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校录播室建设汇报材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校录播室建设汇报材料范文1
学校现有1—4个年级20个教学班,在校生869人,平均班额43人,现有教职工58人,其中本科学历54人,专科学历4人,学校建有标准化运动场,功能室齐全,配有音体美教室、多功能教室、科学实验室、心理咨询室、录播室、体育器材室等功能室20余座,所有办学条件均达到《河南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基本标准》,初步实现了教育教学设施现代化。
为了适应教学改革和学校发展的迫切需求,我校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作为“运动加阅读”办学特色的一个支撑点,提出了“习惯比知识更重要”的办学理念。历史一贯沿袭的课堂讲台式教学模式和规定性教学内容,局限了教师们开放的教学思维,而学生们也沿袭了传统的室内课桌式受教模式,禁锢了孩子们调查、合作和获取广义信息的技术能力。基于此我校依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点,结合学校实际,在全校范围内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现就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实施的具体情况,从以下三个方面向大家汇报:
一、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开展情况)
(一)建章立制,研训结合
“教师能走多远,学校就能走多远。”学校要发展,建立一支既精于学科教学,又擅长课程开发,同时具备大胆的创新意识和强烈的责任意识的现代化教师队伍是关键。在开设课程的初期,学校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和实施领导小组,建立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组,形成了校长—教研员—指导教师的分层管理网络。先后建立和完善了《南乐县求实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制度》《南乐县求实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优秀教师评选制度》等。召开专门会议,认真研究部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各项事宜。
1. 学习纲要扎牢根基。三月份接到创建任务以来,校委会就成立了学习专班,由校长任组长,为全校教师订购《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纲要》人手一本,开展集中学习培训,交流学习心得,为课程的实施打下坚实基础。
2. 组建队伍投入实施。开学之初,教务处针对教师进行了两项摸底活动。一是在全体教师中征集具备研究价值、意义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二是组织教师就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域所做的探索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阐述自己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思考。目的在于了解教师课程实施的理念、经验、基本素质等情况。根据两项摸底活动的结果,我校确定了张根华、林琳、苗园园、薛贝贝等教师作为课程实施的骨干力量。无论是外出学习、听课,还是实践体验,学校尽量给他们创造学习和锻炼的机会。
3. 引导教师端正思想。在实施过程中,教师会产生种种不利于课程实施的思想,如:接受任务之初的畏难;开始实施时的困惑;与传统教法冲突时的彷徨... ...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新课程,没有现成的教参教案,没有具体的教法学法,甚至很难找到供参考的资料,因此,为上好一节实践课,教师要利用大量的课余时间到生活中寻找素材,上网查阅资料,所耗费的精力和时间是无法计算的。每一个实践主题的完成,要组织并指导学生开展采访、调查、请教专业人士等校外活动,其麻烦之多,难度之大,也是毋容置疑的。以上问题的出现,学校领导没有急于求成,埋怨责备,而是设身处地针对老师们的想法、疑虑作出具体分析,有的放矢地和教师一起学习教学理论、更新教育理念。
4. 帮助教师掌握方法。起初,我校教务处先制定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体规划及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然后又牵头组织各年级综合实践课程指导教师召开主题研讨会,确定本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部分主题,并与指导老师探讨拟订具体方案,指导各年级具体实施,在实施过程中,采用跟踪听课、访问学生、检查资料等形式督促和指导各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一年来,骨干教师逐渐在课程中成长起来,并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
(二)以点带面,小步推进
