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效课堂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效课堂概念范文1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在近十年的高中新课程改革实践中,广大生物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进,但由于高考应试教育的影响仍然无法消除,这就使得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学生、家长都难免产生种种急功近利的认识和行为。例如,不愿在概念教学上多花时间,而是以“直接告知定义,提出几项注意”的方式进行;对于生物学核心概念的运用也是以“题海战术”来强化,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导致概念内涵难于理解,概念外延不能正确把握,学生缺乏扎实的生物学根基,后续学习效果难以让人满意。因此,要实现生物课堂的有效、高效、长效教学,就必须从核心概念教学做起。
一、生物学核心概念的内涵及种类
关于生物学核心概念,北师大刘恩山教授认为:“核心概念是基于整个课程标准某个主题的知识框架中概括总结出来的,强调概念之间的关联与概念体系的结构。”例如,光合作用就是高中生物中的核心概念之一,这一概念高度精准地对绿色植物所特有的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的代谢过程进行了概括。通过对生物学核心概念的探究和学习,能有效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及创新运用能力,切实提高生物教学效率。
生物学核心概念非常丰富,从宏观上可分为构成型、组成型、过程型以及结果型4类。构成型概念用来概括生物体的构成层次特点及构成单位的特征。例如,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及功能的基本单位这一概念。组成型概念是构成型概念的具体化描述,即从生物体的位置、结构、功能等多个层面进行细化描述。过程型概念则偏重于对生物体的整体生理过程的表述,包括起始与结果这两个状态。结果型的概念主要强调某一过程或诱因所产生的结果。生物学的4类概念划分是相对的,很多概念常交错结合在一起形成相互关联的概念体系。所以,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加强生物核心概念的教学。
二、高中生物核心概念教学现状的分析
1.传统概念教学的长处
虽然传统教学有种种弊端,但其对基本概念教学的重视值得借鉴。传统教学常常紧扣文本,从三个方面对生物基本概念进行讲解与分析:分析生物概念的内涵,即对生物概念的内容及其实际意义进行分析;强调生物概念的外延,即突出生物概念的适用条件和范围;联系相关概念,区别相近概念。这样的概念教学显得较为严谨扎实,有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学量的知识,最终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技巧,并对知识进行迁移和运用。
2.现代概念教学的不足
虽然现代教学有种种长处,但其对概念教学的忽视值得反思。很多教师仅强调生物概念的知识本位,而忽视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具体体现在:重结果,轻过程。在引入概念时,没能让学生对其必要性获得足够的感性认识,而是直接给出概念,造成学生对概念的死记硬背,没有对概念的实质进行彻底的理解,没有形成自己的感悟。重解题,轻概念。题海战术成为学习生物概念的捷径,很多教师不愿意在核心概念教学上多化时间,认为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就能很自然地对概念进行理解和掌握。重眼前,轻长远。师生、家长都达成共识,高考是最大的眼前利益,所以考什么就学什么,怎么考就怎么练,生物概念的建立和理解上时间只占20%,80%的时间都花在习题训练上。
三、加强核心概念教学,打造生物高效课堂
1.注重概念的情境导入,为高效课堂营造氛围
生物课的导入方式多种多样,其中之一就是注重设计相关概念的导入情境,为后续学习内容做一铺垫。
通过概念导入时,不能只给出定义,让学生自己去背诵、记忆,而是要精心设计导入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生物概念有一个准确的、深刻的认识。
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导入概念教学。高中生不管是生活经验还是知识储备都有了一定的基础,对事物也会有自己独特的认识。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因此,教师可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来设计概念导入情。例如,在学习碳水化合物的概念时,学生基本都知道,但又都难以表述,并将其与糖类划等号。这时教师可先介绍碳水化合物的定义,接着让学生列出他们在化学中所学的各种物质以及相应的俗称,然后进行连线,在此基础上,将碳水化合物与糖类写出,并画上等号,此时学生就会明白碳水化合物仅是一种俗称。在这一过程中调动了化学学科的知识,不仅让学生感觉到生物与化学的联系,还能对碳水化合物的概念有进一步的认识。
利用生物实验来引入概念教学。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所以在概念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实验教学。例如,在学习酶的概念时,学生对酶的认识有限,但对无机催化剂的作用较熟悉,这就可让学生通过比较酶和无机催化剂的实验结果来认识酶的催化作用及其高效性特点。这样既有助于学生理解酶的概念,落实新课标,倡导探究性学习,重视生物学实验的理念,又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2.重视概念的自主建构,为高效课堂夯实基础
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是概念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新课标强调面向全体学生,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可见,要突破这一难点,一定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自主建构来实现。这就要留下充足的空间和时间来让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充分体验概念形成的过程。例如,对于“种群”这个概念,就需要通过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引导学生自主建构。正例可以是:一块草地上所有的蚱蜢,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鲤鱼等。而反例可以是:太湖中所有的鱼,惠山上所有的松树等。还可让学生自己举出一些例子,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建构正确的“种群”概念:种群是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同种生物的个体总和。有了这一基础,学生应能与后续学习的“群落”“生态系统”等概念相区分。
