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红楼梦葬花吟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红楼梦葬花吟范文1
1、《葬花吟》歌词: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倚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花落人亡两不知,花落人亡两不知。
2、《葬花吟》演唱者是陈力,中国内地女歌手,出生于吉林省。陈力从小学京剧,后来在长春一汽做化验员。87版电视剧《红楼梦》的作曲王立平发现了她,请她参与该剧主题歌的录制。陈力演唱了87版《红楼梦》电视剧的音乐歌曲,演绎了来自天籁的悲音。同时,陈力在1987年首播的87版《红楼梦》里还是柳嫂子的扮演者。2007年,陈力参加了央视的《艺术人生——红楼梦再聚首》栏目。这是她公开亮相。
(来源:文章屋网 )
红楼梦葬花吟范文2
在中国古代丰富的桃文化中,《红楼梦》特别看重桃花的悲剧意蕴,曹雪芹巧妙地将桃花编织进小说情节之中,在推动情节发展,展现人物情感的过程中给读者心灵以强烈的震撼。
一、桃花——众女儿悲剧命运的预言
《歌》:“随云散,飞花逐流水。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比喻欢乐短暂,往事已矣。“飞花”比喻青春易逝,红颜凋零。这两旬诗出现在《红楼梦》第五回中,意味深刻。作者预言大观园中女儿们花飞水逝的命运,一切幻想都将风流云散,也预示了大观园众姊妹命运短暂,一切幻想,包括爱情都将要逐水漂流。
桃,其性早熟,三年可结实,六年便老化,树干结果后越来越细,十余年后已枯,桃花的这一特性与李纨很契合。第五回《金陵十二钗图册判词李纨》诗云:“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桃花青春易逝的意象在李纨身上表现得最为典型。胡元翎在《漫谈李纨》中指出:“李纨共有三重悲剧:一是作为金陵十二钗之一,她也具有青春、才智、热情等曹雪芹所欣赏的属个体人格意义上的美,但随众女儿共同奏响美的毁灭,青春的毁灭,灵性的毁灭的悲歌;二是作为一个普通人,她又承受青春丧偶,晚年丧子的残酷命运;三是作为一个相对来说努力遵守封建礼教尺度的人,最后却落得一个‘枉与他人作笑谈’的下场,成为封建礼教的牺牲品。所以,李纨的悲剧也是令人心悸的悲剧。”
虽然李纨“槁木死灰”活葬了自己的青春,但她也曾开花结子,生命有所安慰。然而,惜春青春的花朵还没开放,就已经凋零。第五回《虚花悟》:“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见过把秋捱过?”这首曲子为惜春而作,她年纪轻轻,却看破人世间的花花世界,认为人世间的兴衰不过是过眼云烟。她没有青春少女应有的梦想,有的只是对现实世界的悲观绝望。妙龄少女将自己的内心冻结,漠然面对整个世界,一朵从未开放过的花毕竟是叫人惋惜的。
二、花冢——宝黛爱情悲剧的见证
在《红楼梦》中,与桃花具有直接关系的是贾宝玉与林黛玉。第二十三回中,宝玉偷读《西厢记》,“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得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回来只见地下还有许多”。惜花便是伤春心绪的外在表现。黛玉“又胜宝玉十倍痴情”,惜春、伤春的情感格外强烈,竟拿花帚把花扫起来,装在绢做的花囊里,用花锄挑着,埋到花冢里,这样的惜春、伤春之举,可谓达到极致。
宝黛二人同捧《西厢记》,绚丽的桃花,微风阵阵,落红成片,两颗真挚的心在桃花的清香中相知相恋。这图景似乎很唯美,是他们爱情理想之图,但薄命的桃花和附近的花冢也警示了以后爱情理想的破灭。花冢埋葬的不仅是落花,也是宝黛的爱情,花冢见证了黛玉爱情失意的悲苦,也见证了宝玉对爱情的执着。当他们刚沐浴在爱情的香气中时,黛玉听到的却是“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水流花谢”、“花落人流红”等诗句,黛玉已经嗅到世事无常、好景不常在的气息。在这里,作者借花的命运暗示人的命运,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三、《葬花吟》——黛玉命运的悲歌
