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共建和谐校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共建和谐校园范文1
丰富活动形式。高校后勤工作对于学校师生来说,一直是比较陌生的领地,为了使广大师生真正参与到后勤管理工作中去,我们精心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共建活动,并以活动为载体,让学校师生和后勤工作人员互相增进了解,共同提高学校管理的质量。比如在全校开展“食堂文明监督”、“校园巡视”、“评选服务标兵”、参观“放心工程”等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后勤体验日”,开展“厨艺大赛”等竞赛。“食堂文明监督”、“校园巡视”活动主要是组织师生对食堂及校园环境进行巡视,巡查范围包括食堂后场加工和前场销售、校园清洁、场馆管理等内容环节,针对巡查情况指出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评选服务标兵”由师生直接为服务于一线的膳食、物业员工的工作进行投票和打分,评选出“最喜欢的优秀服务员”和“优秀管理员”等。参观“放心工程”和学生“后勤体验日”活动则分别组织学生参观为学校食堂提供原料的各个食品批发市场,让学生到食堂体验收银、配菜等岗位工作,使学生切身了解后勤工作人员的辛劳,体会后勤工作对一个学校正常运行的重要作用,增强他们对校园管理的责任感、使命感,更加主动地融入到和谐校园构建中来。
扩大沟通渠道。让高校师生参与后勤管理,不仅是提高管理质量的有效手段,也是加强师生和学校后勤管理服务人员之间互动的重要契机。一个学校是一个小社会,只有让各类人群实现充分沟通,才能使各方面的愿望得到表达,使潜在的矛盾得到妥善解决,也才能在全校成员之间建立起互相信赖、融洽共处的关系,形成齐心协力发展事业的合力。为此,我们一方面努力完善沟通协调的机制,在学校后勤部门、校团委、校学生会之间建立经常性的联系,每学期召开例会,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制定本学期切实可行的共建活动计划,并通过联席会议确定各自承担的责任,共同采取措施落实计划。另一方面,在落实计划的过程中,也保持及时的沟通互动,按照实际需求,及时调整计划,比如在招募志愿者参与后勤管理过程中,我们从一开始就征求不同志愿者的兴趣,并结合后勤部门提供的服务需求岗位,对志愿要求和岗位需求不一致的做好协调和说服工作,使志愿服务得以顺利开展并持久进行,至今已有千余人次参与到活动中。
促进互帮互学。学校后勤服务人员与师生之间并非只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在一些领域也可以互为人师,后勤人员可以从教师和学生那里学到一些有用的理论和实用知识,教师和学生则可以从后勤工作中增强服务意识,学习到书本上没有教授的劳动技能。本着这一理念,我们组织成立了校后勤集团青年职工学校,聘请学校研究生会同学为后勤集团的团员青年举办公文写作、法律知识、西部支教感悟等讲座,同时利用后勤服务集团现有的场地、设备、原材料为学生提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场所,给参与后勤集团管理工作的同学们颁发社会实践证书,这些举措既得到后勤集团员工的热情支持和参与,也受到学校广大师生的欢迎。
让学校师生走进后勤、体验后勤、监督后勤并参与管理,体现了南京大学民主管理、和谐发展的思想。活动开展几年来,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促进了员工素质及后勤服务质量的提升。随着后勤社会化改革和后勤服务集团的发展,集团职工队伍一线岗位从业人员以事业编制为主体已转变为目前以聘用人员为主体,这部分人员中个别人集体意识淡薄,缺乏工作责任感,通过师生参与后勤管理,对后勤工作起到监督作用,将校园巡视、食堂文明监督等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促使这部分后勤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渐渐发生了转变,学校后勤服务质量得到有效提高。
增进了学校师生和后勤工作人员的相互了解,化解了一些潜在的矛盾。比如让学生参观食品基地、参加“后勤体验日”、担任“集团工作信箱学生协管员”等活动,为他们了解后勤工作提供了渠道,也使他们亲眼目睹后勤工作人员为给师生提供更优质服务所付出的努力。这些学生把所见所闻传播到其他学生中,使全校师生对后勤集团及后勤职工增进了理解,化解了很多潜在的矛盾。原来学生对食堂打卡人员的工作效率很有意见,但让学生自己体验食堂打卡工作后,他们对看似简单的打卡工作增加了了解,对工作人员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开始能够站在后勤服务者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投诉率大大降低。
共建和谐校园范文2
今天我在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深化安全意识,共建和谐校园》。
据有关方面统计,校内外安全事故已经成为青少年非正常死亡的第一原因。我国每年大约有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中小学生因安全事故、食物中毒、溺水、自杀等死亡的,平均每天有40多人,也就是说每天将有一个班的学生在“消失”。而导致悲剧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青少年欠缺安全防卫知识,自我保护能力差。专家研究和实践证明:通过法制安全教育,强化安全管理工作,提高广大师生的自我保护能力,80%以上的意外伤害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为了全面深入地推动中小学安全教育工作,区教育局将每学期的第一周定为“安全教育周”、每年六月定为“安全教育月”。本学年度安全教育的主题就是“关注生命、关注安全”。
为此我们要做到:
上学、放学,无论是步行、乘车还是骑自行车,都要严格遵守交通规则,防止意外事故发生。生命只有一次。倘若因为一时的方便,闯红灯,乱穿马路,违反交通规则,从而造成对自己身体的伤害乃至丧失了生命,那么换来的只能是自己终生的遗憾和亲人的悲伤。
安全隐患无处不在。食品安全,交通安全,影响着生命安全。当然,作为中学生的我们更应该不吸烟、不酗酒,珍爱生命,远离!
