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母亲替儿子相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母亲替儿子相亲范文1
五年前,我刚搬进这个小区,某日看着阿吉与她妹妹阿祥居然可以当着小区里众多邻居在架空层里的公共娱乐场所吵得一塌糊涂,那种神情,仿佛彼此是天底下最仇恨的人。我看得那叫一个目瞪口呆。她们有着相似的长相,明亮的眼晴,薄唇。我心道,人说薄唇的人无情,果然。
姐妹俩早年丧母,相携相依长大,然后一起来深圳打拼,后来在一个小区的同一栋楼里买了面对面两套房子。原本是要相亲相爱地生活,但显然,事与愿违,曾经相亲相爱的两姐妹,不知什么时候变成了仇人。
她们当着很多人的面控制不住吵架的回数倒不多,但其它的细节很多。比如说,互不搭理,过年过节也不来往;平时遇见了,另一个会想法子绕路――如果一个在电梯里,另一个绝不会进去;如果姐姐跟某个人要好,妹妹绝不会与那人多讲几句话。
众所周知,她们到这个小区来后的第一次吵架的原因竟是为了几本童话书。
阿吉的女儿比阿祥的儿子大三岁,阿吉在女儿上小学后,清理了一些童话书送给自己的某位朋友。这个举动让阿祥十分生气,因为阿祥觉得,阿吉的女儿的童话书理所当然是要留给自己的儿子的。而阿吉当然也有理由,她第一是拉不下面子,当时是那位朋友恰好在她家玩,看见她女儿的旧童话书后一个劲地恳求,这种情形下,她不得不答应;第二是她觉得男孩子爱看的书与女孩子爱看的不一样,所以她捡了大半她认为是女孩爱看的童话书送给了那位朋友,一小部分她认为男生也会看的童话书其实留了下来。
但阿祥则执着地认为,此事可以看出姐姐没有将自己的儿子看成亲生儿子。而从以前到如今甚至以后,她都是将姐姐的女儿当成自己的亲生女儿的。
从这件事开始,姐妹俩便形同陌路。不管阿吉怎么亲近示好,阿祥都不理不睬,再不肯与阿吉往来。久之,阿吉也不得不接受了这个事实。
阿祥朝阿吉女儿甩了两巴掌
姐妹俩不相往来的情形,持续了不到三个月就戛然而止。阿祥有次早上在菜场与一老男人发生了争吵。恰好阿吉也在买菜,本来装不认识的两个人,迅速地变成生死姐妹,冲上去吵起了群架。当然,跟能言善辩的吉祥姐妹对阵,老男人一点也没有占到便宜。老男人恼羞成怒扬起手打下来时,阿吉眼明手快,替阿祥挨了那一下,然后,民警来了……
从派出所做完笔录出来,两个人迅速地和好。之前的事好似完全不曾发生。
如此反复地,姐妹俩偶尔相亲相爱,更多时候互相仇视。
后来发生了她们鳏居的父亲另娶的事情,那个女的居然还是阿吉介绍给父亲的。阿祥那个气呀,与阿吉大吵一场。父亲另娶了,姐妹俩成了仇人。这一次仇视得有点久,已经有一年多时间了。
当然,两个人的家人,往来依然密切。两个人的孩子感情好得如亲姐弟一般,阿吉阿祥待对方的孩子也心疼得很,连双方的老公因为面对面住着,也亲近得很。总之,除了原本打算要相亲相爱的两姐妹互不理睬外,两个家庭倒还真的算得上相亲相爱。
天天跟这样一对奇葩姐妹做邻居,以至于小区里前两年有些不愿生二胎的年轻夫妻在面对父母催生时,都不约而同说了一句共同的口头禅:“生二胎?不怕生出一对吉祥来?
长长的故事背景后,缓缓而来。某天,阿吉与她正值青春期因而格外叛逆冲动的女儿掐起了架,吵得很厉害,以至于动手互殴起来。阿吉的女儿已经远远高于母亲、壮于母亲,于是乎,阿吉被女儿重重地甩了两巴掌,脸皮立时青肿起来。她那个伤心呀,当时就嚎啕大哭。
这时候,对面的阿祥敲开门冲了进来,抡起手就朝阿吉的女儿重重地甩了两巴掌,然后将这个外甥女大骂一通,直训得她痛哭起来。
这不算啥,阿吉与阿祥依然没讲话。
关键时刻,还是自家姐妹好使
不多久,阿吉与老公黄昏外出散步时,一辆车飞驰过来,阿吉老公将阿吉一把推开,车撞上了他。阿吉大哭着,立刻拨通了阿祥的电话。而阿祥也飞奔而来,陪着阿吉一起跟着阿吉老公上了急救车后,她抱住失了魂的阿吉说:“不怕呀,姐,有我呢。 ”
之后,阿吉每天都只是呆呆地坐在医院里,看着昏迷不醒的老公。非常时期,阿祥不由分说地承担起了一切:阿吉和孩子的心理辅导师、营养师、保姆;与医院的沟通、与交警的沟通、与肇事司机的各种较量……
阿吉老公终于苏醒过来,阿吉阿祥两个抱在一起痛哭失声。阿吉老公出院后,阿祥对他真诚地致谢,谢谢他救了姐姐,还说他就是自己的恩人之类的。
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小区里都可见吉祥姐妹两家六口一起饭后散步、打球、共同教育孩子的场景。当然,每个周末早晨,那是吉祥姐妹俩的私密时光,她们清早下来一起跑步,之后一起买早餐,再双双把豆浆油条拎上楼去。
但是,不久前,我去天台上晒被子,又看见她们俩在天台上吵得一塌糊涂,然后互不理睬,一前一后气冲冲地下楼去了。
母亲替儿子相亲范文2
在元杂剧中家庭贤孝剧现存六种,分别是:《降桑椹》、《小张屠》、《赵礼让肥》、《陈母教子》、《剪发待宾》、《杀狗劝夫》。①
从剧中主要展现的伦常关系来看,六部剧主要围绕三种关系来展开:一是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顺和奉养,如《降桑椹》、《小张屠》;二是强调父母的贤达对于子女成才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如《陈母教子》、《剪发待宾》;三是强调兄弟之间的和睦团结,如《赵礼让肥》、《杀狗劝夫》。
在古代社会的传统中,重视伦理纲常、人伦关系是一项根本的内容,这对于处在家庭中各个成员来说,历来都有着严格而鲜明的道德原则和行为指导,如《周易•家人》云:“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孔子的中庸之道提出了理想化的伦常关系: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妻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其中孝与悌是最根本的原则规范:“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论语•学而》)。
据元代郭居敬的《二十四孝》记载,我国最早的孝子故事是从虞舜时代开始的,帝舜本人即是大孝子。而从西汉的《孝经》开始,到东汉刘向的《孝子传》,再到三国魏晋隋唐宋等各朝各代,最高统治者对于“孝悌”的倡导和重视,更是从未有过断绝。[1](P52)
在各朝代的正史中,有专门为孝子孝妇列表作传,如《元史•孝友传》就专记孝顺故事,其中详细记传的有113人,另有162位只记其名而行为事迹无传者,这其中以事亲行孝著名的有21人,以为父母守孝而得名的有108人。[2]
