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建筑大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建筑大师范文1
人类设计师绞尽脑汁设计出奇特的建筑,很多时候他们的灵感来自动物,比如说白蚁。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些动物才是真正的建筑大师。
喜欢群居生活的织布鸟是最友善的鸟类之一,它们可以集合在一起,完全占据一棵树,筑造一种公寓式的巢穴。织布鸟的巢穴很坚固,可以住很长时间,甚至可传给它们的子孙。有趣的是,它们也会把空余的“房子”“租”给其他鸟类。
生活在中美洲的蒙特祖马拟椋鸟会在树枝上建造悬挂的巢穴。蒙特祖马拟椋鸟利用蔓藤编织出悬垂的篮子状鸟巢,多个鸟巢聚集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小区”。
白冠攀雀有很高的攀援技巧,它们建造巢穴时也像表演杂技一样,很快就可以将衔来的羊毛绕几个圈固定在树枝上,然后在粗粗的两根树杈间拉起一条固定巢穴的纤维绳,建好后的巢穴就像个温暖的小箩筐。
南美洲的棕灶鸟会在树上建造土窝。它们将收集来的泥土和粪便,在高枝上建造一个个碗状巢穴。在阳光的烘烤下,巢穴逐渐变硬,成为固定形状。
白蚁可谓是动物界的建筑大师,数米高的巢穴中虽然居住着数百万只白蚁,但是它们却能很好地利用阳光和自然风使巢穴内空气新鲜,并且内部温度保持在30摄氏度左右。
河狸不仅牙齿很厉害,而且建筑水平很高。它们建水坝是花了心思的,所选区域既要安全又要食物富足,因为它们会在水坝四周围起静水区,把巢穴建在这里,并且要在这一区域觅食。别小看河狸的水坝,这些小水坝可是非常有助于维护沼泽地的生态的。
地鼠的挖洞技术堪称一流,它们的地洞真的可以称作是一座“小镇”,它们利用颊囊从地表搬运食物到地洞中,除了储存还懂得“种植”、“养殖”,能够做到自给自足。
建筑大师范文2
继苏州博物馆之后,身为苏州望族之后的贝聿铭将再为江苏留下一件杰作――南京六朝建康都城遗址博物馆。对于已经93岁高龄的这位美籍华裔建筑大师而言,这一设计费高达5000万元、总造价约两个亿的博物馆,将成为他的“封刀”之作。
誉满美国:“贝聿铭的
唯美世界无人可与之相比”
贝聿铭于1917年4月诞生于广州,他的祖辈是苏州望族,父亲贝祖诒曾任中国银行行长,于1919年到香港创办了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因此,贝聿铭在香港度过了童年,1927年以后,他回到上海读中学和大学。1935年他远渡重洋,到美国留学,1939年以优异的成绩在麻省理工学院毕业,还得了美国建筑师协会的奖项。1944年,他进入哈佛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学成后留校受聘为设计研究所助理教授。
1948年,纽约市极有眼光和魄力的房地产开发富商威廉・柴根道夫打破美国建筑界的惯例,首次聘用中国人贝聿铭为建筑师,担任他创办的韦伯・纳普建筑公司的建筑研究部主任。柴根道夫和贝聿铭,他们合作达12年之久。之后,贝聿铭离开柴根道夫,自立门户,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
贝聿铭在建筑设计中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关心平民的利益。他在纽约、费城、克利夫兰和芝加哥等地设计了许多既有建筑美感又经济实用的大众化的公寓。他在费城设计的三层社会公寓就很受工薪阶层的欢迎。因此,费城莱斯大学在1963年颁赠他“人民建筑师”的光荣称号。同年,美国建筑学会向他颁发了纽约荣誉奖。
真正使贝聿铭声名远扬,跻身于世界级建筑大师行列的是对约翰・肯尼迪图书馆的设计和建造。1964年,为纪念已故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决定在波士顿港口建造一座永久性建筑物――约翰・肯尼迪图书馆。起初,肯尼迪家族在一大群应选的一流建筑师中没有太注意贝聿铭这位“初生之犊”,但当他生动地描述了根据建筑场地所作的设计、建筑材料的选用、以及如何赋予这座建筑物以特殊的目的和意义之后,深深地获得了肯尼迪遗孀杰奎林的激赏。她断言,“贝聿铭的唯美世界无人可与之相比,我再三考虑后选择了他。”这座建造了15年之久,于1979年落成的图书馆,由于设计新颖、造型大胆、技术高超,在美国建筑界引起轰动,被公认是美国建筑史上最佳杰作之一。美国建筑界宣布1979年是“贝聿铭年”,授予他该年度的美国建筑学院金质奖章。
