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与朱元思书阅读答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与朱元思书阅读答案范文1
一、挖掘教材,教师创造地运用
一直以来,"教材即知识"的观念束缚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也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导致教师只有照本宣科地教教材,唯教材独尊。但实际上,教材只是"引导学生认识发展、生活学习人格构建的一种范例。"教材只是学生发展和进行师生对话的"中介和话题"。因此,只有转变曾长期固守在教师头脑中的"绝对化"‘"权威化",教材方能以新的方式发挥传递人类文化的功能,才能是教师在使用教材引导学生的交往中有所创造,使学生获得心灵的对话和发展。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巧妙独特的结构,形象生动的语言,别具一格的写法,无不闪烁着作者创造思维的火花。认真挖掘这些地方,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创造性的表现形式和方法,在学习创造的过程中学会创造,无疑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语言,进行创新思维大有好处。在语文课堂上,很多情况下,教师都可以根据新教材的开放性、挖掘教材中的闪光点、空白点,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具体的方法有:
创:创设情景,包括创设问题情景,游戏情景,活动情景。。。。。。人的情绪和情感总是互相感染的,教学活动既是知识、信念的交流过程,又是教师、教材、学生间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要力求挖掘教材中健康、愉悦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并使其产生强烈而积极的内心体验,从而把自己的教育要求内化为学生学习的动机与需要,也就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语文教学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是语文课发挥其独特魅力的优势所在。总之,语文教学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情感教育资源,可以说任何一鸣成功的语文教育家都是调动情感因素的高手,使学生内心真正被文章所蕴涵的美感折服,在情感的震撼、美感的愉悦过程中取得类似核聚变的教学效应。如教《新闻两则》中的"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教学,教师可以采用课件的形式,将学生带入历史上壮观的战争场面,以其壮观的场面体会伟大的壮举。
增:增加学生探索创造的活动。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的脑、手、眼动起来,比如可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演一演,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活动;另外,还可以将课外的文字材料引入课内,起到发展学生语言、加深理解、拓展思维的目的。如教《与朱元思书》时,可以引用《桂林山水》中描写的山水的特点和《与朱元思书》是描写的山水做比较,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语言表达形式,使学生的思维和语言得以发展。
组:重组教学内容,重组学生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每个学生都带着既有的知识和经验进入阅读学习的,在阅读过程中有都会形成并表现出不同的学习特点和方式,而且,学生对新知识、新能力的获得又无不建立在即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可以说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运用自己的学习方式,自主选择。自我构建的过程。
挖:挖掘教材内外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因素。比如教学《背影》这一课中,学生通过读书一定对父亲对儿子疼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感念有一定的体会。但如何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或自身经验深刻领悟呢?教师可以这样挖掘。"文章明明写的是父子浦口分别,为什么偏偏要以"背影"为题呢?"通过问题的激发,加之教师的启发和诱导,和学生渐渐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写父亲的背影。这样,语文学习生活化,课堂才能成为师生共度的一段人生的美好时光。在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过程中,教师应积极拓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视野,努力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把更多思考、交流、展示、尝试、成功的机会留给学生。这也正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目的。
二、启发质疑,教师创造性地引导
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习过程不仅是接受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一方面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在此过程中学生发展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形成了独特的个性并拥有了创新成果。
(1) 预留质疑的时间。教师在出示课题时就课题提问,让学生谈谈看到课题后最想了解什么,或在课文临结课时留出时间鼓励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这些都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
