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鲁迅故居简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鲁迅故居简介范文1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对外宣传;翻译策略
作者简介:李秀芳(1980-),女,浙江绍兴人,绍兴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浙江 绍兴 312000)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5-0148-02
在今天全球化进程加快发展的背景下,对外宣传翻译的作用日益彰显。传统上的外宣翻译主要集中在政治领域,向国外宣传中国的内政和外交政策;如今的外宣翻译内涵更加广泛,覆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领域,形成了“大外宣”的局面。由于外宣翻译是中译外,所以都是国内学者在从事该领域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对于外宣翻译中存在的问题,我国学者有着清醒的认识。早在2002年,丁衡祁就指出外宣翻译的英语质量令人担忧;[1]王继慧进一步总结出性质认识不足、处理能力欠缺、译者主体性模糊、缺乏读者意识等几大突出问题。[2]具体来讲,在政治类材料的外宣翻译中,“名”和“实”不相符的情况时有发生,并且以讹传讹,贻害不浅,严重损害了中国各级政府的国际形象;[3]文化领域的外宣翻译则很少考虑英语的文风和外国读者的接受能力,使得译文母语痕迹明显;[4]而公众场合公示语的翻译更是五花八门,和国际通行标准相差甚远。[5]
一、外宣翻译研究现状述评
针对上述问题,外国学者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做了不懈探索,并产生了积极的结果。2004年,中国外文局副局长黄友义撰文指出,在外宣翻译中要坚持“贴近中国的发展实际、贴近外国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要、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的“三贴近”原则,努力跨越文化鸿沟和防止落入文字陷阱。[6]一年以后,“首届全国公示语翻译研讨会”的成功举行为进一步搞好“大外宣”翻译工作开了个好头。黄友义的“三贴近”原则和本次会议的基调为我国外宣翻译提供了宏观的指导意见。
在微观的外宣翻译原则和翻译策略方面,国内学者更是见仁见智,纷纷将各种翻译理论应用于外宣翻译。交际翻译理论首先受到重视,这是因为交际翻译试图使译文对译语读者产生的效果尽量等同于原文对原语读者产生的效果,它以译语读者为中心,注重译文的读者对象,主张根据文本的类型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7]目的论也被引入外宣翻译领域。目的论强调翻译的目的,认为为达到该目的可以采取灵活的翻译方法。另外,作为后起之秀的功能翻译理论更是成为今天外宣翻译的研究热点。功能翻译理论几乎涵盖了全部翻译类型,重视文本类型分析,主张不同文本可以采取截然相反的翻译方法,而且还要考虑到翻译行为的参与者和环境条件。该理论以“功能加忠实”为口号,更新了人们对翻译过程的认识。
综上所述,外宣翻译领域中理论众多,但仔细研究后发现,无论是交际翻译理论还是目的论和功能翻译理论有一个共同原则,即主张译者对不同的文本类型要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外宣翻译的内容纷繁复杂,文本类型多种多样,因此,这一原则也成为研究外宣翻译的指导原则。
二、功能翻译理论的基本主张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认为,言语交际是一种有目的、有意图的活动,由于文化背景、思维方式、表达习惯的差异,原语作者意图及采用的语篇形式与译语读者的接受能力可能存在差异,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从译语读者的角度出发,根据译语的预期功能来决定自己的翻译策略。功能翻译理论主要基于“目的论”,它包括三个法则:一是目的法则,指翻译所达到的目的决定翻译过程;二是连贯法则,指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的准则;三是忠实法则,指原文和译文之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8]这三个法则并非并列,其关系为:忠实法则从属连贯法则,而这两个法则都从属目的法则。
