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我心归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我心归去范文1
关键词:区域城镇化协调整合管治制度保障新区域主义
一、我国区域规划的发展历程
我国区域规划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早期的区域规划目的是为了搞好工业的合理布局,落实国民经济的长远计划,使城市规划有充分的依据。80年代,国家相继开展了全国性、跨省区和地区性的规划工作,如完成了《全国国土总体规划纲要》;完成了攀西六盘水地区、湘赣粤交界地区、晋陕蒙接壤地区、乌江干流沿岸地区、金沙江下游地区等跨省区区域规划工作;在京津唐地区、吉林省松花湖地区、湖北省宜昌地区、浙江省宁波地区、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黑龙江省、安徽省皖北地区、福建省湄州湾地区等开展了区域规划工作。自1992年起,我国计划体制的一项重要改革,就是以经济的自然联系和资源、区位优势互补为主导的、跨省区的区域经济工作开始起步,跨省区的区域经济逐步发育、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层次。 在进入新世纪后,在经济全球化和新经济背景下,区域规划又涌现出一些新的规划思想和理念,例如在协调不同利益集团时倡导的管治理念,以及在全球经济整合背景下区域规划中涌现出的新区域主义思想、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我国区域规划的发展态势
20世纪90年代初,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编制多层次区域规划的,但是由于国土规划尚未通过立法取得应有的法定地位,不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因此难以发挥其应有作用。
1989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规定:“全国和各省、直辖市都要编制城镇体系规划,用以指导城市规划的编制”,“设市城市和县城的总体规划应有包括市和县的行政区域的城镇体系规划”。由于确立了城镇体系规划的法律地位,使得在国土规划衰变后,城镇体系规划仍然在区域规划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我国加速城市化进、提升大城市竞争力的背景下,以都市区规划、都市圈规划和城镇密集区规划为代表的新型区域规划正在不断兴起。
经济全球化所造成的竞争给每个地域单元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空间。为了确保各自的竞争优势,强化区域的联合就成为各级政治权力机构和经济发展机构的主动要求。新背景下的区域规划已不仅仅局限于解决区域内部的具体问题,而更加具有增强区域自身竞争力以获取更多发展机会的内容。
经济的网络化及迅速发展的交通、技术体系支撑,城镇发展的日益区域化、区域发展的日益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各地区空间演变的主导趋势,由此带来了对区域整体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生态共存共生、设施共享共建等多方面的需求,因此,区域规划日益凸现出其在区域资源整合和配置方面巨大的价值和优势。
三、现阶段我国区域规划编制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和新经济以及我国城市化进程日益深入的背景下,我国区域规划应如何应对的关键在于对现有区域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当前我国区域规划面临的中心问题是,如何在新形势下对传统区域规划的体制、理念、内容和方法进行系统的改革和创新,使其更能适应我国区域和城市的经济发展需要。
在我国城市规划编制体系中,区域规划位于城市总体规划范围之上,对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提供指导和依据。在全球竞争的背景下,城市竞争已经不是单一的城市间的竞争,而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与其周边城镇共同构成的城市区域或城市集团的竞争。近年来,我国也涌现出各种城市区域的规划,例如广州、南京等城市相继编制了都市区规划,在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中提出了南京、苏锡常和徐州三大都市圈规划,浙江城镇体系规划中提出了杭嘉湖绍、温台、宁舟等城市群规划。
但是,目前开展的各类城市区域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之间存在许多矛盾和衔接上的错位。首先,城市区域规划的区域范围和城市总体规划的范围是有区别的,这就成为区域规划可操作性的一大障碍。其次,各类城市区域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关系不清,各类城市区域规划的任务和重点不够明晰,有的重在提供城市的宏观战略,有的侧重于城市的空间结构框架,有的强调中心城市的发展,有的则侧重各城镇之间的关系。
四、区域规划改革的几点思路
(一)以立法为突破,确立区域规划的法律地位
在今后我国区域规划的改革中,首要任务不是编制规划,而是通过立法,明确区域规划与现有各类规划之间的关系,确立区域规划的权威性和法律地位,确保区域规划的实施,发挥其对下一层次规划的指导意义。
(二)以城镇密集区、城镇群、都市圈发展规划为依托,以各部门的行业规划、专项规划为基础,建构区域规划体系
在我国,区域规划被分割成各种类型的规划,在体制上实行的是多重管理。我国目前的规划编制体系中,城镇密集地区规划、城市群规划、都市圈发展规划作为综合性规划,在其编制目的、内容和管理上,最接近于区域规划。因此,依托城镇密集区规划、城镇群规划以及都市圈规划,充分吸纳各行业和部门规划的成果并进行提升和补充、完善,从而建立起由区域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构成的区域规划体系。
(三)规划理念的创新
1.比较与竞争
在传统规划中比较重视对城市和区域发展中比较优势的分析,但在市场化和全球化的驱动下,城市间、区域间、国家间的竞争加剧,因此更加关注竞争优势。能否形成竞争优势,关键是人的因素。而以往在分析比较优势时多侧重于静态的物质资源,对作为重要生产要素的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人文资源往往分析不够。
