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秋教师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秋教师节范文1
二.进店购机抽大奖,欢乐谷一日游。
三.购机就送200元话费,一次性到账。
四.购机送品牌月饼一盒。
五.新入网3g套餐,780元话费只需100元。
六.预定苹果iphone4或i-pad的用户送诺基亚手机一台。
九月,如期而至,九月,献给老师。
中秋教师节范文2
1.知道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中秋节,了解我国各地各族人民过中秋的一些习俗。
2.积极参与中秋节的文化娱乐活动,从不同途径收集节目的信息,了解民族风情和节日特色,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分析、整理、汇报资料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相互交流、合作的能力。
3.调动各种感官,回忆、交流自己和家人及亲朋好友过中秋的情景,在快乐的体验活动中加深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了解和对中华传统节日的喜爱之情。
二、资源利用
1.学生:
A.向长辈了解中秋节的来历,并从日历上去翻阅这个日子,找到中秋节这一天;回忆去年和家人是怎么过中秋节的;了解各地中秋节的习俗和传说。
B.背一背关于月亮的古诗。
2.教师:
A.课件;
B.心愿卡、球、手鼓、小镜子、手电筒;
C.布置教室,悬挂小灯笼。
三、教学过程
师:我们先来欣赏一首歌,仔细听歌中唱的是什么节日?
生:中秋节。
师:(点击:中秋节)你知道中秋节的来历吗?中秋节还有哪些名字?
生:中秋节也叫“团圆节”。
师:你知道这么叫的原因吗?
师:同学们,去年的中秋节你们是怎么过的?
生:我和爸爸妈妈去乡下看爷爷奶奶,我们包饺子,做圆子,还吃月饼。
生:爸爸妈妈带我到东洲公园赏月。
生:我们一家人到文化馆猜灯谜。
师:月圆人圆,和父母家人一起过节确实令人高兴。今天老师把这一轮中秋的圆月请到了课堂上,我们全班来过一次集体的中秋节,好不好?(补充课题)
师:说到中秋节,我们就会想到月饼。瞧,善解人意的嫦娥姐姐就给我们送来四个大月饼,(点击:嫦娥)每个月饼后面还藏着秘密呢!谁想第一个揭开月饼后面的秘密?
生:(点击秘密一:你知道人们是怎样过中秋节的吗?)
师:(点击图片)吃月饼、赏明月、挂灯笼、猜灯谜是中秋节里最普遍的习俗。就说这月饼吧,小小的月饼里就有大大的学问。你知道月饼是怎么来的吗?
生:工人把面粉柔软,加入各种各样的馅料,再烘烤,就变成月饼了。
师:你吃过哪些品种的月饼?(师运用图片相机补充资料)
生:我吃过豆沙月饼、火腿月饼和冬荟月饼。
生:我吃过又香又咸的蛋黄月饼。
生:有一种飘着茶香,叫绿茶月饼,很特别。
生:元祖月饼中的雪月饼最诱人,薄薄的透明的皮儿里是甜甜的冰淇淋,实在太好吃了。
师:一个圆圆的月饼就是一份圆圆的祝福,也体现了人们对团圆的期盼。其实我国各地各族都过中秋节,中秋活动可丰富啦,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点击:一组各地过中秋的图片)在少数民族地区,这一天还举行别具特色的“闹月”、“追月”、“行月”、“跳月”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我们的祖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同一个节日就有不同的习俗,非常有意思。
生:(点击秘密二:你知道关于月亮的故事吗?)
生:(讲《月亮姐姐做衣裳》)
师:是呀,月亮有时弯弯,有时圆圆,经常变化。瞧,这是老师记录下的去年农历八月份月亮的变化,(点击课件)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月亮先弯弯的,像眉毛。渐渐地,“眉毛”变粗,越来越粗,变成半圆,
再大一点,大一点,直到变得圆圆的。后来,月亮又渐渐变小,最后又变成眉毛了。
师:月亮的不同变化还有好听的名字呢!(介绍“上弦月”、“下弦月”等名称。)
生:(点击秘密三:你会背一首关于月亮的诗词吗?)