注重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旨在让学生对概念的本质特征有个明确的认识。例如,上述“种群”的概念,如果只是举“一个池塘中所有青鱼,一片稻田中所有黑斑蛙”这样的例子,学生容易误认为种群就是一群相同的生物生活在一起。因此,还要再加上“一片森林中两群狼、世界上所有的人、太平洋里所有小黄鱼也是种群”等例子,以帮助学生排除无关特征的干扰。
同时,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还要加强比较,通过比较既能加强学生对概念的鉴别,又能打开学生的思路,建立辩证思维的学习态度。正例间的比较能让学生归纳发现共同的本质特征,而正、反例间的比较则能让学生加深对概念本质特征的认识,排除非本质特征的干扰。例如,森林、草原、农田、海洋、湖泊等生态系统,各有各的独特特征,但同为生态系统,它们又有共同的特点: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
3.关注概念的有效迁移,让高效课堂结出硕果
虽然高中生已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对抽象概念的巩固记忆和迁移运用仍非易事。因此,教师在概念教学中,可以运用拟人、比喻等方法,让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从而提高生物知识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对于“光合作用”这个概念,我们可以将绿叶比作“工厂”,叶片的表皮细胞相当于“围墙”,其上的气孔比作“大门”,保卫细胞比作“门卫”,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比作“车间”,其内的酶相当于“工人”,太阳能相当于“动力”,二氧化碳和水相当于“原料”,葡萄糖和氧气相当于“产品”。此类例子很多,只要教师认真构思,因势利导,巧妙设计,引导学生展开联想,迁移运用,学生就能有效建构核心概念。
总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高度重视核心概念教学,这对于实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三维目标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打造高效生物课堂,必须重视核心概念教学。
参考文献:
[1]樊庆义.核心概念教学是构建生物高效课堂的策略之一[J].山东教育,
2010,(08).
高效课堂概念范文2
关键词: 高中数学 概念教学 有效策略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了概念教学的重要性,对数学概念的正确理解是学习、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与基础,也是培养其数学思想、提高其数学能力的重要手段。在现在的高中数学教学中,依然存在教师“重视解题技巧教学,轻视数学概念教学”的现象,或缺乏对概念的整体性理解,学生只知道死记硬背。这些都应该引起广大高中数学教师的重视,不断探索教学策略,实现概念教学的高效性。
一、善于教学情境的创设,引入概念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概念学习产生兴趣,才能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教师应善于创设教学情境,致力于轻松、和谐、自由的课堂氛围的营造,从而激发学生概念学习的兴趣,引导其主动分析与解决问题,进而对概念的本质特征进行归纳和抽象,实现概念学习的高效性。
例如:在向量的概念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利用多媒体播放动画片《猫和老鼠》片段,然后提出问题:杰米鼠向西逃窜20米,假如汤姆猫追向北或西北方向,那么能追上杰米鼠吗?如果追不上,原因是什么?当学生表示疑惑、产生好奇心时,教师再顺势引入“向量”这个概念,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向量的必要性,最终知道向量的本质特征等。
这样的引入方式比较生动、有趣,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二、结合生活实际引入概念教学
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为生活服务。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倡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高中数学教材具备比较标准的数学语言,某些数学概念还具有很强的抽象性,所以学生比较难理解。因此,在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应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发掘生活中的数学知识素材,将其有效地引入课堂,进而拉近数学概念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距离,实现数学概念教学的高效性。
例如:以“汽车加油”为主题,让学生观察一下加油站的加油过程,显示器上的数字保持7.4元/升不变,而旁边两个小窗格的数字却不停跳动,其原因如何?两个小窗格又分别代表什么意义?三者关系怎样?这样,顺势引入函数的概念,假设所加的油量为x升,所付金额设为y元,那么y与x之间的关系即可表示为:y=7.40x(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y就是x的函数)。
这样,函数这一比较难讲解的抽象概念,就以生活化的感性材料传达给学生,学生也不会感到陌生,同时知道了两个小窗格分别代表油量和金额。因为油量一直在变,所以金额也随之改变。
三、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与探究,形成概念
学习的最好途径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索。所以,在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感知,自主进行观察分析、概括抽象,从而获得事物的本质属性与规律,进而在让学生掌握数学概念的同时,培养其抽象概括与创新的能力。
