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心理健康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生心理健康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生心理健康

初中生心理健康范文1

前言

中学生时期是形成社会价值观念、养成行为习惯的关键阶段,具有较强可塑性,此阶段进行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但因对外界的强烈探究欲望及敏感的性格时期,容易使先入为主的不良习惯占据主导地位,若不能及时加以纠正则易产生严重不良后果。

一、初中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发展与变化,新生事物不断产生,人生观、价值观也在发生改变,外界及思想的变化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且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中国教育以分数至上为原则,注重智力的发展而忽略品德的培养,长期如此易使学生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严重者导致人格障碍。生活质量直接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留守儿童的增加、离婚率的升高以及独生子女的增多等使得家庭教育不合理现象越来越严重,更多的学生、儿童越来越不能适应现实社会,独立性差、人性、安全感缺失等问题越来越严重。随着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学生能直接或间接接触很多不健康内容,抑制身心健康成长。加强对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构建积极、健康心理,形成健康、良好行为及生活习惯。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

心理健康除了要不存在心理疾病外,还需要具有正向性发展的心理状态,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可从学习态度、自我修养以及与人关系等方面考究,学习占据学生的绝大数时间,心理健康的学生能够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能力及智力,在正确认知自己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学习,进行自我修养的提高;中学生的主要交往人群为同学、老师及父母,学生进行自我正确定位,合理安排自己与同学之间的平行关系以及与老师、父母之间的垂直关系。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使用心理教育方法及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心理素质,使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种教育活动。初中时期是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关键阶段,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同样重要。心理健康是一个长期且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依据学生心理状态,进行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使其保持积极、乐观状态,形成健康人格。中学阶段是学生认知世界的开始,尚处于接触社会的初级阶段,想法还不够成熟且对可能发生的事物存在不可预知性,不能准确判断个人行为且造成的后果。初中生心理状况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处处充满关爱且和谐稳定的生长环境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相应的,不良的生活环境则会形成不利影响,使学生误入歧途,在外界恶意挑战及诱导下做出过激行为[1]。

三、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1.树立大教育观念

心理健康教育属于综合性教学活动。首先,老师需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大教育观念,实行心理健康教育时不仅只是进行单纯的教学,还需要通过开展各项健康教育工作促进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培养机智勇敢、积极开朗的个性特点。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习的趣味性

通过讲解具有趣味性故事及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组织小组讨论,激发学生内在情感的表达,不仅能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健康心理教育课程的乐趣,而且能够培养团队间的相互合作精神,培养创新、发散思维能力,促进个人素养的形成,建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组织学生讨论如早恋等正面对的问题,在大家讨论的基础上通过实例进行佐证,使学生正确面对并处理、解决问题,强化教学目的[2]。

3.健康教育与实际结合

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转型时期,精神、物质和谐共生,物质条件逐渐得到满足后,心理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学生,因生长环境、社会地位等原因,多数学生出现不同程度心理偏差,出现自卑、焦虑等心理[3]。在心理健康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当地文化资源,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化解学生心理压力,提高民族自豪感。老师从学生角度出发,以宽容、理解的态度面对学生行为及想法,循循善诱,使学生充分认知自身存在的问题。

初中生心理健康范文2

关键词:初中 心理健康 现状分析 改进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166-01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初中生的心理问题也日益严重。心理健康对于初中生的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阳光、乐观、自信、朝气蓬勃的学生在学习上也会非常有动力;相反,消极、悲观、自卑的情绪则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初中生正处于成长的阶段,这个时期会遇到很多心理问题与困惑,教师只有及时的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帮助,才能使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从而有助于学生的成长。

1 现阶段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1.1 在学习方面出现的困扰

从小学升入到初中是学习生涯中一个很大的转折,小学和初中在教学方法、课程安排上的很多不同,也意味着学生要面临着很大的学习压力。面对学校和家长的期待,学生不想让他们失望,但是面对自己的成绩排名又会觉得辜负了老师和家长的期待。学习跟不上、成绩不稳定、自我期待过高等综合因素导致学生在学习上容易产生焦躁、厌倦、抵触、疲惫的心理,从而使学习成绩出现直线下滑的现象。如果不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会很容易出现恶性循环的严重问题。

