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鱼米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洞庭鱼米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洞庭鱼米乡范文1

洞庭鱼米乡》创作于1959年。是作曲家白诚仁先生在衡阳南岳的一次采风途中,偶遇一队上山还愿的农民,他们正唱着“拜香歌”,边唱边拜地向山上的庙宇行去。这曲调似吟似唱,句尾又带着叙述般的拖腔,听上去给人一种悠扬宽阔的感觉,当即就引起了白先生的兴趣。不久后的岳阳之行,浩瀚的洞庭湖,波光粼粼的湖水触动了他的心灵。当看到词作家叶蔚林的《洞庭鱼米乡》的词文后,创作灵感一触而发,歌曲《洞庭鱼米乡》由此诞生。为了表现洞庭湖的浩瀚广阔和抒发对美好生活的赞叹,作曲家在歌曲创作中还大胆吸收了湖南高腔山歌高亢粗犷的假声唱腔的特点,丰富了歌曲的表现力,同时也对演唱者提出了真假声完美结合的声乐技术要求。

二、《洞庭鱼米乡》与民歌《拜香歌》的比较与发展

《拜香歌》主要流行于衡山南岳地区。每年七八月之间,当地农民集队化妆赴“南岳”朝香,边唱边拜,故称之为“拜香歌”。这类歌曲的内容大致是:敬拜天地日月、各路神仙和生养父母。音调有高有低,拖腔似婉转黄鹂。它的特点是:具有浓厚的山歌特征,节奏自由、旋律舒展、歌声高亢嘹亮,音律多向上滑行,拖腔中一般都加有“哎”、“呃”、“哟”等衬词。演唱的声音特点是:亲切自然、叙述性强、口语化、词曲结合紧密。从谱例可以看出“洞庭鱼米乡”较之《拜香歌》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发展:

1、旋律和节奏上的比较与发展。

作曲家抓住了拜香歌的主要元素,将旋律向下移低四度,接着向上移高三度,使得音乐色彩自由而明亮。加之,旋律的装饰和节奏的伸展,使我们感受到八百里洞庭的湖水荡漾,一副辽阔绚丽的湖面景象便呈现了出来。

2、演唱技巧的发展与创新。

……,千张啊白帆哟,盖湖哟面呃!金丝哟鲤鱼呀,装满哟仓呃!

……,红太阳光辉哟,照洞哟庭呃!轮船哟结队呀,下长哟江呃!

《洞庭鱼米乡》的歌词描绘出了洞庭湖浩瀚无际,鱼米丰沛的美丽景象,也表达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由衷喜悦。

为了更好地抒发歌曲情感和丰富表现力,作曲家吸收了湖南高腔山歌的特点,极大扩展了演唱的音域。歌曲在中低声区部分运用了《拜香歌》吟唱般的旋律特点,表现出湖光粼粼,碧波荡漾的画面,紧接着的拖腔运用了假声高腔,音程做了八度的大跳,歌声的高亢粗犷表现出人们喜悦自豪的心情。这样的扩展不仅体现了歌词的内涵,更重要的是符合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发自内心的赞叹。

三、湖南高腔山歌向民族声乐方向的演进

1、原始高腔山歌的特点,以及其在舞台艺术表现力的局限性

高腔山歌一般都是成年男子用假声演唱,声音嘹亮,色彩亮丽,拖腔用“啊呜”作衬词,唱起来声音回荡在山谷,给人辽阔奔放的感觉。因此高腔山歌因其独特的魅力成为湖南民间艺术的珍宝。

但是,原始的高腔山歌唱法却很难直接用于声乐作品之中。首先,原始高腔山歌的音域很窄,一般不超过一个八度,从小字二组的a到小字三组的f,或者到小字三组的g,基本上舍弃了中低声区,造成真假声不能结合。其次,原始高腔山歌从演唱声音来说,刚劲有余,抒情性不足,使得声音的力度和色彩极为单调。第三,从声乐的角度来说,原始山歌唱腔的发声位置提得太高,农民歌手习惯了直着嗓子喊假声,声音都在口腔里面,缺少腔体的共鸣感。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原始高腔山歌假声唱法直接用于舞台艺术是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的,它不能单独完成类似《洞庭鱼米乡》这样的声乐作品,因此就需要在保留其原始风格的基础上吸收科学的发声方法,以解决歌唱技巧的矛盾。

2、何纪光在声乐演唱上的探索与成功

洞庭鱼米乡范文2

湖河港汊相连串,

鱼儿跃,龟鳖戏,

天水一色鹅鸭肥。

常德美,美就美在土质肥,

粮棉麻橘遍地长,

芷兰艳,山峦翠,

人到常德心儿醉。

这首民歌真实地道出常德的美丽富饶。常德地处武陵山下,洞庭湖滨,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才鱼子,鳜鱼花,鲫鱼脑壳不吐渣。”湘菜,属中国菜系之一,名满天下。常德因得天独厚的饮食资源,在美食制作方法上便独树一帜,其中鱼肴技压群芳。只要享用了一款用海杆钓起来并烹饪得味道鲜美无以复加的全鱼菜,就会成为你的最爱――剁得细细的黄辣椒丁均匀地覆盖在雪白的鱼头上,鱼身四周围着碧绿的香菜,点缀其间的还有黑色的豆豉。一定会勾起远在海角天涯的常德人美丽的乡愁吧。总之,常德鱼类品种资源共有一百五十五种,这里仅介绍鱼类四种,以达一斑而窥全豹之目的。

沅澧四月品鳜鱼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张志和《渔歌子》的名诗从唐代的源头奔涌而来,每舀一瓢饮,令人齿颊留香。作为鱼鲜中之极品的鳜鱼,便受到一代代中国文人的追捧。品鳜鱼,饮美酒,不啻为人生一大享受!

