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中即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雪中即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雪中即景范文1

随着社会的整体经济水平迅猛提升,社会发展对于经济型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断的增加。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在进行中学课堂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应当明确自身的方向,进而有针对性的完善自身的不足之处。在中学数学课堂上全面的掌握统计学知识,熟练地应用在经济学领域中,为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经济学人才奠定稳定的基础。

二、经济学中,统计学的重要性

由于经济学具有复杂性和精确性的特点,因此需要将统计学应用于其系统的建立进程中,而统计学的准确、灵活的应用,则需要我们具备合格的数学理论基础,方能在经济学中找到其发展规律。由此可见,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经济学人才,需要我们在中学数学课堂的学习中,尽可能的丰富自身的统计学知识,并且将学习到的统计学知识,灵活的应用于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当中,例如进行班费的管理工作、班级活动经费的统计工作、外出活动的经费预算与控制等等,在提升了我们的统计学知识应用能力的同时,实际生活中的锻炼也使得我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都得到了迅速的提升,为成为优秀的经济学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探究经济学中统计学的运用方式

在明确了经济学中统计学的探究思考重要性后,可以使我们在学习高中数学的过程中,以更加明确、科学的方式培养自身的统计学理论掌握和应用能力,进而实现高效的自我提升。

1.发散自身的思维,有方向的锻炼统计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我们在中学数学课堂上学习统计学的相关理论知识过程中,应当注重自身的思维发散性和灵活性。很多同学在数学课堂上计算统计学习题的过程中,由于思路过于死板,因此无法根据老师所讲解的统计学理论内容和传授的理论学统计方式灵活的进行解题,进而认为统计学十分难以掌握,丧失了对于学习统计学的信心和兴趣。实际上这些同学是进入了学习思维上的误区。如果我们能够在数学课堂上进行发散思维,灵活的将数学知识应用于思考过程中,问题便能够迎刃而解。例如,我们在学习参数的过程中,可以将样本参数、方差以及函数的理论概念灵活的运用其中,进而明确统计学中的估量值和估量极值的概念,参数统计问题也就随着这些函数的灵活应用被成功的解答出来。

2.应用模型的建立,更加直观的、高效的掌握经济学中的统计学

当我们在学习统计学知识的过程中遭遇瓶颈时,也可以通过数学模型的建立帮助我们度过学习上的难关。由于数学模型具有直观性较强以及精确度较高的特点,因此数学模型的建立可以引导我们运用更加简洁的方式,理解经济学中的统计学理念,并且完成经济学中的统计学的学习。例如我们在统计班级内部同学的身高分布状况时,就可以建立数学统计模型,将身高标准分为几个区间,分别统计,这样,所得出来的统计结果会更加具有直观性。

开展经济学中统计学的学习方式探究,主要可以将经济学中的统计学掌握方式得以有效运用。发散自身的思维,有方向的学习统计学知识,数量的应用和掌握应用模型的建立,更加直观的、高效的掌握统计学的知识要点。通过研究可知,统计学的良好的学习和掌握,需要我们在中学学习课堂上充分的调动自身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努力的去思考和探究老师所教授的内容,并且将其进行灵活的运用,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统计日常零用钱的消费,记录消费的种类与用途,这样,在月末的时候,就可以知道自己最大的支出模块,根据自己的支出总结,合理的调控各项支出比例,使消费更加合理化,各模块支出均衡,初步做一个简单的经济统计结果。掌握统计学,将使得我们在经济学行业中,充分的发挥自身的实力,体现出我们的个人能力和个人价值。

四、结束语

开展经济学中的统计学探究,首先应当明确探究它的重要性,进而进行学习掌握方式的探究和思考。进行经济学中的统计学探究可知,我们也应当在中学学习课堂上认真学习数学知识,良好的完成统计学的掌握,在中学数学课堂上熟练、全面的掌握统计学知识,实现自我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才能使得我们在日后真正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经济学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明.统计学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的问题探讨——以兰州商学院统计学专业计量经济学课程为例[J].陇东学院学报,2013.

[2]韩春蕾,罗文海,相静.形成性评价在医学类院校统计学专业课程考核中的应用——以计量经济学课程为例[J].卫生职业教育,2015.

[3]王纯妍.浅议数学统计方法对现代经济社会的作用[A].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第三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2016:1.