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我们在实施过程采用以点带面,小步推进的方式逐步实施。起初,学校没有在全校大面积铺开实施,而是在二三四年级中确定一批骨干教师,确定几个班级,以小课题的形式,在小范围内实施。以这些班的经验和成果,逐步向前推进,带动全校教改。在活动的主题和内容方面,也体现了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不断深入、拓展的过程。在实施过程中,我们遵循“行—知—行”的原则。在分阶段的实践活动中,我们及时总结经验,撰写阶段总结和论文,并把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然后又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充实。这一过程既是教师收集、整理、核实材料、使自己的经验和教学条理化、规律化的过程,也是对课程实施工作的回顾与检查。这样,课程改革得以稳妥推进,教师实施课题的自觉性更强了,学生参与的兴趣更浓了。
(三)科学选题,实效取胜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身具有综合性。它的基本要求是将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融合为一个整体,相互促进、相互推进。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向自然,参与实践。基于上述要求,我们在确定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时重实际、求实效,充分考察学校周边环境,考虑学生实际发展的需要及其年龄、心理特点,选择一些贴近学生生活,易于捕捉信息,便于收集资料的教学资源。紧紧围绕学生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与生活的关系,与社会的关系,与科学的关系进行。如根据南乐县是字圣故乡、文化之乡,我们确定了《身边的汉字》、《走进家乡的传统文化——南乐》、《我们的传统节日》等主题;又结合我校劳动实践基地确定了《我和蔬菜交朋友》、《来之不易的粮食》等主题;结合学校附近的文化馆确立了《赏民俗文化,悟艺术魅力》研学旅行等主题活动。
1. 整合课程全学科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广义的概念指学生在各个学科的学习中进行的实践活动,我们由此将课程的实施面拓展到各个学科中,开展学科延伸性的实践活动,如由语文引申的《身边的汉字》等主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确立的《人民币的认识》、《年、月、日》等主题,让每一位老师都有参与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实践的途径。
2. 开展社团活动培养实践特长。学校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坚持教师“1+1”(上好一节优质课,带好一个学生社团)的发展思路。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并专门聘请校外优秀辅导教师,开设了器乐、语言、手工、科技、等六大类32个学生社团,按照一项一特色、一生一特长的原则,精心制定社团活动计划,规范社团考核制度。通过社团活动的开展,本学年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发展,综合素质得到了提升,并于2020年12月31日成功举办了首届学生综合素质展演活动。
3. 利用身边资源开阔学生视野。学生实践的空间除了家庭、学校以外,更广阔的是社会,为了使学生更亲密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我们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少先队活动结合起来。在设计方案的过程中,课题辅导教师互相商讨、共同完成活动。如:我们已进行的“我是校园志愿者”、“共享绿色新时代”等系列实践活动就是由课题组设计方案、政教处牵头组织、任课教师共同参与进行的。这些活动的成功举办为学校在家长中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学生也在实践中学会了学习、学会了合作、学会了做人。
(四)加强管理,制度规范
1. 以实施细则规范活动的内容。首先,我们组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小组,做到领导重视、组织健全、结构合理、分工明确。其次制订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和总体规划。在广泛收集教师、学生、家长对活动的意见,认真审核他们所提出的活动方案的基础上,根据各年级的特点制订了分层次、分年级的实施计划,力求计划操作性强,活动内容科学规范。
2. 以监督制度确保活动的落实。每个月,教务处都会组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教师进行研究讨论,汇报一月来各主题活动开展情况,教师与学生的收获,存在的问题与困惑等。大家共享成功的经验,共商解决问题的办法,具体指导下次活动的实施。
3. 以激励制度促进活动的发展。每学期对老师设计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教育故事、教案、小课题、论文等进行评比、展示。
二、小荷虽露尖尖角,已有蜻蜓立上头(取得实效)
综合实践活动以开放的课堂形式,丰富的信息容量,个性化的实践体验,越来越受到学生的青睐。它最大限度地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为学生创造了亲密接触社会、体验生活的机会。在活动实施的过程中,学生从选取课题到构思方案,从查找资料到记录过程,从汇报活动情况到撰写总结报告......培养了合作意识,锻炼了实践能力,提高了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会了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
