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化管理意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精细化管理意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精细化管理意见

精细化管理意见范文1

因此:笔者认为,在实施精细

化管理方面需要注意持续发展,把管理看成一项日常而且独立的工作,从上到下,由粗到细,逐步分解,以最优秀的企业为标杆,保证管理体系本身的领先性。加强动态管理,通过实施检查、考核、奖励、处罚等手段引导、培育,推进精细化管理。如果只是一味地要求大家管理精细化,但在考核方面,激励方面没有先进一步,与精细化接轨,也必然导致精细化落不到实处。

精细化管理是实施煤炭资源开采低成本,高效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是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完成安全生产经营任务。克服长期存在的粗放管理的需要,因此,我们要把管理创新,实施精细化管理作为降低成本,实现效益最大化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之一。

—、把精细化管理贯穿于安全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

近几年来,由于实行标准化管理,煤矿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明显有了提高,但与管理科学的要求相比管理粗放的现象还比较普遍。比如,有的管理单元太多、层次太多,造成管理的不到位,有的考核指标缺乏科学的量化和可操作性,还存在形式主义,大而化之的现象。有的管理主体责权利不统一,导致了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使员工的主人翁地位虚拟化,责任随着利益的不落实,同样得不到落实。因此必须狠下决心摒弃粗放管理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管理模式,对症下药,改革创新,把精细化管理作为实现科学管理的主要措施,贯穿到安全生产和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一是细分管理单元,把管理对象尽可能细化到最小工作单元,管理责任具体化、并落实到位,使细化管理单元的过程成为深化管理工作的过程。二是量化考核指标,在不同的管理层次和管理单元,都要有明确的、量化的、科学的,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考核指标,把单位的工作目标分解落实到岗位、员工身上,真正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三是管理主体责权利相统一,建立起与管理主体劳动业绩挂钩的分配机制,使每名员工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都能根据其责任大小,贡献多少,取得相应的劳动报酬。激励广大员工爱岗敬业多做贡献。今年以来我区不断深化精细化管理的思路,并逐步形成了以6s行为的养成4e标准,abcd四卡的管理。“四工”并存为内容的基本框架,把精细化的静态标准转化成动态的管理考核,由始至终贯穿到安全生产,利益分配的全过程,营造出了一种人人有压力,人人有动力的竞争激励机制,提升了安全生产管理和各项工作落实的执行力。

二、认真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和精细化管理要求,着力抓好员工教育培训,提高员工素质

精细化管理意见范文2

关键词:建筑工程;精细化;施工管理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 A

一、建筑施工项目精细化管理的含义和重要性

所谓精细化管理指的是通过规则的系统化和细化,运用程序化、标准化和数据化的手段,使组织管理各单元精确、高效、协调、持续的运行。建筑施工项目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有利于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机构和相应的管理机制,改变过去的臃肿的机构设置以及粗放的管理体系,进一步提高管理的有效性和项目的执行力。第二,有利于优化施工方案、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节约施工成本,缩短工期,提高施工效率。第三,有利于施工现场适应现代化的机械生产,规范施工操作流程和监管施工计划,保证施工进度按时按量地高质量完成。

二、建筑施工项目精细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建筑施工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目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存在的难题是施工队伍素质较低,主要体现在施工新人较多、培训不到位、施工人员入职门槛较低。另外,很多施工人员难以认清自己的工作职责,出现一些不按照施工正确的规章制度和操作程序来做,这样也为建筑工程质量埋下了隐患。加上近些年来,由于城市房地产的发展,建筑施工需求量剧增,很多没有接受过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的农民工涌入建筑行业,建筑施工队伍鱼龙混杂,队伍素质出现参差不齐的情况,使得建筑施工队伍素质逐渐下滑,同时建筑施工的管理也更为复杂,效果不够理想。

(二)建筑施工监管体系不健全

建筑施工现场和工程由于监管体系的不健全,导致出现施工现场和施工过程中各种杂乱无序的问题。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往往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管理体制,也没有相应的监管单位和人员对施工现场进行全方面的具备现代化的监理,因此,施工现场由粗放式管理模式向精细化管理模式转变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建筑施工技术达不到要求

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各行各业想要顺利发展都离不开先进的技术支撑,建筑施工也一样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和理论知识的指导。无论是建筑工程的前期设计,还是资金预算以及竣工验收等,都需要一套完善的技术作为理论支持。即便设计蓝图再完美,如果没有实际中的施工过程,那么也只是一堆废纸,终究还是需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指导建筑施工的具体过程,这样才能建造出实实在在的房屋。