(很多人举手)
师:那我们就一起来做个小游戏,名字就叫“击鼓传球”。怎么个玩法呢?鼓声响起,球迅速在同学间横向传递,鼓声一停,球在谁手中,谁就获得一次朗诵月亮古诗的机会。谁愿意上台当鼓手?
(进行游戏。学生随机背诵有关月亮的诗词。)
师:是啊,皎洁的月光会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那月亮真会发光吗?我们来做个小实验。请大家看老师手中的小镜子,想象一下,假如这里一片漆黑,小镜子会发光吗?现在我用手电筒照一照小镜子,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小镜子一开始是没有光的。老师用手电筒照小镜子的时候,小镜子闪闪发光。
师:这小镜子就代表月亮,手电筒好比太阳。月亮本身是不会发光的。当太阳照射到月亮上时,月亮就反射太阳光。这就是我们看到的月光。
生:(点击秘密四:猜灯谜)
生:猜灯谜是中秋节的一个民间习俗,每年它都吸引许多人参加。(师摘下一个小灯笼,示范展开灯谜纸)今天让我们小组合作,也来猜一猜吧!你们是第几组的就猜哪一条灯谜,看哪组同学脑筋转得快。猜对的可以摘下谜语纸条回座位。(放音乐,小组下台活动,猜中的可以把谜面摘下来回座位。)
小组汇报成果(猜对的奖励各种不同的月亮造型)
师:看,猜灯谜的确很有意思,它不仅能增长我们的知识,还能增加节日的气氛,难怪它能成为中秋节的保留节目呢!
师:“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有人说“月到中秋分外明”、“每逢佳节倍思亲”,(一组圆月图,放音乐)瞧,天上的月亮照着你,照着我,在这月光如水的中秋夜,你想起了谁?想对他说什么?
生:在这如水的月光里,我想起了在北京工作的爸爸,我想对爸爸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们虽然远隔千里,但是我们共同拥有一轮圆月。
生:在静悄悄的月夜,我想起了四川灾区的小朋友。伙伴们,你们有月饼吃吗?在中秋团圆之夜,也许你们没有丰盛的晚餐;也许你们没有香甜的月饼;也许你们不能在漂亮的大厅里猜灯谜……但是,你们有坚强的性格,有打不垮的意志,还有千千万万为你们祝福的同胞。遥祝你们中秋快乐!
生:我刚刚从上海转来。中秋之夜,我不禁想起了曾经和我朝夕相处的老师、同学。我深深地为他们祝福,祝他们合家团圆,永远幸福。
师:你想用什么方法传递你对他的思念呢?
生:我想打电话。
生:我可以上网发邮件。
生:我想写信。
……
师:电话诉衷情,鸿雁传心声,不管你用什么方式都表达了你的思念之情。今天老师就为你们准备了漂亮的心愿卡,这样吧,把你们最想对亲人朋友说的话写在心愿卡上(播放音乐)。
生:亲爱的外公,今夜的月儿是如此美丽。月亮高高挂在空中,像一个大银盘。我坐在如水的月光里,不禁想起了您。您常年不在家。我和爸爸妈妈是多么想念您啊!多么希望您能回家和我们一起吃团圆饭。
生:在这皎洁的月光里,我最思念的就是爷爷。爷爷呀,我有好多好多话要对您说。您一直在外地辛勤工作,平时很少有时间回来团圆。我真的好想您。爷爷,我真希望您早点退休。我每天晚上能偎依在您的怀里,在月光下听您讲故事。
……
师:中秋节,团圆节,可是有很多叔叔阿姨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忙碌着,让我们把崇敬的目光投向他们。(点击课件)
师:看着这感人的一幕幕,你们有什么话想说吗?
生:交警叔叔,你们真是太辛苦了。在大家团圆的时刻,你们仍然坚守在岗位上维持交通秩序。如果没有你们的付出,交通状况一定不理想,我代表少先队员向你们敬礼!
生:超市里的叔叔阿姨,你们为了给大家提供方便,坚持工作,放弃了和家人团聚的机会。我们从心底里感谢你。
生:医生们,你们好!你们节日里坚守岗位,为患者服务。如果没有你们的付出,患者就麻烦了。谢谢你们!
师:是呀,千言万语早已汇成一句话――
生:(齐说)叔叔阿姨,你们幸苦了!