而《元史•列女传》中有名姓记录的女子166人,她们多为孝顺姑舅、为父母守丧、刮股为长辈疗伤、舍命救父母之人。[2]大量的历史记载和褒扬,使得孝悌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在无意识中将其视为行为的依据和准则。顺承这样的传统和观念,元剧作家自然不会放弃其在杂剧创作中易于观众接受的特点而继承并继续对这一传统观念的标榜与宣扬。
一
刘唐卿的《降桑椹》写:书生蔡顺,自幼习读诗书,学成满腹文章,为因父母在堂不曾进取功名,一日其母患病想吃桑椹,然隆冬时节无处觅得,蔡顺感念母恩,虔诚祈神以至磕头出血、滴泪成冰,“则愿母病安妥,父命延长,子寿愿夭”,天地为之感动而成其所愿,母病体得愈。
无名氏的《小张屠》讲:张屠母患病,无钱医治,张屠感念母恩,许愿东岳神庙,愿将亲生孩儿送入焦盆中做一柱香烧了,以求得母病痊愈,孝子一片诚心终于感动天地,显灵救愈张母,张之三岁孩儿亦被送回以彰孝子之德。
从这两个剧中,我们大致可以看出传统孝亲观念所包含的内容:一是“昏定晨省,问安视寝”;二是“父母在,不远游”,故蔡顺为父母年高连功名都放弃;三是父母有所求,子女必须给予满足不能违拗,所以即使蔡顺之母大雪天里要吃桑椹,做儿子的蔡顺也必须想方设法去求取;四是父母患病,子女要不惜以身相代,蔡顺愿减其寿而使母愈、张屠忍痛焚儿无不为此。
总之,“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才是“人子之大孝”,“这孝乃万善之本,百行之源”,“孝者,始于事亲,终于事君”。孝的力量有多大呢?孝,一能感化他人,如蔡顺的孝行感化了落草为寇的强盗,从而“将手下半垓喽啰都散”了;二是能上达圣听,使得家族沾光,自己得以封官,父母也会因教子有方而得到褒奖;三是可以感动天地,使天从人愿解除人间苦难。
《降桑椹》、《小张屠》都强调了儿子感动天地的行为是对于母亲而发的,可见,母亲的形象在某种意义上可以成为伦理道德的施行者、维护者、说教者、代言者,在她们身上,这种伦理道德的力量和作用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这也折射出作者在伦常关系上的某种倾向。在《元史》有关孝子的记载中,奉养母亲的例子非常多,即使是后母,子女对待她们的态度也是温恭有礼的。[2]
元杂剧作家是否因此而对于母亲这一形象给予了特别的注意,我们不得而知,但在家庭贤孝剧中无可置疑的一点是,家庭地位越高、越重要的女性,对于家庭所起的作用也越重要,甚至能起到决定性作用。
如《陈母教子》中的陈母,在其悉心的教诲下,一门三子都考上了状元。陈母是一位非常严厉、对子女要求非常高的母亲,她为训子攻书,特意盖了一座“状元堂”以供儿子苦读,含有对儿子考取状元的期待。其三子陈佐良赴考前,自命不凡,不将他人放在眼里,对于两个哥哥的考中也表现得极为不屑,结果第一次赴考只考中探花,陈母为此用大棒子教训了这个“说了大口”、“嘴碌都的恰便似跌了弹的斑鸠”的儿子,陈佐良受激重新发愤考中了状元。但又因其收受他人礼物而受罚,陈母为“辱子未曾为官,可早先受民财”的行为而痛心,斥责儿子贪图财利辱没了先祖,合该受罚。这位母亲可谓是“训子有纲纪之威权,居家有冰霜之直政”,这种从严教子的态度终于为家庭换了莫大的荣耀,一门三状元,事业仕途有所成,家庭蒙受皇恩加封,显耀一时。
《剪发待宾》中的陶母一贫如洗,为抚养儿子陶侃殚精竭虑、煞费苦心,她省吃俭用、辛苦劳作,把全部的希望都放在儿子的身上,为了让儿子能够结交上贤人范学士,陶母甚至剪了头发去卖以作陶侃款客之资。除了对儿子学业的关注,陶母还特别注重儿子的思想品德教育,得知儿子因无钱宴友而以“钱”、“信”二字到当铺典押,陶母立即痛责陶侃,勒令他立即赎回二字,并教育儿子“信”的重要性,陶侃受教终成大器,全家得到皇帝封赏,自己也娶得韩夫人之女为妻,功成名就。
以上两剧中的陈母陶母是以家庭中地位最高的长辈身份出现的,由于家庭的中心———丈夫(父亲)的离世,而使陈陶二家沦为寡妇之家。在这样的状况下,独力支撑起一个家庭的两位母亲毫不退缩地担负起了养子教子的重任。她们身上秉承了历代女性和母亲们的优秀品质,同时更是具备了深思熟虑、睿智、识大体、明事理等素质。从人的社会性角色来看,作为家长,她们对儿子高中状元、改换门庭寄予深切的厚望,这是出于对现实人生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实用性考虑,也是从家庭主管人这一身份出发而必须自觉承担的督促子女走上成才之路的长辈义务的履行;而作为一位具有崇高品质的母亲,她们更清楚地知道德才兼备的重要性。
元杂剧作家在这里很显然把家庭的团结和睦,甚至发奋上进归功于女性角色身上。北宋司马光总结了母亲对于儿子的成长、乃至家庭和顺所产生的影响:“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古人有言曰:‘慈母败子’。爱而不教,教沦于不肖,陷于大恶,入于刑辟,归于乱亡,非他人败之也,母败之也。”[3]在传统中国社会家庭中,绝大部分家庭是以男主外、女主内的模式建构起来的,相对于终日为家庭生计奔走忙碌的父亲,主内的母亲自然拥有更多与子女相处的机会,母亲的言传身教对于子女成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
“悌”,则是强调兄弟之间的友爱和睦,提倡兄弟之爱。由于古代宗法社会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而缔结家庭从而扩展到社会的构建,人们在心理上也自然习惯了血缘之亲亲于其他一切关系的思维定势。《礼记•中庸》云:“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孔颖达解释为:“仁谓仁爱,相亲偶也。言行仁之德在于亲偶,欲亲偶疏人,先亲己亲,然后比亲及疏,故云亲亲为大。”家族和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亲情关系,特别是亲情的厚薄,血缘的远近极受重视,如果一个人连最起码的亲情都不顾,又怎么能指望他热爱家庭、亲近其他人群,从而将这种感情扩展到国家社稷和社会呢?所以,对于生活在由这样的基础扩展而来的社会中的人们来说,家庭绝对是一扇能够清楚了解一个人品性的窗口。而对于血缘亲情的重视,也使得人们将它的重要性放大到了关系到社会、国家稳定团结的高度上。
由于男子在社会生活中压倒性的优势地位,所以整个社会就集中体现出一种以男子血亲关系为轴心和判断标准的男权中心主义意识形态,反映在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亲疏关系上,便是对所有男性主人的直系血亲重要性的强调。
