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分绩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分绩点范文1
一、学分绩点制建构内涵
学分绩点制,顾名思义包括学分制、绩点制两个方面,是以平均学分绩点来评估学生学习质和量的一种制度,其包含学分和绩点两个指标。学分负责“量”, 是学生所学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程度、难易程度及所用时间的量化反映;绩点负责“质”,是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指标,按考试成绩高低分级。换言之,不同课程的学分(百分)数量是相等的,其分量却不一样,一个学生不同课程累加得出的总学分数并不能准确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业成绩优劣,更不能判断他在全校范围内,甚至全国范围内同等分数下学生的学业水平高低,这就需要绩点对学生学业的补充评价。
从 20 世纪初开始,美国的一些大学开始采用学分绩点制来考评学生的学习情况,以绩点制来丰富学分制,具体操作流程就是将绩点作为学生学习成绩等次的一种数据化定量,将每种成绩等次折合成相应的绩点值,例如A=5.0,B=4.0,C=3.0,D=2.0……以此类推,然后通过计算绩点平均值GPA(grade point average),测评学生的总体成绩和学习成效,意即将学生修过的每一门课程所得绩点乘以该门课程的学分,累加后再除以所有课程门数的总学分,所得即为此学生的绩点平均值。有学者用数学公式将学分绩点制的计算方法表示如下:设某门课程i,Mi为该课程的学分数,Ni为该课程的绩点数,k为学生在某阶段参加考试的课程门数,则课程学分绩点Gi=Mi?Ni ,课程平均学分绩点Gk=ki=1 Mi?Ni ki=1 Ni [2]。
学分绩点制作为评价学生学习质量客观量化的标准,能够更科学、全面、动态、量化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不管是学校还是学生或教师抑或招聘单位都可以将学生成绩的绩点值高低作为参考依据。曾经调研过1000余所学校的迈威?艾斯戈登(Mawi Asgedom)在《成功的平均绩点:不仅仅是你的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The Success Gpa: You Are More Than Your Grades and Test Scores)一书中认为,学分绩点能够为不同背景的学生提供学业、事业和生活的机会(The Success GPA depicts nine key success strategies to help high school students from all backgrounds transform their academic,career,and life opportunities)[3]。对学生来说,绩点分值含量的等值性,能让他们产生一种公平竞争的感觉,能真正体现自己的学习成果价值,自己的学习情况是进步或退步都一目了然,实行学分绩点制后可进一步鼓励成绩优秀并有志于科学研究的学生;对于学校来说,实行学分绩点制后,对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将由规定数量的分数转为质量的评定,从而在学生奖学金、助学金的评定、推优升学、毕业求职等工作中有了明确的依据,为学生的辅修、免修、重修、多修等提供了科学依据;对于招聘单位来说,可以根据学生学分绩点来更客观地衡量学生在学业方面的真正水平,从而选拔更优秀的学生。
由于学分绩点制存在的诸多优势,使其从产生伊始,就迅速从美国扩展至欧洲和日本等高校。中国最早引进学分绩点制是1919年,由张伯苓在南开大学实施,后中断至1985年重新倡导。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高校陆续将绩点制配套到学分制的教学管理体系当中,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学分制因其易于操作,人们对学分制的实践应用、理?研究比较多,却忽视了绩点制的探讨。目前,学分制已成为我国高等学校基本的教学管理制度,以学生取得的学分数作为衡量其学业完成情况的基本依据,并据以进行有关管理工作。[4]实质上,绩点与学分是一体两面,国内高校绩点制的缺乏,使高校学生以追求合格、修满学分为学习目标,严重影响了高校教育质量。近年来,随着教育管理制度的逐步完善,各高校尤其是名校的国际化进程加快,学生国际、国内交流的规模越来越大,数量也越来越多,学分绩点制逐渐得到重视,并成为学界公认的改革当前教学管理体制、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之一,但由于中国高校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影响,使学分绩点制在实践应用过程中一直是形式大于内容,未能在教学中全面普及。
二、我国高校学分绩点制建构现状与存在问题
长期以来,中国高校主要采用的是百分制成绩计算方法,与国外高校通行的学分制计算方法有所区别,导致学分绩点制在中国高校的学业评价体系中并未大范围地施行,且不同的高校根据自身实际需要量身定做不同的绩点转换标准。具体说来,中国高校的学分绩点制主要有“段-点”型绩点转换方法、“点-点”型绩点转换方法、“成绩排名”型绩点转换方法和“标准分”型绩点转换方法等。
“段-点”型绩点转换方法就是把学生成绩分成多个段,一段成绩转化成同一个绩点。如学生成绩在90到100分之间对应的绩点为4.0,80到89分之间对应的绩点是3.0,70到79分之间对应的绩点是2.0,60到69分之间对应的绩点是1.0,59分及以下对应的绩点为0。这种转换方法虽容易计算绩点,但由于每一段的分数在绩点的具体计算方面没有差别,使其衡量学生学习质量的精确性不够,其误差产生的直接原因就是分数段划分过少。因此,有的高校在“段-点”型绩点转换的具体使用过程中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继续增加不同分数段的划分。“点-点”型绩点转换方法是将学生成绩一一对应转换为绩点,这种转换方法保持了成绩与绩点的可比性,保证一个成绩对应一个绩点,如成绩在90-100分的学生对应的绩点是4.0-5.0,80-89分对应的绩点是3.0-3.9,70-79分对应的绩点是2.0-2.9,60-69分对应的绩点是1.0-1.9,成绩小于60分的学生绩点为0。“成绩排名”型绩点转换方法是将各班学生的成绩先按照百分制进行排名,然后再把排名结果分段转化成对应绩点。比如,成绩排名在前10%的学生对应的绩点是5.0,成绩排名在前11~20%的学生对应的绩点是4.0,以此类推,成绩排名在前21~30%的学生对应的绩点是3.0,成绩排名在前31~40%的学生对应的绩点是2.0,后10~20%的学生对应绩点是1.0,后10%的学生对应的绩点是0。“标准分”型绩点转换方法是通过分别计算某门课程的平均分和标准差,再利用所得结果将该门课程成绩换算为标准分,最后再转换成百分制分数形式显示出来。华东理工大学的夏春明、范圣法等学者将标准分的计算公式总结为Yi=Ki-μiσi,其中Ki表示某学生第i门课程考核成绩;μi表示第i门课程对应班级全体学生关于该门课程的平均分,σi为第i门课程对应班级全体学生关于该课程考核的标准差。[5]经转化过的标准分不改变原始考试成绩的排名顺序,又将不同班级的成绩转化成相应的标准分,实现了不同班级学生学习质量的比较。为保证学分绩点制的公平性、准确性,国内有高校还在平均学分绩点的基础上,通过加权平均分衡量学生的学习成绩,计算流程就是把每一门课程的考试成绩乘以这一门课程对应的学分,全部加起来,再除以所有学分的总和后所得的分数,最后寻找出该分数对应的绩点。比如语文80分,数学82分,英语90分,各科都是4学分,(80×4+82×4+90×4)/12学分=84,再寻找84对应的绩点,如该校 84对应的绩点是3.0,那么该生的平均绩点就是3.0。依据这样算出的绩点在一定的范围内对每个学生的名次进行排序,其方法相对来说更公平、合理,更具有可比性。