同学们,让我们积极响应上级的号召,努力培养公共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切实保障人身安全,共建和谐校园。
共建和谐校园范文3
【关键词】科学;智慧;和谐校园
高校工会作为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应该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优势,在构建和谐校园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和谐”,从字面上讲,有适当配合的意思,是一种多样性的相互包含、包容,相互协调、配合的一种状态或效果。和谐是一种美妙的境界,是人们所追求的永恒目标。
社会要达到和谐,其构成社会的人与人之间,各个组织、阶层,甚至单位、部门之间也应该是和谐的。和谐社会应当是公民社会。公民社会就是法制社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是和谐的根基;公民社会又是民主社会,没有民主就没有和谐,民主是和谐的保障。要扩大社会参与,人人当家作主,个个心情舒畅,社会才会和谐。
高校是一个担负传承文明、培养人才、创造知识、服务社会的多功能组织,在构建社会的总体和谐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益格局,势必产生各种新的矛盾,容易产生一些不稳定因素。目前,高校内部管理体制、人事分配制度等方面实施的改革,直接关系到教职工的切身利益,人们的工作压力和精神压力较大。稳定不一定和谐,和谐必然稳定。和谐是稳定的最高境界,改革就是为了谋求更高层次上的和谐。
和谐并不意味着没有矛盾,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就在于建立一种解决和化解矛盾的机制,使学校在通过改革增加生机和活力的同时,始终确保稳定、和谐、协调发展的大局。高校工会作为党领导下的群众组织,可以根据自身工作的特点,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和谐校园应当体现出“科学、智慧、民主、宽容”的精神
构建和谐校园,应当包括健康的人际关系、部门之间的配合支持、学校建设的协调发展等方方面面。然而,构建和谐校园,首先要把握内涵,坚持“以人为本”,具有科学的理念、智慧的韬略、民主的制度和宽容的心态。
1.构建和谐校园,要以科学的理念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追求科学发展
以人为本就是把人作为社会的主体和中心,以满足人的需要、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把实现人们的切身利益,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唯一标准。工会工作就是要把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作为第一要务,把关心、服务教职工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扎实的群众工作,达到温暖、激励和凝聚人心的工作目标。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并处理好人与物的关系,实现学校改革发展和教职工的全面发展的和谐统一。为此,在构建和谐校园工作中,高校工会既要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服从和服务于学校大局,又要体现工会职能、彰显工会优势,坚持会员办会、民主办会、依法办会、科学办会,寻求适时适宜的结合点和切入点,引导教职工提高思想品位、更新观念意识,以主人翁的精神状态积极参与学校民主管理,设与发展。同时,学校工会还要更新维权理念,强化桥梁纽带意识,创新师德、职业道德教育和“三育人”活动的方式方法,促进教职工不断提高思想觉悟、道德素养和业务水平。只有在和谐的环境中,教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学校的事业才有可能取得长足进步。
2.构建和谐校园,要以智慧的韬略为法宝,提升服务能力,开创工作新局面
加强能力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工会干部要做到“学”“、研”、“实”、“新”。“学”,即学习思考,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致用、学以创效,“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要把学习作为提升服务能力的基本途径。“研”,即调查研究,把调研作为谋划工作、联系群众、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在调研中提升思维能力、总结成功经验、吸取有益教训、增长工作才干,使调研真正成为能力建设的基本功、创新思维点,以特色求发展,以亮点带全盘。当前,工会要着力在党政工共建一个家、校务公开行政主体到位、教代会民主评议领导干部等重点工作上寻突破、求创新,开创工会工作新局面。
三、发挥工会作用,共筑和谐校园
