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建设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建设规划范文1
关键词:松花江;林业生态;规划设计
1松花江中上游林业生态建设的目的和任务
1.1生态建设的目的
以流域内县级行政区域为统计单位,重点查清流域内不同立地类型的宜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郁闭度在0.3(含0.3)以下的残次林地的范围、面积、立地条件、权属等,确定林分改造方式和植树造林方式、方法。使流域内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和生产力水平高、技术先进、经营管理规范的产业体系。
1.2生态建设的原则
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坚持集中连片、综合治理,以完整林班为一个治理单元的原则。
1.3生态建设主要内容
一是对调查范围内的各项目区宜林荒山荒地、荒沙、疏林地、灌木林地、郁闭度在0.3(含0.3)以下的残次林地进行全面普查。以县(市、区)为统计单位,以林班为治理单元,以小班为基本单位按乡(镇)、国营林场、村、林班,分小班进行面积、位置(GPS坐标)、权属、地类、地形地貌、植被、土壤等因子进行现状的调查与统计;二是在掌握立地状况的基础上,选出影响造林的立地主导因子,编制立地类型表;三是根据立地类型,确定林种、树种和植树造林模式;四是统计并汇总调查设计单元内造林需苗量、用工量,并对投资进行概算;五是编制项目区植树造林调查设计说明书、绘制项目区植树造林作业设计图。
2对符合吉林省松花江中上游流域生态建设的地块外业调查
2.1项目区域内的资料收集社会经济调查。收集项目区林业资源、人口、劳动力现状、人均收入、交通运输等社会经济情况方面的资料。通过市场调查,了解掌握当地的苗木、设备物资的生产情况和价格和机具、劳动定额,编制出适用当地的技术经济指标。收集项目区地形林相图以及调查、区划、规划的图面资料,调查底图采用1∶5000~1∶25000的地形林相图或航片、卫片。
2.2专业调查地形地貌调查。分低山、丘陵、平原,低山为海拔小于1000米的山地。丘陵为没有明显脉络,坡度较缓,相对高差小于100米。平原为平坦开阔起伏很小的区域;土壤调查。主要调查植树造林项目区土类,并记载土层厚度;植被调查,调查植树造林项目区宜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残次林地、植被类型、种类、盖度等;林况调查。主要调查疏林地、残次林地的树种组成、平均胸径、林龄、蓄积等。植树造林作业小班区划以土地种类和立地类型为主要区划因子,兼顾地理因素,最小小班面积确定为0.2公顷。按林班(村)进行作业小班编号,造林小班应在现地用GPS实测小班边界与面积,测量精度闭合差不大于1/100。或用罗盘仪进行导线测量,导线闭合差不准大于1/200。准确勾绘小班形状,绘制项目区植树造林作业设计图。
3GPS坐标转
换数GPS手持机WGS84坐标转北京54平面坐标参数为:a=-108,f=0.0000005x=1.0,y=129.4,z=-48.2中央子午线:21带选123;22带选129。
4内业设计
4.1整地
根据植树造林立地类型、造林树种、造林方法、种苗年龄、种苗规格,因地制宜,确定整地方法。红松采用两种整地方式:在土壤湿润、杂草稀少、排水良好的荒山荒地、灌木林地、疏林地、残次林地上采用穴状整地,规格为:穴径60厘米,深30厘米。在平地及缓坡,整地沿等高线进行,规格为:带宽80~100厘米,深30厘米。整地季节在造林前一年秋季进行割灌、林地清理和整地。杨树整地方式采用规格为盘径80厘米,穴径60厘米,深度60厘米,清除草皮、树根、石块。4.2树种设计提倡营造有生态互补作用的混交林,根据项目建设目标和项目区立地条件,东部长白山林区造林树种以红松、水曲柳、大青杨等珍贵树种为主;中部农林复合区和农业区造林树种以晚花、西+加等品种杨为主;西部平原沙地荒漠化治理区造林树种以小×黑等品种杨为主。
4.3造林方法和造林季节
造林方法分为机械造林和人工植苗造林,各地要根据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进行设计,平原区、沙区发挥机械优势,山区则以人工植苗为主。造林季节一般以春、秋两季为主。
4.4造林密度
根据林种、树种特性、立地条件、造林方法、抚育方法等确定最适宜的株行距和最佳的造林密度。大青杨、品种杨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株行距为2米×2米;红松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株行距为1.5米×1.5米。
4.5混交方式
可采用块状混交,在树种上采用针阔混交。配置方式分为三角形、正方形和品字形。
4.6幼林抚育
主要包括松土、除草、修枝、灌水、施肥等。要根据不同的培育目的和树种,分别设计抚育年限、方法、次数、时间等。
4.7种苗设计
生态建设规划范文2
关键词 生态;滨州;规划建设
中图分类号X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0)23-0049-02
随着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省委、省政府加快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开发建设步伐,国家、省将陆续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在高效产业发展、土地规划利用、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等方面予以倾斜支持,为建设生态滨州、北国江南提供了更加难得力发展空间和历史机遇。
