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评价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公司评价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公司评价

公司评价范文1

你好。我是一个小学生,我想评价一下淘米公司的情况。

我知道你们已经创造了摩尔庄园、赛尔号、大玩国和哈奇小镇。我首先要表扬的是没有暴力的情景,没有打打杀杀。在这方面我感到很开心,还能很好的打击外挂等辅助软件。可是有一些贪财。米币、超能NoNo、和超级拉姆等等要钱的东西,使很多父母坚决反对,还有在摩尔庄园,使同学们太炫耀、太逞强,听说我隔壁班的同学偷了父母的100元现金去充超拉,被老师发现后重重批评。所以,我建议你们要对这件事负责任。

虽然字数很少,但这是我的真心话。

工作顺利!

公司评价范文2

进入公司,我们都要经过试用期阶段,试用期结合后,如何自我评价呢,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一下转正的自我鉴定,欢迎大家阅读

公司试用期自我评价进入公司的三个月时光里,在领导和同事们的悉心关怀和指导协助下,使我在较短的时光内适应了公司的工作环境,也熟悉了公司的工作流程,此刻基本能完成各项分配到的工作;同时让我充分感受到了领导们海纳百川的胸襟,体会到了同事的团结向上,和睦的大家庭感觉。这段时光是我人生中弥足珍贵的经历,也给我留下了精彩而完美的回忆。

虽然只有短短的三个月,但学到了很多,感悟了很多,以及对自身一些不足的地方得到了改善与提升,增进了对公司文化的更深了解,看到公司的发展,我深深地感到骄傲和自豪,也更加迫切的期望以一名正式员工的身份在那里工作。

由于原单位从事的是客户服务工作,对行政工作有很多做得并完不完善,在此,我要特地感谢公司领导和同事对我的入职指引和帮忙,感谢他们对我工作中出现的失误的提醒和指正。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扬长避短,发奋工作,克难攻坚,力求把工作做得更好,不断提高充实自我,期望能尽早独当一面,为公司做出更大的贡献不辜负公司领导对我的期望与栽培;实现自我的奋斗目标,体现自我的人生价值,我会用谦虚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做好我的本职工作,为公司创造价值,同公司一齐展望完美的未来!

公司转正自我评价范文来公司不知不觉已经三个多月了,我首先要谢谢公司的领导,同事。这三个月的时间里我学的了很多。现在我将这三个月的实习做自我评价:

一、一定要注意的向周围的老同事学习,在工作中处处留意,多学习,多思考,让我更快的融入到了我们的公司中。

二、帮助采购核对前期的应付账款余额,并对账袋进行了分类整理,为以后的工作提供便利;

三、根据核对后的应付账款余额重新建产新账,并及时的填制应付凭证、登记应付账款明细账,除外协厂供应商的期初余额尚需核对外,大部分的应付账数据已经准确。

四、建立库存明细账。在三四月份,因为原来的成本会计突然离职,在没有任何交接的情况下,变压力为动力,要求自己尽快的熟悉公司情况,不断的对工作进行改进,以期更适合公司的现状。将库存明细账分为青岛库、公司流动库、公司原材料库、沈阳库、济南库、北京库、上海库和生产车间库,并对成品库进行了汇总,形成公司总的库存明细账。在建账的同时,将当期该处理的单据进行相应的处理,但因期初数据不准确,影响了报表的可信度,不过在这个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在以后的工作中会做的更好。

五、在工作中,善于思考,发现有的单据在处理上存在问题,便首先同同事进行沟通,与同事分享自己的解决思路,能解决的就解决掉,不能解决的就提交上级经理,同时提出自己的意见提供参考。

六、接手公司及分公司的手工库存明细账(外部)。

七、接手运费的登记工作。由于开始时未交待明白,所以前段时间一直延用前期的做法,对运费进行流水登记。运费管理修正后,根据应付报表及运费管理的要求,重新设计了一套运费统计的表格,我想在以后的工作中再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八、热心回答同事询问的问题。由于自己以前接触计算机应用多一点儿,积累了一些经验,在工作中,经常会有同事询问,我总是会把自己知道的分享给大家。我认为大家的能力都提高了,我们的公司才会整体的提高。

总之,经过三个月的试用期,我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及综合素质,对公司的日常操作有了基本的了解,以后我将加倍努力,不断改正缺点,挖掘潜力,以开拓进取、热情务实的精神面貌去迎接未来的挑战。以期为公司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试用期自我评价范文三个月的试用期转眼就到了,在这段时间我收获了很多,对于我从学生到一个合格职业人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初来公司,我刚开始很担心不知如何与同事共处、如何做好工作。因为公司的这些业务是我以前从未接触过的,而且和我的专业知识相差也比较大。但是这一个月以来,在公司宽松融洽的工作氛围下,经过部门领导和同事的悉心关怀和耐心指导,我很快的完成了从学生到职员的转变,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了公司的工作环境,也基本熟悉了整个业务工作流程,最重要的是接触和学习了不少的相关业务知识,很好地完成了领导交予的任务,做好了自己的本职工作,使我的工作能力和为人处世方面都取得了不小的进步。

工作和生活中,我一直严格要求自己,遵守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尽心尽力,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认真及时做好领导布置的每一项任务。当然我在工作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比如:对业务不太熟悉,处理问题不能得心应手,工作经验方面有待提高;对相关知识情况了解的还不够详细和充实,掌握的技术手段还不够多;需要继续学习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加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团队协作能力也需要进一步增强等。

总之,经过三个月的试用期,我认为我能够积极、主动、熟练的完成自己的工作,在工作中能够发现问题,并积极全面的配合公司的要求来展开工作,与同事能够很好的配合和协调。这段时间里,我学到了很多,感悟了很多。看到公司良好的发展势头,我深深地感到骄傲和自豪,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一如继往,对人:与人为善,对工作:力求完美,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水平及综合素质,以期为公司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转正不是意味着待遇上会好一些,更重要的是从此刻起自己已经是英特药业的一名正式员工,在工作上必须对自己要求更加严格,真诚沟通,做好份内事,在未来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体现自己的价值,和公司共同成长。

公司评价范文3

关键词:子公司 绩效评价 相对比率综合评价法

一、子公司绩效评价的逻辑分析

(一)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简述企业绩效评价应该以绩效评价理论体系为基础。财务导向的投资回报率体系(ROI体系)、战略导向的平衡计分卡体系(BSC体系)、流程导向的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SCOR体系)等,是具有代表性的绩效评价理论体系。早期企业绩效评价主要考察企业的销售收入和利润,20世纪初,杜邦公司首创ROI(Return On Investment)体系,将资产利润率指标层层分解,系统评价企业财务状况,突破了单纯考察销售收入和利润的做法,揭示了企业主要财务指标的内在联系,成为当今广泛采用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1992年,美国学者Kaplan和Norton提出BSC(Balanced Scorcard)体系,在财务指标的基础上增加了客户、内部运作过程、学习与成长等非财务指标,将企业战略目标沿上述方面分解为具体指标,从而达到全面评价企业绩效的目的。平衡计分卡被认为是目前最全面的评价体系,引发了对杜邦体系代表的传统企业业绩评价的革命,近年来平衡计分卡被西方大公司广泛使用并取得很好的效果。1996年,美国供应链协会(SCC)提出了SCOR模型(Supply-Chain Operations Reference-model),整合了业务流程再造(BPR)。标杆管理(Benchmarking)、流程度量等管理新思想和新工具,构造了一个建立在计划(Plan)、资源(Source)、生产(Make)、交付(Deliver)和退货(Return)等基本管理流程基础上的多功能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20世纪70年代以前,企业所处的环境竞争程度不强,企业主要是考虑如何以最低的成本生产出尽可能多的产品,获取最大的利润,ROI是与这种通过规模经济积累财富的时代相适应的评价体系。20世纪70年代之后,企业所处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企业间竞争加剧,企业要获得持续发展必须培育核心竞争力,具备长远眼光,关注客户需求。BSC体系弥补了ROI体系忽视非财务指标,过于侧重短期目标、缺乏未来导向等缺陷,成为与通过战略管理赢得竞争优势的时代相适应的评价体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复杂多变的市场使企业依靠个体谋求发展变得越来越困难,企业之间需要建立新型“竞争合作”关系,同时企业内部的传统等级制管理模式也越来越不适应市场对企业的快速反应和柔性要求。随着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进行了流程再造、通过供应链管理建立了网络型组织。SCOR模型体现了“以流程为核心”的思路和“横向一体化”视野,可以对供应链以及企业内部的复杂流程进行标准化处理。实现流程管理与供应链管理,是信息技术支撑下评价体系适应上述变化的初步成功的实践。ROI体系通过“总资产利润率=销售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公式,把财务指标细化分解到企业各部门、各层次,从而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BSC体系扩展到客户、学习与成长、内部业务过程方面,选取了顾客满意度、市场份额、员工满意度、员工流动率、响应时间、新产品开发周期等指标。以财务指标为基础,平衡其他指标,围绕战略构成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SCOR从流程角度选取供应链绩效的评价指标,将流程分为若干个层次,第一层是由5个基本流程构成的供应链标准参考模型的基础,第二层是由24种核心流程类型组成的配置层,企业可以选择该层中定义的标准流程单元构建自己的供应链,每个流程的评价指标属性按顾客界面和内部界面分为可靠性、有效性、灵活性、成本和收益。由于这些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形成的时代背景不同,根植于不同的管理理念,基于不同的技术条件,采用不同的指标体系,从而适用性也不完全一样。随着财务管理重要性与日俱增,绩效评价体系成为最重要的企业管理工具之一,财务导向的ROI体系是基本评价体系,但是单纯依靠财务指标进行企业绩效评价是比较片面的,所以ROI体系只是企业绩效评价的基础。需要指出的是,近几年出现的EVA评价体系在ROI体系基础上增加了资本成本核算,扩大了财务导向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适用性。战略导向的BSC体系更多地体现为一种“以企业战略为中心”的“平衡”思想,而不单是指标体系选择。BSC体系在职能型的企业管理环境中效果比较好,但是由于难以把评价落实到岗位上,对于流程性较强的企业的评价则效果不佳,在这方面BSC体系与SCOR体系可以形成较好的互补(刘松博、王海波,2004)。流程导向的SCOR体系是一种新型的、有着蓬勃生命力的、符合组织变革方向的评价体系,适合流程管理型企业的绩效评价。流程管理型企业活动的流程性强,公司组织结构扁平,企业文化多元、鼓励创新、包容性强,并且往往都是实施了BPR的企业。SCOR体系并不适合组织层级分明、部门壁垒森严、企业文化单一的传统企业;SCOR模型起源于生产型和运输性企业,其他类型的企业在运用上有一定的难度;SCOR体系的有效运作必须有强大和完善的信息系统支撑,小企业往往不具备建立和维持SCOR体系所需的信息网络实力。