1.2 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的问题

学生面临的人际关系无外乎是同学、老师和家长三方关系,但每一方的关系对于初中生的学习成长都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比如同学之间起外号、嘲笑会使学生产生自卑的心理,严重者会害怕、拒绝与人交往,并将自己的内心关闭起来。老师在课堂上直接批评学生,自尊比较强的初中生会感觉到很没面子,从此就变得非常抵触该老师和这门课程,严重影响学习。还有面对父母的唠叨,初中生感觉自己没了自由,容易产生叛逆心理等。

1.3 学校对心理课程的不重视,缺乏正规心理老师

调查表明,大多数中学都没有正规的心理老师,心理教师的辅导工作并不是很专业,也很少有中学会积极开展心理教育课程。学校普遍比较重视语数外等正式学科的学习,更关心学生的升学率,对于像心理课这样的副科并不以为然。心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会受到学校态度的影响,从而导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严重缺乏。

2 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应对策略

2.1制定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积极的生活态度就像是冬日里的一缕阳光,使学生生活在阳光下,不但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成长,还可以使学生树立自信心、肯定自我存在的价值。教师可以专门设置一堂认识自我的课程,通过让学生画自己的自画像,鼓励学生学会欣赏自己的优点并接纳自己的不足,认识到自己和树叶一样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人可以替代。然后引导学生将审美的眼光转向世界,多去发现世界的美好,感受生活的意义。

让学生以坚毅的态度面对困难。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很多的挫折与困难,每跨过人生中的一个坎我们就踏上了成长的一个新阶梯。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名人战胜挫折与困难的故事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使学生学到面对困难时应有的态度。还以通过跨越障碍的课外活动,使学生在跨越一个个障碍物最终取得胜利的过程中体验战胜困难的与信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学生普遍不喜欢过于严肃、脾气很凶的老师,相反,温柔、幽默的老师会很受学生的爱戴。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扮演多种角色,即是传到授业解惑的老师,又是学生成长道路中的引路人,还是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学生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找到被关爱、温暖的感觉,从而在老师的呵护下健康成长。

2.2丰富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专题讲座的形式。专题讲座是一种比较有针对性、易于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困惑,然后将学生普遍面临比较多的心理问题和所关心的问题集中起来设计一个讲座专题,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如调查问卷显示初中生面临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人际关系、学习困扰、认识自己等几个方面,专题讲座就可以围绕这些问题系列展开。

课程辅导的形式。在心理课程的教学设计上,教师要精心策划选择对学生最有帮助的内容,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心理活动需要展开教学,丰富心理课堂教学模式,可以结合心理测试、游戏、辩论、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如通过一则压力小测试,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然后再通过一个减压游戏帮助学生放空自己。

个体咨询的形式。个体咨询形式的心理辅导需要教师做好保密工作,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心理咨询是一件不好意思的事情,仿佛去找老师做心理咨询就会被贴上心理不健康的标签。因此在个体咨询形式的健康教育上,教师可以通过每周发放调查表,让有意向的学生在表上打上勾,然后为学生预约好时间,并做好保密工作;还可以通过心理咨询信箱投稿,与心理老师直接预约时间。

网络交流的形式。网络交流的好处在于可以不限时间、地点,有什么问题可以直接用QQ、邮箱向老师请教、诉说烦恼,对于那些有所顾虑、内向的学生而言是一个很好的咨询途径。

3 结语

初中生心理健康的教育需要教师多去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潜在心理健康问题,如明显的情绪低落、过于敏感、过度自卑、内向封闭等,当发现学生的状态不太正常时,要及时找学生进行谈话,了解学生遇到的问题并帮助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怀和呵护,喜欢被爱与温暖的感觉,因此教师还要多去关心、关爱学生,使学生在老师的关爱中找到自信心,肯定自己的价值感和存在感。另外,教师面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要一视同仁,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使学生在老师的精心呵护下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初中生心理健康范文3

初中生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躯体化、强迫症状、忧郁、焦虑和敌对五个方面。常见问题有:依赖心理、自负心理、自私狭隘心理、自卑心理、抑郁心理、孤僻心理、焦虑异常心理、恐惧心理、易怒心理、逆反心理、嫉妒心理、猜疑强迫心理、厌学心理等等。

