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古希腊服装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古希腊服装范文1
经古希腊孕育而出的文明之花也深深影响着后世的人们。雅典神话里不着寸缕或“无形之形”的衣饰,在绵延的历史河流中悄然影响着服装的流变与革新。透视装的优雅飘逸是他们身体解放的证明。当海风拂动,夏日在裙裾上微微上扬,你是阳光下楚楚透明的可人儿。
源于古希腊的透视情结
时尚将随时间而逝,但风格是永存的。
――【法】 夏奈尔
从古至今,如果说用服饰来记录时代变迁和人类前进足迹,最具特色的古希腊服饰当之无愧。约公元前4世纪,世界服装进入了以欧洲希腊为代表的时代,这个时代的希腊人以其涌动不息的创造激情,创造出了服装艺术无比幽雅轻松的整体形象,从而被后世树为楷模,称之为古典完美的形式。
在古希腊神话中,女神身着白纱的形象深入人心。以优雅飘逸见长的服饰充分展示了古希腊对人体的尊崇。舒适慵懒,突显上身,胸线以下为直筒轮廓……这几乎成了希腊式服装的经典搭配。
“无形之形”是古希腊服装的特色。不经裁剪、缝合的矩形面料,通过在人体上的披挂、缠绕、别饰针、束带等基本方式,形成了特殊的服装风貌。其中,服装的风格主要划分为“披挂式”和“缠绕式”两大基本类型。
借助于饰针和绳带的披挂型服装,将矩形的面料固定在人体的肩部、胸部和腰部等关键结构部位。这样以来,宽大的面料会形成自然下垂的褶皱,人体在自然的服装中若隐若现,服装被赋予了一种生动的神采。而缠绕型的服装则主要依赖面料在人体上的围裹形成延续不断、自由流动的褶裥线条,不同的围裹方式会营造出不同的服装风貌。同样,随意、自然、飘逸是这类服装的重要特点。
古希腊服饰风格的魅力是无限的,它所代表的精神,所体现出的人类对自然的崇尚和对人性的尊重,在许多历史时期都散发着巨大的影响力。与此同时,它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与当时的审美情趣、时代背景相融合,以不同的演化形式发生着丰富多彩的变化。
近几年来,在国际时装舞台上,众多时装设计师纷纷推出了尽显古希腊服饰风格魅力的服装,希腊古典自然之风再次掀起流行的浪潮。回顾世界服装发展所走过的路程,在许多历史时期,古希腊服饰风格都彰显出迷人的风采和魅力,并作为服装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记录了时代的变迁和人类前进的足迹。
复兴的古希腊服饰:透视装
她抛弃胸罩、衬裙、袜子、穿着薄纱舞衣,要向人们展露“在光明里的、无比纯洁的灵魂。”
轻盈如风,呼之欲出的性感
当夏日的第一缕暖风吹来,还有什么比透视的白纱更让人心生憧憬。若隐若现的性感和轻盈飘逸的灵气,让你的风情在夏日间绽放!
近几季的潮流对于时装材质越发讲究,层出不穷的新面料比比皆是,但薄纱轻如蝉翼,易于打造不同风格的特点仍然无法被取代。通过创意与构思制造出的层次、体积和色调的变化,才是设计师们对于薄纱面料乐此不疲和执着于此的的真正原因。
2013年的春夏时装,薄纱的轻柔唯美依然得到完美地诠释。其中,优雅的DIOR女郎绝对少不了薄纱的陪伴,精美的刺绣透过轻纱营造出朦胧的性感风情。但最具代表性的还要属本季的蔻依。
作为品牌创立60周年的纪念大秀,设计师Clare Waight Keller从巴黎东京宫艺术中心展出的《Chloe:态度》回顾展中汲取灵感。蔻依品牌创始人Gaby Aghion强调要把女性从沉闷和高级时装中解放出来,让蔻依女郎带着轻松的、满不在乎的态度看待时尚和生活。
Gaby Aghion对话录中,“我从不做计划,我过自己的生活,过我想要的生活”,这句话深深打动了Clare Waight Keller。源于这个理念,蔻依2013春夏女装进一步阐释了法式风格的涵义,并且同时融入了潇洒的英伦中性风。
轻盈层叠的薄纱对着身体的律动有节奏的上下浮动,在简洁清爽的剪影与浪漫魅惑的女性柔美之间自如游走。整个系列充斥着大量柔和圆融的线条和廓形,袖身的弧形设计,胸前的褶皱,不对称剪裁打造出灵动的层次感,通透精美又结构分明,营造出一种空气浮动的氛围和美好的视觉效果。
2013蔻依春夏女装将随性质感推向了另一个境界,完美演绎了女性的坚定和自信。
古希腊服装范文2
关键词:古希腊;古罗马;声乐艺术
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146年的古希腊声乐艺术和公元前146年至公元476年的古罗马声乐艺术共同组成了欧洲古时期的声乐艺术。这一时期的声乐艺术在整个西方音乐发展脉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是西方近现代声乐艺术的起源。
一、古希腊时期
(一)古希腊文明
古希腊文明所起源的“爱琴文明”为古希腊的声乐艺术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摇篮。在公元前20世纪至12世纪,地中海东部的爱琴海岛、希腊半岛及小亚细亚西部的欧洲青铜时代的文明,被人们称为了“爱琴文明”,涵盖了克里特文明与迈锡尼文明两个阶段。这一文明是欧洲最早的文明,也是西方文明的源泉,这更是古希腊文明的起源。由于古希腊的地理位置使之能够处于东西方文明交汇的黄金地位,一头与东方文化相互交融,使得古希腊文化不断发展,另一头与西方接壤,深入欧洲腹地,对整个西方的文化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古希腊文化所涉及到的美学、哲学、音乐、自然科学、教育、文学、戏剧、诗歌、建筑、雕刻等等方面的都达到了辉煌的成就。古希腊的人们将所有的美德都归功于音乐,他们认为音乐有着感召人类心灵的能力和果效。
