配得当,老人们只需在政府惊心为他们准备餐厅似的小食堂就可吃上热乎乎的饭菜。小小的敬老院里应用尽有,生活空间舒适、安全,孤寡老人没有后顾之忧的享受着生活。

老人的普遍资料:

xx敬老院大都是孤苦的五保户 ,他们缺乏亲情等幸福体验,情感淡漠,他们长期缺乏家庭这一亲合、博爱、依附与合作等美德的培养所,加之身心的缺陷、知识与能力的匾乏、际遇的坎坷和社会情感关怀的不足,许多孤寡老人产生孤僻和冷漠等性格障碍。他们怕寂寞却不与他人交往沟通,渴望关心与慰藉却很少主动为他人做力所能及的事,希望得到同情却对他人的痛苦麻木不仁。

根本原因是农村孤寡老人生存资源的匾乏、社会支持网的疏松以及心理上的极度弱势和行为偏差,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公平和人道在文化制度理价值观念和社区习俗等方面的缺失。

三,调查结果:

照顾孤寡老人范文3

真诚的帮助

在伊宁县阿热吾斯塘乡,由维吾尔族干部群众按照汉民族的风俗习惯操办汉族孤寡老人葬礼的事例并不鲜见。阿热吾斯塘乡党委书记尹伟民说,现在,乡里每个村都有一两名汉族孤寡老人,这些孤寡老人们在各村维吾尔族干部群众的关怀和照顾下都生活得很好,他们去世后,当地的维吾尔族干部群众都按照汉族习俗为他们举行葬礼。

2005年8月,新到任的奎台买里村支部书记艾克拜尔・米吉提上任的第一天,就带着村干部们去看望村里的一位名叫张丙成的孤寡老人,这位孤寡老人当年76岁,是村里定居时间最长的汉族村民。看到老人居住在快要倒塌的土屋里,艾克拜尔・米吉提动情地说:“我们任何人都会有年老的这一天,让一个老人居住在这样的破房子里,就说明我们村的工作做得不够好。”第二天,艾克拜尔・米吉提便带着村干部一齐动手将老人的家先安置在村委会大院里,村里又买来红砖和建筑材料,由村干部们自己动手给老人建成了一间宽敞明亮的砖房。艾克拜尔・米吉提又到乡里反映老人的生活情况,由乡里每年给老人拨付1500元的生活费,村里则负责老人日常生活用品方面的开支。

2005年9月的一天,张丙成老人突然病倒,村里将老人送到乡医院治疗,并指派一名维吾尔族村干部日夜照顾老人的生活起居。一个星期后,老人康复出院。但艾克拜尔・米吉提心里总是牵挂着老人,即使工作再忙,他也要抽空去看看老人,张丙成老人不止一次地对别人说,村里的维吾尔族干部对他就像自己的亲人一样好。

2006年10月,在外地参观学习的艾克拜尔・米吉提突然想起自己已有两天没有去看望张丙成老人了,便打电话要求村干部去老人家里看看。村干部们来到老人家里后惊呆了,老人躺在床上,已经两天没有吃东西了。得到这一消息,艾克拜尔・米吉提火速赶回村里,背着张丙成就踏上了去伊宁市的班车。经专家确诊,张丙成老人已到胃癌晚期。艾克拜尔・米吉提只好又将老人背回村里,并指派一名维吾族村干部日夜守候在老人的身边。14天后,老人安详地去世了。

为把老人的丧事办好,艾克拜尔・米吉提请来了当地有威望的汉族老人,并带着村干部们到附近的农四师70团给老人购买了棺材、鞭炮、寿衣等。老人的安葬仪式全部按照汉族风俗习惯举行。其后,该乡的格曼贝西村、卡尔墩村等村但凡有汉族孤寡老人去世,也都仿照奎台买里村的做法,用汉族风俗习惯厚葬那些孤寡老人。

两代人的情缘

这是一个由维、汉两代人共同演绎的真实故事。1961年,伊宁县温亚尔乡上伊地力于孜村搬来了一位施姓的汉族人家,少年的扎克尔江・海外依经常随父母到这位施姓的汉族人家作客,同这家人的儿子施兴宝成了好朋友。若干年后,两家的老人都相继去世,因为施兴宝性格有些木讷,所以比扎克尔江・海外依大八岁的施兴宝一直没有成家,生活上也不会照顾自己,经常忍饥挨饿,扎克尔江・海外依干脆把他接到自己家里来吃住。