当然,在引导学生进行实践的过程中,因为没有固定教材、现成的教学参考资料,教师必须经过反复的思考、周密的策划;为了应对活动过程中,来自学生或实际生活的每一个具体问题,教师必须广泛的查阅有关资料,进行文化知识的储备;为了使活动更加吸引学生的参与,老师还要不断地创新组织形式、丰富教学手段。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的专业素养同样也得到了提升。
可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起到了培养学生、锻炼老师、推进课改、提升学校品格的作用。《相约传统节日》活动,学生学会了上查资料,建立自己的文件夹,领悟了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零食与健康》活动中,学生学会了如何进行社会调查,并在各项社会调查活动中,锻炼了与人交往的能力,提高了动手能力,培养了小组合作能力,使学生在了解和参与社会活动中,提高社会认识,丰富社会体验,为他们将来适应社会和创造美好的社会生活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课程展望)
相对于其他类知识性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因其博大的研究领域和精深的研究纵度,必然要承担起更重要的教育职责。传统学校教育所缺失的,综合实践要勇于肩负起来。
学校录播室建设汇报材料范文2
[关键词] 教师教育; 教学技能; 网络环境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袁庆飞(1973―)男,锡伯族,新疆库尔勒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信息技术与教育研究。E-mail:yuanqf@nwnu.省略。
一、引 言
职前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是教师从业所必备的技术和能力,它既是教师专业能力形成的必要前提和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其外化于教学对象的基础表现和重要凭借。[1]在职前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培养中,探索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的培养路径,强化和提高职前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教育教学技能培养,是我国各高师院校积极探索的一个难题。西北师大结合本校特色和教师教育实际,组织开展“职前教师教育专业能力培养训练”活动,活动强化教学实践,强调教师基本素质和基本教学能力培养,探索出了一条集“课堂教学、课外培训、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究、全面提高”为一体的综合化的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培养模式,效果明显。
二、初期的职前教师教育教
学技能培养改革实践
改革初期的培训主要以课外培训的形式展开,对教育教学技能的选择,参照国内外教师技能培养训练的主要内容,[2][3][4]重点选择学科教学方法、板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学设计、教育教学评估和测量、信息化教学技术、课堂组织和管理技术等技能模块。
(一)训练内容与对象
训练活动主要面向1至3年级的师范类本科生,采取在学生的专业学习过程中进行分阶段培养不同技能的模式。前期的试点工作分别进行了“板书与规范汉字书写”、“多媒体课件制作”、“普通话与口语表达”、“课堂教学设计、组织与实施”、“班级活动的组织与管理”技能的训练,累计训练师范类本科学生7667名。
(二)训练的主要形式
前期训练活动的方式采取塔式培训的模式,即首先进行导训员培训,然后由导训员指导学生小组进行培训,导训员在小组训练中担当教师和组织者的角色。
1. 导训员培训
导训员是训练活动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选拔来自学生群体中综合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导训员培训的组织实施由学校统一进行,培训时各组导训员按培训项目,每15人为一组,由组长负责设计组织管理该组训练工作。在导训员培训中,由组长模拟担当真实的导训员角色,其他导训员模拟普通学生参与小组活动。组长需要事先设计本组训练主题,下载资料、课件,确定试讲、实训人员,设计引导组织该组工作开展,最后进行总结。参与培训的导训员,结合本组同学的实际和特点,紧扣训练要点,创造性地、积极主动地开展训练。
2. 导训员指导下的小组培训
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由导训员负责完成本小组训练主题的训练活动。导训员负责制定本小组的学期训练计划,设计、组织和实施本小组的所有训练活动,在训练活动中详细记录培训全程工作,同时负责本小组与学院负责人、指导教师之间的联系。
(三)前期实践的问题与不足
前期的活动实践基本处于放任自流的摸索阶段,各训练小组所采取的训练活动形式五花八门,创新出“绕口令游戏”、“交互式游戏”、“一对一辅导”、“课前五分钟说课”等多种活动形式,但暴露出的问题也非常突出。
