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的影响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商鞅变法的影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商鞅变法的影响

商鞅变法的影响范文1

商鞅变法的条令已准备就绪,还没公布,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于是(命人)在都城市场南门前放置一根高三丈的木头,招募有能力(将木头)搬动立到北门的人,给予(他)十金。百姓看到后对此感到奇怪,没有人敢去搬(木头)。(商鞅)又说:“有能力搬(木头到北门)的人赏五十金。”有一个人搬了木头,(商鞅)就立即给了他五十金,用(这件事)来表明不欺骗(百姓)。百姓相信了商鞅,最终颁布了那法令。

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着名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的后裔,公孙氏,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应秦孝公求贤令人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强。孝公死后,被贵族诬害,车裂而死。在位执政十九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商鞅“少好刑名之学”,专研以法治国,受李悝、吴起等人的影响很大。后为魏国宰相公叔痤家臣,公叔痤病重时对魏惠王说:“公孙鞅年少有奇才,可任用为相。”又对惠王说“王既不用公孙鞅,必杀之,勿令出境。”公叔痤死后,商鞅听说秦孝公雄才大略,便携同李悝的《法经》到秦国去。通过宦官景监三见孝公,商鞅畅谈变法治国之策,孝公大喜。前359年任左庶长,开始变法,后升大良造。

周显王十三年(前356年)和十九年(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变法,变法内容为“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这时太子犯法,商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刑其太傅公子虔与老师公孙贾。秦孝公十六年,太傅公子虔复犯法,商鞅施以割鼻之刑。变法日久,秦民大悦。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前340年,率秦赵军败魏国公子昂将军,魏割西河之地与秦,将人民迁居至大梁,此时梁惠王大忿:“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商鞅因功封于商十五邑。

商君之法太过刻薄寡恩,设连坐之法,制定严厉的法律,增加肉刑、大辟,有凿顶、抽肋、镬烹之刑。秦国贵族多怨。赵良劝说商君积怨太深,宜“归十五都,灌园于鄙”、“不贪商、于之富,不宠秦国之教”,商鞅不听。前338年,秦孝公崩,惠文王太子驷即位,太子虔告商鞅谋反,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结果因未出示证件,店家害怕“连坐”不敢留宿,自是“作法自毙”;欲逃往魏国,魏人因商鞅曾背信攻破魏帅,亦不愿收留。后来商鞅回到商邑,发邑兵北出击郑国,秦国发兵讨之,杀鞅于郑国黾池,死后被秦惠王处“车裂之刑”于彤,灭商君之族。

商鞅变法的影响范文2

一、分析商鞅变法的原因时,可以引导学生用“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运动”的理论来分析

历史唯物论告诉我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进而决定整个社会关系的基本原理,决定历史发展的进程。”这就是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也就是决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决定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性质。可见,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与动力,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根据这一原理。笔者对商鞅变法的原因进行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首先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图(如下图),然后让学生回答两个问题:

(1)这幅图所示的生产工具最早出现在何时?

(2)这些工具的出现对当时的经济、政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学生面对这种情景,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自然而然地接受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这一哲学观点,很快写出了题目的答案。即图中的生产工具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推广,大量荒田得到开垦,私田不断涌现。原有的井田制土崩瓦解,生长出新的封建经济和封建生产关系的萌芽。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和经济基础的变化,社会阶级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原来的奴隶主贵族开始没落,新型的地主阶级开始兴起。随着新的封建土地占有制的逐步确立,新兴地主阶级不断发展壮大,强烈要求奴隶主统治,建立封建制地主阶级统治,于是各国相继进行了变法。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的原因便跃然纸上。

二、分析商鞅变法的一项重要措施一重农抑商政策时。可以引导学生用“发展的观点”来分析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认为,世界是一个永不停息地运动、变化、发展的世界,任何事物都有自己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这就要求我们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都要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自觉抵制具有主观性、片面性的各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错误观念。重农抑商政策最早是商鞅提出来的,它的提出基本适应了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的发展趋势,因而有利于封建制度的确立,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积极作用非常明显。但是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而绝不会停留在一个原来的水平上。因此重农抑商政策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而适时地加以调整和完善。事实上这一政策到了明清时期特别是晚清时期其消极作用日益显锘,严重地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遏制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与进步,造成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局面。只有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重农抑商政策,才能正确认识它的发展方向和意义。

