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末日谣言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末日谣言范文1
2012年12月22日,太阳照常升起,天没有“崩”,地没有“裂”,洪水没有“滔天”,“世界末日”谣言不攻自破,被证实是一个耸人听闻的超级大谎言。
两年前,因为电影《2012》的热播,网上遂刮起了“玛雅人预言太阳纪结束地球毁灭”的谣言风。尽管国内外许多权威机构如美国NASA官方网站、中国科学院等,都已多次辟谣、反复说明,玛雅人后裔也一再重申,所谓的“世界末日”传说源于西方的误读,玛雅文明中根本不存在“世界末日”这一观念。然而,仍然有不少人对“末日预言”深信不疑。随着12月21日临近,谣言愈演愈烈,严重干扰了公共生活。比如,12月5日,上海8个区共接报25起民众在居民家门口宣扬“世界末日”谣言的警情。此前,南京还发生一女子因听信“世界末日”传言而卖房捐款的荒唐事。
民意中国网曾做过一个调查,结果显示,17.9%的受访者承认传播或转发过谣言,56.2%的人表示,在事实真伪还不明确的时候,不会转发消息给朋友,但也有17.0%的人表示会转发,18.9%的人表示不好说。为什么谣言能广泛传播?调查中,受访者给出的首要原因是“权威部门不能及时准确信息,致使信息不透明”(73.1%),排在第二位的是“从众心理所致”(58.6%),排在第三位的是“对谣言缺乏判断能力”(58.3%)。其他原因还有“一些媒体传播不负责任”(56.0%),“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推波助澜”(50.1%),“有些谣言一定程度上符合人们的心理预期,人们愿意相信并传播”(49.5%),“一些人缺乏对真实世界的认识,不具备常识判断能力”(47.8%)等。“世界末日”谣言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态度】“谣言止于智者。”面对谣言,人们总是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理去跟风。所以,我们在面对一些奇谈怪论或者是“极端”谣言的时候,要多一些理性判断,少一些跟风炒作。虽然“世界末日”纯属谣言,但是你生命中的每一天都是珍贵的。如果我们把每一天都当作珍贵的一天,珍惜遇到的每一个人,做好每一件事,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人生就不会留有遗憾。
末日谣言范文2
表盘上数字归零,沙漏重新开始下落,日历毫不客气地翻过了2012年12月21日这一页,玛雅人的“末日”预言不攻自破。其实,“末日”预言更多不过是人们茶余饭后的消遣,但由此却在无形中给社会各方各面带来了某种或好或坏的效应,且在经济方面的表现尤为明显。
自有记载起,人类一直经历着最原始的生命进化历程。人类赖以生存的这个星球间或爆发的威力,让人们对不可预知的未来感到不安和焦虑,所以,“末日”预言的传播引起了人们对“生命终结”问题的过分关注,总在忧心忡忡,担心有一天太阳是否真的会不再升起。
在全球经济危机萧条的大环境下,某些居心叵测的社会不安分子、不法商家妄图利用“末日”预言来蛊惑人心,在科学家们竭力为“末日传说”辟谣的同时他们传播了世界将“停电3天”的谣言。鉴于此,一些不理智的单位和个人还做出了可笑的行动:西安某学校的官方微博贴出了末日放假通知;某公司给员工放假,并发放末日遣散费;受好莱坞影片《2012》的影响,“末日船票”的贩卖也开始在互联网上掀起波澜,船票的价格从几元钱、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民众纷纷抢购蜡烛、火柴,准备干粮,尤其是保质期长达25年的加大号罐头更是被抢购一空;进行末日房产捐赠,末日避难等过激行为接踵而至。随着2012年12月21日的逼近,一些人开始变得极度不安起来,部分民众将最近国内外发生或预测的地震、洪灾等自然灾害与末日预言联系起来,认为这些都是末日前兆,末日来临已是注定之事。