(2) 示范质疑。诚然,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所提的任何一个问题都是独立思考的结果,都应予以肯定和鼓励。教师应通过对问题的精心设计,有意识地为学生质疑做好范例,保证提问效果,寻求问题的最佳结合点,把"问"转化为"思"。并启发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具体来说,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文里找关键点、模糊点、点、疑难点、兴趣点、感情点等有利于激起学生积极思考"点"在最适合时候提问。比如在《岳阳楼记》一课的教学中,如果在教学初始阶段开始问学生:"作者为什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学生会以作者描写景物的心情来回答,把问题停留在表面。如果把这个问题放在课文即将结束时,答案就会覆盖整篇课文(即他们都在政治上受到打击和排挤,表达了作者对藤子京的慰勉之意)。
三、展开想象,是学生创造性地思维
想象是指人脑中已有的表象,经过改造和结合而产生的新表象的心理过程,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行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阅读教学中的一般做法是:
(1)美化"语言点"。在阅读教学中,教学语言对学生的感知、情感、思维的活动起着主导和支配的作用。苏霍胡林斯基曾深刻地指出:"人类教育最微妙的工具-------言语可以触及人的心灵最敏感的角落"。 如上《天上的街市》一课时,在教学初始,便对学生说:"《天上的街市》诗人由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明星,又由明星联想到天上的街灯,再由天上的街灯联想到天上的街市。那么天上的的街市有什么东西呢?愉快和亲切,同时使学生带着一种极大的探究的热情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
(2)找准"发散点"。教师如果能抓住学生想象力丰富的特点。依据教材所提供的"机遇"作为启发想象的发散点,如教《台阶》这篇课文时,可以抓住父亲砌低台阶,嫌低台阶,盼高台阶,造高台阶。启发学生想象父亲为什么,要造高台阶。
(3)抓住"关键点"。抓住教材中那些含义深刻、表达精炼的关键词句,是设计富有想象力的问题的关键。如上《蜡烛》这篇课文,可抓住这样发问,"为什么老妇人不说话,她心里是怎样想的?""老妇人为什么对他们深深一鞠躬?她心里是怎么想的?
四、尝试错误,是学生创造性地思考
尝试错误的阅读是教师从逆向思维的角度切入教学、有意给学生在顺利的思维中"设障",人为设计错误的思路、答案、激发学生去探索、思考、辨析,比较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在发现错误、修正错误的过程中,可以体验成功的愉快。
五、创设情境,使学生创造性地理解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语言材料特性,学生个性特征,巧妙地设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1)再现情境。如在教学《岳阳楼记》《与朱元思书》等写景的课文时,可以用假想旅游的方式,使用多媒体将学生当小导游等方式朗读课文,渲染气氛、为学生更好的理解课好情绪铺垫。
(2)拓展情境。与某些特殊节日相结合,是创设情境的有效手段。如教《芦花荡》一文,正是对学生进行一次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六、角色转换,使学生创造性地体验。
与朱元思书阅读答案范文2
古文比较阅读常见的题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比较内容情节异同。同样写勤奋好学,《张溥握笔生茧》写他反复手抄、手掌成茧、冬日手皲等细节;《司马光好学》就只写他在别人休息时还在学习的情况。
2.比较主旨情感异同。《与朱元思书》与《桃花源记》虽都描写了美丽的自然风光,可感情却不一致。前者表现了荡涤身心的清爽,后者表现了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3.比较人物形象异同。李广和岳飞的爱兵精神是相同的,都将皇上的赏赐犒劳分发给将士;但是方式上有区别:李广断粮缺水时先考虑士兵,岳飞则亲自给受伤生病的士兵调药。
4.比较写作手法异同。《岳阳楼记》直抒胸臆,锤炼出名言警句;《醉翁亭记》含蓄深沉,把与民同乐的济世之情隐含在对醉与乐的描述之中。
5.比较语言表达异同。《岳阳楼记》四字短语成对,朗朗上口,议论精辟,惊世动心;《醉翁亭记》长短交互,骈散间杂,20多个“也”字让音节起伏和谐,文意层次分明。
■
(2014・河南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出师表》)
(二)魏郑公①谏止唐太宗封禅②,曰:“今有人十年长患,疗治且愈,此人应皮骨仅存,便欲使负米一石,日行百里,必不可得。隋氏之乱,非止十年,陛下为之良医,疾苦虽已安,未甚充实。告成天地,臣切有疑。”太宗不能夺③。
(节选自《容斋随笔・卷七》)
[注解]①魏郑公:魏征。②封禅:古代帝王在泰山举行的祭祀天地的典礼。③夺:使之改变。“不能夺”意为无言反驳。
1.下面各组句子中黑体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光先帝遗德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B.引喻失义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亲贤臣,远小人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论战》)
D.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桃花源记》)
解析:A.遗德:已死之人遗留下的德行 以遗(wèi)陛下:给予,馈赠 B.引喻:称引、譬喻 而后喻:了解,明白 C.远小人:远离 未能远谋:长远 D.悉:完全
答案:D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解析:(1)这是一个判断句,主语是“此”。谓语部分有三个词语很关键。诚,确实;存亡,偏义复词,偏于“亡”;秋,时刻。
(2)这是一个假设关系的复句。关联词“则”意思是“那么”。“隆”是多义词,在这里是“兴隆、兴盛”的意思。
答案:(1)这确实是万分危急、生死存亡的时刻。(2)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室的兴盛,就指日可待了。
3.语段(一)中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了三条建议,其中哪一条最重要?为什么?