小说第二十三回中,黛玉已觉察时间对青春的消耗和侵蚀,“心痛神痴”的悲剧感其实是对青春生命的高峰体验。在第二十七回中,林黛玉为自己的这种悲剧感找到了抒发和流转的形式,一曲《葬花吟》唱尽她对自身命运的体悟。
《葬花吟》作于四月二十六日芒种节。这一天,大观园里“绣带飘飘,花枝招展”,被清纯艳丽的女孩子们“打扮得桃羞杏让,燕妒莺惭”。在这样热闹非凡的一天,黛玉却吟唱出悲悲切切的《葬花吟》。那一连串“花谢花飞”的暮春景色,那“花魂鸟魂”的奇思异想,那哀婉缠绵的悼亡情调,无一不渲染着林黛玉的悲剧性格。一腔无处发泄的思绪勾起了黛玉的伤春愁思,残花落瓣又令她感花伤己:摇曳多姿的花朵只是徒有其表,它只能留住霎时的光辉,永远无法打败时间这个凶残的对手。而无依无靠的自己,虽然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生活境遇甚至不及早谢的桃花。凋谢的落花尚有知音人疼惜,自己却得不到他人的怜惜。花儿谢了,明年还会再开,然而,人的命运却无法预知。黑暗的世界磨灭了黛玉生存的欲望,流言蜚语摧毁了她生活的勇气。这世上唯一的依靠又渐行渐远,令陷入绝望的黛玉更加彷徨无助。身世凄凉、孤苦无依的痛感无时无刻不折磨着黛玉,她却不肯低下高贵的头颅,向命运屈服。虽然明知前路坎坷,她也没有远离现实,逃避爱情。她看透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宁死也不与邪恶的力量同流合污,到死也要保持清白的本质。在这里桃花便有了一种幽居不遇、孤芳自洁的人格意味。
《葬花吟》的出现绝非偶然,它是黛玉缠绵情思与悲伤之感长期积累的结果。她出身于衰落的贵族旧家,很早就失去母爱,父亲去世后,益发无依无靠,加上身体怯弱,病魔缠身,一个孤苦伶仃的女孩儿像浮萍一样寄居在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黑暗公府里。这样的生存环境迫使她步步留心,时刻警惕,以保卫自己免受玷辱。整个大观园里,宝玉是她唯一的知己,也是她唯一欲以终身相托的人。而这个“唯一”却在自己好心前去探望时“冷落”、“拒绝”了她。宝玉与宝钗有说有笑,而黛玉只能躲在一旁偷偷哭泣,这种失去了精神依托,像落花一样飘无所归的悲怆只能向埋葬着落花的花冢哭诉。《葬花吟》在这样的时节,这样的处境,这样的心态下吟出来,怎不令宝玉“恸倒”?诗中的悲怨之气再无以复加了。甲戌本脂批云:“余读《葬花吟》至再至三四,其凄楚感慨,令人身世两忘,举笔再四,不能下批。”明义《提红楼梦》绝句:“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未可知。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
《葬花吟》实际上是黛玉自作的诗谶,预示了她香消玉殒的结局。诗中落花的归宿是林黛玉最终的归宿,推而广之,大观园中的女儿们都会和林黛玉一样。正如宝玉听到《葬花吟》后的内心反应:“既黛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推之于他人,如宝钗、香菱、袭人等,亦可到无可寻觅之时矣。宝钗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则自己又安在哉?”《葬花吟》明确唱出了“千红一窟,万艳同悲”的结局,也拉开了大观园悲剧的序幕。
四、尤三姐——宝黛悲剧的纵深开拓
