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减灾小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防灾减灾小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防灾减灾小知识

防灾减灾小知识范文1

2010年卫生部开展了以“落实基础护理,提供满意服务”为主题的“优质护理示范工程”活动。积极响应卫生部号召,我院在院领导和护理部的支持、指导下,以骨科病房为“优质护理示范科室”,优化护理服务流程;转变护理人员服务理念;加强基础护理,提高专科护理,提升患者满意度;探索管理新模式,提高管理效能。经过大家共同努力,工作得到了患者的认可,效果如下。

优化护理服务流程

设立方便快捷的入院流程:目的是给患者在第一时间感受到护士的贴心服务,让患者及家属有安全感,从而能很好的配合我们的治疗和护理。

细化责任分组:小组包干实行固定小组的责任制护理模式,使护士和患者均相对固定,便于护士在一段时间内固定管理同一组患者。

修定了岗位职责:确保落实到位调整责任组长的岗位职责,实行8小时上班24小时负责制。

改变了传统的护理排班模式:满足患者在最需要生活护理的高峰时段(晨晚间)增设了护理班,充分利用人力资源。

简化病历书写:取消了一般护理记录,实行表格式记录,重视护理文书的内涵质量,既节省了护士的书写时间,又不遗漏重要内容,“达到了把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还给患者的目的”。

围绕“优”字下功夫,拓展护理服务项目:在强化沟通技巧,规范服务礼仪的基础上,开展人性化、亲情化护理服务,在病区悬挂各项基础护理服务项目收费标准及出入院患者护理服务流程、分级护理制度及温馨提示牌,如:“小心地滑,严防跌倒,您洗手了吗,你戒烟了吗”等。

在专科特色服务方面:建立了科室文化宣传栏,专门制作了专科疾病知识展板、专科检查和治疗注意事项、专科疾病健康教育宣传单等,为患者尽快康复提供了健康知识和行为指导。

转变护理人员服务理念,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优质护理服务首先要加强基础护理,然而有不少护士觉得干的是洗脸洗脚的活,会不会使护士原本就不高的社会地位更低呢。我院及时进行了动员教育,组织学习优质护理文件,编排护理情景剧表演,使护理人员对新修订的各项制度、岗位职责、工作标准做到心中有数,按规范要求各岗位工作的执行流程,注重环节质量,以保证患者得到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召开护患座谈会,征求意见和建议,对患者提出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加强对输液患者的液体巡视,观察用药后的不良反应,以及向患者介绍输液的用药目的等,打破常规思维,变患者要我服务为我要为患者服务,让患者在医院里始终感到特别安全、舒适、满意、放心,使护士主动参与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中来。

加强基础护理,提高专科护理,提升患者满意度

骨科的基础护理工作量大,有效调整基础护理工作的时间和护理人员的休息时间,把基础护理内容细化,要求每天保证床单位清洁、平整无污渍,患者面部、头发、口腔、会阴、足部清洁干净。洗脚可以有效地促进血液循环,像脊髓损伤的患者,由于神经营养障碍,足部非常干燥,有的出现皲裂,护士不厌其烦地打热水洗脚。对于骨科大手术后患者,每周为患者床上洗头1次,增进了患者的舒适感,主动倒水并督促其饮水,来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对于新入院的患者,当班护士要完成卫生清洁工作,如皮肤清洁、剪指甲等。每天下午责任护士到床前进行详细全面的健康教育,解决患者提出的疑问,观察患者的心理变化,及时发现影响疾病恢复的不良情绪,做出正确的指导。骨科多数是卧床患者,翻身很重要,护理人员认真评估患者,根据病情确定翻身的频率和幅度,给予患者舒适的姿势,保证需要协助翻身的每一位患者全程护理人员翻身。骨科术后患者大多需要进行康复功能锻炼,护理人员扎实学习康复锻炼方法,不断总结经验,逐渐形成每种疾病的康复锻炼体系,责任护士组每天根据患者病情制定每位患者的功能锻炼计划,每次给患者演示,直到患者熟练掌握,被动与主动功能锻炼,深得患者信赖,并配合其他护理用具,使患者早期达到功能康复,提升了护士的专业技术价值。针对不同的患者制定了出院后的康复功能锻炼计划,将患者康复指导由医院延伸到家庭,并接受患者康复方面问题的咨询与技术指导。经过2年的临床实践,危重患者、一级护理患者的基础护理质量、健康教育覆盖率和知晓率等月月达优;提高了患者满意度,提升了护士的整体素质,护理组荣获市级优质护理服务先进集体一等奖。