尽管如此,但笔者仔细思考之后发现,经济在末日预言的推动下产生了不可思议的变化:蜡烛、罐头等这些平日里销量平平的产品的需求量急速增加了,不仅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凡是与“末日”沾边的商品,都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畅销品;还有由于人们对于末日情结的强烈好奇心,让《2012》这部商业大片的投资者获得了不菲的资金收入,同时因其而大卖的“末日船票”,不论购买者是出于何种目的,但这无疑为“船票”的经营者带来了利润。与此同时,末日预言为旅游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玛雅文明的发源地墨西哥利用末日预言的噱头,打造出了丰富多样的“末日旅游年”,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众多游客,促进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比加拉什,一座距离玛雅遗迹几千公里外的小山村,因有传闻说外星人会在21日乘坐不明飞行物,进入到这个村庄,进行“人类掠夺”,于是大批UFO爱好者涌入村庄,为这个村庄的旅游增添了不少活力,有效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
每一次历史的革新都会给各国的经济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每一个细小的震动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改变。人类文明是建立在科学不断战胜愚昧的基础之上,虽然一个消失万年的玛雅文明为科技高度发展、经济迅速腾飞的时代打上了“末日”的烙印,催生了很多与末日预言相关的产品产业,但是抛开谣言的消极因素,其对经济发展还是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也为忙碌中的人们带来一个沟通交流的机会,很多人可以借“末日”之名向对方表达自己的祝福,拉近人们间的距离。如此说来,“末日”也并非一无是处。
末日谣言范文3
灾难预警与“死的本能”
当我们觉得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不久的将来要遭到难以想象的挑战(如冰山融化、海啸和地震等),越是会自暴自弃,长时间沉浸在这种消极的心境当中。一些人甚至会期待末日的来临。随着末日谣言四起,一些人还会产生“末日心态”――任何负面的东西都容易让他们联想到终结,既不能安心于当前的事情,又不能下定决心去开始新的生活。总是活在犹疑、后悔和回忆当中。
从进化论的视角来看,人的潜意识对灾难有着极大的敏感,这种对未来的“灾难性”设想是人类在演化过程中逐渐习得的。在原始社会,生存环境极其恶劣,往往一个小的失误便会让人落入死神之手。只有对灾难做出预期,提前做好准备,才能够获得更多的生存机会。而没有这种预期的人,在灾难来临的时候就会有生命危险,这个种群也会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因此,把草丛中的声响设想为危险物临近。远比设想为风吹草动等自然现象要安全得多。自然,这也就成了我们的思考模式之一。特别是在西方,末日论、末日预言一直是其宗教文化的一部分。而世界末日论也符合人类的这种预警本能。世界末日的场面则是人类根据经验把各大灾难场景联系起来想象而成的,并赋予其宗教意义。“危言耸听”虽然在进化过程中增加了人类的生存几率,但在今天,过多的末世预言也增加了我们的心理负担。
如果从人的本性上来看,这种对“灾难或毁灭”的恐惧或欲望则是一直存在的。弗洛伊德曾将其命名为“死的本能”,就是每个人身上存在着的一种趋向毁灭和侵略的本能。当然它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破坏、伤害、征服和攻击等。死亡作为一种自我毁灭的本能冲动除了投射到自身之外,也可能投射到其他人或者是外部世界,战争是这种本能的表现之一。一些人相信末日将至,甚至对末日怀有期待,除了的原因外,也是这种强大的毁灭本能的体现。这种对“毁灭”的恐惧或者是期待。会推动其参加各种支持活动,并坚定末日将近的信仰。
为什么人们会相信预言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也有很多预言家提出关于世界毁灭的预言,人类均已安然度过,说明这些预言大都没有根据,那为什么如今的预言家还是会有众多的追随者呢?