师:今天我们全班同学提前过了一个中秋节,一起赏月、讲故事、背古诗、猜灯谜,还了解了祖国各地过中秋的风俗,过得可真有意义。最后,老师祝愿我们的每个家庭都能――团团圆圆,幸福美满!下课以后,别忘了把这张心愿卡带上我们的祝福送给那个你最思念的人。
四、教学反思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各种各样的传统佳节以她们动人的传说故事、丰富的民俗习惯,成为其中一颗耀眼的明珠。如今,这颗明珠的光芒日益被各种各样的洋人节所掩盖,而被人们渐渐淡忘。为了传承中华文化,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品德与生活》教材第二单元就专门设计了《中秋与重阳》这样的课。这两个节日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两个传统节日。一方面可以利用这两个节日丰富学生的社会生活常识,了解民风民俗,了解习俗中的科学道理。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通过节日体会家庭欢乐,生活甜美的幸福,同时懂得要尊老敬长。为了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我决定改变原先的教学计划,将本该在一课中的两个节日分开来,作为独立的两个课时。并在两节课前分别开展“家乡的中秋节”和“家乡的重阳节”的小采访活动,收集当地有关的各种喜庆活动,了解市场的供应情况,组织学生通过书籍、杂志、画报、网络等途径搜集各种有关“月亮的传说”、“月饼的传说”、“月球的小知识”等信息和资料,组织慰问、“请爷爷奶奶进课堂”等活动。并在课前组织学生布置好教室,营造节日的气氛。
通过《中秋佳节话中秋》这一课的教学,我更深切地感受到:课堂要吸引学生,必须充满活力;课堂要充满活力,就应该活用资源,综合开发,让课程和生活走得更近。而新课程实验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创造空间,就看我们如何去把握、挖掘与运用。那么,如何让“品德”真正走进“生活”?我通过不断的尝试,得出了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突破传统的课堂模式
一人在上、多人端坐的课堂模式已不再存在,让同学们在教室里听故事、猜灯谜、写心愿卡,打破了课堂里单一、呆板的师生相对立的空间关系,使师生双向互动,彼此融合,课堂充满活力,并能使学生在游戏中得到情感体验,觉得学的知识多,朋友多,快乐多。这样的活动既符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又体现新课程中活动的探究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探究和领悟。
(二)再现真实的教学情景
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认为:知识与活动不可分离,知行统一,欲知必行。他提出“做中学”,主张通过儿童充分自主的活动丰富经验,通过真经验促进发展。因此,品德课应该创设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真实可感的教学情境,以达到知行合一的教学目的。
如本课中七嘴八舌话中秋、你言我语讲传说、感恩知报诉真情、诵读吟背颂月亮及辨辨做做识月球等活动,就让孩子们不知不觉地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去,而只有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去,学生的知识才能真正领悟,能力才能得以真正锻炼和提高,情感才能被触及和调动,态度和价值观才可能真正改变或形成。让孩子们说一说、写一写、比一比、唱一唱、做一做等更是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真正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体验中如沐春风,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在生活中,我们所能面临的事情何其多,而这些并不能一一从教材中找到答案。通过《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不仅学生有所收获,作为老师的我也有很多收获,相信这样一节课后,孩子能真正理解“中秋节”中所蕴含的情感。我也理解了“月圆人团圆”的真谛。
五、教学评价