作者简介:

成永琦(1999—),女,汉族,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县人,高中学历。

雪中即景范文2

关键词: 初中数学 兴趣教学 教学策略

数学是一门具有很强应用性的学科,其中的一些概念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当前由于知识的深入及难度的加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不能及时指导学生,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生活。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适应当前的新课标改革,积极倡导素质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其中开展初中数学兴趣教学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设计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按照学生的特点设计教学方案,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抓住学生对任何事情的好奇心,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新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愿望,让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激发。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针对重难点问题设计一些有趣的提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在课堂上产生学习兴趣,收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学到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先提出疑问,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让学生对身高和两臂平伸的长度进行对比,判断自己的手臂长和身高的比,等等,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疑问中产生好奇心,产生求知欲,产生学习这一内容的兴趣,更好地掌握这一节的内容。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学生好具有较强的好胜心理,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让学生在竞争中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学生进行诱导、鼓舞,尽可能地帮助学生获得成功,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乐趣,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提高。

二、讲求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

初中数学知识本身具有较强的逻辑性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认识到这一点,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兴趣进行激发,并将这种激情和兴趣长久地维持下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遵循数学知识循序渐进的特点,从简单的着手,这样就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减少问题的出现,并且可以自己解决问题。例如在讲授“-”的概念的时候,这个符号在初中教学中的含义更丰富了。在小学阶段这仅仅代表的是一个运算符号,代表减,但是在学习到实数的时候,它就代表的是一个性质的符号,可以是代表一个负数,也可以代表一个相反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先将这一个符号通过小学的减法引出来,减法越减越小,所以它也代表一个小的数字,再将负数及相反数的定义引出来。这样就将新旧知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学习数学,使学生很容易地理解数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教师教学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自我学习的过程,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用心设计每一节课,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这样才能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使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例如在讲数轴的概念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拿一个温度计到课堂上,对温度计的组成部分进行详细介绍,温度计上有零点、零上和零下。温度计是测温范围的,而在一条直线上,将零点、正方向及单位长度标注出来以后就是数轴,并且在数轴上的点代表的实数,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这样就可以使学生通过对温度计的了解调动起课堂气氛,然后在良好的气氛中对数轴进行学习,使学生感受到直线的神奇,并且轻而易举地掌握和接受,使学生在有趣的情景中学到知识,从而将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同时,可以通过实践活动丰富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并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习知识。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习惯可以让学生终身受益,在数学学习中,做练习是必不可少的一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让学生陷入题海战术之中,引导学生做题要有一个度,讲求效率,要求每个学生在做完题之后,让学生对题目进行核对,分析错题,对错误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将其记录在一个本子上,使其可以随时复习,可以温故而知新。在做完数学题之后,不要着急去做下一个题目,要思考一下这个题是不是还有其他做法,让学生理解这一题考察的是什么内容,让学生总结学到的知识,会比多做几道题更有效,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方面更加扎实,达到做题的目的,长期坚持下去,这将成为一种习惯,在学习数学的道路上成为一种无形的财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养成不懂就问的习惯,例如学生如果在课堂上知识掌握得不扎实、不清楚、不全面的时候,在做题过程中,将会出现一些问题,这样就可以鼓励学生提问,问同学、老师都是可以的,这样通过交流是会使学生产生灵感,从而使学生恍然大悟,形成自己的见解,进而使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所提高,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注重数学教学的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生活中用到数学的地方是非常多的,所以需要我们去探究,将初中数学教学与生活结合起来,这样不仅更切合学生生活实际,而且可以引发探究数学的兴趣。所以数学教学应该不断地生活化,教学内容取材于生活,将数学和生活之间的联系凸现出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将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进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感悟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现在及将来的生活都离不开数学,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紧迫感,让学生明白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这样可以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对其进行分析、解决,在生活中寻找数学规律,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学习的兴趣得到激发。例如,在解方程应用题中,经常会出现怎么选更划算的问题;又如学生在过春节的时候都会收到压岁钱,学生对这部分钱的处理就会涉及数学知识,存入银行的话利息是多少,如果买东西又要怎么分配等;再如家人的手机费的交付,该选哪个套餐更划算,家中房屋的面积该怎么算等,这些都是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可以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学到的这些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将生活和数学结合起来,达到教学目的。

六、结语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地为学生服务,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尽可能通过各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学习,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感受到生活的存在,在生活中感受到数学的存在,使学生可以从实际出发,从兴趣着手,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

参考文献:

[1]梁西宁.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兴趣教学分析[J].赤子(上中旬),2014,20:229.