1 生态城市概念和建设规划原则
生态城市的建设必须要有科学的、高起点的、切合实际的规划,在规划思想里导入经济、社会、生态的因素,按符合生态要求的原则进行城市规划。生态城市规划与传统的城市规划的区别就在于它把人与自然看作一个整体,以自然生态优先的原则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促使城市生态系统向更加有序、稳定、协调的方向发展,最终目的是引导城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持续发展。
生态城市科学规划与开发的八项原则:恢复和充分展示土地的生态健康和发展潜力;平衡开发强度与处理好土地承载力的相互关系;阻止城市过度开发与郊区无序蔓延;实现新型工业化与循环经济的战略思想;实行低水平的能源消耗,优化能源结构与效用;建立一个具有活力的城市绿化网架与绿色走廊。如今生态城市理论在国外己经有着广泛的影响,许多城市正按照生态城市的目标进行规划和建设,例如美国的克里夫兰和伯克里市、德国的弗莱堡、印度的班加罗尔、巴西的库里蒂巴和桑托斯、丹麦的哥本哈根、澳大利亚的怀阿拉和阿德莱德市、日本的千叶新城等城市都己启动了生态城市建设计划,取得了许多可用于实际操作的成功经验。
我国城市发展中的生态问题生态化是生态城市的重要标志,城市化过程中必然造成自然生态系统环境绝对面积的减少,并使之在一定的区域内产生质变或消失。这种变化是长期的、潜在的,其后果是产生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现代城市中最显著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环境大气环境、声环境和生活垃圾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大发展。
2 滨州市生态建设成绩
近年来,滨州市的自然生态建设,紧紧围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两个主题,着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以生态市建设为中心,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绩,一座清新、亮丽、生态、宜居的新城市展现在世人面前。调查资料显示:市民对滨州市近几年来的居住环境总体持肯定态度,对滨州市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的重视程度、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垃圾处理等方面满意率较高。滨州市民对空气污染方面的满意率为86.81%,对水环境质量方面的满意率为86.45%,对噪声污染方面的满意率为81.59%,对垃圾方面的满意率为88.96%,对环保宣传教育方面的满意率为88.7%。滨州市城市环境保护公众满意率为85.46%,城市环境保护公众满意率得分为满分3分。
3 当前生态滨州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空气质量方面
近年来滨州市私家车保有量不断攀升,汽车尾气污染问题逐步显现,部分公交车尾气较严重,在上下班高峰期尤为明显;个别饭店散发出来的油烟气体,影响到的小区居民的正常生活;工业废气、建筑工地扬尘的问题在部分地方还较为严重;部分城区没有植被覆盖,导致泥土。
3.2水环境质量方面
部分居民反映其周边的菜市场有污水流出现象;部分群众反映有少数人向蒲湖(滨州市饮用水源地)内排放生活污水和垃圾,影响饮用水质;市区部分水系(如新立河)的综合治理有待加强,特别是清淤工作问题较多;部分企业的违法排污现象比较明显。
3.3噪声方面
部分商家在公共场合播放音乐和宣传广告,播放时间长、音量高;市区内车辆鸣笛现象比较普遍,建筑工地在午休和夜间施工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工厂离居民小区较近,产生的噪音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
3.4垃圾方面
乱扔垃圾、随地吐痰、张贴小广告现象仍然存在;很多居民都无法准确了解垃圾分类标准且城市各路段的垃圾桶较少;随着饲养宠物的增多,宠物粪便成为新的城市污染;塑料方便袋产生的白色垃圾屡禁不止;农村垃圾处理问题依然存在;城市建筑拆迁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有时也无法及时得到清理。
3.5环保宣传方面
仍有30.5%的居民不知道环境投诉热线(12369);少数居民的环保意识依然不够,乱扔垃圾、随地吐痰、张贴小广告现象时有存在。
4 今后生态滨州规划建设努力方向
1)多层次、多形式、多角度进行全民环保宣传教育活动,尤其是要利用电视、报纸、漫画、横幅等居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强宣传,保证环保理念入脑、入心、入手。组织城市志愿者开展义务环保活动,真正实现城市软环境和硬环境的“两手抓、两手硬”。增加环卫工人的工资待遇,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对环卫工人的监管要形成定期机制,把社区居民对环卫工人的评议增加到考核中。
2)加强周边菜市场的监督管理工作;加强饮用水源地的监管工作,保护市民的饮用水质量;及时整治河湖污染问题,实施河流生态清淤,增强城区水系的自我净化能力;相关部门要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加强夜间执法检查,严惩企业违法排污现象。
3)加大对娱乐场所的监管力度,禁止商场采用音频较高的音响设备招揽顾客;规范汽车防盗器、警报器等强音设备的使用行为;强化市中心禁止车辆鸣笛的有关措施;严禁建筑施工单位夜间施工。
