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诗词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月亮诗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月亮诗词

月亮诗词范文1

关于描写月亮诗词

1. 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

2.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

3.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4.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5.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6.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7. 一带不结心,两股方安髻。惭愧白茅人,月没教星替。

8. 腰间宝剑七星文,臂上雕弓百战勋。

9. 星星仙语人听尽,却向五云翻翅飞。

10. 残月挂征鞍,路长山绕。独拥寒貂犯霜晓。水边林下,孤负此生多少。星星空满鬓,因谁有。

11.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12.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3.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14. 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15. 不见乡书传雁足,惟见新月吐蛾眉。

16.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7.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18.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19.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20.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有关月亮的唯美诗句

1.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2.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3.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山遥水皆有情。

4.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5.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6.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举杯邀明月。

7.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8. 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9.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10.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1.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12.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

13.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14.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15. 一盏明灯照亮岁月的葱茏月光映着孑然的身影伴着满天闪烁的星星。

描写月亮的唯美诗句

1. 老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2.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3. 静夜沉沉,浮光霭霭,冷浸溶溶月。——丘处机《无俗念灵虚宫梨花词》

4. 月落沙平江似练。望尽芦花无雁。——张炎《清平乐候蛩凄断》

5.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王昌龄《出塞二首》

6. 日色已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李白《长相思三首其二》

7. 万里浮云卷碧山,青天中道流孤月。——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8. 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张元干《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9.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10.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曹丕《燕歌行二首其一》

11.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白居易《江楼夕望招客》

12. 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辛弃疾《一剪梅中秋元月》

13. 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袁枚《夜过借园见主人坐月下吹笛》

月亮诗词范文2

关键词:跳跃;奔跑;教师;创新

一、一道调考题引起的风波。有这样一道调考题,请您欣赏:

单项选择:家兔前肢短、后肢长,这与它的哪种运动方式相适应?

A.行走 B.奔跑 C.爬行 D.跳跃

您要是学生,您会选哪一个?这道题,连续两年出现在某市一年一度的市级调考题试卷中。学生的答案集中在奔跑与跳跃上,说哪个对,哪个不对呢?

1.如果说跳跃对,那就意味着前肢短、后肢长不适于奔跑。根据生物学的一个基本原理——生物体的结构与机能总是相适应的,即有什么样的功能就一定有什么样的结构相支撑。那适于家兔奔跑的结构又是什么呢?

2.在这里,我们首先要确立这样一个感念:即家兔的运动方式既有跳跃又有奔跑。家兔在缓慢运动时,是跳跃;在快速运动时,就应该是奔跑。这一点您应该不会有什么怀疑吧!通常我们把逃跑很迅速的人形象的讽刺为比兔子跑的还快,这句古谚语确立了兔子会奔跑的概念。在《辞源》一类的工具书中,也没有发现奔跑与跳跃概念的界定。

3.前肢短、后肢长的身体结构适于奔跑,不仅仅表现在家兔身上。纵观四条腿的哺乳类,哪一类有例外呢?

4.设想一下,家兔如果前肢长、后肢短,会跑快吗?也许,这样的结论,我们无法想象出来。但是,自然界有例子给了我们旁证。长颈鹿前肢长于后肢,虽然身高腿长可达6米多,苗条优雅,可它的奔跑速度却只有51公里/小时,与体躯庞大浑圆的非洲象接近;豺由于前肢长、跑不快,只得结队狩猎。如果仔细分析前肢长的动物,你会发现它们在奔跑时,是前肢着地以后,后肢拉上来放到前肢后面。这时前肢再向前迈出,给人的感觉是运动方式很不协调。前肢短、后肢长的快跑动物就不一样了,它们在奔跑时,弓起腰背,后肢提起前伸后的着地点放在了前肢着地点的前面,奔跑动作协调而流畅。