(二)公司绩效评价的特定逻辑母子公司型企业集团是常见的现代企业组织形式,集团一般由作为集团产业核心和投资中心的母公司通过设立独资子公司或建立控股子公司方式成立,母公司投资子公司的主要目的是获得短期利润增长点或长期经济增长点。为了实现投资子公司的宗旨,集团内部控制问题也随之产生。集团内部控制是由作为控制主体的母公司和作为控制客体的子公司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控制关系形成的制度安排(潘爱玲、吴有红,2005)。一方面,子公司绩效评价必须服务于母公司对子公司实施有效控制的需要;另一方面,我国母子公司型企业集团的子公司绝大多数还处于经营规模小、公司治理水平低的状况,因此,虽然流程指标能够揭示企业价值创造活动过程的效果和效率,但母公司对子公司绩效的评价目前还是主要建立在体现企业价值创造活动阶段性成果的财务指标的基础上,还必须要有平衡的思想。

母子公司体制和子公司的特征决定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特定逻辑:第一,母子公司型企业集团的经营投资活动通常涉足多个领域与行业,集团母公司不仅是集团产业领域的核心,还是集团投资中心,绝大多数子公司实际是只具备利润中心功能的事业部,只有个别子公司是具备投资中心功能的、治理结构完善的独立企业法人。作为企业集团事业部的子公司,必须在特定的经营方向上盈利和发展,才能实现母公司投资的宗旨,因此,子公司绩效评价应紧密围绕子公司主营业务展开。第二,盈利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是企业绩效评价的基础,这一点对子公司也不例外。评价盈利能力的指标主要有资产收益率和销售利润率,前者评价资产收益能力,后者评价业务收益能力。子公司评价的基础是主营业务盈利能力,子公司资产收益能力评价则应该依据子公司发育程度的实际

情况来实施。子公司发育程度指子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程度和公司治理水平高低,子公司发育程度高表明其治理结构趋于完善、公司治理水平比较高,子公司作为独立法人企业的行为能力和责任能力强,母公司主要从投资者的角度对子公司实施资本控制,子公司资产收益能力评价也更具实质意义。第三,母公司投资子公司的目的之一是获得利润增长点,但由于基于权责发生制的资产收益率和销售利润率等更多反映了企业账面盈利能力,容易纵,不利于反映企业真实盈利水平及盈余质量,因此,基于收付实现制的销售收入现金流量、营业利润现金流量、投资收益现金流量、净利润现金流量等反映企业真实盈利能力的现金流量指标对子公司评价更有实际意义。同时,母公司还可以制定比较严格的销售回款率等指标加强对子公司实际收益的控制,使这类指标的评价更具有可操作性。第四,从我国母子公司型企业集团的现状来看,一方面,集团更需要的是实现从原来的单一经营向多元化经营转型,而不是增加短期利润;另一方面,多数子公司目前的规模均较小、盈利能力弱尤其是可以上缴集团的利润额小,母公司投资子公司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增加短期利润,更主要的是为了拓展集团经营领域、分散经营风险、获得长远增长,因此,考察子公司主营业务目前的竞争力和未来发展潜力可能比评价子公司短期盈利状况更重要。第五,子公司管理、技术水平不仅直接关系到子公司主营业务目前的竞争力、盈利能力,也关系到子公司未来的成长,因此必须予以评价。第六,绩效评价应体现母公司对子公司经营风险的控制,由于子公司主营业务基本上是母公司投资方向所规定,投资风险控制主要是集团层面考虑的问题,因此控制子公司经营风险主要是评价其偿债能力与应收账款周转率。第七,子公司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是其稳定和发展的基础。子公司面临的重要问题是稳定性差,因为子公司以前不需要直接面对市场,而现在是否能在市场站住脚还是未知数,因此人均收入增长率、高级员工稳定程度等反映企业吸引力、凝聚力的指标在子公司成立一段时间之后,也应该适时引入评价。子公司绩效评价应该围绕子公司主营业务展开,既考察子公司主营业务眼前的真实盈利能力,又考察子公司主营业务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并进一步评价与子公司生存和稳定、盈利和发展密切相关的管理水平、技术水平、经营风险、吸引力和凝聚力等。

二、子公司绩效评价相对比率综合评价法

(一)子公司绩效评价指标 (1)反映子公司盈利能力的主要指标。销售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报酬率是反映子公司盈利能力的主要指标。销售利润率=产品销售利润/产品销售收入。既然子公司是企业集团特定经营领域的事业部,而销售利润率又是主营业务销售收入和销售利润的综合反映,因此销售利润率是评价子公司绩效最基本的指标,如果子公司从事的是服务行业,计算方法也参照上述公式,只是替换业务种类。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年均所有者权益,总资产报酬率=(净利润+利息+所得税)/平均资产总额。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报酬率反映了母公司的投资收益和子公司运用包括债权资本在内的总资本的效益和效率,是评价子公司绩效的重要指标。随着子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作为独立企业法人的行为能力和责任能力提高,母公司更多地从投资者角度控制子公司,资产收益指标的重要性也随之上升。销售收入现金流量、营业利润现金流量、投资收益现金流量和净利润现金流量是能够反映子公司真实盈利能力的主要指标。销售收入现金流量=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主营业务收入,表示单位主营业务收入能形成的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入,反映子公司主营业务的收现能力。一般来说,该指标值越高,表明子公司销售货款的回收速度越快,对应收账款的管理越好,坏账损失的风险越小。营业利润现金流量=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营业利润,反映子公司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与账面利润的关系,该指标值越大,表明子公司账面利润的现金实现越多,子公司营业利润的质量越高。投资收益现金流量=投资活动净现金流量/投资收益,反映母公司投资子公司的现金收益与账面收益的关系,该指标值越大,说明母公司的实际投资收益越高,通过该比率可以反映投资收益中变现收益的含量。净利润现金流量=现金流量净额/净利润,一般来讲,该指标值越大,表明子公司利润的实现程度越高。(2)反映子公司主营业务竞争力、发展速度和发展潜力的指标。市场占有率和顾客满意度是反映子公司主营业务竞争力的主要指标,市场占有率是指子公司主要产品在该产品市场总容量中所拥有的份额,市场占有率=主要产品销售额/同类产品市场销售额×100%,顾客满意度是指顾客对子公司主要产品的质量、性能价格比、售后服务等方面的评价,顾客满意度一般分为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三个等级,可以通过用户调查或用户反馈取得相关数据。销售收入增长率是反映子公司主营业务发展速度的主要指标,销售收入增长率=当期销售收入/上期销售收入×100%,反映子公司主要产品销售的年度变动。为了反映子公司主要产品较长期销售变动,对成立时间较长的子公司,还可以采用三年销售收入平均增长率,三年销售收入平均增长率=((根号)/当年销售收入,前年销售收入-1)×100%,用子公司主要产品销售收入连续三年变动情况反映子公司主营业务发展速度。技术创新投入率是反映子公司主营业务发展潜力的主要指标。技术创新投入率=技术创新投入总额/净利润×100%。式中技术创新投入总额=新产品开发费+设备更新改造增加额+从业人员教育培训费,设备更新改造增加额=评价期固定资产净增加额+评价期固定资产折旧。