鳜鱼,又称桂鱼,桂花鱼,羊眼桂鱼等,是倍受消费者喜爱的鱼类,鳜鱼体色鲜艳,斑斓多彩,丰腴玲珑。洞庭湖区和沅江、澧水均有出产,鳜鱼不仅分布广,而且种类多。据地方志记载,常德境内所产鳜鱼有无斑鳜、暗鳜、长鳜、波纹鳜等数种,尤以翘嘴鳜,大眼鳜、斑鳜为多,产量最高。

鳜鱼肉质雪白、细嫩、脂多、刺少、鲜香酥软。是筵席上的珍馐,蒸、煮、烩、炒……无不相宜,“糖醋鳜鱼”、“红烧鳜鱼”、“叉烧鳜鱼”、“网油鳜鱼”等素为常德地方名菜。其中“糖醋鳜鱼”便是常德鱼类制作食品中的翘楚。

糖醋鳜鱼焦脆并带有甜酸味,吃起来十分爽口,它选料精,烹调方法比较讲究,但也并不难掌握。

鳜鱼钓回家后,先剖好,洗净,打成刀花,并上好浆(浆即是将生粉加水调和,使其不干不稀;上浆则是把打好了刀花的鱼放在浆汁里滚动,使其浑身都沾满浆汁)。将油在锅里热到七成熟后,把上了浆的鳜鱼下锅。这时最重要的是掌握火候――火不能太旺,亦不能太弱。太旺了,会把鱼烧焦炸糊;太弱了,鱼则不焦不脆。等将鱼的两面都炸成金黄色,将鱼起锅。这时尽快把味碗调好(调味碗即是把锅里的油倒出,再将锅架在火上,倒点水,再放进白糖、姜米、陈醋、味精并拌匀),调好的味碗称为浓稀适度的卤汁(调味碗时要掌握好白糖和醋的用量,一般是750 g鱼用白糖200 g,醋50 g。如果这两味主料放少了,便不能突出“糖醋”的特点),卤汁调好后,立即将它淋在椭圆形瓷盘里的鱼身上。这时只听得一阵嗤嗤嚓嚓的音响,鱼皮便变得十分焦脆了。

另外,鳜鱼腹中的幽门垂,俗称“鳜鱼花”,经名厨烹调,色味俱佳,是难得的珍馐。

名播九州数鳊鱼

鳊鱼,是洞庭湖以及沅澧流域出水的一种珍贵鱼类。鳊鱼又称武昌鱼,《诗经》载:“其钓维河,维鲂及”。“岂其食鱼,必河之舫。”可见,两千多年前,人们便把它称为垂钓对象和食用佳肴了。公元3世纪,吴王孙皓从南京迁都武昌,老百姓怨声载道,有人引用当时童谣“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上疏谏阻。于是鳊鱼始有武昌鱼之名。唐宋以后,鳊鱼更是名闻九州。杜甫诗“漫钓江头缩项鳊”,以及坡诗“长江绕廓知鱼美”,都是指鳊鱼而言。古诗中亦有“结得青丝千缕网,还须折柳半银鳊”之句,说明当时鳊鱼是洞庭湖水乡渔民的主要捕捞对象。

常德所产鳊鱼,主要有长春鳊(长身鳊)、三角鳊(三角鲂)、团头鲂(草鲂)、华鳊(大眼鳊)四种,群众统称为鳊鱼。共同特征是:体呈菱形或略呈三角形,头小略尖,高而侧扁。主要区别是:长春鳊青灰或银白色,华鳊深灰或灰白色,三角鳊和团头鲂则呈灰黑色。

每年冬季,便是捕捞鳊鱼的主要季节。武陵渔民用撒网、卡钓、花篮等捕获。鳊鱼因其肉质嫩、味道好,骨刺少,鱼头小,蛋白质等营养成分比一般鱼高,尤以脂肪最富而颇受消费者欢迎。

宴席珍品烹银鱼

传说银鱼是王母娘娘两支插发的碧玉簪掉落南湖后,化为一对洁白透明的银鱼。它们繁殖生息,代代兴旺,是常德著名特产和传统的出口商品。银鱼又名面条鱼,光滑无鳞,头小,嘴尖,前段较圆,后部渐扁;腹部薄如纸,尾鳍深分叉,一般仅9 cm~15 cm长。银鱼与水天一色,既巧妙地隐蔽了自己,又便于袭击比自己更弱小的鱼虾。

银鱼是寿命很短的鱼,一生只能活一年。但其生长速度却十分惊人。每年五月以后的鱼苗,十来天就增重一倍,六月以后,就长得很肥壮了。八九月所产“无气鱼”优质味美,价值最高,是筵席上的珍品。

银鱼,富含脂肪、蛋白质及其他营养物质。《本草纲目》称,银鱼甘、平、食之甚美,“作羹食,宽中健胃”。习惯吃法有银鱼包饺子、炒鸡蛋、炒韭菜等。富有特色的汉寿“白银鱼”、“银鱼氽汤”是武陵名菜之一。银鱼除鲜食外,多晒成干鱼(燕鱼)出售,品名“粉条”,长约3 cm的是上品。

银鱼曾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深受国际友人欢迎,畅销海内外。

江湖纵横冠水鱼

常德历来盛产水鱼。《墨子》记述楚国江湖“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国经本草》、明《一统志》和武陵方志称,沅芷澧兰均产鳖。

水鱼,颜色墨绿,背覆甲板,圆身肉裙,长颈短尾,四肢五爪,是一种皮有角质盾片,而边缘覆以柔软皮肤的卵生两栖爬行动物。其头像龟,但背甲没有乌龟波浪似的条纹。因“鳖行蹩,故谓之鳖”;因全身披甲,像古代武士,而称“甲鱼”;因它身体扁平、椭圆成团的形状,叫做“团鱼”;又因它腹生四脚,满地爬行,故名“脚鱼”;还因它生活在碧波之中,又称“水鱼”。

据《诗经》载,远在周代,帝王就把鳖作为珍贵食品,用以犒赏贵宾和有功之臣――“饮御亲友,烹鳖脍鲤”。水鱼可谓全身是宝,它的甲、肉、头、血、脂及卵均可入药。据现代药理研究,水鱼富含动物胶、角蛋白、钙、铁和多种维生素等物质,有滋阴、补阳、降热、祛症和消肿生淤、破结软坚之功。入方治结核有奇效。水鱼肉甘、平,亦为医良药,主治热气湿。老中医揭秘说,连续三年在起伏日吃蒜果、白胡椒蒸水鱼,可预防或治愈发痧之症。此外,水鱼头干制入药,可治脱肛、漏疮和小儿诸疾。水鱼血也有相同的疗效,并可作补血剂。鳖脂为滋补强壮药,水鱼胆可治高血压,水鱼卵能治久泻、久痢。以活水鱼或水鱼壳胶为原料,可制作“二龙膏”、“回生丹”、“水鱼壳蒸煎丸”等名贵中成药,可治咳嗽、盗汗、肾亏、闭经等症。民间还流传着水鱼能医治癌症的说法。