1. 导训员的能力有限,需要接受专业的培训。虽然导训员选自学生中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并且在进行全员培训前接受了一定的培训,但其在教育教学技能上仍有很大欠缺,尤其在有效设计、组织和实施本组学生的专业能力训练活动方面,由于自身缺乏实际的教学经验,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不够,大部分导训员不能完全胜任导训员角色。
2. 导训员指导下的小组活动缺乏有效的规范指导。这种由学生自主选择、自主设计的训练活动虽然在形式上极大地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由于缺乏规范有效的活动指导,导致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学生小组的训练活动在时间、场地、活动的有效设计和实施、活动质量与效果的监控上面都没有得到保障,需要专业老师进行具体的指导,在活动设计、实施过程及评价方面提供引导和支持。
3.缺乏系统的材料支持和组织支持。试点训练中,全员训练活动的活动设计、材料准备、活动实施完全由导训员一人负责。由于导训员水平的参差不齐,导训员对训练主题的把握、对活动材料的掌握范围、对训练活动的组织和实施都存在水平高低不一、质量低下等问题。训练活动缺乏一个有效的支持平台,以实现对导训员的学习与组织训练、训练材料的支持,以及对全体师范生训练活动过程进行引导和质量监控。
三、职前教师教育教学技能
培养网络支持平台设计
针对前期实践发现的问题,研究者从寻求对训练活动进行智力支持、资源支持的途径入手,设计建立一个职前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培养网络支持平台。通过网络支持平台实现对训练活动的各个层级上的学习指导、培训指导和学习活动资源支持,并通过该网络支持平台实现对训练活动过程的质量监测与评价。
(一)网络支持平台的基本架构
职前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培养网络支持平台被设计成为一个开放式的学习平台。开放式学习平台是一个基于开放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应用程序编程接口)的开放数据分享平台。[5]在开放式学习平台中,教师和学习者可以直接提交结构化的数据到学习平台上,使学习获得更好体验。开放式学习平台与非开放学习平台的主要区别是,使用者(第三方开发者)可以依据自身的教育教学需求作二次开发,以使其更加符合本地的教育教学。平台允许教师创新、重构或开发替代平台提供的部分功能,使教学更具有个性化创造的特征和自由,从而使学习更加有效。
1. 网络支持平台的基本技术架构
职前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培训网络支持平台基于Web建立和运行,使用LAMP(Linux、Apache、MySQL、PHP)作为技术构架(如图1所示),教师和学生通过浏览器进行沟通。Linux操作系统对所有为其开发的应用软件开放API界面,它的所有接口标准都是公开的,用户可以自由地使用、复制、散发及修改源代码。
2. 网络支持平台的课程管理系统架构
平台整合了课程管理系统Moodle和学习内容管理系统LAMS。首先,基于LAMP(Linux、Apache、Mysql、PHP)体系搭建Moodle平台,发挥Moodle模块化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和良好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并嵌入LAMS学习活动管理系统进行网络课程学习活动的设计,有效地扩展了对多种教学模式的多样化支持,能够帮助教师学生在一个积极协作的在线环境中进行交流。
Moodle(Modular Object-Oriented Dynamic Learning Environment)即模块化面向对象的动态学习环境,实质上是一个用来建设基于Internet的课程和网站的软件包。Moodle具有组织、跟踪、评估、发送、呈现、管理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促进学习者之间交互的功能。Moodle为教师设置了灵活的课程活动配置:论坛、测验、资源、投票、问卷调查、作业、聊天、专题讨论等。平台课程可适合完全在线学习或与传统课程相结合的混合学习,且能够集成新兴的社会软件功能如Blog、Wiki、BBS、RSS、LAMS等。
LAMS(Learning Activity Management System,学习活动管理系统)由澳大利亚悉尼MacQuarie大学James Dalziel领导的项目组开发,该系统主要用于为学习者设计学习活动序列。LAMS是一种设计、管理和在线协作式学习活动的创新工具。LAMS作为学习活动管理系统提供包含活动工具的环境用来设计学习活动序列,LAMS提供的活动工具有:Chat(聊天工具)、Forum(论坛工具)、Multiple Choice(多项选择题)、Notebook(笔记本)、Notice Board(公告栏)、Q and A(问与答)、Share Resources(资源共享、链接)、Submit Files(作业提交)工具以及其他学习过程讨论与记录的混合工具。
(二)网络支持平台功能模块设计
1. 基于Moodle平台的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培训活动模块设计
如图2所示,基于Moodle平台的职前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培训活动模块主要功能体现在具体的学习活动设计当中,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资源呈现、学习活动形式的组织和支持、对学习活动的评价和管理。在资源的呈现方面,能够向学习者提供经过系统设计的学习资源,资源的媒体表现形式可以是网页链接、电子书、PPT课件、视音频资源(课堂教学案例实录)、文档(doc、pdf等);在学习活动形式方面,能够向学习者提供离线讨论,随机分组和固定分组两种形式的小组讨论,也能够通过整合的LAMS进行小组协作任务的设计;在活动的评价和管理方面,主要通过对学习者在讨论区的发言情况分析、每一个学习活动之后的活动测验、学习者完成的个人或小组作品、学习者的学习成长档案以及投票(问卷调查)等多元方式实现对培训活动质量的管理和效果的评价。