5.在逻辑上,跳跃与奔跑有着同一性,跳跃的连续性即为奔跑。奔跑和跳跃的结构基础是完全一致的。

6.为了这个问题,我沉淀了好多年。见到同行,就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有些人认同,不应该把这两个答案放在单选题里;有的木然。但有一条,还没有人能找出适于奔跑的结构基础是前肢长、后肢短的代表动物。

7.所以我认为,家兔的前肢短、后肢长的身体结构不仅适于跳跃,也适于奔跑的运动方式。

二、 始祖题原貌。关于这一问题的原始出处,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生物》上册16页的讨论题是这样编写的:“观察兔的运动并测量其前、后肢的长度。想一想兔的跳跃与其前后肢长度有什么联系?”在这个问题的讨论中,教材先选定了跳跃这种运动方式,然后再让讨论与其相适应的结构基础。教材在这里的语言极其准确严密而又具有开放性。当我们将其外延的时候,不可将其语言简单的颠倒。

三、 唯书唯上的思想方法和科研精神的欠缺。根据教材的语言环境和学生们的生活经验,兔的前肢短、后肢长与跳跃运动方式相适应,是很容易理解的。但是,在这里,教材并没有说兔的前肢短、后肢长就不适于奔跑。根据教材开放性的原则,对于这类若即若离的问题,我们可以讨论,也可以不讨论,一切视学情而定。要讨论,就不能简单从事。事实恰恰相反,认为兔的前肢短、后肢长不适于奔跑的试题却多次出现在练习资料和调考题中。这样的题出来以后,鲜有人进行认真的讨论。老师不深究,学生答案有分歧时,都以参考答案为正确过之。

四、 教师职业中的软肋。作为任何一个作品,或多或少的都有它值得商榷的地方,即使是练习资料,就是教科书也包括在内。可我们的教师有多少人对上级的东西进行过科学审视呢?我们的教师习惯于在教学过程中从书本到学生,上级要论文时又习惯盘旋于论文库之上。不管怎么说,就不喜欢研究生活和学生中的实际问题。尽管老师工作很忙,但我还是要说,这是教育工作者的软肋,中小学教师表现更为突出。中小学教师虽然不是科学事业的拓荒人,但当我们把科学成果向下传递时,可以完善拓荒人的成果。教师不较真,民族矮三分。

再来温习初中生物学课程目标的一段话:使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只觉得汗颜。

五、 实事求是,开拓创新。 实事求是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石。不论做什么事情,不唯书,不唯上,打破教条,深入实际,解决问题,进而实现理论上的创新,才是我们应该采取的科学态度。教师所讲的知识,总要慢社会发展一步。职业的习惯,磨练的教师的开拓创新锐气不够,是较普遍的现象。本文虽然用了较大的篇幅讨论了兔子的跳跃与奔跑,但我更愿意此篇文章像一面镜子,照出我们的软肋,引起我们的警觉,促进软肋早日钙化。

月亮诗词范文3

2016年以来,A股震荡明显加剧。如何更好地规避风险、保住前期浮盈,成为投资者最关心的话题。在此背景下,一些收益稳定、回撤控制能力强的量化产品就成了投资者稳健配置的首选。据《投资者报》数据研究中心对全市场成立于2016年前的67只量化产品(A、C类分开计算)的区间复权单位净值增长率、以及区间复权单位净值相对大盘增长率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5月13日,华宝兴业基金旗下的华宝兴业量化对冲策略混合型发起式基金A/C(以下简称“华宝量化对冲”)在全部67只量化产品中业绩表现最好,其区间复权单位净值相对大盘增长率均超过了20%。

震荡市场上的投资利器

对于旨在获取绝对回报的华宝量化对冲来说,完全称得上是震荡市场上的投资利器。

据公开资料显示,自2014年9月成立以来,华宝量化对冲基金已成功穿越4次股市大劫:在2015年1月下旬、4月下旬、6月中旬、以及2016年1月上旬的A股大幅调整中,平稳规避了风险,历次净值涨幅超越沪指均在5个百分点以上(数据来源:Wind;截至:2016.4.22)。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现任基金经理徐林明,证券从业经历14年,除了担任华宝兴业量化对冲基金、上证180价值ETF及联接基金、华宝兴业事件驱动的基金经理外,还是华宝兴业基金的助理投资总监兼量化投资部总经理。据业内人士介绍,徐林明长期从事主动量化策略研究和量化投资工作,在择时、行业配置和选股领域有较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总体负责量化对冲的投资运作和量化模型开发。

