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旅游规划的背景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旅游规划的背景分析范文1
摘要:本文分析了海南以国际旅游岛为核心内容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特点和金融需求,认为海南特色的城镇化进程将会给商业银行个人
>> 国际旅游岛背景下海南开展离岸金融业务的思考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中的外汇服务便利化研究 国际旅游岛背景下海南省碳金融业务的发展对策研究 海南省博物馆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中的作用及发展机遇 议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中的文化元素 国内酒店集团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中的战略发展分析 国际旅游岛背景下的海南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 海南高校在国际旅游岛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中失地农民就业培训体系构建 试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中应用写作型人力资本的增殖 开发性金融支持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研究 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个人本外币兑换特许业务的研究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进程中的南海考量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中“跨文化交流”意识和行为建设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研究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初探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现状探究 运用金融杠杆促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 试析不同类型的基地公司在国际金融业务税务筹划中的作用 全域旅游背景下的海南国际旅游岛社会建设管理新探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海南省人民政府.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十二五规划.[EB/OL].[2013-03-28],.
[4]海南省人民政府.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EB/OL]2012-02-10]http://.cn/zhuanti/internationaltourisland/promote/201202/t20120223_237048.htm.
作者简介:符 颖(1973-),女,海南人,经济师,中国建设银行海南分行财富管理与私人银行部。
旅游规划的背景分析范文2
所谓生态规划设计,就是指从生态发展的角度出发,对旅游景区的事务进行合理组织和安排。在旅游产业刚兴起之时,旅游活动并无规划项目的存在,更别说生态规划设计项目。然而,随着社会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旅游业取得了空前发展,经过几十年的沉淀和发展,我国的旅游业已经开始从城市向乡村拓展开来,旅游景区的规划设计思想开始逐渐发生变化,以便满足广大消费者的精神享受。
2.旅游景区生态规划设计包含的重点要素
2.1旅游资源
旅游景区生态规划设计,重点突出旅游二字,其中必须具备一定的旅游资源作为基础才能开展旅游活动。在绿色环保理念深入发展的今天,生态旅游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的新兴产业,并具有客观的发展前景。在人类价值取向、消费方式多样化发展的大环境背景下,旅游资源也出现了多样化发展趋势,利用当地的旅游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产业,已成为各地区景区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有力手段。
2.2产业间的整合
任何的产业都不可能独立开来发展,必须依赖于其他相关产业。旅游业也不例外,在开展旅游景区生态规划工作的实践过程中,不仅要对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如:交通运输业、通讯业等进行整体规划,更要强调突出旅游业与当地支柱产业的相关度。所以,进行景区生态规划,必须从产业间的关系入手,做到有效整合,以满足游客、景区所有者、景区地居民等多方的需要,进而达到建设全面小康、和谐社会的发展建设战略规划。
2.3保护与开发的平衡
