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古汉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古汉语范文1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汉语;教学策略
一、扩大学生阅读范围,重视朗读指导
小学生接触平时文言文比较少,而低年级的孩子往往对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读物感兴趣,可以从简单的书开始,逐步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这样既提高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又能够扩大孩子知识面,然后根据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需求,不断扩大阅读范围。
在平时教学中,教师更要重视指导学生朗读。首先老师要范毒课文,做到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激发学生诵读兴趣。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指导文言文的朗读方法:一要把朗读的速度方面,二要停顿得当,三要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
在学生阅读时应提倡出声读,要学会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甚至要读出感情。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只要文章读熟了自然文言文的意思就好理解了。
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加强教学的趣味性
在教学中,要把教材内容转化为一些有趣的问题提给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除了前面讲的几点以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语文教师要很好挖掘教材中那些有兴趣的问题,并使其知识化。那么,如何才做好这一点呢?
1.注意教法的多样化
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教法。根据具体教材的内容,有些可抓住课文的重点段,直奔中心主题进行教学。有些可从整体上感知课文的内容,实行分开教学法等等。教师注重教学法的多样化,学生就感到新鲜有味,越学越爱学,越学越有趣。
如: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具有具体、形象、鲜明、感染力强等特点,能引起学生对所学文章、汉字的注意和兴趣,为学生学好功课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为此,教师备课时应认真制作幻灯片、投影片、课件和备好课文朗读的录音带等,尽可能采用多媒体教学。课堂上放出的课文主要人物形象及提示文字既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习的效率。例如在教学和动物有关的课程时,可以播放录音给同学听,学生会立刻被吸引,精神马上集中起来,之后配合全文的情景,让录音结束后,学生问出自己的问题,无论什么问题都要尽心解答,让老师来引导学生。这样会使课上得生动活泼,学生兴趣浓烈,热情高涨。从注意力入手,在教学的时候找到文章的关键,从关键放大到本身,这也可以提高学生对古汉语的兴趣。
2.注意把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黄侃先生说:“夫所谓学者,有系统条理,而可以因简驭繁之法也。明其理而得其法,虽字不能遍识,义不能遍晓,亦得谓之学。不得其理与法,虽字书罗胸,亦不得名学。”单纯的教材内容显得单调、枯燥无味。教师教学时联系一些生活中的事例或小故事,不仅使知识形象化,通俗易懂,加深学生对古汉语的理解,而且也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3.把教材知识游戏化,丰富教材内容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教师备课时,要把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游戏结合起来,以语文游艺的形式组织学生活动,在活动当中掌握知识、巩固知识。这样,学生就能轻松愉快地、自觉地学习和掌握了知识。