2.弹性和刚性
在计划经济下形成的区域规划多属指令性,刚性的规划,对生产力的空间布局,人口居住的空间转移,城乡建设的空间发展和功能定位,都是刚性规定,显然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可变性和灵活性。由于大量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对区域内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安排需要有一定的弹性。但是,为了克服市场经济的不理性并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和旅游环境,也必须对区域内严格划定的禁止开发区域和限制开发区域进行刚性的约束。同时,可以确定有选择的引导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域,这两种区域可留有程度不同的有较多回旋余地的弹性发展空间。
我心归去范文2
关键词:中小学;布局规划;中心城区
空间布局不合理,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匀,用地规模不达标等是目前我国中小学普遍存在的现象;居住空间快速变化,人口密度不断增长,城市用地日益紧张是我国大城市中心城区的典型特征。处理好中心城区的中小学布局问题,不仅对中小学的近期建设和长远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性,更为城市的快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就苏州昆山市中心城区的中小学布局进行探讨研究。
1昆山市中心城区中小学现状概况及问题分析
1.1现状概况
昆山市中心城区现有初中13所(含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班级总数265班,在校人数12341人,总用地面积约45.5公顷;现有小学22所(包括九年一贯制学校);班级总数493班,在校人数24859人,总用地面积约42公顷。
1.2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空间布局不合理
昆山市中心城区在空间布局上,老城单元区中小学分布过度密集,而高铁单元等区域内中小学配套却严重不足,导致一些地区服务半径偏大,学生就近入学困难。
1.2.2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匀
跨区择校现象在我国越来越普遍,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匀是其主要因素之一。昆山市中心城区主要名校都集中在老城单元区,使得该区域学校就学压力大,超标现象严重;而其它地
1.2.3 与居住空间不对接
中小学教育设施是直接为居住人口服务的公益性设施,学校的布点应该与居住空间保持对应关系。昆山市中心城区在近几年发展迅速,居住用地在规模和空间上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而中小学的布局却未得到及时调整,使得许多学校学位紧张,班额超标严重,给教学、管理带来了很多困难,也使学校教学质量受到很大影响。
2昆山市中心城区中小学布局规划策略
2.1合理预测中小学适龄人数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适龄学生人数关乎着学校的数量和规模,合理预测中小学适龄人数也是中小学布局规划的重要因素。依据《昆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2011年《昆山市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昆山市教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及昆山市中心城区近五年适龄学生人数发展趋势,确定昆山市中心城区近期适龄学生总数9.6万人;初中3.23万人,总用地面积76.97公顷,学校数量18所;小学6.37万人,总用地面积119.53公顷,学校数量39所。
2.2建立合理的中小学空间布局结构
合理的中小学空间布局结构,是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基础。根据昆山市中心城区“一轴、一带、四板块、十个片区”的城市发展格局,并结合中心城区人口分布、生源以及交通等因素规划中学呈组团分布,小学均衡分布,并设置合理的服务半径,保证学生的就近入学,安全入学,使得教育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2.3划分教育片区
划分教育片区实现资源立体化、均衡化。结合昆山市中心城区的人口分布和人口密度将中心城区划分为八个教育片区,并以片区为单元进行中小学规划布点,进行分区对待,因地制宜,并在教育片区内实行同级学校资源互补,不同级学校资源共享,建立立体的片区联合体,使教育呈组团形式与社区协同发展。
2.4分学校调整
由于中心城区人口密度高、建设用地紧张等特殊性,所以对待以一些需要保留但不达标的学校需采取特殊的方法,使其达到规范化学校标准。根据对昆山市中心城区中小学的现状分析研究,并总结了分校调整策略主要包括下面四种。
2.4.1用地不变,减少学位
针对现状用地已经达标,但生均用地面积偏小,周围又没有可以扩征用地的学校,采用减少学位的办法使得学校各方面指标达标。
2.4.2扩征用地
针对学校周围有可以扩征用地的学校,通过扩征用地使学校用地、生均用地达到规范化学校标准。
2.4.3合并
针对学校周围无扩征用地,同时又与附近学校的施教区重合的学校,通过两校合并,整合两校资源使学校达标。
2.4.4撤销
针对现状没有达标,且周围无可扩征用地且无合适合并的学校,建议撤销,并对撤销后用地与其他用地置换。
3结束语
中小学布局规划的实质是对城市基础教育资源优化整合,其核心是基础教育资源进行管制,合理的中小学布局,关系到对城市公共资源的合理利用,同时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居住空间、城市人口、人口密度等因素均会发生变化,中小学布局规划也应得到及时的调整,最好能与城市近期建设规划一样,编制五年制滚动规划,盘活教育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才能使城市基础教育资源向现代化、国际化目标迈进。
参考文献:
苏州市昆山市教育局.昆山市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Z].2010.