防灾减灾小知识范文2

关键词:果树栽培 交互教学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6.043

1 前言

《果树栽培》是中职园艺专业中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其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由于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实践条件的欠缺,《果树栽培》教学在不少中职校还仅仅停留在课堂知识的单方面灌输的阶段,学生实践动手操作的机会少,课时不足,只能机械接受知识,不能将果树栽培的实践技术应用到实际中去。

2 《果树栽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外部客观问题

2.1.1 教学设施无法满足教学与实习的要求

《果树栽培》不仅是一门理论知识课,更是一门实践课。教学实习基地是学生实践的主要场所。但是,近年来,随着农职业中学的规范缩小和向城镇合并,农业实习基地被一挤再挤,校内实训基地几乎不复存在,只能搞一些基础实验项目。要实习最多联系一些校外挂牌基地去参观实习一下而已。

2.1.2 管理观念落后,缺乏足够的师资

学生数量增长,但是有教学能力的教师没能够随之增加。特别是专门负责实践教学的教师数量,更是少之又少。另外,管理制度不健全,在果树成长周期的过程中难以有效的将责任落实到人,所以实践教学难以取得教学成果。实践教学是《果树栽培》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的模块,但是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十分缺乏。大部分有能力、有素质的教师不愿意从事实践教学。实践过程工作量巨大,但是工作量的教学计算却不尽科学,这也影响了实践教学教师的积极性。

2.2 内部主观问题

2.2.1 教学方式单一,缺乏师生的互动

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教学方式单一,实践环节难以达到应有的指标。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根据自己的知识掌握和实践过程中经验积累单向的向学生灌输知识。而不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以知识为桥梁实践为媒介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过程。

2.2.2 实践环节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说到底,知识积累的目的在于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去。教学计划将大部分的时间划分到课堂上教师的知识讲解和学生的知识学习上去,实践环节安排的课时少,实践课程的深度不足。实践环节中过多的重复环节,比如参观环节。大部分的参观环节知识停留在形式表面上,很难取得教学成果。在这种氛围下,学生也只是以走过场的形式应付“实践”。

3 对于《果树栽培》交互教学方式的几点建议

《果树栽培》的交互教学方式是一个先由教师向学生,然后由学生反馈于教师的双向过程。在交互式教学的过程中,主体已经由教师转向学生,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课本和教师教授的知识,而是主动积极的汲取探索知识。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相互交流,共同进步的局面。对于《果树栽培》的交互教学方式的实施,本文列出了一下几条意见。

3.1 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的改革必定会涉及到教育方法的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单一陈旧,教学观念落后,早已不能满足社会的要求,所以转变教学观念已经成为了当务之急。果树产业是一项多学科综合性的课程,它包括气象学、栽培学、育种学、经济学等多学科。所以这不仅需要教师有渊博的知识积累,还要求教师有丰富的实践经历和实践经验,所以要想实施交互教学就应该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教学的最终目的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让学生积累知识,另一方面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因而教师要调用一切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2 找准教学目标,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

《果树栽培》的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掌握果树栽培的基本知识,提高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出适合当前农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所以一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都应围绕这个目标进行。原有的教学内容,重视理论,轻视实践。再加上教材的老旧,相应的统计数据参数已经落后于当前技术。为了提供一套准确可靠的教材,应该不断更新教材内容,让教材和实际生产技术同步。

创新教学手段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比如改变教学模式,收集大量的果树生产一线数据,用现实的素材或者图片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另外,可以实行讨论式教学,讨论不仅在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在学生与老师之间展开。第三点,开设专家讲座,邀请专家进行专业讲座,让学生掌握当前果树栽培的最新技术和动态,扩展眼界,提高学习兴趣。