生态规划必须要在不破坏当地旅游景区的基础上进行,这是规划的出发点也是归宿。从宏观角度进行分析,不能对当地景区过于保护,保护过度了,不仅会影响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还会阻碍当地经济的提高;当然开发过度了,生态环境就会失衡,景区所特有的旅游资源就会面临侵蚀。所以说,必须要寻找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平衡点,走“保护-开发-发展-保护”的良性发展路线。景区生态规划要重视景区资源和环境的未来发展状况,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出发分析景区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而积极规划,长远发展。
3.旅游景区生态规划设计实施策略
3.1开发旅游景区的特色旅游产品
随着绿化意识的逐渐深入,人们的消费观念和生活观念也逐渐发生变化,向自然化方向发展,开始饮用天然饮料,渴望居住环境绿色化等等。在进行景区生态规划设计时,引入纯天然设计风格,强调景观自然色彩和绿化材料的应用,采用多种艺术风格和手法,在“回归自然”的主题上下功夫,开发出让人耳目一新的特色旅游产品,让人们通过产品联想到自然。
3.2开发特定文化主题的专项旅游产品
在确保景区生态环境不受破坏的前提背景下,景区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利用其所特有的资源优势推动与旅游相关其他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发挥旅游景区的多元综合功能。譬如说,可以利用景区中优美的山水组合和景观美感,联系摄影公司,将其作为婚纱照拍摄外景场地,同时还可以联合当地相关组织,开展以“爱情山水”为主题的摄影、绘画大赛等;景区所具备的旅游资源丰富,植物和岩石的种类繁多,景区相关负责人可以联系当地的中小学,开展夏令营活动,帮助中小学生认识各类岩石和植物,并对其进行生态旅游教育,培养环保意识和环保习惯。
3.3开发新兴的生态旅游商品
在旅游景区的经济市场竞争中,旅游商品是当中的一个杀手锏,对景区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新兴的生态旅游商品能提高景区在旅游市场的核心竞争力,能进一步会推动景区可持续发展。因此,景区在开发生态旅游商品的过程中要认真研究,可开发地方特产、传统手工产品与工艺品等,以促进当地传统文化、艺术及工艺品的复兴,并通过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唤醒游客保护环境的意识。
3.4建立和完善景区的环境管理制度
一方面,景区可以明确自然规划区管理机构的职责,加强生态旅游人才体系建设,有针对性地加强生态旅游的培训工作,建立一支优秀的生态旅游队伍。另一方面,景区可以从游客入手,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激发游客对大自然的热爱,强化他们的环保意识,从而达到保护景区生态环境的目的。
4.结语
旅游规划的背景分析范文3
[关键词]统筹城乡教育 校―县合作模式 旅游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96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0-0085-02
一、统筹城乡教育对重庆旅游发展的驱动作用
旅游业是公认的“绿色产业”、“无烟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作为全国五大中心城市之一,同时也是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重庆市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布局中把建设大重庆与发展大旅游相结合,对旅游业予以重点鼓励和扶持。近年来,重庆各区县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新业态不断出现,对中高端旅游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在统筹城乡教育背景下,进一步整合高等教育资源,加大重庆高校对区县旅游业发展的智力支持,对于地方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二、统筹城乡教育背景下重庆校―县合作发展旅游的影响因素
重庆共有40个区县,在建设大重庆与发展大旅游的格局下,各区县均十分注重依托高校智力资源推动地方旅游产业发展。近年来,在统筹城乡教育背景下,重庆高校积极参与各区县旅游规划制定、旅游人才培养、旅游基地建设等工作,对地方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受旅游高等教育发展相对滞后、校地对接不到位、旅游信息沟通不及时等因素影响,重庆高校在服务地方旅游业方面仍有待加强。
(一)旅游高等教育发展滞后于市场需求
近年来,重庆旅游高等教育发展较快,为重庆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但是,由于目前旅游业已成为众多国家和地区优先发展的绿色产业,旅游业面临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重庆旅游行业竞争也日趋激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下,旅游新业态不断出现,对旅游创意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长。目前,重庆各高校每年均会向社会输送大量旅游管理专门人才,但由于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手段方法等方面相对滞后,出现了培养出的人才往往不适应市场需求的尴尬局面。