谈及当前的投资操作,徐林明表示,“2016年以来股指期货负基差结构仍然存在,在此局面下,华宝量化对冲继续保持低仓位运作,股票部分用于满足申购新股的市值要求,同时对这部分头寸,利用股指期货对冲系统性风险。一季度华宝量化对冲的资金主要投资于低风险的标的或者现金管理,并积极参与新股申购、可转债申购、协议存款、隔夜回购等,力争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实现净值的稳健增长。”

业内创新量化投资专家

实际上,华宝量化对冲成立自以来,其净值一直稳步上升,虽然,期间受到市场基差扰动有一定回撤,但很快就回归正常,这显然得益于旗下强大的创新量化投资专家团队。

月亮诗词范文4

关键词:格式塔;月亮意象;翻译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6-0105-04

“格式塔”一词指统一的有意义的整体。该理论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反对对单个元素进行剖析。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对客体的认识有完形趋向性,人在脑海中形成的关于这个整体的意象就是格式塔意象图式( Image Gestalt)。(库尔特・考夫卡2012: 997)在中国古诗词中,读者在阅读诗词作品的时候就在脑海中构建了一个格式塔意象图式。虽然诗词是由一个个词语构成的,但是作品整体所传达出来的意蕴和意境远远超出了表面的字词。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对整体意象的审美把握意味着对文本各个局部语言之外美感因素的体验,这一体验有助于原文本的结构和意义在译者大脑中形成有机的整体,并有助于文本意义的有效转换。格式塔理论认为,在文学创作中,作家都经历一个从意象到词语的转换过程。而当读者在阅读作品时,又将词语转换成意象。(翟海霞2011:28)在理解诗词作品时,呈现在读者脑海中的不是单个词语或元素,而是整个格式塔意象,它由个体元素与格式塔整体互动而来,二者不断相互作用、相互完善。这种互动模式正是格式塔意象转换实现的基础。

当译者翻译诗词作品时,应采取自上而下的翻译模式,即先对作品进行整体的把握,在脑海中构建作品的格式塔质,把握诗词意象所要传达的情感,再选取合适的策略在目的语中再现原诗的意象。下面笔者将从格式塔心理学派提出的异质同构性、闭合性以及整体性三原则来分析诗词作品中与“月亮”意象相关的翻译,并总结每种原则下实现格式塔意象再造的具体策略。

一、异质同构性原则下“月亮”意象的翻译策略

格式塔心理学中的异质同构性主要指“非物质的心理事实与物质的物理事实之间存在有结构上的相似性”,即“将内在的情感和外在事物的审美形态化作一种直观的形象呈现在诗歌之中”。(马新国2002:134)在诗词作品中,诗人常常会借用意象表达自己的情感,达到借景抒情、物我交融的艺术效果。诗人所用的意象便是格式塔中所指的“同构物”。“月亮”意象在古诗词中出现的频率很高,是诗人词人咏物抒怀常用的意象。我们将通过具体的实例分析异质同构性原则下与“月亮”意象相关修饰语的翻译策略。

例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1(孙大雨2007:172):

The dew has turned to white frost tonight.

The moon is bright at home.

译文2(许渊冲2013:89):

Dew turns into frost since tonight;

The moon viewed at home is more bright

译文(孙大雨2007:216-217 )3:

The crystal dews are chilling from tonight forth;

Our moon at home is solely brighter in its gleams.

