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萧伯纳的故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萧伯纳的故事范文1
但是,他考虑再三,坚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于是他大声说:不!一定是乐谱错了。他的声音刚落,评判席上那些评委们立即站立起来,向他报以热烈的掌声,祝贺他大赛夺魁。
原来这是评委们精心设计的一个圈套,以试探指挥家们在发现错误而权威人士不承认的情况下,是否能够坚持自己的判断,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素质的人,才真正称得上是世界一流的音乐指挥家。在三名选手中,只有小泽征尔相信自己而不附和权威们的意见,从而获得了这次世界音乐指挥家大赛的桂冠。
可见在许多时候,成功与我们失之交臂,并不是因为成功不垂青我们,而是我们易被环境左右,惯于附和,缺乏主见,最终放弃了自己正确判断的缘故。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自信是获取成功所不可缺少的素质,而掌握相当的学识与经验,则是树立自信心的必要前提。
还有一个“机智的爱尔兰人”对自己更为自信,他就是萧伯纳。
萧伯纳曾经为亡友赫理斯整理他撰写的《萧伯纳传》,因为书中失实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他不得不花费三个月时间为其补正。可书出版后,有一些朋友写信给萧伯纳,说赫理斯实在不应该在书中写了那么多奚落萧伯纳的话。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萧伯纳向朋友解释说:“其实那几段话是我自己写的。”
另一次,萧伯纳到上海,恰巧上海的那阵子天气很不好,天空总是灰蒙蒙的,难得有一天太阳出来,于是旁边有人对萧伯纳说:“你真是好福气啊,在上海可以看到太阳。…‘不,这是太阳的福气,它可以在上海看到萧伯纳。”大师回答。
萧伯纳的故事范文2
一、在生活中品味教材内容
教材的生活性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语文教学也是新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在编写中充分体现了教材内容生活性的原则,选编的课文大多数是与学生生活经历有关的文章,这为教学的生活性提供了可能和条件。这些课文学生读起来亲切,就像发生自己身边的人和事。教学中就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去引导学生去体验和思考,帮助学生去体验课文的深刻含义。学生在学习中联系课文内容去思考和探索,就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最大的麦穗》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时让学生联系自己看到的农村小麦收割时的情景,用自己亲身的体会去感知课文,激发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明白做什么事都要抓住时机的道理。再如,在《给予是快乐的》的课文的教学中,就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与人交往的实际,去感悟给予与索取的关系。认识到没有给予,就不会有索取,给予是快乐。在自己能够做到的前提下,给人以帮助,帮助别人解决困难,被帮助人的快乐就是给予人的快乐。
小学的语文教材的内容涉及面很广,但小学生的生活经历却很简单,要所有的教材内容都能直接从学生的生活中找到经历是有难度的。在课文的学习中,要引导生活中品位教材内容,还可以采用换位的方法,那就是用教材内容去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用教材内容去体验生活。例如,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中有许多科普知识,内容十分丰富和广泛。有天文,有地理,还有海洋和历史。更多的是神话和寓言。对这些知识的学习,可以先从书本再到生活。把书本知识与自然现象结合起来。例如在学习《飞向月球》的课文时,可以先帮助学生从书本上描述的宇宙员飞上月球登上月球的经过,我鼓励学生把自己当成飞行员,结合课文内容去想象月球上的情形。从课外书籍、电影、电视上了解到的有关知识,大胆设想50年后月球的变化。鼓励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梦去努力学习,为将来去亲自探测月球做出努力。在学完《访问环保专家方博士》,同学们都意识到了水资源的匮乏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认识到了保护环境要从自己做起,要从现在做起。为此我组织大家写了《当地球上只剩下最后一瓶水》《地球哭了》等一系列环保作文,学生在畅想的过程中将神话、童话融为一体,既锻炼了写作能力,思想上又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洗礼。
二、体验学习语文成功的快乐
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学习语文的快乐。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课文都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在教学中联系学生生活去体验课文,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自身经历结合起来,学生就能很好的去体验教材内容,也可以通过体验语文知识而获得成功的快乐。
《大作家的小老师》选自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大作家的小老师》记叙的是英国著名作家萧伯纳与前苏联小姑娘娜塔莎在莫斯科相遇的故事:课文中萧伯纳与前苏联小姑娘娜塔莎的对话,对学生教育很大。有的学生在自己有了点成绩的时候总喜欢在别人表现自己,当他们在课文中看到两个人的对话时,才认识到: “一个人不论取得多大的成就,都不能自夸。对任何人,都应该平等相对,永远谦虚。”那个苏联小姑娘的话对大作者也是很好的教育。学生联系自己去阅读课文,认识了道理也就有了很强的成就感。
学生的成就感只有在学生的体验中才能产生,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在教学情景中去体验。如在《大作家的小老师》的教学过程中,如果在教学中引用一些能体现萧伯纳形象的背景资料,就能巧妙地解决难题,丰富学生的感受,加深对其形象的认识。
教学情景:萧伯纳与前苏联小姑娘娜塔莎在莫斯科相遇。
师:同学们想一下,一个小姑娘怎么会使大作家萧伯纳明白道理呢?