三、分析商鞅变法的作用时。可以引导学生用“一分为二”对立统一的哲学观点来认识

唯物辩证法认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分为二是客观世界的普遍现象”,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这就要求我们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既要坚持两点论,两分法,做到全面辩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又要坚持重点论,做到抓住事物的本质和主流。笔者自觉地根据这一哲学原理并结合中学历史教学的特点(注重史料的研究与分析)。进行了以下的教学设计:

首先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四组不同时期不同人物对商鞅变法的评价,然后引导学生根据史料和所学知识,运用唯物辩证法观点写出自己对商鞅变法的科学评价。

展示不同时期不同人物对商鞅变法的评价:

材料一:秦孝公时,曾有人当面批评商鞅“相秦不以百姓为事”“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治国基本要领,是注定不会有好下场的,“君之危若朝鼹,尚将欲延年益寿乎”?

材料二:西汉时,著名思想家贾谊总结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材料三: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实,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四: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而有强国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请阅读上述材料回答:(1)根据以上材料,归纳概括对商鞅变法作用的评价存在哪两种不同的观点?(2)你将如何吸收、融合他们的观点,形成自己的科学评价?

在老师的策划、引导和参与下,经过学生的合作、讨论以及探究甚至辩论之后,学生对商鞅变法作用的认识逐渐明晰起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正确的观点。尽管千百年来人们对商鞅变法褒贬不一,但只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就会得出商鞅变法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的结论:一方面,商鞅变法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和经济的发展。使得秦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富国强兵”,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这是商鞅变法的积极作用,也是其主要作用;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商鞅变法中实行的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秦朝发展也产生了消极影响。笔者认为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之后得出的这一科学结论正符合哲学关于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思想。

四、总结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时。可以引导学生用“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加以分析

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与外因是事物发展不可缺少的两个因素。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自觉运用这一原理,就能正确分析商鞅变法之所以成功的真正原因。笔者认为,商鞅变法之所以成功,那是因为变法遵循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促进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和上层建筑的更替,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促进了经济基础的发展,符合了历史发展的潮流,这是内因,也是商鞅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而秦孝公的支持和商鞅个人的才能、智慧、决心(例如商鞅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商鞅采取“徙木立信”“取信于民”的做法等)则是变法取得成功的外因。

五、在讨论。商鞅虽死。秦法犹存“这个“看似矛盾”的教学难点时。可以巧妙地运用。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哲学观点来化解之

商鞅变法的影响范文3

摘 要: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人们获取历史的途径不再是阅读史书和文献,而是通过电影电视动画游戏等方式了解历史。这些方式使得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本文以电视剧《大秦帝国》为例,简述影视对历史的改变与接受,有助于人们更好的认识历史和正确的看待影视中的历史。

关键词:还原;“背叛”;正视

《史记》是一部家喻户晓的纪传体通史,它虽详实地记录了上古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哥哥方面的发展状况,但真正通过阅读《史记》来了解历史的微乎其微。时隔2000多年后,秦帝国的崛起依旧是一个充满神秘感的东方政治奇迹。《大秦帝国》以直观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那个群雄崛起的年代,如何造就了那样波澜起伏的思想革命,如何造就了由山东六国不屑一视的贫弱秦国成为已拥有20世纪超级国家姿态的秦帝国。

一、《大秦帝国》对《史记》的还原

《大秦帝国》以少梁之战为开端,尽管秦军斩敌无数,并虏获魏军主将公孙痤,但秦军亦受挫严重且秦献公在战争中身中毒箭而死,后其子嬴渠梁即位,史称秦孝公。《大秦帝国》向我们展示的正是秦孝公和商鞅为秦国富强呕心历血的一生。