(二)古希腊声乐艺术的发展
古希腊的声乐艺术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古希腊众多辉煌艺术门类中的头冠。合唱的表现形式在当时的声乐艺术中起到了主导作用,无论是婚丧嫁娶还是祭祀祈福,人们都会选择合唱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一时期的声乐艺术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代,即英雄时代,古风时代,黄金时代和希腊化时代。大约在公元前12世纪,多里亚人的入侵使得迈锡尼文明受到了毁灭。此后的300多年里面,古希腊整个陷入到了沉寂的状态之中,封闭和黑暗笼罩了古希腊社会,所以导致存留下来的文字和资料稀少,惟只剩下了反映当时社会情况和人民精神状态的《荷马史诗》。根据传说,《荷马史诗》是由盲人荷马通过收集加以汇总和创作的,他同时也还是诗人和歌手。《荷马史诗》是由两部分组成,《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荷马史诗》描写了古希腊的英雄征战和一系列的神话故事。这部伟大的杰作结构思维严谨,形象鲜明,语言干练,情节活泼,具有深刻的哲理和理性,所以,历史学家们将这一时期称为“英雄时代”。《荷马史诗》中有着舞蹈和合唱的记录,主要是以吟唱的形式流传下来,产生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三种声乐体裁:弗兰(Fran)——悼歌,旋律较为缓慢;潘(Pan)——献给阿波罗的欢乐性颂歌,旋律较为欢快;酒之歌(Gifirami)——献给巴克斯的抒情性颂歌,旋律舒缓优美。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由于希腊人根据腓尼基字母创造出了古希腊文字,可以用文字来记录和叙述历史,历史学家们将这一时期称为是古风时期。随着贸易经济的发展,古希腊社会经历了大的变革,从原始的公社制度将向奴隶城邦制度开始过渡。随着社会制度性质的变革,当时社会人们的精神生活和心理状态也随之变革,他们不再沉浸于神话的幻想和对英雄的崇拜之中,他们开始追逐人类自己内心中的情感与心理,他们敢于抒发自己心内中的真实写照,抒情诗(Lyric)由此而产生。抒情诗的旋律大多都是来自于当时社会流传所唱的民歌,人们用里拉琴伴奏,演唱形式包括了独唱和合唱等,所演唱涉及到的题材内容有双行体诗,讽刺为主题的诗歌,琴歌和牧歌等等。贵族女诗人萨福(公元前612-557)是创作兼独唱抒情诗的杰出代表,她的演唱题材多以爱情为主题,她非常擅长细腻地刻画人物的内心感受,曲调情感真诚,忧郁委婉,歌词夸张炫美,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萨福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贡献就是在她的出生地,也是她的家乡建立了被人们视为欧洲最早的音乐学校。品达罗斯(公元前518-442)是将合唱抒情诗这一声乐体裁发展到最高水平的诗人。他所创作的作品稳重华丽,形式完美,后人称之为“崇高颂歌”。
从公元前5世纪起,希腊进入了古典时期。古希腊的社会变革依然在进行,先进的民主制度已经代替了氏族贵族制度,人们逐渐萌发了民主思想,其中,以雅典最为典型。艺术活动已经不再是贵族阶级的活动,艺术活动在平民中开展地更加广泛。一些业余爱好者在一些盛大的集会上也会出新唱歌、跳舞、戏剧的演出。古希腊的戏剧,包括了悲剧和戏剧,是当时古希腊文化发展最大的成就。古希腊的戏剧是由戏剧对白和音乐组成,中间或多或少地穿插一下器乐伴奏和舞蹈等等,是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的艺术种类。古希腊的宗教神话传说是古希腊戏剧剧本产生的源泉,但是已经超越了民间的风俗习惯,人们逐渐形成了较高的审美意识和追求,这也是古希腊文明走向成熟和理性的集中体现。因此,这个时代,古典时期也被历史学家们视为是古希腊音乐艺术发展的黄金时代。古希腊的悲剧,通常被人们又称为是山羊之歌,起源于祭祀迪奥尼索思的庆典盛世活动。人们身穿着羊皮,把长春藤花戴在头上,以羊角、羊须装扮,伴奏采用的是阿弗洛斯管。埃斯库罗斯、索夫克洛斯和欧里庇得斯是当时最为出名和伟大的三位古希腊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公元前525-456),被誉为是古希腊“悲剧之父”,他的创作属于是古希腊悲剧发展的萌芽初级阶段。他出生于希腊的一个贵族家庭里,他一生创作了九十多部悲剧,代表作品有《俄瑞斯忒亚》三部曲,《被束缚的普罗米修斯》等等。他的戏剧题材大多取材于神话英雄故事,以歌颂的力量为主。他的悲剧庄重肃穆,雄然亢奋,与戏剧中所现的强烈的矛盾斗争情节相辅相成。索夫克洛斯(公元前496-406),他一生创作的时间长达六十年,共写过130多部悲剧,代表作有《安提戈涅》、《俄狄浦斯王》等等。他所生活的时期正值雅典的民主思想意识全盛时期,所以较埃斯库罗斯而言,他的创作有了全新的提升和发展,他作品中所刻画的人物性格更加分明有力,语言简短明了,他的作品创作风格标志着古希腊悲剧创作的日益成熟和稳定。欧里庇得斯(公元前480-406),他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一生创作了九十多部悲剧,代表作品有《美狄亚》、《特洛伊妇女》、《希波吕托斯》等等。他所涉及的悲剧题材内容范围比较广泛,有描写政治、、战争等等的,也有描写处于社会底层平民百姓生活的,还有描写社会世俗道德的。他非常擅长描写女性心理,透过人物内心的表达来反映一些深刻的思想道理,这一点在古希腊的悲剧中显得尤为的重要。在他的悲剧故事中也会经常运用合唱的形式体裁来揭示故事深刻的寓意和表达思想内涵,用乐器伴奏来引出人物的出场,有历史学家认为这是歌剧最早的雏形模式。