[2]赵桂芳.浅谈初中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J].学周刊,2015,08:53.

[3]樊.初中数学兴趣教学之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1,25:72.

雪中即景范文3

一、突出数学的现实性

现实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数学是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一种抽象。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了一些数学现象,这就为创设情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师应针对这一实际,精心设计情境,在开放式的教学活动中,使每个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也得到和谐的发展。因此,教师应当首先考虑到学生生活中的数学常识,寻求学生感兴趣的有体验的素材,结合他们的认知基础来创设情境。比如一年级的“认识物体的图形”一课,可利用游戏设计教学环节。一年级学生虽入学时间不长,对图形方面的知识了解也少,但他们已经有了生活基础,接触的生活用品的形状已经在头脑中形成了印象,所以这一课的教学完全可以让学生在摆一摆、摸一摸、玩一玩中进行。比如先让学生每人准备几种自己了解的物品的包装盒,然后向同学介绍。因为学生都非常了解手中的东西,所以介绍起来兴趣盎然。再通过比较、举例等活动,强化物体和图形的区别,使学生在游戏中亲身感受物体的特征。最后通过推理区别这些物品,并分类。

二、展现教学的趣味性

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创设教学情境,突出知识的趣味性,是使学生很快对所学知识产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通过设计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调节到最佳状态,为学生学习数学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和情感基础。虽然数学知识中有些内容较抽象,但有些内容还是充满趣味性的。如在教学“统计图”时,可以让学生对家庭中一个月或一年的收入或支出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制作统计图表,学会用理性的科学的方法处理生活中的问题。由此可见,教师认真挖掘教材的内在因素,根据知识的特点去设计合适的情境,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情境创设要有启发性

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根据教学内容,抓住教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紧扣教学重点、难点设疑。例如,在《7的乘法口诀》中,教师甲运用了书上的情景主题图“一个星期有7天”,教师乙运用了《我爱快乐数字七》,教师丙运用了方格图,对教学内容而言,都非常有针对性,紧扣教学重点,并能通过情景图设疑难点。

四、注重知识的规律性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运用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教师在设计教学情境时,必须注意到这一点,也就是说,要注意学生认知的趣味性,要符合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一节课中的情境设计可以是一个或是几个。引入时的情境,应着眼于学生基础知识的获得和技能的培养,注意前后知识的衔接,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知识;展开知识的情境教学,要着眼于知识的推理过程,充分利用数学模型,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使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的知识内涵,并将其掌握和运用,在理解、掌握、运用的前提下,学生才会有所发现;巩固知识的情境教学,应着眼于知识的层次性,在强化的基础上,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可以是开放的问题,也可以是开放的条件,更可以是综合性的开放。

五、教学情境设计教学实践――《有理数的减法》

在学生学习了非负数的减法运算、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后,教学容易走入以下误区:重法则的灵活运用,轻法则的探索过程,只告诉学生有理数的加减法有联系,没有让学生亲自体会到加减法的真实联系,与实际生活脱离。在进行教学情境设计时要突出实际生活中加减法的含义和联系,感受减法法则的探索过程,激发学习主体的参与性,学习认识事物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方法,获取成功和失败的心理经历和感受。

情境设想1:生活中的减法。探索法则的方法中,直接从算式之间找联系来进行探索,即发现6-(-2)=6+2,通过探索实现数学表达与文字表述间的互译。教学设计中,增加一个实际问题的引入――“求温差”设想。

假设“盘县的气温是6度,水城的气温是2度”,学生容易用减法算出温差是4度,即6-2=4。假设“盘县的气温是6度,水城的气温是零下2度”,由此,6-(-2)这样的式子出现了,学习减法运算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情境设想2:用多种方法得出6-(-2)的值,设法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通过在投影屏幕上有意设置一个温度计,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另外情境设想1中,盘县和水城两地区每个温度值数字设置得较简单,可以尝试“数刻度”法,得出温差是8℃,由此得出6-(-2)=8。

雪中即景范文4

关键词:初中;数学;基本经验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1-086-1一、初中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现实状况