《大秦帝国》向我们还原了少梁之战后秦国兵源匮乏,国力虚弱。且六国在山东准备分秦,可谓内忧外患,四面楚歌。在这个背景下秦孝公清醒地认识到秦的落后和他国的亡秦之心,为了保住秦国,他不顾众大臣的反对,以重利与他国修好,为秦国招贤纳士,变法强国赢取了时间。秦孝公颁布的振奋人心的招贤令便是史记中的原文。这个招贤令便引来了名垂千古的商鞅。之后便是商鞅因景监求见孝公且三说孝公。孝公终因其《强秦九论》开始变法。南门徙木虽是变法的一个好的开始,但国人私斗,太子触法等氏族和权贵的阻挠亦接踵而至。因孝公这个将强的后盾,商鞅秉公执法克服了种种困难,使变法得以成功。在齐国大败魏国于马陵,且杀大将庞涓之际,秦以变法新军伐魏,大败魏军,虏公子收失地。秦迁都咸阳,秦国日益强大,秦孝公卒。公子虔等老氏族因变法前恨报复商鞅,谗其谋反,惠王因此车裂商鞅。在此之间也穿插了他国的情况,如申不害在韩国变法的失败,魏国走向没落,诸子各家争鸣等。

《大秦帝国》不仅纵向地向我们展示了秦国的发展变化,《大秦帝国》更横向地向我们宏富地铺叙了许多《史记》没有记载的细节。如商鞅来秦后游历秦山大川和山间乡野,了解秦的风俗和秦的落后的根源,以便寻找强秦策略。这段在正史中虽无记载,但想必也是合理的。因为对症才能下药,商鞅变法既然能使弱秦变强,说明他找到了弱秦的根源。这便是影视剧对历史再现的优点。因为再事无巨细的史书也不能面面俱到,影视便经过合理的想象为我们展现了那些场景。这个优点在剧中得到了很好的发挥,为我们更好的了解历史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又如,史书只粗略记载“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①,我们不禁疑问商鞅如何通过景监,为何通过景监见孝公。《大秦帝国》便给了一个合理的解释。还有太子触法后被流放的生活,正史中不可能有记载,但在影视剧中却形象生动的展示了太子流放的生活:太子易名,游历秦国,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和普通庶民一般,但不忘学业。这些想象出来的故事正好解释了一个流放的太子如何一回庙堂如何能继续维持秦国的强大。凡此种种,都说明了《大秦帝国》对《史记》还是比较客观的接受,大致还原了当时秦国的一些风貌,这对人们了解历史还是起到了很大的帮助的。

二、《大秦帝国》对《史记》的“背叛”

《大秦帝国》虽对《史记》比较客观的展现出来,但其中也不免有一些对《史记》的“背叛”。每对一部外国文学进行翻译,这个过程便是一次新的文学创作。影视的拍摄亦是如此,其间掺杂了导演和编剧的感情和观点,这使得他们的作品不同于原著,呈现自己的特点和价值观。

