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故居简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鲁迅故居简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鲁迅故居简介

鲁迅故居简介范文1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对外宣传;翻译策略

作者简介:李秀芳(1980-),女,浙江绍兴人,绍兴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浙江 绍兴 312000)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5-0148-02

在今天全球化进程加快发展的背景下,对外宣传翻译的作用日益彰显。传统上的外宣翻译主要集中在政治领域,向国外宣传中国的内政和外交政策;如今的外宣翻译内涵更加广泛,覆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领域,形成了“大外宣”的局面。由于外宣翻译是中译外,所以都是国内学者在从事该领域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对于外宣翻译中存在的问题,我国学者有着清醒的认识。早在2002年,丁衡祁就指出外宣翻译的英语质量令人担忧;[1]王继慧进一步总结出性质认识不足、处理能力欠缺、译者主体性模糊、缺乏读者意识等几大突出问题。[2]具体来讲,在政治类材料的外宣翻译中,“名”和“实”不相符的情况时有发生,并且以讹传讹,贻害不浅,严重损害了中国各级政府的国际形象;[3]文化领域的外宣翻译则很少考虑英语的文风和外国读者的接受能力,使得译文母语痕迹明显;[4]而公众场合公示语的翻译更是五花八门,和国际通行标准相差甚远。[5]

一、外宣翻译研究现状述评

针对上述问题,外国学者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做了不懈探索,并产生了积极的结果。2004年,中国外文局副局长黄友义撰文指出,在外宣翻译中要坚持“贴近中国的发展实际、贴近外国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要、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的“三贴近”原则,努力跨越文化鸿沟和防止落入文字陷阱。[6]一年以后,“首届全国公示语翻译研讨会”的成功举行为进一步搞好“大外宣”翻译工作开了个好头。黄友义的“三贴近”原则和本次会议的基调为我国外宣翻译提供了宏观的指导意见。

在微观的外宣翻译原则和翻译策略方面,国内学者更是见仁见智,纷纷将各种翻译理论应用于外宣翻译。交际翻译理论首先受到重视,这是因为交际翻译试图使译文对译语读者产生的效果尽量等同于原文对原语读者产生的效果,它以译语读者为中心,注重译文的读者对象,主张根据文本的类型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7]目的论也被引入外宣翻译领域。目的论强调翻译的目的,认为为达到该目的可以采取灵活的翻译方法。另外,作为后起之秀的功能翻译理论更是成为今天外宣翻译的研究热点。功能翻译理论几乎涵盖了全部翻译类型,重视文本类型分析,主张不同文本可以采取截然相反的翻译方法,而且还要考虑到翻译行为的参与者和环境条件。该理论以“功能加忠实”为口号,更新了人们对翻译过程的认识。

综上所述,外宣翻译领域中理论众多,但仔细研究后发现,无论是交际翻译理论还是目的论和功能翻译理论有一个共同原则,即主张译者对不同的文本类型要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外宣翻译的内容纷繁复杂,文本类型多种多样,因此,这一原则也成为研究外宣翻译的指导原则。

二、功能翻译理论的基本主张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认为,言语交际是一种有目的、有意图的活动,由于文化背景、思维方式、表达习惯的差异,原语作者意图及采用的语篇形式与译语读者的接受能力可能存在差异,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从译语读者的角度出发,根据译语的预期功能来决定自己的翻译策略。功能翻译理论主要基于“目的论”,它包括三个法则:一是目的法则,指翻译所达到的目的决定翻译过程;二是连贯法则,指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的准则;三是忠实法则,指原文和译文之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8]这三个法则并非并列,其关系为:忠实法则从属连贯法则,而这两个法则都从属目的法则。

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策略和具体的翻译方法。功能翻译的重点是根据目的语的语言、文化和语用方式去传递信息,而不是尽量忠实地复制原文的文字。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有较大的自由度去解释原文,调整结构,甚至修正原文作者的错误。因此,在遵循目的法则的前提下,即在保证实现译文预期功能的前提下,译者可以采取各种直接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对原文进行语篇重构。

三、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的外宣翻译策略

功能翻译理论主张译者针对不同文体的外宣材料要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综合考虑,外宣材料可分为政府机关宣传材料、企业宣传材料和市区公示语三大类,笔者以工作所在地――浙江省绍兴市的外宣翻译为例来进行详细阐述。