洞庭鱼米乡范文3

据了解,长江中下游湿地是长江及其支流形成的河流、湖泊湿地区,这里既有湖沼演替形成的自然湿地生态景观,也有人类活动造就的壮观湿地农业景观,组成了一个巨大的自然-人工复合湿地生态系统。截至2002年12月31日,已建立了由各级政府和不同部门管理的湿地类型保护区60个。不同保护区的特点不同,保护措施不同,取得的成果也不尽相同。近日,在重庆市开县举办的长江流域湿地保护与恢复培训班上,9位来自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湿地保护部门和企业的代表进行了精彩发言,为进一步推动长江流域湿地保护与恢复工作提供了新的启示和借鉴。

重庆市开县汉丰湖国家湿地管理局局长熊森介绍了在开县实践的湿地修复协同共生模式,通过建立四级管理体系,开展景观基塘工程、林泽工程、鸟类生境工程建设,有效地保护和恢复了湿地生态。

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田昆对长江源头湿地保护的现状和问题及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开展有效保护提出了新的观点和措施。

以湖泊生态系统修复技术与实践为主题,中国科学研究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副研究员关保华分析了水体富营养化产生的原因、水生态系统修复相关技术,并介绍了广东、江苏、湖北等地的湖泊修复成功案例。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张利权对长江河口湿地保护的现状、分布生物多样性特点进行了分析,并着重对长江河口湿地保护的主要经验进行介绍,特别是互花米草治理的新模式,已成为多地防治互花米草灾害的良方。

重庆大学教授袁兴中以生态智慧在三峡水库消落带湿地工程中的应用为主题,展开了精彩演讲。通过案例分析,介绍了以湿地基塘为主的生态智慧手段是优化生态服务功能、减缓不利生态影响的最佳途径。

南京大学教授刘茂松就如何挖掘自身特色开展湿地科普宣教进行了演讲。介绍了如何结合自身特色通过应用现代新技术、科学监测、科学管理来拓展宣教深度。

四川农业大学副教授罗鸿兵分享了水回馈的测算方法在湿地恢复中的应用技术,解释了水回馈是指“向自然界新增或补充的水量和改善的水质”的基本含义,并着重介绍了如何量化水回馈效益、计算水回馈量,以及水回馈计算在湿地恢复中的案例和启示。

洞庭鱼米乡范文4

关键词:商帮文化;江南民谣;当代价值

民间歌谣是人类口耳相传的民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微观上爬梳江南地域的民间歌谣,研究其发展脉络可以从宏观上把握社会和历史。吴越文化背景下的吴歌研究近年为众多学者关注,但由于吴歌受限于吴语地区,现将“江南地区”纳入研究范围,将其外延扩展至苏皖南部及浙江全省,这与明清以来江南地区的商帮形成地域相吻合。

本文拟从商帮文化的视角,从保护历史遗存的观点出发,做好江南民间歌谣的收集整理分析工作。从源头追溯江南民间歌谣的发展脉络,重点分析江南歌谣反映的历代尤其明代以来的商业生活和商业伦理,反思当今商业迅猛发展下的商业道德等问题,以期对其当代价值重估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1 研究的意义及其背景

历史学界对“江南”争议颇多,李伯重提出划定“江南地区”的两个标准:地理上的完整性及该地区经济联系的紧密性和经济水平的接近性。徐茂明撰写的苏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江南士绅与江南社会:1368―1911》模糊界定“江南区域”的做法给本文以启发,现将其外延扩展至苏皖南部及浙江全省。

吴歌是吴方言地区的民间歌谣的总称。江南民间歌谣多集中在对吴歌的研究上。吴歌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南朝乐府的“吴声西曲”,明晚期冯梦龙《山歌》、《挂枝儿》民歌集成以及近现代由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发起的歌谣收集及研究。对吴歌的研究不乏扛鼎之作,但从商业尤其是商帮文化的视角切入较少。综合众多学者意见,现阶段对吴歌的研究多集中于词曲的收录;吴歌流变与传承;从文学角度和音乐角度分析词曲唱法等;另外人类文化及民俗角度也是众多学者关注的热点。值得一提的是,徽商与歌谣的关系近年来为学者专门提及,王振忠《新安江的路程歌及其相关歌谣》研究徽商经商的路线歌谣;何根海《从民间歌谣看徽州商业生活习俗》,认为徽州民谣反映了徽商艰苦卓绝、积极创富的心态以及徽商族人相扶、诚信勤俭和以义为利的民俗文化。

商帮文化是地域文化和商业文化的综合。从国内现有文献来看,对明清十大商帮中势力影响最大的晋商、徽商研究较多,其次为福建商帮(闽商)、宁波商帮(甬商)和广东商帮(潮商)研究,但从数量上已经大幅减少,再次为山西商帮,而山东、陕西、江右、龙游、洞庭商帮,研究文章均不足百篇。众多学者认为诚信守则,仁德至上是明清商帮共守的原则。中国幅员辽阔,地域商帮文化差异性很大:晋商“学而优则贾”、徽商“贾而好儒”、“钻天洞庭”审时度势、宁波商人敢为天下先、遍地龙游“无远弗届”。不可回避的是,商帮文化也存在不足:官商结交极易滋生腐败、缺乏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契约精神等。

江南吴地自古以来就是经济发展的重地,商业发达,都会繁华。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经济、民俗民风不同,势必形成明显的地域差异,而一个地区的持续发展必定得益于背后的文化因子支撑。吴越文化的尚德明礼、务实进取、利义兼顾、顺应时势、刚柔相济、兼容并包对商帮文化乃至民间歌谣都有深远影响。

2 商帮文化与江南歌谣的商帮特征

2.1 江南地域商帮文化

明清以来,兴起于苏州东西两山的洞庭商帮、浙江中西部的龙游商帮、浙东的宁波商帮以及商业活动主要集中于江浙的徽商深受吴越文化的影响形成各性鲜明的商帮文化。

洞庭商帮尚德明礼、善于审时度势、顺应时势、把握时机、稳中求成;徽商崇尚程朱理学,“贾而好儒”,讲究“以儒术饰贾事”“以义取利”;浙东学派影响下的龙游和海洋文化孕育下的宁波商帮敢为天下先不畏艰险,开拓进取、强调利义并举。(表1)

2.2 江南歌谣商帮特征

江南水乡河网密布,太湖流域素来享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水乡出行主要以舟船为主,由于行船时间长,文化生活贫乏,所以船歌就成为水路贩运时主要的自娱形式。船歌、渔歌抒发着船夫内心的酸甜苦辣,表达着离愁别恨,情意绵长,同时也体现商人特有的艰苦创业,开拓进取。