经考察分析得出,在大多数数学课堂上,教师就像一个传授机器,并且永不停歇,不停地讲解、分析、重复知识点,生怕自己的学生听不懂又学不会;而学生们就像一个个看稀奇的观众,只看只听却不互动;这样的课堂很难达到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学习与研究中去。学生们只是被动的、机械式的接受数学知识的毛皮,不能深入探究,深刻理解,更不用说能够灵活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了。

二、数学经验积累的有效策略

1.引导学生自主、多样化的学习,增加探究性经验的积累

所谓探究性经验,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味地只注重自己的讲课,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做一些实践性的趣味探究学习。例如,在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展开一个趣味的数学活动开篇,创设一个“全班同学集体去某三个景点旅游,旅游时间是08:30~16:00,请你设计一个游览计划,包括时间安排、费用、路线等等。”学生在解决这个实际问题时,需要知道的有:景点之间的线路图,各景点的门票,乘车所需的时间,租车费用,同学们喜爱的食品和游览时所需的必要物品,这样的总费用,每个人需要承担的费用等等。这样就把教材中无趣的数字和方程改编到了活生生、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当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也带领学生用数学思维来看待和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将生活经验转化成为数学经验。

2.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学生的认知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教师在创设情境的时候要在结合课题的同时考虑到学生的整体认知能力,比如老师在《图形的变换》一课中,由俄罗斯方块的游戏引出本课,那么在本阶段的学生对俄罗斯方块的游戏已经比较熟悉,紧接着多媒体展示的图片更给同学们一个较大的视觉冲击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起兴趣,为下面课程的进行做了很好的铺垫。情境引入不仅紧跟课题,更结合了学生的认知能力,抓住了学生的心理思维,让课程在有趣中开始。

3.引导学生在探讨中找寻答案,加深认知

数学不仅要注重答案,更应注意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只注重答案,学生只知道是这样的结果,而不知道是怎样得的,缺失了过程的探讨,那么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会降低,主动性就没有了。正如郑旭所说数学的学习不是获得答案,而是“了解答案为何是它”的过程。那么这就需要去结合教学来引导学生探讨过程的由来,让学生主动探讨,自己找到答案。比如本节课郑老师通过数格子、重叠法、割补转化法来讲解图形的面积,不仅把过程细化,而且让学生们知道数学的过程不是单一的,那么学生在探讨中不仅找到了答案,更知道了方法。

三、数学实际案例分析

下面我结合一个教学案例,谈谈如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案例:苏科版版§12.3.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活动一:通过游戏,积累实践操作经验

师生共同欣赏一组轴对称图形的图片,并让学生按照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利用两个三角板进行拼图游戏,游戏规则:(1)拼出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2)拼得的轴对称图形是三角形。

活动二:经历知识生成过程,积累探究经验问题:

1.如果让你来研究等腰三角形的特殊性质,你觉得要从哪些要素加以分析?

2.你发现这四个元素存在哪些结论?说说你的猜想。

学生这个活动中经历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了解探究几何对象的基本方向。教师在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观察能力的培养,能有效地积累学生的数学探究经验,让学生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周围世界,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从而提高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活动三:启发数学思维,积累数学思维经验

1.提出问题:

哪个同学画出的等腰三角形没有这两个特点?所有的等腰三角形都具备这两个特点吗?

2.分析问题

(1)找出命题“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的题设,结论,并根据画出的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2)证明两个角相等的方法有哪些?

雪中即景范文5

摘要:现实生活中,男女在选择恋爱对象的时候,其结果倾向于追求者或者被追求者,存在着明显的选择差异,但恋爱本来就是一个双方的选择和交流过程,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差异呢?爱情是感性的,经济学是理性的,两者看似毫无关系,但实际上爱情中确实存在着许多有趣的经济学现象值得人们品味和探索。本文将借用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数据,利用统计学中假设检验的方法,并借用标准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理论,试图解释这种称之为非理性的选择行为。