1.政府机关宣传材料的翻译要强调“正确性”,以异化翻译为主

政府机关宣传材料以宣传方针政策为主,稍出差错就会产生严重的政治后果。政府机关宣传材料的翻译要把“正确性”作为第一标准,必要时要牺牲“连贯”和“通顺”来维护译文“正确性”。

例1 原文:绍兴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围绕“一个主题”,实现“两个率先”,坚持“三项政策”,实施“四项战略”。

译文:In the near future,the general thought of Shaoxing'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s to surround One Theme,achieve Two Leads,adhere to Three Policies,and implement Four Strategies.(http://en.sx.省略/20050924000023)

分析:政府的方针政策用语简练严谨,且多使用概况性的短语来表达,如“四项基本国策”(Four Fundamental National Policies)、“三个代表”(Three Represents),以及例句中的“一个主题”、“两个率先”、“三项政策”、“四项战略”等。此类表达方式一般都是作为口号使用,在社会生活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在英语中找不到对应的短语。在翻译时,译者应该采用异化的翻译方法,按照汉语的语言格式处理,强迫外国读者接受我国政策语言的独特之处。至于每个口号的含义,在下文中都可找到详细的解释,不会给外国读者造成理解困难。因此,例句中的“一个主题”、“两个率先”、“三项政策”、“四项战略”被分别翻译为“One Theme”,“Two Leads”,“Three Policies”,“Four Strategies”是可行的。

例2 原文:绍兴市总面积为8256平方公里,下设六个行政区域,分别是越城区、绍兴县、上虞市、嵊州市、新昌县和诸暨市,人口433万,其中包括62万城镇居民。

译文:The city of Shaoxing covers 8256 square kilometers. It has six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Yuecheng District,Shaoxing County,Shangyu City,Shengzhou City,Xinchang County,and Zhuji City with a population of 4330000,including 620000 citizens.(http://en.sx.省略/20050924000016/)

分析:本句话涉及中国行政区域名称的翻译。原文中“市”出现了四次,分别是“绍兴市”、“上虞市”、“嵊州市”、“诸暨市”,显然它们之间并不是平等的关系,前者包括后三者。在中国,行政区域有“地级市”和“县级市”之分,所以“市”到底如何翻译成了一个大问题。例句中四个“市”都翻译成了“city”,没做区分,这样会给外国读者带来困惑,是一种错误的译法。根据惯例,“地级市”翻译为“city”,“县级市”翻译为“county-level city”,因此原文中的四个“市”可分别处理为“the city of Shaoxing”,“Shangyu county-level city”,“Shengzhou county-level city”,“Zhuji county-level city”。不过笔者认为上述译法过于繁琐,“地级市”可译为“metropolis”,“县级市”译为“city”。这样翻译既简单又区分明显。

2.企业宣传材料的翻译要符合英语的行文特点,以归化翻译为主

汉语和英语在语篇风格上差异极大,汉语以辞藻华丽见长,而英语以朴素有力取胜。中国企业在对外宣传时,更喜欢堆砌辞藻、引经据典。如果我们还是按照这种语言风格翻译成英语的话,会给人矫揉造作、弄虚作假的印象,因此,在翻译企业宣传材料时要删减“华而不实”的成分,使译文显得可信、有力,同时还要增加某些背景信息的介绍,方便外国读者理解。下面一段话是一家旅游景区网站里的自我介绍。

例3 原文: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的绍兴,稽山镜水,钟灵毓秀,文化源远流长。柯岩风景区宛如一颗镶嵌在这方神奇土地上的明珠。她位于绍兴城西八公里,距杭州东郊十二公里处,南濒鉴湖,北倚柯山,毗邻萧山国际机场,104国道、杭甬高速公路直达,交通便捷。

译文:Keyan Scenic Spot is the one of the first national “AAAA level tourist spots” and “well-known brands for tourism industry in China” as well as the central scenic spot of the Jianhu-Keyan Tourist Area in Shaoxing County. It is located at 8km west of Shaoxing,12km east of Hangzhou suburbs and closely adjacent to China Light Textile Center.(http://省略/en/)