例如:在曲线方程的概念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连续提问,启发学生对直线方程定义的回想,然后自主进行对抛物线与正弦曲线的观察与分析,引导学生初步获得曲线和方程的特征,从而将直线方程的概念迁移于曲线方程。这样,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不断优化学习方式。
四、概念教学可合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
多媒体等网络先进技术的出现,为学校教育提供了更大的便利,其以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在教学中广泛应用。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与引导,学生能够更深入地学习、理解并掌握新概念的解释与内涵,有效拓展、活跃思维,明确知识要点,增强数学意识与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几何画板上的动画演示跟踪点的轨迹,演示“圆锥曲线”,这样的轨迹图形更清楚、真实、形象、直观,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也可以利用多媒体的交互性、灵活性,实现师生共同控制的模拟演示,营造轻松、积极的课堂氛围,进而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促使其掌握数形结合的思维方法,思考并解决几何问题。
五、数学练习中不断巩固概念
数学概念初步形成之后,教师应通过具体例题,帮助学生进行练习,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概念的内涵,认识概念的原型,同时促使学生利用概念解决数学问题,这是概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学生对概念的掌握程度和解题能力。
例如:在“向量坐标”概念的学习之后,教师就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已知平行四边形的三个顶点的坐标,求第四个顶点的坐标?引导学生进行充分交流与讨论,结合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学生也会提出多种解法,如两点间距离、直线方程等,也有学生利用所学的向量坐标概念进行解题。
这样,充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也会实现对向量坐标概念的深入理解与掌握,从而激发起好奇心与探索欲望,有利于概念的巩固。
总而言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概念教学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其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基础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必须灵活应用教学策略,依据课标对概念教学的具体要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激发学生对概念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引导其主动参与数学概念的探索过程,深入理解数学概念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从而培养其数学思维意识与能力。
参考文献:
高效课堂概念范文3
方式。
关键词:新课改理念;高效课堂;教学法
新课改的逐步深入,对我们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题海战术早已不适合新课改精神,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尽快融入化学课改浪潮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构建高效化学课堂。下面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尝试,仅供大家参考。
一、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新课改致力于营造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教育家罗杰斯也说:“教师的态度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课堂教学效果不仅取决于老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良好的课堂氛围。因为良好的教学氛围,可以使师生精神焕发、思维活跃,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潜能,那么怎样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1.关心热爱学生
教师的自身形象与人格魅力,在教学过程中有很重要的作
用,学生往往因为喜欢老师而喜欢这门学科。因此,在进行化学教学过程中,我总是注意加强个人修养,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始终用满腔的热忱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因为这样学生才愿意听自己的课,才愿意与老师交流,才能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
2.运用幽默的教学语言
实践证明,大部分学生喜欢幽默的教师,因为幽默诙谐的语言可以启迪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使深奥的内容变得浅显易懂,使平淡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例如,在学习化学必修2“元素周期表”的内容时,在解释铝作为一种活泼金属元素,它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却具有两性时,我这样说:“铝因为上面是非金属元素,下面又是金属元素,它的左边是金属元素,右边呢又是非金属元素,这就是所谓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此……”这样的语言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运用灵活的教学形式
有效灵活的教学方式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有力保障,新课改也呼吁教学方法的灵活性、科学性、创造性,因为只有这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我采取了这样的教学措施:
1.运用合作探究教学法