《大秦帝国》把商鞅塑造成一个可以称为完人的人。他正直、痴情、刚正不阿、为公不为私,一心只想秦国强大,然后功成身退。《史记》对其评价却是“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皮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②造成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一下两个方面:其一,秦变法初成,秦伐魏。《大秦帝国》中对这场战役的描述为公子首先提出议和,设埋伏于秦军,后被商鞅一一识破并解决,然后以秦少量步兵胜魏骑兵,虏公子告终。《史记》中的记载却是:军既相距,卫鞅遗魏将公子昂书曰:“吾始与公子,今俱为两国将,不忍相攻,可与公子面相见,盟,乐饮而罢兵,以安秦魏。”魏公子昂以为然。会盟已,饮,而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昂,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③由此观之,商鞅此战并非如《大秦帝国》所呈现的那样运筹帷幄,以己之强胜他之轻敌。据《史记》记载,商鞅此战以欺诈的手段虏他人主将而破之,不免给人胜之不武之意。其二,秦在变法功成之时,商鞅的行藏之举在《大秦帝国》和《史记》中也有同的描述。在《大秦帝国》中,商鞅有为红颜知己,在变法功成时,商鞅意在隐退,与其红颜游历各国山川,著书修学,颐养天年。在这时,却不料孝公病危,秦国变法有面临严重的考验,商鞅只得重回庙堂。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一个表现。在《史记》中的记载却是赵良进谏商君:“诗曰:‘得人者兴,失人者崩。’此数事者,非所以得人也。君之出也,后车十数,从车载甲,多力而骈胁者为骖乘,持矛而操戟者旁车而趋。此一物不具,君固不出。书曰:‘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君之危若朝露,尚将欲延年益寿乎?则何不归十五都,灌园於鄙,劝秦王显岩穴之士,养老存孤,敬父兄,序有功,尊有德,可以少安。君尚将贪商於之富,宠秦国之教,畜百姓之怨,秦王一旦捐宾客而不立朝,秦国之所以收君者,岂其微哉?亡可翘足而待。”商君弗从。”④《史记》的记载是赵良从不同方面劝谏商鞅功成身退,商鞅不听。商鞅继续相秦并非是一个不得已而为之的表现,而且从《史记》的记载中也完全看不出商鞅有功成身退之意。由此可见《史记》和《大秦帝国》中关于商鞅行藏的问题是截然相反的表述。《大秦帝国》中还有很多方面都存在着对《史记》的“背叛”,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

关于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就像上面所述,戏剧对文学历史的拍摄也是一种文学的再创造,编剧和导演会根据人物形象的塑造的需要而对事件进行一些调整,使之更好的体现人物的性格,更强烈地表现人物个性。也可能是导演或者编剧个人价值观和审美理想的不同而造成的原因。亦或是社会和时代大环境的影响。不管原因如何,我们都不能去评判是非,因为这本身就是一个崭新的文学存在。

结语

综上,我们在通过不同的方式接受历史的时候,要正视他,不能完全的接受,每部历史文学作品,它是历史但它更重要的一个身份是文学,文学是渗透作家意识形态的,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因为无论是谁也没办法把真正的历史像从石碑上拓字帖似的完全拓下来,我们想要了解历史只能通过各种途径去接受更多的史料去综合地了解历史。(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汉)司马迁撰,(宋)裴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注解:

① (汉)司马迁撰,(宋)裴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第七卷)[M].北京:中华书局,1959:2228

② (汉)司马迁撰,(宋)裴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第七卷)[M].北京:中华书局,1959:2237

商鞅变法的影响范文4

1.考古人员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木炭和几处较大的灰烬堆。这说明北京人

A.会建造房屋 B.会使用天然火 C.会制造彩陶 D.会种植水稻

2.小刘同学通过对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干栏式房屋和半坡原始居民的半地穴式的房屋进行 比较,归纳出这两种建筑风格不同的原因,你认为正确的是

A.我国南北地域自然环境有重大差异 B.种植农作物的需要

C.为了宏扬个性 D.不 属于同一原始居民

3.图片与文字一样承载着历史,一图胜干言。关于下列图 片反映的历史信息较为准确的是

A.聚族而居 B.原始农业 C.贫富分化 D.采集狩猎

4.标志着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的是

A.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

B.禹死后,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二代国王

C.约公元前1600 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

D.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

5.恩格斯说:“农业是整个古代世界的决定性的生产部门。”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的发展体现在

①铁器的使用,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②牛耕得到进一步推广③商鞅变法④都江堰是文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6.右图的连环画讲述了春秋时期哪位霸主的故事

A.齐桓公 B.晋文公

C.吴王阖闾 D.越王勾践

7.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的变法。他的变法措施中体现了

A.儒家思想 B.法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墨家思想

8.右图的秦代砖文为“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践此万岁”。其中“海内皆臣”所反映的历史信息主要是

A.疆域辽阔,人口众多

B.国家一统,中央集权

C.法律严苛,覆盖全国

D.交通发达,经贸昌盛

9.在中国历,国家大一统的观念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基础,这种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开始于