(3)反映子公司管理和技术水平的指标。全员劳动生产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是反映子公司管理和技术水平的主要指标。全员劳动生产率:经营收入总额,平均从业人数,式中经营收入对子公司而言就是指主营业务收入,全员劳动生产率高,表明子公司经营活动综合效率高。流动资产周转=销售收入净额/流动资产平均余额×100%,总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净额,总资产平均总额×100%,分别从流动资产、总资产的角度反映子公司运营效率,其中流动资产周转率在评价子公司的营运效率时更为重要,因为子公司的流动资金等流动资产一般都靠母公司注入,而提高资产收益率主要依靠提高流动资产周转率,因此为了提高整个集团的资产收益率,集团公司往往成立财务公司对集团成员单位进行流动资金定额管理。子公司流动资产周转越快,对整个集团的贡献越大(阎同柱,2002)。成本费用利润率=经营利润,成本费用总额,反映子公司成本费用控制水平。应收账款周转率=销售收入净额/平均应收账款净额,式中平均应收账款取应收账款的期初、期末平均值,集团内部交易形成的应收账款对集团收益没有影响。

(4)反映子公司偿债能力的指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是衡量企业偿债能力的传统指标,前者反映企业长期偿债能力,后者反映企业短期偿债能力。但是对子公司来说,其固定资产可能全部来自母公司划拨,流动资金也基本上靠母公司提供,其对外融资能力较弱,主要是借入少量短期贷款,因此上述两个指标并不很适合用于评价子公司偿债能力。围绕子公司主营业务真实收益,母公司对

子公司偿债能力的考察,可使用经营现金比率和贷款按期偿还率两个指标(王国明,2005)。经营现金比率=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流动负债,经营现金比率越高,表明子公司主营业务回笼和聚集现金的能力越强,短期偿债能力也越强。贷款按期偿还率=实际按期偿还贷款数,应偿还贷款数,贷款按期偿还率越高,表明子公司偿还短期贷款的能力越强。

(5)反映子公司吸引力和凝聚力的指标。人均收入增长率和高级员工忠诚度是反映企业吸引力和凝聚力的主要指标。人均收入增长率=(本期从业人员人均收入,上期从业人员人均收入-1)×100%,反映企业对普通员工的吸引力,式中人均收入=(工资总额+福利费),全年平均职工人数。只要该指标大于零,员工的薪金就逐渐增加。但该指标值应小于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以控制成本。高级员工忠诚度用高级员工稳定程度来表示(王素玲,2005)。高级员工稳定程度=当期跳槽高级员工人数,期初高级员工总数目×100%,反映企业对高级员工的吸引力。

(二)子公司绩效评价相对比率综合评价法 子公司绩效评价方法应注意以下问题:第一,综合考虑上述指标。上述指标组成有严密逻辑关系评估体系,缺少任何指标,都难以全面,准确地揭示子公司经营状况和发展态势。当然,并不是在每一个子公司绩效评价方案中各方面指标都必须同时具备,有些指标如子公司偿债能力,如果子公司并没有集团外短期贷款,则不需要纳入评价,但还是有其他指标如应收账款周转率,可以用于考察子公司经营风险。有些指标,如人均收入增长率和高级员工忠诚度,并不是子公司建立之初就必须进行评价的,而是需要随着子公司发展相机导入。同一个方面的指标,也不是必须全部进入评价体系,而是要依据子公司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如反映盈利能力的指标虽然是子公司评价的基本指标,但如果条件不成熟,也不一定严格评价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报酬率,可主要评价主营业务销售收入和主营业务销售利润。第二,不同指标的重要性有所区别,并依据指标重要性设定相应的权重,所有指标权重之和为1。如主营业务销售收入、主营业务利润率和主营业务现金流量是最重要的一类指标,因此在所有指标中权重应该最大。第三,进行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横向比较即与行业数据比较是为了消除行业因素对绩效评价客观性的影响。如果子公司赢利水平低于行业平均值,即使子公司赢利率比较高,也不能说经营成效显著;如果子公司赢利水平高于行业平均值,即使子公司赢利率比较低,也不能说经营没有成效。纵向比较即与子公司自身历史数据比较,是为了考察子公司经营的连续性和发展趋势。第四,“正向”比率指标、“负向”比率指标和“中性”比率指标问题(杜兴强,2003)。比率的方向是与基准比较而言,“正向”比率指标是实际值大于基准为理想,且一般越大越好的比率,如主营业务利润率等;“负向”比率指标是实际值小于基准为理想的比率,如高级员工稳定程度等;中性指标是实际值大于或小于基准均不理想的比率,如资产负债率等。

三、四川九洲电器集团子公司绩效评价的经验

四川九洲电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九洲集团)位于四川绵阳,其前身国营涪江机器厂是国家“一五”期间156项重点工程之一,从建厂投产到20世纪80年代一直是从事单一军品生产的军工厂,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逐渐发展成为军民两用企业集团,集团母公司从事军品生产,子公司从事民品生产,2005年集团销售收入接近30亿,其中14个民品子公司销售收入占集团总收入的52.30%,成为单一军工企业向军民两用企业集团转型的典范,其子公司绩效评价主要有其特征:首先,依托于集团母子公司体制。(表1)列出了母公司对子公司投资情况,(表1)表明九洲集团的主要子公司全部是母公司的全资、绝对控股或相对控股子公司,这是传统军工企业向军民两用企业集团转型的主要方式。这种方式下的子公司对母公司依赖程度高,母公司对子公司控制严密,子公司类似于集团公司的事业部,子公司绩效评价也类似于对事业部的评价。其次,紧密围绕子公司主营业务。根据九洲集团2005年《下属公司经营者目标责任评价指导意见》,九洲集团子公司绩效评价主要指标及权重为:销售回款完成率=当年销售回款,当年销售回款指标,权重0.3;目标利润完成率=当年实现利润/当年利润指标,权重0.3;资产保值增值率=期末所有者权益/期初所有者权益,权重0.2;制度评价得分,权重0.2。最后,分类评价。2006年九洲集团在《下属公司经营者目标责任评价指导意见》基础上提出了子公司目标责任分类评价方案建议,提出依据子公司规模、经营难度、所在地域以及行业特殊性将子公司分为四类分别进行评价。第一类的股份公司和湖山公司,是集团下属最大子公司,其责任人又为集团公司领导,建议单独进行评价;第二类的线缆公司等,鉴于线缆公司的经营难度较大,建议对责任人基薪向上进行调整;第三类的成都九洲迪飞公司、深圳九洲电子公司和深圳九洲光电子公司等,根据地域差别相应提高责任人基薪水平;第四类的特种油公司、天汇教育公司和保险公司,在制定责任人基薪时考虑行业特殊性。

公司评价范文4

关键词:利润 质量 综述 评价

一、引言

在市场上利润只是以数量展现在投资者面前,对利润质量的高低并没有做出相应的体现。由于市场是竞争的,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全,利润信息提供者对利润具有完全的了解,而接收者只能看到表象,这就为操纵利润提供了空间。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假设是“理性人”假设,即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公司作为市场的主体,从经济学角度来讲,每一个公司都应该是理性的,在其经营过程中都会最大限度的实现自身的利益。在公司进行经营过程中,都会制定一个财务目标,比较流行的财务目标是公司价值最大化,该目标要求公司在市场竞争中需要保持良好的形象。于是,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操纵利润成为各个企业维持良好形象的主要方式。在公司中,最常见的契约关系就是委托关系,信息的不对称会产生两种现象: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委托人即外部投资者与人即经理人在利益上有时是相抵触的。投资者与经理人之间通过签订某项契约来达到约束的目的。但是经理人为了自身利益,可能会通过某些手段来达到契约所规定的要求即使有些时候这些手段是违背投资者利益的。会计数据是委托人和人沟通的信息桥梁,它能够减轻信息不对称的程度,进而减少委托人产生的逆向选择;同时,他能够用来监督人的行为,衡量经理人的工作业绩,这样经理人为了实现自身利益,就可以通过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来操纵利润。因此,无论国外还是国内,公司利润总是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其突出表现就是:利润质量不高。为此,国内外学者为提高利润质量而做出了大量的研究。

二、国外利润质量研究取得的成果

( 一 )理论研究成果利润质量在国外被称为“盈余质量”或者“收益质量”,最早出现于美国奥格洛夫的名为《盈余质量》的投资报告中,被称为盈利质量,到20世纪60年代被美国证券业所重视,随之被众多学者所研究。但对盈余质量也未形成统一的定义。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在1989年7月公布的《关于编制和提供会计报表的框架》中对会计报表的质量特征做了说明,并将质量特征定义为:使会计报表提供的信息对使用者有用的性质,即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2002年在由美国会计学会(AAA)主办的关于盈余质量的研讨会上,盈余质量被定义为由应计制所确认的盈余数额与公司流入的现金数额的弥合程度。