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昆山市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Z].2011.
王雪涓.中小学布局规划的探讨――以浙江省金华市为例[J].小城镇建设.2007.
谢慧,李芯.武汉市普通中小学校布局规划探索[J].规划师.2005年第11期.
谢大捷.快速城市化下中小学校布局规划探讨――以龙岩市中心城区为例.福建建设科技[J].2008.
陈慧,周源.我国大城市老城区中小学布局规划研究――以广州市越秀区中小学教育布局规划为例.工程建设与设计[J].2009年第12期.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GBJ99 ― 86)[S].北京:中国
计划出版社,1987.
8.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 ― 93)[S].北京:中
我心归去范文3
关键词:散文教学;自悟;导悟;共悟
多年来,对于散文教学,多数语文教师首先想到的是“形散而神不散”,似乎这已经成为颠扑不破的真理。但是,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学生们大多对这个“真理”不太领情。一旦被问及本文的主旨等,学生的回答多为左右而言其它,少有切中要旨的。另外,历年惨不忍睹的高考散文阅读得分率也是其当然的铁证。
那么,到底应该怎样进行散文教学呢?这是一个一直困扰语文教师的重大课题。笔者开展了一系列探究,现汇总如下。
一、自悟为先,学生展开充分阅读
对于任何教学而言,对材料的充分占有是至关重要的。否则,一切教学活动都将变成虚妄之事,教学效果自然是难以得到现实的保障。具体来讲,学生要在“自悟”和“充分”两个层面下足功夫。
先谈“自悟”。教学是一项主观意识强烈的活动,这里面交织着教师的主观意愿和学生的主观想法。只有这两种主观活动一致,乃至有无限生成的空间,教学行为才会真正有效。其中,学生的主观活动是处于第一位的,因为这是所有教学活动得以开展和有效乃至高效的先决性条件。例如,阅读《我心归去》,就要读出其中内蕴的思想、抒情层次,理顺作者客居巴黎和心归故里之间的关系,继而体会作者对故乡这个概念的个性化界定和思考。这些都应该是学生在初步乃至更深层级文本阅读时应该着力解决的问题。在此过程中,有一点很重要,即突出自我领悟。事实上,不少教师严重忽略了这个现实。在教学实践中代之以学生的粗浅阅读,然后是学生的讨论、教师的明确。说白了,这样的活动更多是为给人看热闹的,学生自身思维的“热闹”则少有。为此,教学效益自然是可以想见的。
再谈“充分”。不容否认,正如吃饭一样,芸芸众生的吃相不一,学生对文本的“咀嚼”也是形态不一。从实际调研情况来看,相当一部分学生属于浅尝辄止、浮光掠影类型的。例如,对于《我心归去》的理解,只是满足于文本是表达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其实,这个理解是共性层面的,因为隶属这类主题的散文还有很多,如这个单元还有老舍的《想北平》。如果仅限于思乡主题,学生的理解必然是宽泛、肤浅的,不能发现这篇课文与众不同之处。为此,由面到点式的充分阅读就非常必要。
二、导悟为继,教师应适时点拨
不可否认,学生的知能基础有一定的限制,还没有达到教师所希望达成的程度。为此,教师的作用就要得以体现。不过,在此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参与需要控制好一个“度”。
首先,要注意“因疑而导”。即如一名驾校学员,在练车过程中,对于某个操作产生了疑问,这个时候,教练要做的是准确答疑。与此相同的是,在文本阅读过程中,学生也会产生种种疑问,教师必须作出及时而恰当的回应。例如,在《我心归去》的第六段中,作者连用了几个“没有……”句式,表明故乡的萧条、贫瘠等。对此,学生的疑问就来了,既然故乡是这样没办法与巴黎等地相比的,为何作者还在思念家乡呢?对此,教师要作出回应,帮助学生理解欲扬先抑的手法,并组织学生回忆以往作文,将这种手法嫁接进去,在运用中加深对它的理解。