情景:萧伯纳和小姑娘的对话。
师:从两个人的对话,你现在还认为萧伯纳只是想炫耀自己吗?萧伯纳原来只是想用自己的显赫的作家的身份给小姑娘和她的妈妈一个惊喜。目的是善的,但方式却有自夸之嫌。可小姑娘真诚的回答却感动了作家。
萧伯纳的故事范文3
萧伯纳年轻时曾是个典型的“胆小鬼”。后来有个朋友告诉他,增加勇气的最佳办法是公开演讲,于是在一个朋友的宴会上,萧伯纳惊恐万分地站在人群里,用轻微的声音讲了一个小故事。几乎所有人都没有给他掌声,只有一个老人走过来对他说:“你演讲的内容真好,不过如果能够再大声一些,相信会更加完美!”萧伯纳开心地笑了。就这句简单的赞美,使这位胆小鬼鼓起了勇气,他坚信自己声音再响一点就会很完美,于是开始不断提高嗓音,不断完善自己。此后,每逢周末,萧伯纳就会寻机会当众发表演讲,每次演讲过后,他都要从中总结出一些经验教训。就这样,经过持之以恒的锻炼,萧伯纳告别了自己的“胆小鬼”时代,用自己的演讲换来了无数鲜花和掌声。
一个陌生老人用一句真诚的赞美,打消了萧伯纳心里的消极因素,并使他不断努力,最终获得了成功,可见赞美的力量是多么的强大。从另一方面而言,我们也发现了其中暗含的赞美技巧:老人针对萧伯纳演讲的内容加以认可和赞美,并同时指出缺点。这种“优缺并进”的赞美方式不但能显示自己的真诚,而且还能起到使对方心情愉悦、找到自信的作用。有句话说得好:“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当我们面对别人的时候,都要巧妙地选择一下赞美的方式,例如这个老人,在赞美萧伯纳的同时还提了一点意见,这就比纯粹的盛赞更显得真诚和中肯,同时还能显示出自己正在认真欣赏对方的态度,而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人能抗拒一个欣赏自己的人所说的话。
小王是一个家具推销员,有一天他得知一家文化公司刚建好了新大楼,就决定上门去推销。为了找到突破口,他特意来到新大楼找装修工人们聊天,结果得知这幢大楼的装修设计者居然是公司的潘总本人。小王随后找到了潘总,他故意装成毫不知情地说:“我来的时候顺便去参观了一下贵公司的新大楼,里面的装修设计太棒了,非常有品位,潘总确实有能耐,居然能够请到那么优秀的装修设计师,员工们在这样的大楼里上班一定特别有自豪感!”“是吗?”潘总顿时来了兴致,他得意地对小王说,“那幢大楼的所有装修设计全部是我一手完成的!”随后,潘总的话匣子就打开了,他告诉小王自己在大学里读的并不是设计专业,这只是后来出于爱好一点点自学起来的,他还打开电脑让小王欣赏他的设计效果图,兴奋得就像是个孩子。就这样,一个多小时后,小王不仅轻而易举地拿到了潘总签字的订单,而且还和潘总成了好朋友。
小王的成功,秘诀全在于向对方表达了恰到好处的赞美之情。他从新大楼的装修入手,以“不知情”的样子进行赞美,更显客观和真心,使对方的自尊心得到极大的满足,并由此拉近距离。当潘总把小王看做知己的时候,小王也就自然而然地拿到了办公家具的订单。注意外界对自我的评价是人的天性,赞美就是人们最希望听到的外界评价,它可以创造和谐的气氛和偷悦的心情,给人带去心情愉悦的感觉,从而使人顺利地展开说服行动。任何说服,在赞美的包装之下都会变得更加有光彩。巧妙的赞美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完成说服计划,有时候还会给我们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和收获。想做说服的高手,首先要学会做赞美的高手。
纽约有一家建筑公司承包了一个大工程,他们必须要在特定的日期前完工,可就在接近竣工的时候,负责铜器供应的供货商却突然说自己无法交货了。多次交涉无果之后,为了避免产生重大损失,公司就派约翰去费城与供货商会面。约翰下飞机后,在查阅电话簿时无意中发现这个供货商的姓氏居然来自于挪威皇族,迁到费城已经有100多年了。见到那个供货商以后,约翰就和他谈起了挪威皇族,并称赞挪威皇族是刚强善良的家族,供货商非常高兴,滔滔不绝地说了很多家族的历史,他还兴致勃勃地拿出许多祖传的宝贝给约翰看。就这样,约翰从感情上就走进了他的心里,当他说起公司的困境后,供货商非常爽快地答应如期供货,他说:“虽然我要遭受很多损失,但对你这样的朋友,我认了!”就这样,建筑公司终于得以在规定的日期内圆满地完成了工程。
萧伯纳的故事范文4
陈丹青在2008年作过一个“教养与人文”的演讲。他说:通常所谓教养,第一条,总得有礼貌。礼貌首先表现为一种对他人在礼节形式上的尊重。美籍华人靳羽西在回答“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当好一名绅士”时说:就像英文gentleman(绅士)一样,首先是一个gentle(有礼貌的)的人,会为别人着想,尊重他人。她还说:任何礼仪的出发点都是为他人着想。如果好好地理解这句话,就会明白很多道理。只要你知道如何为别人着想,你就能知道该怎么样去做了。1994年联合过教科文组织召开了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提出和平文化的理念和培养世界公民的目标。和平文化所标举的伦理价值,第一条就是“尊重生命、尊重人、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尊重他人,伦理的精义在焉!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按常情常理,人的内心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但只有尊重他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送花的人周围满是鲜花,长刺的人身边都是荆棘。大文豪萧伯纳出访苏联时,和一个聪明活泼的小姑娘玩了很长时间。分手时,他对小姑娘说:回家告诉你妈妈,今天和你一起玩的是世界著名的萧伯纳。小姑娘看了他一眼,学着他的口气说:回去告诉你妈妈,今天和你玩的是苏联美丽的小姑娘喀秋莎。这童言使萧伯纳大吃一惊。后来他把这件事作为教训,发誓要尊重他人。
反观现实社会,陈丹青感叹:今天整个人文状况有了问题……伦理也好,道德也好,我们民族长期传递的核心价值观巾断了。一个国家整体人文有了问题,我想,首先是许多个人的教养有了问题。很多人都缺乏教养,总体来看,很可怕!
萧伯纳的故事范文5
一、情境教学的具体含义
情境教学,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达到既定教学目标,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感氛围或场景,从而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迅速而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的一种教学方法。