造成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自身因素:初中阶段,由于生理上的迅速“成长”,打破了生理和心理之间的平衡,打破了心理诸因素之间的平衡。初中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但又有较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自尊心、成人感日见增加,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喜欢独立思考,不愿别人把意志强加在自己身上。成长过程中固有的逆反心理使得有些初中生过分强调自我,对于老师、家长善意的批评、帮助不愿接受,经常用反抗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这种心理如果不能正确把握,就会养成偏激固执的不良心态,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二、与父母缺乏理解和沟通,人际交往中存在心理矛盾与冲突。

一些初中生与父母难以沟通,相互间缺乏必要的理解,他们普遍为此感到压抑、苦闷、无助和烦燥。一方面,他们特别希望父母理解他们的想法和做法,获得最基本的心理支持;但另一方面,家长除了在物质上满足他们,在学习上要求他们之外,却不能了解和认识他们的思想情感,不能理解他们的苦衷。他们觉得父母并不理解他们,甚至与他们产生对立,导致他们遇到问题时只好自己默默地忍受,加重了的心理负荷,增加了心理问题发生的概率。

现在的初中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许多人从小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他人、不能容人的不良倾向,孤僻、不合群的情况也较为严重,这使得他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面临很多问题。不少学生既缺乏应有的交往意识和能力,又缺乏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所必需的个性品质,许多学生常常感受到人际交往上的巨大压力。初中生中因为人际冲突而感到苦恼的情况比较常见,因为同学关系紧张而患病、离家出走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三、应试教育下繁忙的学业、激烈的竞争引起过度焦虑。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任重道远。家长们望子成龙的迫切愿望使学生心理负担日益加重。激烈的升学竞争导致的频繁的考试、超负荷的学习强度,使学生长期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的状态,导致心理疲劳,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与学习、升学相关的焦虑体验伴随着学生的整个中学时代,对他们的心理发展产生持续的不良影响,厌学情绪、考试焦虑和逃学、出走等现象,都与此有密切关系。

四、在急剧变化和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初中生成长的社会环境日趋复杂,其身心发展受到负面因素的影响日益增大。初中生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处于迅猛发展、可塑性强的重要阶段,因而也最易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如何帮助初中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呢?

应该总体规划,多方协作,形成合力。其中,学校的作用更为重要。

一、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调控能力。

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教师要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

教师要敏锐地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要和学生交朋友,通过与学生促膝谈心,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学生的心理或思想问题,以便采取适当的措施帮助学生调整好心理。

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只看学习成绩的评价方法。多给学生爱和尊重,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教师要用爱心感化学生,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教师只有把爱的情感投射到学生的心田,师生间才能产生心心相印的体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的方法。

通过知识理论课,如心理卫生常识讲座,心理调节问题答疑等,帮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心理冲突;通过活动训炼课,帮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介绍自己、了解别人,培养交往能力,掌握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等心理调节手段。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标准,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三、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

在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心理活动室,开设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心理咨询信箱和心理健康网站。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生活辅导,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对一些有心理偏差的学生进行诊断,针对他们的认识、情绪、意志、行为、人格、性心理健康进行疏导、调整和矫正,对学生常见的心理疾病进行必要的治疗,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与环境适应能力。

四、通过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的许多课程都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教师应积极深入地挖掘,对初中生实施自觉地、有意地影响。比如,历史课中英雄人物的坚强意志和英雄事迹,语文课文中人物心理的描写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

五、营造良好的校园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让学校的一草一木,每一个角落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使学生从中得到教育和心灵的净化;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校风、班风。让优美的校园环境和高雅、向上的校园文化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

六、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

据《中国青年报》的报道:我国“95%的家长没看过心理学方面的书,72%的家长没有看过教育方面的书。”他们不了解如何科学地教育孩子。因此,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会等方式,让家长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懂得初中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对学生的教育方法的使用一定要符合其心理规律。

七、学校与社区、德育基地等联合,形成合力,抵制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尽可能地净化社会环境。社会传媒、经济发展状况、社会风气、社区环境等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其中网络、电视对学生的影响最大。学校可与派出所联合,整治校园周边的网吧,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引导学生文明上网,上文明网。学校还可设立法制教育基地,定期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和抵制不良环境影响的能力。