(二)校县合作亟需有效旅游发展对接机制
在统筹城乡教育背景下,重庆高校与各区县也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了大量合作,但总体上仍处于零散合作的状态,合作效率偏低。究其原因,缺乏有效的对接机制是重庆各高校与区县合作发展旅游的重要制约因素。由于尚未建立有效的对接机制,高校与区县的合作仍停留在浅层次,在旅游规划制定、旅游人才培养、旅游项目合作、旅游产品开发等方面难以进行深度合作。
(三)校县合作缺乏有效旅游信息沟通平台
在信息化时代,有效的信息沟通是保证合作成功的关键因素。目前,重庆各高校与区县的旅游合作缺乏有效信息沟通平台,信息不对称导致校县合作渠道受阻。一方面,高校无法及时了解各区县对旅游人才的具体需求,培养出的旅游人才往往出现与旅游市场需求“脱节”的现象。另一方面,各区县无法及时从高校获得适应当地旅游发展实际的旅游人才,从而出现人才稀缺的局面。因此,在统筹城乡教育背景下,重庆各高校应进一步理顺与各区县的沟通渠道,共建旅游信息沟通平台。
三、统筹城乡教育背景下重庆校―县合作发展旅游的具体模式
(一)设立校―县旅游产业合作发展组织,共同制定科学的旅游发展规划
旅游发展规划对于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引导作用,科学的旅游发展规划是重庆各区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在统筹城乡教育背景下,为更好地促进各区县旅游业发展,重庆市政府及旅游主管部门应当注重完善校县合作的长效机制,成立校县旅游产业合作发展组织,共同制定科学的旅游发展规划。
校县旅游产业合作发展组织应当加强同重庆旅游协会、旅游商会的交流与沟通,不断整合优势资源,充分发挥高校、行业和旅游企业的协同作用。通过组织区县旅游发展专题研讨会、旅游景区景点实地考察、旅游市场调研等活动,充分调动各高校旅游知名专家及各区县旅游业界权威人士的积极性,为区县旅游业发展献计献策,共同制定科学的旅游发展规划。同时,为进一步提高校县合作效率,可采用项目集体攻关的方式进行协同创新。以重庆各区县亟待发展的重大旅游项目为核心,集合重庆各高校从事该领域研究的优秀专家学者及旅游业界资深人士合作进行项目攻关,从而使区县旅游发展处于更高的起点。
(二)完善旅游公共信息网络共享平台,实现校―县合作的“无缝对接”
校县合作能否实现“无缝对接”将直接关系到合作的成败。校县合作涉及重庆诸多高校和区县,合作形式已经逐渐由单个高校型校县合作的初级形式推进到高校群型校县合作的新阶段。当前,旅游信息沟通不及时是制约校县合作发展旅游的一大瓶颈。因此,建立旅游公共信息网络共享平台,对于实现校―县合作的“无缝对接”具有重要意义。
旅游公共信息网络共享平台是一个开放式的互动交流平台,为重庆各高校和区县的旅游合作提供便捷的服务。网络共享平台应当及时相关的旅游政策及法律法规、最新的旅游资讯,并提供人性化的旅游信息咨询和旅游沟通交流服务。旅游公共信息网络共享平台有利于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更好地实现重庆各高校与区县在旅游规划制定、旅游产业发展、旅游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无缝对接”,从而提高校县合作的效率。
(三)创新高校旅游人才培养方式,“订单式”培养适应旅游市场需求的人才
在统筹城乡教育背景下,为进一步加强重庆高校对各区县旅游发展的支持力度,应根据区县旅游发展实际,采用“订单式”培养的方法为区县旅游发展提供急需的人才。现以渝东南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为例进行分析。渝东南民族地区主要包括黔江区、石柱县、秀山县、酉阳县、彭水县等5个民族自治区县,是重庆苗族和土家族的传统聚居地,拥有秀美的自然风景、深厚的文化底蕴、多彩的民族风情以及优良的生态环境,发展旅游业具有广阔的空间和巨大的经济潜力。但是,渝东南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仍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旅游资源整合不够、旅游资源开发深度不够、旅游精品欠缺、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缺乏等。因此,为进一步提升渝东南民族地区旅游形象,打造旅游精品,应以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为切入点,加强各区县与高校的合作力度,将旅游市场的人才需求信息及时传递给高校,通过“订单式”培养旅游人才的方式为渝东南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切实的人力资源保障。
(四)构筑旅游发展产学研合作基地,共建校―县合作的长效机制
在统筹城乡教育背景下,重庆高校应与各区县联手打造旅游发展产学研合作基地,进一步加强双方的深度合作。重庆各高校应当针对区县旅游业发展实际,与各区县在教学科研、旅游人才培养、旅游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旅游产品开发等方面建立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合作模式。