4)合理增加各路段的垃圾桶;加强宠物饲养者的宣传教育,使其自觉整理宠物排泄物;鼓励居民使用可循环的购物袋,减少白色污染;逐步开展农村垃圾定点投放、定点回收 定点处理。城市建筑拆迁中,应及时清理建筑垃圾。
5)多层次、多形式、多角度进行全民环保宣传教育活动,尤其是要利用电视、报纸、漫画、横幅等居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强宣传,保证环保理念入脑、入心、入手。组织城市志愿者开展义务环保活动,真正实现城市软环境和硬环境的“两手抓、两手硬”。增加环卫工人的工资待遇,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对环卫工人的监管要形成定期机制,把社区居民对环卫工人的评议增加到考核中。
生态建设规划范文3
【关键词】生态工业园区;规划建设
引 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压力的不断增大,社会可持续发展受到环境以及资源的双重约束。因而,生态工业园区应运而生。生态工业园区是一种以循环经济理念为依据而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式。生态工业园区规划和建设,对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促进社会进步,实现人与自然、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生态工业园区规划建设的原则
1.1 资源高效利用原则
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要依托区域及周边地区的资源、产业、资本和人文基础,将区位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逐步形成一种技术与资源的互动体系,创造出独具特色、良好抗市场风险能力的生态工业系统,使生态工业园区在市场中具备长期的竞争优势。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对土地、港口资源的利用,进行保护性开发和适度利用,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配置。
1.2 “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
1.2.1 减量化原则
要求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即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满足既定的生产或消费需求,在经济活动的源头就做到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在生产中,常要求产品体积小型化和产品重量轻型化,产品包装追求简单朴实而不是豪华浪费。
1.2.2 再利用原则
要求产品和包装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使用。在生产中,常要求制造商使用标准尺寸进行设计,以便于更换部件而不必更换整个产品,同时鼓励发展再制造产业。
1.2.3 资源化原则
资源化原则要求消费者和生产者购买循环物质比例大的产品,以使循环经济的整个过程实现闭合。
1.3 “四个结合”原则
1.3.1 与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提高市场竞争力相结合
发展生态工业要依托区域及周边地区的资源、产业、资本和人文,在发展过程中将区位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逐步形成一种技术与资源的互动体系,创造出独具特色、良好抗市场风险能力的生态工业系统,使生态工业系统在市场中具备长期的竞争优势。
1.3.2 与引进高新技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相结合
生态工业,要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要将生态工业的建设与加大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的力度、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充分发挥重点企业中现有的科技力量作用有机结合。同时,采用高新技术、充分利用本地区优势资源改造传统产业,在每一个产业链网的节点上均要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大产品的深加工和向后延伸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力度,提高生态工业园区或企业群的科技含量,是生态工业系统得以持续的根本保障。
2、生态工业园区规划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产业定位比较模糊,特色优势不明,规模小,缺乏抗风险能力
很多工业园区都是综合型的工业园区。因为存在产业定位比较模糊的现象,使得在招商引资的时候没有主攻方向,工业园区的产业趋同化现象比比皆是。很多园区以许诺种种优惠条件来争抢投资者,由此造成恶性竞争和恶性循环,既损坏了政府形象,又失去了应有的经济效益和发展后劲。并且生态工业园区规划范围内的企业普遍规模较小,生产规模小,集中度低,缺乏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2.2 缺乏产业共生,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