三、如何强化建筑工程施工的精细化管理

(一)建筑施工前期的精细化管理

首先,对项目的设计施工图纸进行细化考核,将设计图纸和现场情况进行逐一对比,尤其要对建设项目地质情况的分析、地下官网的分布情况、周围环境和建设条件等细化对比,确保设计上的准确无误。其次,管理人员应该树立从整体到局部的管理意识。重视建设程序的细化方法,了解和掌握各个阶段的施工内容和质量要求,严格按照各阶段施工的规范要求提出合理化意见。再次,管理人员要细化工程的总承包制度,减少项目建设过程中不必要的协调工作。最后,在建设项目施工前对建设项目合同的细化,进一步明确违反合同和不良操作行为的处罚程度,明确设计方案不合理、审查不仔细、施工过程中严重浪费等问题的处罚细则。在施工开始准备阶段,从根本上细化工作,提高管理意识,保证工期,保证质量,提高效益。

(二)人工成本的精细化管理

人工成本的细化管理作为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的一个方面,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人工成本的支出直接影响企业的收益和竞争力。所以,加强人工成本的细化管理巩固走,把劳动力消耗支出降到最低,提高建筑企业投入产出比是十分重要的。我们根据施工企业人员工作的特点,在人工成本管理方面,应该树立工时管理思想,细化工时管理制度。我们应利用现有的技术力量,准备统计分析各施工工种所需人员数量、内部人员调整情况、工时时间利用等情况,查找施工人员拖欠工时、工时分配不清等问题,分析制约工时利用率的原因,采用各工种人员内部积极调整岗位的办法,积极寻找其他措施,建立健全施工人员工时制度,规范作业,从根本上细化人工成本支出,提高工作效率。

(三)建筑材料的精细化管理

在整个建筑施工过程中,材料的成本支出大约占整个项目成本支出的60%左右。因此,对建筑施工过程中材料的精细化管理是十分重要的。现阶段我国建筑施工行业对材料的精细化管理普遍认识不够,在整个企业施工过程中,管理人员对材料管理的浪费现象力度不够。建筑施工企业只有利用科学发展的管理模式,优化建筑施工的工艺流程,减少没有必要的损耗,才能将材料支出成本降到最低,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这同时也是材料精细化管理的最终目标。我们在日常的管理过程中,首先,应该对材料的入库、出库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按照建设项目的时间进度,对各个阶段的材料用量进行科学准确的分析,材料的领取应该制度限额领取制度,从根本上控制浪费。在施工做成中,要采用先进的技术水平减少材料的使用量,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缩短工期,降低材料支出成本。其次,管理人员应该加强管理,对材料分堆分类存放,避免因为材料保管不当造成损耗。再次,材料的采购过程中,要购买质量好的原材料,杜绝因质量问题,造成的材料浪费。最后,施工单位要定期对材料进行清点,科学计算把我材料的实际损耗量,分析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四)成本控制的精细化管理

对于建筑施工企业大的成本控制细化方面,认为在政策方面,施工企业应该对国家政策法规以及当地政府的把控,从规划、配套、建筑设计、环境设计和相关政策上,为公司争取利益,节约成本;从技术管理层面上,把好规划、设计关,降低项目各项工程的实际工程量,以便从源头上控制成本。

(五)精细化管理系统的建立,要灵敏、高效。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化时代最大的特点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科学技术在各行业应用开来,进行精细化管理,要充分的利用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等现代化的手段,范围更广的资源共享,实现信息传递、搜集、整理的最优管理模式。为改进工程施工精细化管理提供可靠的信息保障,从而使施工全过程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结束语

建筑工程的管理工作是涵盖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由于对建筑工程的质量要求不断严格,对于建筑工程管理的质量要求也更为严格,施工管理的质量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建筑工程的整体实力,代表着建筑工程质量。由于建筑工程项目是一项复杂繁琐的工作,施工管理工作的任务就很多,包括施工质量控制、施工进度控制、施工安全控制。新时期市场化经济下,建筑企业之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企业想要立足于建筑市场,必须要提高工程质量,而工程质量离不开高水平的工程管理,因此,对施工团队进行精细化施工管理,为提高施工质量、提高企业竞争力、促进经济的不断发展提供向前的动力。

参考文献:

[1]乐勋.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精细化管理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2.

[2]杨太乐.房地产企业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3.

精细化管理意见范文3

关键词:精细化管理;物联网;混合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27-0184-03

Abstract: The community is the smallest unit as the production and life in the urban people and, the external representation of the level of urban economy and the public civilization. It was discussed how to buildthe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 intelligence fine service management systembased on the Internet of things and mobile platform, using C/S and B/S hybrid structure technology in the paper. However, there were fivemain functions introduced that are the management of personnel, property , service, inspection and information.