( 二 )实证研究成果 在盈余质量刚被提及的时候,Ball和Brown(1968)对年度报告收益数据与股票价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市场会对好的或坏的收益信息做出反应,第一次证实了披露会计收益的价值相关性。同年Beaver(2001)的研究也从另一角度也验证了公司财务报告收益与股票价格存在正相关关系。他们的研究结论证实了会计收益的有用性。此后,大量关于会计指标价值相关性或预测能力的实证研究论文被发表。但是,这些研究都只是停留在数字表面,没有进行质的分析。直到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才对盈余质量做了深入的研究。很多学者对盈余质量的分析是从盈余管理的角度进行的,Dechow(1995)认为会计盈余中的现金比应计利润更有用,并以应计利润与经营现金净流量的比值来判断盈余质量。除此以外,Easton和Zmijweski(1989)证明盈余持续性与盈余反应系数呈正相关;Finger(1994)使用时间序列法发现历史现金流量数据比利润数据能够更好的预测未来现金流;Lorek和Wi11inger(1996)运用多元时间序列模型研究出如果同时是考虑历史现金、利润与应计项目的会计数据会提高现金流的预测能力;Jennifer Francis,Ryan LaFond,Per Olsson,Katherine Schipper(2005),研究了盈余质量与资本成本、债务成本之间的关系。他们注意到了DD模型与琼斯模型在计量盈余质量上的缺陷,随后以DD模型为主体,加入琼斯模型的两个基本因素后进行分年度的横截面回归,以残差项的时序的标准差作为衡量盈余质量的指标。

三、我国利润质量研究取得的成果

( 一 )新会计准则颁布之前我国利润质量研究及其成果 我国利润质量研究起步较晚,但是到现在为止也取得了不小的进步,在新旧会计准则下利润质量研究的领域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在新会计准则实施以前我国利润质量研究取得了以下成果:首先,对于利润质量的涵义我国学者主要有以下观点。一是着重强调利润的可靠性。汪红(2002)认为企业的收益质量,是指企业通过财务报告反映出来的经营业绩的可靠和可信程度,利润是否稳定持续;张新民(2003)认为利润质量是企业利润的形成过程以及利润结果的质量;周斌(2003)认为收益质量是指会计收益所表达的与企业经济价值有关信息的可靠程度。二是强调利润的现金保障程度,重视现金流的作用。典型的代表是王安武(2000)对盈利质量的定义,盈利质量反映盈利是否同时伴随相应的现金流入,只有伴随现金流人的盈利才具有较高的质量。三是从两个方面来论述利润质量,即利润是否伴有现金流;从长期来看利润持续发展的能力。吕博(2000)把利润质量定义为上市公司实现利润的优劣程度,认为他利润质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利润质量,即短期利润质量,指会计利润的变现能力。广义的利润质量,即长期利润质量,是指上市公司各期利润持续、稳定发展的能力;张惠忠(2000)利润质量,是指企业账面利润能否客观公允地体现企业目前和未来的真实盈利能力。其次,在旧会计准则下利润质量的研究重点是利润的操纵方法及成因。在搜集的62篇文章中有28篇是关于利润操纵的。对于利润操纵的原因我国学者大致上达到了一致的观点,即管理人员为了取得政绩、争取银行贷款、满足公司自身利益、维护社会形象等。对于公司操纵利润的手段主要分为:通过挂账处理进行利润操作,包括应收账款、待处理长期资产损失、在建工程和该摊的费用不摊等手段来实行;通过折旧方式变更操纵利润;经过非经常性收入进行利润操纵也可以说是虚构收入,它主要通过其他业务利润、调整以前年度损益、补贴收入、关联交易和投资收益来达到目的;变更投资收益核算方法进行利润操纵,对外长期股权投资既可以使用权益法,又可以使用成本法,这就给利润操纵创造了空间。同时还可以更改投资收益的核算;其他操纵方法,主要是存货计价、费用任意递延、对外负债的不当计算、非真实销售收入等。第三,利润质量受多方面的制约。马英丽(2003)等认为,影响利润质量的因素主要包括:利润来源的稳定可靠性,利润的三个组成部分营业利润、投资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影响着利润质量;信用政策和存货管理水平,从静态角度看,宽松的信用政策和稳健的存货政策会产生较多的应收账款和潜在坏账,降低利润质量。从动态角度看,当本期的存货占用金大于或小于前一期就会对利润质量产生影响;关联方交易,关联方可以通过转移定价和节约交易费用从数量上调节利润,进而影响利润质量;关联方对利润质量的直接影响主要通过交易的金额及比重、定价、现金流量是否真实、交易类型的方面。国内有些学者则是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来分析影响利润质量的因素的,主观因素指通过成本外溢和收入内化的方式来调节利润,客观因素主要包括:宏观经济形势,宏观经济形势主要是指物价水平的变动,如在旧会计准则中存货计价允许采用后进先出法,在通货膨胀的经济形势下,这种方法容易高估存货的价值,这样会降低利润;会计利润政策,新会计准则的实行对利润质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公允价值的再次引用,公允价值虽然能够增加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但是由于其主观性较大,操作难等弊端的存在也会引起财务项目的波动;在新会计准则中,存货的计价方法取消了后进先出法,在投资性房地产、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方面都做出了合理的规定,对防止利润操纵有一定的克制。吕博(2000)认为企业通过不同会计利润政策的选择可以影响利润质量,他把会计政策分为稳健型会计政策和冒进型会计政策。稳健型会计政策下利润会比较低,冒进型会计利润政策下会高估利润;利润自身的属性。从利润结构上看,张艳秋(2006)认为利润分为三个部分:营业利润、投资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这三方面通过所占的比重进而影响利润质量。王秀萍(2004)认为如果资产运转不灵,企业支付能力较差的话,利润带来的净资产的增加不能给企业未来奠定良好的资产基础。而张淑英(2006)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主营业务贡献与净资产收益率变异系数呈负相关关系,主营业务贡献率变异系数与净资产收益率的变异系数呈正相关关系,从而得出结论主营业务利润比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公司盈利的稳定性与持久性。

( 二 )新会计准则颁布后对利润质量影响角度研究及其成果在新会计准则颁布后,由于新准则与旧准则相比在制度规定上做了很多调整,于是除了以往的研究重点,国内学者主要是从新准则的实施对利润质量的影响的角度进行了相关研究,具体体现在:第一、新会计准则对以前的利润操纵行为有一定的遏制作用。其中,有关资产减值准备的规定对利润操纵就有防范作用。在旧会计制度下,运用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冲回是传统的操纵利润的方式。龚丽(2009)认为:由于新会计准则增加了“资产组”和“总资产”的概念,是减值准备的计提有了更科学的依据,统一的会计科目缩小了利润操纵的空间。并且对减值损失的收回和资产可收回金额都有了明确的规定,这样就阶段了利润调节的途径。除了减值准备的规定,于冬梅(2009)认为:(1)新的存货准则取消后进先出法,将使企业利用变更存货计价方法来调节当期利润的手段无法继续使用,使所有企业的当期存货费用反映的都是实际的历史成本,从而减少人为调节利润的可能;(2)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合并对价按资产账面价值进行会计处理,这是对公允价值的谨慎运用,有利于规范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提高企业利润的可信度;(3)将母公司控制的所有子公司都纳入合并范围,即使是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子公司,只要是持续经营的,也纳入合并范围,这样母公司必须承担所有者权益为负公司的债务,并会使一些隐藏的或有债务显现,从而防止公司提供不真实利润;(4)新会计准则即加大了关联交易披露的范围和内容,又将以往较为概括的要求明确化和具体化,关联交易的透明度增强,遏制利润操纵。第二、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也给利润带来了新的操纵空间,降低了利润质量。雷欣欣(2009)认为:公允价值从其确认来看,它要求当存在活跃市场时,交换价格即为公允价值,不存在资产的活跃市场,但类似的资产存在活跃市场,则以类似交易的价格作为公允价值的计量基础,若不存在活跃的市场也不存在类似的市场,就应当使用该资产所能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评估确定,也可以采用专业评估人员的评估结果。后两种确认条件带有明显的估计性质,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不够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不高等原因的存在,由此很可能诱发上市公司利润操纵行为。朱辉(2009)认为:借款费用资本化范围的扩大可能使得一些公司通过采用一定的手段使专项借款之外的一般借款的利息支出符合计入资产的要求,将已完工的固定资产长期作为在建工程核算,从而延长了利息支出计入资产的时间并减少了折旧的计提,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新会计准则中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和折旧方法的变更,由于这些有很大的主观性,所以也会给利润操纵带来方便;在无形资产入账价值和摊销方面,由于很难界定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企业就可能通过主观划分这两个阶段,从而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新准则增加的有关不确定使用寿命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规定、摊销年限的不固定,也有可能诱发企业通过调节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来调节利润。另外,允许开发支出资本化将会增加科技及创新类企业的利润调节。