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而语文又是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我们必须以新课程教学理论为指导,经过自己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提课堂中古汉语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课堂教学分清主次,重视教学方法
教学时数,如果允许,就可以安排多点,如果少点,就可以分清主次轻重;老师个人先把教学重点做个点拨,然后再行细分,再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如是,可以结合学生的特殊情况以及具体的案例来透彻掌握所教学的内容。当你涉及到某个语法现象时,可以将之延伸,提高多方面的效果。
如:在指导小学生学习文言文时,不要采取逐词逐句地讲解对译的方法,更不要深入地讲解古汉语知识,要教授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对照注视,或运用工具书来理解,让他们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大意,总结全班学生都感觉困难的地方教师再给予点拨和帮助。
课堂上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各种方法,理解题旨,触类旁通。孩子不仅有童心更有好奇心,用多种方法让他们来理解语文会事半功倍的多。我们在教学时还可以运用比较教学,比较教学是当今先进教学理念之一,比较可以引导学生应用科学的思维方式,理清知识脉络,揭示其内在本质。因有些词语的文言性,所特有的古汉语的语言现象如通假、古今异义、兼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使文言学习和成语学习相得益彰,把二者结合起来,渗透在教学中,可带动学生由不思到思,化枯燥为有趣。
总之,古汉语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特殊内容,它与现代文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又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在教学中,让“文”和“言”琴瑟和鸣,“文”与学生和谐共振,使文言文教学成为一块欣欣向荣的语文教学园地,我们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合理处理文本与生本的关系,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选取恰当的教学策略,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其乐学、会学,从而合理、有效地开展教学,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赵新芳.《新课程标准与课堂教学实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中古汉语范文2
古汉语语料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摘 要:语料运用实质上包括语料的收集和选择,同时涉及到语料时代的辨别、语料真伪的考证等一系列问题。本文拟从语料的独特性着手,分析语料运用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应树立怎样的语料观。
关键词:语料;独特性;问题;语料观
作者简介:吴刘娟,女,1986年6月生,汉族,四川自贡荣县人,现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09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古及近代汉语研究。
“在语言的历史研究中,最主要的是资料选择。资料选择怎样,对研究结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太田辰夫1987
中古汉语范文3