旅游发展产学研合作基地有利于重庆高校与各区县的旅游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双方的协同作用,从而真正实现“双赢”。对高校而言,打造旅游发展产学研合作基地有利于提升重庆高等教育资源的质量、服务能力,有利于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其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与创新以及服务社会等方面的带动作用,主动适应和服务于重庆各区县旅游发展的需要。对重庆各区县而言,打造旅游发展产学研合作基地,有利于培养稀缺旅游人才、深度开发旅游项目、联合打造旅游精品,从而提升当地旅游发展品质。总之,打造旅游发展产学研合作基地有利于共建校―县合作的长效机制。
[ 参 考 文 献 ]
[1] 李萌.本科层次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J].旅游学刊,2008,23(2):8-9.
[2] 张玉蓉,樊信友,漆明亮.重庆高校开拓型旅游创意人才的培养策略研究[J].大学教育,2012,(9):7-8.
[3] 田穗,严勇.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教育公平――重庆市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8,21(6):137-139.
旅游规划的背景分析范文4
关键词:传统建筑历史文化新农村建设
衢州地处浙西,农村经济相对欠发达,近年来以“保增长、促转型、重民生、激活力”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而谋划“十二五”新农村建设工作,更是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重视农村民生发展,打造生态富美乡村等”作为进一步做好新农村建设的重点课题。衢州具有悠久的历史,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许多传统村落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融为一体,形成了和美的人居环境。基于此,本文对具备传统文化背景的村落建设策略进行了探索与阐述。
一、新农村建设与传统建筑文化的保存
传统聚落和民居作为地域文化的载体,体现了其地理环境特征,表现了该地域居民的共同心理特质,携带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社会形态发展。衢州及其周边地区的传统聚落和民居反映了因地制宜、象天法地的思想,强调了“择优而居”和“天人合一”的理念。
1.1村落遗存现状
衢州“居浙右之上游,控鄱阳之肘腋,制闽越之喉吭,通宣歙之声势”,川陆所会,四省通衢,其建筑风格糅合有闽、浙、赣、皖的成份。其地域内遗存有大量传统聚落,知名的有江山廿八都、清漾,开化霞山,常山球川,龙游三门源等等,其余不经名着更是不计其数。
历经战乱与浩劫,传统聚落受到了很大破坏,尤其是许多优秀建筑装饰构件被糟踏得面目全非,具有极高历史价值的族谱被付之一炬,许多非物质遗产未受到足够重视而失传;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盈实的居民向往城市生活,对传统文明认识不深,乡镇规划建设制度不够完善,等都导致了农村拆旧建新的风气日盛,致使传统文化又遭到了新一轮的“轻视”。而除了廿八都等传统聚落的保护有一定的成就外,衢州大部遗存正处于消亡之中。
1.2地域传统的保存
传统建筑有异地拆迁,集中统一安置重建的保存方式。这种模式的杰出代表是安徽潜口古民居群,采取原拆原建的方法,将散落在附近的十座典型的明代建筑集中一处,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明代山庄。浙江龙游民居苑也是异地搬迁保护文物工程的示范点,把散布在县境内具有较高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文物价值的优秀古建筑,集中迁移到民居苑,实行异地保护。
上述模式并非是最后的办法,往往容易失去其灵性。建筑、环境只是物质的载体,而世代聚居在这里的居民才使得其内涵得以延续,使得物质与非物质遗存得以相依相存。对传统聚落和民居的保护应尽量做到开发利用,坚持适度的原则,客观评价传统聚落和民居的人口承载量,使居民积极参与,在具体的村落规划设计与单体建筑设计创作中,传统民居的室内外空间构成、环境意识、形式表达、装饰艺术、聚落空间的形成(场所精神)与社会适应等都可以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源泉。
二、传统文化背景下新农村建设生态规划
新农村建设离不开规划,而这种规划必须是可持续发展的,是与自然相协调的。生态规划是传统规划的发展,其着眼点是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来分析现存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最后拟定规划建设方案。传统聚落的建筑文化内涵经过提升,可以成为新农村规划设计的重要源泉,在汲取其营养后,可以改观现状。近几年,经济发展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一些有条件的村落做了详细而现代化的集镇规划,但其新的面貌基本上已是现代小城镇的格局,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并没有太多考虑原有村落的延续,新的建设工作往往是在拆旧建新的程序中粗放地完成。尚未作整体规划的村落,居民视自身财力自行拆建或局部改建任意为之,污废水的排放未经设计,原先蜿蜒流经村庄的溪涧已成了“排污渠”。经过人为的改造和岁月的风霜,许多优秀的古村落已逐渐失去了其往日的和美。