( 三 )新会计准则实施前后对相关问题的连续状态研究及其成果在新会计准则实施前后,学者对一些问题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关注,在研究状态上处于连续状态,这些问题主要包括利润质量的特征、恶化表现、评价方法和提高利润质量方法等。

(1)利润质量的特征。在利润质量特征方面,首先由于利润信息是会计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会计信息质量和利润信息

质量是个性与共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因此,利润信息应具有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特征。对利润质量的特征我国学者总结出以下几点:李粟(2004)认为:高质量的利润具有持续性、成长性、波动性和获现性的特征;邵军(2008)认为,利润信息质量应具有的特征包括真实性、公正性、审慎性、可变现性、预测性(稳定性、可比性)、充分性和可理解性。公正性是指企业利润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过程中,不受某一利益主体利害关系的影响和制约,秉持客观中立、不偏不倚的立场,一视同仁的向信息使用者利益相关者提供具有公信力的信息;审慎性是指面临不确定性时要保持必要的谨慎,并在需要通过估计进行判断时加入一定程度的谨慎。可变现性是指只有利润成为实际的现金流时才能表明利润真正的实现。预测性是是消息使用者对利润质量的要求,较高的利润质量应能够提供企业未来收入、资产和现金流得状况。同时,利润应全面的提供会计信息,最大限度的使使用者理解利润信息。有些学者则将利润质量特征体系归结为三个层次:首先是决策有用性,其次是相关性(预测价值)和可靠性,最后是中立性、现金保障性、持续性、成长性。

(2)利润质量恶化的表现。对于利润质量恶化的表现,朱翠兰(2004)认为:利润质量恶化会在以下方面有所体现:反常压缩酌量性成本,主要是企业通过自己决策改变其规模;变更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应收、应付账款的规模和期限不正常;无形资产规模的不断增加;计提的各种准备金过低等。公司利润质量普遍存在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现状,从整体上讲,王瑞乾(2008)认为: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的利润质量问题,其表现为:数量不实,具体手段表现在虚报收入增加利润、隐瞒成本费用增加利润、资产清理和处理不及时虚增利润、利用关联单位往来交易虚增利润;质量不高,利润增加但是没有伴随相应的现金流的流入。

(3)利润质量评价。一个公司对外披露了利润状况,紧接着就是对利润质量进行评价,如何评价利润是最重要的。目前,我们主要是从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两张会计报表来分析。在拥有利润表的情况下,张洪涛(2001)提出三种方法,一是不良资产剔除法,剔除待摊费用、固定资产损失等不良资产;二是关联交易剔除法,即把来自关联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予以剔除;三是异常利润剔除法,即将其他业务利润、补贴收入等从利润总额中扣除,以分析企业利润来源的稳定性。史茜(2007)从主营业务利润率、营业利润率、非经常性损益与利润的比率等指标来分析。并且她提出了在EVA的背景下分析盈余质量,通过计算公司积累的所有财富与经济附加值现在的折现值的差额算出公司未来价值增长值,从而更加可靠的分析公司的财务状况。在拥有现金流量表的情况下,齐飞(2002)认为应当从利润的真实性、稳定性和现金保障性来分析,主要的会计指标包括收益现金比率、每股收益、现金流入量结构比率、销售收入比率等。唐凤林(2006)通过营业利润现金保障率、经营活动现金比率、销售收入现金回收率、资产现金回报率和现金股利支付保障率五个指标就可以评价利润质量。李馨(2006)认为在企业的存续期内,会计利润与现金流量的总额是完全相同的,虽然短期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通过剔除了投资收益和筹资费用的会计利润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对比,仍然可以揭示会计利润质量的好坏: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大于或等于该项利润,说明企业经营活动的现金收益率高,收益质量较好。他认为判断收益质量的有两个指标,一是盈利现金比率,盈利现金比率等于经营现金净流量与净利润的商,该比率越大说明盈余质量越高;二是在投资比率,它等于经营现金流量与资本性支出的商,该比率越高,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创造未来现金流量或利润的能力就越强。自新会计准则实施以后,我们的评价指标比以往更加全面,增加了资产质量分析指标和资产持续性分析指标,这些指标包括流动资产现金回收率、总资产现金回收率和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增长率。并且,李四海(2008)认为还应充分考虑企业所处的环境因素。

(4)提高利润质量方法。当我们发现公司呈报的利润出现问题以后,首先应该想到的是如何提高利润。在旧会计准则下,很多学者都是从公司的内外部治理分别提出建议的,郭颖(2005)提出公司的内部治理主要从:认真贯彻执行已制定的会计政策和会计制度;逐步完善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一是优化股权结构,二是强化董事会结构;加强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一是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度,二是扩大会计诚信教育的对象。公司的外部治理要从:进一步完善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会计政策要有超前性,并且尽量减少会计方法的选择;建立健全绩效评价与激励约束机制;加强上市公司年报审计的独立性;修改现有关于上市公司监管的有关规定;明确利润操纵行为的相关法律责任。而在新会计准则下,我国学者则主要针对调整利润结构、完善利润表方面提出建议。李海燕(2009)认为:在新会计准则下,应该通过进一步改善会计准则、调整利润表结构、引导上市公司树立“主业为本”的思想。完善新会计准则,主要是通过提高在债务重组准则中转让资产价格的公允程度值 、细化无形资产准则中研发费用的区分来实现。针对利润表结构的调整,她提出利润表应体现长期利润指标,建议编制报表时添加一个附注资料来反映公司长期的生产经营情况,并且,她建议取消“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两个科目,将包含的各项目按照非正常交易或事项的不同性质予以单独揭示。她认为由于主营业务对稳定利润、影响利润质量、核心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都有重要影响,所以应该引导公司把主营业务做大做强。改进利润表也是提高利润质量的有效方法,朱莲美(2009)认为:应增加单独反映投资性房地产收益的项目,原因在于这样可以反映资产结构和收入结构的联系,使信息使用者能更好的了解资产质量;应增加营业毛利这一中间指标,因为这一中间指标直接反映了企业投入的营业成本所带来的直接产出结果和企业的基本盈利能力;调整营业利润的核算口径,将新利润表中的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和投资收益项目从营业收入项目中调出。营业利润既能反映了企业营业活动的最终成果,又能体现利润表与现金流量表之间的勾稽关系;增加经营利润这一中间指标,它有助于评价企业管理层的经营责任及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增加已实现利润这一中间指标,可以直接评价企业管理层的经营绩效;在净利润项目下单独列示未实现利润,使信息使用者更好的理解公司利润分配的政策。对于利润表的改进,宋景岩(2009)认为:现行利润表把已实现、可实现收入和利润一起混合列报,没有真实的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内涵,是利润表产生问题的根源所在,他设想出二元式利润表列报模式,根据收入按照实现形态,将收入分成货币形态的已实现收入和处于债权债务形态的可实现收入,相应的将利润分成已实现利润和可实现利润。虽然仍有不足,但是对利润质量的提高有一定的效果。

(5)利润质量实证研究取得的成果。我国利润质量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在充分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下,实证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陈晓(1999)等人运用回归分析方法,以交易反映分析为基础,证实了股市对盈余公告有显著反映;王志台(2000)证明了投资者不能区分不同质量的利润项目;储一昀(2000)等通过不同盈利指标的运用来衡量利润质量的高低,进而揭示我国上市公司利润存在严重问题;蒋义宏(2001)采用非经常性损益作为衡量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的标准,得出非经常性损益在净利润中占得比例越大,盈余质量越差;魏刚(2002)对1993至1999年的7年上市公司主营业务利润比重进行了统计,发现主营业务利润比重越高,上市公司的价值越大;王小哈、杨扬(2002)选房地产行业的17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研究主营业务贡献率对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以及主营业务贡献率变异系数对净资产收益率变异系数的影响,发现主营业务利润贡献越高,反之,亦然;张新民(2005)等人提出了提出高质量的利润结构应具有利润结构与资产结构的匹配性、利润自身结构的协调性、利润结构与对应的现金流量结构的趋同性等特征;李宇清(2008)运用因子分析法和回归模型发现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与公司未来盈余的可持续增长能力呈正相关,盈余质量对公司未来盈余的可持续增长能力解释度逐年增强;高省亮(2009)以沪市上市公司为样本对董事会特征、企业现金持有水平与利润质量关系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分析,发现公司现金持有水平与利润质量成正相关,而董事会特征变量对公司利润质量的影响并不明显。