其中比较特殊的是贩走于水路之上的商人歌、水路行程歌。《水路歌》记录了宁波镇海口到南洋大陈渔场水路交通线路,这条航线也是船老大凭借多年的经验,将沿途经过的岛礁、山头、岙口、洋面等连缀成口诀,以掌握航向的风土渔歌。徽商《水程捷要歌》“一自鱼梁坝,百里至街口,八十淳安县,茶园六十有。九十严州府,钓台桐庐守。潼梓关富阳,三浙垅江口。徽郡至杭州,水程六百走。”也同样是行程的口诀。

3 吴歌反映的商业生活及商业价值体现

3.1 吴歌与商业繁华

其一,吴歌的艺术特点是清丽委婉、温柔敦厚、缠绵含蓄、曲折隐喻,对离愁别绪表现得淋漓尽致,情真意切。明中叶以后,江南商业繁荣,江宁、扬州、苏州、杭州等地市民聚集,都会繁盛。巨富大贾一时声名显赫,引发商业大潮,成年男子自觉自愿出门经商,寻求发财致富的机会。吴歌中专门以离情为描写对象的民谣占有一定比例,有诙谐幽默的“送情人,直送到丹阳路,你也哭,我也哭,赶脚的也来哭。赶脚的你哭是因何故?道是去的不肯去,哭的只管哭,你两下里调情也,我的驴儿受了苦。”读来忍俊不禁的同时,细细品味又有道不尽无尽的心酸与悲苦。男子投身商业浪潮,离家千里,女子独守秦楼,《词林一支》卷一《罗江怨歌》中有:“纱窗外,月正收,送别情郎上玉舟。双双携手叮咛嘱,嘱咐你早早回头。热碌碌难舍难丢,难丢难舍心肝肉。旱路儿去,早早投宿,水路喝ィ少坐舡头。夜风吹了无人顾,那时节,郎在京都,小妹子独守秦楼,相思两下难禁受。”

其二,市民中萌发的一种全新的价值观,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对商人地位和追求财富的积极肯定。

吴歌中有一些直接描写《工》《商》的歌谣:“手艺人其实有些妙,幼而学壮而行手段精高,白手能赚钱和钞。不用爷娘本,安分过一生,无忧无虑,无忧无虑,谁不道你好。”“做生涯委实真堪羡,走燕齐经楚粤,天南地北都游遍。江湖随浪荡,万贯在腰缠,四海为家,四海为家,到处堪消遣。”行商坐贾宿妓消遣,纵情声色、追求奢华的思想对儒家文化及重农轻商的观念形成巨大冲击,也对商人经商乃至商帮形成起促进作用。

3.2 重视举业,低调沉稳,善于审时度势

江南地区举业繁盛,范金民《明清江南进士数量、地域分布及其特色分析》统计清代全国进士总数26815人, 江南七府州3491人,占总数的13.02%。[1]苏州富庶之乡盛产状元,清代状元占比全国总数的三分之一。洞庭商帮尚德明礼,十分重视教育和人才,随着高文化素质的士绅加入,与一般的巨商不同,洞庭商帮有别于其他商帮,养成了低调稳健坚忍的气质,他们善于审时度势、顺应时势。收录于《乐府万象新》的民歌体现了对考取功名的美好祝愿以及高中之后莫相忘的叮咛:“桂子开时举子忙,才人收拾赴科场。鲤鱼跳在荷叶上,转身就是状元郎,白马红缨还故乡。”“一管毫儿送情郎,情郎拿去写文章。有朝一日登金榜,烈烈轰轰做一场,白马红缨还故乡。”“送郎送到大门东,愿郎此去步蟾宫。月中丹桂名三种,我郎先折状元红,金阶莫负我情浓。”

3.3 白茆山歌中的商业特征

白茆山歌是吴歌的重要一脉,也是吴歌杰出代表和经典样本。它内涵丰富,种类繁多,有劳动歌、时政歌、节令歌,摇船歌、地名歌、私情歌等不同种类的歌曲。其中,摇船歌广为流传。白茆镇地处太湖流域,经济发达,物产丰富,是地道的江南鱼米之乡,水域占全区面积的25%。连接太湖和长江的重要河道白茆塘把白茆分为南北两部分,旧时商贾从事长途贩运,水路漫长,就用唱山歌的方式打发时间,排解寂寞。白茆山歌研究会会长邹养鹤说:“吴歌跟商贸有关的话就是古代的时候,古代的交通工具这里以船为主,在运送商品货物的时候都是用船,行船因为它非常慢,摇船也很慢,路程远就要唱唱山歌,山歌和船运是结合起来的。”比如《摇船歌》[2]:“解缆开船撑一撑,艄公便把橹来摇,生丝橹绷摇得寸寸断,撸人头出火水来浇。”又如《张网歌》[2]的渔歌:“网船上娘姨苦凄凄,夜夜困块冷平基。日里张鱼拖虾忙,夜里还要捉田鸡。捉着三条臭, 一早上市换麦粞。”

4 徽商民谣反映的商业生活及其商业价值体现

4.1 徽商吃苦耐劳、创业艰辛

民国《歙县志》:“沿江区域向有‘无徽不成镇’之谚。” 明清时期,由于徽州地少人多,“七山半水半分田”,为了生计,出门经商成为七成成年男子的选择:丈夫志四方,不辞万里游。新安多游子,尽是逐利头。风气渐成习,持筹遍九州。素有“徽骆驼”之称的徽商历来秉承艰苦创业的传统,很早就出去学做生意,在徽州流行的民谣:

《徽馆学生意》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吃碗面饭,好不简单。一双破鞋,踢踢踏踏。一块围裙,像块疙瘩。前世不曾修,出世在徽州。年到十三四,便多往外溜。雨伞挑冷饭,背着甩溜鳅。过山又过岭,一脚到杭州。有生意,就停留,没生意,去苏州。转来转去到上海,求亲求友寻路头。同乡多顾爱,答应肯收留。两个月一过,办得新被头。半来年一过,身命都不愁。逢年过时节,寄钱回徽州。爹娘高兴煞,笑得眼泪流。

《甜竹叶》:“甜竹叶,朵朵娇,写封信,上徽州。俺在杭州做伙头;一日三餐锅焦饭,一餐两个咸菜头。手磨铁火箝,嘴磨铁犁尖。手像乌鸡爪,脚如黑柴头。你要到杭州来看俺,拿个布袋背骨头。”

4.2 徽商“贾而好儒”、崇文重教,往往以入世博取功名为人生乃至整个家族的终极理想

徽州被誉为“程朱阙里”和“东南邹鲁”,宗奉程朱理说,做生意讲究“以儒术饰贾事”、“以义取利”。徽商发达以后往往回乡大力兴办教育、修建书院。徽俗训子,上则读书,次则为商贾,又次则耕种。以至于“十户之村,不废诵读”。