其次,要注意“导而不宣”。学生有疑问了,教师就直接揭示答案,这是为数不少的教师的教学回应。殊不知,这种做法不够妥当,因为教师的回应更多是站在自身角度,少有虑及学生基础。为此,直接的结果宣示一般收效甚微。此时,古人的“引而不发”就派上了用场。学生有疑问,教师只是去导引,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行领悟文本的奥妙。例如,对韩少功的所言“故乡的美中含悲”的理解,学生往往有困难。这时,教师千万不可直接揭示答案。明智的教师必然是智慧的导师,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文本解读文本,从此句前文的“你的血、泪,还有汗水”和最后一段“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中,领会其内涵。一句话总结:只帮助学生解决一个问题的教师只能称作合格的教师,而引导学生培养起解决一类问题能力的教师才是优秀的教师。
三、共悟为妙,师生进行多级对话
教学活动需要学生的主体参与,这是大家的共识。学生需要在坚决依靠自我的基础上,伸出智慧的触角,聆听外界的声音,汲取外界的营养。现实一点讲,教学活动中,师生的多级对话是必须的环节和内容。
首先是学生自我对话。其实,面对文本,学生自身就有一个问与答的思维活动过程。但是从操作层面来讲,不少师生还是忽略了这个环节。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时间,让学生由文本开展自我对话。例如,学生拿到《我心归去》这个课题,就应该有一个系列化的自我对话。先是产生一系列的疑问:我心归去哪儿?为什么要归去?归去的目的何在?然后,学生依靠自我的力量从文本中寻找根据和答案。
其次是学生之间对话。合作是时代的主旋律,作为未来祖国公民,中学生必须培养起基本的合作能力。就课堂学习而言,仅仅依靠“单兵作战”确实不是明智之举。这个时候,将眼光从自我空间里解放出来,转向同学,从他们身上获取启示就是一个比较睿智的做法。例如,对于文中第五段作者隔着万里守候亲人睡到天明的描写,一般同学就是从中读出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但是,在同学交流时,就有同学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表述作者身居海外却心系家园的深沉而复杂的情感。很明显,这位同学从表达技巧层面解读出了作者对亲人思念的深层含义,这就比前面一类同学的理解高出一个层级。也正是在更高层级的理解启示下,学生的阅读能力无形中得到促动。
再次是师生之间对话。如果说学生之间的对话是层级接近的话,那么师生之间的对话则具有感召作用。因为从本质上看,教师的感与知自然比学生高出一些层级,而且聪颖的教师更懂得怎样将自己的学识转化成学生易于接受的元素。仍然以《我心归去》为例,高明的教师自然会将这篇课文与本单元的《想北平》进行比较,更高明的教师还会将这篇文章与古代诗歌中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思乡主题进行比较阅读,阐发出居家与离家之间的情感张力,让学生从更为阔大的背景中获得情感升华、美学体验和思维进化。
散文教学是一项综合性活动,牵涉的元素很多,可以切入的角度也比较多。但万变不离其宗,围绕学生的自主阅读、教师适时而适当的导读以及学生自我、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多层级对话是根本。当然,从此衍生出的多样化的教法也是可取的。
参考文献:
[1] 胡可军.散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悟作品情感的途径与策略[J].江苏教育研究,2015,(17).
[2] 林碧莲.从言语教学角度看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J].文学教育(上) ,2015,(12).