关键词:恋爱;选择差异;行为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0-0043-03

一、研究背景

生活中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选择恋爱对象时,一个人总是竭力追求自己喜欢的对象,而当有人追求自己时,则表现得并不十分在意。为何一个人的表现会出现如此不同?恋爱本是一个互动的交际过程,无论是自己主动追求别人,还是别人追求自己(这种行为对别人而言是主动的),一个人的态度应该不会有差别的。然而,事实上,确实存在差别,而且非常明显。而且,这种差别在性别上也是不同的。恋爱选择的市场是一个非常容易变动的市场,因为人的情绪和主观意识是在不断变动的,特别是在今天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人们的生活观念和判断价值日趋变化,造成了恋爱选择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并且,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恋爱选择市场中,其理性程度远不及经济市场中那么高,尤其对于处于追求中的男女来说,不但非理性程度较高,复杂程度也很高,很容易放大精神部分收益,从而使得相应指标难以量化。本文将着眼探讨如何将传统经济学的分析思路及方法应用于男女双方追求过程中,这一思考是通过对公共选择理论和行为经济学理论学习后产生的。而行为经济学作为经济学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成功地将“经济人”范式拓展到人性市场,这种对人性前提假设的有效拓展,为我们提供了更开阔的研究视野和思路。

二、选择恋爱对象的独立性检验

由于现有资料没有充分的此类数据,为了探究男女选择恋爱对象是否存在相关性和差异性,因此通过发放问卷收集数据的方式并用独立性检验来判断其可靠程度,为下文理论分析提供数据支撑,更直观地来说明其中的问题。

1.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基于问题的特征,本问卷只设计了2个题目。这是一个调查相关性的问题,两个变量用两组数据描述,简单概括,并通过网上发放问卷的形式收集数据。问题如下:(1)Q1:您的性别是?(A:男;B:女);(2)Q2:在您追求她(他)的同时,另一个她(他)也在追求您,您会如何选择?(A:追求前者,拒绝后者;B:选择后者,放弃前者)。问卷在线上和线下同时进行发放,定点发放问卷。在4个小时内,收回近70%的问卷(截至第二天的同一个时间,共收到291份问卷)。

2.问卷调查结果如下:(1)调查结果展示:在第一个调查问题中,有近53%的男性,47%的女性接受问卷调查,男女比例是大致相当的。在第二个问题中,有近75.8%的人选择“追求前者,拒绝后者”。24.2%的人选择“选择后者,放弃前者”。其中,在男性中,66.7%的男性选择前者,33.3%的人选择后者;而在女性中,将近86%的女性选择追求前者,剩下选择后者的只有13.9%。(2)对上述结果的独立性检验:根据以上数据,列出其样本频数列联表如下:

3.假设以上两种选择在性别中存在差异,则我们假设H1:“X与Y有关系”,并利用独立性检验来考察两个变量是否有关系,能较精确地给出这种判断的可靠程度。由表中的数据算出随机变量K2的值。K2=n(ad-bc)2/[(a+b)(c+d)(a+c)(b+d)]其中n=a+b+c+d为样本容量,K2的值越大,说明“X与Y有关系”成立的可能性越大。所以K2=291(103*19-51*118)2/[154*137*221*70]=14.704。根表格,因为10.828

三、标准经济学的分析

下面将用标准经济学(传统经济学)的思维和原理,对上面的问题进行抽象和解释。

1.大多数人和少数人的选择。恋爱是一种互动性很强的行为,不只是其中一方的事,要互相配合、交流才能有好的结果。既然知道这是两个人的事,那么,任何一方试图主观地通过加强自己的努力,采取更加主动的方式来获取对方的认可,但他(她)对最后的结果没有绝对的把握,这岂不是枉费心机?传统经济学认为,“主动追求”具有较高的效用。理性的追求者认为,主动追求能获得最大的效用。

2.男性和女性的选择。从数据中可以看出,“追求前者,拒绝后者”和“选择后者,放弃前者”这两种选择在男女中差异很大,看起来男性似乎更加理性。然而标准经济学显然对这个问题无法回答,因为都是理性人,都应该追求最大化的效用,选择应该一样。

四、标准经济学分析的不足与缺陷

对上述不足与缺陷的总结:

1.对效用的理解。把效用作为对选择的考量因素,有其可取之处,但也有不足。选择主动追求者对追求的结果并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效用也就未知,而受试者却认为主动追求有最大的效用。因此,这一效用并不是实际的效用,而是追求者心中的期望效用。

2.对理性人的批判。人做出选择,必然是有原因的。标准经济学从人自身利益(效用)的角度提出了“理性”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可有些情况的决策并不是那么“理性”既然期望效用并不等于实际效用,而且结果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交往的过程中还可能有不愉快的事情和结果(例如,对方最后拒绝了你),导致负效用的产生,可还是采取了主动追求的方式,显然并不理性。另外,做出主动追求的人不仅高估了其行为的效用,而且低估了“被追求”的效用。因为仍然有人做出了相反的选择,显然注意到了这一点。