2.1 地域传统的保存、创新与发展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对传统聚落和民居地域传统的保存,因遵循以下一些原则:深入细致了解历史肌理、居民生活习性,以政府为主导,坚持整体性规划;鼓励居民自发参与,提倡动态保护传统村落遗存,保存的同时应满足居民的生活,应在尽可能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居住质量的前提下,对传统予以保存;根据“环境承载量”评估准则,在充分尊重历史环境和文化传统和保护的前提下,适度进行旅游开发,维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地域传统的发展需要表现在其历史上的延续,这种延续性可以加强聚落地域特征的确立。新的聚落环境的发展与塑造,一方面要考虑传统的“再现”;另一方面也要赋予具有时代特征的新的形式与功能。在具体的建筑设计创作中,传统民居的室内外空间构成、环境意识、形式表达、装饰艺术、聚落空间的形成(场所精神)与社会适应等都可以成为新农村设计的源泉。理解传统聚落、居住空间是一项极为有意义的工作,可以为当代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提供许多宝贵借鉴并能启发灵感。在研究如何拾遗、保存的同时,发掘深层次的传统建筑内涵及其质朴的环境观念,结合地域历史文化特征,发展自身的村落特质。
2.2新农村建设与景观生态规划
传统的农村居住建筑大都紧邻而建,巷道窄小,空间拥挤,或有个别院落有些拼块绿地,少有公共景观廊道和模地。近几年,许多村落由于考虑到安全等因素,又兼用地紧张,连最后的几片池塘也已经填平挪作他用。周围田园山林的确给村落提供了足够的绿化和新鲜的空气,但这种无序的自然只是初级景观,并不能取代村落环境内部的景观规划与建设。景观是高于生态系统的自然系统,也 图1球川村口-塔
是生态系统的载体,是一个清晰的和可度量的单位,有着明显的边界。通过景观生态分析、评价、设计及景观生态建设可以使得村落环境得到较大的改善。
有着传统文化背景的古村落,其选址一直重视风水理论,虽有糟粕部分,但也不乏精华。如“山绕成球、水汇成川”的球川村,坐落在四面环山的一个山谷里,与外界的通道盘绕在山岗谷地间隙,富有灵性的水从四面汇聚到村南的溪流,村口处的一风水古塔保存完好,不仅成为村落的地标,更是居民精神的寄托。又如西安高腔发源地严村,其水口作为村落空间序列的开端,先民在江岸转折处垒 图2严村水口-樟树湾的远景和近景
土成坝,如今坝上十数株古樟树枝桠相连,遮天蔽日,此水口因名之“樟树湾”,每逢农闲节日,全村老幼欢笑聚首,其乐溶溶,如今依托江水、古樟、古戏台,村民们兴起了“渔家乐”,办起了“乡村大舞台”,连“央视”也闻“风”而来。又如黟县宏村,将自然水系予以出神入化的运用,将水圳、月沼、南湖等比作牛肠、牛胃、牛肚等生命系统,而实质上即为村落公共景观廊道与模地的典范,不仅为村落提供了连续又开阖的景观,提供了潺流不息的脉动,同时为村落改善了生态环境,是一个良性循环的系统。等等,不胜枚数。
在有着良好传统景观环境的村落,在进行生态评估后,能最大限度地保存其景观遗存,继续发挥其唤醒历史记忆和愉悦人们情操并改善生态小气候的诸多功能。然后,依托传统,在充分考量各种因素后,再进行村落景观规划设计,才是比较合理的模式。
三发展村落生态旅游
具有传统文化背景的村 落,因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往往图3黟县宏村南湖
将发展生态旅游作为经济建设的重要抓手。“农家乐”作为生态旅游的典型,的确为新农村建设带来了较为丰厚的利润,但也伴随着较多的负面影响。
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与传统概念的旅游相比,新农村生态旅游活动往往在有着历史文化积淀的背景下展开,其开发生态旅游的唯一目的是依托历史资源,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创造足够的经济效益。现有开发模式有多种,其中较为常见的是在村委组织下的自发经营模式和将村落资源对外承包模式。前者,由于开发者整体规划设计素质不高,缺乏全局性的考虑,在开发旅游的同时,不自觉地破坏了历史遗存,同时对环境承载能力估计欠缺,对村落生态环境往往造成很大的破坏;而后者,出于经济利益的驱使,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也常常流于形式。
生态旅游的开发极具专业性,而传统文化背景的村落由于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更需要整体策划,在旅游设施、项目、服务等诸多方面的设计和管理均要体现出更强的专业性。固然,游客的素质参差不齐,但是通过合理的引导,一定程度上能起到感悟甚至教化的作用,这就需要结合专业、尊重文化的基础上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态旅游只有在充分发掘出传统聚落的景观旅游资源,结合现代生活与旅游业的发展,采取保护、改善、整饰、保留、拆除和重建等保护整治综合措施,重朔历史形象,才得以取得可持续的发展。
旅游规划的背景分析范文5