解析:三条建议指: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亲贤臣,远小人。第三条最重要,因为做到了这一条,正气上升,邪气下降,前两条就容易做到了。
答案:亲贤臣远小人。因为只有亲贤臣远小人,才能做到广开言路,才能赏罚分明。
4.同样是劝谏君主,诸葛亮和魏郑公的劝谏艺术有什么不同?
解析:两人地位不同,劝谏的对象不同。诸葛亮是受了先主托付的股肱之臣,面对的是后主;魏郑公因为面对的是皇帝,说话的方式和语气都要能让对方接受。
答案:诸葛亮:直言进谏。魏郑公:运用比喻委婉劝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洛阳布衣申屠敦有汉鼎一,得于长安深川之下。云螭斜错①,其文烂如也。西邻鲁生见而悦焉,呼金工象②而铸之。淬以奇药,穴地藏之者三年。土与药交蚀,铜质已化,与敦所有者略类。一旦,持献权贵人,贵人宝之,飨宾而玩之。
敦偶在坐,心知为鲁生物也,乃曰:“敦其有鼎,其形酷肖是,第③不知孰为真耳。”权贵人请观之,良久曰:“非真也。”众宾次第咸曰:“是诚非真也。”敦不平,辨数不已。众共折辱之,敦噤不敢言,归而叹曰:“吾今然后知势之足以变易是非也。”
龙门子闻而笑日:“敦何见之晚哉?士之于文亦然。”
(选自《宋文宪公全集》)
[注解]①云螭(chī)斜错:云与螭(兽名,外形像龙而无角)互相掩映交错。②象:模仿。③第:只,只是。
【乙】齐伐鲁,索谗鼎①,鲁以其雁往。齐人曰:“雁也。”鲁人曰:“真也。”齐曰:“使乐正子春②来,吾将听子③。”鲁君请乐正子春,乐正子春曰:“胡不以其真往也?”君曰:“我爱之。”答曰:“臣亦爱臣之信。”
(选自《韩非子・说林下》)
[注解]①谗鼎:天子的宝器。②乐正子春:乐正是古代在宫廷中负责管理音乐的官名,后代便以其祖先的官名为姓氏。乐正子春是春秋时鲁国人,为曾子弟子。③子:你,用来尊称对方。整个句子是一个假设句。
1.两段中都有通假字。甲段中是 通 ,意思是 ;乙段中是 通 ,意思是 。
2.把两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孰何见之晚哉?士之于文亦然。
(2)臣亦爱臣之信。
3.下面各组句子中黑体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与敦所有者略类 画虎不成反类犬
B.众宾次第咸曰 山顶千门次第开
C.胡不以其真往也 胡不见我于王
D.臣亦爱臣之信 爱莫能助
与朱元思书阅读答案范文3
文言文阅读是各地中考语文必考内容之一。纵观历年来各省市中考语文试卷不难发现,不管是课内文言文还是课外文言文,字词考查必不可少。因为我们只有准确地掌握文言字词的意思,才能正确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品的思想情感。文言文众多字词出卷者如何选择拟题其实也有规律可循。字词考查设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由于古今词义的变化而导致词的古今异义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形:①词义扩大②词义缩小③词义转移④古今义完全不同。
【例题讲解】
词义扩大
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含在今义之中。例:
①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渡荆门送别》
②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愚公移山》
“江”、“河”在古代一般专指“长江”“黄河”,而现在已成为河流的统称,词义比过去扩大了。
③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城”本义是“城墙”,后来城墙内外的地区也叫城;现代城市即使没有城墙也叫城。
词义缩小
古义大于今义。汉语由于词汇的发展变化,数量增加了,分工细致了,词义也就缩小了。例: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
②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石壕吏》
“妻子”在古代指妻子和儿女;今仅指男子的配偶。“致词”古义是“对……说话”,今义是指在举行某种仪式时所说的勉励、感谢、祝贺、悼念等的话;词义比古代显然缩小了。
词义转移
指一个词原主要表示甲概念,后转移到表示乙概念。例:
①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师表》
②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龟虽寿》
“涕”古指眼泪,今指鼻涕。“烈士”本指抱负远大、建功立业的人,今指为正义事业而献出生命的人。
古今义完全不同。例: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出师表》
“卑”指地位低,“鄙”指见识浅;今指品行恶劣。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