一、现代陇东方言的声调
现代陇东方言有四声,非入声字与普通话在声调方面有强烈的对应关系(见表一):
表一 陇东方言与普通话声调对应关系
陇东方言中的古入声字在归调与连读变调方面的变化比较复杂,留待以后专门分析。
二、汉语声调的变迁
依王力先生的观点,汉语声调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他在《汉语诗律学》中写道:“上古的声调只有两大类,就是平声和入声。中古的上声绝大部分是平声变来的,少部分是入声变来的;中古的去声大部分是入声变来的,少部分是平声变来的。”
上古的平声、入声的调值已不可考,就是中古的平、上、去、入四声的调值也不甚了了,只有近古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与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四声调类相同,但调值也不一定相同。
元代周德清著《中原音韵》,该书的主要观点是“平分阴、阳,入派三声”,即中古四声的平声分为阴平、阳平,入声分派到平、上、去三声的都有,结果近古汉语仍有四个声调,但却没有入声。近古四声简称为“阴、阳、上、去”。当然,上古、中古的平声分化成阴平、阳平决不是一下子形成的,也不是周氏一人之力所能完成,是人民群众在长期口语交流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周氏的贡献在于将这种结果记录了下来并使其得以广为传播,成为近古汉语调类的范本。必须指出,周氏的四声尚无明确调值,究竟他心目中的阴、阳、上、去的调值是以大都官话为标准还是以长安官话为标准,我们已不得而知,只能说在元代以后,多地方言都遵循周氏所限定的四声模式发展,各地方言同一调类所辖字大致相同,但调值可能会有不同。
语音学研究感到困惑的地方,就是古汉语有调类,无调值。本文试从陇东方言的声调出发,就古汉语的调值作一模拟。
三、古汉语的模拟调值
(一)上古汉语的平声和入声
上古时代的口语与书面语尚未分离,而陇东地区交通闭塞,与外界交流不多,语言极易保持原貌,因此可以设想用陇东方言的声调来模拟古汉语的声调。
上古汉语仅有两个声调,相对有高低之分,平声低,入声高。
平声分阴平和阳平不过是近古的事,上古汉语的平声和中古汉语的平声只有一种声调。今陇东方言的阳平调值是35,与普通话阳平调值及许多重要的地点方言的阳平调值一致,可以认为上古汉语的平声就是阳平,其模拟调值是35。
现代方言有入声的地点方言有很多,比如长沙方言、成都方言、太原方言、陕北方言等,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降调,发音短促,调值基本上接近31,古代入声调值可能略高,因为入声调值起码要比元代的阴平调值高。
陇东方言是古汉语最主要和最重要的基础方言,虽然今日之陇东方言已无入声,但古陇东方言肯定有过,不可能一下子消失得干干净净,应该还有蛛丝马迹可寻。
现代陇东方言的庆城话和西峰话,对一部分古入声字(其它地点方言读阴平调)读成略高于阴平调的一种新调,调值为42,初一听好象其它地点的上声,如:
而现代陇东方言的其它地点方言,古入声字在连读变调后往往读如上声调(53),与庆城话相似,可能是古入声读音的孑遗。
据此得出结论:上古汉语的入声模拟调值是42。
(二)中古汉语的平声和入声
我们假定上古汉语演变到中古汉语,平声和入声的调值没有变化,那么仍然以上古汉语的平声、入声调值表示中古汉语的平声、入声调值。
(三)中古汉语的上声
今陇东方言将最常见的人称代词“我、你、他”都读作上声,调值为53,普通话的“我、你”也是上声,可以想见,普通话的上声与陇东方言的上声,演变规律是相同的,依王力先生的观点,都来自上古汉语的平声。事实上,古汉语保留下来的许多人称代词,如“吾、予、其”等依然读阳平,“尔、汝、彼”等上声字应来自上古平声。因此以今度(duó)古,倒推回去,可以确定中古汉语的上声模拟调值为53。
现在我们分析一下中古汉语上声的产生。
上古只有两个声调,加之上古音系也较简单,人们在语言交流过程中感觉到许多不便,自然而然就会增加声调,丰富音系,以便于交流。两个声调太单调,特别是两平声字或两入声字连读时,既拗口,又影响理解,因此就出现了变调。如两平相连,可能会变出上声:
阳-阳: 财神cai31shen53 和平huo31pin53
阳-阴: 明天min31tian53 扶风fu31fen53, 或者
阴-阴: 春天chun53tian 东风don53fen,
阴-阳: 公平on53pin 阴阳yin53yan 等等。
(详细变化请参阅《陇东方言的连读变调》)
中古汉语范文4
咦惹是粤语的住嘴的意思,表示要求别人立刻停止说话,有强烈要求的意味。出自张天翼《春风》:“邱老师觉得已经过了很长的时间,可是别人还没有咦惹的意思。”