四、利润质量研究的总体评价

利润质量的涵义各家众说纷纭,仍未形成统一的意见。强调利润的可靠性,虽然可以满足在金融市场不发达的情况下一些投资者的要求,但是由于它没有涉及相关性,从而就不能满足决策有用性的目标;强调现金的保障程度,虽然现金流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人为利润操纵较难实现,但是并没有考虑影响利润质量的多方面因素;因此,从两个方面来定义利润质量,既考虑到利润的真实性,又把利润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相结合,这样的利润质量定义是可以具有很大的认同性的。我们认为,利润质量至少要包涵以下内容:一是从利润质量的表现形式来说,会计利润的确定应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基础,现金流可以真实可靠的计量,遵循会计准则,这是对利润质量做出正确评价的前提。二是利润即要反映相关性,又要反映利润的程度,即将信息观下的利润质量和计量观下的利润质量相结合,形成对利润从事前到事中,再到事后的全方位的评价体系。三是利润要能反映出企业的发展潜力,为投资者提供良好的指导。正是对利润质量的多种理解才造成利润质量研究的多样性,在对其不同的理解上建立了各自的理论体系。对于利润质量的特征,我们认为,应该具有真实性、可靠性、稳定性、获现性、和成长性。即既要真实反映现金流,能够可靠的计量,并且还要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状态避免大起大落,反映出公司的发展态势。以往的学者对于利润质量的评价体系方面所进行的研究中,在强调可靠性的利润质量下,其评价体系主要是考虑利润以现实为基础,真实度较高;在强调利润的现金保障成度时,会充分利用现金流量表的各个项目进行分析;在强调两个方面时,会将多个报表相结合进行分析评价。我们认为,以往的分析指标都不太全面。在分析利润质量时首先要以现金流量表为基础。因为会计利润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很容易通过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人为地实现利润不实,而现金流量表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对公司的偿债能力和获利能力能够做出较为客观的评价。其次,在构建利润评价指标时,要把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充分的结合起来,对企业的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获利能力分别从长期和短期两个方面来选择相应的指标,并且将改进的杜邦分析指标广泛应用公司的评价指标中去。再次,对各个指标选择完成后,应该将各个指标赋予权重,强调主营业务利润在指标中的作用,因为主营业务才是一个公司生存的命脉。并且,将利润与资产挂钩,只有能够带来净资产增加的利润才是真正的利润。综合以上方面,才能从公司总体财务水平上较全面的评价利润质量。国外的利润质量研究不仅起步早,而且侧重点和研究方法都与国内有所差别。国外的研究侧重于利润质量的管理,而国内则是侧重于研究利润的操纵;在发达的金融市场下,国外学者广泛应用各种数学模型来进行盈余质量的分析,我国除了运用少量的回归分析方法外主要是停留在利润指标本身。导致这些差异出现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国外的财经法规要比我国相对健全,全民的法律意识比较高,多数会采取合理的手段进行财务管理来达到提高利润的目的;第二是国外的证券业起步早,金融市场发达,各种数学模型有应用的经济要求,分散的财务指标已不能满足研究的需求。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发展,以及研究人员的专业素养的提高,我国应该积极借鉴国外的一些先进的预测、评价模型和多种多样的数学评价方法,这样我们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潮流。同时,这也是提高利润质量的有效方法,良好的数学方法能够从基础上解释利润与其他方面的联系,为我们现实的经济活动提供更加有力的依据。

对于如何提高利润质量,很多学者都给出了建议,但是多是侧重于从技术层面采取措施。利润质量出现问题,除了会计政策上出现漏洞意外,最重要的还是人的因素比较多。如果经理人自觉地遵守会计准则,以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为重,那么利润质量应该会得到改善。所以,我们除了完善会计政策、改善会计报表外,还应加强经理人的职业道德教育,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同时,影响利润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地方政府的补贴,地方政府要破除地方主义,从全国利益出发,为整体经济的和谐发展贡献力量。利润质量研究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在现实中都有着重要意义,在理论上,由于利润质量反映出公司盈利水平质的规定性和内在揭示,所以利润质量研究是对财务研究的重要补充;在现实中,由于我国公司的利润质量不高,对利润质量的研究可以促使我们完善会计制度、促进经济、市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利润质量目前还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例如,公允价值计量下如何防范利润的操作,如何防范公司利用应收账款进行利润调节等等。随着社会主义道德水平建设的加强、我国会计制度的不断完善、资本市场的健全,利润质量会得到不断的提升,利润质量的研究仍会是会计研究的重点,利润质量的研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汪红:《论企业的收益质量》,《税务》2002年第6期。

[2]张新民、王秀丽:《企业财务状况的质量特征》,《会计研究》2003年第9期。

[3]周斌:《上市公司收益质量》,《上海会计》2003年第2期。

[4]王安武:《上市公司盈余质量分析》,《会计研究》2000年第9期。

[5]吕博:《论上市公司利润质量综合评价》,《杭州金融管理干部学院报》2000年第12期。

[6]张惠中:《简论上市公司利润质量分析》,《立信会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9期。

[7]马英丽:《影响利润质量的因素分析》,《农场经济管理》2003年第4期。

[8]张艳秋:《浅析利润质量的的影响因素和提升方法》,《商业时代》2006年第18期。

[9]王秀萍:《不良资产对企业财务状况质量的影响及措施》,《商业研究》2004年第9期。

[10]张淑英、刘朝臣、闫永海:《主营业务贡献对利润质量影响实证分析》,《技术经济》2006年第5期。

[11]于冬梅:《浅谈新会计准则对企业利润操纵的影响》,《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12]邵军:《刍论企业利润质量特征》,《财会通讯》2008年第4期。

[13]朱翠兰:《上市公司利润质量恶化的分析》,《企业技术开发》2004年第2期。

[14]张洪涛:《利润质量评价初探》,《管理效益》2001年第2期。

[15]齐飞:《利润质量的现金流量分析新观点》,《财会通讯》2002年第9期。

[16]唐凤林:《从现金流量表分析利润质量》,《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年第9期。

[17]李馨、钟玉红:《现金流量表分析浅谈》,《财会通讯》2006年第1期。

[18]郭颖:《上市公司利润在操纵的识别及治理》,《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19]李海燕:《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的利润质量分析》,《管理观察》2009年第17期。

[20]陈晓、陈小悦、刘钊:《A股盈余报告的有用性研究――来自上海、深圳的实证证据》,《经济研究》1999年第6期。

[21]王志台:《上海股市盈余持续性的实证研究》,《财经研究》2000年第26期。

[22]储一峋、王安武:《上市公司盈利质量分析》,《会计研究》2000年第9期。

[23]蒋义宏:《从非经营性损益看盈利质量》,《上市公司》2001年第2期。

[24]王小哈、杨扬:《上市公司主营业务贡献与经营绩效的实证分析》,《当代经济科学》2002年第5期。

[25]张新民、王秀丽:《企业利润结构的特征与质量分析》,《会计研究》2005年第9期。

[26]李宇清、徐旭、曾繁荣:《上市公司盈余质量评价实证研究》,《财会通讯》2008年第2期。

[27]高省亮:《董事会特征、现金持有水平与利润质量关系实证研究――基于2007年沪市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年第9期。

[28]左薇:《上市公司利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代商业》2008年第23期。

[29]李明伟、莫生红:《绩优上市公司利润质量实证分析》,《经济论坛》2008年第5期。

[30]龙子午、袁亮:《利润质量的四大影响因素浅析》,《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7年第5期。

[31]吴凯:《利润质量――浅析上市公司的现金流》,《科学创新导报》20008年第2期。

[32]赵月、葛长银:《我国上市公司利润质量分析方法研究》,《长江大学学报》2004年第1 期。

[33]陈芳:《上市公司利润质量分析与探讨》,《中国科技信息》2006 年第1 期。

[34]Bevaer著,薛云奎等译:《财务报告:一场会计革命》,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5]Ball R&P brown. An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Accounting Income Numbers,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68.

[36]Dechow Patricia M1.Sloan, Richard G1, Sweeney. Amy P1.Detecting Earnings Management The Accounting Review, 1995.

[37]Easton P, M Zmijewski. Cross-sectional Variation in the Stock Market Response to AccountingEarnings Announcements,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es,1989.

[38]Finger CA, The Ability of Warnings to Predict Future Earnings and Cash Flow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1994.