其实,在约翰・肯尼迪图书馆建成的前一年,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馆的设计建造成功,便已奠定贝聿铭作为世界级建筑大师的地位了。当时的美国总统卡特在东馆的开幕仪式上称,“它不但是华盛顿市和谐而周全的一部份,而且是公众生活与艺术情趣之间日益增强联系的象征”,称贝聿铭是“不可多得的杰出建筑师”。
征服巴黎:
“他的脸亮得像金字塔”
几十年来,贝聿铭在美国各地负责设计过许多博物馆、学院、商业中心、摩天大厦,也在加拿大、法国、澳洲、新加坡、伊朗和北京、香港、台湾等地设计过不少大型建筑。他是当之无愧的世界著名建筑大师。
将近半个世纪以来,贝聿铭设计的大型建筑在百项以上,获奖50次以上。他在美国设计的近50项大型建筑中就有24项获奖。
贝聿铭第一次获奖是在1959年。是年他设计的美国丹佛市迈尔哈商场获得美国建筑学会的荣誉奖。同年,他为丹佛市一座新型建筑物的设计又获该学会的功勋奖。1960年代以后,他获得的奖项更多,尤以1980年代为最。
1980年代初,法国总统密特朗决定改建和扩建世界著名艺术宝库卢浮宫。为此,法国政府广泛征求设计方案。应征者都是法国及其他国家著名建筑师。最后由密特朗总统出面,邀请世界上15个声誉卓著的博物馆馆长对应征的设计方案遴选抉择。结果,有13位馆长选择了贝聿铭的设计方案。他设计用现代建筑材料在卢浮宫的拿破仑庭院内建造一座玻璃金字塔。不料此事一经公布,在法国引起了轩然大波。人们认为这样会破坏这座具有800年历史的古建筑风格,“既毁了卢浮宫又毁了金字塔”。但是密特朗总统力排众议,还是采用了贝聿铭的设计方案。
当法国总统密特朗选中贝聿铭时,整个巴黎大吃一惊!贝聿铭的儿子贝礼中回忆说,“当时法国人真是目瞪口呆。甚至恼羞成怒”,大叫:“怎么叫一个华人来修我们最重要的建筑?贝聿铭会毁了巴黎!”他们不分昼夜地表达不满,法国的政客、建筑界也轮流起身攻击。贝聿铭说,“我的翻译当时听得全身发抖,几乎没有办法替我翻译我想答辩的话。”
1988年,喜欢争吵、也喜欢意见一致的法国人接受了贝聿铭。那年3月,密特朗在新建成的金字塔里授予贝聿铭法国最高荣誉奖章。令法国人难堪的是:曾经极力反对的金字塔,成了他们每一个人的骄傲,因为贝聿铭把过去和现在的时代精神的距离,缩到了最小。人们不但不再指责他,而且称“卢浮宫院内飞来了一颗巨大的宝石”。有人回忆,金字塔落成那天,记者采访贝聿铭时,“他的脸亮得像金字塔”。他说,等这一刻等了很久了。
同一年,他还获得了被称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普茨克奖。这个奖是1979年由“凯海”基金会设立的一项世界性最佳建筑成就荣誉奖,每年颁发一次。贝聿铭是获得此项殊荣的第五人。
此后,贝律铭几乎年年获奖。1985年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和国家文学艺术学院联合膺选为崇高的研究院院士。1986年他作为12名各族移民中有个人杰出成就者之一,接受了里根总统授予的自由奖章。1988年,在卢浮宫玻璃金字塔落成典礼上密特朗总统授予他“光荣勋章”,这一年他还获得里根总统颁发的第四届美国“国家艺术奖”。1989年贝聿铭设计卢浮宫地下扩建工程竣工由于它和玻璃金字塔的成就而被膺选入全美群英厅。1990年,他和儿子贝礼中因合作设计洛杉矶比利华山庄办公大厦而获得“洛杉矶美化奖”。1991年他接受了新罕布什州特矛斯学院颁赠的荣誉博士学位。1992年,他获得布什总统颁发的全美十佳公民奖。
情系中华:“我的根在中国”
贝聿铭自1935年赴美国求学,以后在大洋彼岸成家立业,功成名就,但他对中国的一片深情,依然萦系于怀。他的太太卢爱玲曾在美国卫里斯学院念书,后来在哈佛大学攻造园设计。夫妇俩至今仍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广州话、上海话和苏州话。他家平时的衣着打扮、家庭布置与生活习惯依然保持着中国的传统特色。他们有三子一女,三个儿子的名字都有一个“中”字。依次是贝定中、贝建中、贝礼中。女儿叫贝莲,也是典型的中国化的名字。他曾深情地说,我的根在中国,中国对我的牵引非常大,所以我不论哪一次回去,都觉得像是回到了自己的家。
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在贝聿铭的心中留有极其深刻的印象。苏州庭园的长廊曲径、假山水榭,建筑屋宇与周围自然景观相辅相成的格局,以及光影美学的运用,在他数十年的建筑设计生涯中都有轨可寻。而北京香山饭店,更是他将现代建筑艺术与中国传统建筑特色相结合的精心之作。
1979年,贝聿铭接受了香山饭店的设计工作。他不但多次到香山勘察地形、攀登峰顶、俯览周围环境,而且不辞劳苦地走访了北京、南京、扬州、苏州、承德等地,考察当地的大建筑和园林,最后采取了建筑一系列不规则院落的布局方式,使它与周围的水光山色,参天古树融为一体。
贝聿铭说,香山饭店在我的设计生涯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我下的功夫比在国外设计有的建筑高出十倍。他的事务所只放着两个设计样子,一个是美国国家艺术馆东馆的设计,另一个就是北京香山饭店的设计。