Key words: fine management; Internet of things; hybrid structure technology

1 建设背景

目前,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已步入数字化、网络化、通信化的全新时代。

城市中的各个社区作为人民生产生活、生存居住的客观空间范围,是我国在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技术研究、基础性设施建设、信息交换等方面的最小单元。对社区信息进行管理精细化与服务精细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实际的应用需求。

2 系统实现的主要技术特征分析

2.1无线传感器技术

无线传感器技术是为了形成一个由数据获取网络、数据颁布网络和控制管理中心三部分组成的无线传感器网络。使用它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各类传感器、移动平台、基础设施等在内的无线传感器网络,以实现“物物相连”的关系。

2.2基于Web Service的GIS技术

基于Web Service的GIS技术能全面地支持SOA(面向服务的架构),实现跨平台、跨网络、跨语言并以功能服务的方式信息。

2.3基于HTML5的富客户端技术

HTML5的使用,可以实现浏览器管理服务的可视化。通过基于HTML5 canvas标签可以生成动态图像,在Web客户端完成本来需要在服务器端完成的渲染、计算等工作。

2.4基于ArcGIS Server的地图分析技术

社区精细化管理与服务系统基于社区二三维地图的服务,不仅提供地图缩放、浏览、量测等常规地图操作,利用移动平台地图服务的开发包将PC端的地图服务集成到Apple IOS及Android平台上,使用户在任何时刻任何地点都能在自己的手机上浏览、操作社区地图。

2.5基于WebGL的无插件三维浏览

WebGIS以其独有的开放性、便捷性成为GIS软件开发的主流和趋势。无插件的客户端技术将成为WebGIS发展的趋势。将社区精细化管理与服务系统做到无插件的网页浏览,可以方便系统用户浏览,不需要在自己的电脑上专门安装插件就可以浏览完整的社区三维环境。

2.6移动设备的三维开发

在移动设备端可以实现数据库操作、二维社区地图的浏览、社区三维模型浏览。通过不同手势的多点触屏操作,实现对社区三维场景的漫游、缩放。

3 系统总体架构

社区精细化管理与服务系统主体设计思路采取管理学思想,以社区实时发生的“事件”、“行为”进行确立时间维度、空间维度,数据入数据库的同时并入无线传感器系统。系统结构采用的C/S、B/S结构相结合的混合结构模式。以实现不同等级信息的处理。开发模式采用MVC模式,以实现移动管理与固定管理的统一。

采用混合模式的优点在于:1)C/S结构传输率高;由于内部实现了客户机和服务器的直接通信,无需通过网络服务器,避免了互联网传输速率的约束,增加了数据传输量;2)增强系统健壮性与可扩展性;查询、浏览等服务采用B/S模式,复杂服务采用C/S模式,应用不同的业务采取不同的模式;3)有利于各子系统的高度集成,能将不同运行环境下的软件产品整合为一,集中数据管理,协同交互。见图1。

4 系统功能分析

4.1系统功能结构

4.2系统管理

社区精细化服务管理系统主要实现人员管理、物产管理、服务管理、巡视管理、资料管理,同时增加社区论坛,以实现管理的互动。主要管理结构图如下。

5 结束语

社区精细化服务管理系统以时空数据库和管理学为基础,引入基于空间位置信息的二维、三维地图服务,建立一套多用户(针对物业和居民)、跨平台(PC平台和移动平台)的社区精细化管理与服务系统,通过物联网技术、云计算平台及移动平台达到对社区信息化、科学化、高效化、精细化管理,和对居民直观化、人性化、公开化、快速化的服务,实现了:

1)面向物业人员的管理目标:(基于内网)

1) 基于空间位置精细管理社区内人、财、物、事

2) 管理方式规范化、流程化、公开化

3) 基于传感器、PC端和移动设备智能管理社区

2)面向社区住户的服务目标:(基于外网)

1) 通过基础信息、地图、模型直观了解社区概况

2) 监督管理人员、反馈意见建议

3) 利用物联网和云计算平台快速提交服务需求,获取解决方案,而对于整个社区而言,社区精细化管理和服务系统目标在于实现“智慧社区”,具体落实便民服务,增强智能化服务水平,丰富居民文化生活,提高社区信息化程度,提升社区整体形象,有助于“智慧城市”的发展与推进。

参考文献:

[1]刘多.物联网标准化进展[J].中兴通讯技术(简讯),2012(2).

精细化管理意见范文4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医疗体系;经济管理;医疗物资

一、引言

随着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传统的经济管理措施已经越来越不适合各领域发展的需要,在计算机技术的强大支持下,经济管理领域出现了颠覆式的变革,以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化建设在各行业领域都得到广泛应用,在医院经济管理中亦不例外,其不仅使经济管理工作更科学化,同时提高了管理工作的效率与准确度,下文将围绕这一课题展开探讨。

二、医院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内涵意义

在实际工作中,已有较多医院管理者意识到传统经济管理手段和模式严重滞后于现代医疗事业的发展,原来经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概念不清、信息不全、数据不精、速度不快”等顽疾,必须得到“根治”。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下,信息化建设引起了越来越多医疗行业管理者关注。相较于传统医院经济管理工作模式,信息化管理具有高效、准确、清晰、快捷和全面等优势,能有效避免人为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失误等问题。在实践中的具体作用如下:

1.符合信息时代需求,有益医院管理创新。在医院发展新时期,随着信息技术在医疗行业的应用越来越广,其将对医院经济管理模式的改革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学习新技术、应用新科技、推广新经验已经逐渐成为医院市场竞争力的根本影响因素。而基于医院经济管理新模式能够有效克服传统管理模式中效率低、失误多、周期长等缺点,使得医生能够腾出更多的时间为病人服务,更好的体现出“以病人为中心、为病人服务”的医院服务理念。但是需要指出,现代医院的建设和改革是全方位、多方面的,单纯地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并不意味即是管理模式的变革,也不一定等同于是先进的管理模式。因医院的现代化改革涵盖面很广,包括经济管理、物资管理、技术管理和信息管理等,在这其中经济管理又是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所以推动医院现代化建设和改革的重点在于经济管理模式的整体创新。

2.就医系统网络化管理,提升医院社会形象。在信息技术尚未如此发达之前,医院的宣传能力十分有限,通常情况下人们对医院的各项服务职能并不熟知,而医院也受制于宣传手段的匮乏,无法将自身的服务职能和特色信息传达给外界群众。同时,就医过程从预约、挂号、就诊、化验、检验、拍片、诊断到取药,十分繁琐且耗时,而对于住院的患者来说,家属可能需要每天都上下楼取药、缴费和照顾家属进行各项检查等,任务更加繁重。再加上医院规模的越来越大、就诊病人越来越多,医院在每天的医疗活动和管理工作中都会产生海量的信息,而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势必会引起信息的混乱,不仅严重影响工作效率,还容易引发各类事故。在信息技术诞生之后,医院便可以依托信息技术建立网络信息平台,如,引入电子商务形式让患者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挂号和缴费等活动。由于信息技术对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非常小,能为就医者提供极大的便利,不仅将医生的时间还给了患者,简化了看病就医的程序,有助于提高医院病床的使用率,还省却了大量候诊时间,为就医者提供极大的便利,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医院的社会声誉。此外,规范信息化管理,优化就医程序,还能够帮助医院信息化平台日趋完善,将诸如挂号、病床周转等工作都通过电子平台来进行,让计算机代替病人、医生和护士进行周转和工作的交接,进一步推动医院自动化和现代化管理目标的实现。

三、信息化在医院经济管理中的应用路径

1.在就医信息管理中的应用。医院的信息管理工作贯穿病人就医、临床管理、物资管理、财务管理等各个环节,做好信息管理工作能够有效提高医院的管理效率和工作质量。正如前文所述,通过先进技术与科学理念的结合,能够实现最理想的管理效果。通过引入信息平台,让患者通过网上交易平成挂号、买药等工作,可以有效减少挂号、候诊、取药排长队的现象发生;医院的管理层也可以依托信息平台逐步建立健全医院的信息系统,包括临床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决策信息系统和辅助信息系统等,对医院的各项日常活动比如药价的划定与执行、收费和支出的清单等,进行更为全面的、有力的监督,从而进一步推进医疗体系现代化改革。

2.在医疗物资管理中的应用。物资管理涵盖范围甚广,包括药品管理、库房管理、医疗器械管理、医疗卫生耗材管理等。但应用最多、影响最大的就是对药品和医疗器械的管理。药品是医院医疗活动中应用最多、必不可少的物资,对药品的供给、运输、销售和管理历来是所有医院物资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医院成本支出中占比非常高的部分,因此,如何对药品进行合理的管理是经济管理环节应长期重视的问题。而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其在医院的物资管理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首先,近几年来,政府不断出台各项政策加强对药品价格的管控,以期解决百姓“看病贵、看病难”的客观问题,为此,医院必须及时了解政府对各类药品的限价措施并作出相对应的调整,而通过信息技术搭建的信息平台,能够及时、有效的对发改委等上级主管部门作出的药品限价规定作出响应,确保公平、合理定价;其次,可以通过信息平台加强药品库存管理,对规模较大的医院来说,仓库里通常存有大量的药品以满足日常医疗活动的进行,在此前提下,采用传统的人工管理无法避免药品的入出库和统计等各项工作出现偏差,影响工作效率,而信息化管理则可以利用计算机对药品进行实时的动态管理,在药品扫码入库的前提下,利用信息系统进行管理,其准确度可以精确到每一盒药品。同时还可以实现药品的时点时发,也可以周期性地统计每一种药品在周期内的使用量,为医院日后的药品采购等工作提供数据支持。此外,医疗器械作为医院医疗活动的必要工具,也是物资管理的主要对象,医疗器械的采购、报废、折旧等是医院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通过信息化的管理方法,亦能够提高对医疗器械的管理效率,减少资金的无谓浪费,有助于医院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3.在医院财务管理中的应用。毫无疑问,财务管理是医院经济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而财务管理并非简单的收费管理,而是结合医院运行过程中各项业务的需要,逐步理顺财务管理工作流程。利用信息技术这一效率更高、准确性更好的系统平台实现对医院的账务、临床业务、病床的周转和使用、收缴费以及医院管理层的经济决策等工作进行优化,能够有效杜绝财务管理工作中漏账、跑账等现象的出现;同时有利于提高医院内部各科室成本核算效率,帮助医院管理层作出更加科学合理的经济决策。此外,有条件的医院还可以设置更加方便快捷的支付和消费环境,即网络消费;或依据“B to C”经营理论搭建电子商务信息平台,进一步完善门急诊和住院收费等各项财务管理,实现全面信息化管控。