2. 基于“专题学习网站动态生成系统”的学生小组协作活动模块设计
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活动小组专题网站的主要功能有两个方面(如图3所示):对活动小组学习成果的展示和为小组协作训练活动提供一种有效的工具和方法支持。专题学习网站的本质是一个基于网络资源的专题学习、协作学习系统,因此可以为学生小组的训练活动提供一个围绕相应训练专题而展开的协作学习方法支持,在小组协作过程中完成教师教育专业能力的提高。
在基于专题学习网站的协作训练活动主要过程中,导训员负责申请、建立和主要维护本小组的专题训练网站。导训员和小组成员一起完成对网站内容建设的规划和设计,并进行任务分工,小组学员按照自己的任务分配,以协助建站者的身份完成本组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这一个过程必须由小组的每一个成员共同协作完成,协作建站的过程就是一个协作活动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协作学习的理念。
(三)基于网络支持平台的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培养方式
网络环境下的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培训采取分层混合的模式,[6]即在网络课程平台支持下的小组协作、探究活动(如图4所示)。训练围绕学习主题展开系列学习活动,学习活动在网络和传统两个环境下交替进行,互为补充。在导训员的引导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摩案例、参与研讨,进行实践操作、汇报交流,导训员适时归纳总结、引导大家反思不足。网络平台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源和交互工具,这些集成于网络平台的交互工具主要包括论坛(主题论坛、班级论坛)、博客等。训练活动的组织结构为分级逐层传递和指导教师针对性指导相结合的方式。首先由指导教师进行导训员的培训,导训员接受培训之后组织本组学生的训练活动,整个训练活动在由网络平台、培训指导手册等立体化资源的支持下进行。
四、基于网络平台的职前教师教
育教学技能训练活动设计
网络支持平台为教师教育能力培养训练提供经过系统设计的、体现以学为主理念的网络课程支持。学生小组在一系列经过系统设计的学习活动引导下逐步展开本小组的训练计划。
(一)训练模块设计
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主要指教师所必备的技能和技术,包括所教学科的教学方法、板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学设计、教育教学评估和测量、信息化教学技能、课堂组织和管理技术等,见表1。
(二)网络学习活动设计
基于Moodle和LAMS整合环境的网络课程平台的学习活动设计以单个训练模块为课程,围绕模块主题进行活动设计,一个学习主题包含了若干个学习活动。一个完整的学习活动由若干个活动对象组成,活动对象由一系列趋向预期学习成果的操作序列构成。学习活动是一个具备了严格层级结构的组织,一般认为,一个学习活动包含了活动、行动和操作三个构层。操作是在活动中的动作单位,具有具体化和精细化的行为目标,是最底层的活动行为。行动可以被理解为由系列操作构成的行为单元,行动主要完成一个比操作更大的目标,更靠近一个活动。活动是最高层次的结构,活动的目标是固定的,行动用以完成活动。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对应的行动也是更加复杂的,但目标是相对于时间、地点与学习者,学习目标是不变的。内化和外化是指活动对人的影响的两个方面。内化是将活动中的知识、技能、理论等内化到人的头脑之中,是学习者对外在世界认识的改变。外化则是因内化而改变学习者行为,改变学习者行为方式的表现。
行动单元被设计成一个为实现预期目标而封装了相应的学习资源、学习交互、学习工具以及学习提示的序列化操作的集合,每一个行动单元对应认知类、情感类、动作技能类等不同知识类型的设计与封装。学习活动的预期目标可以通过一个行动单元完成,也可以通过若干个不同的行动单元达到,单元之间可以是相互独立的,也可以是按照知识层级关系而对应联系的。学习者进入学习活动之后,可以依照需要选择不同的行动单元达到相同的学习目的。行动单元的多媒体资源对应单元知识类型选择,以达到知识的呈现和展示、认知交互的引导作用。这些资源的设计只针对某一个知识点进行,突出活动单元简单、容易、快速的特点,功能单一、操作方便。
职前教育教学技能训练活动设计的目的是有效促进职前教师教学技能的生成与发展、促进其对学科专业知识与教学专业知识的实践整合。从训练模块知识类型与活动环境出发,设计不同环境与知识类型学习的四种活动基本过程模式,见表2。训练活动设计整合了导训员讲解、教学观摩、案例分析、参与研讨、动手实践等培训(活动)类型的优点,以“案例分析(教学观摩)―导训员讲解―讨论设计―实践教学―协同反思”的有机结合为基本架构,在大量来自教学一线的自然课堂案例的支持下,以学生的充分参与为出发点,以多角度引领下的多种形式的交互为主要形式。
(三)网络支持的训练活动设计案例
《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训练活动设计片段:
本模块培训活动时间为每次3课时,主要学习方式为观看优秀课件、评说课件、学习课件制作的方法与技巧、分组设计与制作课件、展示交流作品。