心理学家费斯廷格发现,即便预言中的“末日”来临,世界没有毁灭,这并不能改变那些坚定的信仰者对上帝的追随,他们反而变得更加坚定和虔诚,还会认为世界没有按原计划毁灭是因为他们迎接死亡的虔诚态度感动了上帝。
费斯廷格认为可以用“认知失调理论”来解释预言信徒的奇怪行为。当人们的行为和认知发生冲突时,会产生矛盾,那么为了协调以达到统一。人们则会改变行为表现或者认知方式。当预言信徒的预期落空时,因为之前的行为已经无法收回,所以他们只有改变对这个事件的看法,比如:上帝被感动了才没有降临灾难。同时也会有部分人内心产生了动摇,从此不再相信末日预言。
当然人们并不会凭空相信一个传言或者信息,费斯廷格认为,要使人们接受一个虚假的预言,有几个条件:首先,预言要符合人们原来的知识体系和信念,比如存在一个公正的上帝,并适时出现拯救人类:其次,需要接受预言者,并参加支持预言的相关活动(个人卷入的程度越高,为这项活动牺牲的越多,就越相信预言的真实性);第三,要维持信仰。还必须有社会的支持,或团体内部成员的相互支持,以相互强化彼此的信念。
当预言失败,之前的信念受到撼动,那些卷入度高的人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甚至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参与活动,而那些半信半疑者则可能会把这段经历封存起来,永远退出活动组织。
如何看待末日预言
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真正让我们恐惧的只是恐惧本身。”由未来的不确定所带来的恐惧,更是无法消除的,但除了恐惧,我们能做的更多。有一个小故事:有人听说死神将要带走城里的100个人,他在夜晚来临之前奔走相告。希望大家留心。可是第二天早上却发现死神带走了1000个人,他质问死神怎么不守信用,死神平静地答道:“我从来不超量工作,而且也确实准备只带走100个人,可是恐惧和焦虑带走了其他的人。”可以看出恐惧比死神更可怕,因为情绪可以传染并迅速压垮我们的意志。因此,我们需要学会以平和、从容的心态去面对一些我们不能掌握和不能预测的事,坦然接受,进而积极地面对,努力改善自己,这才是明智之举。
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产生谣言和辟谣是推动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动力。比如,针对预言中常提到的太阳活动异常。英国著名天文学家乔斯琳・贝尔,伯内尔指出:太有11年的活动周期,而过去的太阳活动起伏也没有对地球造成什么大的影响。最新研究显示,太阳目前所处的活跃期峰值与过去相比还不算高。至于“地球磁极可能再次出现倒转”也没有必要担忧,拥有漫长生存历史的人类过去也经历过这样的地磁倒转,并未因此灭绝。如果我们有更多的信息支持并深入了解这些预言的来源,就知道这些基于猜测的小概率事件,不值得期待。
末日谣言范文4
在专刊出版之前,我们对中国有代表性的自主品牌企业进行了密集访谈,主题是“对2012年的思考”,在各种难点与希望胶着的时刻,他们的所思所想,无疑是一份珍贵的历史记录。
访谈过程中,不难发现他们对以往的发展路径进行了深入的再思考,将“转型”作为2012乃至未来很长时间的前进方向。如果梳理企业的思路,较之扩张期,最大的差别在于,“在这个整体车市微增长的时代,部分自主品牌企业所积累下来的品牌分散、产品平台过多、渠道应变能力差等问题开始暴露,他们在2012年纷纷调整,进入了沉淀期。比亚迪开始了内部的变革之路,奇瑞、吉利已经在做新一轮的深度调整,东风调整了销售思路,在自主领域开始发力,一汽、上汽的自主板块也开始转变策略。”(见本刊封面故事)
六年前的2006年,“两会”将自主创新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之初,本刊首次推出“自主品牌年度车型评选”,质疑者有之,不以为然者有之,彼时,这个群体刚刚经历了2005年的异军突起,期待着“跨越式的发展”,但社会对其的身份认同尚模糊不清,从品牌与品质角度仍处于“寂寞期”的自主品牌,又如何登上“年度车型”的宝座?凭其微弱的影响力又怎会成就一个有影响力的评判?基于对这一群体的理性观察,自2006年,本刊就喊出“爱我中国车”的口号,我们坚定相信,自主品牌,特别是经过专家严格评审,登上这个榜单的自主品牌企业,是中国汽车最宝贵的力量。
六年不过一瞬,六年来这份榜单证明了它存在的价值。虽然上榜的企业及其车型不断更迭,有的几经努力依然铩羽而归,有的大起大落沉浮不定,有的出人意料成为黑马,有的不断突破更上层楼,但这个评选本来就不是一份礼物,也不是要为这个群体树碑立传,而是要为社会评价这一群体,为企业评价自己提供一个坐标系。仔细研究这七届的评选结果,就能够把握这些年来自主品牌的商业脉络,这个群体的成形与成长。
末日谣言范文5
怎么办?怎么办?我还没有给外婆过60岁生日,还没和同学聚会呢,还没赚钱养父母呢……这一切的一切都来得太突然,我还有许多事没做呢!快快快!什么也不要管了,我要在最后的时间里完成我最想做的事情。我看了看表,还有19小时55分钟,抓紧时间。来到房间,我快速拿出珍藏版四大名着来到楼下水果店。和往常一样看到了那家的小孩,那家小孩甜甜的叫了声:“姐姐好!”我微笑的也朝他笑了笑。”记得那一次,我拿着一本《红楼梦》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那小孩看我手上拿起一本崭新的书,心里也滋滋地跑过来羞涩的对我说:“姐姐,你……你能不能……借我看一看你的书啊?”他用那不标准的普通话支支吾吾地说了起来,我知道,他们家是从外地来的,辛辛苦苦开了一家水果店,便对他说;“下次给你买的一套珍藏版的吧,这本书,我还没有看完呢!”“不,不,不,那太贵了,我只想借本书看看!”唉,这么小就酷爱学习,我怎么能不买给他呢!所以一向守承诺的我今天来履行诺言了!我把四大名着送给了他,他立刻心花怒放,嘴里一直喃喃道:“谢谢!”
