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可欣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俞可欣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俞可欣范文1

关键词:德育;信息技术;整合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4-096-1

德育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没有德育就没有人才。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要利用学科特点,让信息技术教学与德育有机地整合。

一、利用信息技术中的德育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在信息技术备课时,教师要精心组织和准备好教学内容,认真地钻研教材,创造性地分析和处理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合理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技术的同时又能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比如在教学WORD时,可以让学生制作一些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学校以及文明礼仪等内容的WORD小报,并在课堂上和学校网站上展示优秀的作品。在制作中同学们热情高涨,这样不仅增进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德育熏陶。

二、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展学生德育

1.教育学生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使用规则的良好习惯。习惯的培养要从点滴做起。我们应该在日常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比如监督学生进机房上课必须穿鞋套;爱护电脑等设备,不搞破坏,不在电脑桌和显示器外壳上乱涂乱画;爱护公共卫生,不在机房内吃零食,不制造垃圾。

2.尊重他人的信息权利,机房的电脑是大家公用的,未经他人同意不删除、修改别人的文件,不窃取别人的作业等等。

3.在上机实践过程中,强调正确规范的操作。

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注意分析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教育,循循善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他们认识到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比如在介绍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时候,要特别强调Windows xp的关机步骤:先关主机,再关显示器,并让他们知道这样做是为了保护计算机内数据的安全,延长计算机的使用寿命,下课离开机房的时候要求学生把键盘推进去,把凳子摆放整齐,有顺序地离开机房。

4.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在学生心目中,教师不仅应该是水平高超的电脑高手,而且应是道德修养的榜样,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每位教师本身就是学生的一本活的德育教材。教师在机房也要带头穿鞋套,在课堂示范教学和上机指导过程中,要有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比如,要教育学生养成把用户文件分门别类地存放的良好习惯,除了一开始让学生建立以自己名字命名的专属文件,并在该文件夹下建立“作业”、“图片素材”、“声音素材”、“文字素材”等子文件夹外,教师平时在课堂演示的时候,特别是在保存或另存文件的时候,也要注意规范操作,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把用户文件分门别类地存放的良好习惯。

三、引导学生文明上网,充分利用网络进行德育

网络的应用领域已越来越广泛,网络的普及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法律与道德问题。面对网络,我们不能“谈网色变”,而应积极地采取各种措施,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理解,让学生安全上网、健康上网,利用网络为自己的学习生活服务,使网络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平台,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的辨别是非能力与自控能力、自我约束能力,使他们在独立面对问题的时候能够以健康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去解决,在法律与道德的指引下,安全、有效、健康地处理各种问题,从而健康向上地成长,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1.加强《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的学习,大力推进青少年绿色上网活动,建立健全学校网络教育管理中心,加强网络信息的监督与过滤,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因势利导,加强网络法制教育、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上网意识,培养健康的上网人格,不断提高学生对网络文化的识别、自律、抗诱惑能力;

2.在技术上阻止不良信息的传播,尽可能阻断学生与不健康内容的接触机会,如安装防火墙、杀毒软件、绿坝—花季护航等防护软件,净化网络环境,避免学生受互联网不良信息的影响和毒害。

3.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文明上网、维护网络安全的道德。在介绍有关计算机病毒的知识时,可通过熊猫烧香等实例使学生明白:计算机病毒一旦爆发,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它会破坏计算机的数据信息,造成系统崩溃,损坏计算机的硬件,甚至使局域网和广域网瘫痪。因此,设计、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都是非常不道德的,将会受到法律的严惩。

四、利用网络平台与学生平等交流,作学生的思想工作

如利用Email开设心理咨询信箱,与学生进行交流,学生有些心理话或一些青春期敏感的话题,心里存在困惑又不便当众讨论,就可以用Email的方式寄给老师,老师针对这个学生的疑问直接答复,这样既解决了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又不会让学生“丢面子”。这样交流避免了面对面的尴尬,有利于克服心理障碍,能够谈心理话,更容易沟通。此外,还可以建立心理网站、学校论坛等,使师生可以跨越时空进行网上交流,教师可以关注学生的网络心理,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或学习问题。

俞可欣范文2

那么,如何实现新课改背景下的英语课堂教学的生命化、智慧型、有效性呢?