古希腊悲剧的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序词、出场歌、插话、退场词。序词指的是在合唱队首次出场之前的演出,意在说明戏剧背景和强化戏剧中人物;出场歌是接在序词之后,是合唱队进场之后的演唱,意在调节气氛,强调戏剧本身的基调和激发观众的感情,合唱是以齐唱为主,伴奏采用里拉琴和阿芙洛斯管,偶尔会穿插装饰音;插话是在剧情动作表演的开始,前后紧紧衔接合唱,用来划分剧情的层次,相当于现代歌剧中的“幕”;退场词是最后一段合唱唱完以后,作为剧目的结束。古希腊悲剧的结束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演员充当使者报告全剧的结束,另一种是他们所崇拜的神明从天而降,歌舞场地全部升天做为结束。古希腊的悲剧通常三位男演员来演出,他们穿着高底靴,根据剧情面戴不同的面具,搭配不同的服装饰演不同的角色。古希腊的悲剧对于后来十六世纪末文艺复兴晚期意大利歌剧的形成影响非常深远。在古希腊悲剧发展的顶峰时期,与之相伴随的还有古希腊喜剧。古希腊戏剧起源于祭祀酒神的狂欢歌舞和民间滑稽戏,而后逐渐演变成为大型的喜剧。古希腊喜剧产生的时代是言论相对自由的民主繁荣时代,所以大多当权者和贵族阶级成为了古希腊喜剧所讽刺的对象。阿里斯托芬(公元前446-386),被誉为是“喜剧之父”,是古希腊时期最为出名的喜剧作家。他一生创作了四十多部喜剧,代表作品有《阿哈奈人》,《骑士》,《云》,《马蜂》,《鸟》等等。在他的喜剧作品之中,群众性的合唱、充满讽刺意味的歌曲,抒情缓缓地对白,轻松快乐的音乐及夸张的创作手法运用的淋漓尽致。他的作品可以说的上是高雅与低俗,严肃与活泼,美与丑的绝妙结合。公元前323年古希腊结束了辉煌灿烂的古典黄金时代,进入了希腊化时代。在这一时期,希腊奴隶制度开始逐渐衰退,希腊自身的文化开始向东方和西方传播,并且与当地的文化相结合。越多越多的专业歌手涌现出来,集体性的音乐活动随之减少。声乐艺术的发展开始偏向于个人感情的抒发与表达,感性与理性相得益彰的原则遭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攻击与破坏,所以导致这一时期的声乐艺术发展逐渐退步。
(三)古希腊声乐艺术的特点
1.题材:大多取材于神话故事和诗歌,多为描写劳动、大自然和爱情为主;后期还出现了许多不同题材的歌曲,如祭祀歌曲、饮酒歌、情歌、结婚歌、颂歌、悲歌及与舞蹈结合的合唱抒情歌、众赞歌、庆贺歌等等;
2.声乐作品以单音乐旋律为主,具有朗诵性质,旋律简单流畅,节奏鲜明;
3.体裁:声乐作品多以合唱、齐唱、独唱、说唱和吟唱的形式出现,有器乐伴奏,有舞蹈和戏剧穿插其中;
4.歌手、诗人和声乐作品的创作者大多都集于一身;
5.因为当时没有标准的固定的记谱模式,歌手采取了以即兴表演为主的歌唱模式。
二、古罗马时期
公元前146年,古罗马征服了古希腊,随后古希腊全部沦陷。横跨亚欧大陆的古罗马由此成为了古希腊和后来欧洲文化艺术衔接的桥梁。古罗马自身的文化融入了古希腊优秀的宗教、哲学、美学、自然科学、戏剧等等文化,这就使得古希腊文明也很快地在欧洲开展开。在古罗马占领古希腊最早的初期,古希腊的音乐文化受到了古罗马人的轻视和忽略,他们不喜欢古希腊音乐,他们认为古希腊音乐不够威武壮阔。随着古希腊文化的渗透和深入,古罗马贵族阶级中的妇人首先开始接受古希腊的音乐教育艺术,并把音乐教育当成是良好教养和上流社会尊贵身份的标志。很快,这种认识很快在古罗马全部传播开来,音乐在古罗马社会生活中占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音乐对于当时社会的意义和影响却不及古希腊时期。在古希腊,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音乐甚至成为了连接社会关系和交往生活的纽带。但是在古罗马时期,音乐失去了在古希腊所特有的世俗性、群众性、广泛性和平民性等特征,民间音乐只处于到了次等地位,歌唱家、歌手和音乐家已经不是音乐生活的主角。在古罗马,取而代之的是上流社会中的贵族阶级、王公贵胄、奴隶主等等,宫廷乐师也就是在这时期出现的。音乐已然成为了王公贵族消遣娱乐的工具。在这些上流社会阶级的家庭中举办音乐活动和演出,充分反映了贵族们享乐奢华的生活方式。在古罗马时期,器乐的制造技术和演奏形式得到了非常大的提升与发展,以铜管乐为主,并形成了庞大的铜管乐乐队,为一些重大活动和仪式与大型的合唱团合作一起演出,这也凸显出了古罗马时期音乐艺术的奢华与享乐的特征。在这一时期,声乐教育作为一种职业也普及开来,一般是分为三种:有专门拓展音域或嗓音力度的教师,负责改善嗓音音质的教师,和负责训练音乐和艺术表现力的教师,这说明了古罗马时期的声乐艺术已经趋于规范化和系统化。公元3世纪,古罗马分裂成为两部分,即东罗马和西罗马。基督教逐渐成为古罗马的主流,取代了古希腊和古罗马所信奉的神明。古罗马对于古希腊文明走向中世纪文明起到了桥梁和衔接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J].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2]大卫•凯恩斯.莫扎特和他歌剧[J].上海:上海三联,2013.
