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湖心亭看雪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湖心亭看雪范文1

张 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挈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喋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著名文学家。张岱喜欢游山玩水,在文学、戏剧、音乐等方面均有很深的修养,明亡后隐居山中著书,有《石匮书》、《陶庵梦忆》、《西湖寻梦》、《琅琊文集》、《夜航船》、《快园道古》等著作传世。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叙述,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其作品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炽。《湖心亭看雪》是张岱散文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晚明小品文的扛鼎之作。

在明代崇祯五年的十二月,作者住在西湖,一连下了三天的大雪,西湖中一时游人、飞鸟都没了。作者在这天更定之后,乘了小船到湖心亭去看雪,这时云雾弥漫,山水、云天一片苍茫。在湖上看到的只有长堤和模糊的湖心亭。此外就是作者乘坐的小舟和上面的几个人了。不想到了湖心亭,已有人铺毡对坐饮酒。作者在此时能遇到和自己有同样雅致的游人,自是高兴不已,连驾舟的船夫都感觉到了这一点。本文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表现了作者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

湖心亭看雪范文2

崇祯五年十二月时,我住在西湖。都说西湖的夏天美,可我认为冬日的西湖也别有一番风味。

西湖的冬日不经常下雪,可这场雪下了三天还没有停。八点钟时,我独自撑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到西湖中间的小亭看雪。

湖上没有一丝声音,全都是静悄悄的。雪后的西湖真美!冰花一片弥漫,天是白的,云是白的,山是白的,水也是白的。寒风萧瑟,一片片雪花宛若仙子,从空中缓缓落下。四周景色朦胧不清,只能隐隐约约看到西湖长堤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与我的一芥小舟,和舟中人两三粒人影而已。多么美的意境!我站在船上,好像天地间只有我一个人而已。

不知不觉间,船已到了湖心亭。忽然,我看到有两个人对坐饮酒。原来还有与我一样的人!他们见到我,也非常高兴,立即邀请我一起饮酒。我痛饮了三大杯酒,然后问他们的姓氏。原来他们是金陵人,到此地客居。我与他们告别后,船夫说:“真有与您一样的痴子啊!”是啊,天涯何处无知己?

(郑重声明这是我初中二年级所写,无奈不够字数。原文言文可在人教版五四学制七年级上语文书中寻找。)

湖心亭看雪范文3

然而在教学中,“更定”一词,却让我教得极不放心,文中说:“是日更定,余(ráo)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文后注释说:“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我也照此教给学生,可是随着对课文讲解的深入,我感到非常别扭,觉得文中这种解释太不合常理了。

仔细读读课文:“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首先请注意文中提到的时间,时令在深冬――“十二月”。试想冬天的晚上八点,天黑已两三个小时(下雪天黑得更早),即使是晴天的晚上,鸟儿也早已归巢安歇,何况是“大雪三日”之后?在这样的夜晚,如果湖中人鸟声未绝,那倒真是一大奇迹了。从作者的描述中,他是有意用听觉来写景的,据此分析,只有在“大雪三日”的清早,(本应有人声、鸟声)却因天寒地冻而使“湖中人鸟声俱绝”,作者才有必要如此一写,以突出雪大奇寒之景吧。

接下来再看作者笔下的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如果照书本中“更定”的解释,在冰天雪地的冬夜,作者竟然能看到湖边树上结满冰花,还“白气弥漫”,甚至“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都看得清清楚楚,句中“一芥”即“像小草一样微小”,人是“两三粒”也只不过是几个小点而已,白天尚要细心观察,而夜晚却看得如此明了,那实在是眼力了得,非“火眼金睛”莫属了。

而且,从文中看,是夜无月。根据是作者写道,“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既然天上有云,且“上下一白”,必然月被云遮,在这样一个古代的冬夜(没有任何现代的设施),又如何看清周围景物呢?又怎知整个天地,“天与云与山与水”举目皆白、浑然一体呢?