一、教学理念的全新化

作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英语教师,必须适应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转变角色观念,在课堂教学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既要引导学生学习,又要建立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因此,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特别是具有新的人才观。要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要把以教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学为重心,把以研究教法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研究学法为重心,做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出的主体作用反过来又促进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教与学真正进入良性循环。

二、课堂教学的信息化

在新课程背景下,网络上的英语资源发展迅速,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迅速发展,英语课堂的教学方向也是灵活的,更由于在英语教学中,直观教学优于一般的讲解。因此,这就需要恰当利用生动、形象的电化教学手段进行听、说训练容易使学生产生新奇感,注意力集中,犹如身临其境,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教师是否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是教学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好的课堂组织形式,将对整堂课的教学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英语课前的2~3分钟,放一些简单易学、节奏鲜明的歌曲或是一些琅琅上口的英语小诗,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英语课堂;或对学生进行语音训练,充分利用录音设备,多听标准的语音,让学生感知语音的优美、语调的自然流畅,以此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就显得更有必要。

三、赏识教育的渗透化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情感交流的主场所,激励与赏识是主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欣赏每位学生的长处,肯定他们点点滴滴的进步。赏识教育的内涵包括教师的人文关怀和宽容心态。教师的人文关怀体现在对语言教学上如何正确对待纠正错误的态度和方法,以及排除学生学习心理上的焦虑与挫折,在处理上体现关心、体贴与平等交流。它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和兴趣,能用平常的心态接受新的文化、价值观,健康地树立个人的信念与意志。课堂教学的反馈交流,是对学生认知的“假设——检验”过程,同时教师对学生表现的每一个反应都会对学生的学习情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基于真情实意的评价,激励、赏识学生的“闪光点”,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正面影响。

四、文化差异的意识化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拥有自己的文化。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渗透个人对中西文化差异的理解和尊重,这是构建深层课堂文化的实质。《英语课程标准》五级目标主要考查学生文化意识,如对说英语的各国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方面要有初步了解,逐渐形成“英语地球村”的概念。要培养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理解与尊重,这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同时也可以扩大他们的知识视野,开阔胸怀,拓宽思维,以便将来更好地传播我们伟大民族的文化。

五、学生地位的主体化

学生是学习的承担者,是保障其主体地位的决定者。教师应努力做好以下两项工作:

1.引导学生明确学习英语的目的。学生只有把学习英语的目的与自己全部生活的目标联系起来,他们才能把英语学习真正作为自己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才能真正增强自己的主体意识,在学习中发挥主体能动作用。

俞可欣范文3

学生的身心应是一个和谐发展的整体,语文学习的每一个活动,都会引起学生知识、能力与情感诸多方面的变化。课程标准正是从这一新的视角,将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这三方面整合,列为语文课程追求的目标,既体现了教学中应倡导的“以学定教,主体凸现”的学生主体性,又体现了认知与情感的统一、结论与过程的统一。在以往教学实践中,由于种种因素影响有相当多的学生对语文学习没有兴趣,简直是在沉重压抑下度日,这是语文教育莫大的悲哀,而像于漪老师那样,适时自然地融入情感教育,注重学习“过程和方法”这正是课程标准所大力倡导的,也是极富创意的,现代教育学论认为,各门学科都必须摆脱唯知主义框框,力求做到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和谐统一。这正是课程标准力求达到的目标。

2.学习方式具有多元性

变单一、被动的语文学习方式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操作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变化,成为这次课程改革的最亮点。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出“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不难看出“综合性学习”这一要求,第一,打破了“学科中心论”。最终是为了培养综合能力。第二,要重视体验。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对探究方法的体验,重视参与,培养个性和人格。第三,要培养课程资源意识。自然山水、人文景观都可成为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开发利用资源意识,学校语文教育工作者应重视潜在课程的开发和利用。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指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就是学习过程突现学生主体性。教师要激发、引导学生的好奇心,创造欲,同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探究学习方法是让学生学会自己去思考、去寻找答案,它不是一项课外活动,是在教学过程中一以贯之的学习方式和态度。决不是那种教师先设定一个答案,然后千方百计引导学生钻入圈套的那种教学,探究的目的不是要学生完成一个课题,发明创造出新的成果,而是培养他们的意识和能力。现代教育论认为,学习方式是决定学习质量的重要环节。因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构建旨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势在必行。