[3]大卫•波格.我的第一本歌剧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
古希腊服装范文3
《大力神》观后感
4月11日晚冒雨前去力保广场金逸影城与美女@小小喵喵@阳春面的爱情 等一起欣赏了由凯兰鲁兹与盖娅韦主演的3D大片《大力神》。
影片故事源于希腊的神话传说,讲述了一个神与人的混血儿英雄的故事,这个神就是高高在上的宙斯,当然,后来掌管天界和奥林匹斯的许多神只和许多希腊英雄,都是宙斯和不同的女人所生的孩子,影片《大力神》的男主角赫拉克勒斯,就是他众多子女中的一个,是宙斯和当时的希腊女王所生,为的是借这个孩子来推翻希腊王的残暴统治,恢复希腊的和平。赫拉克勒斯虽然贵为王后的孩子,却因国王怀疑非自己的亲生,而备受歧视和折磨,连同母所生的哥哥也颐指气使,毫无亲情可言,两人在共同遇到克里特公主赫柏之后,走上了反目成仇的道路。
影片《大力神》虽是一部希腊的神话片,导演却将故事触角更多地伸向了那个时代的人性之中,赫拉克勒斯不仅仅被赋予“大力神”的身份,他同样是有情有爱一路成长起来的平民英雄,特别是片中几处赫拉克勒斯在硕大的角斗场进行生死搏斗的桥段,惊险刺激的厮杀,油光锃亮的肌肉腱子,让人们看到了《斯巴达300勇士》和罗素克劳《角斗士》的光芒。影片走的是写实路线,剧情真实可信,剧中人物的服装造型,也多与古希腊的人物雕塑高度相似,在写实同时又用电脑特效带来诸多视觉奇观,无论是从未露面却偶尔风起云涌电闪雷鸣的宙斯,无论是影片开场规模宏大的攻城之战,无论是赫拉克勒斯终回家乡却无奈要面对六名希腊角斗士的古希腊数万人角斗场,都真实再现了那个时代的恢宏与壮阔。对于英雄的赫拉克勒斯而言,出身乱世,重建新的社会秩序,是他责无旁贷的义务和责任,但对于影片而言,在战乱主题的大背景下,凯南鲁兹和盖亚维斯两位好莱坞新生代的俊男靓女,演绎的这段跨界之恋,又是那么的缠绵悱恻,荡气回肠,无论生离死别,还是梦幻重逢。当盖亚维斯站在落英缤纷的湖边,看到心仪已久却失联多时的赫拉克勒斯竟然神奇般出现在眼前,那种望眼欲穿的“溺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矢志不渝的爱情,让我们再次相信纯洁的爱情。
不过影片中慢镜头和特写的运用,有卖弄技巧之嫌,半人半神的赫拉克勒斯“大力”部分展示可谓淋漓尽致,而其作为“神”的部分展示得少之又少。观众宁愿相信他是一名“大力士”,而不是一个“大力神”。
古希腊服装范文4
一、色彩的地理学意义
要了解色彩的文化意蕴,首先必须从文化起源的自然环境谈起。色彩中的文化内涵,首先是从这些自然环境中逐渐积淀下来的。中西方文化在色彩上的差异:一为蓝色,一为黄色,也正是各自不同自然背景的产物。
中国文化发源于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原,西方文化则发源于古希腊的爱琴海海滨。在黄土高原,人们面对的是大片大片的黄土地,是沉默稳固厚实可靠的大地。黄土和中国的文化联结得非常紧密。而古希腊在地理上是一个半岛,三面临海,其大部分居民又生活在东南沿海的爱琴海海滨。在这种环境下,人们面对的首先是浩瀚、神秘莫测的大海,海水与西方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这种不同的现实和意象对古希腊文化和中国文化都打上了深刻的印记。在中国最古老的史籍和神话传说当中,我们发现,中国的原始初民们普遍存在着一种“恐水症”。一种对水的强烈的畏惧心理。在他们心目中,海洋是在中国以外的异己存在,海洋的形成本身也是不正常的灾变的结果。大禹之所以能作为一位令人景仰的君主,其主要功绩就在治水;“精卫填海”中的小姑娘被海水淹死后,变成一只鸟,还执着地到西山衔来树枝和石块,发誓要把大海填平;人类的始祖女娲,同时也是一位补天的英雄,而补天的目的也正是为了治水。
和恐水相反,中国人对于“土”则表现了强烈的眷恋和依赖心理,我们称它为“恋土情结”。面对着汹涌的洪水,先民们首先想到的是用土去对付水。“土”是坚实可靠的,而水是给人带来灾难的,是与人作对的。在中国人所崇拜的诸神中,有一位受人爱戴的神叫土地神。这位和蔼可亲、笑容可掬的土地公公,正是中国先民们心目中的土地的形象。在中国历史上,帝王的权力总是首先表现在土地所有权上。所以,中国古代的战争基本上都是土地战争,而不是人的战争。因为在中国人看来,人是属于土地的,占领了土地,也就等于征服了这一方土地上的臣民。这一点和二战时法西斯大规模地屠杀犹太人是不同的,和欧洲历史上历次旨在消灭异教徒的宗教战争也大相径庭。中国人的疆域意识非常强,这疆域意识就植根于土地意识之中。
与中国人的恋土恐水相反,古希腊人则是重水而轻土。西方第一位哲学家泰勒斯即提出了“万物基于水”的命题,体现了古希腊人对水的强烈信赖和重视。在古希腊神话中,海神波赛东占有很高的地位。荷马说:“海神夫妇是万物之父。”另一位对西方艺术产生巨大影响的爱神阿芙洛狄忒也是从海中诞生的。古希腊人确实非常重视海洋,《荷马史诗》中的整个故事都是在海滨和海上展开的。与对水和海洋的重视恰好形成对比的是,古希腊人对于土和陆地却抱着疏远的、漠视的,甚至是不友好的态度。古希腊神话中也有土地和丰产之神,名叫哈德斯,但他同时又是冥国和地狱的统治者。哈德斯性情乖张,脾气暴躁,冷酷自私。他劫走了农神之女珀耳塞福涅,使活泼可爱的少女成了阴郁的恶魔。这一形象恰好与中国的土地公公形成对照。将掌管丰产的神与掌管地狱的神合而为一,正说明了古希腊人对于土地和农业的漠视和疏远。古希腊人对于战争的观念也与中国不同,他们主要关注的不是土地面积的多少得失,而是对于敌方有生力量的歼灭和重要港口的攻克。很明显,这也是两种不同的自然环境所打下的印记。