樊健:活动化的品德教育最符合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认知特征和思维水平。它使品德教育变得真实、具体。可感可触、可理解可实践的活动,可以引导儿童感受真实的生活,亲自体验、主动探究,在学习活动中发展,在发展中学习;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用各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分享、交流自己的成果,锻炼表达能力,从而真正起到引导儿童生活的作用。课堂上,冯老师和孩子们聊习俗、听故事、猜灯谜、做实验、写心愿卡、说心里话,让孩子们不知不觉地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去,使活动真正成为教和学的中介,使品德与生活课程开放,向儿童自身开放,向儿童身边的大自然开放,向儿童生活的社会开放。
中秋教师节范文3
策略一:相互观察
传接球技术易学难精,幼儿很容易把传接球的动作技能与抛接球动作技能混淆。首先让幼儿观察示范教师讲解传接球的动作技巧,初步了解各种传接球的动作技能,然后再让幼儿在自由练习中尝试模仿学习正确的动作技能,减低幼儿的掌握传接球的难度,也更好的区分传接球和抛接球的动作技能。然后,教师在自由模仿和练习中观察幼儿练习和训练情况, 及时了解幼儿传接球的掌握程度、学习进度,并针对情况实施相应的“治理措施”,对症下药,使幼儿更扎实、更全面、更熟练地掌握的动作技能。最后,教师让幼儿同伴之间相互观察学习。请一些掌握得好的幼儿示范演示,并请其他幼儿找出其掌握得好的优点,然后再请一些掌握得一般的幼儿进行示范演示,请其他幼儿找出其缺点,教师通过让幼儿在互相之间找优缺点,进一步理解和熟悉传接球的动作技能。
策略二:不断提出疑问
在活动中,教师适当的向幼儿提出疑问,让幼儿通过自己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解决传接球学习时遇到的疑惑。如:“为什么接球的幼儿没有接到球呢?”、“为什么球会从接球的幼儿的头顶上飞过,而接球的幼儿还是没有接到球呢?”、“传球的动作技能是怎样做的呢?”、“怎样才能使接球的幼儿接稳球,不打到胸前呢?”、“接球的动作技能又是怎样做的呢?”等等。另外,教师还鼓励幼儿大胆向教师提出困惑,“为什么自己总是把球传不到位?”“为什么自己总是接不到球?”“接球的手势八字形要多大才接到球?”等等,因此,让幼儿把心中的疑虑大胆说出来,并和幼儿一起解决。
策略三:内容循序渐进
教师设计的内容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因此,在传接球的教学中,从持球学习传接球动作技能学习定点传接球学习行进间传接球学习篮球比赛中传接球学习,教学内容遵循了幼儿的动作发展水平,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推进,逐步增加学习内容的难度。另外,教师注重幼儿的学习过程也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从接触学习基本掌握掌握,逐步提高幼儿传接球的能力。如:幼儿传接球的距离和传接球的方向很难把握,经常把传接球的距离越拉越远,从而导致传球不到位,接球接不到的,传接球的方向偏离、传接球高度有差异等情况出现,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利用定点、限高球的方法,限定传接球距离、方向和高度,从而减少之前的情况出现,逐步提高幼儿传接球的准确性;又如:在篮球比赛中, 幼儿由于过度紧张,幼儿的传接球却显得比较混乱,常常传失球或传球不到位,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采用了分地站位的方法,把行进间传接球的站位方法转移到篮球比赛中,逐步调整场面拥挤和混乱的情况出现,从而提高幼儿在篮球比赛中传接球的准确性,缓解队员间过于紧张的气氛。
策略四:善于运用游戏教学
游戏是学习的灵魂,“游戏”和“教学”二者是相互相成的结合体,是一种全新的、且收效显著的教学方法。幼儿如果长期沉浸于单一、枯燥的技能学习和训练当中,会对学习提不起兴趣或产生抗拒的心理,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运用游戏教学,采用各种游戏的形式(如:擂台比赛、情景游戏、障碍游戏等)对传接球的知识进行消化和巩固,例如让幼儿在学中玩,玩中学的课堂中,既可以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学习传接球的动作技能,既能让幼儿做到身心结合,也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参与性。
策略五:树立榜样学习法
大班的幼儿喜欢有竞争的学习和游戏,因此,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在幼儿之间树立榜样,培养幼儿的积极性和竞争性。教师将传接球动作技能掌握得较好的、较为标准的,而且乐于表现自己的幼儿立为榜样,鼓励幼儿在学习和游戏中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当小榜样,并邀请这些小榜样进行示范表演,引导其他幼儿向这些幼儿模仿学习。这样一来,既能提高幼儿的自信心,又能促进同伴间的相互学习。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教师在传接球的教学中通过使用这五种指导策略,使幼儿在学习传接球的过程中更快、更容易的掌握其动作技巧,而且,幼儿在互相观察、互相提问、互相学习中相互感染,在玩中学、学中玩的游戏中慢慢进步、在循序渐进的学习和训练中逐步成长。教师在教学中也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中秋教师节范文4