紧接着大观园发生了一系列悲惨的事件,先有金钏儿跳井,后有鸳鸯铰发,又有六十六回尤三姐拔剑自刎。“揉碎桃花红满地,玉山倾倒再难扶。”尤三姐颈血溅地,像落满了揉碎的桃花,玉山一样的身体倾倒在地,再也扶不起来了。尤三姐这朵桃花,为情而盛开,为情而凋零,桃花红颜薄命的意象在其身上很有典型性。桃花与血的渲染使她短暂的一生充满了悲壮美。王道伦在《红楼品味录》中说:“尤三姐是宝黛爱情和大观园女儿国外的一个特殊悲剧角色。她名不见正副十二钗,是一个非官非宦人家的普通少女。但她的悲剧命运却和宝黛命运相通。宝黛爱情是不容于社会,不容于自己的家族;尤三姐的爱情则既不容于社会,也不容于自己选定的情人。唯其不容于自己的情人,这就进一步表明封建统治的伦理道德观已经渗透在人民中间并为一般人所信守。所以尤三姐的悲剧是宝黛悲剧的纵深开拓。”
五、《桃花行》——黛玉绝望的悲吟
又是一年桃花开,继《葬花吟》之后的第二年初春时节,林黛玉又作了一首《桃花行》。此诗出现在小说第七十回,此时的贾府已过了“烈火烹油”的鼎盛时期,露出衰亡的征兆。大观园也是变故迭起,黛玉虽未亲眼目睹尤三姐自刎,尤二姐吞金,但人多嘴杂的生活环境肯定使她对此有所耳闻。当经历了一系列风云变幻,人情冷暖,看尽了人世间的尔虞我诈,黛玉做此事的心境与以前大不相同,流露出的悲凉气氛比《葬花吟》更甚。
诗的开头反复叠沓地渲染了桃花初开时的气氛,却只写了一个帘外桃花和帘内人的关系。“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自己多想一见再发的桃花,但此时红颜失色,姿容不复往日,愧与桃花相对。花虽懂得少女的心事,却无法缓解她的悲伤,吹开了帘栊,面对满庭春色只能使诗人“倍伤情”。热闹的春景因人清冷的心境而映上了衰亡的冷色。“桃花桃叶乱纷纷,花绽新红叶凝碧,树树烟封一万株,烘楼照壁红模糊。”桃花如此绚烂,爱情亦能如此该有多好!可惜“天机破晓鸳鸯锦,春酣欲醒移珊枕”,一切只不过是幻想。“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人为相思而憔悴,花为春尽而飘零,飘零之花怜惜憔悴之人,每天的黄昏都在人静花落中黯然度过,直到杜宇啼血,春天去了,而人却还在帘栊中寂寞空对月。在《葬花吟》中,黛玉的泪还是热的,情还是哀怨的,不满“风刀霜剑严相逼”,而在《桃花行》中,泪却是冷的,情只有悲了。黛玉的心态越来越悲,越来越绝望,她的心中早已料到自身必定会和杜宇一样泪尽泣血而亡。
红楼梦葬花吟范文3
关键词:落花 《葬花吟》 《落花诗》 《西郊落花歌》
林黛玉的《葬花吟》,从小说创作角度来说,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背着香囊,拿着花锄”的姣好幽怨女子;从诗词鉴赏角度来说,《葬花吟》无疑是全作二百多首诗词中具有独特魅力的佳作,它行文辞藻的细腻委婉,意象修辞的唯美灵活,思想情感的诚挚哀婉……所有这些都让《葬花吟》即便脱离了《红楼梦》的光环,也能成为诗词界的又一亮点。
“葬花”源于“落花”,有“落”才有“葬”。作为中国传统诗歌创作的一个经典意象,“落花”被赋予了太多情感,早在明代,就有唐寅作《落花诗》三十首,之后如沈周、纳兰性德均在此题材上有所涉及;到清末龚自珍,“落花”一改以往悲悲戚戚的伤春基调。被注入了全新的意蕴。
一、花谢花飞花满天
《红楼梦》第27回,正值暮春的饯花之期,宝玉跑去找黛玉,在黛玉埋葬桃花的地方听到了黛玉吟出了这首凄美哀婉的《葬花吟》,不禁泣泪涟涟,为之“恸倒在山坡上”。这首类似歌行体的诗歌不长,却蕴含着丰富深刻的内容,不仅是人物性格塑造上的一大主力,也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绡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处诉。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岁闺中知是谁?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怪侬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语去不闻。昨宵庭外悲歌奏,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语花自羞。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莽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全诗可大概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花谢花飞花满天”到“却不道人去梁空巢已倾”,抒发了葬花人的春愁:第二部分从“一年三百六十日”到“知是花魂与鸟魂”,进一步叙写幽情。更为深沉;第三部分从“花魂鸟魂总难留”到最后,诗人以花自喻,表明自己“还洁去”的决心。