作为党领导的群众组织、广大教职工合法权益的代表,工会应更能体现群众的呼声和意愿。要坚持以改革、发展和稳定为前提,努力为教职工实现全面发展营造一个“心齐气顺、和谐共事、心情舒畅、共谋发展”的良好环境,正确反映和兼顾教师、学生、管理者和工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利益关系,依托自身独特的优势,在协调各方利益、维护公正与公平,构建和谐校园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在和谐校园的建设中,高校工会要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强化教代会职能,畅通民主渠道
坚持党、政、工共建教代会的原则,进一步强化教代会的职能,完善信息会、听证会、巡视、咨询等教代会制度建设,努力推进二级教代会的建设,落实教代会对涉及教职工合法权益的重大事项进行讨论、审议、决定的职权,加大教代会评议力度,提高教代会工作质量和水平,推进学校民主治校、依法治校、科学治校进程。
2.坚持校务公开,加强民主政治建设
校务公开工作要坚持“党委统一领导、行政主要负责、纪委监察监督、工会协调动作、相关部门配合、职工群众参与”的原则,认真落实行政主体到位,积极推进二级院务公开,完善监督机制。通过校务公开把学校改革、发展、教学管理、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教职工切身利益等重大问题,依法及时向教职工公开,使学校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过程更加透明并增加实效。
总之,高校工会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广大教职工合法权益的忠实代表。在党的领导下,高校工会组织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具有独特的优势,是一支不可忽视的生力军,其作用是其他组织无法替代的。高校工会组织应该而且完全可以在推进学校民主政治建设、构建和谐校园中大有作为。
参考文献
[1]周济.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N].中国教育报,2005-4-18.
共建和谐校园范文4
现代社会背景下,国际间的竞争也变得越来越白炽化,在这种紧迫的形式之下,我们清醒地看到,人才的培养,对一个国家的昌盛和繁荣,起到了决定的作用。而人才的培养在于高校的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是高校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从某种程度来说,人才的培养和教育的竞争,组成了21世纪主要竞争模式。因此,培养综合素质的人才,是保障国家向前高速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这里所说的综合素质,包括了专业知识,以及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掌握的和了解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同时还包括各种文化艺术方面的基本修养和基础知识。艺术教育能够开发人的的大脑、启迪人的思维,充分发挥人的创造力及想象力,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在陶冶情操的同时,也促进了人的心理、文化和思想的成熟和发展。鉴于此,人们越来越重视艺术教育,它构成了高校教育的核心。作为职能部门,就更应该开展和组织各种形式的、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开辟和挖掘各种艺术教育途径,创造良好的氛围,创建一个和谐温馨的校园。不仅如此,还要将文化活动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和领域,使美育教育得到有效发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还要不断探索文化活动的内涵和规律,组织相关部门研究和探讨,组建一支具有一定表演天赋的高水平的校园文化队伍,将它当成是一个重要的客体,在大学艺术教育活动中开展和实施。
一在开展公共艺术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从表面上看,高校公共艺术活动似乎一直是在轰轰烈烈地开展着,而实际上,它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尽管近几年来高校也在组织各种形式的比赛,效果和成绩都很不错,各种艺术实践活动也在层出不穷地开展着,但纵观艺术教育的总体性,仍旧有许多差强人意的地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制建设方面
目前一般高校都将公共艺术教研室取消,同时也不在配备专门的研究人员,美术学院、音乐学院都有各自的教研室,自成一体、独立发展、各自为伍。从学校层面上看,也没有统一的管理和规划,尽管很多高校在人员的配置上,由学院领导和相关部门担任委员,设立了艺术教育指导委员会,但却是有名无实,没有发挥一定的指导作用。
2教学方面