四、总结

综上,虽然信息化系统平台的建设与推广具有高效优势,但是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安全风险。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即医疗信息遭致泄露、篡改、破坏等,这些都将给医院及相关当事人造成威胁。而解决这一问题,医院在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同时,还应当同步采用加密技术和认证技术,对信息资料双方的交易信息进行加密设置,以保证交易可以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正常进行,同时以数字签名和数字证书等手段来核实交易双方的身份,防止用户的信息受到盗取盗用,以切实发挥信息建设作用,有效推进新医改的实施,提高医院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莉.论医院信息化管理的问题和对策[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3(03)

[2] 杨小燕.浅谈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和对策[J].北方药学,2013(08)

精细化管理意见范文5

关键词:医院;成本;精细化管理;预算管理

新医改政策下,检查费用降低、药品加成取消,并且提出了医保付费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医院的实际医疗收费,导致其面临业务收入下降的情况,成本不断提高。因此,对于检验医院的管理水平来说,需要体现在医院经济管理层面,显著提升综合收入,节约实际的经济开支,解决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等问题。在此基础上,需要加强财务成本管理力度,贯彻精细化的管理理念,确保财务管理工作到位,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医院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一、医院成本精细化管理体系的构建意义

(一)为领导决策提供支撑

医院建设完善的成本精细化管理体系,核心意义就是直观的反映出真实成本信息,形成良好的成本管理意识,还可以减少医疗成本的支出,实现降本增效的基础目标,创造出较高的医院绩效。要想提升医院的综合竞争力,就要提出先进的成本管理理念,践行精细化、科学化的标准,还可以引入信息化处理数据的策略,做好财务信息的精细化分析工作[1]。在此过程中,直观的发现医院成本存在的核心问题,实现成本管理的核心目标,为医院领导层做出合理化的战略发展决策,提供关键的数据支撑。

(二)提高盈利能力

新医疗体制改革政策的实施,医保制度的不断健全,使得医院已经取消了药品收入加成以及医用耗材加成。贯彻了单病种付费等一系列的政策,推动了医院传统收费方式的变化,给医院的日常管理带来了许多难题。医院需要彻底转变经营管理理念,优化管理体系,并实现精细化管理的核心目标。而对于成本精细化管理工作来说,最关键的就是对医院的成本情况进行分析,还要确保数据分析到位,减少整体成本消耗,实现医院增收节支的核心目标,创造出较高的效益。

(三)提高医院管理水平

医院贯彻成本精细化管理理念,可以建立完善的内部管控制度,实现各个环节的监督与把控,并且提升综合管理水平。对于医院成本精细化管理来说,需要实现程序化、精细化、科学化的特点,确保医院预算管理满足我国规定的要求,促进预算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二、医院成本精细化管理体系构建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对成本管理重视度不足

从医院整体发展的角度来看,获得了政府部门大力支持,为了满足大众的就医要求,医院将更多注意力放在提升综合服务质量,引入先进医疗技术层面。但是存在忽视经营管理活动中内部成本的管理,出现了盲目购置医疗设备的情况,浪费了卫生材料与医疗资源,也没有对人员进行合理配置[2]。长此以往,导致运营成本增加,医院面临着较大的竞争压力。随着医保支付方式的变化、分级诊疗制度的落实、药品零差价政策的实施,使得医院传统的以药养医方式受到了冲击,无法通过增收医疗服务费用,提高医院的综合收入。因此,医院需要提出全新的管理体制,并且实现精细化内控管理,减少成本消耗,避免资源浪费风险。

(二)医院成本管理信息化水平有待提升

基于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与发展的条件下,信息化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利用。医院在构建成本管理体系的阶段,合理化的引入信息化技术,显著提升财务会计工作水平,使得财务工作信息化程度不断深入[3]。然而,医院的成本管理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主要就是医院的收支项目较多,具有复杂性的特点,使得成本管理信息化实施较为困难。另外,医院的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属于独立存在的,无法在短时间内统计不同系统项目收支情况,使得医院成本管理信息化水平滞后。

(三)缺乏良好的全面预算管理意识

医院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可以对医院的多项支出进行把控,还可以加强实际运营成本的把控力度。然而从医院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缺乏良好的全面预算管理意识,部分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医院,也存在管理制度制定不科学的情况,无法发挥出较高的实用价值。此外,医院没有形成良好的预算管理意识,医院即使是制定了预算管理目标,但是也存在执行力较差的情况,影响预算管理的效果。