那么,2013年,我们认为应该是“养老地产的元年”。通过2013年养老地产元年的正式开始,企业家正式可以参加养老产业了,我们认为是没有任何政策的阻碍。
我们也不断的在分析养老地产的营业模式,软件资源短缺的情况下我们专注硬件的提升。从专门做适老化的住区(这也应该是我们房地产开发的、传统住宅开发的一个方向),到面向城市空巢老人的城市型的老年公寓,到CCRC的持续照料社区,到符合我们中国国情的CCC的持续照料亲情社区,就是老少都可以混居的,但是同时又有持续的照料服务的这样一个适老化社区。
今天重点跟大家交流《旅游养生养老的多业态养老的地产》。各地方政府有很强的政绩要求,这种政绩要求传递到很多开发商企业中,就加快了对养老产业的投资。那么,我们看到很多项目大部分都是规模很大,大都是在郊外,很多都是用生态旅游康养这样的概念来做整个项目的定位。那么,通过很多这样的项目的定位和规划服务,我们也做了一些总结:生态旅游康养新城是以向中老年人群提供综合旅游服务的模式,来满足健康养老的需求。
朱中一会长解释了老龄产业最新的定义,我特别在意的就是他专门提到了两个主要的产业:老年房地产业和老年的旅游业。他介绍说现在的旅游业中,旅游的消费40%都是老年人群来带动的。
1 生态旅游康养新城诞生背景
生态旅游康养新城,这个特殊的养老产品,它产生的背景包括养老产业的相关政策,包括十提出的新型城镇化“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的全过程”,以及“美丽中国”这样的理念。国家的十二五规划提到了要全面推动生态旅游,在国家的旅游产业的十二五规划中,到2015年的旅游产业消费的比重要占到整个居民消费总量的10%,要使旅游产业成为我们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同时,国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养生、旅游度假的这种消费需求,高铁时代的逐渐到来等等,这些政策和时代背景,使生态旅游康养新城呼之欲出。健康养生、旅游度假和高铁时代,这个主要的消费和交通的背景,生态旅游健康,康养新城它有了一个非常好的背景。
生态旅游康养新城的客群是非常特殊的,它跟普通房地产开发住宅的客群、商业的客群和一般普通旅游的客群是不一样的。我们把这些客群按照年龄划分,不仅仅是65岁以上的老年人,45~60岁的中老年人养生需求也是我们康养新城一个重要的课题。而且十五年以后这些人也会变成60岁的人。按区域划分,我们也注意到很多这个项目都说“我们要争取异地的养老客群”,但是你这个项目是否有这样的能力能够去争取到异地的养老客群?我们要做一个非常客观的分析,我们看到有很多项目可能是一厢情愿,跨省的客群是很难有这样的号召力,能使客群来到你的项目消费的。另外,我们也要很重要的去研究这些客群的停留时间,你这个项目有什么样的资源的号召力能够使这些客群尽量的在这个项目上多待一段时间?很多只是对周末游客有号召力。那么像海南这样的一些地方,它的养老客群居住时间也只有3~6个月。那么,我们的康养新城,应该是那些非常希望在这样新城里面有长期居住的客群。所以我们需要对这里的业态做一个全面的定位。
2 生态旅游康养新城产品特征
生态旅游康养新城这个产品特征,我们总结有这么六个:
一是大盘规模;二是生态资源丰富;三一定是要进行多层次的适老规划:医疗和护理一定是它最重要的内核板块。同时要考虑到一二三产的互动,那么多业态的组合也是需要非常认真的考虑。
康养客群一般有这样五类的需求
(1)长期生活、延年益寿。在郊外,有很多种老年人要逃离城市的雾霾,很多人是希望能够到郊区生态环境地方去长期生活,这个跟以前的一些对郊外生活的概念、生活方式可能会有重新的定义。
(2)是很多中年人,他可能到郊外这样的康养新城是做适量运动,强身健体,来放松心情的。
(3)结合精神寄托、修身养性,比如说国教、道教文化思想进行融合,这也是一批特殊的客群。我最近也看了一些项目,结合了很好的一些宗教的资源在做宗教养老这样的一批客群的储备。
(4)养疗康复、恢复体能。
(5)文化体验、增长知识。这五类康养需求,能够为我们带来不同产品的定位方向。
生态旅游跟一般的旅游还不一样,跟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还不一样,它的时间连续性和空间连续性也能够使我们生态旅游康养新城这个项目的规模有比较大的容量。客群是连续的,空间也是连续的。另外,这样的新城它与其他相关的业态关联性非常强,康养和旅游作为发展的核心可以带动相关的商业、住宅、教育,甚至是当地的宗教的发生。生态资源的丰富性决定我们项目的号召力:首先是气候资源,我们对全国的主要地区的日照条件我们也做了梳理,在五类全年日照时数的对照当中,全年日照时数3200~3300小时的还是比较少,宁夏北部、甘肃北部是跟美国的亚利桑那州,就是太阳城的发源地类似,它的日照就是3600小时。我国大部分的日照时数是在二类、三类、四类中间。我们也在这里面接触到了很多在这个范围内的项目。比如说四川的攀枝花2443小时,这个和美国的佛罗里达、华盛顿地区的日照时间是同一个区域。贵阳的日照时间虽然是五类,但是贵阳夏天的温度是非常适宜人在那居住的,20~24度的时间非常长。高铁通后它可以吸引重庆、成都大概三四个高铁车程的这些客群去避暑。空气资源、山林资源、水资源、养生文化遗迹资源,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很好的把它延展出来的资源。