“绝境”,古义是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是山穷水尽、没有出路的境地。
【答题技巧】
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词一般在课文注释中均有解释,因此我们平时在学习文言文时应该认真阅读注释,比较它们的古今差异,并对照上述词义变化规律分类整理,加深记忆。临考时要看清试题认真回忆。弄清类型,切不可想所当然,望文生义。
【实战演练】
一、解释下列句中线的字词。
1.患其塔动《梵天寺木塔》
2.默而识之《论语》八则
3.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狼》
4.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赵普》
5.稍出近之《黔之驴》
6.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
7.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使楚》
8.其实味不同《晏子使楚》
9.语时了不悲《人琴俱亡》
10.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11.虽人有百手《口技》
12.录毕,走送之《送东阳马生序》
13.池非不深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4.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
15、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
16、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与朱元思书》
17.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18.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曾刿论战》
19.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
20.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曾刿论战》
21.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
22.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
23.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24.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出师表》
二、下面哪两组句子中画线的词的意义相同?()()
A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岳阳楼记》)
媵人持汤沃灌。(《送东阳马生序》)
B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
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
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D山间之朝暮也。(《醉翁亭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E而乐亦无穷也。(《醉翁亭记》)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愚公移山》)
(2008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语文试题)
三、选出下列画线词含义相同的一组()
或遇其叱咄(《送东阳马生序》)
或王命急宣(《三峡》)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2008年广西南宁市中考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与朱元思书阅读答案范文4
关键词:多媒体情境;语文创新教学;阅读教学;个性化
中图分类号:G632.0 ?摇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7-0215-01