所以在家庭内部成员中,除了具有生命赋予和接承关系的父子关系之外,共同继承了同一父亲血脉的同胞兄弟,就是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妻子便如衣服一般丢了还可换新的,一母同胞的兄弟却如手足一般,断了不可再续,兄弟出了什么意外,“哪里再去寻个同胞兄弟?”(《疏者下船》)故此强调兄弟关系的“悌”也被上升到与孝顺父母的“孝”同等重要的地位:“孝悌乃为人之本”,其基本要求即是:兄友弟恭,兄爱弟敬,突出兄对弟的慈爱和弟对兄的敬重和恭顺。
《杀狗劝夫》告诫劝化世人兄弟之间要相亲相爱,不可为财所迷、为小人所蒙蔽而撇亲兄弟于不顾。剧中兄长孙荣受无赖汉的挑拨,将亲弟弟孙二赶出家门到城南破窑中居住,并且见到弟弟就气不打一处来,不是打就是骂,幸好他的妻子杨氏贤惠,设计使孙荣夜归时将着了人衣的狗尸误为人尸,惊惧之下求助于平素极亲近的义兄弟遭拒,而让他看不顺眼的亲兄弟却闻讯赶来二话不说就甘为哥哥冒天大危险,使得孙荣终于认清义兄弟不如亲兄弟的事实,于是兄弟二人重归于好。
亲兄弟舍命换回兄长性命,与义兄弟落井下石相比较,充分显示了“同胞共乳”血缘至亲的难能可贵,这种天生的血缘关系是其他任何朋友亲属都不能比拟的,在关键时刻,这种亲情能够给予自己莫大的安慰和无私的帮助。
在这部剧中,作者的意图非常明显,无非就是强调人们应该学会辨别亲属朋友间亲疏远近的关系,以巩固家庭的和睦融洽,“人情为重,斯物为轻”,不要因为一时的贪念错念而毁掉最珍贵的亲情。另外,作者特别突出了兄弟对于兄长的恭敬恭顺,即使是在上对下不友不爱、极尽欺凌的情况下,作为下辈的兄弟也绝对不会有违礼教,这与子女孝顺父母之“顺”其实是一个道理,孝顺的关键在于顺,顺从、听话、不反抗、不违背家长的意志,孙二对于兄长的这种恭顺顺延了子女对于父母的一贯态度,哥哥虽然打骂他,但他做兄弟的却不能少了礼数:“俺哥哥见俺不是打便是骂,今日是俺哥哥生日,俺虫儿无什么物件将去与哥哥祝寿,只去拜哥哥嫂嫂两拜,也不失人间的道理。”孙二在雪夜里将醉酒被损友丢弃在雪地里的哥哥背回家去,不想反被哥哥责骂罚跪,他虽然心里有怨却不敢违背地直跪得两腿僵硬。
孙大夜访孙二求助,先遣妻子叫门,孙二为避男女之嫌不肯开门相见,杨氏便道:“不则我来,和你哥哥在此”,孙二一听到哥哥到了,立即“做开门跪科”。
可见,作为后辈的弟弟孙二对于不义大哥的顺从恭敬已经是一种将伦理规则规范到生活中的自觉自愿行为,兄不仁弟却不能不义,这种苦己感人的行为终于感化了铁石心肠的大哥。
在这里,作者对于兄弟关系的“悌”做了两方面的要求:一是从正面入手,设置了典型的人物故事来形成一个鲜明对比,以达到前后对照的目的;二是从隐藏的暗线出发,通过人物严格合乎规范的行为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巨大感染力量来宣扬遵守这样的伦理规则所能带来的巨大效应。也就是说,前者是通过两个无赖汉子的结义兄弟与亲兄弟在面对困难时截然不同的态度来让孙大认清孰亲孰疏,再通过孙二的无私和恭敬仁爱来感染孙大,使其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同胞亲人的珍贵难得。
而另一幕剧《赵礼让肥》则是完全从正面为人们解读了“悌”这一教条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
在剧中,赵礼、赵孝两兄弟,一个把一把米熬成了粥汤分让与母亲和哥哥充饥,自己饿着肚子兀自“陪着个笑脸儿百般的喜恰”,一个听到兄弟要去赴死时急道:“他是我一父母的亲兄弟,兄弟有难,要我做甚么?可不道兄弟如手足!”于是也赶着去替兄弟赴死,兄弟俩争着保存对方而牺牲自己,真正是“兄爱弟敬”的模范人物。该剧作取材于《后汉书•赵孝传》,背景设定为西汉末年兵戈四起、民不聊生的战乱年代,赵礼两兄弟在这样的环境之中相亲相爱、舍己保兄(弟)的行为更加突出了“同胞共乳”手足之情的无上珍贵。倘若兄弟二人都只为自己一人而存有私心,只怕赵家一家三口早已为争夺一口饭一口粥而反目成仇了,哪里还会顾及到对方?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的艰难时世,亲人手足间的相互扶持相互爱护,是苦难中挣扎着的人们最能坚持下去的精神力量和强心药剂。而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形态之下,家庭主要男性成员之间的友爱团结,更是为一个家庭的良性发展和正常运转和家庭伦理秩序的维护,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母亲替儿子相亲范文3
记者调查发现,各方对“父母陪找工作”现象反应不一,认为可以理解的有之,认为不妥者更多。专家认为,父母陪找工作实际上是近年出现的父母陪考、陪读、陪同相亲等现象的发展延伸,折射出当代“80后”青年独立生活能力的欠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部分学生心理“断乳期”的延长,其背后的原因尤其值得深思。
国内招聘会“新景”:
“陪聘族”声势浩大
每年高考的时候,考场外云集的家长是中国社会的独特一景;孩子上了大学,家长千里迢迢地赶到孩子所在的城市租房陪读的新闻,近年来也于各地频频传出;而父母亲陪着子女相亲、陪子女离婚也是各地媒体的热点新闻话题。
如今,“责任”重大的中国父母们,肩上又新添了一份沉甸甸的“重任”:“陪聘”――陪孩子找工作。
所谓“陪聘”,即招聘会上家长打头阵,在不少各种类型招聘会上,不时可以看到一些中年人,甚至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他们为了孩子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不辞辛苦地穿梭于人群中。从摘抄信息,到选择单位,排队准备应聘,很多家长都陪在孩子身边。一些家长认为孩子读那么多书不容易,找工作也很辛苦,家长陪在身边好歹有个照应。
不久前,“全国人才市场第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山西省人才招聘大会”在山西人才市场举行。记者在招聘会上看到,虽然是大学毕业生的招聘会,会场上却有许多家长来陪孩子找工作。
记者在现场看到,一位中年妇女满头大汗地在各个招聘点来回穿梭,向各个招聘单位散发着简历,并且频频向招聘人员咨询各类问题。“这位爱子心切的母亲姓林。”山西人才市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最近人才市场一有招聘会,她就会过来分发她儿子的简历,咨询有什么岗位适合她儿子做。一来二去,我们都成熟人了。”
但是令这位工作人员不能理解的是,始终不见她的儿子前来参加招聘会。“后来她告诉我,她儿子不愿意出来找工作,总是让她把招聘信息抄回去给他挑,结果至今一家都没有挑上,”他感叹道:“儿子找工作,儿子不急母亲急,这叫什么事儿啊!”