分析:汉语原文运用了大量四字格,辞藻华丽,如“稽山镜水”、“钟灵毓秀”、“源远流长”、“南濒鉴湖”、“北倚柯山”等。根据上文分析,此类词语要简化处理,把其基本含义翻译出来即可,不必追求风格的对等,译文中把“绍兴”的修饰语“稽山镜水”、“钟灵毓秀”全部去掉,直接译文“Shaoxing County”就是一种恰当的译法。此外,译文中开头一句话“Keyan Scenic Spot is the one of the first national “AAAA level tourist spots”and“well-known brands for tourism industry in China””是原文中所没有的,增加这句话是为了让外国游客更清楚地了解“柯岩风景区”在中国的大致地位,是一种合理的译法。

3.市区公示语的翻译要符合国际通行标准,以替代翻译为主

世界各国的公示语所指意义基本一致,因而在表达方式上也应该统一。在对公示语进行翻译时,要考察英语国家相同功能公示语的表达方式,进而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微调,从而符合国际通行标准。

例4 原文:“鲁迅故里”、“请勿喧哗”、“请继续参观”

译文:“Lu Xun’s Native Place”,“Don’t speak in a loud voice”,“ More entertainment please”

分析:国外也有游客到名人故居或故里游玩,因此只要参考英语名人故里的公示语标牌,上述三个景点公示语应不难翻译。遗憾的是,公示语的译文并不尽如人意。“鲁迅故里”译为“Lu Xun’s Former Residence”更好,因为在华盛顿故居和莎士比亚故居的公示语中都可以发现“Former Residence”的表达法。“请勿喧哗”翻译为“Don’t speak in a loud voice”不仅嗦,而且让人费解,正确译文应为“Keep quiet please”。“请继续参观”是出现在鲁迅故里的一个公示语,由于鲁迅故里不是一个休闲娱乐场所,而是让游人接受教育的地方,所以译文中的“entertainment”不妥,可改为“enjoyment”。

四、结语

功能翻译理论强调文字的功能要大于文字本身,所以翻译应该以功能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采取灵活的翻译策略。外宣材料虽是一个大的类别,但其内部的分化亦十分明显,因此,对不同种类的外宣材料要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应用不同的翻译标准,这样才能使外宣翻译发挥对外宣传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丁衡祁.对外宣传中的英语质量亟待提高[J].中国翻译,2002,(4).

[2]王继慧.当前外宣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基于目的论视角[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12-114.

[3]张立蓉.对外宣传翻译:译“名”更要译“实”――政治性误译举隅与应对策略[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32-136.

[4]于杰.交际翻译模式下的外宣翻译策略――以《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概览》的英译为例[J].潍坊学院学报,2010,(1):51-53.

[5]吕和发.公示语的汉英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4,(1).

[6]黄友义.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J].中国翻译,2004,(6):27-28.

鲁迅故居简介范文2

然而,在创作实践中存在着这样的一些问题:对山水的写实性描绘,容易限于机械的模仿、照搬,纠缠于自然表象的纷繁缭绕,做说明图式的罗列、堆砌,主旨不明确。缺乏创作者独特的视角、独特的感受,平铺直叙,波澜不惊,缺少对山川形质的深入和对整体的把握以及由此传递出的气息境界。

所以说,现实主义的山水画创作,体现的是画家对自然的感受,是从自然山水到胸中丘壑。这种对山水的描绘,首先与可视的实景相联系;更为重要的是,源于画家内心的感受,经过画家的意匠经营,在写景的同时,营造出独具情韵的山水境界。

分析李可染、傅抱石、钱松岳的绘画思想和经典作品,阐释他们现实主义创作的审美价值取向,其中涉及实景写生、主题性创作以及山水画的意境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一、在实景写生的基础上进行概括组织

1959年傅抱石赴韶山写生创作《韶山全景》,为了突出故居和韶峰的重点表现内容,在画面的位置上,弱化了在实景视觉占重要位置的韶山学校和韶山招待所,并舍弃了实景中的气象观测所和幼儿园。钱松1960至1962年间数十次修改《红岩》,开始“始终为生活现象所束缚,不敢有浪漫主义”,最后去掉黄桷树,扩大红色岩石的面积,纪念馆“不能‘浪漫’掉”,面积虽缩小,位置却推高,形式上强调主体形象。这样的取舍变化强调的方法,在当时称为“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

山水画视野广阔,移步换景,取景不受视点的局限。1961年傅抱石在东北镜泊湖写生,创作《镜泊飞泉》。飞泉冲岩而下,经过一段峡谷,水面开阔,形成深潭。实景中,站在中间的岩石上左右观察,视点向左,只见飞泉;视点向右,只见深潭。创作画面时,景物实现组合,一眼望去,飞泉、深潭皆可见,一处景点有了周全的描绘,超越了写生视点局限的障碍。