生态工业园区规划范围内的各个行业与企业缺乏联系沟通,协作和联合,没有形成整体合力和完整的产业链。更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式的大企业、大集团。
2.3 缺乏生态工业理念
在生态工业园区规划的过程中,没有对生态工业理念进行充分的体现,使得生态工业园区规划中缺乏产业链,没有产业共生,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
2.4 污染大
在生态工业园区规划中,一些化工产业污染物排放量较大,废水排放COD未达标,亟需改善,对生态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
2.5 规划建设随意变更,资源浪费严重
一些生态工业园区从一开始就没有经过科学而严密的规划论证,也没有履行过法定的报批程序,园区分区规划、控制性详规等没有法律效力;也有一些工业园区虽然有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详规,也通过了当地人代会的讨论并予以批准,具备了法律效力,经过了法定程序,但由于“长官意志”作怪,工业项目及其他配套工程设施的选址布局与建设规模标准,都是由当地领导说了算,有的听任客商提出种种不符合规划、不符合规范的要求;更有个别地方的党政领导随意干预和变更规划,存在“领导一动,规划重弄”的现象,使工业园区规划丧失了应有的稳定性、严肃性和权威性。
3、加强生态工业园区规划建设的措施
3.1 加强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管理
建立高效、完善的规划实施的组织机构、管理体系来组织和管理,是规划实施的基本保障。明确管理机构和管理职能,能够避免部门之间因分工不明确产生的职能冲突和利益冲突。园区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规划实施的组织建设应包括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即明确横向的市政府各部门之间的职能分工以及区政府与镇政府的职能分工。可以成立驻区环保局、生态工业园区建设领导小组、生态工业园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等。
3.2 经济政策
3.2.1 改善投资环境
加强投资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对外开放形象,为投资者提供一流、规范的服务是进行招商引资的重要手段。包括创新招商引资机制、提升招商能力、绿色招商及延伸生态产业链相关政策支持等。
3.2.2 积极落实国家优惠政策
园区应在落实国家已有的产业政策,技术改造管理政策的基础上,对生态建设项目的投资者,在基础设施使用、土地、税费征收以及项目审批方面给予适当的优惠和政策倾斜,为生态工业园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和基础条件。
3.2.3 增加融资渠道
在开发区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利用各种手段进行企业融资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来解决资金供需之间的矛盾。融资渠道包括:世界银行全球环境资金等;来自欧盟、美国和日本政府的国际援助;国际间运作的社会投资资金;国际环保组织等。
3.3 加强与政策法规和管理制度的结合
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规划的实施要与现行的政策法规和管理制度相协调。根据规划的要求确立对市以下各级部门实行定量考核制度;编制和实施科学、合理、规范、针对性强的综合考核指标体系和考核体系:并通过各种媒体定时将考核结果进行公布。
3.3.1 与现行环境管理制度相结合
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规划的实施要紧紧围绕现行的环境管理制度,以现行的环境管理制度为依托,并与其进行有机的结合,
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环境管理制度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得以健全和完善,而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规划在环境管理制度的支持下得以实施。
3.3.2 加强执法力度
应在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实施和执行来保障开发区生态工业的发展。开发区必须将生态工业建设纳入本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确立本区生态工业的跨部门综合决策与管理机制;确立本区生态工业的管理制度和各种政策手段;明确本区各部门的管理范围和职责权限;确立本区公众参与原则。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态工业园区的规划和建设对其地区工业的发展、经济的提高以及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生态工业园区规划建设中,必须认识到不足之处,并且根据规划建设的原则,采用有效的规划建设措施,保证生态工业园区规划建设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张磊.关于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规划建设研究[D].西南大学,2013,(08).