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策略和具体的翻译方法。功能翻译的重点是根据目的语的语言、文化和语用方式去传递信息,而不是尽量忠实地复制原文的文字。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有较大的自由度去解释原文,调整结构,甚至修正原文作者的错误。因此,在遵循目的法则的前提下,即在保证实现译文预期功能的前提下,译者可以采取各种直接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对原文进行语篇重构。
三、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的外宣翻译策略
功能翻译理论主张译者针对不同文体的外宣材料要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综合考虑,外宣材料可分为政府机关宣传材料、企业宣传材料和市区公示语三大类,笔者以工作所在地――浙江省绍兴市的外宣翻译为例来进行详细阐述。
1.政府机关宣传材料的翻译要强调“正确性”,以异化翻译为主
政府机关宣传材料以宣传方针政策为主,稍出差错就会产生严重的政治后果。政府机关宣传材料的翻译要把“正确性”作为第一标准,必要时要牺牲“连贯”和“通顺”来维护译文“正确性”。
例1 原文:绍兴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围绕“一个主题”,实现“两个率先”,坚持“三项政策”,实施“四项战略”。
译文:In the near future,the general thought of Shaoxing'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s to surround One Theme,achieve Two Leads,adhere to Three Policies,and implement Four Strategies.(http://en.sx.省略/20050924000023)
分析:政府的方针政策用语简练严谨,且多使用概况性的短语来表达,如“四项基本国策”(Four Fundamental National Policies)、“三个代表”(Three Represents),以及例句中的“一个主题”、“两个率先”、“三项政策”、“四项战略”等。此类表达方式一般都是作为口号使用,在社会生活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在英语中找不到对应的短语。在翻译时,译者应该采用异化的翻译方法,按照汉语的语言格式处理,强迫外国读者接受我国政策语言的独特之处。至于每个口号的含义,在下文中都可找到详细的解释,不会给外国读者造成理解困难。因此,例句中的“一个主题”、“两个率先”、“三项政策”、“四项战略”被分别翻译为“One Theme”,“Two Leads”,“Three Policies”,“Four Strategies”是可行的。
例2 原文:绍兴市总面积为8256平方公里,下设六个行政区域,分别是越城区、绍兴县、上虞市、嵊州市、新昌县和诸暨市,人口433万,其中包括62万城镇居民。
译文:The city of Shaoxing covers 8256 square kilometers. It has six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Yuecheng District,Shaoxing County,Shangyu City,Shengzhou City,Xinchang County,and Zhuji City with a population of 4330000,including 620000 citizens.(http://en.sx.省略/20050924000016/)
分析:本句话涉及中国行政区域名称的翻译。原文中“市”出现了四次,分别是“绍兴市”、“上虞市”、“嵊州市”、“诸暨市”,显然它们之间并不是平等的关系,前者包括后三者。在中国,行政区域有“地级市”和“县级市”之分,所以“市”到底如何翻译成了一个大问题。例句中四个“市”都翻译成了“city”,没做区分,这样会给外国读者带来困惑,是一种错误的译法。根据惯例,“地级市”翻译为“city”,“县级市”翻译为“county-level city”,因此原文中的四个“市”可分别处理为“the city of Shaoxing”,“Shangyu county-level city”,“Shengzhou county-level city”,“Zhuji county-level city”。不过笔者认为上述译法过于繁琐,“地级市”可译为“metropolis”,“县级市”译为“city”。这样翻译既简单又区分明显。
2.企业宣传材料的翻译要符合英语的行文特点,以归化翻译为主
汉语和英语在语篇风格上差异极大,汉语以辞藻华丽见长,而英语以朴素有力取胜。中国企业在对外宣传时,更喜欢堆砌辞藻、引经据典。如果我们还是按照这种语言风格翻译成英语的话,会给人矫揉造作、弄虚作假的印象,因此,在翻译企业宣传材料时要删减“华而不实”的成分,使译文显得可信、有力,同时还要增加某些背景信息的介绍,方便外国读者理解。下面一段话是一家旅游景区网站里的自我介绍。