粤语是南方方言里面保留中古汉语成分较多的一种,其中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它较为完整地保留了中古汉语普遍存在的入声,其声母、韵母、声调与古汉语标准韵书《广韵》高度吻合。
(来源:文章屋网 )
中古汉语范文5
关键词:固定格式;对外汉语教学;例释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0-0000-02
现代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固定格式,它们由前后两个成分较为固定的关联在一起,这类格式在口语中的使用频率比较高,同时也是第二语言习得者在口语交际中的难点。对于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来习得的外国人来说,他们都学习过这些词或词组,都知道它们的意思,但放在这样的固定格式中,他们就不清楚这些固定句式的语义和语用了。陆俭明先生在《对外汉语教学和汉语本体研究的关系》一文中提到,“这些格式(固定格式)如果我们不研究,不把这些格式所标是的语法意义以及它们的用法告诉留学生,留学生是不了解的,更不会去用。……正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推动了我们对这种固定格式的研究。①”
本文针对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外国人的特点,遵循“深入浅出”的原则,正如陆俭明先生所主张的“不能采取学院式的讲法,宜采取随机教学法,而且要善于应用‘点拨’的讲法;在讲解中,还得尽量减少用名词术语,尽量使用便于学生接受、理解的语言。②”因此,本文用较为浅显易懂的方式,对所选的固定格式从语义特征、语用特征、句法功能等方面进行例释,从而方便第二语言习得者掌握这些固定格式并运用与交际中。
一、A的A,B的B
“A的A,B的B”,是现代汉语口语中较常见的一种格式,这个固定格式多用于客观的描写性句子中,例如:
(1)扫地的扫地,擦窗户的擦窗户。(2)看书的看书,写字的写字。(3)吃的吃,玩的玩。(4)哭的哭,笑的笑。(5)胖的胖,瘦的瘦。
在书面语中常用“有的……有的……”表示相同的意思。例如,上面的例句可写成:
口语 书面语
(1)扫地的扫地,擦窗户的擦窗户。(1)有的扫地,有的擦窗户。
(2)看书的看书,写字的写字。(2)有的看书,有的写字。
(3)吃的吃,玩的玩。(3)有的吃,有的玩。
(4)说的说,笑的笑。(4)有的说,有的笑。
(5)胖的胖,瘦的瘦。(5)有的胖,有的瘦。
从上面的例句可看出,A、B的嵌入成分都是谓词性的成分,具体可分为:
1.形容词,即adj.1的adj.1,adj.2的adj.2
(1)高的高,矮的矮。(2)胖的胖,瘦的瘦。
2.动词或动词性词组(VP),即V1(O)的V1(O),V2(O)的V2(O)
(1)说的说,笑的笑。(2)唱(歌)的唱(歌),跳(舞)的跳(舞)。(3)扫地的扫地,擦窗户的擦窗户。(4)看书的看书,写字的写字。
A、B的嵌入成分可以是单音节的,如,高的高,矮的矮。也可以是双音节的,如,看书的看书,写字的写字。也可以是多音节的词语,如,擦窗户的擦窗户,擦黑板的擦黑板。
在这个固定句式中,其固定成分是“……的……”,这个句式可以无限的延展,即“A的A,B的B,C的C,D的D……”例如,同学们在教室里大扫除,扫地的扫地,擦窗户的擦窗户,擦黑板的擦黑板,搬桌椅的搬桌椅……
二、……,ABA的
现代汉语中,“……,ABA的”这样一个固定句式中,“ABA的”表示的是“原因”的,而它的前面空位,嵌入的则是“结果”。例如,
(1)他的头发乱蓬蓬的,都是睡觉睡的。(2)她都发白了好多,都是操心操的。(3)我的手这么粗糙,都是洗衣服洗的。
例(1)“他的头发乱蓬蓬的,都是睡觉睡的。”“睡觉”这一原因导致了“头发乱蓬蓬”这一结果。例(2)“她都发白了好多,都是操心操的。”“头发白了好多”这一结果是由“操心”这个原因引起的。例(3)“我的手这么粗糙,都是洗衣服洗的。”“我的手这么粗糙”是“洗衣服”这个原因造成的。
从上面的例句中我们可以得知,这样的一个固定格式中,包含着可自由替换的成分,即“结果”部分,和相对固定的成分,即“原因”部分。而这个相对固定的成分,是由一个动宾结构的词或短语,加上该动宾结构的动词成分,再加上“的”构成的,即“VO-V的”。
睡觉睡的睡(V)+觉(O)+睡(V)+的
操心操的操(V)+心(O)+操(V)+的
洗衣服洗的洗(V)+衣服(O)+洗(V)+的
那么这个固定的格式即可总结成“……(结果),VO-V的(原因)”。