三、医院成本精细化管理体系的构建思路

(一)提高全员良好的成本责任意识

医院做好成本精细化管理的工作,不单单是某个部门提出某种核算方法就可以解决的问题,需要转变一般工作人员的理念,领导层提升关注度,立足于现阶段医疗体制改革带来的挑战。从多元化的渠道、多种形式在医院各个层级中宣传。以完善的制度以及预算管理体系为核心,做好成本精准核算、管控监督工作。在此基础上,做好事后成本管控、考核的工作,实现成本控制临床管理与行政归口部门的相互融合,确保各个层级人员可以了解成本运营的价值,形成全员参与成本管理的核心理念,贯彻到医疗活动、管理活动中。

(二)落实完善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

第一,医院应当搭建专门负责全面预算管控工作开展的部门、团队。建设全面预算管理委员会,做好全面预算管理专项管理的工作。对于委员会的成员来说,需要由各个科室、会计人员代表构成,其需要充分了解医院内部不同的支出、工作等,还要充分了解整个过程中的成本支出。在此基础上,编制完善的全面预算管理计划,还要获取到关键的参考依据,确保预算执行阶段的合理性以及科学性。对于预算分配来说,需要满足各个科室的日常工作需求,并促进医疗卫生活动顺利开展,减少实际的运营成本消耗。第二,提升全面预算管理方案执行力。在实际的执行阶段,做好一系列的监督考核工作。若出现了预算超支的问题,应当及时找到负责人,提出解决方案,顺利的贯彻全面预算管理理念。

(三)建立全成本核算体系,推进精细化管理工作

医院应当建设完善的全成本核算机制,对法律法规有全面的了解。结合医院的实际经营状况、财务状况、业务状况等。结合医院的基本情况,做好全成本核算监督管理的工作。例如,在医院材料出库、采购的环节中,管理人员要充分了解全成本核算的对象、采用的方式。以相关规定为核心,充分的发挥出医院资源实际使用效益。医院的成本核算效果,与数据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也是精细化管理成功的关键体现方式。对于医院的各项支出来说,应当明确末级核算单元,还要获取到精准的全成本核算信息。在促进采集口径、方式统一性的基础上,降低成本核算与财务数据的差异。与此同时,医院建设配套的约束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成本核算工作。结合员工的工作表现,给予相应的惩罚、激励等,有效激发核算人员的主观能动性,顺利达成医院财务精细化管理目标。(四)建立全成本绩效考核体系医院搭建完善的成本绩效考核机制,完善PDCA循环体系,可以将各个科室绩效考核工作归纳到全成本管理的过程中,促进医院成本管理工作与科室实际绩效的互相融合。在此基础上,贯彻明确的考核指标,促进各项指标落实到各个科室当中。以完善的奖惩机制为基础,促进工作人员将更多注意力放在岗位工作中。针对于科室表现不佳的员工,需要提出适当的惩罚,反之需要给予相应的福利待遇,为开展全成本精细化财务管理工作做好铺垫。

(五)加快信息化建设脚步,构建信息平台

在实施了DIP改革以后,实现精细化管理势在必行。DIP付费也就是区域点数法按病种分值付费,这种付费方式和以往有了很大改变。在DIP付费的模式下区域总额预算就好比为区域内各医院所提前定制的大蛋糕,根据公分制度,各医院按照挣工分的方式来获得对应的蛋糕份额。但蛋糕份额始终有限,竞争愈加激烈,一些中小医院的生存也愈发困难。要想在这趋于白热化的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医院就应当采取更加精细化的管理模式,更加合理分配资源,避免不必要的资金浪费,帮助医院增加更多经济效益,提高医院的竞争力。此种背景下,医院应当借助信息化技术推动医院精细化管理效率,加快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合理化引入信息技术,并且优化创新HIS系统,优化财务核算软件,发挥自动化技术与信息化技术的优势,获取到实效性较强的财务信息与数据。利用这种方式,可以做好成本数据存储、数据收集的工作,及时有效地获取医院各科室的财务信息,并借助信息技术开展财务风险分析,帮助医院制定更加合理的财务管理决策。在医院发生了经济业务以后,能够及时收集相关信息,并记录到明细账目、分类账目中,提高财务核算的综合效率,促进经营业务活动顺利进行,充分发掘信息化技术的优势,提高管理效率,推动精细化管理的有效开展。医院做好财务精细化的管理工作,需要整合医院的财务信息系统,还需要实现与物流系统的连接。结合实际情况,搭建共享成本管理网络平台。结合全成本核算的相关资源,确保集中性。通过不断加强监督管控力度,规避信息安全风险。

四、结束语

基于新医疗体制不断深入与改革的条件下,医院需要将影响成本发生多个环节的因素归纳到成本管理体系中,并且对产生成本的源头进行把控,实现精细化的核算,确保适时控制工作到位。在此基础上,做好全面的考核以及分析工作,确保医院的相关人员可以形成良好的成本控制意识。在对医院成本支出结构进行优化的基础上,贯彻精细化管理的核心理念,实现资源合理化配置的基础目标。结合成本管理的实际情况,提出科学化的成本核算方式,加强成本管控力度。

参考文献:

[1]谢叶国.新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成本精细化管理策略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1(02):50-51.