在教学中运用合作探究教学法,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还能充分体现学生的参与性与主体性。因为这种形式是以小组合作为主的学习形式,它是一个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交流过程,以便于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例如,在学习化学必修1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有机化学基础》的“烷烃的命名”、《实验化学》的“亚硝酸钠和食盐的鉴别”等教学内容时,我给学生事先定好学习目标,然后进行合理分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教学目标。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传统教学手段是一张嘴、一支笔、一块黑板,这样的教学形式僵硬、呆板,不能很好地展现高中化学中的一些微观现象,而且课堂容量小、课堂效率低下。而多媒体的运用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使那些抽象的化学知识形象化、静态内容动态化。同时,我们高中化学教材中的一些实验有较大的危险性,或者实验室不具备条件的,适时地运用多媒体可以形象地把实验过程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演示中学到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时,汽车尾气中怎么会产生氮氧化物,从而污染大气、形成酸雨的?我让学生看了从网上下载的有关实验视频,清楚地了解了整个过程,既把抽象的化学理论知识具体化,又让学生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环保教育。
三、采用科学的评价方式
很长时间以来,我们的评价方式过分地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顽固地停留于传统的测验和考试上,忽略了教育功能与激励功能,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新课改下的评价方式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发展学生的其他方面潜能,了解学生的发展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采取了这样的
做法:
1.评价内容全面性
化学的教学目标具有多元化特点,目前我们普遍认同布卢姆教学目标,该目标一般分为认知、技能、情感三大领域。可是,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我们往往只注重认知目标的评价,考试考什么知识我们教师就教什么知识,把难以量化的技能目标与情感目标排除在外,从而导致我们的教学评价与教学目标脱节,这其实是与新课改理念相背离的,是片面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总是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观察能力、实验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全面客观评价学生。例如,在学习《化学资源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这一内容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目标,并针对这些目标在讲课过程中一一落实:(1)教学内容:了解煤的成分,知道煤的用途。(2)教学技能:通过讨论、交流以及合作学习,解决本课重、难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保护化学资源的意识。
2.采用学生自我评价方式
传统的评价方式一般是教师评价,教师有绝对的权威,其实这样不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新课改评价方式倡导自我评价,在此基础上结合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综合评价,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有效地进行弥补修正。
总之,打造高效化学课堂要根据学生特点与化学学科规律来进行,作为一名高中化学教师,只要积极落实新课改精神,运用灵活新颖的教学方法,就一定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高效课堂概念范文4
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广大农村地区的数学课堂出现较大的变化。但是,受传统教学思想和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农村教师的课堂教学还是以灌输为主,教师既是课堂的主体,也是课堂的主导,因此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下面以我教学六年级“认识圆”一课为例,谈新理念在实践的一些体会。
一、活用教材,增强学习兴趣
新课程理念强调:“课程是教师、学生、教科书和环境共同构建的互动的统一体;教师应成为教材的开发者、建设者,要尊重教材,但不应迷信教材、机械地执行教材,而应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例如,在教学“认识圆”一课中,我没有用课本中的情景图来导入,而是借助学生喜欢玩的抛圈游戏,设计两种抛圈游戏方案,一种是小朋友排成一排抛圈,另一种是小朋友围成一个圆抛圈,再提出一个具有思考性、挑战性的问题:“哪种方案最公平?”这样,既让学生认识了圆的边到中心点的距离一样长,围成圆来抛圈最公平,也让学生初步体验了圆的特征。教师合理地改造教材,重组学习内容,增加了数学课的趣味性,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数学不再是枯燥无味的事情,他们更能有效地学会学习、乐学数学了。
二、创设探索学习机会,注重学习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创设更多的探究学习的机会,并贯穿于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宽广的探究空间,使学生在探究中学会猜想、验证、推理、归纳。