1982年,施兴宝接到江苏舅舅发来 的病危的电报,匆忙把自己的房子卖了,又将自己的15亩地租了出去,只身去了江苏。施兴宝在江苏安葬了舅舅后,在当地一时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便返回了新疆。返疆后的施兴宝又面临着住房难、吃喝难的两大难题。扎克尔江・海外依又一次向他伸出了救援之手,扎克尔江・海外依在自己家的附近租了房子把他安顿下来,施兴宝的一日三餐仍然到扎克尔江・海外依家里吃。

当时,扎克尔江・海外依的四个孩子都在上学,除了种地以外,他们没有其它的经济来源,只能靠省吃俭用来维持生计,但他们却从来没有张口向施兴宝要过伙食费。施兴宝生病了,扎克尔江・海外依掏钱请来医生给他治病;施兴宝的衣被脏了,扎克尔江・海外依的妻子不声不响地拿去洗干净后送来;过春节了,扎克尔江・海外依就买来一些肉和菜,包上热气腾腾的饺子同家人一起为施兴宝庆祝春节。

为了让施兴宝过得更加幸福,扎克尔江・海外依还试图给他说一门婚事。1994年夏天,他在巩留县割芦苇时,认识了一位从石河子来的汉族下岗女工,他了解到这位下岗女工已经离婚,并且没有孩子,便试着介绍了施兴宝的情况,这位下岗女工很高兴,答应见上一面。扎克尔江・海外依欣喜若狂地赶回伊宁县,准备给施兴宝好好地张罗一下,但施兴宝说什么也不同意,并以离家出走相要挟,扎克尔江・海外依只好放弃了这一做法。

今年1月28日,施兴宝安详去世,享年63岁。他去世后,扎克尔江・海外依请来当地有威望的汉族老人,按照汉族人的风俗习惯安葬了他。

相依为命

伊宁县曲鲁海乡曲鲁海村二组有一对风烛残年的维吾尔族老夫妇,20多年来抚养着一位半身不遂的汉族孤残弃女。这对老夫妇男的叫纳扎尔・卡马尔丁,女的叫萨达提布 ,他们抚养的汉族孤残弃女名叫开丽曼。

今年已经27岁的开丽曼看上去仍然像个10多岁的小女孩那样高,因为不能活动及长期食药的缘故,她的身体虚肿,双腿又细又短,脚上穿着一双约15公分长的胶底布鞋。她斜坐在茶棚里的土炕上,右腿用力地支撑着左半个身子以保持身体的平衡。

1982年3月的一天,纳扎尔夫妇到伊宁市购买农资,在伊宁市大世界客运站旁的一个小旅馆里拣回了一个被人抛弃在旅馆门前的只有两岁的汉族女孩,给这个女孩取了个好听的维吾尔族名字“开丽曼”。

开丽曼慢慢地长大了,纳扎尔夫妇却发现开丽曼活动起来同别的孩子不一样。他们把开丽曼送到医院检查后发现,开丽曼患有先天性的残疾,她的左右胳膊的骨胳极不对称,左腿也是残疾,只能靠右腿拖着才能爬得动,另外她的腰部对身体的支撑能力基本丧失。

照顾孤寡老人范文4

大家好!

我叫朱硕杰,是汝城县天仙风景旅游区负责人。今天,作为助人为乐道德模范的代表在这里发言,我既感荣幸和自豪,又感到惭愧和不安。其实,我只是做了一个普通人该做的事情,党和人民却给了我郴州市“劳动模范”、郴州市“道德模范”等许多荣誉,这些荣誉称好是一种褒奖,更是对我的心灵洗礼。

我是上个世纪60年代出生的,由于家境贫寒,12岁便辍学在家务农。23岁那年,我被招工进了邮电部门做了一名乡邮递员。从此,从汝城县城到东岗岭背的那条乡间邮路上,便时常可以看到一个背着沉重包裹的瘦弱身躯。这是县里最远、最难走的邮路,翻山越岭一个来回有八、九十里,但为了乡亲们能及时收到信件,无论刮风下雨,还是下雪冰冻,我从来没有耽搁过。邮递员的工作一干就是好几年,尽管辛苦,每当把信件、电报送到乡亲们手里,看到他们高兴的笑容时,再苦再累也变得快乐无比。

1996年,一个机缘巧合,我发现了位于县城附近的石灰岩溶洞。当看到洞内自然天成的岩石风光后,我毅然辞去了工作,倾尽所有,并从银行贷款20万元,全身心投入了旅游开发事业。我一边开发景点一边植树造林,实现了景区及周边环境的全面绿化,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一个初具规模的旅游景区展现在世人面前。现如今,景区每年接待游客约14万人次,提供劳动就业岗位20多个,为汝城群众休闲娱乐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场所,为汝城的旅游事业尽了一份心力。