为此,我翻查了有关资料,另有一种解释是:“更定,即黎明破晓之时。定,完了,结束。”这个解释与文中内容比较相符,应该是“大雪三日”过后的黎明,当时五更已过,天已破晓,而大雪也已停下,作者这才穿上毛皮衣,带上火炉,想趁清早无人之际去独赏西湖。

另外,从地理学角度来说,西湖在我国位置较东,且农历十二月相对公历已是次年一月的样子,早上五六点时天已较亮,虽水气迷茫,到底还是轮廓可辨,作者用白描手法勾勒景物已是完全有可能的了。至于有人也曾搜检张岱《陶庵梦忆》,找到其余文章中之“更定”一词仔细研究,认定人教版课本中对“更定”一词的解释(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是可以接受的。说:“冬天不比夏日,八点左右还没特别黑。”本人是不敢苟同的:这人是不是把冬夏的概念以及东西方的概念搞反了!要知道,冬天比夏天黑得更早,而东边的时刻总是早于西边,如果以我们湖南益阳与之比较,天黑时刻还在我们之前好多呢。

或许在张岱的其他文章当中“更定”确实是指晚上八点左右,但本文中我个人更倾向于指清早五六点时候。

当然,仁者见仁,关于这个问题,我期待更多学者、大师们深入探讨,以求得更为恰当的理解!

写完此文,我又翻阅了一下人教版新教材2001年1月第一版,2004年4月第一次印刷的版本,其《湖心亭看雪》一文中对于“更定”的解释是“定,完了,结束”,当时配套的参考书上对于“是日更定”是这样解释的:“这一天凌晨后。”这种解释个人认为是可以接受的。

从今年下学期起,益阳市开始使用北师大版的教材,《背影》一课是必教名篇,里面有这么一句话:“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关于这个“已”字,以前人教版是这样解释的:“已,停止,这里是控制的意思。”可是,现在的北师大版是这样解释的:“已,停”(现使用教材上的解释),或“已,止,罢了”(暑假培训时教材上的解释)。我觉得这两种解释就不如人教版的解释好理解。

湖心亭看雪范文4

【关键词】板书设计 实用 美观 精巧

【案例背景】

随着新课程的普及,教学硬件的更新,教学媒体的有效利用,多媒体、实物投影仪、幻灯机等先进的教学用具纷纷搬上教室,教学板书这一教学行为似乎失去了它往昔的生命力,许多语文教师因此而不再用心耕耘这块土地:随意书写的多了,精心策划的少了。板书是一门艺术,运用好了这门艺术,能够让学生更好更深地理解、掌握课文,正确、巧妙的使用板书,会收到激趣、陶冶情操、增强记忆、开拓思维、培养审美能力的良好效果。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板书设计。

【案例描述】

借着南京市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的机会,我选中《湖心亭看雪》来开公开课,而对于本课,我设计了这样的板书:

当板书完成的时候,学生变得更加兴奋了,甚至有许多学生发出了赞叹声,而听课的老师们坐直了身子,伸长了脖子,微笑着点头。公开课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而在课后交流的时候,与会的教研员和各校的老师也对本课的板书设计给予很高的评价。

【案例分析】

板书设计体现了教师的上课风格,体现了教师行文思路,板书设计成功了,教师的课也就上成功了。而《湖心亭看雪》的板书设计之所以成功,表现在下列几点:

第一,点睛指要,简洁醒目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语文教学中,每一课都应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课堂结束时都应使学生清楚自己该掌握的学习重点,所以课堂教学应该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各种活动。那么,作为课堂教学中最醒目、最持久的环节――板书,就必须能够清楚地展示出本节课的知识目标及重点。如果远离教学目的进行设计,则板书便失去了其应有的教学价值,往往使学生不知所向,甚至毫无收获。课堂的教学效果也会因此而大打折扣。所以,设计板书时,首先应该针对教学目标与内容,做到有的放矢。而本课的板书设计就展示出了本课的学习目标和重、难点。《湖心亭看雪》以精炼的笔墨,记叙了作者在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表达他幽远脱俗的闲情雅致,表现了他对故国的痴情。基于对文本的这番研读,我确立了本文的学习目标,即①、讲故事。②、悟痴情。③、品画卷。而在这三个目标中,“悟痴情”是重点,也是难点,于是我在设计板书的时候,紧紧地抓住了一个“痴”字,并以作者的这种“痴情”带动了“痴行”和痴人眼中的“景”,这样本文的学习目标都简洁而清晰地展现在了黑板上,这样的板书语言最洗练但却传达出了丰富的信息,发挥出了以简驭繁、提纲挈领的作用,使学生对本文的内容一目了然。