正是这不同自然环境才造成中西方人的不同的色彩观念:一者崇尚蓝色,一者崇尚黄色。
古希腊人比较喜欢蓝色和紫色,这两者都是大海的颜色。古希腊人是从海洋来接受蓝色的。就海水本身来说,它是无色透明的。它之所以呈蓝色,正是映照了天空之蓝的结果。紫色则是在蓝色之中又加上阳光(特别是朝霞、晚霞)照射,折射出紫外线的结果,被认为是大海深处的颜色。在他们看来,这两种颜色是最高贵的颜色,只有神才配享用。在罗马帝国,紫色是皇帝的专用服色,用紫色来装饰,是对一个人的最高礼遇。西方人对蓝色的观念也与此相似,把蓝色看成是“天堂的色彩”。
相反,中国人则崇尚黄色,认定黄色是最高贵的色彩。中国人是尊土的,而黄色正是土的颜色。正如五行当中“土”为中心一样,在五色当中,中国人也是以“黄”为中心。从黄土地到金黄的庄稼,从黄皮肤到黄袍、黄冠,从远古的黄帝到列朝的皇帝(皇、黄同音通假)等,都体现了中国人对黄色的尊崇。中国人比较讨厌紫色,认为紫色是杂色。中国人对蓝色的态度也与古希腊人相反,他们认为蓝色为俗色。在中国,只有皇上才能穿明黄色的衣服,布衣百姓通常只着两种颜色的服装,一是蓝色,一是灰色。中国古代称老百姓往往是“黔首”,是“黎民”,正因为他们经常穿戴的是青色(深蓝色)的衣服和头巾。我们说西方文明是蓝色文明,中国文明是黄色文明,首先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
二、色彩的心理学意义
色彩还有着更为深层的文化意蕴。就是说,两种色彩还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文化性格和文化心理,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和感觉方式,包含着心理学意义上的文化意蕴。
就心理学意义上来看:西方文化是以理性为本体,注重外部知识的获得,属于智性文化;中国文化则以感性为本体,注重自身生命的享受,属于情性文化。
智与情,理性与感性,知识的获得与生命的安乐都被看作两个相互对立的“极”,获得其中一极总是要以牺牲另一极为代价的。在这对立的两极中,西方文化选择了智,选择了理性,选择了“知识之树”,将知识的获得作为西方人生命的动力和目的,作为衡量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标志所在。“人是理性的动物”这一定义在西方人的信念中具有两千年不动摇的统治地位。在西方人那里,追求知识已不是作为人类生存的一种手段,而是目的本身。它已成为人的生命和人生的全部意义所在。“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准确地道出了西方人的这一文化信念。然而,同古希腊一样,这个信念也没有为近代西方人带来生命的安乐和幸福。科学越是发达,知识越是丰富,其精神上的痛苦与生命的悲剧感就越是强烈。歌德笔下的浮土德形象便充分反映了西方文化因选择知识之树而陷入痛苦、两难的境况,是西方知识分子心灵历程的一个缩影。这是纯智性文化自身发展的必然归宿。
与之不同,中国文化则选择了情,选择了感性,选择了“生命之树”。总体上说,中国所有的哲学都是生命哲学,中国所有的宗教都是生命宗教,中国所有的艺术都是生命艺术,中国最普及的学问是养生之学,中国持续最久、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思潮亦为生命思潮。所以说,中国文化就是以生命为本的文化。就是指文化的一切功能都指向人的生命的安乐与长久。生命的安乐与长久当然首先体现在肉体与感官上面,所以中国文化从来没有西方那种以灵魂蔑视肉体,以理性禁锢感性。恰恰相反,中国文化是以感性为本体,是把理性融入感性,把灵魂归为肉体。中国文化中有一股强烈的“身体化”倾向,它将整个生活的意向都导向“身”的需要与满足。道教的两大工程――内丹与外丹都是旨在延长个人的身体;儒家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为了避免家族的血缘在代代传续中中断,是家族身体的延伸与不朽。中国的科学总体上说不算很发达,但它对生命科学和养生学的研究却惊人的深入而且精细,无论是中医、气功、武术,还是烹调、房中术,都是同时期的西方所无法比拟的。
东西方文化心理上的这一差别,实际上也可以得到色彩学上的说明。就蓝色与黄色的心理效应而言,它们也正好构成截然对立的两极:蓝色意味着冷静、淡漠和超脱;黄色意味着热烈、狂躁和入世。西方文化的智性特征、理性精神以及对知识的重视,无疑是与蓝色的冷静、淡漠和超脱相一致的。它那严密的逻辑思维,机械论的科学模式,纯客观写实的艺术倾向,超越性的真理观念和宗教意识等等,都与蓝色的心理效应相吻合。而中国文化的情性特征、感性精神、对生命的重视和强烈的功利意识,又无疑是与黄色的热烈、狂躁和入世相一致的。它那与感性体验分不开的直觉思维、功利主义的科学动力机制,充分展示生命律动的艺术倾向,离不开身体感官和具体形象的认知模式,具有强烈现世精神的宗教生活和享乐意识等等,则又与黄色的心理效应相契合。
古希腊服装范文5