对学校自身而言,美术和公共音乐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学校公共艺术教学的要求也不高,基本设施也不完善。公共艺术教育的经费和师资力量的配备上,也越来越缩减,学生一些相关的艺术教育得不到根本的满足。在很多大学中,尽管设有艺术专业,但更多重视的是专业教育,而将艺术素质教育放在一个无足轻重的地位上,公共艺术教育更没有得到应有重视。在这些高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是艺术专业的课程安排上随意性强。
3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并不协调
对艺术选修课的学习,尽管学生们都投入了较高的热情,但因为学校并没有开设较多的类型,所以造成了学生们对自己喜欢的艺术选修课进行自主的选择。很多学生升入大三之后,仍旧没有选修艺术课的机会。即便有一些同学参加了艺术课的学习,却带有极强的功利目的,只是为了拿到艺术学分才去学习的,同时因为教师上课时随意性很强,使学生们逃课、厌学现象严重,没有收获到真正的知识。虽然近年来各高校积极开展像“十佳歌手”比赛这样的艺术活动,有时报名的人数多达几百人,但在一些比较高雅的艺术活动上,却少有人报名参加,很多学生甚至不具备基本的能力和艺术知识。在一些大型演出活动中,很多学生因为不识例谱,不能完成整体的表演。参加艺术团的面试时,那些缺乏节奏感、五音不全的人仍旧大有人在。很多学生不具备一些基本的艺术常识,只会哼唱一些流行歌曲,这都是公共艺术活动不能顺利实施的症结所在。
二开展高校公共艺术活动的对策
1在艺术教育工作中,确立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
在艺术教育中,课堂教学是主要渠道和途径,必须提高开课率。艺术教育的核心,是使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开足开齐艺术课,使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第一,开设优质艺术课程,提高学生艺术素养。高校学生想要接受正规的艺术教育,必须开设相关的优质的艺术课程,开设艺术课程要根据学生本身的具体情况而定,艺术程度不同所修的知识也不相同,有基础的识谱知识教学,有专业性比较强的作曲知识教学,也有普及提高的合唱指挥教学。在开设艺术课程中,要考虑到全面的艺术修养,既要提高学生的艺术技能,也要提高学生的艺术知识,还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素质,如制作、表现、创造、分析、思考和艺术理论的研究,各高校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艺术基础,开设戏剧、音乐、舞蹈、视觉艺术等艺术学科,舞蹈方面可以开设形体舞蹈、舞蹈表演、舞蹈欣赏、大学舞蹈、舞蹈创作等;音乐方面可以开设视唱与练耳、大学音乐、音乐赏析、合唱与指挥、作曲等;戏剧方面可以开设话剧欣赏、表演与创作、戏曲赏析与表演等;视觉艺术方面可以开设素描、绘画、雕塑、大学影视设计、着装艺术、摄影艺术与技法、民间艺术、中外美术作品赏析等等。
第二,选拔优秀教师,提高艺术兴趣。高水平艺术教育必须要有高水平的艺术教师来完成,所以引入高水平艺术教师是进行高水平艺术教育的前提条件。在选拔公共课艺术教育老师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教师的专业素质,要选拔具有事业心和责任感的教师,教师的基本功必须扎实,专业必须是过硬的。要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不同门类艺术课的知识,对艺术具有一种新的认识,有自己的艺术价值观。另外,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僵硬死板,学习知识要生动活泼,提高学生参与公共艺术活动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热情与活力,实现“寓教于乐”的目的。
所以,各高校要鼓励优秀艺术教师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广泛开设公共艺术课,这是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得以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
2规范课外艺术活动,促进校园艺术文化建设
作为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课外艺术活动,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培育人才是校园艺术文化建设的宗旨,可通过艺术社团经常举办群众性的艺术活动,使公共艺术在校园里广泛传播,努力打造校园公共艺术的文化环境,在校园里营造浓郁的艺术文化气息。