初中生心理健康范文4

关键词:初中生;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指在身体、智能及情感方面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其表现在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能彼此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广义而言就是人能够在社会环境中健康地生活,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适应社会生活变化节奏,能与人正常交往。狭义的即是人能够预防心理障碍或异常行为出现。初中生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这个时段在人的一生发展阶段中比较短暂,但是却是一个衔接转折的时期。顺利的过度并会对人的一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初中阶段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所进行的德育、素质教育在这一时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学生常常出现自卑、孤僻、偏执、嫉妒、心理脆弱、懒散、任性、虚荣、抑郁等不健康心理的表现。这些问题需要及时得到重视和解决。中国心理学会的一项调查表明,中国有3.4亿17岁以下的未成年中,有大约3千万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其中,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至32%。大学生心理和行为障碍率占16%-25.4%,并且有上升趋势。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些中小学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是客观的实事,我们要做的就是对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使他们顺利度过这一时期,为他们一生的健康发展奠定好的基础。

1初中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1.1 心理负担过重

几千年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已经成为中国众多家长的普遍心态。家长对学生的高期望,并未建立在孩子的实际基础之上,带着一定的盲目性,让期望变成失望。在学生的学习心理上,压力越来越大,缺少一定心理承受能力的孩子,挫折感就会动摇着孩子的自信心和进取心,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特别是当学生遇到考试时,他们很大程度上就会出现焦虑等现象,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感会越来越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父母关心的是孩子的成绩情况如何,致使家长在教育中就出现了重作业,轻品德;重身体,轻心理;重物质,轻精神的倾向,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容易产生心理偏差和行为偏差。当然,有些家长的专制使得孩子在探索周围环境的成长过程中,无法忍受父母的过多监视,必然会导致他们逆反心理和反抗行为的出现。

1.2 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父母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影响,家庭是社会细胞,孩子成长的摇篮。家庭夫妻关系直接影响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研究表明,孩子在一个家庭氛围较为紧张、家庭成员的关系间存在不信任,不恰当家庭教育方式。对子女过于的严厉、粗暴、专制或者是过于溺爱、娇宠的都容易造成初中生“成人感”受挫,“自尊心”受损、“独立性”受到压抑。同时,如果生活态度、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客观差异,也会使父母与子女间关系紧张,产生代沟,甚至出现隔阂,使孩子出现反抗、冲动、疑惧、胆怯及依赖等心理问题。

1.3 人际关系交往不良

对于初中生群体的人际关系,不外乎是与教师的关系,同学之间的关系,与父母亲的关系这三条主线。然而,只要一条线上出问题,就会或多或少影响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与教师、家长的关系,多出于教师或家长对青少年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其产生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抑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家长更多的有可能对其进行专制,使父母与子女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孩子性格孤僻、专横。与同学的交往中,他们很重视同学间的友谊,和一种集体的归属感,但由于与同学相处不融洽,受到排斥,他们就出流露出孤独感,个别甚至会变得敏感、多疑和自卑。进而难于甚至害怕与人交往。

1.4 青春期的问题

青春期的出现,表现为青春期心理闭锁,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早恋。封闭心理已经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通存在而又特殊的一个标志,由于是趋于闭锁的外在表现与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这样一个矛盾体的产生就更加印证了心理问题的加深。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巨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他们内心的秘密想与人倾诉,但是遇到父母和老师只有选在缄默,在这种得不到理解的情况下,便出现了压抑心理,焦虑和抑郁。早恋是未成年人的恋爱,一般多发生在青春发育期,是性发育成熟与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

2 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提高途径

1.1 校园生活在心理健康教育起到的作用

学校是学生主要的学习、生活场所,学校的学习生活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都有着较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学校的教育条件、学习条件、生活条件,与教师的关系、与同学的关系等等,若这些条件和关系处理不当,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一定的影响,即会造成学生心理压抑、精神紧张焦虑,若不适应就会造成心理失调,导致心理性的障碍。学校在教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应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采取有效措施扭转学生的不健康心理,预防并避免一些极端事件的发生。