关健词:服饰文化;差异;碰撞;融合
中图分类号:J5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1-0056-02
一、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服饰差异
放眼天下,远古至今人类创造的技术,文化精髓处处可见。人类将各自传统服饰总体归纳为东方服饰与西方服饰两大体系。从伏西氏化蚕丝为穗帛,古埃及人利用亚麻织物制作围裙以及苏美尔人采用羊毛织物色缠于人体上,形成服装开始,似乎就暗示了中西方服装的发展历程,风貌形象会有着千差万别的差异。
林语堂先生曾深切领悟地说到:中装与西装在哲学上的不同点在于前者为意隐之,而后者则在凸显人体的线形。这使之中西装在直观静态之美就产生了根本上的差异。追本朔源,希腊是西方思想文化的发源地,也是西方服饰文化的发源地。古希腊的服装是一块简单而宽大的布形,就其本身而言,属于宽衣型服饰,但它与东方宽衣不同之处在于其具有二次造型功能,它通过在人体上的包裹、缠绕,使宽大无形的布沿着人体的起伏自然造型,强调和突出了“人体之美”,体现了“追求人体美”的服饰观念,所以从一开始就确定了西方服饰的窄衣型的必然性。欧洲中世纪中期、省道开始在缝纫技术上运用,服装造型从平面转向立体,西方服装逐渐形成了窄衣文化体系,其视点便集中于更加突出的体现和夸大了人的自然特征的表现,强调人的第二性征的西方服饰文化属于多元文化的范畴,表现服饰突出个性、彰显个性,反对相同和类似的服饰,其服饰以表现人体的本质美为前提。
西洋服装从诞生起就充满了激进的思想与吸收外来文化的大度,西方服饰文化是一种多源交融性的文化,它的文化源于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受古时的绘画、雕塑等造型艺术的影响至深,中审美视觉历来重视立体的造型,在其形成过程中,将服装视为一门特殊的人体艺术,注重形式,认为形式即内容。在西方的服装史上,13世纪初期就已确立了立体三维的裁剪方法,此方法的发明与运用已成为东西方服装设计制作的分水岭。从此,西方服装变得立体,外形富于变化,同时尽可能让造型体现体型美,西方服饰文化属于多元文化的范畴,表现服饰突出个性、彰显个性,反对相同和类似的服饰,其服饰以表现人体的本质美为前提。
因东方思想文化发展的一贯性,使东方服饰文化始终在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中发展。而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服饰文化以含蓄为美,以朦胧隐约,藏中不露给人委婉含蓄的审美感。。随着历史的沿革,朝代的更迭,多民族文化的侵入等等,在数千年的时代变迁过程中,东方服饰始终保持着基本的宽衣形态,而维系东方服饰数千年一贯制的强有力的核心要素,便是以追求“天人一体”为核心的东方服饰文化理念。据《易经・系辞下》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沿天下,盖取之乾坤”。上有天、下有地,则上有衣与天相应,下有裳与地相称;天未明时为玄色、地为黄色、上衣下裳、上玄下黄,这便是中华服饰的最初形制,而最能体现东方宽衣文化特色的当属封建帝王的冕服,它将东方服饰文化的核心意念全方位,非常直观的表达出来了。如晋武帝的冕服,头饰有通天冠、天河带;衣裳结构为宽衣大袖,宽大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体现了充分占有天地空间,将宇宙自然拥入自身,将自然形态融入于天地的意念;色彩上,衣为天之玄色,裳为地之黄色;服饰图案上、十二章纹,八章绣于衣、四章绣于裳,可以说是穿地戴天,包容宇宙,而人的形体却消融于宽大的含有天地成分的服饰之中。中国服饰文化是一种单源性的文化,在其形成过程中,与中国的巫和礼乐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注重形的内涵,具有浓厚的社会政治伦理倾向。在其发展过程中,因袭守旧,继承与连续性远大于变异性与创新性,在设计中通过款式、布局、色彩、线条给人以整体的和谐美。同时,大量采用刺绣、飘带、图案和其它装饰手法,表达丰富的寓意与想象。
总之,东方人对服饰重装饰之美,讲究与环境和谐,西方人重服装造型之美,讲究与环境对比;东方服饰重“意”,西方服饰重“形”;东方表达含蓄,西方表达鲜明。东西方服饰完全是两种不同文化的反映,因此,服饰文化特色的风格形成与民族风俗、历史文化的渊源有着密切联系,服装是一种文化。
二、东西服饰文化的融合
在服饰发展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时代特征明显,风格变化昭然,变异与创新远大于继承与连续性。时至今日,不论远古还是现代社会,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服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从未间断。著名的“丝绸之路”,把欧亚大陆各国各民族服饰文化联结在一起, 丝绸之路的开辟使得来自遥远东方的中国精美丝绸使入了古罗马域,这让古罗马的贵族爱不释手,贵妇们更是不惜花费昂贵的价格达到自己追求的目的。欧洲中世纪的拜占庭式服装,继承和发扬了古希腊古罗马的文明和艺术风格,同时糅和了东方精美华丽的刺绣图案,以丝绸为贵,以丝绸为尚。中国的陶瓷艺术和园林艺术深深地影响了18世纪欧洲的艺术风格――洛可可,那玲珑剔透,华丽雕琢的瓷品和园林建筑上的精描绘画,镶金嵌银,报尽曲线绕转美的装饰等,直接影响了洛可可风格的服饰。1910年,俄芭蕾舞团在巴黎的公演引起轰动,其色彩瑰丽,外形新颖的芭蕾舞衣,为服装设计开创了新的局面。从而欧洲形成了一股东方热潮,设计师纷纷将中国、日本、俄罗斯和印度的设计特色与古希腊、古罗马的古典披垂式风格熔于一炉,创造出美不胜收的各式服装。