1984年,贝聿铭为香港中国银行设计了一座地上70层,楼高315米,加顶上两杆的高度共有367.4米的大厦。这是当时香港最高的建筑物,也是当时美国以外的世界最高建筑物。这固然因为他的父亲是香港中国银行的最早创办人,使他对这项建筑有一种亲切感。但他更强调的是这座大厦在香港是中国的象征之一,应该让它“抬抬头”,要显示出点风格和气派,这也是中国的骄傲。
贝聿铭有个习惯,对外一直多次强调“我是苏州人”或“我是广东人”,这就不得不提到他的童年。贝聿铭生于中国广东,他的家庭富裕,具有很好的教育和文化背景,他的童年时代则在上海和苏州度过。苏州最有名的园林之一“狮子林”曾是贝家的私家园林,留下了贝聿铭童年时玩闹、嬉戏的身影。
建筑大师范文3
大名鼎鼎,如雷贯耳,而当它刚刚落成之时,那些在外的金属管道惊世骇俗,在优雅的巴黎街头是如此触目惊心,立即成为当时巴黎市民攻击的对象。是新锐时尚还是建筑丑八怪?巴黎媒体也为此争论不休。这些稀奇古怪的体验让第一次接触这个怪物的观众们感到害怕,他们认为这是对美丽的巴黎的亵渎,因而强烈要求拆除它。令人感到迷惑的是,人们容易冲动,也容易顺从。很陕,他们就对蓬皮杜艺术中心的器官没有什么意见了,相反,他们甚至害怕失去它――新巴黎的象征。和埃菲尔铁塔以及贝聿铭的卢浮宫金字塔引发的轩然大波一样,蓬皮杜艺术中心最终也这场口水战暴得大名,成功晋级为二十世纪最著名的现代建筑之一。
它的设计师,当时还是名不见经传的青年人伦佐・皮亚诺和他的英国搭档查德-罗格斯,也因此项目一炮而红,迅速成为建筑世界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
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渐渐件件――伦佐・皮亚诺建筑工作室作品展”开幕式上,亲临现场的伦佐・皮亚诺在演讲中一开场就提到了自己的成名作蓬皮杜,他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前身是电厂,这让我感到很亲切,当我们于1970年代来到废弃的蓬皮杜时,那里原来也是一座电厂,里面什么也没有,在当时我们也有一个清晰的想法也就是说文化是每一个人都可以享受的,我们要把文化展现给每个人。”
皮亚诺的建筑设计就体现了一种可以享受的文化,如果你以为皮亚诺只会标新立异那就大错特错了,他毕生追求的,不是浮夸,而是无限接近于诗的精准和自由。
向前涌动的波浪
伦佐・皮亚诺1937年9月14日出生于意大利热那亚一个建筑商的家庭,他的祖父、父亲、四位叔伯父和一个兄弟都是建筑商。从小,他就在建筑工地上长大,眼看着房子就这么一幢幢地建了起来,在这行业中的耳濡目染让他对建筑师这个行当有了人生最初的憧憬。
有一次,他到他父亲那里,父亲问他:“你为什么想当建筑师?你可以当建筑商啊,建筑商就像个小上帝似的,当建筑师干吗?”他不知道该怎么回答父亲。也许是命运,也许是理想,他对靠建筑牟利兴趣不大,他的兴趣所在,是自己创造建筑的形体,赋予它美,赋予它诗意。
1960年,皮亚诺进入米兰科技大学建筑系求学,在传统与反传统的漩涡里,在历史与无限的未来之间,他敏锐地感觉到,一个属于他们年轻人的变革的时代,正在悄然到来。四年后,他毕业了,先在现代主义四大师之一的路易斯-康设计事务所里工作,随后他建立了自己的事务所,开始自己的建筑大师生涯。
在热那亚旁蒂・内乌的台地上,坐落着一座拥有蝴蝶翅膀的小屋,半岩石半船形建筑,那就他的工作室。这座建筑背山面海,光线充足,依山势而上,整体由大面积玻璃构成,阳光由天顶和两侧照射进来,好像一座大大的温室。就是在这,皮亚诺开始了一系列建筑实验,设计的对象,包括美术馆、图书馆、教堂、机场航站楼、写字楼等等。
可以说,皮亚诺是个幸运儿,蓬皮杜中心完全不考虑巴黎的文脉,根本没想过要融入巴黎的文化氛围,一开始也确实遭遇无数板砖,但等到云开见月明之后,皮亚诺的好日子就来了。
1980年代末,他来到日本大阪一个人工岛上,开始设计大阪关西国际机场。1969年,他人生的第一个建筑项目就是日本大阪的工业亭,十多年后,伦佐-皮亚诺卷土重来,此时的他,挟蓬皮杜中心大火之余威,风光无限,可接的活,可就不是工业亭这种小项目了。
关西地区大约有2000万人口,是日本第二大人口地区。原有机场受限于都市空间,无法进一步扩建。经过研究,日本方面发现,比较可行的方案是在远离都市区,在大阪港内填埋建成一个人工岛,以作为新机场用地。皮亚诺第一次参观基地时,他必须乘船从大阪港前往。当然了,新辟一块土地,可比螺蛳壳中做道场有发挥的空间。