从以上所列举的我国高校不同的学分绩点转换方法来看,目前我国高校不仅没有相对固定、统一的学分绩点制评价?w系,更没有将学分绩点制大规模地应用于教学中,应该说当前我国高校的学分绩点制无论是理论探讨还是实践应用都处于初级阶段,尚不成熟。
1.学分绩点制不规范且没有统一标准。学分绩点制起源于美国的五级评分制,目前国际上通行的绩点转换也是采用加权平均算法的五级评分制,即“学分制-绩点制”。长期以来,我国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以百分制为主,采用的是“百分制-学分制-绩点制”的转换形式。中西高校学分绩点的核心转换机制不同,不仅导致中国高校学分绩点制与国外高校通行的学分绩点制计算方法有所区别,难以融通,对学生出国及中外高校之间的交流造成极大不便,更重要的是国内高校自身也没有明确统一的绩分转换标准,各高校各行其是,高校绩点设定标准多样,难以相互兼容,阻碍了不同高校之间的教学合作,也影响了学分绩点制自身效用的发挥,限制了高等教育系统资源的优化、共享。
2.学分绩点制在具体应用过程中范围较窄。目前国内高校现有的学分绩点转换方法都有一定的不足之处,例如,“段-点”型绩点转换方法所得到的绩点远少于百分制分数的个数,虽然这种方法经过演化,被部分高校所采用,但其本质上还是几个不同的分数对应同一个绩点。因此,“段-点”型绩点转换方法可比性较差,公平性不够。“点-点”型绩点转换方法虽然改变了不同成绩对应同一绩点的问题,使绩点与原始成绩有一定的对应关系,能较好地反映原始成绩,但是“点-点”型绩点转换方法也只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比较合理,不同学生之间的可比性较差,因为课程内容和考试的难易程度、各教师的考核侧重点都会有所差异。“成绩排名”型绩点转换方法是依据学生排名进行分段给予绩点,虽然避免了不同课程成绩直接比较,但是也并没有解决一个分数段对应一个绩点,造成误差较大的缺点。“标准分”型绩点转换方法虽相对实现了不同班级、不同教师、不同课程之间的公平比较,但计算过程比较复杂,不易把握,且需耗费较多的人力、物力,增加了高校教学评价的管理难度。国内高校多样化的绩点转换形式,导致对学生评价结果有一定差异,如对于同一名学生的成绩,按照不同绩点计算和转换方法,所得到的学分绩点会有所不同,这样得出的学分绩点自然缺乏公平性和精确性。由于国内目前没有学界公认的固定绩点转换方法,导致了学分绩点制的应用范围狭窄,一些学分绩点转换方法只能在本校或者几个高校内使用,未能在更大的空间内发挥效用,更不能成为各高校评判学生学业质量的主要依据、学生学业水平优劣的权威评判标准。
3.学分绩点制实施过程中存在失语化、空泛化现象。国内高校学分绩点制的不成熟,造成了其在具体实践应用过程中有名无实的局面,即每个高校都有相关文件规定,但大多存在于文件、讲话中,并未真正落实到具体的学生学习评价中,这除了国内高校缺乏相对固定、统一的绩点转换方法外,还由于高校对学分绩点制推动力不足。一方面学分绩点制在中国高校真正实施的时间较短,高校教师、学生以及管理人员习惯了传统的成绩计算方法,对学分绩点制和提升高校教学质量、培养优秀人才之间的辩证关系认识不到位,仅把学分绩点制看作是当前教学管理评价体系中的一种补充形式,并未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各高校或多或少地存在重研轻教的倾向,学校在教学方面的目标追求、改革力度的原动力远小于对学术研究方面的追求。这些都导致学分绩点制在高校教学中未得到有效应用,更没有真正参与到学校的教学质量与监控评价体系中。
三、我国高校学分绩点制建构对策
当前,我国高校学分绩点制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应用都处于起步阶段,在现有的境况下,要推动学分绩点制向纵深发展,实现学分绩点制在全国高校的普遍应用,必须建立统一、规范,且能够相互融通的学分绩点制评价体系,当然这是一个长期系统工程,需要在借鉴其他国家学分绩点制成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高校发展的现实情况,从政策指引、课程设置、教学管理、教育文化等方面进行配套建构。
1.学分绩点制的发展需从政策方面加强顶层设计。统一规范的学分绩点制推行是一个长期系统工程,超越了大多数高校自身的能力范畴,必须由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加强顶层设计,这就需要教育管理部门充分认识到学分绩点制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性,即学分绩点制的应用将改变中国现有的教育评价体系格局,是高校提升教学质量,培养造就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优秀人才的一个重要撬板,通过制定相应固定的学分绩点制政策法规、评价标准,从而实现其推动人才培养的价值所在。如从我国学分绩点制的实践现状来看,各高校都出台了一系列的办法/规定,或是关于学分绩点使用的具体管理办法,但这些规定和办法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都不能相互统一,且缺少对于学分绩点制在高校管理过程中全面详尽、科学、统一、规范的制度体系。这就需要教育部门加强制度建设,研究并整合现有的办法/规定,使其不断完善,建立统一的绩点转换模型和考核标准,使之更加科学有效地为高校学分绩点管理工作提供指导,从而使学分绩点使用的观念深入人心,优化高校的教学评价管理工作。当然,学分绩点制的改革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积极地探讨和解决学分绩点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探索学分绩点制与传统教育评价标准深度融合的全新教育体系,才能全面推进我国高校学分绩点制运行体系,从而以学分绩点制为助力推动高等教育创新和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使高校的教学改革得以顺利发展,提升高校教学质量,发挥高校社会责任和优势,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优秀人才。
2.学分绩点制发展需内联与外通。高校教育既要不忘初心,植根于国内高校文化的土壤,亦要随着时展而与国际接轨。我国高校学分绩点制要发展,一方面应打破校际藩篱,加强校校合作,尤其需要在授予学位、提前毕业、推免等总平均绩点的规定条件方面形成共识。如有的学校将绩点大于2.0作为授予学士学位的条件,但是也有一些学校则要求更高或者更低,这就需要不同高校抛却教育方式、体制机制、自身文化的顾虑,加强课程内容和教材建设,统一学分绩点制规定条件。只有不同学校之间密切合作,多方参与,资源共享,提高高校教育资源的利用率,解决学分绩点制实施所需要的人员、技术、运营、经费等相关难题,才能实现教育规模、效益和效果间的平衡,最终发挥高校的优势,推动面向人类知识共享的开放型未来教育生态格局的形成。另一方面,学分绩点制是沟通中国高校与西方高校的一座桥梁,我国高校应在充分吸取西方高校学分绩点制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一个与国际接轨、适应我国国情、相对统一的学分绩点制发展模式,并借鉴西方高校解决大学组织问题的新的理念和方法,如国外大学针对教师、行政人员工作繁忙,时间紧缺,各类管理工作繁琐和耗时等问题,通常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去加以解决。据调研,学分绩点制之所以在高校的推广中遇到了许多阻力,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学分绩点制的实施增加了教学管理的复杂程度,高校在实施学分绩点制以后,需要制定免修、重修、再修以及辅修等相应的具体绩点值,需要考虑不同科类绩点之间计算方法的差异等问题,这样就会增加教学管理工作的复杂性以及工作量,很容易导致管理混乱局面的产生。此外,要选取切实有效的绩点转换方式,因需要复杂的计算量,单靠人力是不够的,这就需要较高的教育现代化技术。因此,中国高校亦应该将学分绩点制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开发与之相关的教学管理系统软件,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将学分绩点制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只有将学分绩点制与现代教育发展相结合,才能促进多元化教育形式和学习模式创新,不断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以面对西方教育模式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从而推动高等教育的创新发展。