3.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

打破学科中心论,强调综合性、跨学科、跨领域学习,重视语文和生活的联系,是课程标准改革最大的突破点,大大拓展了语文学习的内容。课程标准强调:“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的同时,更提出“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学生视野”,这是过去语文教学大纲从未涉及的领域,从而进一步拓宽了语文课程内容的空间。为改变长期以来分科教学形成的知识相隔断的局面,强化语文学科同其它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构建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课程体系,迈开了实质性的步伐。

4.课程地位具有新高度

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作了新的表述,“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至今为止最为恰当的表述,课程标准还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见,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的地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5.支撑课程具有新理念

课程标准以四大基本理念为支撑。其中最突出的是第三条:“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出“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这一理念贯穿于课程标准的始终。首先,强调自主性,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习的过程是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毫无疑问,二者的主体是学生,必须十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其次,强调合作性。学生对课文及人物形象理解受多种因素影响,心得各异,体会不同。外国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个意思,这就特别需要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互相取长补短,不断丰富自己。再次,强调探究性,教学过程是引导学生发现的过程,学生对学习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作为一种学习方式,重在学习过程和方法培养,决不是追求学生探究的结论。探究中包含有训练,探究学习不排斥接受性学习。

课程标准还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强”的课程,“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并明确指出:“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这无疑也是一个引人注意的基本理念。6.教育过程具有新特点

新的课程标准倡导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新特点。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是准确把握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语文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反对离开教材思想内容的纯工具训练。二是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用丰富的人文内涵影响学生的精神领域,注重潜移默化。三是尊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母语运用水平。四是开辟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注重对潜在课程的开发和利用,重视隐性教育。五是教学中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用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联想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等。

7.教师素质具有新要求

新的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做好“组织者”“引导者”工作,无疑是对语文教育工作提出的全新而具体的要求,教师首先要有开放意识,对学生、对教材、对评价尺度都要有开放意识。其次,是自身学习能力的提高,我们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首先要会自主学习。一个常年不读书、不看报、不思考的语文教师是不可能适应新要求的。再次,在更新自己知识的前提下,积极参与教育改革实验,改革创新教学方法,这是贯彻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任何改革都不是一步到位的,它是一个不断完善发展的过程。新课程改革也不例外。作为一线的教师,在实践的欣喜中也发现了新课程标准在制定时的一些不足之处,这些应该引起所有关注教育和从事教育教学人的思考。

1﹑目标制订大一统,缺少层次。各地情况不一,学生差异很大,统一目标,不可能适合全体学生。如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经济发达地区与山区学校等。因此,目标一元化,不利学生个性发展。

2﹑实践操作缺少必要的指导。课程标准怎样更有可操作性。它的实践性不强,因为很多目标是带前瞻性的,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关系如何处理好,有待实践中不断完善。要把先进的理念落实到实践中去,还需要进行大量探索。

3﹑教师充电学习的力度不够不够。《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现代教师要彻底根除一桶水的陈旧观念,树立源流活水的思想。面对现实,迎接挑战,归根结底要加强学习和培训,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才能真正使课程标准落到实处、发挥实效。

4﹑教育评价尺度没有与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同步。落实新课程标准,必须改革固有的评价机制,评分、评估、评语相结合,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结合定性评价。建立适应素质教育的评价机制,摒弃以考试为唯一尺度的做法和唯分数论的评价。努力使语文教学评价科学化、规范化、客观化。

俞可欣范文4

心理辅导活动课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一环。个案咨询能力和心理辅导活动课教学能力无疑是心理教师两张最为重要的“专业名片”。由于心理辅导活动课在价值取向、课程内容、活动载体和评价方式等方面都有别于一般的学科教学,心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会遇到一般学科课堂中不经常出现的问题。