新关西机场1994年投入使用,整座机场酷似一个绿色的峡谷,一侧为陆地,一侧为海洋,机场是由玻璃和钢结构制成的豪华建筑物。旅客航站楼沿着岛的一边伸展,它是一类新奇的航站楼,在同一中心部位有各种国际航线和国内航线的设备处于不同的楼层,并且所有的飞机都沿着朝两侧伸展的登机翼楼停靠。登机翼楼长度极大,可能是已有的建筑物中最长的,并且其完整的内部空间,有1700米长,的确算得上是世界上最长的“房间”。然而这个宏大的空间,它的远景巧妙地变细,它只不过是一系列令人吃惊的空间,一个接一个地在顶棚下不断向前,就像是向前涌动的波浪。
严谨中的抒情精准里的写意
高技派的旗帜在太平洋的海风中猎猎飞扬。
自古以来,建筑史的发展,总要符合一定的规律,当社会发现巨大变革之际,往往伴随对建筑的新需求,于是促使人们不断地探索,最终找到满足新需求的技术手段。比如说新材料、新工艺、新结构等等,解决了问题,适应社会的需求。伴随每一次的建筑革命,新工艺的创新和完善,人类在追求新建筑的自由性上,就会向前迈进一大步。
20世纪,人们社会的众多领域,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两次世界大战对家园的摧毁和重建,人口剧增,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让人类开始书写社会变革的新篇章,一种科技含量很高的建筑流派,就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诞生了,那就是以诺曼・福斯特、伦佐・皮亚诺等人为代表的高技派。
20世纪60年代末,阿波罗飞船登月成功之后,美国的大城市开始建造超高层大楼。简单的混凝土结构已经满足不了这种建筑类型的要求,于是钢结构大量投入采用,为减轻荷载以及增加轻盈感,设计师往往会在建筑外墙上安装大量玻璃。到70年代,建筑师开始选用一些航空材料,以使建筑形体呈现出新的可能性,高技派,就此登上历史舞台。
皮亚诺的许多作品,一看,就打上了高技派的深深烙印。伦敦的“碎片大厦”看上去就是个闪亮的尖塔,他设计的纽约时报公司的总部被英国《观察者》(Observer)报誉为纽约市“40年来最好的新建摩天楼”,而罗马音乐厅从天空俯瞰,像是一些金甲虫的组合。
可是,他从不墨守成规,他执著于用科技点亮生活,同时又执著于天空、大地、绿草与建筑的完美结合。
一座小土丘,里面却别有洞天。乍一看,就像是天线宝宝乐园,和我们印象中的博物馆,相去甚远。你无法想象,其中隐合的高科技含量,它是始建于1953年的加州科学馆,世界上最大及最著名的自然历史博物馆之一,它代表着自然历史研究的顶尖水平,除此之外,它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将水族馆、植物园和自然历史博物馆及无数个自然历史研究计划集为一体的建筑物,而在新世纪,伦佐-皮亚诺要赋予它新的生命力的。
他花了八年的时间来设计这座新加州科学馆,他在旧金山金门公园的中央,将半个世纪前的断壁残垣改造成当下世界科技含量最高、最环保的博物馆之一。
经过一场华丽蜕变后的新加州科学馆,如愿成为符合美国环保机构最高标准白金级别的建筑物。这座全新的博物馆从视觉和功能上,完全自然地融入公园四周的自然环境里,就如将公园的一部分抬了起来,然后在下面塞进了一个博物馆,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亲切。在这里,人们充分感受到被科技点亮生活的同时,也惊叹于建筑师伦佐-皮亚诺绝佳的创意。
建筑大师范文4
当“西班牙建筑光影之旅”还留在脑海里反复回味,赫然又望见著名建筑设计师阿尔伯托・坎波・巴埃萨(Alberto Campo BAEZA)的中国之约。应欧洲知名卫浴品牌ROCA乐家的邀请,坎波・巴埃萨首次到上海和北京做公开讲演,分享其对建筑多年实践的深刻理解。讲演题目“光与重力”,明确揭示了建筑的限制与自由。坎波・巴埃萨将对光、重力及空间运用进行精彩的阐述。本次讲演是今年“中国-西班牙文化年”重点活动之一,于2007年9月8、9两日在上海和北京举行。
关注设计,这是近百年来ROCA乐家的一贯坚持。当建筑给人以外在形廓上的震撼,建材就是人与建筑融为体、亲近感受建筑内心的触点。对于同样来自西班牙的乐家卫浴而言,每一款座厕、浴缸、面盆、甚至每一个水龙头,都是一件艺术品,是建筑灵魂的彰显。乐家卫浴始终相信,设计是一种激情、一种感悟、一种眼界,设计没有界限,每一款设计都灵魂相通。
作为当代西班牙乃至整个欧洲最负盛名的设计师之一,本次讲演者阿尔伯托・坎波・巴埃萨不仅是当前建筑界的中坚力量,而且对室内设计、产品设计等领域也有很大影响。巴埃萨的文笔和口才都相当出色,是一位颇具明星气质的设计界新领军人物。
坎波・巴埃萨1946年出生于西班牙的瓦拉朵丽,1971年毕业于马德里建筑学院。他的作品以干净、简洁著称,强调尽可能地利用一切自然的元素创造出丰富变化的空间。他的作品多次被各种国际性杂志刊登,也出现在许多重要的展览会上。坎波・巴埃萨曾任教于宾夕法尼亚大学、魏玛包豪斯学院、伊利诺伊理工学院(芝加哥)等著名学府,并与多家知名大学有长期的学术教研活动,他还屡次获得国际奖项。