[2]华海玉.新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成本精细化管理探讨[J].财经界,2020(30):44-45.

精细化管理意见范文6

【关键词】岭南;建筑文化;地理环境

岭南文化偏居我国东南域,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作为一个复杂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体系,它是由多种因素长期相互作用、渗透和结合的产物。与之相应的岭南建筑文化也是受地理气候环境、人文传统等诸多因素影响的产物。它是中国建筑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有着自己鲜明的地域特点。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任何文化都在一定自然环境中产生、发展并受其制约和影响。岭南建筑文化也深深打上岭南自然环境的烙印。本文尝试从岭南自然地理环境的角度来探讨岭南独具风格的建筑文化。

一、建筑文化的含义

建筑,是人类运用一定工具、技术、工艺和自然界的物质材料,经过生产劳动所创造的一种物质产品。即建筑既包括人的建筑活动,又包括建筑活动的成果——建筑的物质产品。因此,建筑文化的基本内涵也应包括两方面:一是指人们从事建造活动的原理、蓝图、计划、程序、方法、设备等;二是建筑物质产品及其反映出的哲学、文学、艺术、伦理、法制等方面的内容,建筑文化则是这两方面内容的总和。建筑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文化”是对“文化”这个属概念的限定,是一个比“文化”的外延更窄,然而内涵更丰富的概念。建筑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符号文化的综合反映。它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它具有历史性、民族性、地方性等特性。

二、岭南地理环境特征

岭南位于我国的最南部,地处亚热带地区,大致包括闽南、广东、海南和广西桂林以东大部分地区。其地理环境的特点是襟山带海。五岭雄峙其北,浩瀚的南海绕其南;阴那山、莲花山、罗浮山、十万大山、六万大山虎踞东西。境内的珠江为封闭式、向心状的水系。这样的山河态势,历史时期构成了一个典型的封闭、半封闭的地理环境,对岭南历史地理的发展影响极其深刻。此外,由于地处热带、亚热带地区,岭南形成了炎热、潮湿、日照时间长的气候特点。

三、岭南地理环境为其建筑文化形成和发展提供的条件

(一)偏居一方利于自身民族文化的积淀

山海阻隔使岭南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位。偏居一方的岭南与中原交通联系困难,受外界的影响小,增加了自身的封闭性,利于形成岭南独特的生活习俗和语言,使岭南的本根文化,特别是民族文化的积淀,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形成浓郁的地方特色。

(二)山海阻隔形成安逸和平的政治环境

山岭相隔也使岭南在历史上,与中原地区相比受战乱的影响小,政治上比较平稳,一直国泰民安,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条件。因而岭南建筑在其本质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影响下始终追寻着一种自然、安逸、平和、浪漫的环境。

(三)临海优势开创文化多元共生的局面

岭南临海的优势很快就被发掘了。漫长的海岸线使岭南的航海业很发达。岭南假借海洋走上与世界交往的道路,增加开放性。航运业带来了中外的通商,使此地一直吸收外来文化和先进技术。岭南成为西方文明与华夏文明交流的窗口。临海优势开创了岭南文化多元共生的局面,为岭南建筑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岭南人开放、兼容、商业、务实和求变化的心态也逐渐反映到建筑观上。

(四)航运通商奠定物质基础

早在2000年前,广州的“海上丝绸之路”已开始,遂成为中国对外的一个重要港口。航运通商使岭南人渐渐富有,为建筑营造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富有的物质基础,使岭南建筑注重装饰;强调装饰的艺术造型作用,脊饰比例高,母题多用岭南常见的风物和与海洋有关题材,民俗性强;强调人口的艺术气派和端庄。门面通常精心雕饰,是重点艺术处理所在。

四、岭南建筑文化受地理环境影响形成的特征

(一)民居类型多元化

从事航海的岭南人很早就接受外来文化,使在岭南文化氛围之中发展的岭南建筑景观自古就表现出强烈多样化、多元化倾向。古代中原地区汉族在南迁过程中带来中原地区先进文明建筑技术;外出经商衣锦还乡的岭南人不仅带回了商品,还带回了域外建筑多姿多彩的平面组合和外观。再加上岭南地形复杂、民族多,所以民居类型繁多。例如粤中的竹筒屋、明字间、三间两廓,粤东潮汕地区的爬狮、四点金,客家的土楼、围垅屋等。这些民居传统建筑都充分糅合了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特色。

近现代岭南建筑受各种文化碰撞和融合的影响更深,愈加追寻着岭南人固有的世俗——兼容和多元的文化性格。现代岭南建筑的不拘一格、回归自然的造型,正是岭南建筑不断发展、充实的例证。