三、A着也是A着
此固定句式中的嵌入成分A通常是单音节的,表静态的动词,如“站”、“坐”、“躺”、“待”、“放”、“闲”、“空”等。“A着也是A着”是对现实现象进行客观陈述的,表示无事可做或某物发挥不了什么作用③。例如,(1)我最近闲着也是闲着;(2)这房子空着也是空着;(3)你的旧衣服堆着也是堆着。
那么“A着也是A着”也可表示成“V着也是V着”。“V着”表示的是人处于无事可做或事物发挥不了作用的状态,例(1)“我”现在的状态是“闲着”;例(2)“房子”的状态是被“空着”;例(3)“你的衣服”的状态是被“堆着”。
在这个句式的后面,一般都会跟着针对“无事可做或某物发挥不了什么作用”的这一情况而提出的建议或意见,即“(不如)……”,并且这个表示建议或意见的分句是是整句的语义重心。
那么“A着也是A着”这个固定句式即可表示成“……V着也是V着,(不如)……”。例如,
(1)我最近闲着也是闲着,不如来你的店里帮帮忙。(2)这房子空着也是空着,不如租出去。(3)你的旧衣服堆着也是堆着,不如拿去捐给需要的人。
四、A就A在……
这个固定句式通常用于强调某一方面,表示情况发生的原因或根源④。例如,
(1)这篇文章好就好在真实。(2)别提这事了,当初我载就栽在这上头了。(3)他讨厌就讨厌在说话只说一半,让你干着急。
例(1)强调“这篇文章好”的原因是“真实”。例(2)强调“别提这事的原因”是“当初我栽在这事上面”。例(3)强调,“他讨厌的原因”是“说话只说一半”。
嵌入成分A,可以有两种情况:
1.形容词,即“adj.就adj.在……”如,这篇文章好就好在真实。
2.动词,即“V就V在……”如,别提这事了,当初我载就栽在这上头了。
五、A也A了,B也B了
在“A也A了,B也B了”这个固定句型,表示该做的都做了,A和B 都是动词,并且都属于同一个语义场,也可以说,A和B 的意义相近或相关。那么“A也A了,B也B了”就可表示成“V1也V1了,V2也V2了”。例如:
(1)我骂也骂了,劝也劝了,可他又去玩游戏了。
(2)这些单词,我读也读了,抄也抄了,可就是记不住。(3)我背也背了,记也记了,可我总是考不及格。
从上面的例句可以看出,V1前面可以带上名词性的成分,即“NP+V1也V1了,V2也V2了,……”例(1)表示“该骂的都骂了,该劝的都劝了。”例(2)表示“该读的都读了,该抄的都抄了。”例(3)表示“该背的都背了,该记的都记了。”
而这个固定句型与后句之间有转折或因果关系。例如:
表示因果关系的:你吃也吃了,喝也喝了,该干点活了吧?
表示转折关系的:我骂也骂了,劝也劝了,可他又去玩游戏了。
六、NP+V也得V,不V也得V
现代汉语中使用“NP+V也得V,不V也得V”,是表示无论如何必须这样做,或只能这样做⑤。含有强迫或无可奈何的语气。例如:
(1)这东西你已经弄坏了,你买也得买,不买也得买。(2)你现在走也得走,不走也得走,否则你就来不及了。(3)这个忙,你帮也得帮,不帮也得帮。
例(1)表示“你必须买”,含有强迫的语气。例(2)是表示“你只能走”,含有无可奈何的语气。例(3)表示“你必须帮这个忙”。
“NP+V也得V,不V也得V”这个固定句型可以用“必须……”,“非……不行”,“非……不可”进行句型转换。例如用“必须……”进行替换:(1)这东西你已经弄坏了,你买也得买,不买也得买。这东西你已经弄坏了,你必须买。(2)你现在走也得走,不走也得走,否则你就来不及了。你必须走,否则你就来不及了。(3)这个忙,你帮也得帮,不帮也得帮。这个忙,你必须帮。
用“非……不行”或“非……不可”进行替换:(1)这东西你已经弄坏了,你买也得买,不买也得买。这东西你已经弄坏了,你非买不可。(2)你现在走也得走,不走也得走,否则你就来不及了。你非走不行,否则你就来不及了。(3)这个忙,你帮也得帮,不帮也得帮。这个忙,你非帮不可。
以上所列出的六个固定格式,只是现代汉语固定格式中的一部分。汉语语言学家们早就开始了关于这些固定格式的研究,吕叔湘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武柏索等主编的《现代汉语常用格式例释》,张建新编著的《汉语口语常用格式例释》等都对现代汉语固定格式有着较为详尽的研究,光张建新编著的《汉语口语常用格式例释》就有330例,这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事业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在汉语本体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相互促进下,现代汉语的固定格式不再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汉语本体的研究成果将更多地被对外汉语教师运用于对外汉语教学中,从而促使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者更正确地习得汉语,也就能更地道地语用汉语进行交际。