1体育中考的应试教育
调查得知,正面垫球或中考的原地自垫球有96.9%的学生学过或练过,由于原地自垫球是我市体育中考选项之一,因此大部分学生学过或练过,而其他技能就出现了参差不齐的水平。在与部分初中体育教师的访谈和交流中发现,有些学校和有些初中教师却将体育中考蜕变成初中体育教学的“指挥棒”,体育中考考什么教什么,学生就练什么,一味追求体育中考的均分率和满分率。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忽视了发展学生的全面体育基础和兴趣、爱好。在与学生的访谈中发现90%以上的学生在初中阶段体育与健康课上印象最深的是长跑、立定跳远、跳绳、自垫软排、引体向上等。这种初中体育教学的形式有饽于新课程的理念,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个性发展,不利于终身体育的培养。从这一点我们可以发现体育中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初中排球教学的顺利进行。
2体育中考项目的设置
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初中排球教学,我市将软排作为体育中考的项目之一,应该说是一件好事,出发点是为培养学生在体育方面的兴趣、爱好,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以及终生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所有体育工作者都知道,排球运动的主要技术包括垫球、发球、传球、扣球,而单纯地将原地自垫软球作为中考体育的测试项目,本人认为这种方法值得商榷,原地自垫软球只是学习排球垫球技术中体会垫球部位,强化学生在垫球练习中“手臂夹紧,手腕下压,肘关节伸直”的一种辅助手段,它并不是排球运动中的一种技术,这可以从调查中96.9%学生学习过正面垫球技术或中考的原地自垫球项目和中学生对墙垫球的测试中找到答案。正是由于体育中考这一“紧箍咒”的影响,造成了学生对排球的最深印象除了原地自垫球其他什么都不知道。部分学校的场地器材不足,造成了对初中排球教学的不良影响。针对学生在水平四初中阶段掌握排球运动基本知识技能情况较差情况,本人与学生和部分教师访谈交流发现,有一大部分学校的排球场地严重不足,被调查的25所学校中2片排球场以下(含2片)的学校有17所,占了所有学校的68%。从这一点也可以发现,部分学校场地器材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对水平四排球知识技能的学习掌握。
3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我校高一排球选项学生掌握水平四初中阶段排球运动基本知识技能情况的调查、访谈以及初中体育教师访谈交流,发现了影响高中排球模块设计的现状及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人结合水平四和水平五排球教材主要技术的衔接比较,制订了将水平四五排球教材有关知识技能充分融合衔接的水平五排球模块设计,并采取了水平五排球模块设计的有效教学对策,经调查可以发现采取对策后的变化。
3.1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排球运动技能水平和身体素质。调查可知,通过现行的水平五排球模块设计,既能使学生有效地巩固水平四阶段的排球运动知识技能,又能使学生基本掌握水平五阶段的排球运动知识技能,确保了学生较全面掌握水平五阶段所必需的排球运动知识技能,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培养学生在排球运动技能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奠定扎实基础。
3.2有效地养成了学生人际交往、社会适应能力以及排球运动的习惯,培养终身体育观。调查可知,通过现行的水平五排球模块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并进一步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提高了学生参与排球运动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4建议