例3 原文: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的绍兴,稽山镜水,钟灵毓秀,文化源远流长。柯岩风景区宛如一颗镶嵌在这方神奇土地上的明珠。她位于绍兴城西八公里,距杭州东郊十二公里处,南濒鉴湖,北倚柯山,毗邻萧山国际机场,104国道、杭甬高速公路直达,交通便捷。
译文:Keyan Scenic Spot is the one of the first national “AAAA level tourist spots” and “well-known brands for tourism industry in China” as well as the central scenic spot of the Jianhu-Keyan Tourist Area in Shaoxing County. It is located at 8km west of Shaoxing,12km east of Hangzhou suburbs and closely adjacent to China Light Textile Center.(http://省略/en/)
分析:汉语原文运用了大量四字格,辞藻华丽,如“稽山镜水”、“钟灵毓秀”、“源远流长”、“南濒鉴湖”、“北倚柯山”等。根据上文分析,此类词语要简化处理,把其基本含义翻译出来即可,不必追求风格的对等,译文中把“绍兴”的修饰语“稽山镜水”、“钟灵毓秀”全部去掉,直接译文“Shaoxing County”就是一种恰当的译法。此外,译文中开头一句话“Keyan Scenic Spot is the one of the first national “AAAA level tourist spots”and“well-known brands for tourism industry in China””是原文中所没有的,增加这句话是为了让外国游客更清楚地了解“柯岩风景区”在中国的大致地位,是一种合理的译法。
3.市区公示语的翻译要符合国际通行标准,以替代翻译为主
世界各国的公示语所指意义基本一致,因而在表达方式上也应该统一。在对公示语进行翻译时,要考察英语国家相同功能公示语的表达方式,进而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微调,从而符合国际通行标准。
例4 原文:“鲁迅故里”、“请勿喧哗”、“请继续参观”
译文:“Lu Xun’s Native Place”,“Don’t speak in a loud voice”,“ More entertainment please”
分析:国外也有游客到名人故居或故里游玩,因此只要参考英语名人故里的公示语标牌,上述三个景点公示语应不难翻译。遗憾的是,公示语的译文并不尽如人意。“鲁迅故里”译为“Lu Xun’s Former Residence”更好,因为在华盛顿故居和莎士比亚故居的公示语中都可以发现“Former Residence”的表达法。“请勿喧哗”翻译为“Don’t speak in a loud voice”不仅嗦,而且让人费解,正确译文应为“Keep quiet please”。“请继续参观”是出现在鲁迅故里的一个公示语,由于鲁迅故里不是一个休闲娱乐场所,而是让游人接受教育的地方,所以译文中的“entertainment”不妥,可改为“enjoyment”。
四、结语
功能翻译理论强调文字的功能要大于文字本身,所以翻译应该以功能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采取灵活的翻译策略。外宣材料虽是一个大的类别,但其内部的分化亦十分明显,因此,对不同种类的外宣材料要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应用不同的翻译标准,这样才能使外宣翻译发挥对外宣传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丁衡祁.对外宣传中的英语质量亟待提高[J].中国翻译,2002,(4).
[2]王继慧.当前外宣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基于目的论视角[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12-114.
[3]张立蓉.对外宣传翻译:译“名”更要译“实”――政治性误译举隅与应对策略[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32-136.
[4]于杰.交际翻译模式下的外宣翻译策略――以《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概览》的英译为例[J].潍坊学院学报,2010,(1):51-53.
[5]吕和发.公示语的汉英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4,(1).
[6]黄友义.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J].中国翻译,2004,(6):27-28.