3.3 研究教材,强化实践,注重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研究教材并不是让我们局限于教材,而是扩展、发散思维。由简单单一的教学模式转化为成多变丰富的教学模式,形成系统一体化的教学方式。《果树栽培》这门课程是一门实际实践的课程,无论多么先进的教学理念,都必须有必要的课外实践的过程。掌握知识只是教学的初步阶段,把知识应用到实际过程中才是最终的目标。为了提供更好的实验实践场所,各学校应该利用一切手段加强教学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实验室,然后走出实验室,走进实践,走进实际,走进应用。

4 结语

总之,果树栽培交互教学方式的实践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不仅要从教师入手,也要将学生调动起来;不仅要从课堂入手,而且要加强实际实践。优化管理,改进教学观念,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要明确,要具体化。实验教学规范化,指导过程要根据学生的独特性做到“因材施教”。培养出真正适合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周瑞金,扈惠灵,张传来等.试论果树栽培学的教学改革与实[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4).

防灾减灾小知识范文3

【关键词】防震减灾 科普 学校

1 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的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公众对防震减灾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四川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发生后公众对防震减灾知识的需求越来越高,面对新的形势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就显得尤为突出。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家庭的希望,他们理解和接受新知识能力较强,社会影响面较广,加强这一群体的宣传教育是全社会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的主要方面。

山东省经济发达、人口众多,同时也存在着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是华北地区重要的地震活动区之一,一旦发生破坏性地震将造成较为严重的损失。1995年9月20日山东苍山5.2级地震,共造成320多名中小学生跳楼受伤或争抢外逃而被挤倒踩踏压伤,这一惨痛教训时刻提醒我们必须加强中小学生防震减灾知识的普及,牢固树立“减灾也是发展”的理念。

学校师生防震减灾知识掌握的多少,不仅影响着学校本身防震减灾工作的成效,而且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对防震减灾工作的认识和防震减灾的实效。“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个社会”,学校师生的防震减灾知识、避险技能,可以在地震应急工作中得到切实的体现。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发生时,四川省安县桑枣中学由于平时的多次演习,地震发生后,全校2200多名学生及上百名老师,从不同的教学楼和不同的教室中,全部冲到操场,以班级为组织站好,用时1分36秒安全撤离无一伤亡,创造了生命的奇迹。2012年5月28日河北省唐山市发生4.8级地震,唐山市英才学校的师生们沉着应对,按照平时的地震应急演练仅用两分钟就撤离到安全地带,没有发生踩踏事件。突遇强烈地震时,求生是大多数人的本能反应,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发生地震是什么情景从未经历过,就更不用说中小学生了,就会盲目的逃生,发生一些本不应该发生的惨剧,因此,加强学校防震减灾工作,必须从提高广大中小学师生的防震减灾意识入手,全面推进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工作。

2 滨州市中小学防震减灾知识开展情况

地震是较为敏感的公共安全问题,防震减灾宣传的基本原则是“主动、慎重、科学、有效”。因此,滨州市中小学在宣传活动中,紧密结合安全教育宣传活动,将防震减灾知识科普纳入学校安全知识范畴。

2.1制度建设

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的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校园安全管理制度》、《学校安全教育制度》、《学校安全检查制度》、《学校安全责任追究制度》等一系列关于学校安全的规章制度,为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提供了制度保障。

2.2领导重视

学校领导历来注重安全教育,在每学期计划上将安全教育工作列入工作计划,并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安全教育领导机构,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主题教育活动方案,明确安全教育目标,做到活动有计划、有记录、有落实、有归档。

学校积极开展“防灾减灾活动周”活动,召开专题会议进行部署,制定活动周实施方案。要求全校教职工认真组织,统筹安排,切实做好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工作,开展好活动周的系列活动,使全体师生都能受到教育。

2.3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

(1)充分利用黑板报、手抄报、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对学生及家长进行防震减灾知识宣传和教育。并要求教职工将所了解的防震减灾知识带回家,讲给家人、朋友、邻居听,增强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

(2)利用校园广播,定期广播有关于防震减灾方面的内容。

(3)在学校宣传栏内张贴《地震科普知识》、《地震来了怎么办》等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挂图,让学生们学会在发生地震如何应对,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4)定期组织有关人员对学校重点部位及周边安全情况进行巡检,彻底消除安全隐患,预防地震次生灾害的发生。