我没来得及说“不用谢”,我就看了看手表,什么还有16小时,怪了,时间怎么这样快。我又要做下一件事了!
回到家,开了电脑,上了QQ。打开同学群,输入了一行字:同学聚会,快速到操场集合,举行party!30分钟没到,收到这条信息的同学全都来了。他们穿着各式各样的零食。我们唱啊跳啊,吃啊喝啊!各叙各旧!可是突然不知为什么,大家放下了手中的零食,一屁股坐在了地上。其实,大家都知道自己活着的时间。我的眼眶湿润了,我是多么舍不得同学啊。是谁在我落魄的时候,带我走出重重黑暗?是同学。是谁陪伴我走过哪些略带苦涩的岁月?是同学。是谁用那如春风般温暖的话吹拂我浮躁的心?是你们,我的同学。我终于忍不住了,把藏在心中的不舍~痛苦化为珍珠般的眼泪,眼泪“滴滴答答”落到了地上,同学们也忍不住了,眼泪如流水般从脸颊落下,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可在这生离死别的时刻,谁又忍得住。擦干眼泪,因为我还有事要做,我要给奶奶过60岁生日。我又看了看手表,还有6小时,时间不多了。我加快了脚步,来到蛋糕房买了一个大蛋糕,以飞一般的速度来到了奶奶家,我强忍笑颜,让自己看起来很高兴,奶奶见我来了,拥抱着我说:“我的小孙女怎来了,还带着一个大蛋糕!”我不好意思挤出了一个笑容甜甜地说:“奶奶,我来给你过生日,你看您一生的道路坎坎坷坷,到了晚年,你的孙女还没给你过生日呢!”“好吧好吧,看来我的小孙女长大喽!”看奶奶笑得那么欢,我高兴极了。可是奶奶殊不知,马上就是世界末日了。上面也别管了,先让奶奶吃蛋糕。我再一次看了看手表,完了,还有1小时。我还没和妈妈爸爸告别呢!
于是,我又“飞”到家里。躺在妈妈爸爸的怀里,什么也不说,等待着末日的到来。“3、2、1。”“啊”我大喊一声。随即又传来了一阵欢笑:“哈哈,我还没死,什么雅玛人的预言啊!都是假的,末日爷爷也没来嘛!只是虚惊一场!”我庆幸道。
末日谣言范文6
很多人都看过美国好莱坞的灾难大片《2012》,其中面对地球毁灭的难关,人们选择登上提前秘密打造的“诺亚方舟”大船上,以此躲避灾难。
最近,浙江义乌商人杨宗福异想天开,打造出中国版“诺亚方舟”—— “Atlantis(亚特兰蒂斯)”球形密封应急救生舱,已经接到了21件订单。
“消费末日”热潮骤起
按照杨宗福的构想,“亚特兰蒂斯”可以让人们在火山爆发、地震海啸、洪水泛滥、核辐射等灾难发生时逃生,并可以依靠救生舱内的补给,在“世界末日后的新世界”生活一段时间。
这样一座“能救命的球状房子”,根据材料的不同,售价在100万至500万元人民币之间。这虽然远远比不上电影《2012》里10亿欧元的方舟船票,但也可谓价格不菲。在这个直径4米,自重6吨的圆球里,安装了安全座椅、瞭望系统、通风系统、卫生间,还有食水补给和急救设备。杨宗福认为,每个救生舱可以让一个三口之家维持10个月到一年。
杨宗福的生意并非孤例。随着2012年冬至这个“玛雅人预言”的“世界末日”日益临近,“消费末日”或者说寻求全球性灾难发生时的逃生和生存方案,在近几年成为一种有些另类的风潮。形形整合了最前沿科技的“末日避难所”粉墨登场,一些已经建成实物的“避难所”,更是被富人买下,成为一种“留后路”的方式。
在美国堪萨斯州,开发商拉里·霍尔就将废弃的导弹发射井改造成地下多层豪宅,以“世界末日逃生之所”的名义出售。由于冷战时期兴建的导弹发射井充分考虑了苏联以核武器突防的可能性,因此至少在抵御核攻击方面没有太大问题。到2012年春天,已有4位买家为入住这座独特的避难所付了钱。