3.学分绩点制发展需建构“教学评”教育文化。高校办学的根本是培养人才,因此,高校应从培养人才这一根本任务出发,去实施和完善学分绩点制。
第一,改变学分绩点制可有可无的观念。很多学校在学分绩点制具体实施过程中,其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观念上的懈怠和不重视,只有在观念上真正接受学分绩点制,才能更好地使用学分绩点,使其真正发挥出效用。
第二,高校要教研并重,逐步重视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绝非一句空话,它是一个多维的内涵,包含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素质培养等多方面的内容,这并非依靠教师单一群体可实现,它是一个综合的教育体系,是“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理念在高校的展现,需要管理者和教师的共同合力。
学分绩点范文2
【关键词】分层;分组;合作;教学模式;中职机电教学
目前新课改的速度在不断加快,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满足不了当前新课改的需求,在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只会影响到课堂教学效率,特别是在机电教学过程中,必须与实际内容相结合,与社会接轨,只有这样才能够很好的完成中职机电教学。每个学生都是不用的个体,每个个体都具备不同的个性、特点和爱好,因此,在知识接受能力和认知水平方面都各有不同。在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以自我为中心,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进行学习,这种方式不仅不被学生接受而且不符合当前课改的要求。“分层教学”从根本上避免了这一问题,其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设计教学方案,因材施教。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往往以班级内中等学生的成绩和特点进行设计,从而忽视差等生的接受能力,在课堂中会出现优等生接受快,注意力集中,差等生难以接受,对课堂失去兴趣,紧张慌乱的情况。因此,如何合理对优等生和差等生进行教学分配是分层、分组、合作教学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优化师生关系,为分层教学创造条件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体,因此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尤其重要,这是优质课堂的重要条件之一,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为学生提供健康积极的学习环境,这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分层、分组、合作教学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有意识的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当前,课堂中的学生往往被教师分成两类,优等生和差等生,而这两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具备不足之处。例如,优等生学习成绩好,经常受到教师和家长的夸奖,但是这类学生往往抗打击能力弱,当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心理落差,并且很难平复。差等生成绩较差,在学习过程中严重缺乏自信心,课堂中扮演捣蛋的角色,学习态度不端正,并且抵触任课教师。因此,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必须更改教学方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找出学生的问题并与学生进行沟通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分层、分组和合作教学奠定良好基础。
2立足生本,针对不同学生进行分层备课
中职机电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标设置主要针对的是学生的总体情况,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合理的进行分层教学就必须要掌握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知识掌握层级,然后对其设定教学目标:针对优等生的问题可以从创新能力出发,设计学案时将教学问题设计的更具灵活性;针对中等生的问题,要在其能够自主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对问题进行创新,从而促进中等学生思维能力的进步;针对差等生的问题则将教学重点放在基础知识的掌握方面,要求其只要掌握基本的思维放肆和解题思路就可以。
3将分层与分组结合,让学生合作学习
分层教学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起重要作用,分层教学的主要作用和意义主要体现在分层授课当中。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是课堂中所教授课程问题的设定还是课上习题的设计都需要围绕“分层”来进行。每节课中教学内容都需要设定例题,要结合课前拟定好的例题进行授课,因此,教师应根据“分层”进行重新设计例题,对于理论知识较强的例题只要和学生们讲述清楚就可以,对于扩展性较强的立体则需要在讲解时加以延伸,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都由优、中、差三个层次的学生组成,这样在教师布置小组讨论任务时,学生之间可以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在课堂巩固环节,需要设计每个知识点的习题,这时就需要分层设计,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和接受情况进行布置习题,这样能够有效避免习题过于简单优等生优先做完没事可干,差等生毫无思路的情况。例如,在教授“液压传动”这一节时,需要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进行教学设计:对于c层学生来说,可以从生活实际入手,让每个小组的学生自由列举生活中液压传动的例子,这样有助于学生自主了解本节课学习内容,自学到液压转动的发展概况,然后再将a、b、c层学生聚集在一起进行讲解液压传动的基础原理。