第一,推进艺术社团建设,提高学生艺术兴趣。艺术社团是学生展示自我艺术才华的场所,因此,艺术社团要广泛吸引不同专业的学生,打造良好的艺术环境,努力挖掘学生的艺术才华,给不同年龄以及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展示才华的场所。校园艺术团建设不能够简单粗糙,要以高标准的要求来引领艺术社团的发展,积极引导艺术社团走向标准化、职业化,将艺术社团的建设推向一个新的。同时,艺术社团还要从不同领域去构建,加大学校级和学院级艺术社团的建设,各级领导要对艺术社团的建设给予高度重视,在经费上和政策上给予扶持,并聘请专业的艺术教师进行艺术指导,对艺术社团的学分制试点也要加快进程。通过艺术技能的培训以及艺术理论知识的学习,设置一定的学分制,使学生在艺术实践中努力掌握艺术知识和艺术技能,使学生对艺术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参与其中。
第二,艺术活动内容要丰富多彩。艺术社团的活动是系统艺术活动体系的一部分,艺术活动的内容很多,如有针对性的电影放映、开办艺术文化学习讲座、外请艺术演出等。同时,还有自娱自乐性质的文化艺术活动、艺术创作评比、有奖艺术竞赛,以及大型的具有影响力的艺术活动。举办大学生电影节及丰富多彩的文艺晚会,大学生文化艺术节以及歌咏比赛等艺术活动。
3建立艺术中心,保证公共艺术活动
高校艺术教育要想得到进一步发展,必须要有相对稳定的艺术培训中心和艺术指导委员会,各高校艺术指导委员会需要相关部门共同参与来完成,相关部门不仅要参与其中,还要明确人员的职责以及权利和义务等问题,在艺术教育上,更好地贯彻执行上级的指示精神,使公共艺术活动能够得到有效地实施。另外,艺术培训中心也要建立,艺术培训中心的教师要聘请优秀艺术教师兼任,艺术教师要参与指导艺术活动,指导艺术社团工作,并承担公共艺术课的教学。同时,要积极调动艺术类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其在公共艺术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对艺术教师在课余时间的相关工作要给予一定的课时补贴,并且另计算教学工作量,保证公共艺术活动的有效实施。
总之,校园公共艺术活动只有在活动方式和内容上不断丰富,才能活跃校园的艺术文化生活,满足学生对艺术知识的渴望和提高学生艺术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并积极参与到艺术活动中来。校园公共艺术活动要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选择不同的艺术培养方式,搞活艺术文化,使其向着多样性的方向发展。,只有我们艺术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才能解决公共艺术活动实施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更好地促进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彭波,杨广平.社会转型期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价值工程,2010(18).
[2]张洪慧.和谐视域下大学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教育教学,2010(9).
[3]黄宏.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创新建设的途径与策略[J].活力, 2010(18).
[4]张杰.基于和谐校园文化视阈下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5]张美玉.高校艺术教育在和谐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民族音乐,2010(5).
[6]樊普.高校和谐图书馆与和谐校园文化构建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0(31).
共建和谐校园范文5
关键词: 高校校园危机 危机公关 和谐校园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提出的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重大战略任务,这里的和谐社会当然是要求社会的每一个构成内容都要向和谐发展,而教育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所当然地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因此,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推动和谐校园的建设,建立高校和谐校园,也可促进社会和谐。创建高校和谐校园,不仅仅是和谐社会的要求,更是时代赋予高校的使命。
近年来,高校校园危机事件频繁发生,校园危机的管理成为摆在公众面前的一大热点问题。我们应对校园危机有一个全局的把握,从对校园危机的预防、应对、善后三个阶段的正确管理着手分析,使校园危机成为和谐校园建设的契机,至少将校园危机对和谐校园建设所造成的伤害降到最低。
一、高校校园危机的定义
美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文件《危机计划的实用资料:学校与社区指南》将危机定义为:学校领导在信息、时间和资源都不充分的条件下必须面对和作出一个或多个重要决策。国内学者李永贤认为,校园危机是发生在校内或与学校的成员有关,是已经爆发或潜伏尚未发作,对学校声誉、运作或部分学校成员造成严重影响的事件。台湾国立彰化师范大学的黄德祥教授认为,校园危机是校园内外发生的突发、意外或紧急事件,对学校师生身心造成不安、压力、伤害甚至死亡,并且干扰学校正常运作,或者以学校现有人力与资源难以立即解决。