《牵三哥》:“牵三哥,卖三郎,打发仔,进学堂。读得三年书,中个状元郎;前门竖旗杆,后门做祠堂。金屋柱,银屋梁;珍珠壁,象牙床,绣花枕上一对好鸳鸯。”

《上学堂》:“摘茶姐,卖茶郎。一斤糕,两斤糖。打发哥哥进学堂。读得三年书,中个状元郎。金童来报喜,玉女来送房。阿姐做新人,阿哥做新郎。”

4.3 徽商民谣中的商妇爱情观

“一世夫三年半,十年夫妻九年空”,由于徽州成年男子外出经商,常年不归家,所以当地一般都有早婚的习俗,新婚燕尔,短暂的甜蜜之后就是长久的别离,《十送郎》表现了徽商妇送别时的依依不舍,充满了心酸和无奈,也表现了徽州商妇独自留守的痛苦命运。《高兴嫁个种田郎》表现的就是与之相反的另外一种选择:“悔呀悔,悔不该嫁给出门郎,三年两头守空房。图什么高楼房,贪什么大厅堂,夜夜孤身睡空床。早知今日千般苦,宁愿嫁给种田郎。日在田里夜坐房,日陪公婆堂前坐,夜伴郎哥上花床。”

民国《歙县志》说:“我县习俗重经商,经商必然远离家门。每每离开家门,往往几年才回来一次,有时甚至长年在外不回家。”男人出外经商,常年不归家,甚至孩子已经长大不认得父亲。商妇忍耐与夫君分居两地的相思之苦:“鸳鸯枕,睡半边;红绫被,盖半边”同时还需要担负整个家庭的重担:《采茶谣》“枚乖乖宝,娘去摘茶草。枚乖乖宝,娘去赚茶银。摘茶草赚茶银,用来供大供细(小孩)供成人。”

4.4 徽商十分重视家族宗法

歙h《新馆鲍氏著存堂宗谱》中有“富而教不可缓也,徒积资财何益乎!”的记载,已经言明徽商的商业价值观和财富观,以家族为核心,致富以后资助子弟族人读书业儒,光宗耀祖。生意的成败不仅关乎个人的前途,也与整个家族的荣辱紧密关联。《写封信啊上徽州》:“叫爷不要急,叫娘不要愁,儿在苏州做伙头。儿在外头学生意,心中记住爹娘话:‘茴香萝卜干’,不能自己端,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徽商非常忌讳“萝卜”(落魄)和“茴香”(回乡),对前途发展抱着悲壮的理想,要么发达,要么客死他乡。

《火焰虫》:“火焰虫,低低飞,写封信,到徽州。一劝爷娘别挂念,二劝哥嫂不要愁。一日三餐锅焦饭,一餐两个腌菜头。面孔烟抹黑,两手乌溜溜。今朝吃得苦中苦,好的日子在后头。火焰虫,节节红。公公挑担卖胡葱,婆婆织绢糊灯笼,儿子开店做郎中,新妇织布做裁缝,一担米桶吃不空。”

5 浙商民谣反映的商业生活及其商业价值体现

5.1 浙东渔歌与敢为天下天的海洋文化精髓

宁波民谣有:“钻天龙州遍地徽州,还让宁波人奔上前头;山东蛮子、绍兴师爷、福建郎、江西唱班,得宁波人铜钱活神仙。[3]宁波商帮在明清十大商帮中兴起最晚,却积极适应时代,成为近代转型最成功的一个。拥有曲折海岸线的宁波历来是贸易通商的口岸。 由于地少人多、靠近海洋等特殊的地理生态、气候环境,浙东沿海地区的历史风貌、生产生活、民俗习惯、民歌民谣等都不可避免地被打上海洋的烙印。正所谓“天外天,海外海,山外山,湾外湾,风夹风,雨夹雨,浪里浪,礁底礁”(《天外天》)。宁波及其周边的舟山渔歌道尽大自然的变幻莫测、渔业的艰辛凶险,同时也突出渔民坚韧豪迈与昂扬向上的斗志:

《渔民十煞》:“有风吓煞,无风摇煞;有雨淋煞,起暴饿煞;热天晒煞,冷天冻煞;两脚奔煞,户胛挑煞;三杠拉煞,老少哭煞。”

《人命歌》:“天呵天呵天呵!发风落雨不留情呵!海呵海呵海呵!浪打礁触无人命呵!四面大海白茫茫呵,轧煞u鱼人呵!”

《金塘谣》:“无风无浪,升米过金塘;有风有浪,斗米过金塘;大风大浪,石米也难过金塘。”

《老大歌》:“天上北斗高高照,千船万船风蓬飘。南洋北海任我走,走遍天涯好居家。”长期的熏陶形成了宁波商人勇往直前,敢为天下先,锐意创新的商帮文化。在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的条件下,渔歌中依然闪耀着渔民不畏艰险、开拓进取的顽强的生命意识。所有艰辛都比不上满载而归及其对勤劳致富的美好愿景的向往。

《起网号子》:“一拉金嘞格,嗨唷! 二拉银嘞格,嗨唷! 三拉珠宝亮晶晶, 大海不负u鱼人,嗨嗨唷!”

《追着风尾捞一网》:“坐惯船,吓大胆,三级风浪小白菜。一橹压倒六级风,八级回港把鱼卖,追着风尾捞一网,浪里白条满船载”

另外,值得注意的还有商埠码头的搬运号子、行船号子等。

5.2 轻松舒缓的三江船歌与山地茶歌

与豪迈的渔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流传于江河中下游地区的韵律流畅的平和闲逸、情调舒缓,有时略带调侃、幽默和睿智的船歌。

《四季渔歌》:“春季黄鱼咕咕叫,要叫阿哥踏早潮。夏季乌贼加海蛰,猛猛太阳背脊焦。秋季杂鱼由侬挑,网里滚滚舱里跳。北风一吹白雪飘,风里浪里带鱼钓。一阵风来一阵暴,愁煞多少新嫂嫂。”

与渔歌船歌相对应的是浙西浙南的以对唱和独唱为主的山歌。“七月采茶秋风起,赚来茶锢买布机,买起布机织续罗,织起绞罗做新衣。”浙江南部的地理条件很适合茶叶生长,名茶有雁荡毛峰、松阳银猴等。《盘茶》是专门贩茶的茶商在外漂泊生活真实写照:“我去贩茶十二年,你头上金钗哪里来? 哪里来?郎去贩茶十二年,我头上金钗娘家来,娘家来。”