对于b层学生来说则需要直接从液压传动基础原理入手,然后再列举实例;对于a层学生来说更要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领头作用,可以让a层学生扮演小组长的角色来帮助b层和c层学生解答问题。在课堂最后,教师最每个小组的讨论情况进行总结,然后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学生自主根据教师的总结来对比自己自学成果,找出不足之处并进行记录,同时,教师还需要对每个小组进行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在设计课后练习方面,可以多设计一些问题,在布置习题时要求优等生全部完成,中等生完成三分之二,差等生将基础题做好便可。这种分配模式,不仅能够达到锻炼优等生的目的,还能够提高差等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对课后练习题进行分层设计,能够让处于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身情况的练习机会,最终达到课前预设的分层教学目标。
4分层评价,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在分层、分组、合作教学中,不仅要对学生和习题进行分层还需要对学生的评价进行分层,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状况和心理素质都不相同,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也要按照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状况和心理素质划分层次,教师要结合每个层次的特点进行评价。例如,优等生要采取鼓励的评价方式,促进这层学生不断进步,超越自我;中等生要采取鼓励和警告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使其在不断进步的同时不忘留意身边的竞争对手;差等生要采取表扬的评价方式,这类学生比较自卑,因此教师对其的肯定尤其重要。分层、分组和合作教学为教师带来了更高的挑战,但是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这种教学模式为中职机电教学效率的提高奠定基础,但这种教学模式仍需要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何唯.分层、分组、合作教学模式在高职机电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界:高等教育研究,2015(4):95.
[2]郑连福.分组教学法在中职机电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5(53):174.
学分绩点范文3
【关键词】技校;机械;专业教学
【中图分类号】TH1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1-
技校的学生学习主动性比较欠缺,作为技校专业课中理论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机械专业课程,教师如何教,引导学生如何学?是每位一线执教者最关心的问题。近年来作者通过各种方式对机械专业教学进行了学习与研究,尝试了各种理念下的教学模式,本文拟就如何在机械专业中实施有效教学问题做出如下几点探讨。
一、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
技校学生大部分对理论课不感兴趣,除了基础差,学习有困难之外,更重要的是他们对理论知识缺乏应有的认识,认为只要会动手操作就可以,没必要学习这些枯燥的理论知识。因此,在讲每一个知识点前,我都要让他们认识到只有在正确的理论知识指导下,实践操作才能事半功倍。
例如,在讲授《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中车刀切削部分的几何角度时,这样导入:“同学们,与专业打交道最多的是刀具、量具和机床。刀具在加工过程中会不断地被磨损,要经常进行刃磨,这样磨刀就成了我们工作中重要部分。而刀具刃磨的好坏又将直接影响加工件的表面质量和加工精度以及加工效率。刃磨需要根据加工的材料、加工阶段来确定刀具几何角度的大小,所以同学们必须掌握刀具切削部分各角度的概念。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就是与刀具有关。”
这样的导入,可以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的重要,只有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学习才会有动力。因此,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基础。
二、步步深入,做学一体
机械专业课程往往一开始学起来简单,后来越学越难。因为知识点或技能是承前启后、相互融通的,所学之用自然越来越广,学生自然觉得难度越来越大。执教者更应该在每个知识点的突破上下工夫,对学生的要求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一个环节脱节了都有可能影响后面学习,所以务必一步一步地深入要点。尤其专业实践课,学习专业实践课不像学习文化课那样自然接受新知识就可以了,真正要学好一门专业实践课,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再结合听讲与观察,并亲自动手才能真正掌握90%以上的知识。因此技校专业课学习务必要求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做学一体,才能使学生掌握好知识与技能。
三、加强直观教学,发展学生兴趣,提高机械专业教学有效性
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之分。直接兴趣是对事物本身感到需要而产生的兴趣,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最有利因素;间接兴趣是明确了学习目的和学习活动结果而引起的,对学习有着长期稳定的驱动力作用。直接兴趣可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间接兴趣可促使学生发扬锲而不舍的精神。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有机结合,才能激发学生持久、高度自觉的学习积极性。机械专业直观教具有实物、模型、挂图等。直观教学手段包括幻灯片、投影、录像等。机械专业教师可根据机械专业教学内容和学生身心发展水平,采用综合直观、实物演示、多媒体教学等手段,使抽象、枯燥的机械专业知识具体化,以充分发展学生学习兴趣,激励思维,促使学生主动求知,获取机械专业技能。