可以说,本课的板书“点旨摘要,简洁醒目”,就像是提纯的金,琢成的玉。文章的内容,文章的主旨,文章的思路,文章的重点、难点,都高度概括并展现在板书中,让人见板书而知本文要掌握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容易记忆、掌握,使学生能够“过目不忘”。

第二,标志思路,动态生成

富有生命力的板书应该随着教学的进程,随着学生的学习变化不断生成。通过这种板书系统地反映出教师讲授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的思路,并借此启迪学生的学习思路。这样的板书就成了接通师生思路的“媒介”,展示出了本课的行文思路,有利于学生的认知、理解。而《湖心亭看雪》这篇文章的板书绝不是提前也不是在最后才写上去的,而是随着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讲授,在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的过程中动态生成的,它标志了教师授课的思路,也标志着学生理解掌握的思路,是生动的、活泼的,富有生命力的。

在学生据课下注释读懂了文章之后,我们进入了分析课文这一环节,

我提问:“请你从文中找一个字来概括你对张岱的感受?”学生回答:“痴。”于是我板书了一个“痴”字。

我接着提问:“痴人必定有痴‘行’,请你找也张岱的痴‘行’表现在哪里?”边提问,我边板书了一个“行”字。

我又紧接发问:“你如何看待张岱的痴‘行’?”学生给出了许多合理的答案,于是我就着学生给出的答案,板书了关键词语,比如:闲情逸趣、清高孤傲、山水之乐、与众不同、超凡脱俗、故国情结等等,并且写得比较随意、杂乱。

接下来继续发问:“看来张岱的痴‘行’正是因为他痴情于故国所致,那么带着这种‘痴情’去看雪的张岱,他眼中的‘景’会是什么样子呢?”边提问我边板书了一个“景”字。紧接着是对写景句的赏析,是对“白描”这种写法手法的理解分析。

分析完后,我顺势问道:“既然白描是一种作画的技法,我们也对这种技法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哪一位同学能上来勾勒出这幅画,和老师共同来完成这一课的板书呢?”话音刚落,一位学美术的同学挤出座位,跑了上来,唰唰几笔,一幅画出现了,然后我又根据板书的内容简单添了几笔,这样,图文并茂的板书设计完成了。

可以说,《湖心亭看雪》这一课的板书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它标示了老师的教学思路,接通了师生的思路,而且体现了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是在一个和谐的愉悦的氛围中完成的。

第三,精巧美观,新颖形象

板书设计是建构在视觉心理基础之上的,因此,它既要符合规范、科学的实效性,又要追求美的视觉和美的感受。板书不是文字与线条的简单组合,而是一种教育艺术,是教师通过对教材中精华的提炼而精心设计并画出的直观图形,它既要有助于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又要有利于让学生从板书中得到美的感受,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众所周知,《湖心亭看雪》运用的最重要的表现手法就是白描,而白描是一个绘画术语,指在绘画中只用线条勾勒,不著颜色的画法。这种技巧常用于人物画和花卉画。在写作上,白描是指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用简练的文字,朴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不施浓墨重彩,不加烘托渲染.只寥寥几笔就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来.少用形容词,也不借助修辞进行细致的刻划,只抓住描写对象与众不同的地方,作如实的交代。

而我也从中受到启发,既然白描这种写作上的表现技巧是一个绘画术语,那在设计本课板书的时候,何不将二都有机结合呢?于是我在带着学生一起“品画卷”这一环节中,抓住了里面的几个关键景点――湖心亭、一芥小舟、远山,简笔勾勒出了远山,勾勒出了小亭、小舟,同时又用波浪线勾勒出了小的涟漪,这样,一幅写意画就完成了。

湖心亭看雪范文5

关键词:比较阅读;种类;问题

一、什么是比较阅读教学

比较阅读教学是教师运用比较阅读方法进行阅读教学的教学形式,具体说来,就是在语文教学中把两篇或两篇以上的相应的课文或文段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找出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比较,让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语文知识与技能,进而逐步提高自身的阅读分析能力。