鲁迅故居简介范文2
到绍兴,除了鲁迅故居之外,一定得去的是沈园,去感受沈园悲美的爱情。
闲云亭,孤鹤轩,冠芳楼,泛着绵绵绿意的翠竹、水池以及俯饮于温润水中的垂柳,全都冒着丝丝微雨,诉说当年那段凄美的故事。仿佛天公有意安排,我们游沈园那天,下着微雨。是啊,游沈园是必须有微雨相伴的,因为微雨中的沈园是忧郁怀旧的。“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碰掮透。”原本是姑表亲,青梅竹马长成的爱情,却因姑母薄情而离去,江南最古老的中国的爱情变成了千古遗憾。春又来,红豆花开却不见相思人去采,相思变成枯井。然而阴差阳错爱情却又邂逅于沈园。是老天错牵了红线,还是情缘真的未了?“一怀愁绪,几年离索”、“山盟虽在,锦书难托”,往日岁月难以回头,埋藏着的眼泪抹湿了红绢,涨满了枯井。陆游与唐婉在沈园相会,不久唐婉郁郁而死。四十年后,七十五岁的陆游再到沈园,沈园依然散发着缠绵的相思,他写下了《沈园》:“梦断香销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这首“辞路诗”和着当年的《钗头凤》已将沈园罩上了难以排遣的忧伤神韵。走进沈园就走进了江南的温柔,走进沈园就走进了中国传统的爱情悲剧。沈园,早已远去了爱情的地方却永远留下了相思的底片,那闲池、桃花,那鸟鸣、微雨,勾画出了江南的美景和绵绵情思。陆游与唐婉的哀宛意象织就了江南蚀骨的柔情。
二、西湖
那天,下着小雨,西湖一片迷蒙,我们几乎同时诵出苏轼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朦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从游船上望白堤,白堤将西湖分成南北两半。唐时,西湖上骑马游春的风俗极盛,连歌姬舞伎也都喜欢骑马。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讲的就是骑马游白堤的故事。说话间导游遥指白堤那边:“看那就是有名的断桥。”我们望见茫茫水面白堤延伸到远处便有一桥拱,怎么也不像断桥。导游说:“看断桥,晴天不如雨天,雨天不如雪天。积雪融化时,对太阳的桥东面先融化,桥面呈黑色,背太阳的桥西还是白雪覆盖,远望西湖的桥一黑一白,在白茫茫的湖水映衬下,好像断了,因此叫断桥。”我知道这座断桥传说是白娘子送许仙花纸伞的地方。现在许仙早已作古,白娘子素贞传说至今还压在金山寺雷峰塔下,只留下《断桥遗梦》传唱不息。“桥断水不断,水断缘不断,缘断情不断,情断梦不断。”断桥永远在讲述天荒地老的爱情故事。
漫步苏堤。虽是冬天,苏堤仍然绿草遍地,林木以阔叶林为主,虽有落叶,仍然绿树成荫,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地方,据说男女青年从东向西走完,恋爱就算成功了一半。
在这个青青苏堤上空似乎有歌声传唱:“绿草青青花盛开,彩蝶双双久徘徊,千古传颂深深爱,山伯永恋祝英台。”那个女扮男装的祝英台与他的梁兄在杭州万松书院读书三年,一定也相伴完了苏堤,我相信祝英台彼时心里一定满心欢喜地认为自己的爱情已成功了一半,哪晓得那个呆头鹅竟然在“十八相送”后还不知道相眠共枕三年的兄弟是女儿身,还一心想着祝英台给她做媒的那个祝九妹。悲剧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幸好化成的两只蝴蝶可以从此永远追逐在人间。
三、蠡园
无锡蠡园有一陆地深入太湖中,在这个崎角上载满了垂柳和阔叶林,虽是冬天,但远看一望无际的水中有一带柳林,柳丝垂下真如害羞的少女垂下的发瀑。蠡湖上有月洞门,据说吴人范蠡把自己的情人西施赠给了越王勾践,勾践又将美人儿赠给了夫差,吴王夫差在灵岩山为美人西施盖起了豪华的宫殿和山顶御花园,叫馆娃宫,吴王还建有著名的梧桐园和多处苑囿别墅。吴王每天与美人缱绻缠绵,不问朝政,还将辅佐他的忠臣伍子胥害死。西施完成使命又回到范蠡的怀抱,范蠡牵着西施的手就从这个月洞门逃离了吴国。所以蠡湖又名西施湖。