首旬即以三个“花”入诗,把人带入了一个花的世界,加上花谢花飞、红消香断、游丝、落絮、柳丝榆荚、桃李、香巢、燕子、空巢这些意象,勾划出一个完整的暮春图景,有种冷峻之美,奠定了全诗的基调。香榭、绣帘,则点明了少女的身份,使之后的感情抒发有个合理的支点。三四联以“愁绪满怀无释处”说明了葬花的缘由,也是第一次正面描写了内心的孤寂。用“桃李”这一自然意象的生生不息,来反衬人世的无常,一句反问道出了诗人多少辛酸泪。第一部分中还夹杂着诗人对社会、对生活的控诉,“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梁间燕子太无情”等都是这种感情的体现。第一部分以一个长旬结束,把感情带人了一个小,之后又转入深沉的铺述,通过落花的漂泊来写葬花人的悲痛情绪。不难发现,第二部分的意境更为肃杀。风刀霜剑、闷杀、血痕、冷雨、悲歌、魂,这些辞藻使悲情地阐发更为细腻委婉,是低沉的悲歌,不仅仅是伤春,更是伤人生。第三部分一句“总难留”表达了诗人对红尘的洞悉,不得不期冀于“胁下生双翼”,去寻找天的尽头。作者以凋敝的落红自喻,把寄人篱下的人生际遇与落花的漂泊相比,更为形象,读来令人神伤。“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一句为全诗最为悲壮之处,与“质本洁来还洁去”的孤傲不同,这句勾勒出的是整个社会的一幅图景。更让人动容。
《葬花词》的精妙之处,除了体现在意象、辞藻上以外,明喻、暗喻、反衬、反问等修辞的运用也让诗歌增色不少。借“落花”这一传统意象,表伤春之情怀;以“葬花”为题材,抒写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从这点来看,《葬花词》无疑是文学艺术中的瑰宝。
二、花自飘零悱难怨
东晋陶渊明写作“落英缤纷”,早已把“落花”当作意象人诗,至诗歌兴盛的唐朝。“落花”这一传统意象更是屡见不鲜,比如在“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中,落花意象具有轻柔、舒缓的审美特征,烘托出一种宁静的气氛;再如,“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落花”就有一种飘零孤寂的意味,为诗作蒙上了一层惆怅的情愫。明代唐寅作有《落花诗》三十首,其哀婉悲愤之情亦可视作《葬花吟》之先驱。
现举一例作具体分析:
乍暖还寒几忽悠,悄闻别绪上眉头。香沉未许风吹散,红殒唯凭水逐流。怅画离心犹透点,聊书怜字欲轻钩。佛前但析拈花手,思借慈航解落愁。
“乍暖还寒”,写天气的多变,而这种多变酝酿出了诗人的愁思;一个“悄”字,传神地表现出这种情感的蔓延之势。颔联中用“香沉、红殒”代落花,进一步美化了此意象,但如此美好的事物也终免不了“被风吹散、随水逐流”的命运,万事万物都敌不过客观世界的无情。“离心、怜字”两旬写出了诗人作诗作画时的伤春之感,横竖点勾。都被落花牵动。最后一句将“落花”这一具体意象抽象成“落愁”,点明了主旨,可以算作点睛之笔。
唐寅作《落花诗》很注意意象群的塑造,而这种整体性大大渲染了其诗孤寂清冷的整体风格。除了以上所举中“怅画离心犹透点,聊书怜字欲轻钩”这样的例子之外,再如“收灯院落双飞燕,细雨楼啭莺”等,均让读者感受到了那份冷峻之美,不单单来自伤春本身。还有对于诗人诗心的感悟。而这种情愫在《葬花吟》中有了很好的继承,“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描画的正是这样一种凄清之美。由于唐寅所作《落花诗》是组诗,所以他并没有拘泥于“落花”这单一的意象,而是把其作为咏叹的题目,恣意地抒发自己的苦闷与烦恼,从这一层面讲,“落花”已经成了感叹悲苦的象征。