在一堂以“自我认识”为主题的心理课上,当教师要求学生用“我是一个……的人”进行自我探索时,一个男孩子回答“我是一个长大后要娶18个老婆的人”引爆全班,在哄堂大笑之后,课堂陷入相互指责和嘲讽声中。在一堂职业生涯规划课堂中,一位学生爆料自己具有超强的人际智能(加德纳多元智能中的一种),“我是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万人迷……”,班级里除了嬉笑声,还有不屑的唏嘘声,班级秩序陷入一片混乱。作为专职心理教师,我们或多或少都会遇到这类“嬉皮客”,如果不能及时引导,课堂就会陷入混乱,平等、信任的课堂氛围荡然无存。心理课有可能被学生标签化为“大道课”“茶话课”。要消除 “嬉皮客”现象,心理教师有必要从课堂规则的制定、课堂提问的引导和课堂评价的实施三个方面去努力。

一、给课堂规则定个调

当学生初次接触心理课时,往往会有种新鲜、好奇的感觉。“心理课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课?”学生急于从心理教师的一言一行中求解答案。一直以来,学科教师习惯用教师权威和课堂纪律来压制学生,第一次上心理课的学生也稍显紧张的,课堂秩序往往较好。许多心理教师为了快速营造“开放、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往往会这样介绍自己的心理课:“同学们,心理课和其他课不一样,在心理课上,你们不需要有顾忌,老师和你们是平等的,你们心里想到什么,就表达什么,没关系的……”,甚至有的心理教师通过允许 “小违规”来立木取信。宽松的氛围建立的同时也为“嬉皮客”的产生埋下伏笔,使得心理课成为他们发泄“力比多”的“洼地”。

个案咨询和心理辅导活动课都强调“价值中立”,但两者实施的场景和辅导对象的特点不同,因而对“价值中立”的解读会不同。个案辅导是一对一的辅导,个案的情绪宣泄集中在辅导室,心理教师通过疏导,能使个案更好地发现自身的问题,明确改变的方向和途径。班级心理辅导课则不然,个体置身于团体之中,个体的不当言行会直接影响到班级辅导的正常运行,哗众取宠式的“嬉皮客”除了破坏课堂秩序外,还会制造更多的“嬉皮客”。等心理教师意识到心理课已经无法上下去的时候再立规则,为时晚矣!开放不等同于放任,“价值中立”不是阻碍心理课堂秩序的绊脚石,和任何一门课程一样,心理课也需要规则。心理教师在上第一堂课的时候就要和学生做好约定,定好课堂秩序的基调。开放的氛围的前提是守则,平等关系的基础是尊重。

二、给课堂提问设个边

在中美教师的两堂心理课上,主题都是“体验合作”,中方教师的课相比于美方教师的课,节奏更快,同样的游戏,中方教师耗时更少。中方教师的“齐眉棍”游戏只用了20分钟,美方教师的这个游戏花了30分钟时间,除了美方教师课堂中需要部分翻译的原因外,时间的多寡主要体现在问题讨论上。在游戏分享环节,中方教师的提问是“谈谈你做完这个游戏的感想?”四位同学的回答也非常简单且流于表面,“合作很重要,我们要学会合作。”这样的问题对学生的深度思考帮助不大,而当课堂思考缺乏相应的“支架”以后,就容易出现潜在的“嬉皮客”:思维游离,行为无措。美方教师的提问要漫长得多,复杂得多。“在游戏前,你是怎么看这个游戏的,你当时觉得能完成吗?”“在游戏进行中,你扮演了什么角色,你是怎样看待这个角色的?”……一连串的问题汩汩而来,学生的思考从“合作很重要”这种面上的感受发展到对合作立体式的体验。

心理辅导活动课之所以叫活动课,是因为它更加注重体验,更重视生成。就拿“体验合作”这一主题来说,如果只是简单的知识讲授,那不用5分钟就能讲解完毕,因为这句话是学生耳朵听出茧子的“大道理”,而体验是否到位,生成是否充分,就有赖于教师课堂提问的循循善诱。“谈谈你做完这个游戏的感想?”这是很多心理教师课堂提问的常用语,但它是一个不着边际的“大问题”,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这样的问题不太好聚焦思维。要想课堂提问更加深入,可以将这样的大问题细化、具体化为一个个层次分明的小问题和子问题。通过铺设阶梯,层层深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课堂的生成引向高处。