而几年前电影《我是传奇》的热映,以及后来电脑游戏《植物大战僵尸》的流行,也让“丧尸泛滥”成为一种流行的“末日猜想”。在国外举办的“丧尸防御工事大赛”上,若干整合了建筑、农业、军事等领域最先进技术的“现代堡垒”,让观者大呼过瘾。虽然赛事本身颇有些调侃意味,但一个看起来虚无缥缈的威胁,却能让不少聪明的头脑严阵以待,也说明“消费末日”的群体或许并不在少数。
“末日”传言此起彼伏
在这种席卷全球的“消费末日”风潮背后,是在网络上层出不穷的“末日预言”。而这些言论,其实是人们对担忧未来的一种折射。
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对于“世界末日”的说法一直持反对意见,他告诉记者:“自从2010年3月我注册微博以来,我已经遇到了不少和‘世界末日’有关的‘神秘预言’。仅仅在天文学领域,‘超级月亮’、近地小行星,乃至超新星和黑洞,都有可能成为网友编写‘预言’的素材。尽管网络上关于世界末日的‘预言’层出不穷,但如果运用科学来分析,我们就会发现这些言论的荒诞不经之处。”
举例而言,在2011年春节前后,网上曾有一条流传很广的谣言:“澳大利亚天文学家卡特博士发现,猎户座α星(参宿四)已经走到了生命的终点,将在2012年以前爆发成为一颗超新星,让天上出现两个太阳。”在当时,不少网友都担心这与玛雅人预言的“世界末日”,或者电影《2012》、《神秘代码》中的场景相合。但事实上,澳大利亚专家的原话是:“猎户座α星可能在从今年开始的100万年内爆发成为一颗超新星。”很显然,最开始发出这条流言的网友至少是犯了断章取义的错误。
发生在同年5月的一个事例也颇为典型,当时,广州电视塔上方出现了酷似里约热内卢基督像的阴影。一位网友拍下照片,随即发表了一条担心世界末日即将到来的微博。但这个看似神秘的“末世预兆”,很快就被证明是光的散射现象与电视塔的特殊外形共同完成的杰作。
在著名科幻作家星河看来,与“世界末日”相关的种种“预言”在网络上流行,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因于2009年底上映的电影《2012》。他说,近年来,几乎没有哪一部灾难科幻电影,能够像《2012》这样,给公众带来如此巨大和深远的心理冲击。这部电影以“玛雅古历”等传说为基础,再加上逼真的视觉效果,让大部分观众都认为世界末日真的会在2012年冬至到来。事实上,《2012》本是一部相当优秀的科幻电影,但科幻电影毕竟不等同于现实。
未雨绸缪方为关键
既然“末日预言”不靠谱,为什么仍然有许多人对“消费末日”趋之若鹜?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名科幻作家吴岩认为,关于“世界末日”的言论近年来能够在社会上找到市场,可以归因于人类对未知事物天生的好奇心。他说:“高度发达的现代科技仍然有其局限性,在遇到科学无法解释的现象的时候,人们自然就会转向‘预言’一类的超自然观点。随着科学的发展,很多预言已经被逐出了它们原有的‘领地’,但它们仍然有自己的市场。”
事实上,仅仅在13年以前,诺查丹玛斯的预言诗集《诸世纪》就被人们从故纸堆里翻出来,并且让世界各地的不少人担忧了好一阵子。在这本诗集里,有一首诗被认为预言了世界末日。这首含义模糊的诗以“1999年7月之上,恐怖大王从天而降”开头;然而时至今日,地球仍在照常运转,诗人预言的“恐怖大王”或者说“世界末日”并没有到来。
不过,形形的“末日预言”,尽管本身存在科学上的漏洞,甚至完全荒诞不经,却仍然有可能发挥出独特的警示作用,提醒人们未雨绸缪,从而为人类社会进步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