这首词虽然是写月夜,但诗人一开始就描绘了秋天边塞的图景:戍楼上更鼓咚咚响,道路上行人无影踪。边城荒芜秋风凉,只听见孤雁哀鸣。这样的图景给读者一种凄凉之感,也奠定了接下来诗人对家乡的想念。根据异质同构性,月亮有阴晴圆缺,这与人的悲欢离合之情是有共性的。“月是故乡明”这一句是写景,但也融入了作者自己的情感。因为同是普天之下共享一轮明月,应该没有差别,而诗人偏偏认为家乡的月亮更加明亮。这正好衬托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以上给出的三个译文都把握住了诗歌的整体意蕴,在翻译“月亮”这一意象时,均用了比较时。笔者在调查问卷中把其中一个版本的比较级“more bright”改成了原级“bright”。译文1和3都把“明”处理成了“brighter”;译文2是“more bright”,这是译者为了与前句“tonight”押韵而做的安排。不论是“brighter”还是“more bright”,三个译文都准确把握了诗歌的格式塔意象,翻出了原诗句意隐含的比较级,避免了意象的失真。当然,在一些情况下译者只需要直接译出“月亮”意象则可。

格式塔心理学中的异质同构性原则对于诗词而言,主要是指诗人借用意象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月亮”意象而言,月亮的阴晴圆缺就与人的悲欢离合有相同之处。因此,译者在大多情况下可直接把“月亮”意象译成“the moon”、“moonlight”等英文中表示月亮的词。在翻译与“月亮”意象相关的修饰语时,译者根据诗歌意境有时需要采取“增译”的策略把意象的隐含意义翻译出来。例如,“月是故乡明”中“明”虽然只是一个形容词,但是其实原诗要表达的意思是“故乡的月亮更为明亮”,因此在译文中译者要把比较级增译出来。当作品中有“月亮”意象的明喻时,译者在大部分情况下可采取直译的策略。当涉及到与“月亮”意象相关的动词时,译者要从诗歌整体意境出发,灵活选用合适的动词,不能一味追求表面字词的对应。

二、闭合性原则下“月亮”意象的翻译策略

格式塔的“闭合性”原理指人们通过知觉对一不完整、不规则的图形进行填补,使之趋于完整的心理趋向。换句话说,这属于人类心理上的“完型压强”,在观察“不完整”或“空白”的形状时,大脑中的知觉会不由自主地想要填补“空白”。中国的古诗词和山水画一脉相通,经常会采用“留白”的手法获得意境深远的艺术审美效果,给读者留下无尽的回味,正可谓“不著一字,尽显风流”。美学大师伊瑟尔曾说过:“作品意义的不确定性和意义空自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力。”(瓦宁尔1975:236)在翻译中国古典诗词作品时,译者应该把握好原诗的“空白”和“未定点”,从而选取合适的翻译策略传达原诗中的意象,给读者“回味无穷”的艺术享受。如果忽略对诗歌整体的把握,按照原诗照翻意象,未免会把诗歌中的“空白”翻得太死,“剥夺”了读者想象的空间。

例如李白这一首广为人知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1(孙大雨2007:208):

Before my bed the moon shone brightly.

I thought it was frost.

I lifted my head and looked at the moon.

When I lowered my head I thought of home.

译文2(许渊冲2013:49):

Before my bed a pool of light,

Can it be hoarfrost on the ground?

Looking up, I find the moon bright;

Bowing, 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

译文3(王玉书2004:544-545 ):

Before my bed there streams in the moonlight

It lies there on the ground, looking like frost

Lifting my head, I gaze at the moon bright;

Lowering my head, in homesickness I'm lost

译文4(王大濂1997:52-53 ):

What bright beams are beside my bed in room!

Could on the ground there be the frost so soon?

Lifting my head, I see a big, full moon,

Only to bend to think of my sweet home

译文5(龚景浩2006:2-3):

The bright to me like white near my cot,

Seemed to me like white around frost.

I looked up to gaze at the moon;

I looked down to think of home.