A.炎黄部落联盟的组成 B.尧舜时期“天下为公”的传说

C.儒家思想的影响D.秦、汉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

10.对下面两幅图片的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春秋争霸 B.战国争雄 C.百家争鸣 D.秦的统一

11.作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下列属于他的功绩的是

①灭掉六国,实现统一 ,

②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③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④采用科举制选官

⑤修建阿房宫和骊山陵墓

⑥修建灵渠

A.①②③⑥ B.②③⑤⑥ c.①③④⑤ D.②④⑤⑥

l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最突出的积极作用是

A.促进了西汉时期教育事业的发展

B.确立了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 的地位

C.巩固了国家大一统局面

D.限制了其他多科 t思想的传播和发展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第1 3题1 0分,第14题9分,第1 5题7分,共26分

1 3.某校初中历史兴趣小组开展“商鞅变法”专题学习,请你参与下列活动。

商鞅变法的措施: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

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

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去管理。 一一摘自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角色扮演】

(1)根据上述材料同答,假如你是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的一位农民,你是否支持商鞅变法?为什么?(5分)

【理解学习】

(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商鞅变法确立中央对地方管理的措施 是什么?(2分)

【方法探究】

(3)对商鞅变法的评价, 黄鹏和刘芳产生了分歧(见下图)。你认为评价历变法(改革)成功或失败的方法是什么?(3分)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孔子办学不问出身贵贱,先后培养的学生有3000人。他对不同的学生,给以不同的教育。学生冉求胆小,遇事退缩,孔子有意识的教育他,凡是要抓紧,马上去做。学生仲由敢作敢为,但不够稳重。孔子怕他冒失,就叮嘱她凡事要多请教父兄以后去做。…学生樊迟向他请教怎样去耕田种菜,他认为学习那些只是没有出息。

(1)上述材料反映了孔予的什么教育思想?(2分)

(2) 结合所学内容,孔子教育学生应有怎样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根据孔子对教育的贡献,请你用一句话对他作一简要 评价?(4分)

(3)根据上述材料说一说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不足体现在哪里?(2分)

(4)孔予的思想对我国历史有什么影响?(2分)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左传》中记载:“昔武王克商其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荀子.儒效》说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1)材料一反映了西周实行怎样的政治制度?(1分)

材料二:

(2)材料-反映出秦朝采取的是什么政治制度?(1分)

材料三:“臣闻殷周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秦儒生淳于越

(3)说一说材料三中的儒生对材料二的制度持什么观点?西汉建立后,汉初统治者采取什么政治制度?(2分)

材料四:主父偃说上日:“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急则阻其强而而合纵,以逆京师……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子弟,以地侯之。彼 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上从之。

商鞅变法的影响范文5

当盖茨挥泪告别故乡西雅图去他地拼搏创建微软公司时,一个新的开始便上演了。当爱迪生告别给予自己无微不至的关爱的母亲,去孤独求学时,一个新的开始就诞生了。当荆轲告别皇宫,驾上马车去刺杀秦王时,秦王阁中的杀气就顿时浓重了许多,从此,荆轲一生中最光辉的时刻也渐渐开始了--喋血秦王阁……

翻阅历史,是语文告诉了我“告别”的真正含义,是语文深深地影响着我。

语文告诉我--诚信无价。

打开语文长卷,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立木为信”,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而在“立木为信”的地方,却曾发生过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烽火戏诸侯”的闹剧。结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虏。一个“立木取信”,一诺千金;一个帝王无信,戏玩“狼来了”的游戏。

前者变法成功,国强势壮;后者自取其辱,身死国亡。可见,“信”对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语文诠释了“诚信”的含义,是语文深深地影响着我。

语文告诉我——英雄的悲壮。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华夏大地英雄路,望古今,意涩苦,伤心忠烈悲入土,多少英雄都作了古。