建筑是光影的诗篇,从中可以窥见建筑设计师非凡的诗意和才情。坎波・巴埃萨的作品充满了自身的逻辑和特质,他运用最简单的材质和色彩,搭配简明而巧妙的细节,呈现出来的明确空间秩序、纯粹素材构成,以及徜徉其问的理性光芒,都深深打动着每一位观者。在这些特质之中最为折叹人心的,是他对光的理解与运用。在坎波・巴埃萨那光影盈动的世界中,流动的是全彩的光,是肉感的光,是时间特质的光。微微定神一个片刻,光已流动变换,又一片绚烂在眼前绽放。
建筑大师范文5
关键词:建筑大师赖特设计景观环境艺术建筑
中图分类号:TS958文献标识码: A
前言:美国著名建筑设计大师 赖特------
“美丽的建筑不只局限于精确,它们是真正的有机体,是心灵的产物,是利用最好的技术完成的艺术品。”――弗兰克・劳埃德・赖特
建筑大师赖特的奇思妙想造就出了无数令人惊叹的建筑佳作,其设计理念是对20世纪建筑和艺术的革新。作为举世公认的建筑大师,尽管赖特已辞世将近半个世纪,但他在建筑设计领域的影响力迄今犹存,许多作品都是现代建筑师们争相模仿的不朽之作,不少革新派的建筑作品也都打上了深深的赖特烙印。目前,随着建设生态住宅、绿色住宅呼声的日益高涨,许多房地产开发商开始在住宅小区建设的同时进行园林绿化,试图为住户营造优美的居住环境。住宅小区的园林绿化设计应突出地方特色、具有鲜明的个性,从而发挥最佳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居住区景观设计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的发展本着居住区生活的舒适、舒心、赏心悦目、身心健康的目标,居住区的规划和设计不断地推陈出新,设计理念和创作思维不断地更新,居住区景观设计也在不断地发展。
一、XX项目简介
XX项目位于--------地带,东-------路,总建筑面积-----平方米,园区规划从生态学、景观建筑学、人文地理学、等诸多学科全方位诠释现代住宅理念,使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与建筑风格和谐统一。
XX项目全景设计
XX项目的房型建筑错落有致,花园绿地高达36.5%,空气清新,花影重重,令空间灵动不止,阳光、丽景户型设计充分考虑每一个空间对阳光的吸纳,从80-180平方米的户型精彩纷呈,从轮廓到细节,从感官到切实的体验,花园洋房,景观长廊都为懂生活的人设计,致力成为业主们交流和休息的天然场所。
二、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的原则
1、确立以人为本思想
最终目的都是让居住区中忙碌的人们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更多地接触自然,因为人离不开自然,亲近自然是人内心本能的渴望,自然的最佳体现就是水与绿色。但一味讲求自然而没有文化内涵的园林也最终会流于粗糙肤浅,一样不会成功,只有赋予了人文的色彩,园林才有了品味,才真正鲜活起来,生活亦然。
2、 融入生态设计思想
生态设计思想的融入,使环境设计将城市居住区环境的各构成要素视为一个整体生态系统;使环境设计从单纯的物质空间形态设计转向居住区整体生态环境的设计;使居住区从人工环境走向绿色的自然化环境。不仅仅是为了营造人的视觉景观效果,其目的最终还是为了居者的使用。居住区环境是人们接触自然、亲近自然的场所,居住的参与使居住区环境成为人与自然交融的空间。
3、追求生活情趣
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居住模式发生了变化,人们在工作之余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也将会有更多的时间停留在居住区环境内休闲娱乐。因此,对生活情趣的追求要求各种小品、设施等造景要素,不仅在功能上符合人们的生活行为,而且要有相应的文化品位,为人们在家居生活之余提供趣味性强而又方便、安全的休闲空间。
4.针对宜居的总体规划该项目总体布局是从环境出发,既照顾整个项目的外部空间形象,又注重社区内部空间的协调处理,以便最大化地发挥土地价值,形成整体空间形态的办法就是将整个规划体系、建筑体系、景观体系纳入统一的布局中。同时,项目吸收“法式”建筑风格的精华,通过典雅大气的建筑形式和极具传统韵味和古典气质的景观设计营造出小区自身特有的气质内涵,在彰显自身个性的同时,以一种优雅而谦逊的姿态融入到西安市莲湖区现代、简约、典雅、亲近、自然的总体氛围中,生态风情,有氧休闲生活,是该项目的设计定位。
三、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
1、针对宜居的总体规划设计