比如,在教学《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时,由于退火、正火、淬火、回火等热处理工艺受设备条件限制,不能作现场操作演示,若仅凭几张挂图及几个应用实例分析很难把枯燥抽象内容讲活,而结合录像或计算机多媒体则可把热处理工艺过程直观地展现给学生,从而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再如,在探究《机械制图》教学中,结合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可极大地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极大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一步发展学生学习兴趣。如点的投影中三面投影展开,圆柱截割、组合体的组合、剖视图的剖切及投影过程中那些学生难以想象的,教师难以表达的部分用课件加以展示。由于直观降低了空间想象难度,因而学生易掌握,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高,教育有效性好。再如《机械基础》中学到轮系传动比时,可利用机械钟表内部结构模型,直观地让学生观察思考“表针转动的动力来自何处?动力是通过什么传动使表针转起来?这么多相互啮合的齿轮之间有何关系?为什么分针转一圈而时针只转动一格?这里我安排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经过学生讨论,教师可形象直观地引导学生悟出:轮系不同的传动比导致表针不同的转速实现时分秒之间的关系。由于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互教互学,共同提高。使整个课堂气氛既充满友爱、互助又充满竞赛。小组学习使每个学生都有大量的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技能。能使每一位学生进行个人的、积极的交流是机械专业教学有效性提高的一种表现。
四、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上更加需求实用性人才。特别对于技工学校来说,其本身就是注重对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因而在技工学校要更加的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由于机械专业的基础课程贴近生产实践的特点,老师在对机械基础进行讲解时,除了清晰地讲解概念、理论外,还需要强化实践教学,注重学生的实践。在技工学校的机械基础课程主要知识体系是:机械传动、常用机构、轴与轴上的零件、液压传动、气压传动等等。因而,老师在讲授完每一部门的理论知识以后,可以组织学生到实习的车间,以实践生产中的机械设备作为实例,对这部分知识再进行一次现场的讲授,使学生能够对理论知识有一个具体的确切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加深学生对于其的掌握。然后,指导学生实地的对机械进行操作,让学生能够真实的触摸到机械设备,学习机械的实际的操作技巧并能够熟练的掌握这一部分的机械理论知识和操作技巧。同时,对于学校来说,技工学校要加大机械设备的投入,保证其的先进行和适时性,为了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的机会。此外,技工学校还可以与相关的企业合作,多为学生提供一些现场实习的机会。
随着教学内容改革的不断的深入,技工机械专业基础课程的改革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着,为了进一步提高技工机械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的学习质量,相关的老师和教育工作者们仍旧需要不断的探索新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勇于不断的创新,从而寻找出更多的既实用又有效的教学途径,保证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学习到更多更有用的知识,为社会提供更多更优秀的机械技工人才,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做出更有效的贡献。
总的来讲,课堂是师生教与学互动的舞台,要提高学习效果就必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催化剂,它能激发学生积极而持久的学习热情。从而营造持久而和谐的课堂气氛,使课堂成为学生乐于学习的天堂。
参考文献
[1]李兴洲.《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有效教学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8 .
[2]赵世限.职业中专学校机械专业教学策略探索[J].新课程・中旬,2013(5):56-57.
[3]刘雪雪.谈案例教学法在单片机课程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2006,(4).
学分绩点范文4
【关键词】百分数;分数;转换;难点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6-0052-02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数学的教学要活学活用,数学的教学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而不是仅仅进行知识的灌输,更应该注重的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加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力度,在百分数的教学当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教学方法与窍门,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培养数学的思维。
一、百分数的教学难点
对于小学百分数的教学而言,其难点是如何教会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对百分数的知识进行应用,而在此之前要注重教学顺序。百分数的教学难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的教学,首先要让学会对百分数的概念进行了解,如百分数的由来及其原理,其次是百分数与分数之间的转换关系,最后是其知识的实际应用。由于学生之前接触的大多是分数,对于百分数的认识不明确,所以在实际的运用过程当中,百分数与分数的转换至关重要。
在小学数学课程的百分数这一章节当中,首先就是对百分数这一概念阐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就叫做百分数,也叫做百分比或者百分率。在对于百分数的概念介绍上,如果只是对百分数的概念进行讲述,那么学生对于这个概念的理解就不会太深,但是在介绍其概念的同时加上一些实例或者是趣味的百分数,就是另一种效果了。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新标准中指出,数学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主导,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放在首位,在百分数的概念教学当中为了让学生更易理解,可将数学的百分数与成语相结合,如“百战百胜的胜率是100%”“一箭双雕的命中率是200%”“半壁江山所占的比重是50%”等,将百分数的概念理解将成语相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理解百分数这一概念的同时将其与生活当中的所见所闻结合起来。
二、百分数与分数之间的转换运用
1. 整数中的运用
百分数的教学难点就在于百分数在实际问题中的灵活运用,而将百分数与分数互相转换,正好可以将这一问题进行改善,学生在学习百分数之前首先学习分数,而在百分数的运算中有很多涉及百分数与整数的运算,但是学生并没有过多的接触这种运算,难免产生困惑,这时运用百分数与分数的转换,正好可以解决这一难点。
例如,甲公司今年收入为200万元,乙公司今年的收入比甲公司的收入少,其少的部分正好是甲公司收入的25%,试问今年的收入共为多少元?