(5)充分利用碣石山地震与火山博物馆这一国家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平台,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参观,学习防震减灾知识,博物馆工作人员结合日本大地震有关情况向师生们介绍地震成因、地震基本知识以及发生地震如何自救互救等基本常识;在科普宣教展厅,参观地震仪器陈列,同学们认真地观看记录台站三十多年来使用过的各种观测设备、科普知识挂图、防震减灾法律法规、火山岩石标本等;在4D动感影院,师生们饶有兴趣地观看模拟地震发生情景的动感电影;在多功能报告厅,观看滨州市中小学生地震科普知识竞赛录像。组织学生们写观后感、演讲比赛。

(6)组织“四个一”活动:广大师生每人阅读一本防震减灾的书籍;观看一部涉及灾害的影视作品;分享一次避险经历;开展一次家庭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提高了广大师生的防灾减灾的意识和防范能力。

(7)成立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兴趣小组:部分学校成立了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兴趣小组,时常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的科普活动,活动主题以防震减灾为主要内容,主要有地震知识、防震知识、地震时紧急避险方法的学习与演练等。

2.4开展地震应急疏散演练

各中小学依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操作可行的《学校地震应急预案》,每学期进行一到两次的地震疏散演练,提高学生们地震发生时的自救互救、避险能力。

这些活动的举办,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学习这类科普知识的兴趣,使“防震减灾”科普教育与同学们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相结合,增强广大学生的防震减灾意识,普及防震减灾知识和技能,使学生了解地震发生时的应急避震知识,掌握应对地震发生时采取的防护措施和方法,达到“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会”的目的,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地震带来的损害。

3 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存在的主要问题

3.1制度建设尚不健全

自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以来,国家以及我省不断完善防震减灾法律法规体系,地震监测预报、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地震应急等工作得到了逐步加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重视,但由于《防震减灾法》、《山东省防震减灾条例》以及《山东省防震减灾知识普及办法》等对学校在防震减灾工作中职责、任务的规定很少,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工作缺乏制度建设。

3.2目标、内容不够明确

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之前,地震主管部门没有制定防震减灾的宣传规划,对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工作缺乏统筹的安排部署,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工作的目标、思路以及内容、形式、载体等都不十分明确,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存在宣传内容单一、宣传形式单调,宣传载体单纯等问题。

3.3保障机制不够完善

做好防震减灾进学校工作,离不开优秀的防震减灾作品、高素质的宣传教育队伍和充足的宣传教育经费保障。就目前情况来看,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宣传教育产品开发相对滞后、宣传教育队伍匮乏、宣传教育经费不足。

4 推进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4.1切实加强对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工作的认识

要把做好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提高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度与参与度,按照“十二五”防震减灾规划相关要求,研究制定具体工作目标、措施,切实加强防震减灾进学校工作的组织领导。

4.2强化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立法

在我国现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加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立法工作,逐步完善防震减灾法律法规体系建设。通过立法明确学校在防震减灾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权利与义务,建立健全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的规章制度,确保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工作有效进行。

4.3构建保障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工作的长效机制

明确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的目标、内容、形式和载体以及保障措施,创新工作思路,充分发挥教育网站、学校广播、报纸、宣传栏在防震减灾宣传中的阵地作用,提高防震减灾宣传在学校的覆盖面,全面推进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工作。一是安排必要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时间,并适时开展地震自救、自救和逃生的应急演练。二是创作更多形式的防震减灾宣传作品,不断加大宣传力度,丰富宣传载体,创新宣传形式。三是加大教师与学校防震减灾辅导员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防震减灾意识。四是加强对防震减灾教育的评价与督导,重点评价学生防灾意识的建立、地震逃生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安全习惯的养成状况,并把考核评价纳入学校考核的范围之内。

4.4加大地震科普示范学校建设

地震科普示范学校是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2003年,我省首次提出并开始建设地震科普示范学校。目前,滨州市共有省级地震科普示范学校35所,市级地震科普示范学校14所,县级地震科普示范学校20所。