三、给课堂评价结个语

给心理辅导活动课课堂规则定好调,课堂秩序就会有规可循,教师设计好一系列具体的“子问题”,学生的课堂讨论才会变得充而不虚空,这分别能从“行”和“神”两个层面预防“嬉皮客”的产生。但一堂优秀的心理课不仅谋求没有“嬉皮客”的“捣乱”,更谋求学生在课堂上的整体“卷入”。在心理教师的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最高频率的回复是“嗯”“哦”“好的”……这似乎又是对“价值中立”的遵循,但是适时适度的课堂评价是必要的,这种课堂评价包括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反馈以及课堂小结。特别是对初中低年级学生和小学生的课堂而言,适当的课堂评价具有巩固课堂规则,助力课堂讨论,引导个体发展等方面的功能。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对其分享的内容可以“价值中立”,不作对错的判断,但可以从学生看问题的方式,表达的方法等方面给以正向的引导。“你的回答非常真诚,感谢你的分享”“你能从这个角度来看待问题,真了不起”“你这个书记员做得不错,把组内的观点整理得很清楚”……

心理教师除了对学生的回答“结个语”,进行适当的评价外,还可以在“课堂小结”时进行结语评价。课堂小结中的观点小结可以由学生自主陈述,也可以适当亮明教师的“观点”。个别心理咨询中有自我表露技术,教师适当的自我表露能为学生起示范带头作用,为学生处理相关问题提供“原型启发”。和学生回答完问题的评价一样,教师还可以就课堂中学生良好的课堂表现进行正向引导性的小结。

俞可欣范文5

一、实,即夯实基础,培养兴趣

作为一名普通教师,自己虽不是研究家,但有问题一定及时去处理。通过学习新课程标准,通过做深入的调查研究,就一定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初一学生换了一个新的环境,对于学生生活有着不同的憧憬和期待。一进门就提出更高的要求让同学们去挑战,会激起同学们的求知欲。

初一期间打好语音基础。在教学中重视同学们的发音练习与音标教学。俗语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是同样的道理。同学们从字母开始学习发音,预备课期间过好语音关,整个初一要坚持,保证准确使用。

初二打好阅读基础,新课标要求初一5万词,初二10万词,初三15万词。初二时注意同学们阅读策略的培养,同时注意选材,选取简单易懂的中外故事,寓言,小说,传说,时事等。培养能力的同时培养同学们的兴趣。从速读,研读,对比读,讨论读,形式不拘一格,同学们才不会望而却步。

初三重视语言的积累与输出,一年有365天,每天积累10个词,那么一个月以30天计算是300词,一年下来初中常用词就会轻松突破。同时还要积累名言,小故事,每日一句或一段均可。这样初中七-九年级语言目标很容易达成。当然夯实基础,贵在坚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学会同学们才有兴趣继续学下去,每天学的都会,那他就会更努力。

二、活,即更新理念,讲究艺术

英语是一门语言,是一种文化。作为一位初中教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师要为同学们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做好准备。学习好的方法,好的理念。网络是一个好的媒介,通过网络了解最新教学理念,通过与优秀教师的交流,通过走出去,让自己的知识像长流水一样,源源不断。参与课题研究,集思广益。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特色,但交流后就会不断更新自己的思路。自己所教班级的成绩也会逐年提高。

课堂是一个真正的阵地,怎样让自己的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呢?其实很简单,老师放下架子,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课堂,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准绳。一天一盘菜,不重样,这样学生就会充满了期待。那就要看教师把课堂这盘菜是煎炒烹炸,蒸溜焖炖,还要量体裁衣,结合学生的实际。

当然无论是什么样的学生,最好老师课堂上都要做精心的设计,做好导引,处理好师生关系。让每一个孩子都亲你,信你,那么接下来他就会跑得比你快,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三、精,听说读写均衡发展