5.3 “遍地龙游”“无远弗届”行商四方的经商理念

龙游商帮地处浙西,姑蔑文化发源于此地。龙游“八省通衢”、“通浙孔道”,交通便利,商业信息灵通,游走四方、长途贩运便成为龙游人重要谋生的手段。龙游商帮崛起于山地丘陵, 地少人多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地理条件使得四方行商成为必然选择。

《龙游穷北乡》:“龙游穷北乡,十年九年旱。镰刀壁上挂,肚皮饿瘪荡。”

原属广东小调《卖杂货》:“离别家乡五六春,到处找情人,飘洋过海卖杂货,贸易小客生,难得这般人。”在浙商中传唱可见其对游走四方商业理念的认同,遍地龙游“无远弗届”便也不足为奇。

5.4 浙江民歌与商业生活

浙江民歌在篇幅上相对短小精悍,多反映市井小民的平庸生活,其中不乏以贩夫走卒为歌咏对象,直接描写商业生活。比如《进城关》描述了集市的热闹场景:兄弟双双进城关,两边店口多热闹!走过一间又一间,对面正是鱼咸摊。鱼咸摊上摆鱼鲜,穷人买鱼呒铜钱!这边是间水果行,柑橘荸荠摆满堂。又如《卖酒》,讲述了女子摆摊卖烟酒的生活:大姐住在大路边,又卖烧酒又卖烟。有钱哥哥吃杯酒,无钱哥哥吃筒烟。钱打酒,四钱卖烟,买卖要现呀现钱。再如《小贩歌》罗列出丰富的商品: 正月二月,荸荠甘蔗;三月四月,乌饭印 ;五月六月,凉粉西瓜;七月八月,菱角山楂;九月十月,青柴乌炭;十一月十二月,筅帚筷子灯盏架。

5.5 生死离别的爱情渔歌

宁波舟山一带渔民岛屿众多,遇到恶劣天气出海打鱼生死未知,正所谓:“十口棺材九口草,岛斗棺材坑,留下多少小孤孀。”因此,渔夫与渔妇的爱情渔歌与其他情意绵绵,郎情妾意的温柔情歌不同,多了哀伤的基调。由于出海捕鱼的风险极高,夫君平安归来成为妇人最大的愿望。相思离别,怨恨埋怨,而生离死别的悲苦和绝望成为爱情渔歌的主调。

《小哥哥侬要早回家》“小哥哥侬要早点回家,勿要u到日头落西山。小哥哥侬要早点回家,勿要u到白鸥归沙滩。小哥哥侬要早点回家来,天暗了大洋里厢要出水妖怪。小哥哥侬要早点回家来,风起了虾公恶煞要来把船翻。小哥哥侬好回来啦,我灶火已经添过三把。侬再勿来啊,冷了妹的心窝冷了饭和汤!”

《爱妹妹侬勿要愁》: “爱妹妹,侬勿要再呆啦棕树底望我望发愁,侬昨夜头吩咐我格说话,我全记在心头。我u得大鲨鱼,来给侬买三钱胭脂四两油,打格一副白镯子,带啦侬格手弯头。爱妹呀,要是龙王爷今朝请我去吃酒,侬也勿要哭,心爱相好尽管去求。就说我是侬啦爹娘手里结下的干哥哥,过年过节海滩头上你轻轻来呕三呕。”

《渔民老婆实在苦》:“鹁鸪咕,咕咕咕;渔民老婆实在苦。头戴青蓝布,破裤露屁股,喝喝臭鱼卤,吃吃六谷糊。脚踏黄泥路,困困板凳铺。”

6 江南民间歌谣的当代价值――以白茆山歌为例

吴歌有四个嫡系,分别是相城阳澄渔歌、常熟白茆山歌、吴江芦墟山歌以及张家港的河阳山歌,而在留存至今的吴歌之中,从保存的相对完整性和样本的经典性来说,当属白茆山歌。白茆山歌是白茆人在田间劳作、长途贩运、商业叫卖时即兴演唱的山歌,内容丰富,种类繁多,主要分仪式歌、劳动歌、情歌和时政歌等。

1995年建成的白茆山歌馆是全国第一家山歌馆。2002年6月常熟市文化局,常熟市文化馆编辑整理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中国・白茆山歌集》,同年9月成功举办首届白茆山歌艺术节。2006年12月白茆山歌作为吴歌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依托于江南农耕文化的山歌生态演唱环境正慢慢消失,所以,从文化保护的角度来讲,把这样一种演唱形式保存下来,并使其发挥当代价值,其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有幸采访到白茆山歌研究会会长邹养鹤先生,他认为白茆山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社会价值;研究价值;审美和史学价值;教育价值。他同时指出白茆山歌的传承与创新主要有四个途径:一是大学讲座;中小学音乐课传承教学;二是传承人讲座;三是山歌培训;四是“走出去”的活动包括山歌比赛,文艺汇演、舞台展示和时政宣传等。

参考文献:

[1] 范金民.明清江南进士数量、地域分布及其特色分析[J].南京大学学报,1997(2).

[2] 江苏省常熟市文化局,江苏省常熟市文化馆,白茆镇人民政府.中国白茆山歌集[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

[3] 民国鄞县通志(第4)[A].文献志[C].

[4] 浙江省民间文学集成・舟山市歌谣谚语卷[M].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

洞庭鱼米乡范文5

关键词:靖港古镇;问题;对策

基金项目:湘教通[2012]402号436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11月14日

靖港古镇位于长沙市湘江下游西岸,距离长沙城区约为30公里,属望城区所辖乡镇。地理上为洞庭湖流域南缘的大众垸区,东面隔湘江与铜官镇相望。2008年9月,靖港被国家住房和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是湖南继龙山里耶镇,湘西芙蓉镇之后的第三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靖港的发展目标定位为国家5A级旅游景点,成为长株潭城市群中独具特色的都市型休闲度假基地。

一、靖港古镇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地方文化特色欠突出。地方特色是吸引游客以及进行地方形象定位的关键因素。虽然靖港古镇形象定位围绕“古”字,但是在同类竞争色表现并不明显,建筑、小吃和传统工艺品与凤凰等古镇相比大同小异,甚至镇上许多经营木捶酥、姜糖的个体户是来自于外地。靖港古镇本身的资源特色挖掘不够,像圆木、油纸伞、剪纸、香干、手工杠称、火焙鱼、纸风筝等具有较浓厚的传统色彩,吸引力较大,却并没有作为重点推出。