这位母亲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记者在招聘会上看到,许多毕业生身旁都有父母相陪,对于锁定场内哪一家单位去投简历,父母总先评论一番。记者听到他们或讨论单位的工作地点,或讨论工作的稳定与否,或讨论工资待遇的多少。其中一位家长对记者说,之所以要跟着孩子来招聘会,是因为怕孩子“懵懵懂懂地向不好的单位投简历,自己跟着来心里踏实许多”。
记者日前在长春的一场招聘会上也看到,一家三口齐上阵,父母身先士卒、孩子安坐一旁的“非正常”求职画面同样并不鲜见:一名女生的父母在某知名金融机构招聘摊点前排队,而女儿却坐在后面一空凳子上,待快到递送简历时,女儿才将其父母替换下来。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少数学生在父母授意下极不情愿的去投简历;有的家长则给孩子画起了“求职路线图”,在求职指南上写写画画,指定单位方位。在西大会场出口处,一位家长因孩子违背了自己的意志,当场怒道:“……都打过招呼了你竟没将材料投去,一个都没签看你以后怎么办,这样的话我还来南宁干嘛?”从湖南一高校赶来参加“双选”的学生说,父母在“双选会”召开前两天就从柳州过来了,自己因为还没领到英语四级证书,数次被招聘单位拒绝,想到等在场外的老人,心里很难过,情绪糟糕透了。
面对记者“为什么不让女儿自己排队”的疑问,女孩的母亲说:“女儿找工作辛苦,父母应该替她分担;再说招聘会上人多,不忍心让自己的孩子受累。”她还表示,她跟丈夫都是上班族,周末有招聘会,两个人都陪女儿去招聘会,上班期间,则轮流请假陪女儿找工作。“为了女儿,再累也值得。”
“双选”VS“三选”,孰合情理?
找工作由父母陪同,并不仅仅发生在招聘会上。在一些公司的面试上,同样有一些不辞辛苦的父母陪同子女前来。有的恨不能以身相替。
山西艾迪汽车检测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光复就曾碰到过一件令其哭笑不得的事:一个女孩由母亲陪着前来面试,结果一进门就一屁股坐在了椅子上,一言不发,针对张光复的提问,反倒是她母亲“奋勇向前”,有问必答。“想想就好笑,好像不是她而是她妈来应聘。”
记者采访了一些大学生和家长。家长的说法大同小异,认为“现在孩子找工作太难了,他们做家长的比孩子都着急,所以不由自主地‘身先士卒’”;“孩子尽管大学毕业了,但是毕竟涉世未深,陪孩子应聘对孩子肯定有帮助,起码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些参考”。
长春市民刘军说,自己毕竟比孩子有更多的社会经验,过来陪孩子应聘,把把关,“可以让孩子的应聘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率”。一些大学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有父母陪在身边,情绪会更稳定一些,心里会更踏实一些。”
日前在长春市人才市场的一次招聘会上,陪大学刚毕业的女儿找工作的王女士称:“要说父母不参与孩子的就职,那肯定不是实话,但怎么参与、参与到何种程度就是另一回事。在孩子的求职过程中,一种极端是父母通过自己的社交网,直接把孩子推荐到工作岗位上去;另一种极端是那些让父母到人才市场去‘陪聘’的大学生。我以为,不能看到几个为孩子安排前程的父母就低估了如今大学生的自主能力。”
然而,更多的人对父母陪聘现象投了“反对票”。
张光复说,可怜天下父母心,他能够理解父母在就业环境恶劣的情况下,父母亲为孩子着急的心境,但是他希望找工作这个任务由毕业生自己来完成。“父母可以帮忙,但不应通过这种方式,再优秀的毕业生,只要是父母陪着过来,印象分肯定会大打折扣。”
浙江万电输配电设备有限公司阳泉分公司总经理杨礼全说,他碰到几次类似的父母陪聘事件,他的原则是,一旦招聘过程中发现求职者有父母陪同应聘的,一律不予考虑。“一个大学毕业生连独立给自己找工作都不会找、不敢找,到了单位能做什么?”“都大学毕业走向社会的人了,如果这个时候还没有‘心理断奶’,我们以后怎么放心把工作交给他处理?”
吉林大学毕业生罗亚认为,父母陪聘不会对找工作的进展产生好的影响。“什么都改变不了,有时候反而会帮倒忙,比如说,递交简历面试的时候,老爸老妈远远盯着,应聘时心理上反倒放不开,最终影响应聘效果”。
80后应自强不息,“心理断乳”应趁早
吉林省妇女儿童心理咨询中心高级心理咨询师宋菲指出:“在孩子成长的路上,尤其是头疼脑热了,或是遇到不如意的事等关键时刻,家长陪着、护着,是一种爱意,更是一种责任。但凡事过犹不及,一味地陪着,全方位地陪着,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不说,也把自己搞得筋疲力尽,甚至于把自己该做的事情给耽误了。因此,该陪孩子走多远,家长要权衡利弊,慎重作出决定。”
早些年,名牌大学高材生不会剥鸡蛋的传说,被人们广泛引用,用以说明中国大学生的“高分低能”,独立生活能力差。2006年8月,清华大学部分学生家长千里送新生,最终露宿校园的事件证明当代我国青年的自立自理能力并没有得到明显提高。及至如今,陪读、陪考、陪相亲、陪离婚、陪聘等现象的接连出现,并且日渐常态化,表明当代青年,尤其是“80后”的独立生活能力让人忧虑。
“父母陪子女找工作等帮陪行为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吉林大学社会学专家漆思指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青年,尤其是“80后”心理“断乳期”的延长。
漆思指出,“80后”一代多是独生子女,受成长环境以及所受的教育的影响,不少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由此养成了大事小情让父母拿主意、担责任的习惯,即使大学毕业了也难以做到真正的独立。而父母又总觉得孩子不成熟,自己难以处理好各种问题,不管是大事小事,都是一手包办。父母从始至终过度呵护子女,导致子女们渐渐离不开父母,变得没有主见,这是“80后”“心理断乳期”长于上代人的重要原因。
山西省社科院社会学所副所长丁润平则指出,如今的许多大学毕业生,虽说已经从学校毕业,实际上心智则远没有毕业,仍然停留在学生时代,还没有转换成社会人。这固然与学生家长的溺爱、过度呵护有关,还与目前的“重理论、轻实践”的大学教育制度有关。
丁润平说,我国的大学教育制度刻意营造的安静校园,固然让学生享受着世外桃源般的学习环境,但同时也割裂了学生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导致大学生普遍缺乏社会经验和经历,以致在走出校门后,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往往手足无措,许多大学生甚至连基本的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常识都十分匮乏。因此,要培养学生自立能力,学校应该在教育理念和制度安排上作出改变。