黛玉作《葬花吟》是源于对身世的感叹,对宝玉真心的怀疑,对精神漂泊无所定的痛心,所以用血和泪凝结成了这首心歌。唐寅风流倜傥,才华不凡,却因科场案而受累下狱,经历了许多磨难,这种际遇反映在诗作中不免多了些悲愤,无怪乎他会发出“多少好花空落尽,不曾遇着赏花人”这样的感慨,这和黛玉的“质本洁来还洁去”有着些许的类同。由此可见,《葬花吟》在“落花伤春”这一主题上是有源可溯的,其感情背景也有相似之处。
三、三百六十日长是落花时
到清末,“落花”在龚自珍手里绽放出别样的光芒,一 改以往低沉哀婉的基调,以新奇向上的姿态出现在文学作品中。龚诗以“落花”入境的不在少数,其-中当属《西郊落花歌》最为著名,因作品选中有此例作。所以此处不再列出。
诗作以“奇”人篇。开门见山地否定了伤春传统,与《葬花吟》相比,这是一种情境的拓展。但在拓展的同时,《西郊落花歌》和《葬花吟》一样,营造的也是“有我之境”,只是这个“我”心情愉快,“沽酒呼友齐赏之”,不再是黛玉般的“手把花锄出绣阁。忍踏落花来复去”。一句“神痴”。烘托出了落花之美,比直接描写落花之形态更富有艺术感染力,此处的“美”是实实在在的花之美;而《葬》中,花美则是为了衬托人之美。随后,诗人连用比喻,从天、地、人三个角度写“落花”之美,这种“比”使抽象的美变得更具体化,宇宙万物均赞落花之美,这无疑运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奇龙怪凤爱漂泊,琴高之鲤何反欲上天为?”这旬诗可以看作龚对“落花”的定位,“落花”表现出的是掉落人间的欣喜之情;而前世身为绛珠草的黛玉,则以花自喻,抒发的是遗落人间的凄凉。这种态度的不同,使这两首“落花诗”整体的感情基调大不相同。《西》诗,作者对落花怀着美好的情感,心驰神往“深四寸的净土落花”,即使净土求之不得,也愿意借助笔力,创造这种美好;《葬》中,黛玉掩埋残花,为的是让其永葆高洁,不受浊世所污,这完全是一种抵抗的姿态了。
照理说,龚自珍身处末世,多见世衰,笔调应更为悲愤;而林在盛世大家,多见繁华,诗情应以轻快为主。可是却恰恰相反,龚诗的“落花”情境是与《葬》完全不同的乐观积极之情境,他写落花的气势:汹涌澎湃,纷洒而下;写落花的形态:飞舞,绰约多姿。诗人把落花的“哀”化入瑰丽的自然之景中,是感情的升华。究其变化原因,可能与诗人自身理想有关,自古文人就有“达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其身”的传统,龚自珍亦然,他对仕途是坦然的态度;而《葬花吟》的作者林黛玉,准确说是曹雪芹,则是抱着救世思想的,就算贾家败亡,他也始终在探讨改革之法,所以他的理想受到打击后,表现得更为幻灭。其次,龚自珍生活的时代已迈入现代,思想意识比之前人有了更大的飞跃,落花的飞扬之美正是作者个性意识的体现,入仕对龚自珍来说并不是人生的唯一选择,因此在他眼中,世间是美好的。
由《葬花吟》的“葬花”追溯中国“落花”之传统,这一意象的发展脉络可窥一斑,这种“落”与“葬”的溯源亦可明确其开拓方向;同时,通过诗人写作背景的比较,我们可以深入其中,对其表现出来的不同情境也能够有了一定了解。
参考文献:
[1]《红楼梦》脂评汇校本http:///bbs/viewthread.php?tid=33583
红楼梦葬花吟范文4
学生读《红楼梦》有感
刚上三年级,我在爸爸的引导下读了两遍青少年版的《红楼梦》,人称“小红迷”,而且特别专注“研究”林黛玉姐姐。
在刚接触《红楼梦》一书时有点囫囵吞枣之味,认为林黛玉姐姐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弱女子,总是为了一丁点的小事而伤心流泪,一副总不见天日的忧愁面容。为了与青梅竹马、志趣相投的贾宝玉相恋,在封建社会里落到了一个悲哀的下场,我实在是为她而感到悲哀不值,更为他们悲惨的命运而惋惜。但与此同时,我觉得林黛玉姐姐太过软弱了,虽然爸爸说是当时封建社会下造成的,但我认为不管怎样,人就要活得像自己嘛,人家宝钗不也是坚强地活着呀。而且她的身体也太弱了,书上压根没有提到她积极锻炼身体,只是不断重复提到她孱弱的身躯。可悲!