商鞅变法的影响范文6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所选答案的字母序号填入下面的方框内,每小题1分,共16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选项 1、十一长假,小聪参观了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遗址,他去的是A、陕西省 B、北京市 C、云南省 D、浙江省2、下列选项不属于北京人特征的是A、保留猿的特点 B、使用打制石器 C、人工取火 D、采集和狩猎3、很多人爱吃米饭,水稻种植在我国有很长的历史。下列哪个地方的居民最早吃到米饭A、北京周口 B、陕西半坡村 C、山东大汶口 D、浙江河姆渡4、2005年,宋楚瑜先生率领亲民党大陆访问团祭拜黄帝陵。与黄帝一起被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传说时代的人物是A、炎帝 B、禹 C、尧 D、舜5、夏朝和商朝的暴君分别是A、启、桀 B、桀、纣 C、汤、桀 D、汤、纣6、史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反映了西周A、实行禅让制 B、实行分封制 C、确立世袭制 D、推行郡县制7、在西周社会中,工匠属于A、国王 B、奴隶 C、平民 D、贵族8、“朝秦暮楚”反映了哪一时期的历史现象A、西周 B、春秋 C、战国 D、秦朝9、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A、煮盐业的兴盛 B、纺织业的进步 C、铁器的广泛应用 D、奴隶主转化为奴隶10、作家余秋雨曾写到:“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成都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涓涓清流。“修筑”这个了不起的工程”的是A、禹 B、李冰 C、商鞅 D、汉武帝11、氏族聚落时期人们最主要的生产活动是A、狩猎 B、采集 C、农耕 D、游牧12、禅让制度的依据是A、财产 B、武力 C、才能 D、门第13、公元前16世纪比公元前21世纪( )A、晚500年 B、早5000年 C、早500年 D、晚5000年14、郭沫若说:“一片甲骨惊天下。”主要因为甲骨文是A、商代的文字 B、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C、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 D、字母文字的起源15、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龙的形象突出地反映了( )A、中国人善于想象 B、华夏族是由不同部落融合而成的C、中华民族的锐意进取精神 D、中华民族的团结友爱传统16、我国历的战国时期的起止时间是( )A、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B、公元前472年—公元前221年C、公元前473年—公元前221年 D、公元前474年—公元前221年二、非选择题(17题13分、18题8分、19题13分)17、(1)列举春秋时五位霸主(5分)(2)“退避三舍”表现了 信守诺言; 敢于问鼎中原,大有取代天子之势; 不忘战败耻辱,卧薪尝胆; 稳定内政之后,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他们最终成就各自的霸业。(4分)(3)“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数量的变化是因为:战国初年, 国分裂为 、 、 三个国家。(4分)18、某校初一年级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受到诸子百家思想的影响而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分别说出以下四位班主任的思想主张可能受到哪个学派的影响,并分别说出这些学派的代表人物。(8分)(1)张老师认为管理班级应该尊重学生的特点,顺应自然,不可过多干涉学生的言行。

(2)王老师主张制定严厉的班规,然后学生绝对服从老师的管理和纪律的约束。

(3)李老师认为老师要爱惜学生,主张因材施教,用道德教育来感化学生。

(4)赵老师认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要互助互爱,反对同学中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行为。 19、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引自《汉书》材料二“努力种田织布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在战争中立下军功的人按功劳大小封爵、授田、财宅,废除没有军功的贵族的特权。” 引自岳麓书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商鞅变法的内容(不得照抄原文)和时间。(4分) (2)在当时的背景下,秦国的贵族、新兴地主阶级、平民各自对商鞅变法持何种态度?请说明理由。(6分) (3)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3分)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1C 2C 3D 4A 5B 6B 7C 8C 9C 10B 11C 12C 13A 14C 15B 16A二非选择题17(1)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5分) (2)晋文公,楚庄王,越王勾践,齐桓公(4分)(3)晋,韩赵魏(可颠倒)(4分)18(1)道家,庄子 (2)法家,韩非子(3)儒家,孔子 (4)墨家,墨子(各1分)19(1)承认土地私有,奖励生产,奖励军功,公元前356年(4分)(2)贵族反对,因为变法废除了贵族特权;新兴地主阶级支持,因为变法确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土地私有权;平民拥护,因为变法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6分)(3)成功的(1分)经过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坚实的基础,变法目的已达到,所以是成功的。(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