例如,“认识圆”一课中的第二个教学环节“探究新知,感知圆的特征”时,我设计了四个活动来引导学生探究、感知圆的特征。第一个活动是“摸硬币”,让学生动手操作摸一摸硬币的面和边,并说出自己的感觉,使他们亲身体验了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第二个活动是“滚硬币”,让学生做硬币与三角板滚动试验,并说说滚动的效果,体会圆有易滚动的特性。第三个活动是折圆形纸片。我先给每个学生分发一张圆形纸片,并且同桌两个大小不一样;再让学生动手折一折,要求对折三到五次,观察折痕交点的位置,找出了圆中心的一点(圆心);然后让学生画一画,画出折痕里面圆心到圆边上的线段、整条折痕的线段;接着引出半径和直径,并让学生猜想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直径和半径……这样,先让学生亲自动手画直径和半径,看能画多少条,验证自己的猜想,得出了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和直径;再让学生量一量、比一比同圆半径、直径的长度和大小不同圆半径和直径的长度,得出了半径与直径之间的长度关系。在学生进行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猜一猜等活动后,我提出问题“大家是否有所发现呢”,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概括出圆半径和直径的特征。第四个活动是画圆。因为很多学生已经知道用圆规画圆,所以我先让学生自己试画,再说一说是怎么样用圆规画圆的。这样,学生知道画圆的位置是由圆规有针尖的一个脚(圆心)定决定的,圆的大小是由圆规两个脚的距离(半径)决定的。如果有学生做得不足的,我再加以补充、纠正。这样体现了以学生为主,教师只起引导者作用的新课程理念。
三、创设生活情境,体验数学价值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学会用数学思想方法去观察和认识生活;充分利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创设一些生活情境,把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例如,在教学“认识圆”一课中,在创设情境导入时,我让学生找生活中的圆,并在课件中展示自然界中圆的美。这样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体验到身边各种圆形图案带来的美的享受。在感知圆的易滚动性后,学生认识到利用圆的这个特性,人们把车轮设计成了圆形的道理。
高效课堂概念范文5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物理;高效课堂;自主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所以,我们应将以往以自身为中心的传授型教学模式进行及时有效的转变,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要让学生在我们的正确引导下,主动参与、自主构建、自我完善,使学生树立主动学习、学会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如,在学习“牛顿的第三定律”这节内容时,我就向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让他们进行自主研究和探索:(1)你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如何认识的?请分别举例说明什么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2)牛顿第三定律内容是什么?(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的区别是什么?(4)脚蹬地,人会从地面跳起,这是人对地面的力小于地面对人的力吗?(5)在拔河的各个阶段(开始、相持、决出胜负),A组对B组的力与B组对A组的力的大小关系如何?这样,我通过让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自主探索,改变了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型教学模式,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为高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构建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结合物理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指出:“高中物理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培养学生。”所以,作为高中物理教师的我们,不应只对学生进行物理基础知识与技能的灌输,还应结合物理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高效课堂概念范文6
关键词:引入;建立;讨论;运用
物理概念是人们根据大量的观察、实验,获得感性认识,通过分析、归纳、区别,把这些物理现象的共同特征加以概括而成的,是构建物理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材料。一个物理概念的学习又会与另外的物理概念相联系,物理概念之间的这种关联的逻辑关系,是构成物理规律和公式的理论基础。物理概念是物理基础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通过逻辑推理,构建知识体系的基本方法,学生学习物理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建立物理概念、弄清物理规律的过程。因此,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概念教学是一个重点和难点。鉴于此,为提高物理概念教学的有效性,本人根据物理教学的一般程序和原则,针对我校学生基础较差的特点,通过以下四个环节进行了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引入物理概念
概念引入是概念教学中的第一个重要环节。核心是创设物理环境,提供感性认识。引入工作做好了,一开始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了能让学生主动进行比较、建构,直到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教师设计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或与日常观念矛盾突出的典型事例,会很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更有效地开展有效教学。
例如,在学习“力的概念”时,虽然大家都知道“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可在具体事例中却难以找对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到底是哪个,我以“拳击运动员一拳击在空中”分析受力物体为例,学生单凭直观印象认为受力物体是空气,那怎样让学生明白这是人体肌肉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武侠小说里有这样的描述“当某一高手一掌打在空中,只觉得喉头一甜,吐出一口血来”,这种现象的受力物体是什么?