第二次读《红楼梦》,我读得特别认真,而且把描写林黛玉姐姐言行举止的一些语句画下来或摘抄,猛然发现林黛玉是个诗、琴、书、画样样精通的女孩,而且还耐心地教香菱吟诗。特别是在“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章节中的“葬花吟”——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在爸爸的讲解与在网上查找资料后,我弄明白了其中的意思,对黛玉姐姐多了份同情。她一人来到贾府,在这里孤苦伶仃,寄人篱下,什么事都要处处小心,处处观察别人,恐怕别人笑话她。丫鬟和仆人们都不怎么看重她,又没有人庇护她,面对落花又怎么不触境伤情?思念母亲又怎不落泪葬花呢?自幼体弱多病,小小的年纪竟在药中泡大。但她却聪明好学,才华横溢。可敬!
两遍读《红楼梦》,但对黛玉姐姐的感受却截然不同,相信我的第三遍、第四遍或有更大的收获。
学生读《红楼梦》有感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曲红楼蕴含人间悲欢情愁,是多少人留下了惋惜之泪。
曾经,我一直认为那富丽堂皇的大观园是温柔的女儿乡,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地方。而现在重读红楼梦的我知道自己错了。在那如此富裕的红灯绿酒生活下,竟掩盖了世界如此肮脏的一面。小说的内容很多,但令我最动容的贾宝玉和林黛玉那爱情悲剧。
或许吧,林黛玉是有些小肚鸡肠,是有些娇柔做作。但我们仍从她的一言一行中感受她的温柔与多才。我也并不否认薛宝钗很完美,她的大方,孝敬是书的亮点。但是,她在完美,也只是封建社会的塑造品,没有自己的思想,如娃娃般只知道一味的服从长辈的命令。相比之下,叛逆的贾宝玉和孤寂冷傲的林黛玉却给我另一番体会。
“花飞花谢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也许有人会说花谢是自然规律,又那样假惺惺的葬花呢?你们不懂,黛玉这是把花比喻自己,感叹自己会不会这些花一样,等到花期一过,也会像花儿一样孤零零的落下,没人问?我只能佩服作者了,黛玉葬花已经暗示了最后她悲惨的结局。
当所有人都沉浸在与亲人团聚时的喜悦中,只有黛玉在哪独自一人伤心。没人会懂她,自从她踏进贾府的那一刻,她必须小心谨慎,注意自己的言行,一不小心说错了什么或做错了什么,就会惹来人的嘲笑。寄人篱下久了,使她变成了在一些人看来小肚鸡肠的样子。
当贾府一片喜气洋洋时,所有人都在为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事做准备的时候。潇湘竹院却是另一番景象,面色苍白的黛玉等着贾宝玉的到来,没想到等待的却是心上人要成亲的消息。哭,恨已经无济于事了,黛玉带着无奈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有些人认为这本书无非只是写了一个三角恋爱的纠葛,但《红楼梦》也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人们不知反抗的观念。·葫芦僧乱判葫芦案,尤二姐的吞金自杀。。。。。。都证明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从这本书中,我明白了,我们要有反抗精神。如果当时薛宝钗不答应嫁给贾宝玉,那故事的结局就不会这样了。所以我们在现代这个社会,要有反抗精神,不要到以后再后悔!