母亲替儿子相亲范文4
大学毕业后的第三年,我再一次从一份糟糕的工作中辞职了,公司里的勾心斗角实在是到了我能忍受的极限。更惨的是,相恋四年的男友也跟新进公司的小美眉擦亮了火花,彻底把我晾在了一边。失业又失恋,那真是我最艰难的一段时间。
也是从那之后,我再也没有进入任何一段恋情,好像在上一段感情里已经用尽了全部力气,彼时的我已经“武功尽废”。家人的担心是免不了的,被安排相亲的局也从来没有断过,我都草草应付,全无兴致,只当交差。到最后,连母亲也“缴械投降”了,表示我的事她再也不想管了,爱咋咋地。
为了让我散心,母亲到底还是帮我从旅行社预定了去韩国济州岛的旅行。正是这次旅行改变了我的人生和爱情,美好的生活就此迤逦展开。
在美丽如画的济州岛,我除了看见蔚蓝的海岸,居然还见识了韩式情人咖啡馆。这些咖啡馆在平时只供顾客喝咖啡、品茶之用,而从周五晚上开始,便由店主重新布置一番,点上温馨、微弱的烛光,铺上粉色的餐布,播放着优美的歌曲,迎接一群特殊的顾客。这群特殊的顾客便是“前来找对象”的单身年轻人。从周五晚上起,便有一大群找对象的年轻人来到咖啡馆内,客堂内被放上两人座的桌子,面对面摆上两个藤椅,男女各自坐到面对面的椅子上。每对男女面前均放上黑色、蓝色及粉色三种颜色的卡片,三种单色分别表示“没好感”“感觉一般”“有好感”。待短暂约会结束后由女孩儿将选取的一种颜色卡片交给对面的男生,而如果接到粉色卡片,男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送上自己选取的卡片。若遇到比较害羞的顾客,可托店主将好感卡片交给对方。除了安排这样有趣的约会,老板也会在周五晚上设置一份有趣的爱情菜单,有各种各样可爱的单身套餐、朋友套餐与情人套餐等。
这种创意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我在与咖啡馆老板交谈后得知,通过这样的约会居然有不少人找到满意的对象,甚至还有不少女孩儿结成了好姐妹,而咖啡馆也由原来的门庭冷落变成现在顾客络绎不绝。从韩国回来后,我就开始认真构思起来。既然韩国人可以有这样的创意,那么自己何不也借鉴韩国老板的做法,在上海开一个“约会图书馆”呢?我立刻实施起自己的想法。
我将自己的想法与正在读大学的表妹林琳商量之后,林琳也被我这个充满创意且有趣的想法吸引住了,立即拿出自己勤工俭学的一万多元积蓄来支持我。我拿着父母给的三万元及表妹的一万元投入了创业。经过一番前期的市场调查之后,我决定将小店开在大学城附近,客源自然不用担心,最重要的是房租很便宜。我把靠近同济大学附近的一家已经结束营业的咖吧租下来。与其说这是一间咖啡馆,不如说是一间小规模的图书馆――原来的房东在大堂摆放了一些简单的木质桌椅和沙发,在四周做了不少书架,可以想象原来这些书架上摆放了不少的书籍。我立刻被这个闹中取静、简单又不失优雅情调的空间吸引住了。最终通过与店主交涉后,我将这间100平米的小图书馆以每月3500元的价格租了下来。很快,我的小店风风火火地开张了。
求邂逅,求爱情
我给约会图书馆做了定位:让每位来图书馆约会的顾客都能在品咖啡约会之余,还能翻阅与爱情有关的书籍。为此,我把当当网、卓越网基本搜遍了,只要是网友们热议的爱情书籍,统统扫回来。
开张一天后,我就和表妹制作了小店的广告:“求邂逅,求爱情,在约会图书馆内求得一生一世的TA!”我们带着广告到附近的大学及商务楼里走了一圈,将广告发到人们手里。结果开店两天,便吸引了前来找对象的年轻人。现代人工作忙碌,休息时间不定,很难与朋友聚会;社交圈子狭小,遇到心仪的异性的机会少之又少;加上女性越来越独立,择偶的条件也水涨船高。如此有意思的创意小店吸引了不少前来约会的年轻人。
我向每位顾客介绍了店里的约会规则:每位顾客到店里来拿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男女顾客相对而坐,并将印有“没好感,谢谢”或“有好感,希望进一步交流”的颜色纸片夹在自己的书里,等约会结束后,将相应的纸片留在书本里送给对方。若是没有遇到心仪的对象也可以在咖啡吧里喝咖啡和看书。结果开张一周,小店的营业额就达到了一万元。为了照顾生意,我招聘了两名做兼职的大学生。
细心的我为了保证客人们尤其是女孩儿的安全,要求前来相亲的顾客必须向我提供身份证的复印件或者学历证明,才能参加相亲活动。许多前来体验的人得知这一规定后,纷纷离开了。前来消费的顾客人数一下降了不少,原先每天600~800元的营业额也一下降到了100元左右,有几天甚至每天只能赚几十元。就在表妹和两个员工面对如此冷清的生意,纷纷要求我改变这一硬性规定时,我安慰她们:“只有制订这样的规章制度才能有更好的环境。难道我们为了蝇头小利,就把店里门槛降低,每天接到顾客的投诉,长此以往如何稳定住客源?”我认为只要自己努力把图书馆的档次提高,就能有高学历和高素质的顾客来体验并消费。
虽然坚持这一理念,然而一晃快一个月过去了,小店依旧是门庭冷落。面对近万元的房租和员工工资、水电气费等开销,我也开始着急了。就在我考虑如何增加客源的时候,员工小莉的一句话忽然提醒了我:现在的剩男剩女那么多,急得父母纷纷跑到公园替儿女相亲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既然公园的父母相亲角的人那么多,而现在的年轻人根本没时间来相亲,都由父母帮着张罗,那自己何不改变方向,直接将小店向这些中年父母们推广呢?说干就干,我赶紧打印了200份小店简介与其中一名员工赶到公园相亲角去。真没想到,我的这一举措还真的很管用。父母们纷纷被我的“约会图书馆”的广告吸引了,除了图书馆的新颖性以外,我打着“高端高学历人才”的旗帜也让父母们纷纷心动。
为了让他们完全放心,我带着这群叔叔阿姨直接赶往自己的“约会图书馆”进行实地考察。他们发现通过这样的新型约会体验,还真能消除传统的直接相亲与回绝的尴尬境地。体验完之后,父母们对店里高雅洁净的环境、新颖的相亲道具以及登记措施赞不绝口。几天后,父母们纷纷带着自己的女儿、儿子来到“约会图书馆”参与约会活动。仅仅两周的时间,我的“约会图书馆”就吸引了100多名年轻顾客。原来这群“叔叔阿姨们”将“约会图书馆”在亲戚朋友中不断推广,于是有越来越多的父母们带着自己的儿女前来体验。通过这一次次有趣又令约会双方不觉得尴尬的活动,年轻男女们轻松地交上了朋友。平时原本交友圈狭窄的年轻人通过这种约会方式,竟有不少人成功牵手,成了情侣。还有不少人通过“约会”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友,甚至周末还相约一起去旅游,去福利院慰问等。