生态建设规划范文4
关键词:城市规划;生态城市;规划建设
Abstract: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new situation of the city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requirements, job competency in the new period of city, city leaders must look far ahead from a high plane, adhere to government-led, participation of all people, suit one's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ecological optimization, functional principle, do a good job of cit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ra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ty has become the hot topic, this combination of personal in the actual work process experience, discuss the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hoping to play a valuable role.
Keywords: city planning;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 、生态城市的概念
近几年来关于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俨然成为了最热门的话题。然而究竟什么才是生态城市却说法不一。城市建设有许多规划,包括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生态规划等,需要整合和统一。城市规划需要吸纳生态规划等各种规划的成果和内容,而生态规划也必须为城市规划提供有益的建议和强有力的支撑。结合个人在实际工作过程当中的经验总结,本人认为生态城市实际上是一个自然环境和人文价值高度融合的综合性概念,换言之就是在城市规划的过程当中巧妙的运用生态环境建设的科学理念,并将其作为城市建设和规划的指导工作,是将可持续发展观的战略理念落实到城市建设与规划过程当中的重要举措。
二、 生态城市建设与规划需要遵循的原则
(一)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原则
在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过程当中应该要结合城市的具体情况,所处的区域特征,运用宏观系统性的观点进行科学的部署和规划,最终后果让城市人口规模与城市的用地面积相适应发展,与此同时在生态学原理的指导和帮助下最大限度的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不能片面的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在实际的工作过程当中发现,一个优秀的城市建设规划和决策人员,应该具备“德艺双馨”的素质,也就是说能够将城市的软环境与硬环境都列入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工作过程当中,最终达到标本兼治的目标。实际上中国的城市建设缺少的不是专业技术人员,也不是资金,归根结底是因为人们的思想意识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缺乏对大自然的爱惜和尊重。
(二)合理布局城市规划体系原则
对于生态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工作而言,要立足于本区域的地理特征和实际情况,采用以中心城市辐射向周边城市的布局方式,确保各个城镇是分工明确,层次分明的。在借助中心城市繁荣发展的作用下,最大化的将这种经济发展效应辐射到各个城镇和农村地区,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最大化的确保整个区域内的生态平衡,尽可能多的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的发展目标。
(三)实施生态经济发展战略原则
实施生态产业和循环经济相结合的生态经济发展战略,就必须保证区域城市内的主导产业是能够最大化的代表现代文明的发展潮流、先进的生产力和文化发展方向的新型生态产业。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前期,规划人员和决策者必须要清晰的认识当前区域内城市的发展实际,寻找到影响生态环境发展的关键所在,并运用科学系统性的观点来对存在问题的产业结构进行整改和调整,将生态建设的理念灌输到企业和居民的意识里,加大力度发展好生态产业,最终组建成为一个自然生态、经济生态和社会生态高度统一和协调发展的新型城市。在实际的工作过程当中发现,唯有加大力度发展好循环经济产业,才能够从本质上解决好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的根本矛盾。
三 、规划建设生态城市的举措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
提升人们的生存居住条件,在每一个规划建设人员、城市居民当中都要树立起较强的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观念。新时代的背景下生态城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发展方向,是确保生态系统与城市经济建设维持和谐关系的重要关键。要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价值观念植根在人们心目当中,尤其是要扭转领导决策层重经济建设,忽略生态环境发展的错误观念,通过不断的宣传教育和知识普及在每个人心目当中树立起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念,除此之外还要让人们意识到加强生态城市建设的紧迫感和重要性,最终提高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贯彻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自觉性。要在广大人民群众当中树立起科学的资源发展观念,经济发展观念和消费观念,要让人们意识到唯有发展好环境才能够更好的进行经济建设,鼓励全民参与到构建生态城市的队伍中来。
(二)合理规划城市,实现宏观调控
要认真的考虑和分析清楚所处城市的区域特征,深入的分析城市的生态特征以及目前生态环境建设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找到影响城市生态发展的关键因素所在。与此同时还要运用宏观系统性的观点调查和研究城市所处区域内的资源利用和具体的分配情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对生产力的布局方式和各个城镇之间的分工规模进行科学划分。让城市的工业建设,农业建设,交通建设,建筑建设与生态建设目标实现高度的协调与统一,最终构建成现代化的生态城市。这就需要各个领域内的专家们不断的进行交流与沟通,根据自己对所在领域的建树和观点为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出谋献策,为城市的科学定位和合理的土地利用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改革对策。除此之外还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能完全接受,也不能完全摒弃,必须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城市所处的区域特征,合理的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方案,带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与重视生态保护