对于高中生物教学而言,实施情境教学法可以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使学生更易理解和接受知识,并且可以达到提升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实现高中生物有效教学的良好目的。
二、情境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1.利用课堂导入环节,创设问题式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热情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古希腊著名教育家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以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的确,学生的学习是一种思维活动,而思维活动又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和不断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我们应当把学生的学习内容设置到具有广大意义的问题情境中,使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探索来寻找到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并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当然,提问的问题也要把握好时机,否则只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教学效果。我个人认为,课堂导入环节是创设良好问题情境的最好时机,因为它作为一节课的开始环节,虽然时间短暂,却决定着整节课的成败。如果我们设计的课堂导入语新鲜、有趣,就可以有效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求知欲,从而满腔热情地投入到生物知识的学习活动中;相反,如果设计的导入语苍白无力、抽象空洞,就无法吸引学生眼球,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可能一整节课都在走神、开小差,教学效果自然也会不尽如人意。所以,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我们应当根据具体教学目标和学生认知水平,在课堂的开始环节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热情,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
比如,在学习必修二《遗传与进化》这章内容时,在上课一开始我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英国一位女演员在读了著名作家萧伯纳的作品之后,对他心生爱慕,于是她给萧伯纳写信希望和萧伯纳先生结婚,信中是这样写的:你这般聪明,我这般美丽,倘若我俩结合,孩子必会继承你的聪慧,继承我的美貌,这样岂不是很好?萧伯纳幽默地回道:如果生下的孩子继承了我的容貌、你的智慧,那岂不是很糟?"学生听完这个故事,都表现得兴致勃勃,于是我继续说道:"同学们,对于他们两个人的说法,到底孰是孰非?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会对这个问题做出正确的解释,你们想不想学?"学生异口同声得回答:"想!"这样,我们通过在课堂一开始为学生创设问题式情境,马上激起了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探索热情,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问题的解决过程。
2.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生活式情境,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生物是一门源于生活同时又应用于生活的学科,我们实际生活中很多事物和现象都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我们可以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真实而又丰富的生活式教学情境,这有利于打破事物内部矛盾和学生认知的平衡,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生物知识。《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要注意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生物学习的重要性。"因此,作为一名高中生物教师,我们应当善于捕捉涉及生物知识的生活现象,并将其积累成素材,在课堂教学中将具体教学内容与其建立起联系,从而为学生创设一种生活式教学情境,这样学生就会感受到生物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既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生运用生物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比如,在学习必修一第五章第3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时,我并没有在上课一开始就向学生讲述本节内容的生物概念和知识要点,而是对学生说:"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肯定经历过这样的现象,水果储存太久,就没有甜美的滋味了;萝卜放时间长了,就会变成空心;蒜瓣在经历了一个冬天之后,重量会变轻;把手伸进潮湿的种子堆,会觉得有烫手的感觉……你们有没有想过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因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会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这些问题做出一定反应,然后,我顺势引导,引入了本节课的教学主题。这样,我们通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加深了学生对生物学科与生实际联系的印象,同时也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利用所学生物知识分析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