一、创设多媒体情境,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两千多年前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学习为乐,能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可以促使学生持续主动地进行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培养学生兴趣入手,要善于创设情境,通过先进的多媒体教学,展示动态的图片,生动的故事,优美动听的音乐和富有激情的导语,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调动学生的认知感官,使他们兴致勃勃,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在具体的美文教学中,可根据文章内容选配不同背景音乐,从而可以引导学生尽快进入情境,促使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比如可用充满神秘色彩的印度舞曲配合《观舞记》,用欢快明丽的松林清溪之曲伴读《与朱元思书》,用电影中的视频再现《木兰诗》,用往昔环境美景和今昔环境图片对比来解读《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用雄浑厚重的歌曲来感受《黄河颂》的气势等等。学生们伴随着音乐和影像很快进入学习情境,智慧的火花不断点燃,思维发散的广度和深度不断递增,从而不知不觉进入课文,与文本进行沟通,去唤醒沉睡的文字生命,去解读文字后面的奥秘。
二、利用多媒体手段,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
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因而,教师必须改变课堂教学中“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充分相信学生,把学习主动权交出去,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自学,去探索,去感悟。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显示文本中的一些关键词,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品味,老师不直接解答,学生可以在小组中讨论交流,之后每个小组选位代表来总结这组的观点和想法。以此让同学们互相启发、互相吸收、互相补充、互相纠正,鼓励他们勇敢说出自己的想法,不求一致答案,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必要的时候我们可以借助点拨的方式来推波助澜,让学生沉醉在艺术体验的王国里,或发自内心的微笑,或伴有泪水的哭泣,或震撼心灵的义愤。此外,还可以借助牵移法,让学生带着生活的体验走进文本,去体验课文中所表现的人、事、物,使学生的个性思维和个性品味得到更充分的发挥。让生活走进阅读,让阅读亲近生活,生活和阅读相接,阅读优化生活,生活验证阅读。
三、引导学生参与,优化作文教学
语文教育的目标在于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植其欣赏作品的能力,训练其写作技能。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们要学会用课文教,而不是教课文。”于是我们在课堂中引进一种作业叫随文练笔。这里边的内容非常广泛,篇幅短小精悍,当堂可见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视听工具,使学生在优美动听的情境中获取丰富的感性材料,感受艺术魅力,从而引发学生对其内容、主题、意境的联想,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例如我教《春》这篇课文,通过多媒体展示春天一系列图片“通过盼春图,绘春图里的春花、春草、春雨”来感受春天的美。之后再配上一段婉转动听的音乐,里面有婉转的鸟鸣声,有和煦的清风声等等,同学们不知不觉完全沉浸在美丽的大自然中。音乐结束后,全班同学自由发挥,畅谈自己的想象,由此扩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接着讨论,每人练说,之后下笔成文。有的学生写道:春天是爱。天空将阳光和雨露慷慨地散布于大地,一切的生命接受了无限的恩赐,并且,这爱是无私的,不求回报的。有的学生写道:春天是生命。枯干的野草开始萌发,蛰伏一冬的动物开始活动,人的生命在这个季节也更加显露出张扬的个性……整个世界加快了生命的律动。还有的学生写道:春天热情奔放,它像一首青春舞曲,用旋律和节奏演绎着激越和雄壮,每一个音符都是心灵的绽放,火一样地燃烧,雷一样的轰鸣。
与朱元思书阅读答案范文5
【关键词】 初中语文 问题设计 教学策略
相当的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喜欢采用提问法的教学方式――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出现的诟病是“动不动就提问”,或是提问的问题“浅、杂、多、乱”和“无用”――虽然其它学科课堂教学中也有类似情形,但以语文课堂教学尤甚,令学生生厌,起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和效益。那么,正确、科学和合乎初中语文课程理念的问题设计应是什么样的呢?