4.1各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初中阶段体育与健康教学的调研和对初中阶段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理念的培训,多举行各种形式的听课、评课、说课以及新课改的专项讲座,提高广大初中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确保新课程理念在教学实践得到贯彻。
4.2各教育主管部门应继续加强体育中考改革,科学合理地选择中考体育项目,保证体育中考与新课改理念的紧密联系,保证初中体育教学与高中课改相匹配,确保体育中考改革和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改革两不误。
4.3各教育主管部门应督促各校场地器材的落实到位,确保各校全面实施新课程的改革。
4.4新课程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和针对学生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并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在水平五排球模块设计时注重分层次教学充分调动和发挥初中阶段排球水平掌握较好的学生传、帮、带作用,确保绝大部分学生将水平四和水平五的排球教材较好掌握。
中秋教师节范文5
当今社会,电视媒介在经济、文化传播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无论电视新闻产业如何变化和革新,都应当将观众的心理需求分析作为工作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电视新闻编辑水平,从而满足社会的发展,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电视新闻作为一种信息传播媒介受到受众需求、受众心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受众分析有助于广大新闻编辑人员寻求新的工作思路,从而不断提高电视新闻编辑水平,为广大受众群体提供更多更好地电视新闻信息。
1 广大受众群体对电视新闻编辑的需求分析
1.1 信息性
社会的迅速发展导致信息量出现爆炸式增长,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希望了解到社会上正在发生的事情,人们无法脱离社会独立生活,因此,信息性需求是人们的共同特性。电视新闻作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应当将更多更有价值的信息传递到人们面前,以满足人们对信息的需求[1]。人们在自身好奇心的驱使下会做出浏览新闻的行为,而阅读新闻的过程是人们提高自己新闻储备量,寻求心理安全感的重要途径,通过分析新闻事件可对当前的生活状况进行判断并预期未来的生活状态,因此,信息性是人们对电视新闻编辑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需求。
1.2 时效性
当今社会是一个讲求速度和效率的社会,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工作、学习效率超过其他人,那么在信息的获取方面也希望及时了解最近发生的事件,这样不仅能体现自己掌握信息的能力,而且还能通过向别人讲述来获得满足感和主动权,这就是人们对新闻时效性的需求。最具时效性的新闻可以使人们及时了解周围环境的变化,从而为适应这种变化做好准备工作。因此,时效性是仅次于信息性的第二大受众需求,具备时效性的电视新闻也更具竞争力,可以更好地吸引社会群体的关注[2]。
1.3 审美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及认知能力的提高,人们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也在发生着变化,追求美好的事物,不仅能够获得精神上的享受,也能借此提高自己的生活品味及欣赏能力,因此,审美性是人们对电视新闻编辑提出的更高层次的需求。亚里士多德这样描述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当人们看到美好的事物时,内心就会感到无比的快乐,以至于忘掉身后的烦恼从而一心一意关注眼前的事物。由此可见,审美性不仅是人们精神层次上的主观追求,更是人们“趋利避害”本能意识的一种体
现[3-4]。电视新闻编辑应当善于抓住这一受众需求,使电视新闻作品在具备基本新闻特性的同时更具审美性以吸引更多的社会关注度。
1.4 新异性