(二)环境破坏严重。随着靖港古镇旅游的兴起及游客量的日益增加,废水、垃圾物增多,而相应的污水、垃圾处理措施几乎没有,从而导致乌篷船失去了干净的水道、古石桥没有了清澈的流水、居民失去了安居的环境、游客没有了放松身心的好去处,眼前呈现的是河道浑浊、垃圾成堆。

(三)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靖港古镇的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1)交通不顺畅:一方面出入古镇的交通不便利,道路狭窄且崎岖不平,一旦到了旅游旺季更是拥堵之际;另一方面靖港古镇与其他周边旅游景区的交通不顺畅,几乎没有直达的公路能抵达其他景区,基本上需到城区换乘,这样既增加了游客在交通工具上花费的时间,也增添了游客的旅途奔波之倦感。此外,在靖港古镇没有大型的停车场,为自驾车旅游者增添了停车难的烦恼;(2)靖港古镇没有星级宾馆,餐馆也只是家庭作坊式,没有高端大气上档次的餐馆,这基本上不能满足诸如商务旅游者的住宿和餐饮的需求;(3)靖港古镇特产不少,如:姜糖、木锤酥、火焙鱼、香干等,但靖港古镇却没有大型的商场,使不少游客放弃了带些特产回家的念头,这也限制了古镇旅游的发展。

(四)知名度有限,宣传力度不大。一方面虽然靖港古镇在2008年9月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是湖南省的第三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且靖港的发展目标定位为国家5A级旅游景点,政府计划将它打造成为长株潭城市群中独具特色的都市型休闲度假基地,但是在国内外真正了解它的不多,目前前往靖港古镇旅游的大都是本省居民,甚至主体部分是长沙周边居民;另一方面靖港古镇的宣传诉求对象侧重于政府、公司职员,而不是大众;每年策划的大型活动主题鲜明,但参与人员层次的局限性大。

(五)旅游专业人才匮乏。靖港古镇在开发规划时虽然聘请了相关专家,但缺乏景区专业的从业人员,在古镇基本上没有专门的、高素质的讲解员,同时由于没有星级酒店、高档餐馆等,只有一些家庭作坊式的餐馆和家庭旅馆,酒店、餐馆员工大都是自家人或者从本地招聘而来,一般没有学历要求,甚至年纪大的员工连普通话都讲不好,外语更是别提,造成与外地游客沟通困难,引起了部分游客的不满与投诉。

二、靖港古镇旅游发展对策

(一)彰显地方文化特色,注重特色开发

1、商帮特色。靖港自古以来,商贸繁荣,可将该资源挖掘,靖港古时为沩水入湘江处的天然良港,周边益阳、湘阴、宁乡等地谷、米、油、茶等土特产在此集散转运,又是淮盐内销的主要口岸,商贾云集,市场活跃,与津市、洪江同为湖南繁盛三镇,被誉为“小汉口”,曾有“船到靖港口,顺风都不走”的民谣。由此可见,靖港古镇拥有较发达的商帮文化,如:宁乡会馆就是其代表之一。所以,靖港古镇可以学习和借鉴其他古商城的开发经验,着眼于自身资源,将各商帮文化景点进一步开发和利用,继续将商帮特色做大做强。

2、水乡风情。靖港位处古沩水入湘江口,北当洞庭湖流域南缘大众垸区,又处于当代长沙“百里水产走廊”的核心部位,河网密布、湖泊成群,是典型的水乡古镇,港口、码头、乌篷船以及油纸伞和木屐作坊等都隐隐可见,它们与柳浪闻莺、石墩凉风、楼镜潇湘、梨园戏水、靖港古八景等亲水性景观,至今都显示着一股水乡的韵味。因此,靖港古镇可放置中小型乌篷船让游客体验昔日靖港繁忙的水运场景,还可以种植大量的芦苇,推出“芦苇荡里放舟”的项目,突出水乡风情,塑造中部地区、长沙市的“周庄”形象。

3、影视文化娱乐特色。湖南卫视在全国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靖港古镇可以此为依托,联合湖南卫视举办一些影视文娱活动活动,如:靖港文化行、靖港美食节、靖港舞台戏曲大比拼等,突出古镇的影视文化娱乐特色。

4、绿色。联合周边的休闲农庄及农户,利用农家天然蔬菜、绿色无污染瓜果、自养家禽鱼类等,推出靖港绿色之旅,让游客通过这种静谧、安逸、健康的休闲方式以达到亲近自然、放松心情、返璞归真的目的。

(二)注重生态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古建筑是城市(镇)的灵魂,是城市(镇)历史文脉延续的表征,是地域特色文化最可靠的依存。因此,在对靖港古镇进行开发时,应遵循保护性开发的原则,保护靖港古建筑物,以传承靖港古文化;对已破坏的古镇风貌,可采取“以旧还旧”的修复方案,尽量恢复其原貌;同时,希望当地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对古镇进行全面保护和最大限度的修复,传承湖湘建筑文化、民间艺术文化、民风民俗文化,且完善有关配套设施,为靖港古镇构建饮食、住宿、交通、游览、购物、休闲娱乐一体的旅游网络体系,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三)完善靖港古镇旅游发展基础设施

1、改善靖港古镇交通状况。一方面拓宽疏通古镇至望城城区的公路,形成双向四车道的高等级公路,且考虑修建立交桥以缓和交通压力;另一方面改善或直接修通与周边景区的公路,以便古镇与周边各景区的游客相互流通,从而改变以往“必绕道望城城区才能到达周边”的境况,这不仅极大地节约了时间与路程,也使靖港古镇和周边景区形成互补性优势,与周边景区互送客源。

另外,靖港古镇自古以来是天然良港,历来商贾云集,素有“小汉口”之称。因此,可开通古镇—其他港口的水上快艇,如北线:古镇—汨罗、岳阳;南线:古镇—长沙、株洲、湘潭。这样可方便上述港口的游客来古镇购物旅游观光。

2、完善靖港古镇基础接待设施。靖港古镇的基础设施非常欠缺,不仅影响了接待能力,也缩短了游客停留的时间,因此,要积极完善靖港古镇的基础接待设施。(1)建设3~5个星级酒店,以二、三星级酒店为主,力争把游客留下来过夜,同时拟建一个四星级高级酒店,以满足商务旅游者之需;(2)开设以湘菜为主的特色餐馆,中、低、高各档次均有,以传承湖湘饮食文化;(3)修建大型停车场2个(前、后门各1个),便于自驾游游客来靖港停车;(4)建设规模较大的茶馆2~3个,既能满足游客游憩休息的需求,又能向游客推出古镇芝麻降糖茶;(5)建设中等规模购物商场1个,保证产品质量,规范产品价格,以满足游客采购古镇土特产的需求。