李白的这首《静夜思》是家喻户晓的月夜思乡名篇。关于首句“床前明月光”中的“床”该作何解释,学界有不同的论断。有的认为是坐具,也有认为是我们平时睡觉的床,也有学者认为是井栏。前面四个译文都是翻译成“bed”,而最后龚译则是“cot”,有床的意思也有小屋的意思。关于“床”的争论涉及到中国古代文化的考究,这里不作深究。但“床前明月光”是否要把“月光”翻出来?从以上5个译文我们可以看到译文1、3、5都处理成了“moon”或者“moonlight”;译文2和4分别翻成“a pool of light”和“bright beams”,并没有直接点出诗人所见之光是“月光”。

从格式塔闭合性原理来说,译文2和4的译法更胜一筹。虽然诗人原文的表述是“床前明月光”,但是诗人夜晚初见到那道光时,是不清楚那是月光的,所以他才说“疑是地上霜”。他可能刚刚从梦中醒来,睡眼朦胧,才会把月光错当成地上凝结的白霜。如果第一句就按照原文的字而意思翻成“moonlight”,读者就少了一种心理期待。

相反,许渊冲处理成“a pool of light"便把诗人见到的光模糊处理了。根据格式塔的完型心理,读者此时心里就会想“诗人见到的究竟是什么光呢”,于是就有了下一句自问“Can it be boarfrost on the ground? ”读到第三句“Looking up, I gaze at the moon bright”,读者便恍然大悟,原来诗人看到的是“月光”。也就是在这一刻,那如霜的月光撩拨了诗人思乡的情怀,让其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闭合性”指当外界事物部分被遮蔽时,与我们有关的知识经验也会被激发,从而把被遮蔽的那部分内容通过联想补充出来,填补原来的不完整。格式塔的“闭合性”原理与中国文化中的“留白”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妙。译者在翻译诗词作品时,要充分揣摩诗人想表达的情感,同时要把握诗歌整体的结构。需要变通的地方就应该打破原诗语言的束缚,翻译出作品真正要表达的意思。具体到“月亮”意象而言,译者可以采用上义词来代替具体的“月亮”,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也使译文更具有逻辑性。比如,“床前明月光”中的“明月光”就可以用上义词“a pool of light”来代替。而有的时候则要大胆采用原诗的语言结构运用异化的翻译方法,给读者营造丰富的审美空间

三、整体性原则下“月亮”意象的翻译策略

在格式塔心理学看来,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诗词作品中的格式塔质不是字词的堆砌,而是语言和意象及其结构的整合。当我们翻译诗词作品时,无沦是从异质同构性分析,还是从闭合性分析诗歌的“未定沪点”和“空白”,都离不开整体性。我们在翻译诗词时,要从作品的整体出发,正确处理意象的翻译。如果脱离了诗歌整体,孤立地翻译意象,则有可能出现错译,歪曲了原诗的意思。

例如,王昌龄的《西宫秋怨》:

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却恨含情掩秋扇,空悬明月待君王。

译文1(许渊冲2013:34):

The lotus bloom feels shy beside the lady fair;

The breeze across the lake takes fragrance from her hair

An autumn fan cannot conceal her hidden love;

In vain she waits for her lord with the moon above.

译文2(王大濂1997:20-21 ):

The peony is not so sweet as the beauty’s grace;

Breeze sends her fragrance on hair over court lake face.

An autumn fan hides not her longing but her pain;

The moon in sky is waiting for her lord in vain.

这首诗写于作者被贬之前,表面上看来这是一首宫怨诗,但其实影射了作者的命运和宫人并无两异。无论宫中的器物如何华贵,美人如何娇艳,最终也只能是“空悬明月待君王”。从上面两个译文的最后一句来看,两位译者对月亮意象的理解显然是有出入的。许译“In vain she waits for her lord with the moon above”,主语是宫人,月亮在此是状语。读者可以想象到这样一副画面:在寂静的夜晚,一位美人在皎洁的明月下等待君王,可是君王却久久不至,唯一和她相伴的只有空中那高高的明月。这样一个失宠宫人的凄凉形象便跃然纸上。