在开展心理教育课程的同时,也应该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集体咨询”。为了年轻一带的茁壮成长,心理健康教育应贯穿整个中小学阶段,长期跟踪,因材施教,学会反思,坚持正确,改正错误,发展潜能,排除心理的困扰,才能保证自己有个健康的心理。心理健康既需要教师的诱导启迪,也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识。教师对学生心理问题抓反复,反复抓。切忌急于求成,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情况出发,正确引导,让他们领悟该怎么做,做什么。如通过文体活动丰富课余生活,增强班级成员的凝聚力;观看爱国主义影视剧、升国旗仪式、过组织生活、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增强爱国意识;通过科技兴趣小组活动激发学习兴趣;教师有针对性地推荐一些有益的书籍、介绍一些优秀人物传记让学生阅读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当然,这个过程当中,班主任在这其中起着特有的作用和用途,作为班集体的组织者和生活教育的指导者,教书育人,既传授知识,又让他们懂得做人的道理,不仅促进整体素质的提高,也让整个班集体形成一个团结、温馨、奋发向上的班集体。班主任进行心理辅导,不仅是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防治和解决,同时也使学生能发现自身的价值,发挥潜力,发展特长,使班级上的每个学生都有这饱满的精神,愉快的情绪和和谐的人际关系,行为举止符合社会要求。

1.2 家庭环境在心理健康教育起到的作用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在父母长辈的呵护下成长,在心理和意志上缺乏一定的锻炼和磨练。他们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当今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然而,由于被家长们只重身体忽视心理的结果往往导致了不少学生家长从现实悲剧的发生意识到心理教育的必要性。发挥家庭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作用,家长必须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教育观。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堂课,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也是终生的教师,家长应该要充分认识家庭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自觉性。家长要转变教育方式和成才观念,人的综合素质是由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术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素质构成的统一整体,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秀人才的重要条件和重要特征。两者缺一不可。家长在家庭中不是只是解决孩子温饱的问题,还是孩子行为作为参照,所谓的言传身教就是如此,父母怎么做,孩子怎么学。当然,家庭的环境气氛也同样对孩子也影响较深,有资料表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往往与家庭环境和家长的行为个性有直接关系。若家长有家庭意识,自然会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家庭氛围环境,让孩子健康成长,注意举止行为,为孩子榜样,潜移默化影响孩子心理素质,起着学校和社会教育都无法替代的效果。

当然,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了解孩子心理变化,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恰当的方式与孩子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和思想沟通,促使孩子心理健康发展。同时,要懂得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常识,努力构建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家庭成员间相互理解、包容、信任,是搞好家庭关系最重要的条件。

让初中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实现并落实素质教育,学校、家长、社会都应相互配合,肩负责任,关心,关注这一特殊群体,培养他们健全的心理和人格打下坚实基础。使他们更全面、更客观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主动自觉地去矫正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李瑞萍:《浅谈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8):224.

初中生心理健康范文5

关键词: 家庭教育 心理健康 初中教育

如今这个以升学率衡量教育成果的时代,家庭教育被沉重的学业压力掩盖,很多家长和老师只关注学生的分数,而忽略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家庭教育是处在青春期初中学生能否顺利走过人生这个转折期,能否健康成长成才的最重要因素,而家长是决定家庭教育成败的关键。处在青春期中学生心理问题几乎百分之百与家长有着关系,心理问题能否有效解决,离不开家长全心全意的配合。摘 要: 在当今这个以升学率衡量教育成果的时代,家庭教育被沉重的学业压力掩盖,大多数家长和老师只关注学生的分数,而忽略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叛逆、迷茫,除了学校教育外,还需要来自家庭的教育。不同家庭对孩子的心理影响是不同的,也给孩子的学习生活带来无法替代的影响。

关键词: 家庭教育 心理健康 初中教育

通常情况是家长的“望子成龙”、“棍棒底下出孝子”、“凭自己成长经验”的心态,出现家长生病孩子吃药的局面,也就是说,当孩子有心理问题时,家长一般不会考虑到自己与孩子心理问题有关系,认为孩子问题就是孩子自己的事,于是会想尽一切办法给孩子治病,与学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有其优点和长处。家庭教育特点表现在以下几点:

从家庭教育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关系来看,他们之间更多一层血缘关系。就是这一点使家庭教育在实施中表现出感染性和随意性特点。血缘关系使子女对父母有一种特殊信任感与亲切感,因而对父母教诲愿意听取。父母喜怒哀乐时刻感染着子女,他们之间心理相通,子女时刻受到父母不自觉影响。从家庭教育影响途径和方式来看,家庭教育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使子女通过耳濡目染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1.父母的教育观念和教养方式与孩子的心理健康有密切的关系

家长不良的教育方法往往是导致中学生不健康心理行为的重要因素。现在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受到父辈、祖辈过多的关心爱护,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太阳”。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他们的生活条件变得越来越优越,生活在一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安逸的环境当中,遇到挫折、经历磨炼的机会越来越少。一旦他们考试成绩差、或与同学关系不和、或遭到老师的批评等,就会对他们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影响。溺爱娇纵的家庭教育使子女任性自私、傲慢无理、贪图享受;租暴专制的家庭教育使子女暴躁冷酷、粗野蛮横,缺乏同情心。家长要做到“三少三多”:对分数的关注少一些,对做人的指导多一些;无端的指责、埋怨少一些,平等的交流、谈心多一些;对孩子饮食起居的关怀少一些,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多一些。大量事实表明,凡是父母人格修养好、和睦相处、家教有方的家庭都给学生创造很好的学习、成长环境,他们在父母言传身教的影响下,大多数品学兼优。而在不良家庭环境中生活的孩子大多厌学、辍学、恶习多端,屡屡犯错。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对学生心理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父母夫妻关系不和谐

有些父母由于夫妻关系不和谐,致使一方把过多的精力和希望投射到孩子的身上,对孩子的期望过高,孩子不堪重压,出现逆反行为,做出很多令家长伤心不已的事情。比如CCTV12《心理访谈―老师的孩子不好教》故事中的男女主人公由于夫妻二人关系不和谐(经常冷战),致使当老师的妈妈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对孩子特别严格,凡事都为孩子做主,致使孩子不负重压,叛逆反抗,离家出走,直到在外偷东西被抓。妈妈希望孩子从善,有出息,做出了妈妈用砖头砸自己的头,夫妻二人均向小孩下跪等一系列非常举措,不得不让我们深思,夫妻关系的和谐对小孩心理健康的影响之大。离异的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灵受到很大的创伤,不能把精力集中在学习上,思想涣散,心灰意冷,对生活缺乏热情,这种孩子多自卑、孤僻。

3.家庭经济压力的影响

我校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有许多家庭经济很困难。许多家庭住在边远小山村,没有经济来源,而子女读书的又特别多,家庭经济不堪重负,有些甚至连基本生活费都没有保障,导致这些家庭的学生有沉重的心理负担,不能安心学习,在生活中常有自卑心理,对家庭又有负疚心理。特别是当学生成绩不甚理想时,这些学生往往心理非常沉重,深感对不起父母家人,长期处于一种忧郁、烦闷的心理状态,给身心健康带来很大影响。比如有些班级的住宿生中,家庭富裕的学生生活费是300元每周,家庭困难的学生生活费是60元每周,每天在一起生活,困难家庭的学生相比之下就自卑了。

4.单亲家庭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初中生心理健康范文6

[关键词] 初中生 心理 健康

青少年期是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期,是一个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时期,是一个开始由家庭更多地迈进社会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心理变化巨大的时期。近年来,青少年由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引发的恶性事件频频发生,甚至呈暴发态势。这就决定了,我国已进入一个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多发期。

一、初中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1.自我意识膨胀

初中学生的自我意识正处于急剧发展的时期,是一生中发展最快的时期,意识再一次进入自我,从而导致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初中学生的自我意识还很不成熟;自我体验方面表现为:成人感、自尊心的需要经常不能得到满足;在自我控制方面表现为自我鼓励、自我命令、自我监督、自我教育机制还没有形成、稳定。因此初中学生常常会感到虽然自己长大了,但却生活在矛盾与困惑,苦闷与挫折中。初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需要鼓励引导,以帮助他们渡过心理上的“断乳期”和“危险期”。