现实主义创作方法重视画家的主观能动性,重视对客观景物的取舍、组织。傅抱石《关于山水画写生》所说的“游、悟、记、写”四个步骤中“悟”这个环节,“在极其繁杂的景物现场,该画什么,该放弃什么,该强调什么,该突出什么,诸多难题在“悟”的过程中都可以迎刃而解了”,因为主题表现的需要,因为空间完整的需要,因为形式美感的需要,因为个人感受观察所得的不同,使得山水画在自然现实的基础之上,有了改观,或取舍,或组合,或调整,或迁移,概括了现实中的一些景物,变化了现实中的一些秩序。

李可染说:“一寸画面一寸金。”“以最小的纸,画最大的画。”无尽江山入画图,尤其在大场面、多景物的山川面前,画家的概括组织能力显得至关重要,失之画面散乱琐碎,得之画面富于整体而又有节律化的形式美感。我们可以在李可染的作品中感受到画家在组织山川景物上的苦心经营,比如1962年《鲁迅故乡绍兴城》、1977年《清漓胜境图》等写生性、描绘性较强的作品,在细腻丰富的刻画中,强调精心巧妙地组织处理;比如1977年《革命摇篮井冈山》、1982年《无限江山入画图》等创作性较强的大场面作品,则更见画家在取景构图上的概括精练,以及宏观的把握能力。

二、统一协调画面的整体氛围

60年代山水画表现社会主义建设山河新貌,在自然山川里,加入新式建筑(包括革命圣地标志性建筑)、建设工地(烟囱、厂房、水库、梯田、稻田)、新事物(大桥、汽车、电线杆、红旗)、时装人物、新增的景物,更为重要的是由此带入的新山水的时代气息。对于画风己然成熟,形成一定的笔墨程式、特定的山川氛围的画家来说,如何表现,如何做到“既探索了一些新的尝试,而又保持了各人原有的风格”,不至于破坏画面的氛围。

傅抱石的方法是小心审慎的,“这在山水画中是极为重要的课题,不能忽视,更不容随便添加,若处理不好,往往会破坏画面气氛。”在他的画中,苍茫雄浑的山川林木占据着画面的主体,大体氛围己成,新景物映现其中,所占画面并不大。傅抱石说,以小喻大,不宜过分夸张,以求烘托山的气氛。新景物的描绘,新氛围的营造,依然追求画面的浑然一体,坚持傅抱石画风的个性特征。

比较而言,钱松更多描绘新生景物,描述性更突出些,将山水和建设新貌结合,形成极具时代气息的山河新貌。“对自然山水进行观察写生,必须抓住整个气势,抓地方特征,抓时代精神。”“我们必须透过时代面貌,具体的现象,进一步抓住时代的精神本质,否则,停留于现象的罗列,用一辆拖拉机、一座水库或几面红旗来说明时代性,便觉庸俗肤浅。”钱松岳的作品在发展过程中,描述性渐趋弱化,更加注重画面的整体气势。

李可染说:“山水画的好坏,整体感重要之极。”“画画,一开始要尽可能丰富、丰富、丰富。整理调子要单纯、单纯、单纯。给人的感觉却又是丰富、丰富、丰富。”以简练、含蓄的方法来致广大、求精微,他说的“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画法便遵循这样的原则:画暮色苍茫中的万县山城,层层叠叠,若隐若现,往丰富而朦胧、深厚而概括里画。

取象繁密时求整体,景物明晰时求整体,在于通篇形与色的简练、单纯,统一的秩序,统一的色调,所以李可染说丰富――单纯――丰富,以单纯驾驭丰富,且繁密且简练,比如他的《钱塘江的远眺》《阳朔胜境图》。

以某种独特的氛围统摄整体,此时超脱了实景写生描述性的约束,个体创造性愈发鲜明,或苍茫秀润(李可染《蜀山春雨图》),或清新润泽(李可染《雨中漓江》),或博大沉雄(李可染《万山夕照》)。在这里,将自然中纷繁化为单纯而整体,而又在其中显现微妙丰富的变化,远望气象博大,近观体质丰盈。统一协调的整体感的获得,需要画家对山川深入的理解。如何将画面充实起来?不是见什么画什么,什么都想往画上堆,以求丰富求全面;如何使山川生意盎然?满幅气韵生动、意态和畅是关键,否则意不足求描述多、求颜色似,就糟糕了。