地震科普示范学校的创建,有利于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工作的开展。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家庭的希望,因此加强对青少年地震科普知识的宣传是防震减灾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之一。本着“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个社会”的原则,地震科普示范学校的建设与管理成为我们对青少年进行防震减灾知识宣传的重要载体。深入开展地震科普示范学校创建工作,从组织领导、预案编制、宣传教育、地震疏散演练等方面对学校防震减灾工作进行规范,全面提高学校防震减灾能力。

防灾减灾小知识范文4

关键词:防艾社团;在校大学生;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51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027-02

序言:目前艾滋病的流行特点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已经成为主要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也由高危人群转向了普通人群。在校青年学生是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的重点对象。传统的宣传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目前艾滋病性病健康教育的需要。打破传统,通过“防艾社团,”探索一项更加适合边疆在校大学生的健康教育新模式,才能更好的遏制艾滋病性病的传播与流行,增进健康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1 背景分析

至1987我省在静脉注射吸毒人员中,发现大批MDS感染者以来,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我市历来是我省艾滋病的高发区。近年来由于有国际、国内及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关怀和支持,加大力度进行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行为改变干预措施,使艾滋病性病的流行速度得到了有效遏制,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流动人口的增加等,使得目前艾滋病性病的流行趋势、特点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已经取代静脉注射吸毒成为了主要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也由高危人群转向了普通人群。而在校学生则是普通人群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群体。作为滇西片唯一的医学院校,应结合我市、我校实际发挥自身的优势,经过专业教师的培训、强化,培植一个“防艾社团”,并打破传统,在专业教师的管理、监督下主要通过“防艾社团”,对我区和我校实习医院地区的在校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可持续的艾滋病和性知识的健康教育,形成一个由我校为中心向周围学校辐射的“由点到面”的宣传教育格局并不断探索新的健康教育模式。

2 在校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1在校大学生的生理特点

目前,中国大学生一般为18~25岁,已步入青年中期阶段,这一阶段是人生的黄金阶段,是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的特殊阶段,是个体发育、发展的最宝贵、最富有特色的阶段。生理急剧发展是这一时期的最重要特征。大学生作为一个趋于成熟的独立个体,在性生理发育趋于成熟,而性心理发展却趋于激烈的时期,所面临的性问题最主要的还是性心理面临的性问题,当代大学生在性心理发展方面出现了新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生理发育提前,性心理发展前倾,性观念开放和公开化。应该说在校大学生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上都是出于“性活跃”的一个特殊群体,因而也成为了艾滋病传播的“高危人群”。

2.2艾滋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目前。大学生发生婚前的比例在8%左右,而且大学生对于性的态度逐渐变得宽容,一半以上的大学生不介意自己的结婚对象是否有过婚前的,在这种形势下性教育,尤其是艾滋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的导向性非常重要。性健康教育主要通过基本性知识的讲授,一方面帮助大学生消除对性的神秘感、恐惧感,解除性无知带来的心理压力和困惑,更重要的是对预防性病、艾滋病,减少未婚怀孕等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性健康教育不仅不会促使提前发生,或增加已有的次数,相反有证据表明,性知识较多的青少年倾向于推迟性活动,并更加有效地采取防护措施。艾滋病防治知识等的性健康教育虽然并不能有效遏制大学生恋爱中的,却可以减少因不当而感染、传播艾滋病的危险,避免给大学生造成的身心伤害。

3 “防艾社团”培植的方法、作用和意义

3.1“防艾社团”

社团是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人相聚而成的互益组织。我校作为滇西片唯一的医学院校,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从在校学生或者红丝带志愿者中选拔出优秀的学生,经过专业教师的培训、强化,培植一个特色鲜明、功能突出,以宣传教育预防艾滋病性健康知识为主要目的的“防艾医学社团”。

3.2培植的方法

3.2.1从在校学生中选拔优秀学生,自愿组成“防艾医学社团”并对社团成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强化。

3.2.2在专业人员的组织、协调、管理、监督和参与下,由“防艾社团”的同学,定期对我区各所中学的学生,“面对面”的进行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并培植各中学的“防艾社团”。

3.2.3安排即将实习的“防艾社团”的同学,对实习当地的1-2所学校的学生进行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和流行情况调查并及时反馈给学校。