一、为突破教学难点设计主问题
《土地的誓言》一文是“东北作家群”之一的端木蕻良在“九一八”十周年之际写的散文。此文抒发了难以遏止的思乡之情,对故乡的土地发出了自己的誓言。从文章题目看是对故乡土地发出的誓言,主体内容在第二大段的后半部分,但作者却用了大部分的篇幅写自己对广大关东原野的热烈而深沉的热爱,以及故乡美好的生活留给的记忆。很多学生不易理解,我就依此难点设计了一个主问题:作者对土地发出了怎样的誓言,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篇幅写自己对广大关东原野的炽痛的热爱以及故乡美好生活留下的印记?围绕这一主问题,师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到文中一浪高过一浪的感情波澜在作者发出誓言时已达到了。很显然,文章大量的篇幅是从感情上为誓言的决心而蓄势,从内容上为发出誓言作铺垫。
二、依据学生的学情设计主问题
我们要换位思考,时时处处为学生着想,把自己的阅读思路转化为学生的阅读过程,把自己的阅读感悟转化为学生的内化体会。因此教师必须将阅读策略转化为阅读教学策略,让学生“虚心涵咏,切己体察”,感受言语生命的活力,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如鲁迅先生的《社戏》一文,以“我”看社戏的经过为中心情节。一般的教学设计多是按照小说的三个要素梳理情节结构,然后分析人物形象,赏析景物描写。这样的设计,难以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我在将本文的情节从“事情”的角度概括为“随母归省――钓虾放牛――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归航偷豆――六一送豆”八段情节以后,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情感特点、兴趣特点设计了两个主问题:你读哪一段情节觉得最有趣味,说说理由。你认为文中那个段落或句子写得最精彩,说说理由。因为文中有很多充满童真童趣的情节可以调动学生童年生活的体验,触动了学生的兴趣点,情感点,因而学生们说得兴味盎然。主问题设计的切入点、难易度要紧扣住学生的认知点、兴趣点、情感点,教学才可能是高效的。
三、从关键词或关键句入手设计主问题
张晓风的散文《行道树》的结尾说:“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这一句是全文点明题旨的话,也是对全文内容的收束。我就从这句话中的关键词“忧愁而又快乐”入手,设计了一个主问题:行道树为何忧愁,又为何快乐?从文中找出语句来理解。通过这一组相互矛盾着的关键词,学生深入研读文本,理解行道树忧愁和快乐的真正内涵,从而深入理解了行道树在奉献中快乐着的奉献者形象。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一文的第一段末句说:“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句领起了下文中的第二、三段,在文中起到总起全文的作用。可以扣住此句设计一个提挈全文的主问题:下文中那些句子写了奇山,哪些句子写了异水,作者是怎样表现他们的“独绝”的?
四、注意课堂提问的形式变化
其实这个问题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心时都很清楚,这就像再好吃的东西如果吃多了也会觉得不好吃一样。课堂提问的形式在原则上是师问生答,从而控制一节课的节奏。我这里给大家介绍一点自己的做法。⑴追问型,就是把所传授的知识分解为一个个小问题,一环扣一环系统地提问学生,例如我在讲授《山中访友》一文时设计了这要的一些问题:作者到山中访问了哪些朋友?作者是如何称呼这些朋友的?这些朋友都具有怎样的品质?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⑵互问型,互问是由学生提出问题、回答问题、你考考我、我考考你的教学活动。我通常在古文教学中采用这种方式,因为古文教学有大量的记忆性问题,而知识点学生也比较好找;⑶开拓型,用于训练学生运用学到的基础知识及原理进行创造性思维。例如我在教《紫藤萝瀑布》一文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我们分析景物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学生通过对分析过程的总结得出了结论:先从作者描写的角度如视觉、嗅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分析,再从描写顺序入手,看作者的观察点,然后再分析作者的文法如修辞、句式等。
五、由浅入深,化难为易
与朱元思书阅读答案范文6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提问;反馈策略
一、对学生回答不够深入之处,引导探究
课堂中教师常会向学生抛出大量的问题,而问题大都只是以事实为基础的,师生之间虽互动频繁,但通常就像照本宣科,缺乏思维的深入,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提问反馈不是一下子给出答案,而是层层深入,不断地追问,就能为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加深思维过程服务。如鲁迅的《孔乙己》,文中有多处出现“笑”字,这个“笑”字实际上是作者精心构思的“文眼”。有位语文教师围绕“笑”字展开教学,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师:孔乙己一出场,有一个字伴随他,这是哪个字?
生:“笑”。老师渐续追问:为什么“笑”呢?孔乙己有哪些可笑之处?
师:仅仅这些吗?还有更深层的原因吗?
师:孔乙己就是在讥笑中悲惨死去了,那么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师:我们读了《孔乙己》非但笑不出来,心里还有隐隐作痛的感觉,这是为什么?