学生读《红楼梦》有感
《红楼梦》,它是四大名著之一。
它是一部千古不朽的人生大戏,《红楼梦》所呈现的,主要是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故事,这是一个不朽的人生悲剧。
我从去年开始,就一直琢磨着《红楼梦》,虽然几个月就把它给看完了,但我还有许多看不懂的地方,便一句一句地理解。
《红楼梦》主要以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描述了贾家荣、宁国府之间,表现在婚姻、建筑、文化、财产等各方面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其中最让我羡慕的则是塑造出的一大批栩栩如生、各阶层的人物形象。比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史湘云,就连作者寥寥几笔勾勒的晴雯、紫鹃、雪雁等丫鬟,都成为了我国文学画廊中的著名艺术典型。
《红楼梦》所讲述的,是一个令人称羡的大家庭,原本荣华富贵,后来因家庭成员获罪以致被抄家,逐渐走向没落,终于繁华成空的大悲剧。
因此,将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故事作为主力呈现,也适度传出了《红楼梦》的主要精神。
黛玉和宝玉的悲剧,肇始于封建社会中,婚姻大事向来由父母决定,子女本身并没有资格决定。贾宝玉的父亲命他娶薛宝钗,他就非娶不可,尽管实际上他心里喜欢林黛玉。婚姻大事他无法自主,最终导致了林黛玉、贾宝玉和薛宝钗三个人的悲剧。
当我看完《林黛玉焚稿断痴情 薛宝钗出闺成大礼》和《苦绛珠魂悲伤离恨天 病神瑛泪洒相思地》时,听着悲伤的音乐。我实在控制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情不自禁地落下泪来,那不争气的眼泪始终还是把那页给模糊了呢!傻傻的我本以为结局会是贾宝玉和林黛玉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是啊!王子与公主生活只是童话故事而已,然而,这么悲惨的结局我却怎么也想不到。
当黛玉听完傻大姐的话后,就直吐鲜血。不住地流泪。因为她接受不了这个事实,黛玉她恨宝玉,恨他为什么不理解自己。她把宝玉送给她的那绢子往火上一撂,顿时化为灰烬。熬了一天,黛玉已经奄奄一息。突然,她高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狠心两个字还没来得及说,只见黛玉两眼一翻,一缕芳魂就这样随风而逝。
黛玉死的时候,正是宝玉娶宝钗的同一个时辰。只因潇湘馆离新房很远,听不到潇湘馆这边悲恸的哭声。
这真的是个不朽的悲剧啊!
红楼梦葬花吟范文5
现在,书橱的门已经大大地向我打开。每一次走进书店又走出,书橱里的书一次比一次更加丰富了许多,它们紧挨着,笑着欢迎我阅览。再次把那时隔已久的《红楼梦》翻出来,呵,足有厚厚的三本,这些全都是宝藏啊!再次坐在桌前,静静地翻阅愈发黄的书页,书页里翻卷的、流动的文字潮水般滚进了我的脑海,时而是林妹妹婉转立于花丛中,肩扛花锄,手提花囊,轻轻掩埋破碎的残花,口中轻吐葬花吟,眉宇间尽露万分忧愁;忽而见宝琴姑娘手怀一束梅花,身穿一席红衫,似那俏丽的画中人儿,却又多了眼神活泼灵动;分明瞧见湘云酣睡在芍药花丛海里,那是个漫山遍野的花的世界,似那时间停止了的静谧,却又有几只蝴蝶缓缓飞动,仿佛也要和醉了的人一起沉沉睡去;忽又闪过英敏的探春姑娘,孤立在船头,亲人远远离她而去,在那个贾府,有过短暂的快乐时光,也有过悲恨的被人不理解的日子,当远远离开那些曾经不理解她的雄心大志的人们时,说不尽的痛楚,说不尽的话语,全都融在无可奈何之中……
《红楼梦》是清代文学家曹雪芹的呕心沥血之作,他用了毕生的精力去创造《红楼梦》,但还是未能在他的有生之年完成这部巨着,给世人留下了最大的遗憾,但也引起了历代无数有才之士的钻研的兴趣,红学之风刮满了全国。《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的古典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颠峰之作,它描绘了宝黛之间凄美的故事,同时也描绘了贾府里从辉煌到衰落的过程,这个过程不禁让人蹉叹,中间穿插着府里权利的纷争,以及金陵十二钗们飞鸟各投林的悲惨结局。
枕边一本《红楼梦》,我领会到了黛玉的真性情,宝钗的温婉大度,湘云的豪迈爽朗,探春的男儿气概,妙玉的目下无尘,李纨的镐木死灰;我叹元春的幽禁深闱,气迎春的懦弱怕事,恨惜春的心冷孤傲,愁熙凤的精明歹毒,悲巧姐的不幸命运,感可卿的英年早逝。千红一哭,万艳同悲,我为她们而悲。
红楼梦葬花吟范文6
——题记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花冢旁,人何在?林黛玉,花锄仍在花依旧,只是你在哪?作茧自缚,两情相悦,只落得花落人亡,红消香断后,你的痴情宝玉还能接受吗?当年的潇湘馆还留着你的丝丝余香吗?你好吗,春尽了,花落人亡两不知。
而今只有香丘,还有人葬花吗?还有人如你吗?古代封建社会害人呀!你只有含恨去了,香魂飞散。我看到红楼梦结局时,哭了。你好可怜,好凄惨的结局,好悲凉的故事,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走到床前,隐约听见一曲葬花吟:
花谢花飞飞满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