城市基础设施状况是城市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是城市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物质条件。城市基础设施除了传统的交通、能源、饮水、通讯等方面外,还包括环境保护、生态服务、减灾防灾、信息网络等新的领域。当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与环境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影响生态城市建设的关键因素。城市各项基础设施系统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必须整体规划与设计,并适度超前,避免建设的滞后性和盲目性。几乎所有的基础设施系统都与环境相关,生态城市建设规划要保证这些基础设施各系统之间的协调性以及对生态环境的支撑作用。
城市自然生态的保护,包括水、土壤、大气、自然景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构建。城市自然保护既是改善城市环境、塑造城市特色、提高城市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生态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城市建设中要充分利用所在区域的自然因子,可以依山傍水,利用自然森林、河流、湿地进行建设,要像保护文化遗产一样保护好这些自然要素,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丰富的城市生物多样性是生态城市的重要标志,要规划、重建和维护适宜的生物种群或群落结构,恢复其健康的生态过程,提高城市生态系统自我维持、自我更新、抗干扰的能力。
五、小结
我们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在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要按生态学规律办事,才能使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贵财富能够被人类持续永久地利用,才能使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共处,持续拥有这美好的地球家园,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结合个人在实际工作过程当中的经验总结,就我国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发展展开讨论。首先介绍了生态城市的理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分析了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所需要遵循的原则,最后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改革方案。然而由于个人所学知识以及阅历的局限性,并未能够做到面面俱到,希望能够凭借本文引起广大学者的广泛关注。
参考文献:
[1] 杨建森;生态城市的构架理论研究[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1年05期
生态建设规划范文5
关键词:生态;小城镇;规划;可持续发展;环境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small towns" is undoubtedly one of the key words of China's urban development in the 21st century.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the gradual expansion of cities,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towns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our country, is playing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At first,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importan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cological planning of small towns, and summed up the current main problems that exist in the small tow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and expounds the ecological planning of small towns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construction, the ecological planning of small towns is discussed in detail from five aspect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ncrete train of thought.
Key words: ecological; Small towns; Plann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environment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小城镇生态规划建设的重要性
小城镇建设应坚持以文化为灵魂,以生态为基础,以经济发展为主线,以城镇为载体,综合性研究和制定发展规划建设方案。生态建设不仅直接影响着小城镇规模的大小,也通过影响人们的生活环境,直接影响到小城镇发展的前景。
随着小城镇人口的增加,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趋复杂、尖锐。小城镇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内生性的,在建设过程中逐步显现,必须尽早充分的认识到生态建设的重要性,才有可能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老路。
从规划者的角度而言,评判一个城市规划方案合理与否(可行性)的标准,不再局限于短期的经济效益,而是越来越强调适宜的人居环境,越来越强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者的共赢,越来越强调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
当前小城镇规划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建筑挤占绿地