对于一所学校来说,一个好校长会带出一个精彩的校园;对于一个班级来说,一个好老师就会有N个好学生;对于学生来说,一个好的思想,将会终生受益。课堂仅有45分钟,怎么用才会更有效呢?一般我会这样处理:课前5分钟闲谈,谈实事、生活、学习、课堂、习惯、名言等等,争取每个人有一次交流的机会。当然天南海北与课堂重点话题相联,顺理成章的进行正题。通过师生谈,变成同桌谈、小组谈,生生谈,让每个人都敢张嘴说话。课堂预学案培养学生自学,找出问题,这时由师生共同解决,老师讲得精,同学们学得透。也就是简单的同学们一看就会的不要讲,太难的不要讲,同学们看不懂的不要讲,讲了也不懂。通过知识累积,一小步一小步的进行课堂教学。只有这样才能解决两极分化的问题。有人会说,对优秀生这样不公平,会吃不饱,可以这样处理:设计预学案时最后加上拓展题。基础题大家都要做,优秀生可选做拓展题。好的课堂让每个学生各得其所,每天都有收获。

俞可欣范文6

文本是指课本和辅助读本,课堂教学的依托,也是学生学习语言、陶冶情操、进行人文感染的载体。教师要想上好语文常态课,首先要做好文本解读工作。那么,应该如何解读文本呢?笔者认为要做到“三读”。

1.初读。顾名思义,就是在教学开始前,学生初步阅读文本。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教师的指导和讲解,学生只是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进行阅读,在阅读中去感知、领悟、体验文本内容、作者的所思所想。初读时,学生在第一时间对文本的解读奠定了他们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学生据此规划课堂听讲的落点,并在教师讲解时不断生成理解与自我理解。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前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并尊重学生的亲身体验,不轻易否定他们的对文本的原始理解,使学生带着这种原初理解,去感悟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呈现的新的意义。

2.细读。即细细地解读文本,语言文字、篇章结构,人物形象、特点个性,甚至每个细节描写都要详细解读,最重要的是在解读中感悟。学习语文课程,不仅要学习语文知识,还要熏陶情感,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在细读的过程中,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会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进而感悟文本,对初读时形成的原始理解进行修正,并从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感悟是很微妙的东西,有深有浅,尤其对初中学生来说,生活经验不足,形象思维处于主导地位,在文本阅读中,得到的往往是肤浅的感悟。所以教师在对文本进行解读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去领会、感悟,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几分钟,也可能需要几个小时、几天,甚至更长时间,但要相信,只要方法得当,功夫用得深,学生的感悟一定会得到进一步升华,进而获得新的生命体验。

3.创读。即创造性地解读文本,也就是多元解读文本。“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学生对文本有不同的解读。倪文锦教授主编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提出:“文本有确定的一面,也有不确定的一面,教学过程中往往注意了确定的一面,而忽略了不确定的一面。”教师受成人思维和惯性思维的影响,看问题有时反而不会那么全面。初中学生的特点是思维活跃,虽然他们的思想通常不是很成熟,但不能否定的一点是,学生往往会看到教师忽视的方面。因此,教师在解读文本的时候,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抓住他们思想的闪光点,进行深层次引导,使他们多角度解读文本,创造性地解读文本,在文本阅读中创新、发展。

(二)做好语文课堂教学工作

一堂好课不在于形式多复杂,也不在于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多庞杂,而是应力求做到扎实、简单、高效。

1.课堂教学要力求简单。简单不是空无一物,也不是一带而过,而是教学内容要简约,该略讲的略讲,该精讲的精讲,重点突出,条理分明;教学语言要简洁,做到精练、准确、生动。每篇文章都有它的中心点,由点及线,由线及面,只要抓住了这些关键点,就能很好地感悟和把握文本,对文本进行解读,上好一堂课。这些关键点是:文章的题目,起统领全文的作用;首尾段,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揭示中心思想;过渡段,承上启下,对上文进行总结,对下文进行概括;中心句、关键词语,揭示内涵,表明作者意图,流露作者情感。

2.课堂教学要力求扎实、高效。初中语文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是,教授学生基本知识。语文的基本知识包括字、词、句、段、篇等,初中语文侧重教授学生词语和句子。中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不同的语词、不同的句式、不同的语序往往表达出不同的意味。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词语、句子的教学要力求扎实、高效,对于文中的佳词妙句要进行详细解读、细致品评,使学生领会语言的精妙,以及潜藏的意蕴和情味,从而对语言和语境有所感悟。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