做前期规划和定位的时候,非常重要的是在适老规划中要建立三级养老服务体系。要根据项目不同规模、居住区、小区组团、楼栋,来确定居家养老、社区养老这样一个复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如何去规划。通过对养老服务体系的三级规划,我们在正式开始设计任务之前,一定要有养老服务的分析方案,根据这样的分析规划把我们养老设施运营管理的基本要求,然后对应不同的养老设施,比如说养护院、日间照料中心、老年公寓、适老住宅,我们是用同一个团队去服务还是用不同的团队去服务,是用什么样的服务流程去对应。有了这样的三级养老服务体系规划和养老服务的框架方案,我们才能对项目进行很好的功能划分,确定它的流程关系和面积分配,明确一些养老服务的特殊要求。
在适老规划里,我们认为最重要的三个要点。
(1)要控制合理尺度。
(2)一定要把老年人能够参与活动的这些活动空间或者叫泛会所跟传统住宅规划理念要有明确的区分,要有很好的提升;三是在交通系统方面,要为老年人设置慢行系统,一定要让老年人在小区里活动的时候非常安全。我们给浙江某城市做两千亩的旧城改造项目规划设计,原来的规划理念我们认为是有问题的,大部分的传统住宅小区的规划面积都比较大,可能是400―500米范围做一个大的组团。经过研究,我们认为适老的尺度应该是在150m左右,通过这样的一个分割,把这个小区的规模控制在老年人能够适宜去步行的这个距离范围之内。
(3)我们把原来集中的这些会所,在这些慢行系统路的两边设置了很多泛会所,包括一些重要的节点,有老年人公共服务活动的这些设施。通过这样的改造,把原来一个大的小区我们打开成四个开放式的组团,在小区的慢行系统道路两边设置了很多可以让老年人边走边玩累了以后可以坐下来休息活动的这样的小广场,使我们适老的这种条件、环境可以做得更好。我们许多通过很多的手段,使小区里车行的速度要有很好的控制,能够适宜老人漫步。
3 初步概念规划,场地分析与总体规划要点
成都今年的床位建设目标是1.2万张,政府有能力去完成投资的只有20%,另外80%必须由企业去完成。由各个企业去承担的床位任务压力是非常大的。比如,我们接触了这样一个项目,它跟政府拿到了比较好的条件、土地的价格,但是它却要去承担2.5万张床位的建设目标,这个压力就非常大,如果我们前期定位没有做好,那么这2.5万张床就是一个定时炸弹,会影响到企业的经营。我们把这个作为一个主要问题,去思考这2.5万张床到底如何去化解。一方面要进行分析定位,另一方面当市场不能满足这么大的床位数的时候,如果使我们的规划功能能够可变,这在前期规划的时候就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跟美国的团队――专门为太阳城做规划的公司,我们联手做了几种用地价值的分析。前期我们重点探讨了两类方案,一类方案是把这2500张床就分配到ABC三个地块当中,每个地方大概是七八百张的床位,而且每个地块都设置了老年的泛会所、活动中心。另外,我们把不同的产品形态,把低密度和中高密度的产品都分别配置到不同地块中。这是一种做法。这个做法的好处就是:第一可以分期建设,把这2.5万张床位可以分到不同地块中去实现,可以去比较好的应对市场的不确定性。但是它也有问题,它的问题就是健康活跃老人跟需要护理的老人可能会有很大的问题,那么这些产权销售部分的价值可能会因为这里有需要护理的老人,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所以,我们又另外有一个用地规划的方案,我们还是把2500张床位集中在A区里面,那么同时把500张床位跟社区医院它的住院部结合,消化掉500张,那么这2000张床位给它做很好的分期建设规划,同时把同类型这样的住宅产品、中高密度的公寓跟这样的护理部分去结合,然后把低密度的叠院住宅跟合院住宅我们放到相对私密的区域去实现它的产权销售部分的价值最大化。这2000张床位我们是分了若干区去建设,同时把中高密度的小高层老年公寓部分也跟它进行功能互换的考虑。这两部分都是叠院和合院住宅形式。
通过引入河流水系到里面,它的尺度两边都是100~150m的距离。通过这样水源的引入、水景的引入,也很好地去增加了景观,也控制了适度的规模。在以健康活跃老人为主部分,还是作为室外的活动场所,或者是泛会所;那么当老人需要护理的时候,这些地方就可以作为就近的护理单元。
有很多项目,在拿地这个阶段实际上是有很多机会可以去调整用地规划的,往往投资商去拿到一个政府给的用地规划的时候,其实里面有很多是不合理的用地规划,它的功能板块、它的配置跟资源环境的关系、跟交通的关系也都不是合理的,如果按照政府给到我们的用地规划去拿地的话,实际上是我们可能不一定会拿到最好的土地,有可能周边的一些跟这个土地有直接影响的一些要素,你可能也避免不了,就是可能会影响到你拿地以后的产品项目开发的收益。
前面我们分析老年人旅游度假的这种需求,我们也需要为老年人配置适老化的度假酒店。
旅游规划的背景分析范文6
大数据主要指计算机中的海量数据,数据中存在大量的信息且信息趋于多元化,因此这便要求数据的处理要更为迅速。大多数对数据的处理依赖于云计算,云计算改变了原先获得资源的传统方式。大数据的到来提高了旅游行业的信息获取效率,但于此同时也提高了行业对大数据的利用程度、利用方式。如大数据基本规则所言:BiggerthanBigger.(没有最大,只有更大)。若没有对大数据进行有效的利用,那就无法把握市场情况,无法捕捉消费者的心理。旅游服务业供应链作为旅游业的核心,其从基础设施生产商、提供衣食住行出游娱乐的旅游供应者、中介到旅游管理部门,此间的每个部分无不产生着海量的数据。而整个旅游服务业供应链伴随着各种信息数据的交互,呈现处4大显著特征,分别是:数据体量大、数据类型多样、价值密度低以及数据流速高。这些数据特征也被称为“旅游大数据”[1]。由此,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作用有利于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带动各个行业的发展。旅游大数据的构成部分为结构部分与非结构部分。结构化大数据指数据库,非结构化指除数据库以外的所有格式的数据,像办公文档、网页、视频音频影像等。对于旅游管理数据而言,结构化数据包括旅游相关企业的核心数据,非结构化数据包括各大网点的旅游数据,例如景区的监控视频,旅游的音频,游客的评价,各类应用对景点及其服务设施的评价、推广营销或游客真实反馈等数据。