参考文献:
[1]陆俭明.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本体研究.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2]陆俭明.关于开展对外汉语教学基础研究之管见.语言文字应用.北京: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1999(4)
[3]刘.对外汉语教学引论.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
[4]吕文华.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探索.北京:语文出版社,1994
[5]陆俭明.对外汉语教学是汉语本体研究的试金石.回眸与思考.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6]陆俭明.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本体研究的关系.语言文字应用.北京: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2005(1)
[7]陆俭明.关于“去+VP”和“VP+去”句式.北京:语言教学与研究,1985(4)
[8]吕必松.二十世纪对外汉语教学.二十世纪中国语言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9]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注解
①陆俭明.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本体研究的关系.语言文字应用.2005(1)
②陆俭明.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本体研究的关系.语言文字应用.2005(1)
③张建新.汉语口语常用口语例释.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8:31
中古汉语范文6
“厚冰无裂文,短日有冷光”。冬季,水结冰,地冻裂,生机潜伏,万物守藏;人也要顺从天地自然,早睡晚起,避寒就温,内在的耍心志平静隐匿。
心志“若有私意,若已有得”的状态,其实是修养功夫的境界,内在的神意充足,志气坚定,自然涵养的深沉,不需外在的捐狂。
身体要避寒就温,温暖一些;但也不要大热大汗,使阳气从皮肤毛孔开泄。这样,就是顺应冬季的气候,从形、气、神对肾的养护,来年春天也能少生杂病。
笔者临床,应对多是病苦。患者病痛中。方寸已乱,求医不得门径。仲冬之月,不揣浅陋,抛砖引玉,试述些卫生浅见,追忆些祖先汉唐遗风,或有启迪。
防卫其生,令合其道也
“卫生”一词出自《庄子・庚桑楚》,晋代李颐在《庄子集解》中把“卫生”理解为“防卫其生,令合其道也”。“卫”是个动词,是会意字,甲骨文就有“卫”字,意思是在大道(行)站岗保卫;“生”也是动词,在甲骨文中,字形上面是出生的草木,下面是地面或土壤,本义为“草木从土里生长出来”。
五行之中,金木水火土,只有木可以再生,生生不息。水是生木的,这样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冬季要涵养肾。肾中的能量,为春季肝的生发提供生命的动力。国人诸多杂病, “水不涵木”是病根,肾水不能正常为肝木提供能量。肝脏和心包(心脏的外层)属于厥阴经系统,与之相关的心脑血管病、糖尿病、乙肝病毒感染、男女不孕不育症等,都可责之于肝肾。
肾主水,这个水一要充足,二要有温度和活力,能够转化能量为肝木所用,肝木方能吐露生机,供给周身。
古人讲,卫生之道,要远离六害,六害者:一日薄名利,二日禁声色,三日廉货财,四日损滋味,五日摒虚妄,六日除嫉妒。六者有其一。卫生之道远矣!即使你心存妙理,口念真经,也是枉然。
汉唐遗风,大开大合
开与台,温暖、温通周身的脏腑、经脉、毛窍,能畅通无阻,为开,开通出去;开出去,方能与宇宙虚空交换能量,合回来,有所收获。
生命活动的根本形式有升、降、开、合、出、入、化,升、降、出、入,化寓于开台之中,开合为根本。开出去,合回来,伴随着呼吸,人体和时空进行着能量的交换。能明了开合的道理,就不惑于医学中的繁琐,对生命的认识则高屋建瓴矣!