3.2.4在实施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抛开传统观念的束缚,生动、科学、严肃的进行性健康知识教育。让学生敢正视性,正确对待性和性知识,懂得是目前艾滋病传播的主要途径。同时强调正确使用合格的安全套是避免因性途径感染MDS的最有效手段。

2.5在实施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所有的实施者都要确保以“平等、宽容、关爱和坦诚”的心态进行;正确面对AIDS患者/HIV感染者,强调不能对他们产生恐惧、躲避和歧视的心态;要求给予他们关怀并积极鼓励进行药物治疗。

4 作用和意义

打破传统,在专业教师的管理、监督下主要通过“防艾社团”,对我区和我校实习基地的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可持续的,艾滋病和性知识的健康教育。形成一个由我校为中心向周围学校辐射的“由点到面”的宣传教育格局并不断探索新的健康教育模式。

4.1通过干预后,学生对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知晓的正确率可以达到98%。

4.2通过干预后,学生对和性知识有了一个正确的客观的认识,包括对安全套的正确认识和使用。

4.3通过干预后,学生能更加正确认识和对待AIDS患者/HIV感染者并给予他们关怀,鼓励进行积极的治疗。

防灾减灾小知识范文5

然不能忽略的是,建筑工程技术是一个技能性、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学生必须要掌握“一技之长”方能踏上职场,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对此,如何将“白纸般”的高职生培养成为专业性的建筑工程人才,成为了高职院校亟需解决的难题。毋庸置疑,提升建工专业高职生的技能水平,势必离不开强大实训室的支撑,只有通过实训室的“仿真式”模式,才能提升高职生的专业经验和素养,才能为其今后的职业生涯“保驾护航”。然如何建设一个规范化、科学化、实效性凸显的建工实训室,无疑是高职院校建工专业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难题。本文正是基于此,探讨当前高职院校建工实训室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并根据自身经验和研究,提出解决的方案,为高职院校建工实训室建设的完善提供借鉴。

一、高职院校建工实训室建设存在的不足

(一)生源不足,导致实训室人均投入过大。高职类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由于学历层次上的差别,导致产生了生源不足的天然缺陷,这是由当前中国的教育体制造成的。一般而言,非专业性建工类高职院校仅能招收两个班级左右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约80人左右,由于招收的学生较少,导致实训室建设时面临资金的难题,即使获得资金支持,实训室的受益面也是较为窄的,存在着人均投入过大的不足。

(二)实训室建设场地不足。当前高职院校普遍采取“工学结合”模式开展教学实践,建设专业化的建工实训室已然是形势所需、发展所求,然专业化建工实训室的建设不仅需要大量资金、场地面积也是极为庞大的。需要涵盖认知实训模块、单项工程实操实训功能模块、产品质量验收实训模块以及专业综合实训模块等方面,以实现多功能实训室的建设,但要涵盖这些模式,至少需要数千平方米的建设面积,但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受国家层面上面帮扶少,以及各院系专业间的竞争,要建设一个标准化多功能实训室显然困难重重。

(三)实训室建设水准与教学实践“脱钩”。近年来,建筑工程技术随着房地产的兴盛发展极为迅速,新技术的应用和更新周期变短,高职院校要培养高质量、高技能建筑工程人才,必须呼应这些变化。然由于实训室建设受资金所困,导致实训室设备更新极为缓慢,难以凸显实训室在培养人才过程中的优势。如建筑工程测量中需要到的经纬仪,实际上已经被全站仪“淘汰”,但一些高职院校仍然使用经纬仪作为实训工具。

二、高职院校建工实训室建设的优化方案

针对高职院校建工实训室建设中存在着的人均投入过大、场地不足、实训设备与教学实践脱节等等不足,必须拿出一套科学合理的优化方案,已彰显实训室在人才培养过程的“正能量”。

(一)以“工学结合”为依托,推进建工实训室建设。“工学结合”是当前高职教育最为显著的原则和特征,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深入贯彻这一原则,才实现高职教育目标的根本所在。对此,在建工实训室建设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高职生未来的工作岗位、性质和状态,来仿真式模拟高职生的工作过程,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基于此,建工实训室建设势必要涵盖认知实训模块、单项工程实操实训功能模块、产品质量验收实训模块以及专业综合实训模块等等方面,让学生通过在实训室学习便能熟练建筑材料性能、建筑单项工程操作、建筑材料检测、建筑工程测量、建筑成本核算等等关乎建筑工程的内容,从而奠定其职业拓展的厚实根基。