师:鲁迅先生对他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教师正是抓住这个“笑”字设疑提问,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发掘文中所蕴含的深意。这些问题处处问到点子上,各个都能激起思维的波澜,“笑”的问题研究透了,学生对全文也就研究透了。教学中,教师层层深入地反馈引导,可以鼓励学生思考、探究,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探究学习;还可以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培养发现、创造、表达、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使学习成为思维的探索、创新的过程,从而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对学生回答意外生成之处,点石成金
1.抓住意外,适时带动求异
常言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对世界都有独特的感悟和理解。因而在我们的课堂中经常会出现不一样的声音。它们与教师的预设可能有出入,但能让我们看到不同的思维、不同的见解,教师应珍视这些不一样的声音,顺其自然,因势利导,智慧地给予反馈,鼓励学生不同观点的碰撞。如一位教师教学《与朱元思书》,分析到“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时学生提问老师:我认为这里有问题。
生:(思索、讨论)孔乙己很让人同情,但想到他自己的懒惰,死要面子,自欺欺人,又很气愤……
教师抓住意外因势利导师(追问):什么问题?并且表示:这位同学很善于思考,其他同学怎么想的?就这个问题,大家讨论讨论吧!……
教师对这“半路杀出的程咬金”,没有强硬压制,而是充分利用教学过程中的“意外”,以巧妙的角度引导,打开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发表自己的见解,使他们的创造力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同时,学生的质疑能力、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也大大地得到了提高。可见,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就要充分利用学生理解课文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矛盾、分歧点,搭设平台,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讨,从知识注入转为思想沟通,从单向吸收转为多方面交流,从而提高品读的质量,获得品读的乐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抓住意外,生成精彩
课堂教学不可能是近乎完美、滴水不漏的,在课堂中常常会出现教师事先难以精确预料的问题情景和偶发事件,经常会有与课堂预设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意外情况发生。面对这些有价值的“节外之枝”,教师如能独具慧眼善于捕捉并巧妙运用于教学活动中,就能使课堂生成“未曾预料的精彩”。如教学《秋天》时的一幕:当老师请同学们尽情想象,描绘出诗歌中一幅幅生动鲜明、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课堂气氛一下子热烈起来,学生迫不及待、七嘴八舌地开始了“脱口秀”。)
当老师顺水推舟,让学生来试一下!教室里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学生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灵感如泉涌,汩汩而出。
一堂课下来,除了让人感到欣慰外,也让我的内心震动不已。这是一次偶发的行为,也是一次比较成功的行为。教师在课堂上,要随时随地地抓住各种课堂契机,营造氛围,激活课堂,让学生时时处于创新与生发的机制之中,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点燃思维的火花,让学生率真的思想与张扬的个性跃然课堂,让他们的灵性在“笔在纸上快乐地蹭痒痒”般的想象中自由飞扬。
三、对学生回答不够理想之处,延时评价
在一般情况下,人们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新颖、独特、有创意的见解常常会出现在思维过程的后半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过早地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反馈,容易助长学生浅尝辄止的学习心理,形成一种思维的惰性,而且也会阻断了学生的探究与思索,扼制其探索的欲望,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对学生的回答不及时作出评价,有意延长反馈时间,有时能起到及时反馈不能起到的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有经验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东西有意留下不讲。”这样能让学生进一步地进行思索,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参与表现的欲望,让他们就问题展开自由的讨论,互相取长补短,形成正确的观点。教师灵活地变终止型的句号评价为探究型的问号反诘,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他们精神世界迸发出了“深刻”、“精彩”和“独到”,他们的解读面越来越广,回答的点也越来越丰富,挖掘出了文本深处的东西。这些,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也是教师的一个大脑所望尘莫及的,更是教师的任何事前设计所无法预见的。这种延迟便是对学生个性的一种尊重,学习差异的一种关注,教师适时给予学生他的期待可使学生产生重新思考问题的意愿和愿望,从而自觉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寻找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渠道。
参考文献:
[1]刘显国.反馈教学法(中国当代著名教学流派).首都师大出版社,201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