2.逆反心理严重

自我意识的高涨,独立意识的逐渐形成,他们希望获得成人的尊重。而当他们的独立意识受到阻碍,自主性被忽视或受到控制,个性伸展受到妨碍,或成人强迫他们接受某种观点时,他们就会产生逆反心理。这种逆反心理的表现又各不相同,有时态度强硬,举止粗暴,有时又漠不关心,态度冷淡,有时也会把逆反的态度迁移到其它方面。

3.情绪焦虑不稳

初中学生学习任务繁重,面对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的压力,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受亲子关系、同学交往,自我意识等方面的影响,稍感不适,就可能造成心情压抑,产生焦虑情绪。受这种情绪困扰,他们会常常抱怨父母、抱怨周围环境,常常感到不高兴、不满意,感到精神紧张和无法放松。处于这种焦虑中,就会有一些担心,担心学业失败,担心没有朋友,担心被老师批评,担心被同学嘲笑等。

4.厌学比较普遍

初中学生在课业任务繁重,竞争激烈的现实中,面对父母的过高期望,自身往往具有巨大的精神压力和沉重的精神负担。有的学生受家庭因素的影响,在父母“知识无用论”、“经商能致富”等思想的影响下,无心学习。有的学生由于原来基础较差,没有目标,缺少前进动力,失去学习信心,出现应付学习的思想。部分学生把精力转向网吧,出现了患上网瘾的同学。还有一部分同学是因为自尊心受挫,对学校、对老师怀有看法,而产生了厌学心理。

二、促进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策略

1.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在孩子的心目中,教师具有较高的权威。古人说:“亲其师,则信其道”。因此,要学会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坦诚地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善于感受学生的内心世界,能从学生的内心感受出发,处理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接纳学生的言行,给学生热情的正面支持;创造机会,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以真诚的爱赢得学生的接纳和认同,让学生对其产生无条件地依赖感和信任感,使自己的言行在班级管理中产生天然的权威性和深厚的影响力。

2.开展积极健康的班级活动

班主任要善于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各种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加强沟通交流,消除思想障碍,提高自我认识,促进健康成长。可以开展主题班会、座谈会、辩论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树立奋发向上、立志成才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品质。没有班级活动,仅靠说教管理的班级,必如一潭死水,缺少生机与活力,没有朝气蓬勃的生命力。

3.做好个别心理辅导,把握学生的心理脉搏

教师要经常与学生谈心,把握学生的心理脉搏。可设立“悄悄话”信箱,鼓励学生与自己进行心灵对话,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建立班级学生心理档案,发现有问题的学生,要重点关心,跟踪教育。也可介绍给心理教师,取得家长的支持,有的放矢的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舒解学生的心理烦忧。

4.提高家长的辅导水平,让家长成为自己的得力助手

许多学生的问题,往往来自家庭,来自家长教育方法的缺失,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学校、家庭的共同参与和配合。班主任要采取各种渠道,提高家长的辅导水平,让家长成为自己工作的得力助手。一是定期召开学生家长会,改变家长会班主任讲,家长听的模式,以体验式为主,选取一些典型的教育案例,让家长充当各种角色,参与其中,亲自感受,从中了解孩子的心理,发现自己教育的不足,改进自己的教育方式,以平等、民主的态度与孩子沟通交流,创设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家庭环境。二是对一些问题孩子的家长,班主任要多与他们交流,让他们对孩子充满信心,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帮助孩子取得进步。三是让一部分具有成功教育经验的家长,向大家介绍经验,这些来自身边的案例,对家长来说,往往更具有教育意义。

5.注重情感教学,优化学生的心理环境

任何认识活动,都是在情感的影响下进行的。学生喜欢某个老师,往往就喜欢这门学科,反之亦然。因此,学科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以情感教学为切入点,优化学生的心理环境。

罗森塔尔的“期望效应”告诉我们,教师真诚的鼓励和热情的期待,会唤起学生的进取心,激发学生自身无穷的潜能。任课教师要充分信任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成绩较差的学生,要采取各种激励手段,鼓舞,唤醒他们的学习动机。

6.把握学科魅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上一篇社保辞职信

下一篇大队长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