在教学初二语文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句白描写景的手法,我把这单元前面的几篇文章写景的段落即《三峡》一文中描写三峡四季景色的段落、《答谢中书书》一文中描写山水景色的句子、《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描写月夜美景的句子以及《观潮》一文中描写钱塘江潮来时的句子提炼出来,让学生朗读,并且比较与本文写雪景的句子在语言上有什么异同。学生经过比较,很轻易地就得出了结论,相同点都是描写景物,不同点即本文写景的句子简练朴素,没有过多地运用修饰语和修辞手法等,而前几篇文章写景的段落都运用修饰语或修辞手法大力加以渲染。通过比较,关于什么是白描手法,学生也就很容易理解了。白描手法不仅可以用于写景,还可以用于写人,于是,我就把本学期前面学的《背影》一文中描写父亲背影的白描句子和《芦花荡》中描写“老头”的句子加以比较,学生也就很快地掌握了白描写人和细腻绘人的方法。这样,学生的片段作文在分别用白描手法和细腻刻画写一段景物或者人物时都达到了理想的效果。

二、比较阅读教学的种类

比较阅读中可供比较的方面很多,主题、内容、结构、语言、手法等均可以作为比较点。下面我将讨论一下整篇课文的比较阅读教学。

1.可以就同一题材的课文进行比较阅读

比如初二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5篇课文都是关于战争这一题材的文章,但五篇课文采用的形式不尽相同,从而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不尽相同。如:的《新闻》两则采用的是新闻的形式,赞扬了人民的英勇善战等;孙犁的《芦花荡》采用的是小说的形式,赞扬了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机智勇敢等;西蒙诺夫的《蜡烛》采用战地通讯的形式,反应了法西斯的凶残和反法西斯人民的深情厚谊;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则采用了演讲词的形式,控诉了英法联军的厚颜;聂华玲的《亲爱的爸爸妈妈》又控诉了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学完这一单元后,我让学生进行了比较阅读,体会不同形式的文章如何来表达同一题材,扩展了学生的视野,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迁移、阅读、写作能力。

2.可以就同一主题的课文进行比较阅读

例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和李森祥先生的《台阶》都表达了对父亲的思念之情,但《背影》选取的是父亲给我买橘子时的背影,更多地表达了父亲对“我”的爱,《台阶》一文选取的是父亲修新房造新台阶的普通事件,表达的是父亲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以及对父亲同情而又敬佩的复杂感情。我让学生通过课文比较了两种不同类型的父亲形象。

3.可以就相关联的作家作品进行比较阅读

比如,陈与义的《登岳阳楼》,可以和杜甫的《登高》《登岳阳楼》作比较,还可以和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作比较阅读,因为他们都蕴含着国家衰亡的悲痛,这样就进一步扩展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其对文章的理解,提高了对文章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三、比较阅读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要教会学生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学会比较分析

比较的难点主要在于“异中求同”和“同中求异”,因此,比较阅读教学应该使学生善于从相异的读物中寻找到它们的共同点,从相同的读物中寻找到它们的不同点。比如,在前面的《湖心亭看雪》教学中,既让学生找到了前面几篇文章的共同点,同时也让学生找出了他们与《湖心亭看雪》的不同点。

2.教学生掌握比较阅读的方法,采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法

由“同中求同”“异中求异”的简单比较过渡到“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的复杂比较。在《三峡》一文中,安排了与白居易的《早发白帝城》作比较,主要是寻找两文的相同点,即“同中求同”,接着在《观潮》一文中又安排了与潘阆的《酒泉子》作比较,两篇文章有同有异,但主要是“同”,在《湖心亭看雪》一文中又安排了与柳宗元的《江雪》作比较,两篇文章也是有同有异,但主要是“异”。所以,我们在利用好这些比较材料的同时,应注意采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法,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对阅读材料进行比较阅读,不仅能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还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从而为提升学生的阅读、分析、鉴赏以及迁移思维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傅永安.中学语文比较教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2]曾祥芹.阅读学原理.郑州:大象出版社,2002.