2大数据对旅游管理的发展影响
大数据能够对旅游管理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离不开其发展的特点,大数据的发展主要有三大特点,一是信息处理快。大数据下的众多用户构成一个庞大的网络,信息可同时在一定的范围内迅速传播,这种爆炸式的信息传递也刺激着了信息的处理速度。二是信息数据开放性强,信息资源的不断开放使信息在一定程度会失真,且信息的泛滥不利于信息的综合性管理,这也会导致企业在收集消费者相关信息时出现数据上的不准确。三是信息数据具有应用广泛的特点。大数据的应用已遍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通过云计算实现税务信息、银行记录等,小到日常的生活轨迹通过云计算实现数据化信息记录,如微博景区推荐,旅游攻略普及、景点视频存储等[2]。大数据对旅游管理的发展影响主要包含以下三点。1)大数据能够提高旅游行业的服务质量。利用大数据对旅游管理的数据信息进行全面分析,利于旅游管理对旅游数据进行详尽准确的推理,通过数据的收集与推理,旅游景点及其相关部门对公共服务设施的整改能尽可能迎合旅客的需求,提高游客对景点以及旅游服务的满意度,为游客打造美好安逸舒适的旅行服务,从而增进客流量,赢得收益。2)大数据的应用有利于改善旅游行业的经营管理。旅游行业在对旅游信息进行挖掘的同时有效的指导了旅游行业的发展趋势,对于公共服务及设施的完善进行有效管理。包括游客在使用的旅游产品,旅游行业相关部门也可根据大数据中游客的喜好开发周边产品,使得利润多元化,另一方面大数据也能检测出旅游企业的运行情况,进而推进旅游企业的健康发展,这样也能促进旅游行业的不断成长。3)大数据的应用有利于企业更新营销策略。当前,旅游业的发展也带动了诸多旅游相关企业的发展,在传统旅游业中,营销策略单薄、没有具体清晰的目标客户的旅游企业无法在旅游市场占据较大份额。因此通过大数据分析,有助于企业了解目标客户类型以及自身企业的竞争优势,再结合消费者群体的划分有助于提高自身经营策略。通过有效的市场分析,有利于该企业在市场中占据有利的地位。
3大数据在旅游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旅游大数据有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宏观数据能反映景区旅游发展的整体情况,而微观数据能反映消费者个人旅游偏好、消费习惯等个体差异,据此可知大数据的应用可从整体的旅游规划的角度分析如何应用旅游管理,也可从旅游市场细分、精准营销、个性化服务等对消费者个体这样的微观领域进行分析。3.1大数据在旅游管理中的旅游规划及宏观调控。在传统应用方面,旅游规划专业机构可结合深度市场数据分析以及消费者需求的预测,对该旅游市场的消费需求做出更为精确的分析,并给予更为客观合理的市场分析结论,而这样的市场分析可以是通过预测景区在投入市场运行时的规模需求,使景区范围能更贴合游客的需求,相关旅游企业能据此对旅游区做出更为科学的景区核心设计和运营措施,有助于企业规划跟上市场需求变化。另外,在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及互联网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的背景下,旅游规划也提出了新的规划理念,譬如“互联网与游客思维”,“大数据的应用”,“跨界合作”,“互利共赢”等新思维也加入到了旅游规划中,有的景区还为此设置了没有景区管理特征的景区,设此目的的景区的利润来源不再是依靠传统景区门票与景区本身价值,而是通过依靠全域景区的目的地形象,将利润来源拓展为以周边产品为主,结合景区本身进行服务设施的开发,这样不仅提高了景区的利润范围以及景区服务设施,还无形中增大了游客对景区的吸引力。3.2大数据在旅游管理中的精准营销。大数据从微观角度可利用游客市场进行的细分对其实施精准营销策略。市场细分是根据旅游大数据对游客的消费偏好、行为特征、消费心理等来定位目标消费人群,并根据大数据所提供的信息,选择合适的竞争优势,进而细分旅游市场[3]。在细分旅游市场时,旅游行业相关企业可根据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选择合适的市场竞争战略,譬如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集中化战略等,最终达到精准营销的目的。于旅游供应中介商而言,利用大数据对游客市场进行细分后便于通过精准营销对相应的目标消费群体进行投放广告,进而培养潜在客户,同时,还可采用相应措施培养新的客户群体,提升客源市场的转换率。而对于一些较为负面的游客景区评价情况,相关管理部门可通过大数据统计出负面评价的具体内容并进行原因分析,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提升景区的服务质量,进而提高景区对游客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田秋阳.关于大数据在旅游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度假旅游,2018(12):100,105.
[2]郝秀婷.关于大数据在旅游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度假旅游,2018(11):192,206.