(二)科学规划,建设多功能的建工实训室。构建多功能、多用途建工专业实训室是高职院校实训室建设的必由之路,单一功能实训室已然不能满足市场对人才技能发展的需求,且利用效率较低,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与科学发展之理念相悖,对此,必须走功能多样、用途广泛的建工实训室建设之路。然在多功能实训室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做好科学规划设计,必须要将认知实训模块、单项工程实操实训功能模块、产品质量验收实训模块以及专业综合实训模块等几大模块做好布局,涵盖其中,当然,为了节省资金和场地面积,可以考虑将模块中一些相似、相通的部分进行整合,如将项目经理部、工程技术部、成本核算部等进行合并,这样可以有效凸显科学规划的内涵。

(三)校企合作,共建校企合作实训室。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实训室建设中面临的资金难题、设备陈旧不足,可以采用校企合作的模式,扬长避短,利用企业的雄厚资金和设备更新快的优势,“以他人之长来补我之短”。校企合作的优势在于,可以让高职生更加贴近地了解到当前建筑工程业务中需要涉及到的设备、流程以及专业测量知识,将实训过程转化为社会生产过程,可以有效地摆脱以往教学实践中的纸上谈兵状态,为学生提供一个零距离接触建筑工程的机会,进而最大限度地提升高职生的工作经验和职业能力。

防灾减灾小知识范文6

一、消防应急照明灯具和疏散指示标志的设置范围。

《建规》第11.3.1条规定:除住宅外的民用建筑、厂房和丙类仓库的下列部位,应设置消防应急照明灯具:

1、封闭楼梯间、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消防电梯间的前室或合用前室;

2、消防控制室、消防水泵房、自备发电机房、配电室、防烟与排烟机房以及发生火灾时仍需正常工作的其它房间;

3、观众厅,建筑面积超过400m2的展览厅、营业厅、多功能厅、餐厅,建筑面积超过200m2的演播室;

4、建筑面积超过300m2的地下、半地下建筑或地下室、半地下室中的公共活动房间;

5、公共建筑中的疏散走道。

《建规》第11.3.4条规定:公共建筑、高层厂房(仓库)及甲乙丙类厂房应沿疏散走道和安全出口、人员密集场所疏散门的正上方设置灯光疏散指示标志。

《建规》第11.3.5条规定:下列建筑或场所应在其内疏散走道和主要疏散路线的地面上增设能保持视觉连续的灯光疏散指示标志或蓄光疏散指示标志:

1、总建筑面积超过8000m2的展览建筑;

2、总建筑面积超过5000m2的地上商店;

3、总建筑面积超过500m2的地下、半地下商店;

4、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

5、座位数超过1500个的电影院、剧院,座位数超过3000个的体育馆、会堂或礼堂。

二、消防应急照明灯具和疏散指示标志的供电方式.

《建规》第11.1.4条规定:消防用电设备应采用专用的供电回路,当生产、生活用电被切断时,应仍能保证消防用电。

目前,消防应急灯具一般采用二种供电方式:一是自带电源独立控制型。即正常电源接自普通220V照明供电回路中,平时对应急灯蓄电池充电,当正常电源切断时,备用电源(蓄电池)自动供电。此种灯具投资小、安装方便,另一种是集中电源集中控制型。即应急灯具内无独立电源,正常照明电源切断时,由集中供电系统供电。此种灯具便于集中管理、系统可靠性好。在选择应急照明灯具供电方式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一般来说,对于小型场所、二次装潢改造的工程可选用自带电源独立控制型。对于新建工程或设有消防控制室的工程,应尽量选用集中电源集中控制型。