王译“The moon in sky is waiting for her lord in vain”则割裂了与上文的联系,把主语偷换成了“月亮”。整首诗的主人公是失宠的宫人,前面对殿内奢华的描写也是为了衬托她内心孤寂的情感。如果突然把主语转换成“月亮”,诗歌整体意蕴的连贯便被打一破了。因此,译者应该考虑诗歌的整体性,不能孤立地从某一句翻译意象。

格式塔整体性认为整体大于部分。在翻译诗词作品时,译者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而是通过主体认知把握诗歌整体意境。如果缺少对作品整体的把握,根据自己的臆想翻译意象,则可能曲解原诗的意思,译文也无法给读者呈现完整的格式塔意象。具体来说,在整体性原则下,译者应该注意译文主语的一致性,正确辨别“月亮”意象在句子中的语法成分;如果诗词作品中出现“清辉”等既可以表示月亮又可以表示白天太阳的光辉的词时,译者要根据诗歌的语境判断作品中的词语具体指代的是什么,避免错译。

四、结论

在格式塔视野下,“月亮”意象的翻译其实也是格式塔意象在译者脑海中意识再现以及文字再现的过程。译者在翻译作品前,应先充分理解诗词的意蕴,在脑海中构建起格式塔质,然后选用合适的译法处理“月亮”意象。具体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充分兼顾整体性、异质同构性和闭合性原则。

在异质同构性原则下,译者要把握诗歌中“月亮”意象所传递的情感,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采取直译的方法;在翻译与“月亮”意象相关的修饰语时,译者根据诗歌意境有时需要采取“增译”的策略把意象的隐含意义翻译出来;译者要根据诗歌整体的意境选用与月亮意象相关的动词,如“海上生明月”中一个“生”字,便有rise/lift up/ grow/born等词可以选用,但是如果要生动表现海上明月升起时雄浑壮观的景象,用“grow”一词效果更好。在闭合性原则下,译者要把握住诗歌的“未定点”和“空白”,根据诗歌意境采用异化或者用土义词代替具体意象的方法,如李白《静夜思》的“床前明月光”便可采用模糊意象的方法翻成“before my bed a pool of light”,这样就可以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去揣摩“a pool of light”究竟是什么光。整体性原则要求译者要有语篇翻译的概念。在整体性原则下,译者应该注意译文主语的一致性,正确辨别“月亮”意象在句子中的语法成分。如果诗词作品中出现“清辉”等既可以表示月亮又可以表示白大太阳的光辉的词时,译者要根据诗歌的语境判断作品中的词语具体指代的是什么,避免错译。

笔者希望能有更多多角度、多元化的研究来指导诗词意象的英译,既能生动地传递原诗的意象,又保留译文的音美和形美,从而让外国读者感受到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库尔特・考夫卡著,黎炜译.格式塔心理学原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2.

[2]翟海霞.文学翻译中的格式塔意象再现[J].文教资料,2011.

[3]马新国.西方文化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4]孙大雨.英译唐诗选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5]许渊冲.宋词300首:汉英对照[M].北京:海豚出版社,2013.

[6]孙大雨.英译唐诗选[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7]瓦宁尔.接受美学[M].慕尼黑:威廉・芬克出版社,1975.

[8]王玉书.王译唐诗三百首[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

月亮诗词范文5

的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这一意象跨越时空,历经岁月沧桑,从苍茫的古代到今天,积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价值观念、人格精神和审美意识。因此,月亮常常成了人类思想情感的载体,它的意蕴也十分丰富。在很多咏月诗歌中,诗人将月融于内心思想情感之中,并使月与内心的思想情感互为辉映,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并将诗的文学品位、思想内涵与艺术造诣提升到一个极高的水平。

所以说,我国古典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但是,由于作者心境不同,在不同的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表现出的意蕴也不尽相同,这体现出其意蕴的丰富性。月亮这一意象在诗人们的心中有着多种不同的意蕴,月亮的不同意蕴,形成不同的审美意境,烘托出诗人们的不同情怀。