在现实社会中,对于危机事件的报道也是倾向于消极评判,相关部门也是采取尽快平息、息事宁人的态度。但是我认为,校园危机其实是一把双刃剑,既是危机又是机遇,不同的处理态度和方法,可能导致危机进一步恶化,也有可能转危机为学校发展的契机,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各研究者对于“校园危机”下的定义不尽相同,但都包含以下几方面:(1)危机事件是发生在高校内或与高校的成员有关;(2)危机事件直接或间接危害着高校个人或群体的安全(身心、名誉);(3)危机事件具有突发性,需要紧急处理,这就需要领导者在短时间内采取措施来控制、处理危机。
二、高校校园危机的种类
我认为,校园危机包括危机主体、危机受体、社会公众,以及危机依赖的环境。我们将危机进行分类,主要是依据危机主体进行的。
危机按照发展的阶段可分为:萌芽状态危机、发展危机和恶性危机,这种分类适合一般性危机的分类。
危机按照主体的源头可分为:学校内部引发的危机和学校外部引发的危机波及学校,前者如学生的心理问题、教师的个人问题,后者如地震、、社会动乱、流行性疾病(“SARS”、“非典”灾难)。
三、高校校园危机的诱因分析
1.因高校教学管理引发危机
(1)教育教学质量危机。教学质量存在问题的高校,导致其毕业生质量不高,从而影响到学校的信誉。目前,全国多数高校都采取规范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如徐州师范大学每个学期都对教师的教学进行全面的评估,为得到学生和校领导的认可,教师对教学工作丝毫不敢懈怠。但是,一些高校,在教学管理方面仍存不妥,容易引发教学质量危机。我国多数高校的学生,去外企或者国外谋职被承认度比较低,这可能和我国的教学方法有密切关系,要改变这一现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高校的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
(2)考试危机。高校的考试危机主要是发生在考试过程中,由于考试的组织管理问题造成的危机。我认为,考试危机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考试的组织管理不够严肃,比如考前泄题、考试时发错卷子等;二是学生的个人因素,考生是否认真对待考试、考试前是否认真复习、过程中是否正确对待等,也会引发危机,影响高校形象。
2.后勤管理危机
大学生在校的两个首要问题就是学习和生活,高校生活方面的危机,也严重影响高校的信誉和形象。后勤管理危机主要是由于高校后勤管理部门的组织失误造成的,如宿舍卫生问题,具体为:食堂人员的渎职造成食物中毒,食堂伙食涨价,后勤供电、供水、供暖服务引发的危机,等等。
3.因学生个人行为引发危机
高校学生由于学习压力、就业压力、个人家庭问题、交友问题等引发精神紊乱和身心疾病,进而引发自虐和伤人事件。目前虽说多数高校都设立了心理咨询室,但很多都只是形式。据调查,高校学生大部分因为碍于面子,有心理问题并不就诊于心理咨询室,这样一来,长期可能会导致焦虑不安、抑郁、神经衰弱等心理疾病。近年来,独生子女成为大学的主体,心理脆弱、与长辈欠沟通是这一代人最大的特点。各种原因共同作用导致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据《重庆晚报》报道,重庆一女大学生毕业后不愿当公务员跳楼自杀,根本原因在于与父母沟通不良。
大学生的个人行为不端会引起校园危机,影响高校的声誉和形象。如大学生事件、故意在校园内小便等。
4.因教师个人行为引发危机
教师的个人行为影响到学校的声誉,如大学教师学术腐败、个人生活行为不端。如上海交大“汉芯事件”、浙江大学李连达院士抄袭风波、武汉理工大学校长被指论文抄袭……2010年3月,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委员在《中国青年报》上指出:学术腐败已演变成“癌症”,可见学术腐败目前中毒之深,涉及层面之广。谈到学术腐败的成因,归根结底,还是与社会腐败有密切联系的。教师的个人行为问题还可涉及师德沦丧,如教师收受贿赂、、渎职,等等。
5.因高校的人事流动引发危机
高校的人事流动也会引发校园危机,如教师跳槽等导致人员流失。
6.因高校学生的就业引起危机
因高校就业率低或者下降而引发生源减少,使高校的生存和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
7.因高校外部因素引发危机
高校外部因素引发危机,主要是由于外部不可抗因素的影响波及学校。如各类自然灾害:地震、洪水、传染性疾病等,还有社会环境的改变,如抗日游行示威等,当然外界媒体对高校的不实报道也会给高校带来不必要的危机。
四、高校校园危机现状
1.高校校园危机意识淡薄
目前,我国高校危机意识淡薄、认识滞后,危机出现后,公关经验和能力普遍欠缺。一直以来,我国教育领域的危机管理始终滞后于政治、经济领域的危机管理,认识也较欠缺,总是在危机发生后才采取措施补救。针对近年来在教育领域发生的校园危机,在政府各相关部门的推动下,高校校园危机管理逐步受到各级人士的关注。但是,总体看来,危机管理意识依然淡薄,对已经发生的危机不能够迅速采取措施,此源于经验不足,事后多数是采取措施尽量掩盖事实,这可能和中国传统观念“家丑不可外扬”有关。同时很多大学生对于危机的基本认识也很欠缺。