两种方法的运算步骤虽然有着一定的差别,但是最后的结果是一致的,并且后面一种运算要比第一种运算简单得多,所以分数与百分数之间的转化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非常广泛。
三、小数与百分数之间的转换
小数和分数是可以互相转换的,所以小数与百分数的转换也是一种特殊的分数与百分数的转换。在小学百分数的题目解答中,常常会列举一些携带着百分数的算式,在其进行换算的过程当中,经常会有学生由于对百分数定义的不了解或者是刚刚接触百分数,运算的方法生疏而导致运算的错误,所以教师在进行百分数应用题解答讲解的过程中,可以教会学生将其中整数与百分数的运算转化为整数与小数的运算。
例如,韩庄村去年人均收入为8970元,今年的人均收入比去年提高了15%,问今年韩庄村的人均收入是多少?
根据对应用题中单位“1”方法的理解,今年韩庄村的人均收入为8970×(1+15%),而学生在列出这个算式之后,面临的是解答的问题,将这个算式进行下一步运算则是8970×115%,而对这种比较大的百分数与整数之间的转换,仅仅是靠分母与整数之间的互相转换是不能轻易得出结果的,所以最后还是要做乘法的运算,并且建议让学生用计算器进行计算,而计算器中的百分数单位虽然可以呈现,但是也仅仅是在结果上呈现,比如计算器中得到的数字是0.2,按下百分数键“%”则会显示20%,但是在运算的过程中却无法呈现,所以在对于8970×115%的运算中还是建议学生将其转化为8970×1.15的方式进行运算,这种转化则需要学生对百分数与小数的转换非常的熟练。
四、结语
小学数学百分数贯穿小学与初中,对于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有着很大的启发作用,既可以让学生学会解题方法与解题技巧,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明白其中的道理,所以,小学教师一定要深入研究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教学方法与教学技巧,在提高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让学生对数学百分数应用题熟记于心。
参考文献:
[1] 梁光金.建立概念,把握应用,增强辨识度――百分数教学探究[J].新课程导学,2014,(17):71.
[2] 王东华.联系生活突出主体理解数学――“百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与评析[J].小学教学参考,2013,(32):21-22.
学分绩点范文5
这绝对是世界上最“COOL'’的酒店,它的每一件家具每一问客房每一砖一柱,全部由冰做成,在这家酒店,平均温度是摄氏零下5度。
这也绝对是世界上最“酷”的酒店,每年的12月,它在北极线以北的芬兰小城凯米崛起,经由许多知名或不知名的建筑艺术家打造,成为一座梦幻迷离的冰雪酒店。而到来年5月,极地的夏天来临,它渐渐消融消失,直到冰雪再次覆盖大地。
提到这家位于凯米市的Oy LumiLhma Kemi SnowCastle冰雪酒店,不得不先说一下当地最富盛名的冰雪城堡。
1994年的春天,有人提出要在波斯尼亚湾(Gulf ofBothnia)海岸建造全世界最雄伟的冰雪城堡。1996年冬,冰雪城堡终于落成,1100米长的城墙围着雄伟的冰雪建筑,也围住了一个吉尼斯世界纪录。整个城堡占地13,500平方米,建设用雪量为30,000立方米。拉普兰人的聪明智慧在此为全世界而展现,本应是冬季的萧条景象,但在灯光与声效的冰雪艺术作品中,人们得到的是灵魂的升华。
1996年至今的十多年来,许多世界知名的艺术家都曾在冰雪城堡中展示过自己的才华。每年被邀请的设计师,都会连同大批巧手工匠,搭建一座全新的冰城。不要以为冰雪只能砌出简单的东西,像真正皇宫般的冰雪城堡每年都包括有酒店、冰餐厅、展览艺廊、城堡庭园、冰雪游乐场等。它甚至还包括一个小小的冰教堂,教堂大约能容纳50人,白雪堆砌的高墙为婚礼或洗礼仪式营造了犹如天堂的氛围。礼拜堂每日布道均向公众开放。每年都有不少新人在这里举行他们特别的结婚仪式,其中就包括不少日本和香港的爱侣。
而位于冰雪城堡内的这家名叫Oy LumiLinna KemiSnowCastle的冰雪酒店,则绝对是城俸内最具卖点和最受游人追捧的旅游景点之一。曾有人列举过世界上50个最佳的生活体验场所,该酒店就名列其中,堪称是芬兰极地的人工奇观。深入体验冰雪酒店
从凯米的火车站出来,步行3分钟,就可以看见有着两个圆锥形塔的童话般的城堡,四周白雪摇摇而下,晶莹剔透的城堡砖墙有着波斯尼亚湾海水的湛蓝。还没到雪堡的门前,Arttu和Terttu就出来欢迎我们了,这是一对可爱的卡通夫妇,是冰雪堡的精灵,据说它们的老家在很远很远的冰雪常年不会融化的冰雪谷。 一见面,Arttu和Terttu就给我们了一个温暖的熊抱,然后是一杯热腾腾的巧克力饮料,尽管是装在冰酒杯里,热巧克力仍然保持了足够的温度,我正觉得奇怪,这冰杯是不是每装一次热饮都会“瘦”一圈呢,没等我想明白,Arttu已经把我带到了如沐春风的前台,这也是冰酒店里最温暖的地方(平均温度25摄氏度)。
说是前台,其实这里集中了酒店的好几项功能,比如说行李问、交友天地和电视房。我们顺利拿到了房号,在这里入住不需要房间钥匙,因为你要带进你的冰屋的基本就是你自己和身上的穿戴,其他行李一律放前台的行李问为妙,如果你不想你的行李都变成冰棍的话。
深入酒店内部,仿佛处在一座水晶的宫殿里,到处都是冰制的东西,冰桌冰椅冰柱冰床冰灯冰雕――晶莹剔透的家具在灯光的照射下映射出奇幻的光芒。所有的东西在这都既简单又神秘,既让人兴奋又有着让人镇定的力量。让人惊喜的是,在冰酒店不仅可以看到各式各样有趣的冰雕作品,这里甚至还有一个画廊,展示不同画家的精品之作,在冰雪之外,给人带来更多的色彩。