该项目总体布局是从环境出发,既照顾整个项目的外部空间形象,又注重社区内部空间的协调处理,以便最大化地发挥土地价值,形成整体空间形态的办法就是将整个规划体系、建筑体系、景观体系纳入统一的布局中。同时,项目吸收“法式”建筑风格的精华,通过典雅大气的建筑形式和极具传统韵味和古典气质的景观设计营造出小区自身特有的气质内涵,在彰显自身个性的同时,以一种优雅而谦逊的姿态融入到西安市莲湖区现代、简约、典雅、亲近、自然的总体氛围中,生态风情,有氧休闲生活,是该项目的设计定位。
2线面结合的景观系统规划设计
项目规划设计强调景观系统的整体性和有序性,以带状绿化及水景组织各组团,空间线型流畅清晰,点式高层与板式高层错落分布,在地块中部形成开阔的视觉景观通廊和完整的景观界面,这样的规划策略将地块的景观元素以及基地周边规划要素整合起来,形成条理清晰、层次丰富、收放自如、浑然一体的大景观体系,同时体现出对周边城市景观最大限度的尊重和呼应。
3、小区广场设计
小区广场规划设计应从功能出发,为居民的使用提供方便和舒适的小空间。尽量将大型广场化整为零, 分置于绿色组团之中, 在小区尽量不搞市政设计中常出现的集中式大型广场, 越是高档的小区越不应该搞。别墅区中则绝对不要设, 不仅尺度不合适, 而且也难于适应小区的休闲、交往等功能。此外, 小区广场的形式, 不宜一味追求场地本身形式的完整性, 应考虑多用一些不规则的小巧灵活的构图方式。但凡是广场的外延可采用虚隐的方式以避其生硬, 与四周的小区环境有机的结合。小区内的广场设计, 一定要避免城市广场设计中缺乏绿荫的通病。
4景观长廊和步行景观道
水景观道,共同构成整个大景观体系的骨干和脊梁,沿着这个线索,一幅隽美的画卷缓缓展开,地形水景的勾衬掩映展示出绿水相依的丰富层次,道路的曲折变化和空间的大开大阖带来处处皆景,步移景异的独特视觉感受。方案设计中景观节点分为标志性节点、交通性节点、休闲性节点几种类型。各地块入口处均设有明显的标识性广场,具有强烈的场景特性和可识别性;交通性节点主要位于主要交通流线的交汇点;休闲性节点主要位于各组团内部人行步道的交汇点,规划根据不同年龄层次的需求设置了大量不同特色的休闲场所,如儿童游戏场,青少年活动场地,老年人交往场所等等。
4.商业用地设计
商业中心设计的核心是服务小区,同时也具有着对外功能。为了防止住宅和商业互相干扰,商业聚集的设置在北面较小地块但临街路段,通过大街的交汇点为中心实行双侧设置,最大程度的发挥了土地的商业价值,又方便人流的出入,达成自主的商业氛围,而不会对小区居民的生活产生影响。XX项目在区服务设施用地设计方面,将架空层与下沉广场设计相结合,把社区会所设置在架空层的位置,设置有健身房、游泳池和会所等设施,使居民不出楼就可以方便到达。同时,通过平台架空方式,将汽车车库置于架空平台下,形成半地下停车库,自行车库则设置在每个楼座的首层空间。
结语:
景观设计不再是简单的在公寓前面建设植被,只要绿化率达标即可,景观设计应协调区规划、建筑风格和房地产企业文化等。随着住房消费市场的成熟,对居住区景观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人们从集中观赏转变到重视休闲景观实用性,城市景观环境设计是未来住宅设计的新趋势。
参考文献
建筑大师范文6
关键词:文化建筑;文化内涵;形体空间
中图分类号:TU-026;TU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2-0005-04
什么是现代建筑?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曾经如此概括:运用几何学原理,使用现代常见的工业化材料,尽量表现简洁、普遍、规范化、抽象化(舍弃繁琐装饰)的形象,在其中追求自由表达和个性的思考[1]。追求自由的规律组合,而不拘泥中轴对称的布局,容纳多元文化和思想,同时赋予其在当代城市中失落的那些有关风土、传统、历史的记忆。安藤忠雄的概括代表了大部分优秀建筑师对现代建筑的思考。建筑是文明记忆的载体,好的建筑特别是具有文化功能的建筑,应该是一个时代、一个地域人性的体现。
建筑处于具体的地理区位环境中,有着特定的地域和文化背景,这就要求建筑创作遵循场所文化特征,以融入特定文化内涵的建筑语言,实现对文化建筑的诗意表达。文化建筑的表达,是一个问题,也是一个挑战。在现代建筑创作中增添对文化的表达,既符合现代建筑的发展趋势,又阐述了地域建筑的文化表达。
一、围绕建筑文化主题展开设计
什么是建筑文化?建筑作为一种文化,有两重性质。首先其本身是文化;其次,建筑又是文化的“容器”[2]。建筑如何实现对文化的表达,如何融入环境与文脉的设计思想和理念,体现文化意义和历史沉淀,笔者认为设计者可以从四个方面对以上问题进行解答:一是思考如何用形体和空间实现对地域乡土文化的再现和表达;二是思考如何用空间语言实现对诗情画意和人文意境的转换与表达;三是思考如何用空间语言实现与特定场所环境的对话,营造社区共享文化场所;四是思考如何通过群体空间的布局与组织实现对特定聚落历史和社会环境的更新与表达。