看到越来越多的顾客,我决定设立会员制,所有前来参与的顾客填表留下简单的资料,我们好为真诚交友的顾客把关。为此我特意请来两名之前在婚恋网站工作的人来对会员资料进行严格把关,筛选掉浑水摸鱼的会员,留下有可靠资料和身份证明的会员。对于我这样的举措,会员们赞不绝口,仅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约会图书馆”的会员层次就提升了不少。会员中有不少是海归留学人员,还有高学历的公司职员、公务员等。在会员卡方面,我制订了6种等级,分为50元、100元、200元、500元、800元、1200元几个档次。800元与1200元的VIP高级会员除可参与“约会图书馆”的各类约会活动外,还可享受每次150或200元以内的西点及咖啡、奶茶饮料及无限期借阅图书的服务。
一年后,通过我的智慧和不懈努力,“约会图书馆”的会员人数达到了400名,VIP会员人数达到了30人,“约会图书馆”的面积已扩大到了260平方米,每月的净利润达到5万多元。在赚钱的同时,我不忘丰富自己店里的活动内容,现在我的“约会图书馆”已设立了几个QQ群,让顾客们参与进来与我一起探讨如何改善原有的约会项目、提供更高水平的服务,更安排会员每月郊外旅游项目及福利院帮困等项目。
得事业,得一人心
慢慢地,我注意到一个很奇怪的人。他常来店里喝咖啡,穿得体的商务休闲服饰,却常常一坐就是一个上午;但是又从来没有见过他跟任何一个女孩搭讪,书架上的各种关于爱情的书籍他也没有丝毫兴趣,只是在手机或者iPad上应付一些邮件往来。于是,我认定这人只是把这里当作了一处休闲之地,爱情并不是他来此的目的。
但是每次去福利院做活动,他几乎都在。回去再翻会员名单,他叫Pan,美籍华人。
我以为不会跟这种人有更多交集,没想到不久之后就有了更多可能,甚至对我来说是惊喜。
那是一次去特殊儿童福利院的帮扶活动,店里会员加上一些公益志愿者,一行三十多人,他也在其中。福利院里的孩子几乎都是因为身体残疾而被抛弃的,其实,我们这些人也做不了什么,就是带些吃的玩的用的过去:我带了一些故事阅读的课外书分发给大家,开蛋糕房的朋友带去了各种口味的糕点,做运动器材的会员朋友捐赠了十几辆儿童自行车还有几张乒乓球桌……其他人就带着孩子们唱歌跳舞、做做游戏。临出门时,却遇到了大问题。
老院长拉住我,很难为情的样子,最后才说出了难题――现在,政府帮扶力度小了很多,不少人又对公益福利抱有怀疑态度,福利院实在是经费困难,孩子们穿衣吃饭几乎都成了问题。他想,我认识的人总要多一些,又经常组织公益活动,看能不能通过我的关系,帮一帮他们。我一边听着,一边在心里思忖联系哪些人帮忙,一转头,发现Pan也在一旁仔细听着,很认真的样子。
回去后,我立刻联系了在电视台工作的朋友,一起发起了主题为“献一份爱心、送百倍温暖”活动,因为电视媒体的可信度和透明度都比较高,很多爱心人士都积极捐钱捐物。
两周后,我和电视台的朋友一起,把活动募捐所得送去福利院。哪知,老院长一见到我就紧紧拉住我的手不放,眼泪都差点掉下来,“谢谢你帮忙,可解决我们的大难题了。”我和朋友一头雾水。原来上次活动后不久,就有公益机构关注了福利院,并且帮助解决了各项困难。我很纳闷,这白捡的“感激”让我浑身不自在。“就是上次站你旁边的那个小伙子给联系的……”哦,是他!
再见到Pan是几天后,照常是来喝咖啡。我没拐弯抹角,就上前问他福利院的事。其实我也很好奇,他怎么会有这么大的能耐,凭一己之力就办成这么大一件事。
“夏小姐,我的名字想必你早就知道了。小时候,我就随父母移民去了美国科罗拉多州,后来也一直在那里上学、工作。我原来的工作是在美国一家很知名的联合募捐公司,专责募款,并且帮助捐款人监督善款使用情况和将资源按需分配给合格的公益组织。公益组织借此专心开展工作、服务社会;小型NGO的筹款负担和压力得到缓解;社会捐赠得以高效使用;社会大众也可免受重复募款的干扰。后来,我了解到,中国目前还没有成熟的联合劝募组织,大多数社会服务机构还无法从国际上筹集服务经费,就有了来中国发展的想法。现在,我正在上海一家这样的公司上班,所以才能那么快办成这件事……”
后面的话他没有机会说完,因为爽快如我,已经问出了第二个问题,“你每次来只喝咖啡,难道不知道这是一家相亲主题的图书馆吗?”
Pan哈哈大笑,“夏小姐,你不记得我了吗?我们是同一个团去韩国济州岛的……”一边说着,深情的双眸已经紧紧盯着我。我的心里一下子明白了是怎么回事。
Pan后来告诉我,他回中国工作还因为在美国,母亲给他安排的各种相亲实在让他受不了。他说,他只想做喜欢的事,只喜欢自己倾心的女孩子。哈,这是在向我表白吗?
母亲替儿子相亲范文5
这天是2014年1月29日,第二天就是马年除夕。杨成是独生子,深受父母疼爱。案发时,他刚回国探亲12天。之前的7年,他一直在国外留学,是国际名校芝加哥大学的博士。回国之前,已经被美国PPL精密仪器有限公司聘用,年薪6万美元。这样一个前途与钱途俱光明的优秀学子,为何杀父杀母?他到底中了什么邪?
“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3月4日,记者来到位于扬州市邗江区玉河新村的杨成家,见到他的母亲陆桂花。被儿子砍成轻伤一级的她,出院后躺在床上依然有气无力,眼睛红肿得吓人,说话的声音很轻,说两句话就要唉声叹气。
在这个低矮简陋的护林房里,目前只有她一个人住。她的丈夫、55岁的杨学忠因为颅脑严重损伤,已于2月3日抢救无效死亡;她的儿子,29岁的杨成,因为涉嫌故意杀人罪,目前被关押在看守所里。
“我的伤口不疼了。唉,我现在就想着,把孩子的命保住。你这篇文章要是能刊登,能不能帮孩子说两句好话?” 陆桂花告诉记者,杨成一直都是个好学生,在学习上从没让他们操过心,在同龄人中更是出类拔萃。
2004年夏,19岁的杨成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国科技大学精密仪器专业。在他之前,村里从没出过一个大学生。村委会专门为他放了一场电影,并送来1000元奖金。“杨成考上大学时,亲戚朋友们都羡慕得很,说这个大学没得说!唉,我们也觉得骄傲,唉……”回忆起当年的风光,陆桂花眼睛里有了几分光彩。只是想到现在,她又连连叹气。
关于儿子离家上大学后的情况,陆桂花所知甚少,只能通过学习成绩来判断儿子过得很好―第一学年,杨成就获得了学校的一等奖学金。之后3年,杨成的各科成绩在全专业名列前茅,年年都有奖学金。
2007年4月,美国芝加哥大学来中科大招收硕博连读生,对专业水平要求非常苛刻,只有3个名额。经过审查资料和两轮考试,杨成脱颖而出,并且很快收到录取通知书。2007年9月,杨成在上海浦东机场乘坐飞机前往美国。在芝加哥大学就读期间,他也年年拿到全额奖学金。
这样的杨成,不仅是父母的骄傲,也是全村人的骄傲。陆桂花感慨地说:“当时谁不羡慕,谁不夸他?”几乎全村的孩子都被父母教过一句话:要跟杨成学。杨成身上,被贴了一个“品学兼优”的标签。
案发后,全村200多名村民在联合求情书上按了手印,一致证明杨成从小便尊老爱幼,善良孝顺。