笔者试从两个病症,论述古典中医的用药法门。
肾著病
在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有如此记述:冬月之中,如劳作汗出,衣服冷湿,或居处低矮湿冷,久而久之,寒湿之邪就会闭阻经脉。这个时候,人会寒湿腰痛,会有什么症状呢?此时,人身体沉重,腰发冷,如坐在冷水中,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这里,最精彩的描述为“腹重如带五千钱”,在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为“腰重”。总之,腰腹重坠,如挂着五千钱一样。如按东汉五铢钱计算,一文钱约4克,五千钱,就是20公斤,当然这只是形象的比喻。怎么治疗呢?用“甘姜苓术汤”。也叫“肾著汤”。
药方:甘草、白术各二两千姜、茯苓各四两。
以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腰中即温。
药方按语:寒湿弊着于腰部,腰部为肾之外府,故又名肾着(著)。后世医家用之治疗呕吐腹泻,老年人小便失禁,男女遗尿,妇女年久腰冷带下等病证,属于脾肾阳气不足,有寒湿者,为临床运用的发展。
妇科良方――温经汤
药方:吴茱萸三两、当归二两、川芎二两、白芍二两、人参二两、桂枝二两、阿胶二两、生姜二两、牡丹皮(去心)二两、生甘草二两、半夏半升、麦门冬一升(去心)。以上十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药方按语:温经汤治疗什么病呢?说妇人五十来岁时。气血已衰,冲任二脉不充足,月经本应断绝,而又出现月经下血,几十天不止,属于崩漏的疾患。
病的原因是冲任的虚寒,又曾经流产,瘀血停留在小腹。还有什么症状呢?或有小腹坠胀,时时有便意,或伴有刺痛、拒按;傍晚时分发热,手掌烦热,唇口干燥。另外此方还对治妇人小腹受寒,久不受孕,月经不调,等等。
笔者按:医圣仲景立意、组方精深,暂且不论,我们现在最要注意的是古人用药的剂量。从药量分析,按考古汉制度量衡的推算,一两等于15.625克;二两是31.250克,三两是46.875克,四两是63克。液体一升等于200毫升,而半夏这味药的一升约130克。从秦砖汉瓦、古代征战兵器的重量。诗词歌赋,可以遥想祖先的身体强悍,胸襟的宽广。
古今体质纵有差异,然反观今天中医院校的教材,受李时珍:“古之一两,今用一钱(约3克),古之一升,即今之二两”的影响,病重药轻,治病的疗效,可想而知。
药量的大小,因人而异,因病而异。医者能因人、因病衡量处方轻重,能轻灵,能浑厚,以祛除疾患为目的。而今,中药的教材、药典的规定是近人作茧自缚,遗风荡然少存。以上药方中的药味多是平和之品,更毋论乌头、附子、硫磺、砒霜等辛热毒药,有时能救命,却已是禁忌森严之品了。壮哉!-占老灸法
灸法之古老,伴随祖先生产、生活久矣!孔丘的“无病自灸”出自《庄子・盗跖》。有病而灸,自是无上的智慧。身心间阴邪寒凝如何化开,就是在艾灼疼痛之中,引起头脑及心神的觉醒,以此统率身心的通透明亮,恢复健康。
用艾条温灸是从明代以后的方法,古法艾灸,多是直接灸。疑难杂症,多伤于寒,古今不二。以下略作介绍:
(一)黄帝说,灸的时候,强壮的人,艾柱基底不小于三分(1/3寸),不然火气不能透达;弱小的人就小一些;七天以上周岁以下的小儿,更小些,如粪雀大小即可。身体的部位不同,大小有别,腹背多可大壮,而四肢、头面宜小些。
(二)壮数的多少
艾灸有灼伤,一柱称之为一壮,壮也有“撞”意,撞击阴邪凝滞也。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说,成年人,而体质强壮的人,又病根深笃,可以倍于原方的数量,而老少赢弱的人可以减半。医者要视病情的轻重而用之,不可泥于一说,而不知变通。轻症可一壮、三壮;急症、重症则可对大穴、要穴灸至百壮、千壮,以挽救性命于危急。
(三)腹背要穴,卫生救命
膏肓俞
定位:第四胸樵棘突下,脊柱两侧旁开三寸。
主治:主无所不疗。赢瘦,虚损,梦中失精,上气咳逆,发狂、健忘、痰病。孙思邈说,现在人钝拙,不会用此穴,所以宿疴难以治愈。如果用心方便,求得此穴灸之,无疾不愈。
灸法:可灸三壮、七壮、九壮;《铜人》日:灸百壮,多至五百壮。当觉砻砻然,径路之气似乎有如旋转水流的状态。体力好的,可以端坐姿势用灸;体力困乏者,可以侧卧用灸。
注意事项:患者需二十岁后灸此穴,又当灸肚脐下气海、关元、中极,三穴中取一穴,叉灸足三里,引火气下行;更需清心绝欲,以固元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