又如,在学习“自由落体运动”之前,很多学生认为“轻的物体下落得要慢一些”,为了证明“物体下落的快慢和重量没有关系”,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取两张大小不同的纸片,把小的一张揉成团,另一张不变,使它们从同一高度下落,其实不用实验,学生都知道纸团先落地。现象表明“轻的物体反而下落得快”,也就说明了“物体下落的快慢和重量没有关系”这一结论。这时教师再以伽利略的逻辑推导来进行理论分析,从矛盾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之印象深刻。
面对新的问题时,学生往往习惯用已知的知识进行分析。为了完善学生认知,我们在设计事例时必须设法突出不同的地方,用明显的矛盾现象来引发认知的冲突。总之,在概念教学中,要针对概念的不同特点,可以从直观的实验、熟悉的生活事例或新旧知识的衔接上,以趣味例子,以矛盾例子,生动灵活地引入物理概念。
二、建立物理概念
在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概括,抓住主要因素,找出现象的共性、本质,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
1.让学生明白物理概念的形成必须经过科学的抽象和逻辑的推理
当人们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获得了大量对某一物理问题的感性认识,这些感性认识就是形成物理概念的基础,但正确的物理概念的形成,必须通过科学抽象和逻辑推理才能揭示出物理的本质。例如,力的概念的形成就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从“用力推车,车子才前进,停止用力,车子就要停下来。”这些现象中得出结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但是后来伽利略通过一系列科学实验,指出了亚里士多德观点的错误,提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的正确概念。
2.让学生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为了找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可以从分析概念的定义入手,对定义中的关键字、关键词要咬文嚼字。例如,楞次定律的内容是:感生电流的方向,总是要使感生电流的磁场,阻碍引起感生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定义的第一句话指出了定律的用途是用来判断“感生电流方向”;而第二句话中的“总是”,是指肯定是这样子的;第三句话中的“阻碍”,就比较难理解了,它既不是“阻止”,也不是“产生相反方向的磁通量”,而是引起感生电流的磁通量减少时,感生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原磁场方向相同,阻碍它减少。引起感生电流的磁通量增加时,感生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原磁场方向相反,阻碍它增加。对定义的内容进行逐字逐句的讲解,关键的“字”“词”认真推敲,使学生对概念有个明确的认识,才能牢固掌握。
3.让学生知道物理概念可以写成公式,并且会推导物理公式
在中学物理中常见的物理公式可分为四种基本形式:(1)定义式,由定义直接得出,如,速度公式、压强公式;(2)实验式,根据实验数据的规律性得到的结论,如,电阻定律、欧姆定律;(3)理论推导式,运用物理概念和实验数据,由数学的和逻辑的推理得到的公式,如,机械能守恒定律、动能定理;(4)假想式,它是在实验条件不完善的情况下通过推理想象的产物,如,原子物理学中的一些公式。对于不同的物理公式,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也不一样,有所侧重:定义式重在意义;实验式重在实验过程;理论推导式重在依据和推导过程;假想式重在前提条件和依据等。
三、讨论物理概念
学生只有理解了物理概念,才能有效地掌握物理概念。因此,在物理概念建立以后,本人还引导学生对概念进行必要的讨论,以深化其认识。主要是物理意义,适用范围和条件,以及有关概念和规律间的关系。在讨论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针对学生在理解和运用中容易出现的错误,有的放矢,使学生获得正确的理解。为了让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概念,对一些类似的概念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反复深化。
例如,速度和加速度是高中力学中的两个非常重要概念,要求学生必须深刻的理解,本人在教学中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全面比较,找出区别和联系。让学生理解:(1)在物理意义上,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越大,说明物体运动的越快。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加速度越大,说明速度变化的越快。(2)在公式上,速度等于位移和时间的比值,而加速度等于速度的变化和时间的比值。(3)在规律上,速度的大小决定于位移和所用的时间,位移大的速度不一定大。而加速度决定于速度的变化和发生变化所用的时间,而不决定于速度的大小和速度变化的大小。速度和加速度都是矢量。在直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就是位移的方向,而加速度的方向可能跟速度方向相同,也可能跟速度的方向相反。速度增大时,加速度方向跟速度方向相同;速度减小时,加速度的方向跟速度方向相反。通过如此比较,使学生对速度和加速度这两个概念有了深刻的理解。
四、运用物理概念
学生刚学习物理概念,对概念的掌握往往不够完整、不够深刻,而且会和学过的旧概念发生混淆。这就需要通过有关的练习,来巩固和加深概念的理解。在这一环节中,一方面用典型的例题,通过师生共同讨论和教师的讲解,深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掌握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另一方面,在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和组织学生练习的基础上,总结出在解决问题时的一些带有规律性的思路和方法。
例如,学习“弹力”和“摩擦力”这两个物理概念后,可以给学生设疑:物体间相互接触时一定有弹力吗?摩擦力就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吗?两物体间如果存在摩擦力时一定有弹力吗?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分析,就能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弹力产生的条件是“两物体相互接触且发生挤压而产生弹性形变时会产生弹力”。而摩擦力必须是两个物体间产生弹力后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时,才会产生。摩擦力也可以是使物体运动的动力,如,传送带传送货物时。通过反复的练习,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就会对概念有较全面的、深刻的理解,从而达到巩固物理概念的目的。
总之,在有效教学理念下物理概念教学过程中,把握不同物理概念的特点,通过引入、建立、讨论、运用四个环节进行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探索过程中形成概念、掌握概念,发展学生的多种逻辑思维能力,就一定能有效地提高物理概念的教与学。
参考文献:
[1]阎金铎.物理教学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