古诗中的月亮可以抒发思乡、怀人之感。“秋月扬明辉”,暮色苍茫之中,诗人在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者的眼里,思乡、怀人的那一份情意,具有永恒的感动力,而月亮这一意象自然被赋予深刻的思想感情:抑或是寄托恋人间的苦苦相思,抑或是蕴含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在众多的咏月古诗词中,这一类是最多的。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人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王昌龄《李昌曹宅夜饮》:“欲问吴江别来意,青山明月梦中看。”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苏轼《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范仲淹的《苏幕遮》:“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欧阳修《望江南》:“江南月,如镜复如钩。似镜不侵红粉面,似钩不挂画帘头,长是照离愁。”吕本中《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真是举不胜举。

古诗中的月亮可以反映诗人骚客孤独与寂寞的心态,反映着失意者寻求慰藉与解脱的心理,亦可以寄托哲思。月亮时晦时明,时圆时缺,周而复始,它既是运动的代表,又是永恒的象征,于是它总是引导人们对生生不已的哲学精神的礼赞,也启示人们对宇宙永恒的思考,激发人们宏大的天问意识和人生喟叹。此类诗亦是俯拾皆是的。李白《把酒问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苏轼《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古诗中的月亮可以是母亲与女性的化身。月亮是母亲与女性的化身,反映女性崇拜的生命意味,代表母系社会的静谧与和谐,它反映着女性世界的失意与忧伤。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的传说中,月亮成为一个女性化的象征意象。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日为阳,月为阴;男性为阳,女性为阴。它指向一个曾经存在,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后来被父系氏族社会放逐的母系社会。相对于当时那战乱频繁,礼教森严的社会,月亮所代表的是母系社会的理想。卢照邻《长安古意》:“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骑似云。”《诗经・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兮。舒忧受兮,劳心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卢照邻《长安古意》:“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骑似云。”

古诗中的月亮亦是美丽的化身,白居易《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古诗中的月亮亦是避世的化身,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月亮诗词范文6

月亮首先是母亲与女性的化身,反映女性祟拜的生命意味,代表母系社会的静温与和谐,她反映着女性世界的失意与忧伤。后羿射曰、嫦娥奔月的传说,使月亮成为一个女性化的象征意象。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日为阳,月为阴;男性为阳,女性为阴。它指向一个曾经存在,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后来被父系氏族社会取代的母系社会。相对于当时那战乱频繁,礼教森严的社会,月亮所代表的是母系社会理想。

月亮明晦时明,时圆时缺,周而复始,它既是运动的代表,又是永恒的象征。它总是引导人们对生生不已的哲学精神的礼赞,也启示人们对宇宙永恒的思考,激发人们宏大的天问意识和人生喟叹。

映照在中国人心灵世界里有两种不同的月亮世界:一种是神话观念中的月亮,它淡泊静温、空寂通脱,给中国的古典艺术以深刻的象征启示;一种是科学本体的月亮,它盈亏变化,时晦时明,启迪着中国的科学与智慧。因而月亮可以有很广泛的衍生意义。

在月亮意象中反映着古代文人寻找母亲世界、寻找精神家园、恢复世界的和谐统一的心理,反映在古典诗词里常常表现出望月思乡的主题,旧梦重温的情思。月亮是昭然于天际凝然不动的乡愁,诗人怀念家园、父母的情思,常寄托于明月的传递。当孤臣浪子云游天涯之际,总是把明月与故乡联系在一起,明月成为启动乡愁、寄托相思、返归家园的神秘象征物。

月亮的永恒和盈虚的循环变化,让人想到时间和宇宙中事物在正反两面之间的辩证发展。月亮作为一种象征形式,它唤起了人们苍茫持渺的宇宙意识和历史意识,唤起了具有广大空间的人生喟叹,触动着悠远荒古的文化原始意象。因此月亮意象的出现总伴随着阔大苍凉的宇宙空间、浩渺悲壮的天问意识和雄浑高古的审美境界。

上一篇学雷锋内容

下一篇热身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