3.仅把利益最大化作为决策的参考因素显然是不足的,即人并不总是追求利益的。追求者对利益的衡量是缺乏标准的,并不一定能识别对自己有利的行为。换句话说,还有其他因素左右着人的行为,而这些因素是用利益无法度量的,例如尊严、怜悯、虚荣心、道德、规章、法律等。

五、行为经济学的解释

针对上面的不足和缺陷,行为经济学提出了不同的解释。行为经济学从心理学和行为学的角度,结合进化心理学、神经科学、脑科学、行为学等学科的知识、成果、方法对人经济行为背后的原因进行解释。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决策问题,尽管这样的场景并不一定发生在每个人身上,但对反映人在决策时的考虑和反应是有意义的。

1.期望效用。借用传统经济学的思考角度和方法,行为经济学从累计期望效用来作为决策的考量因素之一。面对决策,行为人不仅在意当前的效用水平,而且更多地会考虑决策所能带来的未来效用。追求者除了看中对象外貌、性格、学识等方面带来的满足感,还会考虑从与对象长期相处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事和要做的准备所带来的总效用。

2.累积前景理论。前景,即可能出现的结果。该理论认为,对事件客观概率未知的情况,通过人为对事件发生概率进行加权,从而根据该结果进行决策。另外,人们把预料的状态作为参考点,以此来评价决策结果。受限于决策者的获取信息的能力、人们对风险的评估不够客观。所以就有追求者高估主动追求的效用,低估被追求的效用的情况。

3.累计前景理论的结论。高概率时,对于收益的风险厌恶和对损失的风险追逐;低概率时,对于收益的追逐和对于损失的风险厌恶。在这个案例中,主动追求者可能认为选恋爱对象是高概率事件,同时,做出相反决策的人认为这是低概率事件。而客观事件与人们的主观决策有一定的关系。因而,主动追求的人很多,而相反偏爱被人追的人较少。

4.偏爱主动追求的人做决策时,也受当前校园,乃至社会的文化环境或观念所影响。绝大多数人认为,在恋爱中,主动追求一方应积极一点。还有其他的一些因素对人们的行为有影响,包括个人经历、教育、家庭等。

5.男性比女性更能偏好被人追,换言之,这些人也偏好享受被人追求的感觉。在中国,这个社会还是一个男权社会,男性有更大的自和选择权。同时,社会上绝大多数人认为男性应该在恋爱中主动一点。这两个观念已深深扎根于人们心中,已经形成了一种氛围、力量或秩序。人们已自主或不自主地这样做。因此,女性觉得被人追求是很自然,很正常的事。而男性更期盼有这种被爱的感觉。

六、结

虽然试图用传统经济学的理论来解释恋爱中的选择关系,但因为此评价标准因人而异,没有对比性,而且无法衡量是否最优。所以,最后只能给出结论:“选择你喜欢的,喜欢你所选择的。”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J・巴罗在他的评论集《不再神圣的经济学》序言里便开宗名义地宣布过:“我认为任何社会行为,包括爱情,都受经济推理的支配。”将男女追求配偶的选择行为归入一个统一的经济学分析框架或理论模式,用经济学的方法和基本假设来统一分析人的行为。将“经济人”的研究推广到更多的生活层面上,就研究层面上来说,或许没有太大的理论意义,但却给我们的生活实践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指导意义。诚然,经济学不是万能的,但是学会用经济学的思维分析问题,往往能给我们提供更广阔的视野,能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和立体地认识一个问题。假如你喜欢的人没有选择你,而认可了一个在你看来毫无思想价值的家伙,你感到愤愤不平。经济学家们则会告诉你: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每个人的喜好不同,用经济学术语来说,就是每个人各自的效用函数存在差异,不过,在追求自我最大满足这一点上,大家都是一样的。所以,不管成本收益如何,珍惜身边的人,这才是最重要的。希望本文对于正在寻找交往对象的男女能产生一定程度的现实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陶国富.大学生恋爱心理[M].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

[2]周松,李建.试析大学生恋爱观[J].商品与质量,2011,(SB).

[3]曼昆.经济学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美]阿兰・斯密.制度与行为经济学[M].刘璨,吴水荣,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何大安.行为经济学基础及其理论贡献评价[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4,(12).

[6]赵书和.成本与管理会计[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7]刘敬远.当代大学生恋爱动机探究[J].中国科技博览,2011,(35).