湖心亭看雪范文6

湖心亭看雪

张 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品读

本文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清新雅致的特点,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作者在大雪三日、夜深人静之后,小舟独往。不期亭中遇客,三人对酌,临别才互道名姓。舟子喃喃,以三人为痴,殊不知这三人正是性情中人。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文笔简练,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组合,竟将天长永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令人拍案叫绝。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还采用了白描的手法,表达了作者赏雪的惊喜,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全文情景交融,自然成章,毫无雕琢之感,给人以愉悦的感受。

素材小卡

描写西湖胜景的诗句

雷峰夕照

(元) 尹廷高

烟光山色淡演钱,千尺浮图兀倚空。

湖上画船归欲尽,孤峰犹带夕阳红。

苏堤春晓

(明])杨周

柳暗花明春正好,重湖雾散分林沙。

何处黄鹤破瞑烟,一声啼过苏堤晓。

湖心亭

(清)许承祖

百遍清游未拟还,孤亭好在水云间。

停阑四面空明里,一面城头三面山。

平湖秋月

(宋)孙锐

月冷寒泉凝不流,棹歌何处泛归舟。

白苹红蓼西风里,一色湖光万顷秋。

南屏晚钟

(明)万达甫

玉屏青障暮烟飞,给殿钟声落翠微。

小径殷殷惊鹤梦,山增归去扣柴扉。

华章溢彩

西湖的雪景(节选)

钟敬文

车过西冷桥以后,车暂驶行于两边山岭林木连接着的野道中。所有的山上,都堆积着很厚的雪块,虽然不能如瓦屋上那样铺填得均匀普遍,那一片片清白的光彩,却尽够使我感到宇宙的清寒、壮旷与纯洁!常绿树的枝叶后所堆着的雪,和枯树上的,很有差别。前者因为有叶子衬托着之故,雪上特别堆积得大块点,远远望去,如开满了白的山茶花,或吾乡的水锦花。后者,则只有一小小块的雪片能够在上面粘着不堕落下去,与刚著花的梅李树绝对相似。实在,我初次几乎把那些近在路旁的几株错认了。野山上半黄或全赤了的枯草,多压在两三寸厚的雪褥下面;有些枝条软弱的树,也被压抑得欹欹倒倒的。路上行人很稀少。道旁野人的屋里,时见有衣饰破旧而笨重的老人、童子,在围着火炉取暖。看了那种古朴清贫的情况,仿佛令我忘怀了我们所处时代的纷扰、繁遽了。

到了灵隐山门,我们便下车了。一走进去,空气怪清冷的,不但没有游客,往时那些卖念珠、古钱、天竺筷子的小贩子也不见了。石道上铺积着颇深的雪泥:飞来峰疏疏落落的着了许多雪块,清冷亭及其他建筑物的顶面,一例的密盖着纯白色的毡毯。一个拍照的,当我们刚进门时,便紧紧的跟在后面。因为老李的高兴,我 们便在清冷亭旁照了两个影。

……

品读

《西湖的雪景》在钟敬文的笔下,冬日的西湖是那么的高贵典雅,那么的清冷,那么的朦胧,完全没有了昔日的热闹。山茶花正开着粉红色的花朵,花朵堕下来半掩在雪花里,红白相映,华而不俗,清而不寒。给人以平和、幽雅、悠闲的感觉。作者以静写动,偌大的西湖却人烟稀少,游客寥寥。以静写动的方法更加体现出了冬日西湖的静谧美好。作者从一个景点游到另一个景点,把昔日的西湖和冬日的西湖进行比较。描绘出了杭州西湖的古色古香,描绘出了冬日西湖的脱俗典雅。这冬日的西湖更是另一种美的境界。在这之前,对于钟敬文并不是很认知,就连听也从未听说过。略读这篇文章只是因为它和西湖有些丝缕。乍一看题目原以为只是单纯的写景并未去注意他的背后,直道看了编者对他的评析才知道这篇美轮美奂的文章之中略带了些忧愁和不满。“再不愿来这风狂雪乱的水涯,消受贫穷人所惯受的寒冷了! ”言语之间,流露出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懑。这,正是这篇文章的绝妙之处啊!

上一篇物流运输

下一篇神经病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