出国,对于这个家庭来说,既是一个巨大的骄傲,也是一个沉重的负担。陆桂花告诉记者,他们家里有4亩多地,喂了10多头猪,还种了一些菜。前些年,一年收入只有一两万元;最近两年,菜价和猪肉的价格上涨了,他们家的年收入能达到两三万元。为了供儿子上大学,家里没什么积蓄。陆桂花还清晰地记得,杨成告诉他们要出国时,家里满打满算,只有6000多元。而出国留学,需要17万元。
杨学忠决定,卖掉唯一的房子,供儿子出国留学。杨家的房子是上下两层,还有个侧房,一共600多平方米,还带一个院子。当时这房子不值钱,又着急卖,这么大的一套房子,只卖了11万元。杨学忠用其中的一万元,在村边买了一套简陋的护林房,全家搬了进去。又跟亲戚朋友借了一笔钱,最后才凑够17万元,将儿子送出了国。
陆桂花对记者说:“儿子出国那些年,老杨最高兴的事就是给儿子汇钱。有时候是3000元,有时候是5000元,有时候是6000元,钱数不一定,看猪肉和蔬菜的行情。他知道儿子节省,想让儿子吃得好点儿,杨成学习太累了。”
父亲卖掉房子的举动,赋予出国一个沉重的意义。陆桂花说,杨成不止一次对她说,要好好学,混出个样儿来。陆桂花对儿子留学生活的认知就是一个字―“忙”。在出国的7年里,杨成一次都没有回来过。
事实上,因为出国,杨成还付出了巨大的情感代价。陆桂花接受记者采访时,多次提到刘小曼(化名),她是杨成的前女友。2005年11月,杨成参加扬州老乡会,认识了在安徽大学读大二的刘小曼。据说,刘小曼长得很漂亮,性格也随和,杨成很喜欢她。在大三时,带她回家正式见了父母。
刘小曼的父亲是位老师,很喜欢杨成这样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认为他有出息。两人交往多年,杨成出国,刘小曼家还出了一万元。杨成出国后,刘小曼也经常去他家,看望陆桂花夫妇。杨成和父母的话少,有什么事情都是告诉刘小曼,刘小曼再上门转告陆桂花夫妇。陆桂花非常中意刘小曼,惋惜地说:“她人可好了,我可满意了,可惜了……”
两个人分手,跟杨成出国留学有直接的关系。杨成出国的前两年,刘小曼来杨家还很勤。2010年和2011年,她就不怎么上门了。陆桂花认为,儿子不在家,人家女孩子不好意思上门,所以没往心里去。后来才知道,有个条件很好的小伙子,一直追了刘小曼几年,刘小曼最后答应了。对此,陆桂花表示很理解:“如果没出国,他俩感情那么好,肯定早结婚了。可是,杨成出国了,也不知道将来会留在美国,还是回国工作。刘小曼是独生女,她的父母就是再中意杨成,也舍不得女儿去那么远。”
陆桂花说,现在回想起来,自从和刘小曼分手后,儿子的情绪就很差,和他们打电话,说不了两句就挂断了。而没有刘小曼这个“传话筒”,他们不知道儿子在国外遇到什么事,自然不知道他心里想些什么。有媒体报道,杨成在国外期间曾经自杀过。对此,陆桂花说,她不知道儿子自杀的事,但是很有可能。因为,失恋对儿子的打击非常大。杨成曾经计划找到工作后,就和刘小曼结婚。
和刘小曼分手后,杨成似乎更加努力,先后有6篇在国际权威期刊上。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就业的形势并不理想,然而,杨成在博士毕业前夕,已经有几家大企业想聘用他。最后,他被美国PPL精密仪器有限公司聘用,年薪6万美元。
至此,杨成已经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混出个样儿来。
接连受挫的10天
2014年1月19日,在阔别7年后,杨成回到家乡。这么多年没见,陆桂花夫妇一看儿子回来非常激动,做了一大桌子菜。亲戚朋友听说后,也都过来了,其中包括杨成的堂哥杨传斌。
杨传斌比杨成大3岁,连大学都没考上。杨成读大一时,他跟别人一起到浙江嘉兴,在工地上做了小工。杨成在这位堂哥面前,一直很有优越感。
杨成出国后,村里的平房拆迁了,每家得到几套房子的补偿,最多的有5套。杨传斌卖了几套房子,开办了一家工厂。现在,厂里有几百个工人,一年收入300万元。还娶了一个漂亮媳妇,是苏州大学的本科生。全村只有村边的护林房地带没有拆迁,其中就包括杨成家。
陆桂花说,吃完晚饭,杨成的情绪就开始不对了。他看见亲戚朋友家都过得那么好,只有自己家还住在破房子里,心里难受。对她说:“我这么努力,还赚不回来那个钱!”陆桂花当时顺嘴说了一句:“要是咱家的房子没卖,现在至少能值个七八十万吧。”杨成没说话,但是一直闷闷不乐。
1月22日下午,在亲戚的介绍下,杨成去邗江区蝶湖公园相亲。相亲对象吴琳琳是北大毕业生,一名律师。陆桂花说:“亲戚朋友都知道杨成是留美的博士,所以,给他介绍的对象条件都特别好。”最初,杨成没看上人家。因为吴琳琳的容貌不如刘小曼漂亮,而且不想去美国发展。这次见面,两个人互相留下了QQ和手机号,但没有再约时间见面。
1月26日,杨成参加高中同学聚会。当天晚上,一共到了11个人,有几人办了公司、开了工厂,而且都已经结婚生子。杨成是被同学开着豪车送回家的。他心情很不好,喝了很多酒,跟母亲陆桂花抱怨说:“别人都比我混得好!出国有什么用?你们的钱都白花了,我出国那么多年,回来还不如人家混得好!” 邻居的孩子读高二,想跟杨成讨教学习经验。父亲杨学忠跟他说了,杨成一口回绝:“我不想再提学习的事!你看我上了这么多年学,有什么用?就说我没时间!”为此,杨学忠对儿子很不满意,觉得儿子不给他面子。
1月27日,杨成心情一直很差,对着电脑,一天没有说话。中午,母亲陆桂花喊他吃饭,他也不吃。
1月28日下午,杨成加了吴琳琳的QQ,并且读了她的日志。杨成对母亲说:“这个女孩不错,可以处处看。”他在QQ上给吴琳琳留言:“年前想跟你再见一面。”吴琳琳回复说:“谢谢,但不必了,我已经有别的考虑,对不起。”杨成不甘心,又发了一条短信:“我是认真的。如果接受,就回复;不接受,就算了。” 陆桂花说,儿子一直等着对方回复,晚上都没有吃饭,喊他也没有反应。
1月29日早上7点多,杨成起床洗漱。陆桂花告诉他,快过年了,下午亲戚们会来家里聚聚。杨成显得有些烦躁,坐在椅子上,拿着一本书乱翻,一声不吭。8点左右,父亲杨学忠让儿子帮忙喂一下猪。杨成说:“我要读书。”杨学忠可能有些不满,随口唠叨了两句:“读书读书,当初你要是不去美国读书,咱们家的房子至少能补几十万,现在哪还用喂猪、种菜的……”这句话,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据事后杨成供述,他当时心里感到非常挫败和失落,觉得自己一事无成,突然就有了轻生的念头,不想活了。紧接着,他又想到:“父母只有我这么一个孩子,如果我自杀了,他们怎么办?”为了不让父母承受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杨成决定,先把父母杀了,然后再自杀。
记者从苏北人民医院了解到,在抢救过程中,杨成的情绪极不稳定,曾经多次撕开伤口的包扎带,拔掉输液针头……这一切都证明,杨成当时确实不想活了。
中了抑郁症的邪
陆桂花说,她看见儿子举起菜刀的第一个念头是:儿子中邪了!