[8]Herbert Gintis.Toward a Unity of Human BehavioralSciences.Santa Fe Institute Working Paper,February 24,2003.

雪中即景范文6

一、数学在经济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一)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而今,在经济学发展进程中,人们的经济理论知识点不断提升,且经济意识不断增强,面对新时期的考验,实施经济知识点研究时,若仅仅运用以往的文字表述实施思辨式的推理工作,经济讨论的规范性、严谨性、逻辑一致性等无法得到充分保证,且在结论精准度、精密性等方面也无法得到保证,进而不利于经济学知识点的精准性。借助数学思想能让经济学的相关研究目标、经济变量间的实际关系更加明确,进而提升逻辑推理实施规范性与严谨性[1],让所得出的理论也就更加明确、清晰,以适度降低不确定因素的出现概率,以满足经济学的实际发展需求。例如,在经济学中,弹性分析、聚类分析、经济增长模型、边际分析、回归分析等知识点,都在经济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且这些知识点是借助数学方法来解释与解决经济类问题。

(二)让经济学研究与推理更精确、严谨

在经济学领域所产生一系列行为与突破,其都与数学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从古典经济学到新型的古典经济学的转变,从边际革命至凯恩斯革命的变革,这对数学知识点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将数学知识点应用到经济学领域,能明确经济学与数学间的密切联系,其也对人们的经济思想与思维模式等产生很大的影响,让人们在行为与思维上都更具定量特性[2]。数学是一门严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很多人员在使用语言来表示逻辑关系时,时常会发生语言不严谨的情况,让整个数学思维漏洞百出。面对此类问题,就需要开展经济学交流与论述条件下,能及时将严谨性不强的文字语言转变为专业性的数学语言。应用数学语言时,让语言更加简练、严谨,且在表述上也更加准确、精准。

二、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

经济学的发展,必须要全面渗透数学的学科知识点,以保证经济学研究的高效性与严谨性。新时期,在经济学理论研究与应用中,高等数学的应用频率很高,如线性代数和概率论、微积分与数据统计三类。经济学与数学间联系最为紧密的当属微积分,如,边际的出现,旨在实现导数的经济化,而“弹性”这一词语在经济学中的出现频率也很高,要全面渗透数学思想。在数学知识点中,线性代数是把复杂的多元化方程进行简单化处理与求解的一种数学工具,其主要内容就表现在计量经济学中实施数据处理。在保险学领域,数理统计与概率论等知识点所发挥的作用是无法忽视的[3]。实施经济管理工作时,还要做好前期的预测工作,这是实现商品产销、资金投放和人员组织的一项重要决策与重要依据。现如今,经济的全面发展,需要集合多种资源,科学设定经济目标与经济管理方法,从多种方法中选一,进而从中获取最高经济效益。为满足数学知识点的实际需求,要求目标性函数达到极值,且目标性函数也能表示所产生的损失,进而要求函数值能达到最小值。此类知识点时常会被转化成变分问题或求解目标函数的相关条件,且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优选法与最优控制法等都要致力于发展的优化上。若提出一个比较详细的经济性问题,会结合具体内容、具体条件,让整个数量关系变得更为抽象,还要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式,以实现对经济问题的研究。1.结合研究对象与研究目的来实施周密性的调查,进而从中获取足够的信息数据,并及时数据信息与文件资料实施分组处理和管理工作。2.理论条件下,要强调对数据信息的科学性分析与观察,及时了解影响经济系统的因素有哪些,进而确定好相应的变量。3.及时了解事物数量与共性间的密切联系,同时了解制约系统运行的条件。4.严格规定代码与符号,合理罗列各个数量关系,设定数学表达式。对数学关系式实施合并与简化处理,科学设定相应的数学模型,并对数学模型进行纠正与规范。5.结合实际模型,对经济的实际变化规律、经济运行状态等进行科学性的描述,并提出理论假说。

综上所述,在经济学领域应用数学学科知识点,能促进经济学的全面发展,必须要深度分析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具体作用,及时了解数学的精髓与基本方法,全面渗透数学思想,全部融入经济领域,促进经济学的全面发展,针对社会发展进程中各类经济现象实施科学而有效的剖析。

作者:王麒焱 单位:东北石油大学秦皇岛分校

参考文献:

[1]朱小飞.高等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5(3):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