上世纪60年代,世界时装大师圣.洛朗(Yves Saint laurant)设计的“中国风”系列,其灵感来源涉及到中国清代官府中的帽与马褂,70年代东西方服饰文化进一步相互碰撞、相互融合,高级时装一统天下的时代宣告结束,时装朝着更民主化、大众化、多元化、国际化方向发展,日本设计大师高田贤三、三宅一生运用传统服装的平面裁剪,设计出不强调合体的曲线或宽松且大的服装,这种非建筑式设计,与西方的建筑式窄衣结构截然不同,但在当时反体制思潮冲击的大背景下,为世人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抓住了消费的新契机。他们的设计很快广为流传,两位来自东方的时装大师从此登上了巴黎时装及至世界时装舞台。在戛纳的电影节中范冰冰身着九鹤丹红的礼服就是闻名于世的美国设计师Towkprd运用奢侈的中国风为YSL画上重量级的句号。通过交流增进了解,加强了友谊促进了发展。各国各民族却以本民族文化为基础,不断融进别国的先进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从而又形成新的服饰文化艺术形式。东西服饰文化在实用服装上的交融则突出体现为休闲服装的大面积流行。休闲服装以宽松自然为特征,实际上是西方服饰向东方服饰的倾靠,以至于出现了许多平面结构的宽衣型服装。这种宽松给人以自然舒适而又充满韵味的感觉。而这种感觉恰恰来源于东方服饰文化的介入。
三、东西方服饰文化的发展与运用
沈从文先生在谈及服饰文化时写到,“服装反映的不仅仅是个人的穿着情操,还是这个民族的一种深厚悠久的文化”。文化的交流促进了发展。世界服饰文化的相互交融不仅促进了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科学进步的发展,而且加强了各民族间的更深层的相互了解。。东西方服装在其运用和发展过程中,都摒弃了繁琐的装饰及累赘的服装结构。同时,东西方服饰文化有着不同的优势与魅力,东方服装由松变紧,其宽袍大袖吸收了西方三维立体裁剪,使现代服装更贴体、轻便,其中改良旗袍正是中西合壁最精典的完美体现。而西方服装则摒弃了造作、扭曲性的人体美,把女性从损害健康的紧身胸衣中解放出来。无数设计事实表现,东方精美华丽的刺绣等赋予西方立体合身的服装一定会展现出耀眼的光气。由此可见,中国古代表达寓意的宽袍大袖,西方强调人体之美的服装造型两者并无熟优熟劣的对比,其共同的目的都是为了适应人们的新生活。时装设计大师三宅一生,他所取得的成绩虽然是在时装界,他融贯东西,创造了举世公认的三宅一生风格,他的风格更注重了新技术,新材料在设计中的应用,更注意时装发展的倾向,但他的服装却让人联想到日本的传统服饰,这些服饰形式在日本却是从来未有的,是一种代表着新方向的崭新风格,他的这种独立的风格几乎可以与整个西方服装设计界抗衡。按法国人的说法,在三宅一生面前,不光法国的时装大师们,就连高耸入云的埃菲尔铁塔也像是少了一些霸气。
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美学观念在服装上形成了不同的造型方式,体现了不同的精神气韵,随着现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西服饰文化融合趋势也空前加强,中国服装也在不断地与世界接轨,传统服饰设计中创新融入西方时尚之美,而中国元素也正在影响着国际时装界的发展,东西方人虽然形体不同,观念不同,但在服装上的追求真、善、美的意境是一致的愿望,今天的服饰文化设计中所要表现的时代气韵就是让民族精神融于世界精神,让传统精神融于未来精神,使东西方在不同的哲学与美学观念背景下所表现出不同的神气韵味并使之形成互补和强化,达到神智与思想上的共通,从而洋溢出新的精神和理念,传达出时代气息的内在气韵。
当今,世界各地的服装文化互相融合、互相碰撞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各种设计表现出时代特征明显,风格变化昭然,变异与创新远大于继承与连续性,作为从事服装设计行业的我们,不仅要把握住开放的时代契机,紧跟国际时尚潮流,更要努力保护发扬中国服装传统特色,让东方服装的深远寓意内涵和西方服装的形体造型美可以兼得且形态更加丰富多变。文化之于服饰是内在的精神、服饰则是文化传播的载体,只有两者完美结合,才能促进东西方服饰的健康发展。
江西省高等学校十二五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资助
参考文献:
[1]崔荣荣.现代服装设计文化学.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2001.(9).