她替丈夫委屈:“他不该落到这种下场。”在陆桂花眼中,丈夫杨学忠是一个普通的男人。他没有多少文化,也不大懂得教孩子。因为性格内向,平时跟儿子不怎么说话。但他不是一个粗暴严厉的人,从没动过儿子一根指头,而且一直以儿子为荣。杨学忠平时省吃俭用,攒下来的钱,全都用来供儿子读书。
杨成是中了邪,这个“邪”叫做抑郁症。2014年2月24日,五台山医院司法鉴定所对杨成的精神状况进行了鉴定:杨成患有无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系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
陆桂花不知道什么是抑郁症。但是,在她眼里,儿子杨成从小就跟其他孩子不一样,有点儿怪。村里的孩子都是说说笑笑,吵吵闹闹的,杨成却非常内向。他不爱说话,高不高兴都藏在心里,所以,她和丈夫从来都不了解儿子的想法。
当记者问“杨成的朋友多不多”时,陆桂花斩钉截铁地说:“不多!”出国前,杨成只和几个同学有联系。在陆桂花的记忆里,被儿子带回家做客的,只有刘小曼一人。
记者几经周折,终于联系上刘小曼。刘小曼告诉记者,杨成本性善良,对别人没有恶意,对父母也非常孝顺。所以,她非常相信抑郁症的鉴定结果。杨成患上抑郁症,可能与压力过大、人际关系不好有些关系。
刘小曼说,因为家境的缘故,杨成一直非常节省,完全不讲究吃穿。上大学后,他的衣服多是在夜市、地摊上买的,几十元一件,有的甚至才10元。2006年暑假,他们一起去西安玩,在杨成的坚持下,都是住25元一间的小暗间,还是地下室。所有的收费景点,他都死也不进,一直坐门口等她。
关于出国,杨成曾经犹豫过很长时间。父母倾其全力供他读研、读博,他自己一直觉得很愧疚。他说:“按年龄,自己早该自立了,人生真是无奈,还得靠着父母。”所以,杨成的压力一直很大,除了学习,就是打工。身在美国几年,芝加哥以外的其他城市,杨成都没有去过。美国对于他,就是那一处校园而已。他对成功的界定,只是世俗的年薪、房子和车。虽然,博士学位和研究成果是他的荣耀,但是,这些荣耀并没有让他感觉自己是一个成功的人。
另外,出国后,从小一帆风顺的杨成,在人际关系上出了问题。导师带了4个学生,起初还好,到了后来,另外3人都跟他合不来。他们甚至故意孤立他,在共同担负一个项目的时候,合伙为难他。有一次,杨成对刘小曼说:“要是不用跟别人相处就好了。再跟他们合作下去,我就崩溃了,真想死掉算了。”刘小曼劝他心胸豁达点儿,平时也大方点,请他们吃个饭,缓和缓和关系。可杨成只是表面答应,挂了电话后,还是老样子。
刘小曼还透露了一件事情:杨成其实是1月17日回国的。在回家之前,他先和刘小曼以及她的男友见了一面。她觉得,几年的海外生涯,也没改变他的品位和习惯,穿着搭配还是没有章法,鞋面很脏。在刘小曼的男友面前,一身书生气的杨成,就像一个孩子。杨成回国后,急于与刘小曼和男友见面,或许是想展示一下自己的“成功”。然而,在成熟稳重、事业有成的情敌面前,他显然一败涂地。
母亲替儿子相亲范文6
[关键词]真实;人物;生活体验
电视剧《当婆婆遇上妈》自一开播以来,就一直受到观众的好评。作为一部描写“婆婆”和“妈”之间矛盾的家庭都市剧,该剧因为两位女主角的拿捏得当、表演独特而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与十多年前由梁冠华等主演的家庭剧《婆婆、媳妇和小姑》相比,《当婆婆遇上妈》(以下简称“《婆》剧”)则因为其切近现实的敏感性而成为亮点。
虽然该剧总长达三十集,但剧情却十分简单:年青帅气的金融系研究生陈大可,与同校外语系系花罗佳相恋。暑假毕业,两人来到了罗佳北京开麻将馆的家中。然而,他们的到来并未给罗佳的爸妈带来欢乐,极力想把女儿留在身边的罗佳妈妈坚决反对他们恋爱,并不惜以跳楼相威胁。后来在罗佳爸爸的暗中帮助下,他们得以离开,来到了大可南滨市的老家。在罗佳踏进大可家门的那一刻,没有丝毫心理准备的大可妈打心底里就十分反对儿子与罗佳的婚事。为了表示他们态度的坚决,大可两人全然不顾这些,悄悄地就去民政局登了记。作为未来儿媳的罗佳,也压根没有想到婚后要走的道路多么艰难!婚礼上双方亲戚的以打斗收场,怀孕时丈夫的频频外遇,被检查出所孕是女性后婆婆的突然翻脸,等等,无不反映出了在当前找工作非常难的社会生态下,在南滨这样相对封闭的小城中,作为即将退休的工薪家庭的父母,在儿女工作、婚姻面前所呈露的淋漓世相。
在剧情演绎上,《婆》剧采取的是“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分镜头形式。如在剧中,一边表现只想让儿子攀上高门、“好少奋斗二十年”的婆婆的处心积虑的各种活动,另一边则展现既担心女儿在外受气,又放不下家中生意的妈妈的两头焦虑。再如前一个镜头还是千方百计刁难媳妇、一见媳妇内心就添堵的“婆婆”,后一个镜头则是勤俭持家,处处为女儿付出、不辞辛劳千里奔走的“妈妈”。于是,围绕着当“妈妈”的如何让女儿婚事长久,做“婆婆”的怎样想方设法拆散儿女这对鸳鸯的表演,真可谓林林总总,让人目不暇接。
在细节的处理上,《婆》剧有意识地抓取一些场景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罗佳住院后,大可妈搜走她手机一事。后来,参与此事的大可一家人,面对罗佳妈的突然来临,他们彼此相望,其任何一个小动作都令他们胆战心惊这一细节,就是很好的例子。再如外表潇洒的陈大可,一做错事后,就在罗佳面前故作难受,极力请求原谅的苦情表演等,都无不显示出剧作者刻意的用心。除了这些值得提及的以外,在该剧中存在着的一些不足之处,则使得全剧俨然一部缺乏人生体验的呓语。
这种不足,首先体现在全剧立场的错位和主题的含糊上。看完全剧的人,很少不为它这方面的表现而惋惜。如一方面,围绕着大可和罗佳婚恋的磕磕碰碰所展示的两个母亲的水火不容,作者似乎要表现一对青年男女爱情的坚贞感人;但另一方面,却又花很多力气去表现陈大可极轻易地就被妻子以外的第三者俘获,做妻子的罗佳也瞬间就答应自己追求者的邀请等。而在此剧中,全部情节围绕展开的主线是大可和罗佳两人爱情的“坚不可摧”。惟其如此,两人才有视罗佳妈跳楼威胁而不顾的偷偷逃跑;才有不顾一家人的坚决反对,偷偷地去领取结婚证;才有放着大可爸妈所提供的大房子不住而去另租破旧小屋等举动。然而在剧中,却处处都是对于他们婚恋不坚实的描写。诸如仅仅与李副局长的女儿简单地见面两次,大可就会和其狂歌滥饮,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和同学朱燕偶尔的几次交往,大可也会和其缠绵到躲避妻子,甚至在被罗佳妈发现之后,还拼命命地躲藏起来,等等。身为妻子的罗佳一遇富家公子苏晓扬的稍加邀请,就很快的慨然应允。如此种种,就让人们弄不清剧中所说的两人婚姻的“坚实”“牢不可破”究竟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