游蠡园我又想起吴地的一些人和事来,那个天下第二泉边的瞎子阿炳满怀着不平在小路上行走,悠悠琴声,吟出《二泉映月》,将吴地风物染成愁色。还有那个唐朝张继写的《枫桥夜泊》,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有个夜半钟声,“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一张旧船票,怎么也上不了古时的客船。让我想起苏州姑娘撑把油纸伞,她用吴侬软语沿街喊着“卖花啊,卖花噢。”那种环境氛围让我想起当地“悠长,悠长又寂寞的雨巷”。
苏州和无锡是吴文化地区。我无意给吴文化下什么定义,但我们可以体验到吴文化的集体性格和气质。在秀丽、妩媚和温情的自然风情里,吴人将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产生一种含蓄、高雅甚至有一种远离人间烟火的空灵和虚幻的美,并由此养育出一批才子佳人来。
四、秦淮河
千古金陵,雄踞江左,两千多年的建城史和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及南唐、明、、民国十朝建都史,孕育璀璨的江南华章。只是这些朝代,无一不是国运极短。它们悲恨相续的史实成了文人吟咏不绝的专题。
但南京是幸运的,因为南京有秦淮河。据说,南京在秦时为巴蜀所居,当时越灭吴,蜀又灭越。北方的秦朝不能容忍南方有一个强大的蜀国与他抗衡,于是造方山引淮水以泄王气,造就了这条秦淮河。虽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皆因秦淮河浮靡奢华与脂粉而短命,南唐文人浮艳轻靡的文风也让宋朝廷看不起,可就是秦淮河的文气与风流成就了南京文化的标本。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这是南京的特点。江南佳丽地就是秦淮河。且不说“夜泊秦淮近酒家”的时代,单讲明末“秦淮八艳”便可以想见当年的风流。秦淮八艳是秦淮一带名妓,她们色艺双绝,具有很深的文学修养。不仅如此,明末清初,面临大清王朝的统治,她们和江南文人、抗清义士来往密切,在抗清复明的斗争中,演绎着她们凄美的爱情故事和赤胆忠心。李香君自幼习得音律诗词,丝竹琵琶无一不精,尤擅南曲,歌声甜润,让那个出生河南的侯方城慕名而来,整日在秦淮楼馆,说诗论词,狎妓玩乐,与李香君共同演出了生活中的《桃花扇》。那个陈圆圆在秦淮八艳中沦为与貂蝉、西施一样的在历史关键时刻扮演了一个“祸水”的角色。据说她最初与明末代崇祯皇帝感情甚笃,崇祯一心图治把她引荐给了吴三桂。她不仅让吴三桂冲冠一怒引清兵入关,把偌大的大汉江山送给了清人,同时也让号称百万大军的李自成遭到了彻底的失败。一个秦淮歌妓,在历史风云巨变中给历史英雄们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董小宛,一个作诗自比李白,才色为秦淮八艳之冠的名妓,与江南风流才子却贫困如洗的冒辟疆成为秦淮青楼里最让人称道的才子佳人,南明覆亡后,冒僻疆与董小宛没有投清,而是离开南京逃到盐城,逃亡中冒辟疆得了重病,结果冒辟疆大难不死,董小宛却因伺候冒辟疆积劳成疾,香销于乱世,年仅27岁。其他的还有柳如是、马湘兰、冠白门,卞玉京、顾媚……
一座南京城,六朝金銮阁。徘鼗春樱风流花。南京文化其实就是秦淮文化,秦淮文化似乎就是关乎亡国恨与花的文化。
我们穿行在繁华都市的马路与楼盘之间,找寻它们共同的文化遗传密码。用手触摸那些遗弃在城市边缘的斑驳的城墙砖和坟头,体味到一丝从远古传来的早被人称为吴越文化、江南文化的气息在喧闹的现代城市林中慢慢消弭。我在大街小巷大同小异的街市中找寻附着吴越文化灵魂的建筑、服饰、陶器,一口井,一截断砖残瓦、一块古碑,还有附在普通话中的吴侬软语,走进那些古旧书店找寻先秦文化中《老子》、《庄子》表现出的南方文化的浪漫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