(四)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第一,靖港古镇可利用湖南卫视、《长沙晚报》、《潇湘晨报》、《中国旅游报》等媒介的影响力,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其知名度与影响力。还可利用大城市户外广告,如:在主要街道、车站、码头制作纸质户外广告牌、电子广告屏宣传古镇风光与风情,以吸引游客前往古镇;第二,通过举办靖港美食节、文化节、靖港舞台戏曲大比拼等活动,提高古镇知名度;可以免费邀请著名作家、画家等文化名人来古镇采风、写生,举办关于古镇的征文及书画比赛活动;还可以邀电影、电视剧组来此拍电影、电视剧;第三,与多家知名旅行社合作,打造靖港精品游旅游线路。

(五)加强人才建设

1、加强校企合作。靖港古镇周边有湖南商学院、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湖南第一师范、湖南商务职业学院等多所高校,古镇可利用这一有利条件与高校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开设定点对口培训班,以填补古镇专业人才之缺。

2、引进人才。利用优惠政策面向全国招聘专业人才,上至各旅游企业高层管理人才,下至各部门基层员工,逐步将那些无学历无职业上岗证的本地人从一线部门替换下来,使管理逐步实现高效化人性化。

3、教育培训。通过讲座和现场示范的形式,请专家到古镇对从业者进行培训,包括服务技能、服务礼仪、服务意识等内容,以进一步加强人才建设。

主要参考文献:

[1]郭欣.靖港古镇开发现状及发展对策[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1.5.

[2]郭凌志,刘常明.靖港古镇旅游资源探讨及评价[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2.5.

[3]王佩良,张茜,曾献南.乡土湖南[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9.

洞庭鱼米乡范文6

一、“战”前准备:分析学生错别字形成原因

根据调查研究和分析发现,中低年级学生错别字形成的原因有以下几种:学生年龄小,感知字形能力低;学生注意力不持久,对字的整体把握不完整;汉字本身笔画繁多、结构复杂,同音字、音近字、形近字多;家长不够重视;教师忽略识字、写字方法指导;社会环境及网络的影响等。

二、“战斗”过程:减少和预防错别字的有效策略

(一)多种手段激发兴趣

学生有了兴趣才会对汉字付出行动,认真对待,态度认真了自然就能减少错别字的发生几率。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学生兴趣浓,主动性高,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直观的教学方式和艳丽的色彩、生动的形象、声音能使生字的出现更为形象、自然,形成的印象就更为深刻,能大大提高学生识字的效率;在识字过程中,应以表扬为主,学生的识字兴趣会更浓。

(二)根据学生心理纠正和减少错别字

1.借助色彩,唤起学生注意

根据学生无意注意占优势这一特点,我借助色彩的对比,调动学生的无意注意。

(1)课堂上,我用不同颜色的粉笔,突出形近字的不同特点或汉字的易错部分,鲜明的色彩对比激活了学生的感官,唤起了学生的注意力。如“已”和“己”的“竖弯钩”一笔。

(2)预习时,要求学生用红笔画出课文中含有生字的词语,强化对生字的识记印象,学生每读一遍课文,就会关注一遍词语,通过字词的不断复现加深记忆,降低书写错误率。

(3)借助色彩突出结构,强化正确书写的第一印象。例如“满”字,用绿色的粉笔写“艹”(草是绿色的);用蓝色粉笔写“氵”(海水是蓝色的);用红色粉笔写“两”。不同的色彩易引起学生注意,刺激学生的记忆,既能培养学生分析字形的能力,也能有效地预防错别字的发生。

2.给生字配动作,利用身体感官引起学生注意

在识字过程中,让学生给生字配上“身体动画”“思维动画”。如教学湘教版二年级上册《识字2》“扛、拉、挖、拔、推”等动词时,我让学生运用想象,给生字配上身体动画,让字形如动画般在学生脑海中呈现,丰富了学生的想象,有效提高了识字效率,减少了错别字的发生。

(三)优化识字教学,减少错别字

1.继承传统,灵活运用

把集中识字法、分散识字法、声韵识字法、“字族”识字法和字理识字法等相互融合,取长补短,就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初学生字时,可多采用分散识字法,即学生在读文或预习时画出生字,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在反复阅读中,就把生字记住了。字理识字法运用于学生识字过程中,能有效地防止错别字的发生。如在教学“灭”和“灾”时,学生在我的启发下说:“把盖子压在火上,火就会‘灭’,那一横就是个盖子;‘灾’的宝盖像房子的屋顶,火烧到屋顶就是发生火灾了。”孩子们把汉字的音、形、义统一结合,有效地记忆了字形,理解了字义,也提高了兴趣。巩固识字时,“字族”识字法效果更佳。学习“交”字族,我编了这样一首儿歌:有个小孩叫小交,吃完饺子去学校,一不小心摔一跤,美术课上来较量,比比谁的本领强,胶水贴画一比较,胜负马上见分晓。从此,“加一加、减一减、换偏旁、编故事、编儿歌、编字谜”等识字方法几乎每节课都会出现。

2.大胆实践,变革创新

识字课堂教学中,学生对不变的“摘苹果”等传统游戏方式失去了兴趣,于是,我让一种识字游戏在不同的课文中发生变化。如教学《雪》一课时,我就把它变成“扔雪球”;在教学《洞庭鱼米乡》时,我又把“苹果”变成“小鱼”,让学生帮渔民捉鱼。这样被改进的识字游戏还有很多,它们现在已经走进了我的识字课堂,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会识字,在识字中减少错别字。

(四)多样展示,趣味盎然

在不同阶段,我为学生设计了多样的战胜错别字活动。刚入学,为了增加识字量,我在教室墙壁上开辟了“大舞台”,让学生从各种商标和包装上把以前认识和新认识的字剪下来,贴在“大舞台”中;同学们认识过后,让他们把自己的姓名做成“姓名卡”和同学交流认识,拓展识字途径,增加识字量;学生会写的字多了,我就为他们设计了“错别字收集本”,让他们收纳和记录错别字,从而达到有效提醒和预防的作用;当他们具备了一定的识字能力和识字方法及分析能力后,我把识字课堂让给他们,他们总能用巧妙的方法把生字的音、形、义结合起来,牢固记忆,预防错别字的发生。最后,我还鼓励学生和爸爸妈妈一起到生活中去寻找错别字,孩子们还把这种经历写成了日记,同时也得到了学生家长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