小城镇建设一般以县为项目单位,由于县级财政财力紧张,政府对小城镇建设的投入能力弱,小城镇建设资金基本靠商业开发来解决,因地价和动迁费用较高,为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开发商只建设可以买卖的商品建筑面积和场地等必须的配套实施,而不注重投入绿地建设,多数开发小区没有绿地。
(二)整体规划不完善
小城镇建设规划中缺少保护、改善和治理生态环境的内容,或是对建设生态型小城镇考虑的不足,使小城镇的生产、生活、休闲区布局不和理造成生产企业与居民区交织在一起,既不利于企业生产又给居民带来噪声、粉尘等污染。
(三)缺少环境保护错施
乡镇级的小城镇基本没有污水排放系统,生活污水就近泼倒,靠土壤下渗和蒸发来解决排放和处理,对生活环境造成较大的污染; 生产污水、废水用明渠不经处理直接排放,给排入的河道水体造成污染。
(四)破坏自然景观
小城镇建设中自然山水的生态价值和作用被忽视,甚至被严重破坏。小城镇周围随意办厂建房,任意开山取矿,使一些有生态价值的山体、湿地被夷为平地,失去了城镇应有的生态自然景观和城镇与自然和谐的环境。
生态小城镇规划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一)可持续发展原则
在开展城镇化建设时,应以“可持续发展观念”作指导,在发展特色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开展城镇化的规划和建设,建立“以人为本、持续发展、科学创新”的发展思路,从而使小城镇的建设水平得到提高,小城镇的功能得到强化。
(二)系统协调原则
城镇体系规划的首要任务就是“系统协调”,其协调方面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1、城镇与城市发展的协调
目前,我国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资源紧张,人多地少,大城市数量较少、实力较弱,小城镇数量多,规模相对小等。由此可见,城镇与城市的发展不协调。因此,我们要把发展城市作为城镇体系规划的重点,积极发展地区的中心城市,同时对小城镇进行规划和建设,加快其发展步伐,从而使城镇和城市同步发展,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进而实现相互协调发展的目标。
2、城镇与资源发展的协调
资源作为影响城镇发展的重要因素,一定要与城镇的发展相协调。这里所涉及的资源有土地资源、水资源、旅游资源。在进行具体的城镇规划时,规划者需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到因地制宜的思考,从而使城镇和现有资源的发展相互协调。
3、城镇与基础设施的协调
加快城镇与基础设施的协调主要指的是城镇与交通的协调关系,交通是连接各地经济发展的枢纽, 它是城镇规划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加强城镇和城市连接的重要设施。因此,要建立便捷、通常的交通网,使城镇布局具有协调性和合理性。
小城镇规划建设的具体思路
(一)科学编制和实施小城镇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要实现小城镇的全面协调的可持续性发展,总体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就需要编制高标准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使小城镇向生态环境友好型发展,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为目标,把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发展相结合,统一规划,加强法制管理,实现小城镇经济、社会和环境三者的协调发展,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从自然要素的规律出发,分析其发展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确定人类如何进行社会经济生产和生活,有效地开发、利用、保护这些自然资源要素,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最终使得小城镇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保护、利用乡土景观环境
在进行小城镇的规划和建设时,有关人员不要忘了乡土景观环境在小城镇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要保护和利用好乡土景观环境。它是长期的地理沉淀发展起来的,具有自己独特的生命特性和存在的必要。它不但可以反映人们的文化传统和生存状态,而且它是小城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忽视。
(三)因地制宜,全新规划道路体系
以往小城镇的建设大多数走的是大城市的老路,均按照“广场求宽、街道求宽、风格求新、建筑求高”等原则进行小城镇的建设,经过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这种建设方式并不适合小城镇,它完全打乱了小城镇传统的空间布置,致使建设丧失了原有的个性化特点。
由此可见,小城镇的建设并不适合走大城市的路线,在设计时要因地制宜,全面思考。尤其是道路体系的建设,小城镇具有传统街道的特点,尺度较小,从生态角度考虑,最适宜选用“窄路密网”的道路构架,鼓励建设非机动交通,它不仅能满足城镇的发展需要,还能降低能源消耗,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
(四)做好生态绿地的规划
一个小城镇,改善环境质量除了主要依靠对污染的防治和控制外,还要重视发挥自然景观对污染物承载作用,特别是天然和人工水体,自然或人工植被、广阔的农业用地和空旷的景观地段,都可作为景观生态稳定带的骨架。
生态绿地不仅要数量多,而且要分布均匀,大嵌块体与小嵌块体相结合。从景观生态学角度看,大型植被斑块具有多种重要的生态功能,并为景观带来许多益处。而小的植被斑块可以作为物种迁徙的歇脚地,保护与规划分散的稀有种类或小生境有利于提高景观的异质性。小嵌块是大嵌块的补充,不能取而代之,应把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并通过廊道连接起来。
(五)加大环保投入,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小城镇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是城镇生态环境防治的重要保障,城镇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直接决定小城镇承载污染物以及治理污染的能力。因此,政府应该加强小城镇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投资比例,为保护和改善小城镇的生态环境奠定物质基础。在做好这些配套措施的同时,还要做好加强小城镇企业污染的整治工作,从根源上杜绝破坏现象的发生。
结语
综上,发展人、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生态型小城镇,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必须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运用生态学和城市规划科学原理,结合小城镇特点,指导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统一规划,综合建设,以较低的资源代价换取较高的经济发展速度,达到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相统一,实现小城镇生态良性循环,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小芬.基于城市一体化理念的小城镇生态规划研究[J].丽水学院学报,2010.4.