转贴于

(二)古建筑设计体现封建礼教的中心思想

特殊的地域铸就了独特的岭南文化。作为岭南文化组成部分之一的岭南建筑,始终体现着岭南文化特色。封建礼教是岭南古建筑设计的中心思想。中轴对称、方整对称、融合协调是岭南群体建筑布局的主流。村落多以祠堂为中心,按南北主轴,左右对称配置建筑。前有池塘蓄水,后有山林或丘地衬托。村民住宅多为定型化,朴素自然,绕祠堂层层拱卫,并以庭院为核心,建筑绕院环列,由院落组织成巷道,有秩序构成村落,形成了岭南村落的普遍格局。巷道也有主次,纵横有序、网脉清晰。其规划几乎都是血缘宗族之族长根据族谱族规、乡约的宗规组织完成的。

(三)建筑构造形式独特

民居之所以能长期生存,就因其与当地的气候、环境融合。岭南地区属于亚热带气候特征,要求室内通透凉快,此外,聚居者有防御等要求,由此创造了许多岭南传统民居的优良形式,充分利用建筑设计构造手段,达到遮阳、隔热、通风、防风、防盗等物质生活功能要求。

例如岭南商住性骑楼建筑,就是根据南方地区的防雨防晒结合商业经营需要发展而来。其特点是把门廊扩大,毗联串通成沿街廊道,使顾客可沿骑楼自由选购商品。“西关大屋”是适应城镇环境而商业化的需求,把乡村之间两廊的传统住宅改进成向纵、深、高发展。它保持着中轴、中堂、多进的格局。厅之间或厅房之间用天井隔开,大天井常有假山水池和花木盆景。室内外相互渗透,天井给人以安静典雅的气氛,闹中求静、亲切安祥,有利于通风采光。此外,诸如屋檐倾角大,利于雨水倾斜;屋瓦以灰泥紧粘,防台风;建高大石坝,抵御洪水;于屋边系小舟,便于逃生;民居梳式布局,利用冷巷来通风降温等都是岭南建筑解决当地气候环境问题上的独到之处。

由中原南迁的客家民居表现出强烈的防御性,多采用围垅式组合。围垅的平面中心是堂屋,两侧称横屋(横屋数量视家族人口而定),后部加围屋。有的民居四角设角楼称四角楼,客家民居平面封闭、聚居性强。广州传统民居以三间两廊式和平面布局进深大、面宽窄的“竹筒屋”为代表,这些以天井(院落)组合的民居以外封闭内开敞的布局形式较好地解决了湿热地区通风、采光、排水问题,同时避免阳光直射,保持室内空气阴凉。沿海侨乡,由于大家庭逐渐解体,居民转而注重单体住宅的兴建,形成中西合璧的多层住宅。

(四)建筑布局融于自然环境

岭南建筑作为岭南文化的组成部分,自始自终融合于自然环境中。岭南山多、丘陵多、河流多,城镇和村落多结合地形、河流、道路,山势自由布局,靠山面,交通方便,防御设施完善。城镇格局多为不规则,街道多顺应河流和山丘道路走向,曲直相宜。岭南的古城规划巧妙地把建筑与自然融合,使天、地、人道三合为一。如广州的三山五湖等,把城市园林化、自然化。城中的楼、塔、台、城门高耸入云,与蓝天、青山、绿水相映,形成了岭南城市风貌的独特意境。岭南古代城镇村落选址多依“风水”为据,按“龙”“穴”“砂”“水”的四大要素布局,为求“藏得风水”,山水要洄漩、拱卫、开合得体,注意对景、借景,以人体的阴阳五行来处理各种关系,有较强的整体性。这也是岭南人使城镇村落适应环境的特殊的构思方法,考虑到通风、排水、御寒、向阳、供水、安全、运输等人们的物质需要,也考虑到生态美、环境美、景观美的精神需要。

五、结语

当代岭南地处改革开放的前沿,通过港台媒介,西方的先进技术、先进材料和先进的思潮,不断给现代岭南建筑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而传统文化的兼容性、多元性也为其迅速吸收和创新提供了文化基础。玻璃、石材、金属及先进的结构技术,正被广泛的融合进岭南新建筑之中。可以说,随着时代的变迁、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岭南建筑文化必然会受到冲击。但无论建筑材料和技术如何变化,只有符合岭南特定地势、地质、气象、建筑环境等条件的建筑,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岭南建筑。 参考文献

[1]张文和,罗章.文化 建筑文化 传统建筑文化[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4).

[2]梁雪.中国地域文化与建筑的地方性[J].天津大学学报,1997,(5).

[3]陈代光.岭南历史地理特征略述[J].岭南文史,1994,(1).

[4]刘杰.岭南建筑设计发展的社会性[J].南方建筑,1997,(2).

[5]沙润.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自然地理背景[J].地理科学,1998,(1).

上一篇点头哈腰

下一篇因为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