为此笔者选取四个相应的设计课题具体阐述文化建筑设计的思路及方法,题目分别是土家族乡土民俗博物馆、珞珈书院、昙花林历史地段图书馆、主题式聚落更新。
二、文化建筑的设计过程
(一)立意
文化建筑空间与形体的塑造,是一个“意在笔先”的过程,要有一个指导思想,但是这个指导思想并不虚幻,那些触动创作的元素也不要求太精确太理想。其核心任务是将一定的文化思想与元素转换为设计中的物质空间,将能与特定地块环境和谐对话、内外整合的空间场所当作目标[3]。
(二)从总平面入手
从总平面着手设计,划分场地,寻找潜在的体块分隔和有可能的轴线方向,处理地形和周围建筑的进退与呼应关系。比如,土家族乡土民俗博物馆设计,一开始应考虑水、寨子等场地环境,注重与场地轮廓的契合。建筑内外环境都应该是经过设计的,首先应考虑场地的综合利用,做好内外分区和功能分区(如车行与人行的安排),以及入口广场和鱼嘴广场的布置。
从总平面开始,在基地地形图上反复分析,先分出建筑所占部分和场地部分,这是非常重要的,然后再着手建筑部分内部的空间组织。内和外相辅相成,好的设计,内外空间都是积极的。所谓积极,就是经过精心设计,具有必然性,而不是做了某一部分“剩下来”的。
(三)从轴线突破
形体和空间的设计必须通过轴线和序列组织。轴线是建筑平面和体型的组织规则和构成逻辑,序列则体现空间的层次,这种层次和流线往往是紧密相关的。建筑中的轴线是指被建筑形象所交代的空间和实体的关系,由这种关系,在人的视觉上产生一种“看不见”但又“感觉到”的轴向。合理的建筑处理使轴向感更合乎意图,譬如故宫的南北轴线,其方向感极强,空间序列层层递进,传达出皇权至上之感。轴线不但是形体的组织,也可以传达一定的文化内涵,不一定就是直线,但必须是可以感知的,不是杂乱无章的。
轴线的确立可以从周围的环境要素出发,从选取的文化目标和文化氛围出发,或者从特定的功能流线出发等。一个建筑可以由多个轴线组成,有空间上的轴线、实体的轴线,还有文化意义上的轴线等。设计要有轴线、有序列,建筑体量要有方向感。设计之初可以从一个或一组几何形开始,逐步变化和调整,结合空间、体型、功能、流线、环境、文化等综合思考,方方面面都有了统一的节奏,才能说是一个比较深入的设计。
(四)关于主体建筑的处理
主体建筑的体块组合可以是集中式或分散式的,都要根据最初的基本型反复分析推敲。不建议纯粹的分散或集中式布局,即分散的部分也需要有中心(轴线)作联系,集中式布局也应有拆分的部分(不要简单地堆成一团)。设计者可以尝试要做集中先做分散,要做分散先做集中的设计方法。文化建筑设计,需要形成一个能够控制全局的中心空间,或是实体的或是被围合的广场、庭院,来渲染主题。
(五)关于庭院组合
庭院组合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是一种常见形式,将人文思想和美好意境融入其中。例如,在珞珈书院设计题目中,要求学会庭院组合的运用,不限制设计师在设计中求创造求变化,相反地,设计者要“食古而化”,在熟练的基础上渗透庭院空间组织的规律,活泼地表达,正确理解和熟练运用庭院组合的空间元素以及围合与渗透的章法。当然这种设计训练有一个过程,先是考虑约束,然后再超越,体验“戴着镣铐舞蹈”的境界。在设计中融入自己的思想,并非随随便便而来,需要耐心思考和反复推敲。
(六)开放现代的思维
最后,回到当初确定的文化主题和目标,一定要采取开放的思维,文化建筑的设计不等于传统建筑符号的简单复制和堆砌,而是要学会用建筑语言在空间上实现传统文化的继承和表达。千万不要以为做一个坡屋顶,加几个明显的“符号”就是反映文化了,不应该把文化简单、僵化地贴在建筑上。设计要巧妙,体现一定的抽象思维。
总之,要学会从无到有的布局,需要很好的控制能力和辩证思维。如果选择集中式体型,那么就要及时打破集中式体型的格局;相反,如果选择分散式体型,那么就要考虑及时收拢分散式体型。
三、建筑文化内涵与形体空间的转换
通过文化建筑的设计训练,逐步走向设计语言表达的自由。避免对文化表达的理解停留在生硬的符号借用和简单嫁接上。运用几何手段,结合特定功能,叙述内心故事,就是对这个世界的体验和理解。以珞珈书院设计题目为例来说明如何实现文化语言向空间语言的转换。
(一)意在笔先――探寻文化脉络
文化建筑首先是植根于文化的,而中国文化的精髓在于诗词、昆曲、园林等传统文化形式。因此,可先设想一个故事,借用中国古代诗词,感受诗词所描绘的境界,体会场景的渲染和层次的递进。
例如,一位学生的设计取意自“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通过诗句感受空间无限延伸,在尽头却峰回路转、别有洞天的意境。因此,采用了层层跌落的徽派民居式风格,并使用了中心扭转形式,从而在达到设想意境的同时,突出空间的主体地位和空间趣味的变化。
(二)山水入画――考虑场地环境