生态建设规划范文6
建设生态城市的过程中,规划与绿化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关系。规划的目的在于构建和谐、平衡、稳定的生态环境系统;而绿化对于净化城市空气、改善城市环境和减少污染拥有者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城市的文化发展。生态城市的构建,需要依靠自然法则、人文心态以及科学技术三者之间共同协作来进行。生态城市的建设规划得益于城市生态以及自然环境资源的系统支撑,城市绿化则是维系城市生产力和生产资本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所以城市规划和绿化之间拥有是密不可分的关联性。在具体展开生态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应当通过科技进步,来实现对经济构成的组成和增长方式的改变,同时应兼顾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
2生态城市建设中规划与绿化的问题
首先,就我国目前的现状而言,不仅现有的绿化方面的规范体系存在一定的缺陷,甚至已经开展的城市绿化尤其是园林景观绿化方面的工作也没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管理规定或管理条文。这就导致在进行具体的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有关绿地规划和设计方面的问题,而这必然会给有关单位的监督和检测工作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困难和不便。其次,为迎合城市发展的要求,个别政府官员出于对个人工作政绩和自我形象工程的考虑,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来进行城市绿化建设。虽然短时间内实现了城市形象的大幅度拔高,但由于后期维护管理的断层,促使绿化成活率低,杂草丛生,最终影响到城市外在形象的构建。所以说贪图一时表面观感,非但达不到城市绿化的需求,反而会为城市形象建设积累负值。最后,虽然近年国家已然下大功夫投入到城市生态建设过程中,但是究其建设结果来看,仍旧存在绿化区域分布不合理、绿化面积不协调等问题。而其中表现最突出的,就是老城区极低的绿化率。分析原因在于,老城区的居民一向经济基础薄弱,而城市的管理人员和建设者在进行生态建设时往往将新城区当作城市的中心,予以大力建设发展,并没有对老城区一视同仁。
3生态城市建设中规划与绿化的优化
3.1积极探寻屋顶绿化新方向
所谓的屋顶绿化,其实就是脱离了以“地”为基、实现天台、屋顶以及阳台等开展绿化建设。屋顶绿化不仅有助于推进城市的生态建设,在土地资源紧张的今天,还能独辟蹊径地扩大城市绿地面积,对于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据有关调查显示,城市中屋顶、阳台等高地面积与可提供绿化的土地面积相仿,倘若能充分加以利用,不仅能够缓解土地资源的紧张情况,还可以促进构建完整的生态体系。只是,屋顶绿化的开展所需要的资金投入远远大于地表绿化,而且在相关后期维护方面较之地表绿化也存在诸多困难。所以,为了使其开展建设能够顺利进行,需要国家和政府层面不断完善相应政策法规,并灌输市民开展屋顶绿化的思想。
3.2确保绿化设计科学合理
针对老城区绿地率偏低这一问题,可以采取“加大老城区绿化面积,减少新城区绿化面积”的方式予以解决,这样能够实现新老城区之间绿化面积的和谐均衡。但是鉴于老城区本身城市化进程较慢,而且固有的建筑在使用度和坚硬度方面都有所欠缺,所以老城区不可避免地面临着终将被新城区取代的结果。在这样一个前提下,绿化工程即便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即便取得了一定的建设成果,也会在新老城市交替之时,被大量新生的建筑群落所覆盖、所毁坏。因此针对这样的发展趋势,对老城区的绿化建设不应采用一味地资金投入,而是要尽量在原有的绿地基础上进行改造,而且最好是采用复合本地气候特色的、抗旱又容易存活的植物,能够为后期的绿化维护工作提供一定的便利。
3.3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要构建城市规划与绿化的和谐关系,还必须注重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开展。就某一个具体的城市而言,其生态建设必须要从有利于人们生活、生产工作的角度出发,坚持以人为本,致力于为人们提供良好的交通、通讯、休闲与绿等基础配套服务。生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要满足人们对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更要表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社会意义。另外,城市建设属于可持续发展范畴,这就要求为此而展开工作的人员必须从长远角度出发,在遵循客观规律和适应城市发展水平进度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化。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能脱离某一城市自身的客观经济水平,不能以超越自身资金保障的代价来展开建设,否则将会为城市的整体发展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