公司评价范文5

关键词:集团 业绩评价 多维考核

业绩评价,是通过建立综合指标体系,定量定性分析相结合,对企业一定期间经营业绩和管理状况的综合判断。传统的业绩评价一般以经济成果为衡量依据,往往具有短期性,以财务指标为考核依据,具有片面性,而对分子公司真正有价值的业绩评价应当与集团的战略规划结合。科学评价企业业绩,才能有效激励分子公司完成局部与阶段性任务目标,保证集团公司实施全局战略。

一、财务指标是定量考核的主要内容

为符合集团公司的战略规划,随着企业管理发展,财务指标体系也应不断更新完善。传统KPI(关键业绩指标)主要关注分子公司的创收与盈利能力,以收入、利润、净资产收益率三大基本指标为主;而与企业价值管理相结合的KPI需要形成以收入结构比、EBITDA、经济增加值、现金流量为主的多维考核体系,更加注重分子公司与集团公司价值管理的统一。

(一)收入指标与收入结构比指标

传统的收入指标,注重分子公司总体创收能力,却容易忽略非经常性收入的影响,不利于分析各种业务的收入占比,也不利于企业及时作出必要的业务转型,容易造成分子公司之间发展不同步,方向不统一,集团战略布局不协调的问题。收入结构比指标,在考虑总收入任务的同时,可按集团战略需要调整收入任务结构,做到阶段性任务明确、业务重点突出,对下属公司业务发展具有引领的积极作用。

(二)利润指标与EBITDA指标

传统的利润指标,重点关注分子公司一段时期的会计利润,缺点在于忽略了长期经济利益,容易造成分子公司管理层短期化行为。防止经营行为短期化是集团对下属公司经营管控的难点。EBITDA指标(未计利息、税费、折旧及摊销前利润),用以计算公司经营业绩,不受折旧摊销等非付现成本的影响,有利于消除或降低企业行为短期化、片面追求短期利润的动机和机会,同时能确保经营付现成本与非付现成本之间不拆借使用,更为准确的衡量考核期内企业的经营能力。

(三)净资产收益率与经济增加值

传统的收益考核指标以净资产收益率为主,该指标反映股东权益的收益水平,衡量公司运用自有资本的效率。但净资产收益率构建的衡量体系是单一、非精细化的,主要缺陷有以下两点:忽略了财务杠杆风险,利用财务杠杆效益可以快速提升企业净资产收益率,但背后却隐藏着高负债带来的财务风险;忽略了股权投资成本,无法对股东价值的创造作出准确评价。因为采用会计净利润没有考虑股权资本成本,即使净资产收益率正增长,也无法判断是否真正形成股东价值。针对这个问题,国资委于2009年对央企负责人的业绩考核引入经济增加值指标,即税后净营业利润扣除全部资本成本,用于经营绩效评价。该指标更为充分的体现了企业创造价值的先进理念,全面考虑了企业包括债权、股权在内的全部资本成本,追求资本收益超出全部资本成本时形成的真正的股东价值。

(四)现金流量为重要补充

企业以盈利为目的,人尽皆知。但单纯的高利润额并不是经营高效的充分体现。忽略了利润中应该保持的流动性,不利于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现金流犹如企业的血液,贯穿于运营的每一个环节,从运营角度来看,现金流甚至比利润更为重要。现实生活中,不乏房地产开发商账面利润颇丰,却因为资金链断裂,不得不破产倒闭的例子。因此现金流量是衡量企业获利质量的重要指标,是对EBITDA、经济增加值等盈利指标的必要补充,也是考核分子公司资金管控能力与使用效率的关键。

二、业绩评价范围应当从单纯的财务指标向更广泛的非财务指标延伸

现代企业业绩评价不仅需要关注利润、收益率等财务指标,还需要重视企业文化、企业治理、市场占有率、企业成长力等非财务指标。

在财务指标定量评价的基础上,对分子公司管理水平进行定性分析与评判是必不可少的。定性评价的内容可以主要包括企业治理效率、发展情况、管理水平、人力资源、社会影响这五个方面。

(一)治理效率

公司治理结构包括有:股权结构、董事会、监事会、独立审计。会议频率常被作为董事会、监事会活跃程度的替代变量。经常召集会议的董事会更具责任心,能够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履行职责,因此可以把会议频率作为公司治理情况评价的重要衡量指标。

(二)发展情况

企业业绩增长离不开自身的发展壮大,企业的发展壮大源自于内在技术的创新,我们可以把企业技术改造、研究开发方面的成效纳入发展创新评价。

(三)管理水平

衡量分子公司内部管理水平,可以从经营决策、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三方面入手:把企业在决策程序、方法、执行监督及责任追究方面的措施纳入经营决策评价;把企业在财务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等方面的控制标准、评估程序与防范措施纳入风险管理评价;把企业在制度建设、业务流程方面的标准化管理与执行力测试纳入内部控制评价。

(四)人力资源

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究底是人才的竞争。对于集团公司而言,人才的储备和培养至关重要,关系到集团的长远发展与核心竞争力,可以把企业人才结构与培养、绩效管理、分配激励等方面的情况纳入人力资源评价。

(五)社会影响

公司评价范文6

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全球范围内的公司治理运动,经过10年的发展,已经进入成熟阶段,公司治理运动的焦点逐渐由宏观层面治理原则的制定转向微观实践,即单个上市公司如何根据公司治理原则制定公司治理战略,提高公司治理水平,以及投资者如何基于公司治理进行投资决策。相应地,作为公司治理量化指标的公司治理评级在90年代末开始逐步发展起来。90年代末21世纪初,标准普尔、里昂信贷、德米诺等评级机构开始在新兴和发达市场推出公司治理评级服务,香港证券市场已经引入了公司治理评级,泰国公司董事协会为了增强国外投资者信心,也推出了公司治理评级体系。

公司治理评级具有重要的意义:(1)对公司而言,良好的公司治理评级可以作为信号显示,减少信息不对称,降低公司的融资成本,而较低的公司治理评级可以鞭策和促进公司改善公司治理战略,提高治理水平;(2)对投资者而言,公司治理评级可以作为投资决策参考的重要依据,是资产组合调整和分配的重要考虑因素;(3)对监管者而言,公司治理评级可以使监管机构更进一步了解上市公司治理状况,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并为同其他各国或地区公司治理水平比较提供一个统一的可量化的标准,便于监管机构针对问题采取相应措施。

中国上市公司治理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在现阶段以《公司法》、《证券法》及《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等法律规章为基础,借鉴国际经验,结合中国国情,进一步开展公司治理评级,对于规范上市公司运作,推进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

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指数的构建

1.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特点

作为转轨经济过程中引入的制度安排,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复杂性在于:

一方面,中国上市公司的出现不是古典企业制度发展的自然结果,而主要是在否定、改造计划经济企业制度的过程中被嫁接到企业中去,并被赋予改革国有企业的使命。为了不动摇公有制的主导地位,政策设计者在股权结构安排上引入了国有股、法人股和公众流通股,其中国有股处于绝对控股的地位。在这种特殊的股权结构下,公司治理的核心不但包括管理层和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更多的是控股大股东和广大中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

另一方面,中国上市公司的治理又带有转轨经济的共同特性,即在对数量众多、规模庞大的国有企业进行改造和重组时,由于法律体系缺乏和监督力度的薄弱,经理层利用计划经济解体后留下的真空对企业实行强有力的控制,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实际的企业所有者,出现内部人控制现象。

因此,中国现行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主要有两种模式,即控股股东模式和内部人控制模式。这两种模式常常在一个企业中复杂地重叠在一起。在控股股东模式中,当控股股东为私人或私人企业时,往往出现家族企业的现象;而当控股股东为国家时,往往出现政企不分的现象,国家对企业进行的大量直接干预和政治控制往往与公司价值最大化的要求相悖。

以上两种模式在实践中通常融合成一种形式,即关键人控制模式:关键人通常为公司的最高级管理人员或(和)控股股东代表,他们大权独揽,一人具有几乎无所不管的控制权,且常常集控制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于一身,并有较大的任意权力。

2.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指数的构建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评价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水平。因此,我们需要构建一个公司治理指数作为公司治理水平的量化指标。根据上文分析,在关键人模式下,治理结构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控股股东行为的规范和内部人的控制问题。由此出发,公司治理指数要着重考虑控股股东行为和关键人的聘选、约束与激励这两个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再分析董事会的结构和运作以及信息披露的透明性。

(1)控股股东行为

当持有的股权比例超过一定限度时,大股东就因此而获得接近完全的控制权,并倾向于操纵公司以便获得控制权下的私人收益,随之而产生的大股东侵害小股东行为也成为大股东控制型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

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地存在“一股独大”的现象,截至2001年底,第一大股东平均持股比例为44.3%.大股东与其控股的上市公司之间存在许多生产经营方面的联系和非生产性经济往来,在保护小股东利益的法律体系尚不完善的情况下,控股股东会通过不正当的关联交易、资金担保及占用资金等手段“掏空”上市公司,侵害小股东利益,从而使上市公司增加了财务与经营风险。唐宗明和蒋位(2002)的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侵害小股东的程度远高于美英等国。

我们通过如下三个问题来衡量控股股东行为的规范情况:

a.控股股东与上市公司之间是否存在关联交易?

分析上市公司大股东是否利用其控制地位,通过关联交易占有上市公司的资源或直接将上市公司的利润转移至母公司或其他关联公司。本文以2001年上市公司年报为基础,对以下几类关联交易超过1000万人民币的行为进行统计分析:投资于新设企业:投资完成后该新设企业由大股东或其关联方控股、或参股;投资非新设企业:投资于大股东、大股东的控股企业、或大股东的关联企业;受让股权:受让后大股东或其关联方占控股地位;受让资产;日常采购。

b.控股股东是否占用上市公司资金?

分析上市公司大股东是否通过占用上市公司货币资金、欠付上市公司大量应收货款等手段侵吞上市公司的资产。

c.上市公司是否为控股股东及其关联方提供担保?