2.高校缺乏完备的危机管理机构
伴随着危机意识的淡薄,目前高校校园危机的管理机构缺乏战略规划,没有较为系统的危机管理机制,更没有相应的财政预算和配套设施,在危机发生时,应付危机的决策能力相应较弱,不能及时有效地运用各种资源,造成的损失不堪设想。现阶段,多数高校面对危机,都是临时选调学校的管理人员组成临时小组,有些人员可能不具备相关经验,如若再以领导者的经验为主,则对危机的有效处理大打折扣。
3.高校校园危机的预防和心理干预不足
对高校校园危机进行预防,对高校师生进行危机心理干预,是建立危机管理的关键步骤,这能把降低危机的危害程度遏制在初级阶段。在美国,教育领域的危机管理已成为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我国高校多数保守地以为危机是指发生在政治经济领域,因此对危机管理的预防不到位,同时对于师生的心理干预也不足。心理危机干预是指对处于困境或遭受挫折的人予以心理关怀和短程帮助的一种方式。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数量少,专业化程度低,经验缺失,有些甚至没有经过培训。心理危机的产生包括三个阶段:心理问题产生阶段、形成心理问题阶段和产生极端行为阶段。而心理干预的重点是在第一阶段。
五、如何利用高校校园危机构建和谐校园
1.高校校园危机发生前的预防
在危机来临前,对危机的预防包括危机的心理干预和建立危机预警系统,调动学校各方面作用积极参与,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沟通要通畅。危机的心理干预首先是要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同时还要做好危机的早期预测,通过评估的结果进行危机预警。其次是要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尤其关注那些可能导致危机的各种因素,对其进行科学预测、认真分析,及时向上级部门汇报,制定出一套可行的危机处理系统。高校可以根据危机主体的不同分别制定专项预案。对于同一个危机主体,又可以制定多套预案以备选择。如学生意外伤亡事件的处理预案,食品安全卫生的预案,考试试题泄露的预案,等等。
2.高校校园危机发生后的应对
危机一旦发生,就具有突发性和危害性,高校必须立即采取措施处理危机。
首先高校要积极主动向上级部门上报,并保持密切联系,随时汇报事态的发展。同时组织专业人员成立危机管理小组,由小组人员统筹部署各项工作。
其次高校要深入调查危机事件的基本情况,包括危机的类型、产生的原因、危机发生后产生的危害程度及其发展趋势,保证对危机的处理有的放矢。然后对危机主体和受体进行安抚,缓和矛盾,切忌不可自我辩护推卸责任,为危机的化解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最后高校要运用法律法规处理危机,维护受害者权利,依据法律程序处理,以求维持危机事件的正常程序。当然危机发生后,一方面公众和媒体的作用我们不可忽视,另一方面要主动和媒体沟通,切忌隐瞒事实,否则会使情况恶化,毁坏高校的声誉。
总的来说,高校对于危机事件的处理,要采取有效可行的行动,维护高校形象,促进高校和谐发展,同时,如果能够化危机为转机,则将有助于高校今后进行科学、有效的应急处理,有助于高校获得公众的理解和支持,保证高校的和谐发展。
3.高校校园危机过后的善后处理
危机过后,要进行善后处理,这也是危机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可忽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继续加强,关注学校师生群体的心理和行为,并对其进行教育和调整,最相关的责任人进行适当的处理,由此,需要建立高校的危机处理善后系统。同时还要继续做好与媒体的沟通工作,做好正面宣传,如举办一些有影响力的公关活动,各级领导和师生各司其职齐心协力,不仅仅可以把危机的伤害程度降到最低,还可以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契机,变危机为转机,促进高校和谐发展。
近年来,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校在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危机的发生无规律可循,但是,针对不同危机种类、危害程度,以及危机发展的不同阶段,可以积极地采取应对策略,建立健全的危机管理机制。对于已发生的危机,积极主动、科学地处理,进行危机公关,最终还是可以赢得公众的理解和支持,把危机的负面影响降低,甚至可能化危机为高校发展的契机,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高校形象,这对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和谐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要求。
参考文献:
[1]劳伦斯・巴顿.组织危机管理[M].符彩霞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黄德样.校园危机处理的原则与策略[EB/OL].http:
//163.19.178.247/office.