活动1:认识优秀多媒体课件的基本特点。(1)在导训员的组织下登录课程平台,观摩优秀多媒体课件,导训员出示观摩要点;(2)导训员组织组内成员随机分组讨论(LAMS小组讨论任务),讨论主题为:“结合观摩的课件,你认为一个优秀的多媒体课件的基本特点有哪些?”(3)导训员根据讨论情况,总结优秀教学课件的特点和优点,展示各小组讨论成果;(4)组间观摩交流,完善对本主题的认识。
五 、网络支持的职前教师教育教
学技能训练质量管理与评价
(一)制度管理与保障
在训练制度管理与质量保障方面,参照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成熟方案[7][8][9]和国内外教育质量保障的主要操作实践,[10][11]建立了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首先成立学校层面的训练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整个培训活动的统一协调和组织工作。其次,建立全方位的训练活动支持环境。建立包括微格教学系统、普通话训练与测试系统、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与教师教育资源开发训练系统、课堂教学数字录播教室、中学实验教学专业实验室(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教学法实验室)、板书训练教室六个子系统的“教师教育能力训练实验中心”,在时间和空间上对学生全部开放。最后,设置“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认证证书”,训练合格者由学校颁发“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认证证书”,并获得2学分,其中:1学分作为教师教育模块必修课程,以教师教育专业能力培养训练课程计入;1学分作为学生素质拓展学分计入。
(二)过程性多元评价策略
对训练活动的评价主观性评价与客观性评价相结合、以过程性为主、多元主体参与的评价方式。训练活动效果的评价在活动过程中开展,渗透到网络支持平台的每个训练活动中来,成为学习过程的一部分。在网络支持平台训练活动设计中,以活动测验、交流讨论、作品提交等形式对每个活动的质量作出评测。
活动测验主要设置于理论类主题学习活动后,网络平台中测验选项的随机呈现和有效答题次数等设置会有效杜绝学生试误和作弊,并能够对检测情况给出及时地反馈。主题讨论区方便学习者在课堂、课下均可随时讨论交流。技能学习的评价以LAMS的任务操作和Moodle的作品提交相结合的方式设计,通过活动作品进行质量评价。训练的终结性评价由过程性的测验、讨论区发言内容分析、资料阅读和浏览记录、作品分析、LAMS操作序列完成情况以及协作任务完成情况加权构成。最后由学校成立专门工作小组予以认定,成绩分优秀、合格、不合格三级,并作为教师教育课程学分计入,职前教师(师范生)的各项训练内容均达标方可进行教育实习。
六 、结 语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正成为我国教师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师范大学作为我国教师教育的主要基地,在教师教育模式创新、内容创新和实践创新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针对传统教师教育中存在严重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以活动为中心的职前教师教育教学技能训练打破了高校教师教育以“知识能力为取向”的培养模式,构建了一个沟通理论学习与专业实践的“半真实化教学现场”,使得高校教师教育中被边缘化的实践活动重新回归。职前教师在以“案例分析(教学观摩)―导训员讲解―讨论设计―实践教学―协同反思”为基本架构的“半真实化教学现场”中,开始真正了解并建构专业的“自我”。
[参考文献]
[1] 王桂波,王国君.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5.
[2] 郭友.新课程下的教师教学技能与培训[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2~32.
[3] 勒希斌.教师教育模式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16~243.
[4] 周照南,赵丽,任友群.教师教育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8~94.
[5] 郭绍青,金彦红.开放式学习平台中的学习活动及多媒体资源设计[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21):35~38.
[6] 郭绍青,金彦红.基于网络的分层分级混合式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研究[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1,(1):16~19.
[7] Hans J.Bajaria.质量管理方法[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1984,(4).
[8] Eric J.Lerner.质量管理(下)[J].陈顺德,译.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1983,(12).
[9] 田吉庆.可靠性质量管理现状[J].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学报,1987,(1):93~98.
[10] 陈玉琨.发展性教育质量保障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7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