冰酒店的房间不多,双人房十几问,单人房和多人房都是几间,套房一问,不过每一问都有自己独特的装饰和风格。该酒店一半的客房由拉普兰大学艺术系的学生设计,主题为拉普兰思想与北极文化。其余的房间由凯米艺术学校的学生在Leena Tiihonen Pellegrino指导下设计。有的很太空,有的很海洋,有的很前卫,有的很卡通,有的甚至把非洲风情也搬了过来,床虽然是冰做的,风格却可以很热带,实在是很有意思。住冰屋睡冰床当一回“小龙女”
转眼到了吃饭的时间,冰酒店的餐厅与酒吧分别可接待50人和70人。冰砌的桌椅上,就算连小摆设亦用冰制成,不过奉上的美食却保证是热烘烘的。巨大的冰桌上,每个人就餐的位置上都垫有毛毡,食物端上来的时候盛在保温良好的陶器里。原以为在极地用餐没什么好吃的,菜单一拿上来才知道自己目光短浅,这里好吃的东西可多了,土豆焖驯鹿肉、烤香肠,香煎鹿肉排、起司蘑菇汤、蓝莓红草莓奶油汤、豌豆汤(hernekeitto)、烟薰鲑鱼、烟薰驯鹿、羊羔和烟薰火腿、烤羊腿、三文鱼青鱼还有在冬季最肥的淡水鳕鱼、苹果派――看着就让人流口水。
这里的酒也不少,用野莓子酿成的酒,拿起瓶子来一嗅都是芬兰大自然味道。最有名的是由黄莓和北极树酿造的利口酒。芬兰伏特加也很有名,喝的时候搭配鱼卵三明治或小龙虾是一绝。到了圣诞节就不能不喝glogi酒,它是一种掺入杏仁与葡萄干的既辣且香的酒,且有后劲了。仅管吃饭的时候还要带着厚手套,不过仍然让人觉得酣畅淋漓。
原本以为睡一晚冰床需要巨大的勇气和耐力,非要有小龙女的功力不可,睡下来才知道,冰床一样可以很舒适。其实每张床铺都铺上了厚厚的毛皮,再加上从挪威运来的专为极地保暖而设计的Ajungllak睡袋,钻进睡袋里,就像钻进了一个保温瓶中,睡袋特制的隔热层很好地保持住了体温和隔绝了外面的冰冷。
极地的夜,四下里寂静无声,室外的温度在摄氏30度以下,冰酒店客房的温度也有摄氏零下5度,可我除了鼻子觉得有点冰凉,其余部分都觉得热烘烘的。Ajungllak睡袋就像雪地里的一个温暖的巢裹着我,半梦半醒之问,我仿佛听见了下雪的声音,极地的夜空中星星流转的声音以及内心深处花开的声音。绝无仅有的冰雪体验
早晨起来穿好外套。我没坐冰酒店安排的的士,而是步行去了附近的hotel Merihovi,洗了一个热水澡又蒸了回桑拿,然后享用丰盛的早餐。冷与热的极致体验让我的胃口大开。
冰雪酒店所处的冰雪堡里还有不少可看的东西,如能容纳50人的冰雪教堂,就有不少人就专程来举行婚礼。冰雪城堡主体建筑群的外庭园里建有几条冰雪滑梯和一个冰雪迷宫,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可以玩得尽兴。冰雪酒店还不时安排的由民俗表演、各式精品摊档、骑马漫行、狗拉雪橇越野等活动,所有的一切都让人们兴致盎然,每个人来到这里仿佛都重新回到了童年。
在凯米,除了入住冰酒店,还有一个必玩的项目就是登上全球唯一的观光破冰船――桑普号,这艘长75米,重3540吨的破冰船至今已月载客游览40多年。每年12月至4月,它都会顶着北极刺骨的寒风,碾开波斯尼亚湾上厚厚的冰层,奋勇前进。这可能是你一生中绝无仅有的航行经验,封冻着的北冰洋完全被冰雪覆盖,唯有在桑普号上,你才有机会看到这个白色的世界在你的脚下裂开一条湛蓝色的水道,巨大冰层迅速地被船头碾成碎冰,挤压着散向两边。
当桑普号行驶到特别坚硬的冰层,乘客们将穿上特制的橡胶防寒漂浮衣,下到冰面上散步,并得到在冰海中浮游的机会。
学分绩点范文6
1.1成绩管理
计算机基础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和结业考核成绩3部分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10%,实验成绩占40%,期末考核成绩占50%。在教学过程中,平时成绩和实验成绩由学生所在分层次班级教师评定,最后结合期末考核成绩核算出最终成绩。教学任务是按专业分配到任课教师的,意味着在教务管理系统中,任课教师需要登录的是教学任务中划定的专业学生成绩。在实际操作中,要在小组所有任课教师共享自己任课的分层次班级成绩后,才能从中筛选出自己教学任务中的学生成绩,然后登录到教务系统中。由于担任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师还同时承担着其他课程的教学任务,每人对工作时间也有自己的安排,这样导致计算机基础课程成绩核算、共享的时间往往有差异,造成对同组其他教师工作进度的影响。另一方面的问题来自学生,当学生对成绩存在质疑时,往往会找教务系统中显示的任课教师,而该教师并不是其分层次班级的任课教师,这就需要教学任务中的教师和实际分层次班级中的教师同时在场才能核查。这经常会让学生觉得老师推脱责任,影响学生学习情绪和师生感情。
1.2教师评价
在教师教学考核体系中,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占非常高的比重,而教学考核结果又直接跟收入挂钩。因此,客观、准确地评价才能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而在分层次教学改革实践中,学生的评价多数是“张冠李戴”,分层次班级的教师多数并不是教务系统中该课程的任课教师,这对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教学效果都有负面的影响。
1.3资源分配