我心归去范文4
自从来到这座陌生又熟悉的城市,就很少见到万里无云的碧空。谁叫这座城市的空气受污染比较严重呢?然而它却以经济发达吸引了五湖四海的淘金者,流动人口增长的指数可谓是蒸蒸日上。我就好像百万个来凑淘金热闹中的一员,在激烈的竞争中渐渐地失去自我。
繁华的城市人多为患,不管是白天或者是黑夜,总是喧哗不止。然而,尽管整座城市的每个角落似乎都热闹哄哄,自己却犹如一直都置身荒山野岭中,饱受寒风刺骨。站在城市边缘,我习惯抬头仰望空中一直都灰灰的云,内心热切渴望那一块浮云能够变成孙悟空的跟斗云,可以带领自己到热闹的城市畅游一番。望着望着,眼里有一种晶莹的液体在打转,有的人称为分泌物,还有的人清楚地知道那是泪……
每当触碰到一家大大小小出来玩的场景,心里有种说不出的失落。或者不是嫉妒,也许就是羡慕。他们无声地读出我眼里的期待和落寞,用冷冷的眼光同情我这可怜之人。他们虽不把我心里的忧伤说出来,可我心里一直都存有悲伤。生活之水是苦是甜,喝过的人才懂。心里难过不是旁人用一两句安慰的话就可以化解。别人不说出来的痛楚,不代表我心里没有。受尽屈辱的日子里,我常常会梦见从前的快乐。也经常会被天边灰色的云吓到,我很担心天就此倒塌下来,那样的话,我再也见不到我想见的人了。
独自一人的千言万语,如何诉尽愁苦呢?当心里万千愁绪无法理清的时候,我总忍不住忆念家乡万里无垠的蓝空。
曾几何时,梦里回乡,回到那条小溪前。白天,天空蓝蓝地铺在水上。微风到过的地方,波光粼粼,美不胜收。清凉淡爽的溪泉,随着山的夹缝流淌,流到心里荡涤尘世的灰尘。夜晚,幽雅娴静地沐浴在浪漫且柔和的月光下。浴出时,取一段银白干净的月光披在身上,坐在庭院里。闭上眼睛,呼吸里都是微风送来的淡淡花香。耳边扬满蟋蟀声附和着荷塘的蛙叫声,像是倾情的情歌对唱。睁开眼睛,偶然还能从皎洁的月亮边碰见散缀夜空的流星。想起流星,我已忘记这座城市厚厚的云层,遮住了多少颗流星。
我心归去范文5
——写在前面的话
习惯了一个人在午后坐在自家花园的树荫下,用紫砂壶沏一壶浓茶,来细细品尝。闻着淡而浓的香,是一种心静的心境。品尝着那初入口中的苦涩,品尝着后来划过喉咙的甘甜。
心境如这周围,有梧桐,有凉风,有潺潺流水,还有淡而浓的茶香。
而我,是梧桐的情思,期待着梧桐花开;是潺潺流水中零星水滴,期待着空舟漂流……看,是那凉风,拂过那美丽的梧桐花;看,是那凉风,拂过那随意漂流的空舟;闻,是那凉风,带来了,带来了那一抹茶香。
我缓缓地慢慢地轻轻地合上了眼眸,那空舟停止了漂流,那梧桐花停止了开放,那心也静了!空气中是一抹茶香。
刹那,那一丝丝甜蜜幸福的瞬间被定格了。我任由忧愁愁苦如雨而下,任由世间繁华随意流尽、看破。茶已饮尽,杯已见底,一切归去。我心依然宁静淡远祥和,一切仿佛已湮灭在浪尖峰谷。
空气中浸着幸福,浸着浪漫,浸着那浓茶过后的杯底余香……
心除了静,还是静。但却又不是平凡普通的静,是迷茫的静,是迷惘的静。
梧桐花骨朵儿掉落在了水面,打着旋儿,随意荡漾。蒙蒙细雨落下了。迷惘的愁绪、思绪,如春雨,如细雨,纷纷扰扰。
浓茶的余香,已经尽散,已经归去。
依旧是那梧桐花,那空舟,迷惘,寂寥,随意放逐在心海,慢慢沉去。
悟透了风,悟透了雨,悟透了彩虹,却悟不透那心。时间已经塌陷,迷失了自己,无从寻找。
雨,蒙蒙的,雾,??的。
寻不回,那一抹心,那一抹静,那一抹伤,
我心归去范文6
曲终尽,人终去,花前月下的永不分离,苍白无力;缘散尽,人无迹,穿越轮回的万千寻觅,杳无音信。
我纵要依依带泪归去也愿意,珍惜岁月里,寻觅我心中的诗。
茫茫的人海中,我要找到你确实不容易,经历时间的风吹雨打与磨练,慢慢的慢慢的找到你了;而你却不知道我为了找到你,我过的的是什么样的生活,酸甜苦辣的难受着,心中还是坚定不移的一定要把你找到,随着时间的推移,从相知相见相何日,到此时此刻难为情的时刻。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