社会上充斥着的大量信息使得人们在阅读新闻之前需要作出选择,只有那些具有新异性的新闻内容才能吸引更多的眼球。新异性不仅体现在新闻内容上,更体现在新闻形式上,只有不断创新内容和形式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来阅读和浏览新闻。心理学研究认为,人们对规则物体的求知欲望要远远弱于对不规则物体的兴趣,因为规则物体尚属于人们的认知范畴,只需看一眼即可了解它的其他部分,但是不规则物体已超过人们的认知界限,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探寻其独特之处。从这个角度讲,具备新异性的电视新闻本身就可以吸引更多的关注。
2 基于受众需求角度创新电视新闻编辑
2.1 创新新闻内容
新闻内容是电视新闻的核心部分,也是观众获得信息的重要载体,为满足信息性受众需求,首先应当在新闻内容上寻求创新和突破。在组织新闻内容时,一方面应当保证内容的通俗易懂,易被观众理解,避免出现晦涩难懂的语言。在新闻形式上应当注意社会新闻和会议新闻的搭配协调,在会议新闻中注意解说的专业性,在社会新闻中尽量使用口语化并保证音频、视频的连续性和真实性。另一方面,要增加电视新闻的含量,内容的增多并不意味要一一播放所有的内容,而应当合理筛选高质量的新闻,传递给受众群体更多、更有价值的信息。
2.2 提高新闻时效性
时效性需要电视新闻编辑在最短的时间内为受众提供最有价值的信息,因此,新闻事件的及时获取需要整个团队的协调配合。新闻事件随时都有可能发生,为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新闻资讯采访当事人,应当建立统一的指挥系统,增加自己随时采访、编辑突发时间的能力。此外,还有打造一只富有奉献精神和战斗力的新闻采编队伍,能够在第一时间完成采访和编辑工作,及时为受众群体提供新鲜的新闻事件。一个完整新闻报道的制作需要记者、摄影、后期处理、文字播报等多个岗位职责的协调配合,各岗位应当在统一调度和指挥下及时反馈整合的信息,便于编辑人员尽早完成相关报道的文字编辑工作[5]。
2.3 提高新闻审美性
审美性是人们对电视新闻提出的另一要求,同时也是电视新闻提高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电视新闻在为受众群体带来新鲜新闻事件的同时,还应当注意视觉上的协调,在新闻播报声音中适当插入记者采访声音以增加新闻的真实性和现场感。此外,还应当不断美化电视新闻画面,注意屏幕文字的符号搭配和色彩搭配,使受众群体在获得信息的同时获得美的感受。
2.4 创新新闻形式
新闻形式的创新一方面需要融合多种信息载体,如声音、文字、图像等,将这些形式符号应用到电视新闻中可以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观看需求。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文字制作、动画模拟技术得到不断创新和发展,在电视新闻编辑中,应当善于运用各种数字技术,使新闻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另一方面,随着人们民主意识的提高,人们已不再局限于做新闻的旁观者,而是希望参与到新闻事件的讨论中去,因此电视新闻编辑应当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发言机会,增加互动环节,如在电视新闻中增添网友评论等,使新闻更加贴近人们生活,更能反映群体心声。
中秋教师节范文6
数学的解题教学需要一定的理论做指导,且不能就题论题,更不能单纯追求数量,把学生推进“无边的题海”。对我们一线教师来说应当全面了解数学问题的意义、特点,以及数学问题的结构和类型,在指导学生解题时,既能高屋建瓴,又能投其所需,恰到好处,力求通过解答一个题,解决一大片题,从而起到“以一当十,以十胜百”的效果。
我努力做到掌控首要环节,监控主要步骤,调控重要解法,自控必要评价,使每个学生能明白做什么,明确怎么做,明晰咋做好,明了做对吗?真正让学生亲历解题的思维过程,体会到解题成功之喜悦,感悟到解题的无穷乐趣。
波利亚的《怎样解题》在全球范围内有很大的影响和反响,在具体设计和实施解题教学时我遵照波利亚的“四个解题步骤”,牢牢地把握“弄清问题拟定计划实现计划回顾反思”这四个解题步骤。
一、掌控选题审题是不可或缺的首要环节,明白选什么做什么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数学题的题型在不断翻新,题目的数量已经多得数不清了,“题库”、“题典”等层出不穷,大量的题海淹没了学生的解题兴趣。为改变现状,必须首先解决——选题和审题,要求每位学生一拿到题目,首先要考察“题目要求我们做什么?”
1.选题
陈省身在上海的一次学术报告会上再次论述了一个18世纪法国数学家拉格朗日(Lagrange)的标准:“好的数学问题应满足两个条件:①易懂,走在马路上向任何一个人都能讲清楚;②难攻,这种数学问题必须相当困难,但又不是无法攻克的。”
因此,在选择数学题目时要明确怎样的题目才是有质量的题目。一句话,就是“浅入深出”,即数学情景比较简单,但包含了深刻的道理。我做了以下尝试。
如在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教学中,我没有依照课本内容照本宣科,而是引用了一首儿歌:蝴蝶风筝多漂亮,八米高空随风扬,五分之三绳在手,风筝绳子有多长?