在很多高校,公共课部的教学任务比较重。在湖北文理学院,公共计算机课部的教师平均年教学工作量在400标准学时以上,每学期在承担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任务同时还有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任务。在教学任务重、实验室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集中在8周左右的时间,多名教师在同一时段同时上课,造成人力资源和设备资源在开课期间的紧张,有时由于教师、学生空闲时间和实验室可用时间的冲突,有些班级的课程只能安排在周末,影响了教师和学生对休息时间的安排,在时间上制造很多矛盾。另外,由于分班前需要对学生进行机考测试,也增加了设备使用压力,同时制造了额外的考试系统安装和教师监考工作量。
2教学评价
作为教师,有义务对学生的学习做尽可能公平、公正的评价。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通识教育基础必修课程,是学生参评奖学金、助学金、评优评模的依据。分层次教学评价中同样的分数却不能代表同样的水平,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成绩的公平性也有诸多质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免修学生与上课学生,二是同年级同专业不同上课班级的学生。
2.1免修学生与上课学生
用于划分免修和参加各分层次班级学习的依据是学前测试,采用无纸化机考,与期末考试采用相同系统,但考试时间有所不同,学前测试为60分钟,期末考试为90分钟,学前测试成绩高于或等于85分时划定为免修,免修学生的最终成绩取学前测试时的成绩。各分层次班级学生的成绩由平时成绩10%,实验成绩40%和期末考核成绩50%共同组成,经过学习,结合平时成绩,通常有一半以上的学生最终成绩在85分以上。而在教务系统中,通过学习获得的最终成绩和免修学生的最终成绩是没有区别的,相同的分数并不代表同样的水平。
2.2同专业横向比较
由于平时成绩和实验成绩是由任课教师评定,实验成绩占40%,实验成绩的评定没有具体分数,主要是由任课教师定性评价,这样即使在宏观的实验评价参考下,由于思维方式不同、对学生的要求不同,各任课教师的评价也存在差异,如某教师给学生的实验成绩80%在80分以上,平均分在75分左右,而另一教师给学生的实验成绩80%在70分以上,平均分在70分左右。在传统教学中,同一教师在给同一班级的所有学生评定实验成绩时是统一的参考标准,对学生来说是相对公平的。而在分层次教学中,同一专业的学生划分到不同层次的班级学习,最终取得的分数就失去了相同的参考标准,导致相同的分数不能代表所对应的水平。
3教学效果
《大学计算机教学要求(第6版—2011年版)》中明确提出: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是面对97%以上的大学本科生的计算机教育,是影响到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创新和时间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是以应用为目的、以实践为重点、着眼信息素养培养的一种教育,要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大学计算机教学要求(第6版—2011年版)》和《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提出的计算机基础课课程目标中都提到要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具备使用计算机实用工具处理日常事务的基本能力;具备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以及与他人交流的能力;了解并能自觉遵守信息化社会中的相关法律与道德规范。
3.1免修学生
学生参加的学前测试是无纸化计算机考试,Windows操作、Word操作、Excel操作、Power-Point操作和网络设置占90%的分值,更侧重于对技能掌握的检验。对于免修的学生,在学习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上,操作技能也许会达到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目标的要求,但在信息素养方面距离培养目标有较大差距。湖北文理学院在普通高校招生录取中属于普通本科第二批次,学生在自主学习能力、学习主动性等方面跟名牌大学、重点高校的学生有差距,课程相关学习资源建设也没有形成规模,大一新生没有养成使用网络学习资源的习惯,很容易造成免修学生中基础很好的学生由于没有继续学习,导致其计算机应用能力水平跟上过课的学生相比反而处于中下游水平。
3.2高级班学生
湖北文理学院的教学大纲中规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理论学时为18学时,在高级班的教学中,只有10学时用于课程内容的讲授,另外8学时开辟了4个专题讲座,分别是计算机2进制及其转换、数据结构与软件工程简介、Office在工作中的应用案例和计算思维、物联网与云计算。10个学时的讲授对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取舍具有很大挑战,对学生达到课程要求具有很大的困难。4.3初级班学生在以学前测试分数为依据划分的免修、高级班、中级班和初级班,分入初级班的学生多数觉得自身能力差。初级班的学生这种消极的暗示和评价对其课程学习和心理发展都是不利的。将赏识教育和励志教育有机融合在教学活动中,对于促进课程目标的实现有积极意义。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