分析上市公司是否为解决大股东或其附属企业的债务融资问题,以上市公司的名义为其贷款提供担保。

(2)关键人的聘选、激励与约束在关键人控制模式下,如何聘选、激励与约束关键人是公司治理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具体而言,聘选要解决上市公司在“一股独大”的情况下如何选择有能力的管理层;激励要解决的是如何设计有效的薪酬结构,促使管理层最大限度地为股东利益工作,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机会主义行为;约束则强调对管理层进行制约,防止其偏离股东利益这一根本目标。

本文设计如下四个问题来反映上市公司对关键人的聘选、激励和约束:

d.总经理是否由控股股东产生?

分析总经理是否代表控股股东的利益,从而更有可能在日常经营决策中遵循大股东的意志。

e.董事长或总经理是否在上市公司领取薪酬?

分析董事长和总经理的现金收入与上市公司绩效的关联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董事长和总经理是否只是在上市公司中兼职。

f.董事长或总经理是否持有上市公司股份?

分析董事长和总经理的预期收入是否与公司的长远利益之间具有利益趋同性,实现管理者和股东之间的“激励相容”。

g.上市公司是否在2000年和2001年内分配过现金股利?

分析上市公司是否通过分配现金股利来减少留存收益,约束管理层的在职消费和过度投资行为。

(3)董事会的结构与运作董事会的结构与运作反映了董事会的独立性和对管理层的监督控制功能,是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的一个重要方面。董事会结构一般包含两层内容:一是董事会构成,即执行董事和非执行董事(特别是独立董事)的相对比例。Fama和Jensen(1983)指出,非执行董事会考虑自身的声誉并具有较高程度的独立性,因此会客观、公正地代表股东利益,有效地监控执行董事和管理层。二是领导权结构,即董事长和总经理是两职分离还是两职合一。传统的理论认为,当总经理主导董事会时,董事会的监控作用会受到削弱,而管家理论则认为,在中国上市公司形成关键人控制的情况下,两职分离可能更有利于保证董事会的独立性和监控作用,防止关键人的败德行为。

根据中国上市公司的具体情况,我们设计如下三个问题来反映董事会的结构与运作。

h.上市公司董事会中是否设立独立董事?

主要分析上市公司董事会的独立性,公司权力是否高度集中于内部人手中,以及投资决策的透明度和专业性。

i.上市公司的董事长和总经理是否由一人担任?

主要分析上市公司董事会与管理层的关系,董事会是否具有决策控制权。

j.上市公司的董事长或总经理是否在控股股东担任职务?

主要分析上市公司决策层和管理层相对于控股股东的独立性,其在处理股东利益冲突时能否保持平衡。

(4)信息披露透明性在现代资本市场中,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要求源于管理层和外部股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利益冲突。因此,作为公司治理的一个重要机制,有效的信息披露可以降低信息不对称性,使股价更准确地反映公司信息,强化资本市场对公司管理层的约束;此外,在存在控股大股东的情况下,对有关股权结构、关联交易等非财务信息的披露也有利于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

Merton(1987)指出,当公司信息披露无法达到要求时,投资者对该公司的股票进行估值时将要求信息风险溢价,从而会增加公司的资本成本。Bushee和Noe(1999)、Luez和Verrecchia(2000)的实证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

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法规架构虽已基本确立,但部分上市公司缺少公开透明、及时提供准确信息的传统,一些公司甚至操纵利润报表,提供虚假信息。为此,我们通过如下两个问题来衡量公司信息披露的透明性。

k.上市公司2000年和2001年的年度报告是否被注册会计师出示了非标准无保留意见?

注册会计师根据公司年报的编制、内容和特别事项说明是否与会计准则相一致提出审计意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司治理的水平。

l.上市公司在2000年和2001年中是否因信息披露受到沪深交易所的公开谴责?

根据《上市规则》,沪深交易所会对信息披露不及时、重要信息披露不充分的上市公司进行公开谴责。因此,是否受到交易所的公开谴责也反映了公司在信息披露方面的透明性。

概括而言,针对上述四个层面,我们设计了一个由12个问题构成的智力水平评价体系(见表1),每个问题的回答均以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信息为基础,从而避免了主观判断,使得本文构建的公司治理指数具有客观和公正的特点。

3.治理指数的评分计算上市公司治理指数以十分制计算,具体评分方法如下:

首先,计算每个问题的得分。评价体系12个问题的答案有2种选择:是和否,分别赋予值“0”和“1”。

其次,计算每个项目的得分。对于控股股东行为、关键人的聘选、约束与激励、董事会的结构与运作以及信息透明度这四个项目,分别计算得分总和,然后除以该项目下的问题个数,再乘以10,作为该项目的最后得分。因此,每个项目的总分为10分。

最后,按照各个项目的相应权重,计算公司治理指数的总体得分。根据在衡量公司治理水平中的相对重要性,我们对控股股东行为、关键人的约束与激励、董事会的结构与运作以及信息透明度这四个项目分别赋予权重35%、25%、25%和15%,然后计算治理指数的加权平均值,即:

公司治理指数=35%×控股股东行为分值+25%×关键人的约束与激励分值+25%×董事会的结构与运作分值+15%×信息透明度分值(1)

上市公司治理水平的评价等级为:治理指数在8分以上为优;治理指数在6至8分之间为良;治理指数在6分以下则为差。

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水平实证分析

1.研究样本与资料来源本文以2001年为时间窗口,选取沪深证券交易所公布2001年度财务报告的1082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运用横截面数据分析公司治理水平的影响因素,以及治理水平与绩效表现的关系。为了保证数据的有效性,尽量消除异常样本对研究结论的影响,我们剔除了4家金融类企业、51家ST公司、10家只发行B股的公司,最终得到1017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

本研究需要的治理结构信息来源于深圳国泰安信息公司开发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数据库》及《中国证券报》对上市公司的相关报道。

2.公司治理水平的实证研究表2列出了12个公司治理分析问题的回答情况及相应百分比,从中可以发现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一些基本情况。

在1017家样本公司中,有55.1%的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之间存在关联交易,虽然通过这种手段转移的资产与利润的具体数据难以准确获得,但从关联交易的资金流向来看,2001年内有1129亿元资金流出上市公司而流入关联方,仅有426亿元资金流入上市公司,资金净流出高达703亿元。大股东及其关联方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现象也较为普遍,其比例达到26.8%,而还款形式主要为非现金还款,包括以房地产、商标、实物资产及土地使用权等形式,这表明确实有相当一部分大股东将上市公司当成“提款机”,恶意占用上市公司资金。此外,有6.8%的样本公司为控股股东及其关联方提供担保,有些公司因此涉及诉讼,还被法院判决承担连带责任,严重危害了上市公司本身的资产安全。可见,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现象较为严重,这直接损害了中小股东的利益,也是相当一批公司发生业绩恶性滑坡或严重亏损的主要原因。

在关键人的聘选方面,有82.9%的上市公司总经理由控股股东产生,这表明在目前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下,大股东不仅可以影响股东大会和董事会的决议,更可以通过任命“自己人”来决定公司的日常运作。从激励机制来看,在45.8%的样本公司中,董事长或总经理至少有一人不在上市公司领取薪酬,出现了董事长和总经理“义务打工”的现象;而有67.5%的公司中董事长或总经理至少有一人不持有上市公司股份,“零股”董事长或“零股”总经理的现象较为普遍。可见,上市公司管理层的个人利益并没有与公司的绩效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在国有股权投资主体缺位、内部组织监督机制和外部市场约束机制弱化的情况下,将会刺激高层管理人员“在职消费”甚至通过违法行为获取非法收入。此外,有39.9%的样本公司没有分配过现金股利。

董事会的结构与功能在整个公司治理的制度安排中处于关键环节。从表2可以发现,有70.8%的样本公司没有设立独立董事,这使得董事会的独立性和监督控制功能受到削弱。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合一的公司占样本公司总数的14.1%,可见大多数中国上市公司都采取了两职分离的领导权结构。此外,在52.4%的样本公司中,董事长或总经理至少有一人在控股股东担任职务,这有可能使上市公司管理层在决策时以大股东利益为重,从而损害中小股东利益。

在信息披露方面,有9.9%的样本公司的年度报告被注册会计师出示了非标准无保留意见,有7.9%的样本公司因信息披露问题受到沪、深证券交易所的公开谴责,可见我国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还存在诸多问题。

表3列出了公司治理指数及四个分类指数的统计指标。可以发现,在所有的样本公司中,治理指数的平均值为6.686,中值为6.625,这表明治理指数在平均值以下的公司超过了一半。更进一步的分析则显示,治理水平为优的公司为173家,占样本公司总数的17.0%,治理水平为良的公司为551家,占样本公司总数的54.2%,治理水平为差的公司有293家,占样本公司总数的28.8%(治理指数值分布见下图)。可见上市公司治理水平总体不高。从四个分类指数来看,信息披露透明性指数和控股股东行为指数水平较高,而聘选、激励与约束指数以及董事会结构指数水平较低,因此上市公司必须注重内部治理机制,特别是董事会制度和激励机制的建设。

主要结论

上一篇毕业晚会

下一篇最牛的辞职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