[3]黄河,陈先刚.试论高校的危机公关与管理[J].昆明: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07.
[4]朱新力.浅析高校危机公关的现状与对策[J].河南:河南教育,2010,6.
[5]章明明,冯清梅,韩励.大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6]李永贤.高校危机管理与和谐校园建设[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
共建和谐校园范文6
一、构建和谐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1、以人为本、全员育人的工作体系。和谐的工作体系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是建立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的有力保障。构建和谐的工作体系关键在于学校的制度建设与人本管理要和谐发展。一方面,构建全员合作的教育关系,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形成最佳教育合力,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另一方面和谐教育要融进教育教学的各个层面,渗透在教学、科研各个环节,实现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2、思想政治教育同学生管理相结合是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教育机制的必要手段。贯彻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的同时,要积极推动思想教育与学生管理相结合,在通过规章制度等约束人的行为的同时,把思想政治工作的柔性导向融于其中,把自律与他律结合起来。在新形势下,高校要坚持立足于教育、辅之以管理、寓教育于管理的 政治工作原则,通过将教育落实到管理中,把管理上升为教育,使得两者相得益彰,互补互促,以达到塑造人、引导人、规范人的目的。
3、建立为广大学生办实事、办好事的长效服务机制。近年来,技工院校的学生尤其是贫困学生的思想和实际问题明显增多,矛盾日益突出。如学生中的贫困问题、心理障碍问题和就业困难问题等需要全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与帮助,建立服务机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问题,为他们的全面和谐发展创造条件。一是贫困生资助机制。要在奖、贷、助、补、减资助体系中,重点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机制,进一步拓展资助形式,发挥资助育人功能,在关心人、帮助人的同时,更要教育人、引导人。二是心理和谐教育机制。心理和谐是人自身和谐的主要内容。学校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建立学生心理和谐教育机制,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开设心理健康课程,通过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测试普查、咨询等形式,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因生活、学习、情感等发生的问题,促使个体心理品质健康、均衡、调和发展。三是毕业生就业指导机制。成立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开设就业指导课,加强就业信息网络建设,拓展学生就业渠道,开展创业活动和职业生涯设计,将学生就业教育工作贯穿于在校学习的各个环节。
二、构建和谐的教学机制
和谐的教学机制是和谐教育的中心。教学活动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工作,要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符合社会道德准则的,课程是教育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效果的直接体现物,是决定人才发展方向、水平和素质结构的关键因素,也是教育与学习的基本依据,它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共性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和谐的课程体系应当实现社会化课程与个性化课程的统一。社会化课程是指那些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个体遵守共同的社会行为和行业规范,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的课程。另一方面,和谐的课程体系还应当体现科学化教育与人文化教育的统一。目前,受社会就业压力的影响,一些学生对所学专业的选择愈来愈带有功利的性质,一些技工院校也纷纷调整课程设置,过分的强调实用性的技术课程忽略了对学生人文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实用性技术课程的不断增多,极大地削弱了有利于学生扩展眼界、增强社会责任意识的学科设置,导致学生更热衷于个人就业目标的实现,放弃了对社会的关心和责任,这样的教育机制已经成为了纯粹的职业教育。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三、构建和谐的管理机制
不论是从现实还是从理论上看,要實现教育的和谐必须从制度入手,建章立制、加强领导、优化管理,这是搞好和谐教育的制度保障。构建和谐的学校教育教学体系,必须完善与之相协调的学校管理。在强化目标管理意识的基础上要树立现代的管理理念,建立新型的管理机制,明晰管理的层次和职责,提高管理的和谐程度和效率,以实现和谐教育的管理目标。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产品,是学校生存、发展乃至社会声誉的决定性要素,因而学校要将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作为学校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学校管理工作的焦点应当是满足学生作为学校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学校管理工作的聚焦点应当是满足学生不断变化的多元化需求。
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实现公正与情感的交融
社会的和谐首先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构建和谐的学校教育教学体系理应包括建立学校内部人际关系包括师生关系、学生关系、教师关系、干群关系等,而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的和谐是实施和谐教育的前提,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灵,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影响着学校教育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