[2]华梅.华梅谈服饰文化.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1) 《中国服装史》,高教出版社,2002.(10).
古希腊服装范文6
黄金分割是一个非常耀眼的字眼,它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充满着无穷的奥秘。在大千世界里,在人类生活中,哪里有黄金分割,哪里便增添了生活的情趣;黄金分割出现在哪里,哪里便洋溢着美的芬芳。
一、黄金分割的发现
黄金分割是由古希腊著名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学派(以研究数学为宗旨的帮会组织)首先发现的。
公元前4世纪,有位叫攸多克斯的古希腊数学家,曾经研究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在线段AB上选一点C,使得AB∶AC=AC∶CB?”这就是有名的黄金分割。
16世纪意大利的帕乔里把黄金分割称为“神赐的比例”。
黄金分割在文艺复兴前后,经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受到了欧洲人的欢迎,他们称之为“金法”,17世纪欧洲的一位数学家称它为“各种算法中最可宝贵的算法”。
有关“黄金分割”的记载我国也有。虽然没有古希腊的早,但它是我国古代数学家独立创造的,后来传入了印度。经考证,欧洲的比例算法是源于我国而经过印度由阿拉伯传入欧洲的,而不是直接从古希腊传入的。
二、黄金分割的概念
所谓黄金分割,是指把一条线段分成两段,使其中较长的部分是较短部分与全长的比例中项。其中分割点叫做黄金分割点,比值叫做黄金分割数。
如下图所示,设线段AB=1,若记AP=x,则PB=1-x。由■=■,即x2+x-1=0。
解得x=■,舍去负根。
得x=■=0.618033989……≈0.618。
■
黄金分割自发现以来不仅在数学上,而且在很多方面都有着极大的美学价值和经济价值。著名科学家开普勒曾说:“几何学有两件瑰宝,就是毕达哥拉斯定理(即勾股定理)和黄金分割率。”前者如黄金,后者似珍珠。
三、黄金分割的应用
在我们的生活中,黄金分割的运用范围是十分广泛的。例如,我们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是由五角星组成的,其中每个正五角星都如此美观又耐人寻味,主要是因为在正五角星中充满了黄金分割比。构成正五角星的每一个角都是顶角为36°的等腰三角形,它的底边与腰的比正好等于黄金分割数。所以正五角星又被称为黄金五角星。由于黄金五角星的特殊魅力,世界上众多民族十分偏爱黄金五角星图形。据统计,用黄金五角星设计国旗、国徽的大约有63个国家。还有黄金矩形(长、宽比等于黄金比),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的信封、照片、广告、书本、窗框、镜框等,制作者基本上都尽量做成黄金矩形的形状。所以黄金矩形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尽的情趣,让我们感觉身边的好多事物更加和谐、更加漂亮。
不仅在生活中,在艺术领域黄金分割的应用也十分广泛。黄金分割被艺术家们公认为是最和谐的比、最均衡的比、最理想的比,似乎已成为人们所信奉的美的信条。顾名思义,黄金分割有着黄金一样的价值。在现实中,黄金分割比一直在建筑、绘画、雕塑、书法、音乐等艺术中发挥着十分微妙的作用。如在音乐中,黄金分割在乐器中有极为广泛的应用,无论是西洋乐器还是我国的民族乐器,黄金分割在其制作和演奏上都起到了和谐音色及共鸣的作用。我国一位二胡演奏家在漫长的演奏生涯中发现,如果把二胡的“千斤”放在琴弦某处时,音色就会无与伦比的美妙。经过数学家的验证,这一点恰恰是琴弦的黄金分割点0.618。
莫扎特《D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全长160小节,再现部位于第99节,恰恰落在黄金分割点上。据美国数学家乔巴兹统计,莫扎特的所有钢琴奏鸣曲中有94%符合黄金分割比例,这个结果令人惊叹。据美国另外一位音乐学家所说,莫扎特不仅是一位音乐天才,也是一位喜欢数字游戏的天才。所以莫扎特在创作时是有意识地运用黄金分割的。
还有许多音乐家在作曲演奏时也都刻意地使用黄金分割点,使音乐更加美妙动听。可见0.618在音乐中表现出了无穷的魅力。
其次,黄金分割在制作网页、配色中,在军事战争中,在美容化妆以及服装搭配中,在企业管理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黄金分割比是一个美丽的旋律,神奇的比例。从古到今,关于黄金分割应用的例子举不胜举。可以应用于我们科学中、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哪里有黄金分割哪里就有美的现身。因此,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和研究黄金分割,把它更广泛地应用到更多的地方,从而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严镇军.从正五边形谈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吴振奎.数学中的美.1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