三、营造独具情韵的山水境界

山水画的高境界,不是描绘性,不在于交代几段山脉、几丛树林,而在于依附在山形地貌中的气韵,在于体现山水精神,给予人的心灵感应。“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艺术家从现实生活出发,经过妙悟使现实传神到新的艺术意境。这种心灵上的传播,应该是画家最高的追求。”现实主义山水画创作,反映山河新貌,体现时代精神,应该在新的景物上,表现出新的感受。

从创作者的角度来看,意境的生成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

其一,意境的生成,来自生活的滋养。“意境的产生和认识生活的深度是有关系的。”对现实生活的热情和态度“是画家赖以创作、大做文章、大显身手的无限契机。”的确如此,只有深入了,才能透过外形表象看到内在的传神的东西。傅抱石提倡“目识心记”在写生中的作用,写生除了用笔记录之外,还要用心记忆,“因为用笔只能记其形而不能记其神”,“因为最详尽的记录也难得其精神成为自己的‘胸中丘壑’。”

其二,意境的生成,需要把握山川的地域特征,以独特的面貌求得独特的神韵。傅抱石“游、悟、记、写”写生创作步骤,“游”要做到全面了解,分析特征;“悟”要能以独特的视点眼界,抓住特征,构思立意;“记”要记录具有特征的景物,使素材的收集能够表现地方特征。傅抱石登上长白山林区防火晾望塔,找到了“林海雪原”的最佳视角,抓住了最为传神的特征。

其三,意境的生成,需要传递时代气息。在李可染、傅抱石那个时代“要求典型化、理想化,从而创造出比现实更美好、更富有诗意、更理想的艺术境界,创造出革命时代新的意境”,表现“气象万千、热火朝天的现实生活”。我们在李可染画里看到了祖国山河的壮美雄健,在新金陵画派画里看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欣欣向荣。山河新貌新意境的获得,仅凭符号性的新事物是浅显的、表面的,缺乏深刻的意蕴,缺乏生命力,因为时代特征、新气息是深入内在的。山川新景象,有新的起伏跌宕、新的光影色调,有新的空间秩序、新的笔墨语言,它们融为一体,共同传递时代的气息、表现的主题。

其四,意境的生成,需要画家个体的想像力、创造个性来实现。“首先要选择写生的景物。合于自己的兴味才能够触景生情。”“第一构图,第二形象,第三层次、空间,其次气氛、色彩、笔墨。它们与意境关系最密切。是写生画动人的生命力的源泉。”画家的生活阅历、审美经验、个性气质是弥足珍贵的,可以累积出敏锐的观察感受能力,所谓“中得心源”,灵感的闪现,意境的萌生,由此激发而出,并以此来观照现实,营造笔底烟霞、胸中丘壑。取景而气象万千,皴染而形质兼得,所谓“以形写神”;明暗、虚实、色彩关系、空间层次在山川景物上的运用,以一定的立意来运筹帷幄,因个人创作把握的不同,各有所得。

自现实汲取灵感,追求真诚、单纯以及鲜活的生命力,这造就了现实主义山水画创作的充满诗意的迷人之处,正因如此,最古典的与最现代的画家不离此原则,才能创作出生动的、优秀的作品。20世纪现实主义的山水画创作,继承了传统山水画的审美理想,从自然山水的描写到胸中丘壑的营造,重视山水画的意境的表现;同时借鉴了西方写实主义的创作思想,吸收对景写生、写实性的因素。由此,开创了具有鲜明时代气息的山水画新境界。

参考文献:

[1][2]钱松・创作“红岩”点滴,顽石楼画语[M],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133

[3][9][12][13][16]傅抱石,谈山水画写生,傅抱石美术文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534,532,533,530

[17]钱松,砚边点滴,顽石楼画语[M],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97,98

[6]李可染,桂林写生教学笔录,见李可染论艺术[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162

[7]李可染,颐和园写生谈,可染论画[M],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71

[10][17]李可染,颐和园写生谈,李可染论艺术[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148,149

[8]李可染,漫谈山水画,李可染论艺术[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34

[11]傅抱石,东北写生杂忆,傅抱石美术文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502

[14]李可染,谈学山水画,李可染论艺术[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79

[15]傅抱石,思想变了,笔墨就不能不变,傅抱石美术文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