在确定了大致空间意趣后,场地环境成为影响建筑形态的重要因素。在此设计中地形位于野外,既有山有水,还高低错落,宜采用分散式布局。分散式布局使建筑有了不同方向延展的可能,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场地及周边景观,也使山水的美进入建筑之中,对于营造之前设想的场景而言,也更为自由,使空间的序列和意境的线索相统一。然后划分功能分区:综合的功能、相对舒展的地形、庭院布局的目标,这样有利于把建筑体量分开。
例如,一位学生的设计理念是“寻涧见石”,在充分考虑了场地周边环境后,将山水的意象和建筑巧妙融合,以开放式布局将自由的体块与水体交错组合。建筑整体不仅有水流动的质感,体块的交错也营造了建筑内部清风飒爽的通风环境。
(三)渐入佳境――组织空间序列
确定大致意象和形态后,设计着重于通过推敲空间的组合序列来体现建筑的文化内涵。在设计构思里对流线的组织讲究起承转合,讲究悬念,讲究前后的递进和变化,用一种路径来串联和组织,将这种路径的转折变化融入庭院布局。
例如,一位学生在“珞珈书院”中的设计理念是“曲径通幽”,在组织书院空间时采用了路径与深潭的层次递进,充分运用建筑空间组织的序列层次、虚实、转折等方法。一叠叠的院落在路径的引导下不断推进,主要空间、辅助空间以及交通部分都分置在不同的体块之中,分离却不分散,并且空间层次逐渐推进,能充分贴合“曲径通幽、余意不尽、婉转不断”的诗画意境。
(四) 融会贯通――提取文化元素
舒尔茨曾指出:“整个文化既是以符号系统的发展作为基础,来保存并延续其经验的。”但文化元素的提取不仅仅是将其符号化,更多的是将其融入建筑的空间布局、肌理表皮以及材料工艺中。
在土家族乡土民俗博物馆、珞珈书院以及昙花林历史地段图书馆这三个题目中,有对空间组织和序列推进的思考,有对肌理和表皮营造的思考,也有对文化元素提取和融合的思考。在之后的主题式聚落更新题目中,新的创意主题、文化内涵与形体空间之间的转换达到了融会贯通。以学生作业为例,具体阐述如何实现文化内涵和形体空间的转换。
1 “酒文化体验园”主题:“一壶山水,一壶青花”
主题创意灵感来自对北溪村依山傍水的环境体验和对当地酒文化的感悟,力图在山水间营造一个黄酒文化体验村落。依据所在场地环境特点,让建筑处于山水之间,总平面采用“水样流动的布局”。建筑以“容器”青花瓷为母体,进行了意境、造型、材料等方面的建筑性解构,充分塑造和展示“青花韵味与质感的建筑风格” (图1)。
2. “文人风流栖居园”主题:顺风顺山顺水
设计灵感来自对场地内向型空间特性的解读,场地四周被山和竹林包围,与传统意义上“隐居”的意境类似,以此营造现代文人的栖居场所。设计中顺应周围自然环境的原有肌理,促成了“流动”的态势,流动的风、水、山势造就了新的村落。总平面尊循地势等高线,沿场地所在溪流组织线状的巷道布局,形成多个半围合的单体空间,并采用“游走路径”,将村落隐匿于山林,营造文人独居场所(图2)。
3“青年书法爱好者基地”主题:山水印
原村落居民为书法家后裔,从自然环境和人文背景进行推演,旨在形成当代青年书法爱好者基地。创意灵感来自溪谷河床上的石头,造型独特、质地优良。因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后裔隐居于此,又产生了“印章”的联想,借鉴书法印章的章法组织总平面布局,将整个聚落的公共空间分为游走型、广场型、复合型、圃园型,为书法篆刻爱好者提供丰富的交流活动场所(图3)。
四、结语
以建筑语言表达文化建筑内涵时,通过发掘传统诗词中的行文意境,提炼建筑语境,并与建筑基地结合,以起承转合、前后递进、庭院布置等手法,实现书画意境的建筑化。其基本流程可概括为:文化主题的确立―次标题的确立―场地的考量―文化元素的挖掘―空间的营造与功能的组织―氛围的渲染。通过一系列的探索实践,将文化元素融入新的文化建筑,使其更加诗意化、本土化,成为新的文化建筑不断探讨的命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安藤忠雄.安藤忠雄论建筑[M].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 诺伯格・舒尔茨.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3] 沈福煦. 建筑与文化[J].同济大学学报,2008(6):33-40.
Poetic presentation of cultural architecture: architectural design teaching of cultural theme
WANG Yansong, ZHU Jiang
(School of Urban Design,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P. R.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