也许是因为来自农村,经历过苦难,所以我看到别人有困难就想尽力给予帮助。在做乡邮递员期间,每当我看到农村的一些孤寡老人,孤苦伶仃、生活无人照顾苦不堪言的时候,我的心就会隐隐作痛。从1980年起,我便义无反顾地开始照顾附城乡的一位高位残疾的孤寡老人和三星镇的孤寡老妪何从发,尽管那时自己的收入有限,无法给老人优厚的物质条件,但我还是尽自己所能,哪怕自己少吃一顿,也不让老人饿着,直到两位老人安详去世。

照顾孤寡老人范文5

今年67岁的柯玉楚,从1961年收养第一个无依无靠的孤寡老人王正楚开始,他的爱心路就没有停止过。

在这47年里,他用他那颗博大的爱心,先后为52名无依无靠的孤残老人,撑起了一个幸福的家。

(一)

1941年冬天,柯玉楚就出生在关家沟村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9岁时,他被父亲送进了离家5公里的观音堂小学。读小学四年级的那一年,柯玉楚同老师一起到河边去搬石头时,在河边救了起一名落水的老年盲人乞丐,后来这个盲人就住到了老师家,直到柯玉楚小学快毕业时,他才问老师为什么要收养那个乞丐。老师说,他现在无依无靠,我不收养他,他就会被饿死,或是病死。

从此,那句无依靠就会饿死、病死的话就深深地留在了柯玉楚的心里。

柯玉楚小学毕业后,就在也没有机会上学了。1959年,时年18岁的柯玉楚与同村的年轻人一起被派到了修建龙坝水库的工地上。

两年后,正要被招工的柯玉楚又被村里硬是从水库工地“要”回去当了会计。

那年正好是1961年的冬天。当柯玉楚背着自己的行李冒着大雪往家赶时,在离家还有2公里多路的岩屋沟村发现了同村73岁的盲人老汉王正楚,当时王正楚靠在岩屋下一动也不动。柯玉楚想起父亲说过,王正楚没有亲人,多年来都是一个人生活。现在他一人躺在这冰天雪地里,要不了多久就会被冻死。

柯玉楚就上前把王正楚扶了起来。并对他说:“王叔,你怎么躺在这儿呀!”王正楚听到是柯玉楚的声音就说:“楚娃子,救救我。”就一把死死地拉住柯玉楚不放。

那时正是自然灾害严重的年代,粮食减产,饿死人的现象经常发生。许多家庭为了生存,就用 “神仙叶”、橡子面或者是观音土充饥度日。

柯玉楚家也不例外,经常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的。

救还是不救,柯玉楚想起了老师说的那句话来。就这样,柯玉楚硬是把王正楚一步一步背回了家,并且得到了父亲的赞扬。从此,王正楚就成了柯玉楚家的父辈。1967年4月,王正楚突然双眼红肿,流泪不止,柯玉楚四处借钱为王正楚治病。

王正楚还患有哮喘病,发作起来时常夜不能眠,不能出气。每遇到这种情况时,柯玉楚总是通宵达旦地守候在老人床前,一口一口地喂水,一点一点地从老人喉咙里抠出堵塞的浓痰。就这样,王正楚在柯玉楚家幸福的生活了10年,直到83岁去逝时,柯玉楚按照当地风俗为他披麻戴孝,把他安葬了。

在王正楚去逝的前后,柯玉楚在妻子的支持下,已先后将聋子陈凝英、哑巴李吉林、独臂单身残疾敖远明、78岁的孤老太马秀英等,接到了家中一同生活。

比柯玉楚小16岁,但双目半失明,且有痴呆症的潘龙贵,原先由哥嫂照顾其生活。但哥嫂举家外迁到江苏后,潘龙贵成了无人照看的流浪汉。1997年正在家家吃团年饭时,柯玉楚把潘龙贵接到了家,并为他准备了一套自己都没有的新衣服。从这以后,食宿、医病、洗浆缝补全由柯家包揽,直到2004年才把他转入乡福利院。

69岁的张达文,是一个双目接近失明、腰佝背驼、行动迟缓、生活不能自理,且又不愿同别人一起生活的怪人,但在70岁生日前,他找到柯玉楚说:“我这一辈子从没有过过生日,你能帮我过一个生日吗?”柯玉楚满口答应。生日那天,柯玉楚为他准备了全新的衣服,做了丰盛的生日宴,还请来了同村的几名长辈为他祝贺。从此张达文坐上了柯玉楚家只有长辈们才能坐的主席椅上。