在日常监督检查中发现,使用最普遍的是自带电源独立控制型消防应急灯具,这种形式的应急灯每个灯具内部都有变压、稳压、充电、逆变、蓄电池等大量的电子元器件,应急灯在使用、检修、故障时电池均需充放电,如将普通照明与消防应急灯具采用同一回路,使消防应急灯具经常处于充放电状态,对电池造成较大损耗,加速了应急灯蓄电池的报废,严重影响灯具的使用寿命。消防监督人员在对一些场所检查中,经常发现应急照明系统不能正常工作的“习惯性”消防违法行为,大多数是由于消防应急灯具未采用专用的供电回路所致。

因此,消防监督机构在对电气图审核时,对消防应急灯具是否采用专用供电回路需引起高度重视。

三、消防应急照明灯具和疏散指示标志的线路敷设及导线选型。

《建规》第11.1.6条规定:消防用电设备的配电线路应满足火灾时连续供电的需要,其敷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暗敷时应穿管并应敷设在非燃烧体结构内且保护层厚度不小于3厘米。明敷时(包括敷设在吊顶内),应穿金属管或闭封式金属线槽,并应采取防火保护措施;

2、当采用阻燃或耐火电缆时,敷设在电缆井、电缆沟内可不采取防火保护措施;

3、当采用矿物绝缘类不燃电缆时,可直接明敷;

4、宜与其他配电线路分开敷设;当敷设在同一井沟内时,宜分别布置在井沟的两侧。

消防应急照明灯具和疏散指示标志在建筑布置中量多面广,基本涉及建筑物的所有公共部位,若管线敷设不到位,火灾中极易造成电气线路断路、短路、漏电,不但使应急灯具发挥不了应有作用,反而会引发其它灾害事故。采用集中供电的应急灯具对线路的要求更高,因为此类应急灯具的供电是从配电盘干线接引,只要干线的某一处损坏或灯具短路,就会导致整根线路上的应急照明全部损坏。

在一些工程消防检查和验收中常常发现消防应急照明灯具和疏散指示标志的线路采用暗敷时,保护层厚度达不到要求,明敷时未采取任何防火措施,导线使用普通的护套线或铝蕊线,未进行穿管或封闭式金属线槽进行保护。有的即使采取了规定的防火保护措施,对引入灯具的软管、接线盒、接线头不能有效保护,甚至在外部,有的将消防应急灯具直接接到插座上、接在开关后的普通照明灯具线上。这些不规范的线路敷设和灯具安装方式在一些小型公共场所的装修改造工程中较为普遍,其造成的危害也是极其恶劣的。

因此,我们应严格遵守国家有关规范和规定要求,加强对消防应急照明灯具和疏散指示标志配电线路的防护和导线选型。严格选购、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产品和电线电缆,做好配电线路的防火保护。

四、消防应急照明灯具和疏散指示标志的功效和布置。

《建规》第11.3.2条规定:建筑内消防应急照明灯具的照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疏散走道的地面最低水平照度不应低于0.5Lx,

2、人员密集场所内的地面最低水平照度不应低于1Lx;

3、楼梯间的地面最低水平照度不应低于5Lx;

4、消防控制室、消防水泵房、自备发电机房、配电室、防烟与排烟机房以及发生火灾时仍需正常工作的其他房间的消防应急照明,仍应保证正常照明的照度。

《建规》第11.3.3条规定:消防应急照明灯具宜设置在墙面的上部、顶棚上或出口的顶部。

《建规》第11.3.4条规定:设置灯光疏散指示标志,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安全出口和疏散门的正上方应采用“安全出口”作为指示标志;

2、沿疏散走道设置的灯光疏散指示标志,应设置在疏散走道及其转角处距地面高度1米以下的墙面上,且灯光疏散指示标志间距不应大于20米,对于袋形走道,不应大于1O米,在走道转角区,不应大于1米。设置在地面上的应急标志灯,应保证视角连续,且间距不应大于5米。

五、消防应急照明灯具和疏散指示标志的产品质量

消防应急照明灯具和疏散指示标志产品主要存在以下几种问题:一是使用电池不符台标准要求。如:铅酸电池、三无电池或同发证检验电池不一致;二是电池容量低,应急时间不达标;三是过放和过充保护电路得不到应有的作用。主要是由于部分生产企业为了降低成本,私自修改定型产品的电路,简化或不设置过放和过充保护电路;四是应急状态表面亮度达不到标准要求,亮度不均,悬殊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