3.借助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直观式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如今,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即多媒体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学科的教学当中,高中生物也不例外。而且,高中生物教材中某些生物结构和生理过程只单纯使用"传统教具粉笔+黑板和口授"形式进行讲解,学生不易正确理解和把握,甚至还会觉得生物学习枯燥乏味、死板单调。而多媒体技术具有图文并茂、声形具备、能静能动的特点,它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化静态为动态,能将枯燥乏味、抽象难懂的生物学知识以生动直观、形象有趣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不仅能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降低学生理解知识的难度,还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中轻松地学到生物知识。
萧伯纳的故事范文6
关键词:高中生物;趣味教学;效率
著名教育家卢梭有句名言:“教育的艺术就是要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这充分说明兴趣对教学的作用。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最现实、最活跃的部分,它可以提高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创造性,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因此,要使学生有较高的生物学素质,就只有靠生物教师本身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生物教师要研究的重要课题。几年来,我一直尝试着用“兴趣教学法”实施生物科教学,在每一节课上,注意始终要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能够在兴奋状态接受知识,思考问题。
一、教师幽默的语言是吸引学生兴趣的良方
课堂教学也是一个人与人进行交流的过程,学生们在见到老师的第一面时就会对教师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如果教师是一个风趣幽默的人,在授课的过程中总是能够用幽默的语言将深奥的知识进行比喻或类比,学生听的兴趣盎然,听课效率自然会有很大提高。教学幽默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避免了“板着面孔说教”而引发学生的厌恶情绪,学生在笑声中体验了深度的思索或茅塞顿开的愉悦。
如当教师看到学生慵懒而似懂非懂得回答着提问时,笔者就开玩笑地说,“你们的脑袋应该都不是啤酒瓶吧!”学生听不懂教师的话,奇怪地发问。教师借机说:“现在我们课堂上学知识就像把水倒进啤酒瓶,会发出‘懂、懂、懂’的声音。当考试应用学过的知识时就像是把水从啤酒瓶里倒出来,会发出‘不懂、不懂、不懂’的声音。”说完,学生们感觉这个比喻很有意思,同时也有些不好意思,便更认真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二、教师要精心设计趣味导课开启成功课堂
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要想整个课堂有效率,就需要从导课入手,抢先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进行教学内容的引入,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导课时精心设计简单的几句话或是几个小活动,就能充分激起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欲望,大幅度提高教W效果。话虽如此,“万事开头难”,导课环节的设计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精力,同时还要有足够的经验,对于生物教师而言,需要抓住生活中的点滴,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尽可能的设计出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和科学性的课堂情境。
如讲解《光合作用》一课时,多数教师会感到这里的内容不好讲或是很难讲得让学生“乐听”,但这部分内容属于原理性的知识,如果第一节的专业知识课平平淡淡的度过,没能为学生打好专业知识基础的话,后面课程内容的学习就会困难重重,学生对于植物学的神秘感也会荡然无存。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设计了如下的导课环节:课程开始时,笔者抱着一盆绿叶盆栽走进教室,成功的吸引了同学们的视线,然后发问,“盆栽大家都很常见,谁能说说,是什么让它活下来的?”听到这样的问题,学生们先是感到莫名其妙,相互之间窃窃私语,不一会儿,整个课堂渐渐的活跃了起来。一分钟之后,同学们先后回答“水”、“阳光”“土壤”还有“肥料”,然后接着问,“如果把它比作一架机器,它的动力来自哪里?”同学们有的回答“叶子”、有的回答“根”,陷入争论之中。笔者趁热打铁引入光合作用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解答心中的困惑,学生听得津津有味,笔者也讲的兴趣盎然,课堂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趣味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高中阶段的学生学习压力大,在课堂上难免有时会感到疲惫,因而在授课的过程中多引入一些故事性强的内容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导学生认真听讲。在授课的过程中,在提到相关的知识点时,可以选取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有趣新颖的小故事创造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