先让全体学生齐声读一遍,随即提示他们画图解答。
大部分学生都画出:
连解题能力较弱的学生A也画了以下图形:
当我问他为什么这样画时,他还胆怯地说:“老师,我这样画可以吗?因为2/5是在空中的,所以,我想把它放在上端。”我惊呆了!作为老师我总是按部就班地认为线段图就应该在水平线上显示,这位学生的创意是多么的值得学习。这个生动的事例使我明白,能让学生从审题中悟出许多数学思想和方法的题目就是好题目。对教师来说,我认为在选题时至少应该做到:
(1)系统掌握教材上的例题和习题;
(2)认真做好有代表性的热点、考点题;
(3)动手探索一些实践性的应用问题;
(4)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涉猎一些思考题、压轴题。
2.审题
对学生来说,审题时主要分清两类内容:
其一,为纯数学问题,所提出的问题来自数学的本身,解决问题的方法大多需要相关课本内容的思想方法。
其二,应用数学问题,问题来自现实生产、生活中的实际的需要,审题时要首先对问题的情景进行分析,把数学问题转化为已掌握的若干基本问题,然后运用数学方法来解答。
二、监控解题过程是不能忽视的主要步骤,明确怎么做
经常在学生中听到这样的声音:“在听老师讲解时我好像都听懂了,但一到自己独立做题时我好像有‘恐惧感’,一见题目就心慌意乱,无从着手。”大部分学生怕解题的心理,实际上就是读题后没有办法“悟出题旨的意图”。因此,面对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在题目出示后,我分别用提示、暗示、揭示、显示的方法进行“点拨式监控”,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例如,把一个长方体用一个平行于底面的面截掉高的2cm后,这个长方体成为一个正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比原来长方体的表面积减少了48平方厘米,求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各是多少。
这道题是稍有点难度的几何综合题,对想象力较好的学生来说并没有什么困难,但对于一般学生及中下水平的学生来说,却不容易理出解题思路。这时就完全需要教师监控解题过程,才能使每位学生明确怎么做了。
我对任教的两个班级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在五(1)班教学时采用“放羊式,自练”,结果其正确率只有40﹪,而在五(2)班用“点拨式监控”,正确率为80﹪。
“点拨式监控”:
1.从字面上找关键词:2厘米,减少了,表面积,体积。
2.从图形变化关系暗示:如图1。
3.从思维的逻辑推理揭示:长方体减少正方体。
4.从疑点、难点处显示。(割开的地方有两个正方形的面)
经点拨后,全班学生都沉浸在热切希望解决问题的状态中,很快知道减少部分的表面积:设长方体底面边长为x,2x×4=48,x=6,即正方体的表面积是216平方厘米,体积是216立方厘米。
三、调控多种解法是不难掌握的重要途径,明晰还能咋做
在解题教学中,大部分学生解答完一道数学题,就习惯地认为任务完成,万事大吉了,而对于解题是否正确,是否还有更适合自己的解法,根本不去思考。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解题教学的“四重境界”,即“一听就会做,一点就能透,一时忘不了,一生均管用”。
例如,某班学生中,男生人数比女生多1/4,问女生人数比男生少几分之几?
一重境界(一听就会做):由于男生人数比女生多1/4,可假设女生人数为4份,那么男生为5份。所以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1份。
以上“四重境界”的解法,解法1从分数意义出发加上图示直观易懂;解法2较解法1抽象,但算理清晰,列式简便;解法3思维独特,列式简捷;解法4把用字母表示数当作常规解法,一生管用。
四、自控环节的正误是不容置疑的必要评价,明了做对了吗
在日常测查或期中、期末测查中,常常有一个怪现象:成绩较好的学生都会大声惊呼:“我在做选择题时不小心给选错了,真可惜!”……而成绩中下游的学生则表现得很满意,或毫不在乎……究其原因,是以上大多数学生没有反思自己的解答是否合情合理。
为此在解题教学中我设置以下“四关”:
其一,过反思理解关。指自己有否看错、写错、想错,以及有否看清题旨,理清题意,联想到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是否有误。
其二,过反思计算关。注重在计算时严格遵照“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回头”,“落笔”反思。
其三,过反思步骤关。主要自主回顾解题步骤及格式是否规范,单位是否统一,图文是否匹配,答语是否合意。总之要求表述更加完整,解题圆满。
其四,过自我评价关,明白是否正确。答案是否正确是数学解题的第一保证,但是否有多解,巧解,最简解法,是否有适合自己现有水平的个性解法,要求自我考量,自我认定。
如计算题:
此题有三处不符合要求:1.错在分数化小数;2.近似数代替准确数;3.1/7错化成了0.7。
正解:
总而言之,数学解题教学不仅仅是教会学生解题目,教师在设计题目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要教导学生有耐心和决心,要有“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
由于每个学生都有不可复制的个性特点和学习差异,且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师设计题目和指导解题时一定要在不同层次的阶梯上“种植”不同价值的“果树”,要使每个学生都有希望经过自己的努力后摘取与学习能力相当的真正的学习“果实”。这正是孔子先生所教诲的“因材施教”,“各尽其能,各得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