张达文患有风湿性关节炎,发作了就忍着不吱声。细心的柯玉楚从他吃饭时的动作中发现了这个“秘密”,就变卖了家中的年猪请来医生为他治病,还为他配制了药酒。张达文在柯玉楚家度过了愉快的3年时光,被乡政府接到了福利院。临走时,还紧紧拉着柯玉楚的手说:“我还会回来的!”后来,张达文在去逝前对柯玉楚说,他死后要埋在关家沟村的老家,柯玉楚答应了他的要求。

(二)

柯玉楚在精心照顾那些无依无靠的孤寡老人时,同时还承受着失去亲人打击。

1991年,柯玉楚的第一个孙子出生了,不幸的是大儿媳产后大出血撒手人寰,留下了出生才一天的婴儿。从此以后,柯玉楚和老伴又多了一份抚养孙儿的重任。家庭拮据买不起奶粉,柯玉楚就磨米浆给孩子吃,为让孩子能够喝上奶,还专门养起了奶山羊。更不幸的是,1995年,在河南打工的二儿子因煤矿垮塌事故客死他乡,二儿媳受不了这种打击,留下两岁的幼子改嫁他乡。

苦难好像故意与柯玉楚做对一样,1999年,三儿子在河北铁矿被炸伤双眼,成为残疾人……

一连串的沉重打击和失子之痛,让柯玉楚的精神几乎崩溃。但他看到两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和需要照顾的那些孤寡老人,就强忍着悲痛,用自己特有的忍劲支撑着这个破碎的家。

同村一位姓李的老人介绍,当时有两位孤寡老人看到柯玉楚受到这样的打击后,主动离开了柯家,后来还是柯玉楚把他们又接了回来。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后,柯玉楚说,一切的祸根都是因为穷。

从此以后,柯玉楚在照顾好孤寡老人和抚养孙子的同时,把眼光盯了发展经济作物上,如今,每年的纯收入都在2万元以上。

家里条件好了,柯玉楚一身穿的仍是多年前的旧衣服。但居住在他家的几位孤残老人,却是每年都有新衣服。

柯玉楚助残养孤的事迹在当地传开后,受到了人们的普遍赞扬,也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帮助。民政部门为他送去了五保老人生活费,还把他家定为“五保代养户”,并做为重点帮助对象;蒋家堰镇卫生院用专车给柯玉楚送来一台全自动洗衣机等。

照顾孤寡老人范文6

那天早晨,姑妈家的门响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头推门进来,老头一进门就大声说:“施密特,我们‘同居’吧?”姑妈高兴地说:“好啊,我也正有此意呢。”之后,他们又高兴地说了一会儿话。

德国老头走后,我祝贺姑妈再次找到爱情。姑妈忙摆手说:“NO,NO,侄儿,你误会了,此‘同居’非彼‘同居’也。”原来,姑妈口中的“同居”是现今德国老人十分追捧的一种养老模式――“结伴养老”。目前德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德国总人口的23%。虽然德国的养老体制十分良好,德国人60岁后就可以进疗养院养老,根本不会拖累儿女,但很多老人都十分厌倦疗养院里的单调生活,于是,便有一些老人因志趣相投而自愿组合在一起,过起“同居”的晚年生活。虽然生活在“同一间屋子里”,但平时他们各做各的饭,只有每周周末在公共厨房聚一次餐,有集体活动时则共同参与――要么到附近城市旅游,要么到剧院听戏。如果平日里有谁生了病,同居好友们也会主动承担照顾他或帮助购物等。

姑妈告诉我,刚才来找她的那个老头儿叫费舍尔,他们是在老年大学里学油画时认识的,他就住在姑妈家附近,两人彼此性格也很合得来,于是便都有了“同居”的想法。其实,一起同居的还有另外两个孤寡老人。姑妈告诉我,在我来之前,他们就已经一起制定了一份“同居”规则,拟定了各自的义务,如打扫卫生、收拾房间等。

姑妈还告诉我,在德国,除了老人与老人之间“同居”外,一些心态年轻的老人还喜欢与年轻人一起“同居”。德国的出租屋很稀缺,房租也贵得吓人,青年人普遍遭遇“找房难”。于是,一些老人甘愿把自己的房子低价或免费提供给年轻人和他一起住,但前提是年轻人必须承担部分照顾老人的义务,比如:陪老人聊一会儿天、打扫花园、外出采购等等。现在,德国一些城市的民政局和大学服务中心,经常会介绍大学生和孤寡老人家“同居”,大学生也很乐于接受这种“新型同居”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